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6-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 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 时诸葛亮只有 26 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 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 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 元 184 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 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 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 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 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 停顿和重音。 六、 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搜集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 识的字,并结合注释 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 字、通假字的音、形、 义。
隆中对
课 题 备课人 知 识 与 能 力 教 学 目 标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课型 1 积累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 2 了解作者 3 结合注释翻译文章。 阅读感知 隆中对 新授 课时 1
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的品质。
课标要求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阅读感知 1 积累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诵读欣赏 教具 学具 教师活动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 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 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历任著作 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 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 《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 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 了解 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 看课文注释① 课前认真朗读课文, 结合看注释,查字典, 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 意思。 白板 学生活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知识与技能1.分析理解诸葛亮人物特征。
2.理解详略精当的选材。
3.学习高度精练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释疑,拓展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而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一直被当作历史佳话广为流传,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应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1.比较分析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特色。
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1.东汉末年的形势图。
2.三国疆域图。
2课时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被迫四处逃避。
就在这时,他与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相遇了,那个人就是我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他们见面的地方叫隆中,由此展开了一场十分有名的谈话——《隆中对》。
(板书课名)陈寿(223~297年),西晋晚期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权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遣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1.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1.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一、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一篇自读文言文,编排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有《出师表》和《词五首》。
第六单元共五篇课文。
《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诸葛亮为刘备“信大义于天下”所作的对策。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新课标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这篇文章,既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七、八年级两个学年度的学习,接触过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较差的学生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又要拓宽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入的思考。
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教学目标1、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知识目标)2、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能力目标)3、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情感目标)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五、教学过程六、板书23、隆中对/ 亮自比:管仲、乐毅\隆 | 庶推荐:卧龙也| 记 |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 事| / 与曹不争与要可盟|中 | 对| 占据荆益奠定帝基 || 策| 修明政理革除刘张 | 记| \ 和合四方联吴抗曹 | 言对||\ 备识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3《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23《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导入:《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提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教师参考资料: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投影:学习目标1.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及卓越才能。
2 .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 . 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 . 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
二、交流相关资料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
他很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他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
开始他投靠中郎将公孙瓒,后来又相继投靠陶谦和曹操,一度领豫州刺史。
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败后又去依附袁绍。
第二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他又逃到荆洲去依附刘表,当时刘表集团内部为继承人问题曾展开激烈斗争,刘备受该集团中外戚势力排挤,被派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第一,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第二,语言高度精练。
三、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文章写法
从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进一步深化本课所学。
板书设计
当堂作业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
课外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札记
6、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X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初步了解诸葛亮和X备的相关故事
找出文章对相关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
思考分析课文内容
可以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得出相对统一的答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师生整理前面内容,并板书:
条件: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二、赏析人物,学习写法
1.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隆中对(第二课时)
主备人
用案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3 隆中对教学目标(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陇:通“垄”。
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
本文中的“陇”与“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好:喜欢。
颍:注意不要写成“颖”。
诣: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颓:崩坏,倒塌。
度:估计、衡量。
胜:尽。
数:计算。
挟:挟持,控制。
沔:水名。
会:指会稽郡,今某某北部。
殆:大概。
暗:昏暗,愚昧。
殷:富裕。
(二)积累常识1、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关于陈寿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某某某某)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蜀亡后,仕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积累知识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是朝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文章《隆中对》中的“隆中”是地名,在现在某某襄樊;“对”是的意思。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听两位同学示X朗读,进行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③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④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概述课文大意。
2.字词句过关(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
董卓已来。
(2)辨析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
今义:。
②凡.三往。
古义:。
今义:。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
今义:。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
今义:。
⑤抑.亦人谋也。
古义:。
今义:。
⑥此可.攀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①谓:A、谓为信然。
( ) B、谓先主曰。
( )②然:A、谓为信然。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诸葛武侯祠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义。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字词。
2、抽学生读课文,多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①、孤不度德量力。
度:估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诸葛武侯祠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义。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字词。
2、抽学生读课文,多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①、孤不度德量力。
度:估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②、而志犹为已,君为计将安出。
犹:仍、还。
已:止。
计:计策。
出:产生。
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3 隆中对教材分析《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演绎,它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了X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历史佳话,着力写诸葛亮为X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政治远见。
学习此文,除了疏通文言词句,读懂文章内容,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探讨评价和拓展延伸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核心部分——隆中对策的分析,感受诸葛亮“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杰出才能,了解X 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品析陈寿裁减史料、突出重点、塑造人物的史家笔法,增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加大文化积累,为《出师表》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味地展开学习。
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
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2019-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隆中对》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语文达标检测(示例)内容:《隆中对》满分20分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一、基础识记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8*0.5=4分)因屏.人()猖蹶..()()主遂诣.亮()倾颓.()陇.亩()存恤.()帝室之胄.()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6*0.5=3分)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2分)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4.(6*0.5=3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
所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其岩阻,西诸戎.,南夷越,外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5. 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保抚和争锋修B. 保和抚结好修C. 守和抚结好修D. 守抚和争锋修6.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2、隆中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隆中对》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二)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诸葛亮的形象。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导入新课介绍《隆中对》写作背景及作者板书课题并解题二、初读文言文,解决生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找出难认字璋箪戎陇亩倾颓胄殆夷越存恤猖獗2、教师指导难认、难读的字3、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读并了解文言文三、粗读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工具书、参考注释,扫除文字障碍2、找学生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3、翻译课文(重点)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表示时间)古今异义字抑亦人谋也(古:而且,今:压抑抑制)时人莫之许也(古:承认同意,今:赞许)孤不度德量力(古:衡量,今:度过)由是先主遂诣亮(古:拜访,今:造诣)词类活用先主器之(器,名词作动词,器重重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四、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大概了解了课文,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人,那么我们下节课将继续来探究这篇课文。
五、作业翻译第一、二自然段六、板书设计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板书到黑板上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隆中对》,熟读并了解课文。
知识点并不是很多,所以在讲解与理解上并不难。
学生们大多可以掌握,但是个别一词多义与古今异义词落实不到位,今后要多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3《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隆中对》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你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事吗?简要谈谈。
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看看史书上对他的记载,《隆中对》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X备等,而X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X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X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X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X读相结合。
教师注意正音:hào fǔ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jué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3《隆中对》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后记:
此可以为援( )
四、难句翻译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因屏人也。
3、君与俱来。
4、时人莫之许也。
5、欲信大义于天下。
6、贤能为之用。
7、孤不度德量力
8、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5
15
15
10
板书:
隆中对
一、诸葛亮年轻时事情, 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徐庶向X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亮的才能
三、X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三、背景。
公元207 年,X备屡败,只好投靠X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X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四、小结。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作者和原著介绍: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 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X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3 隆中对教案目标: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理解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一)、解题: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4、齐读课文。
(三)、新课讲授: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
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
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胜,尽。
[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
[囹]谋取。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
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
[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
[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
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
[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
“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
箪,用箪。
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第二课时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刘璋暗弱”)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
(“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4、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
(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明确: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⑴、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
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⑵、新野:刘备屯兵之所。
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
(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⑶、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⑷、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⑸、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5、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明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
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课堂总结: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
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曹:不可争明察天下形势孙:不可图隆中刘荆益二州:可争、可图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隆中对》词句的检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