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经络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系统贯穿全身,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虽然经络学在中国和东亚国家一直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但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近年来,国外对经络学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下面将就国外对经络学的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许多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展开对经络学的研究项目。
例如,美国的亚瑟塞弗尔研究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心等机构积极开展了与经络学相关的研究项目。
这些研究机构主要通过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来探究经络学的科学机制和疗效。
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生物共振成像、红外热像仪等,对经络进行非侵入性观察,并通过采集数据和分析结果来验证经络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其次,国外对经络学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实验室层面,还涉及到临床应用。
许多国外医生和研究人员将中医经络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探索其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潜力。
例如,一些欧洲国家的医生将经络学应用于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脉搏诊断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临床反馈。
此外,许多国际医学杂志也开始发表与经络学相关的研究论文,这一浪潮有助于推动经络学在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此外,一些国外学者还致力于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经络学的存在和作用。
他们使用动物模型和人体志愿者,采用电生理技术和医学影像学等方法,对经络进行观察和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经络的确存在一系列特定的生理和生化特征,并在身体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实验证据有力地支持了经络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国外对经络学的研究也得到了一些国际组织的支持和推广。
例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定期举办国际经络学学术研讨会,旨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络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国际组织也在一些国家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向国外学生和医生介绍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进展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其理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传导气血与信息的通道,贯穿全身,联系脏腑组织,调节阴阳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1.经络的形态结构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多种组织结构的统称,它们在人体内部呈现为一种特殊的形态结构。
经络的形态结构具有特异性,包括经脉的走向、分布、连接方式等。
传统上,中医对经络的形态结构多采用经络图表形式进行描述,如《素问》中的经络图。
2.经络的功能特点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络除了具有形态结构外,还有着特殊的生理功能。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保护等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
通过研究发现,经络是人体内部信息传递的桥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医经络学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解剖学研究、生理学实验、影像学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经络的生理特征、病理变化等内容,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持。
4.现代技术在中医经络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受益于此。
如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生理技术等在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为直观、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经络的结构与功能。
5.中医经络学的临床应用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不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就是基于经络学理论来进行的,经络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
6.中医经络学的未来展望随着中医经络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相信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发现与突破。
基于中医经络学的理论,研究人员也许能够找到更多的治疗手段,为传统中医学的继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科学成果。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人体12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人体内部的12条主要经络通路。
经络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路径,也是身体各部位之间信息传递和协调的通道。
本报告旨在对人体12经络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首先,我们希望通过对经典中医文献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人体12经络的起源和发展。
经典文献中详细描述了每条经络的走向、路径和分布,以及与特定器官和系统的关联。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经络系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和丰富多样性。
其次,我们将通过实地调查和临床观察,验证人体12经络的存在和功能。
通过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如电针和经络检测仪,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经络的活动和反应。
同时,通过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经络在疾病发生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人体12经络与人体脏腑及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认为,经络与脏腑、经络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经络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经络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有助于揭示中医学综合调控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最后,我们将对人体12经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评估。
通过回顾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文献,我们可以了解人体12经络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经络理论和技术,改善现代医学中的疗效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人体12经络的研究对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的起源、功能和应用,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为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本报告能为经络研究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经络的现代研究(一)
经络的现代研究(一)经络的解剖结构:我们认为,经络没有独立具体的解剖结构,它是以其它相关组织结构共同合成而为结构的。
这就像河流一样,是水流的结果,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河道,碰到黄土,黄土就是河道的边界,遇见岩石,则岩石就是河道的边界。
但共同组成经络结构的相关组织具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网膜状组织。
《内经》经常谓经穴在“分肉之间”,其意非指皮肤与肌肉之间,而是特指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组织,在解剖学的层面上,这些组织中医称作筋膜,而西医则谓之结缔组织,准确地讲是“固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在体内分布最广,由组织液、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
这些就是构成经络结构的物质。
但是,我们却不能反过来说这些物质就是经络,因为经络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属于能量层次的。
经络与人体的关系,就像电能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图象文字等来认识电的作用,但如果你单纯从解剖学的角度来将计算机分解,哪怕你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不可能看得到计算机里面的图象与文字。
也就是说,经络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结构,几乎人体每个部位均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皆经络,但又可以说处处没有具体的经络。
由于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
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
我们也可将时间追溯至人的的另一起点——胚胎那里来寻求答案。
在受精卵分裂的早期,即胚胎形成的早期,并没有心血管系统的形成,但细胞间的体液循环已经开始。
形成成体以后,体液循环始终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提示:人体是先有体液循环后有血液循环,而不是先有血液循环后有体液循环,血液循环是在体液循环的基础上形成的下一级结构。
)通过观测,我们已经发现体液循环的路径不同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说明体液循环自成系统,不与血液循环的路径一致。
西医也曾提出过循环系统似乎还存在着其它途径,是西医倒过来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经络实质到底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经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的人群进行了6万多人次的普查,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
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
(一)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1、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不同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多数为酸、麻、胀、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流水感、冷感等。
2、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尚有一定的深度,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
3、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
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
4、循经感传的速度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神经传导速度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m/s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
近十年我国经络实质及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研究概况
皮肤二 氧化碳呼 出量 在一 定程度 上可反映组 织的能量 代蕾率 . I
这方面的研究 国内才喇喇开展 .研究表明 ' , 圳 经抹线在二氧化碳 代谢上可能有一定 的特 异性 ; 针刺 对外周组织特别 是经 脉线 组织 的 能量代谢有促进作用 提示针埘 可能有通过代 谢词整发挥治疗作用
维普资讯
·
1O 9
中国中医药科 技
20 02年第 9眷第 3 期
近
-- 年 I 形
我 成
国 机
பைடு நூலகம்
经 理
络 的
闰丽 萍
实
质 研
及 究
循 概
经
感 况
传
马
骋
(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0~ ) 10 ' 循经瘕 传的形成机理及经络实质的探讨是 当前我 国经络研究 的
了~些成果 .潘 氏 等的研究发现, 电针大 鼠一侧小堤 上 1 段 " / 2 足 阳明胃经" 3 后, 动物痛闷提 高的同时 . 其脊髓 背角 S 和 P 两
接受 多个脊种经节发出 的纤 维支配 , 而一 个脊神经 节发 出的 纤维 又 可投射刊几十穴 区皮下 但 不同穴 区皮映感觉 神经 的脊种 经节来源 和分布均呈正态分布 . 都有其 主要的联 系通路 .说 明穴位皮 下传人 神经在脊神经节的分布既有 相对专一性 又有交叉节 段分布 的特征
平均外径及平均面积均 大于邻近对照表皮.经线 上每个表皮 细胞 膜 上 的缝 障连接面积 为其 邻近对 照表皮 细胞的 1 倍 , 表皮 厚度 , 2 而 角
成 的脊髓脑千神经 网络链相互作用 的结 果.谢 氏 等 的研究发 现, 支配同一经穴位点 肌肉的 a 动神经元对来 自 周传人刺激反应 以 运 外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人体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张镱中国海洋大学摘要:经络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种表现,其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已存在千年,很多中国经典的传统医书上都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记述。
但由于人们因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中经络学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令很多西方医学家为之震惊,使得经络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并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再满足于经络这一抽象概念的描述,开始了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产生了针对人体经络研究的各种流派,并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科学的证据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人体经络证据历史方法经典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健康之源。
经络系统是人类健康防御、自身调整和组织再生的促进系统。
每个人都有经络,但是人们缺乏对它的理性认识。
当今世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污染严重,致病菌的变异和繁殖日趋加剧,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大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调整能力,及时快速地解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降低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认识人类自身防卫系统和调控系统——经络是十分重要的[1]。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经络学的研究,并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神经论”“血管论”“淋巴管论”或“体液论”等等[2]。
笔者在这里将经络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一简单概括,并着重阐述运用现代科技对于人体经络客观存在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络学被更为广泛认可,从而积极发展经络理论,使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其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经络的提出与经络学的发展经络学说是中国中医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其形成理论形成有条理的系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其中有对于十一经脉的记载,而十二经脉的出现可以参看《内经》。
两汉之后,经脉被独立于血脉之外,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
到了宋、元时代,经络发展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及经脉气血流注模型,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及孙络、浮络等,并强调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认识到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2]。
经络研究近50年回顾与今后研究方向
经络是具有实证科学意义的中医概念, 经脉和 经穴具有相对特定的体表定位, 这使得经络成为中 医理论中比较容易与现代科学结合从而获得突破的 中医科学研究对象。
经络研究的突破不仅可以提高对中医理论的认 识, 还有助于现代经络临床诊疗技术以及中医诊断 标准和疗效标准的建立, 提高临床疗效和保健水平, 对促进中医药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获得人体表象信息, 以 了解其内部状态和疾病, 人体经络系统内联五脏六 腑, 外络四肢百骸, 内部疾病通过经络表现于外; 中 医的治疗无论是中药还是针灸都具有信息调节的特 征 , 需 要 通 过 人 体 自 身 系 统 的 放 大 才 能 发 挥 作 用 。经 络是如何进行生物信息的转导与传输? 如何维持人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人体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的是经脉的运行系统。
经络是血脉循环的通道,贯穿全身,将气血传导至全身器官和组织。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即手太阳经、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任脉和督脉。
这些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形成了整个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
经络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因此对经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人体经络的特点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人体12经络的研究。
首先,我们对320名健康人进行了经络检测,使用了古代针灸技术的经络穴位测量仪。
通过测量每个穴位的电阻值和电流强度等参数,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经络的状态和运行情况。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人体经络的电阻值和电流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经络在不同的人体部位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其次,我们对一组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进行了经络研究。
通过与健康人的对比,我们发现患者的经络存在一定的异常状态,如电阻值偏高或电流强度偏弱等。
经络的异常状态与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说明人体经络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们通过对一组针灸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经络研究。
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经络状态,如电阻值的下降和电流强度的增加等。
这说明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经络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系统,它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经络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的机制,并且为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相信,未来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揭示人体经络的奥秘,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经典)
现代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我国现代经络研究从五十年代起就一直着眼于针灸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即古人称之为针灸的“得气”现象,而今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指的是针刺时患者常常感到一种从穴位治着经络传导的特殊的“酸、麻、胀”的感觉传导现象,从此我国经络的大规模,系统的研究,从主观到客观,从现象到原理,从原理到本质,工作蓬勃发展,50年来形成一支我国独特的经络研究队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十项重大成果,现依次简述如下:1循经感传现象的系统研究70年代,解放军309医院的协作组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发现,低频脉冲电刺激受实验者的十二经脉“井”穴,在人群中随机采样,1000例中有13例特殊敏感,得气可以贯穿全经,这一现象公布后,立即引起我国针灸界和生物学界高度重视,纷纷组织专题在各地区进行调查,到1977年已经调查了17万人,其结果与309报告相近,说明在人群中,这种显著的经络敏感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按一定比例分布的,以后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发现了另一种经络感传现象,现在国际上称为隐形经络感传现像,其出现率在人群在占98%,从此2500年前《黄帝内经》所描述的十四经被我国学者再度发现,而引起了世界学者的重视。
2十四经的生物物理学定位及其形态学基础80年代,国家科委,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七五”经络研究项目〈十四经客观检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用三种生物物理方,即隐性循经感传,高振动声和低阻抗,对人体十四经脉的全程进行检测,发现三种方法检测的实验经络线互相重合,其宽度在一毫米范围以内,并与古典经脉图谱高度吻合,该协作组还发现经脉线的三种特性与经脉下的四种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从而提出经脉乃是“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调控系统。
”的假说。
总之,这项工作证实古人发现经脉不仅是客观存在而具有严格,精确的科学定位。
3放射核毒循经脉运动的研究“七五”期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和解放军总医院,在1100正常人和300例患者身上进行放射核素穴位注射并在Y照相机下显示其运行路线,发现十四经均有循行运动核素的特征,近来年该院又和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协作,应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技术,首先发现核素注入正常人胃经小腿、大腿的实验经脉线后,核素在不同深度运行,从而确定了经脉线的三维定位。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为理解和应用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更多的科学证据和实践指导。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
以下将从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经络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和中医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三个方面介绍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新的推动。
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通过使用显微解剖技术、电镜技术、X线成像技术等,研究者们对人体经络系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揭示了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分布规律。
另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物质传递的荧光标记技术。
研究者们使用荧光标记物质经穴位或经络注入体内,通过观察荧光标记物质的运动轨迹和分布情况,揭示了经络系统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方法为中医药的疗效评估、经络穴位定位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此外,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也被应用于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中。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经络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分子水平的变化,揭示了经络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和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
这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经络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近年来,中医经络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研究者们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经络系统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某些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密切相关。
经络堵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通过经络通则,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经络系统与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例如,经络系统的失调可能会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引发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经络系统的调节失常还可能导致机体内外环境的紊乱,从而诱发代谢性疾病等。
三、中医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得到了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内容。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沟通人体各部位的通道,贯穿全身。
通过经络的流动,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则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贯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起着调节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
二、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现代科技手段等。
通过临床观察可以总结经络学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手段,验证中医经络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而现代科技手段如MRI、CT等影像学技术,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中医经络学的新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一方面,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生开始注重经络系统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经络推拿、针灸等手法,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开始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中,如利用MRI技术观察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物学基础等。
四、中医经络学的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探讨经络系统的分子水平机制,解析经络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同时,中医经络学也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新进展将有望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经络诊断的现代研究概况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8年3月第18卷第1期 64 Jou rnal of H unan Co llege of TCM M ar .1998V o l.18N o .1 ・文献综述・经络诊断的现代研究概况常小荣 严 洁(针灸系 长沙410007)关键词 经络诊断 经络辨证中国图书分类号 R 224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的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在经络诊断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诊断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经穴压痛和经络辨证诊断研究经络或经穴某些特殊感觉的变化,常常可以反映该经或所属脏腑的病变。
十二经脉的是动和所生病就是这些感觉变化和脏腑以及全身病变的具体体现,《灵枢・经水》篇指出:“审、切、循、扪、按及视其寒温、盛衰”,是诊断疾病必须采用的方法。
临床上体表的过敏点或较大范围的过敏线(带)不仅对接触、叩击或循摄发生异常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的硬度也可发生变化,有时还可以扪及圆形或呈索条状的硬结构,这些循经或穴位的变化,成为近代针灸学家进行临床辨证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祝总骧[1、2]报道对475例胃、肝、肺、肠、心及肾病的患者进行了穴位检查,发现不同的病在不同的穴位有明显的病理反应,而且穴位反应,随病情的转化而变化,病愈时则反应消失。
例如胃的疾患可以在腹部的上脘、中脘,背部的胃俞、脾俞和四肢梁丘、足三里等处有压痛;肝的疾患在右期门、日月、隔俞、肝俞、胆俞、中都、阳陵泉等处有压痛;而呼吸系统疾患常在大杼、风门、肺俞以及前臂的肺经有关穴位出现压痛等;肠道疾患和阑尾炎在上巨虚有压痛,结肠炎在三阴交有压痛;肾炎,泌尿系结石在肾俞、承山有压痛;冠心病在内关、冠心点有压痛[3]。
人体经络的实质研究
人体经络的实质研究摘要为阐明经络实质,根据古代经络文献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经络结构是三个层次的间隙结构,气血运行是卫气营血的物质运行,气血通道是卫气营血的两种通道。
结论:经络实质是间隙结构的液气通道,人体经络可分为狭义广义两种,狭义经络是循经感传的卫气通道,广义经络是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
主题词经络实质经络研究气血运行本文主要阐明了经络结构、气血运行、通道实质三个部分的疑难问题。
1古典经络是三个层次的间隙结构在古典经络的文献中,既有”血脉”与”血络”的论述,又有”经脉”“络脉”与”孙脉”的”分肉之间”“肉分之间”“细理之间”三个层次间隙的论述。
1.1粗大经络是”分肉之间”等器官间隙《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用尸体解剖观察的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分肉之间”在肌肉的丰厚处是肌肉之间,在肌肉的浅薄处是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
在体表”分肉之间”与体内”脏腑之间”等器官间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以下简称结缔组织)富集带区,其中含有较多的组织液(器官间液、组织间液、细胞间液)的气化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以下简称组织液气),较粗大的神经、较粗大的血管和淋巴管等多种组织结构的复合功能。
(1)十四经脉是纵向的”分肉之间”等间隙。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验证结果表明:十四经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是纵向的”分肉之间”等器官间隙。
(2)十五络脉是横向的”分肉之间”等间隙。
《灵枢·经脉》:十五络脉的”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其”分间”,是”分肉之间”的简称。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在”去腕三寸”之后,把”分间”省略去了。
其余的十三条络脉,也是把”分间”省略去了。
验证结果表明:十五络脉是横向的”分肉之间”等器官间隙。
1.2细小络脉是”肉分之间”等组织间隙《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经络实质探讨与研究
中医中药192经络实质探讨与研究王 鑫1 潘军英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摘 要】近10余年来,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的发展态势,其涉及的领域包括神经生化、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水平由最初的神经、血管水平逐步转向分子水平,并涉及信息、能量、生物场等方面,然而并没有得出一个公认明确的理论,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未曾停止过,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发现。
【关键词】经络实质;气;生物场我国古代将经络学的机理概括为“行气血,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
可以看出,经络在人体上作用十分重大,作为几千年来祖国经验医学的结晶,经络实质经过多年多方向多学科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果,为了尽快揭开神秘的面纱,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整合,统一认识、统一构想,使读者对经络的实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
1 经络本质研究回顾1.1 蛋白质分子的能带结构细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探索经络实质的研究在经历了不是血管不是淋巴管,也不是神经的结论之后,并未发现所谓的经络细胞。
有些学者突破思维的局限性,从“细胞膜体现了细胞功能的80%,细胞内外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主要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来完成”中得到启发,认为以细胞的功能活动为主要依托的经络的活动过程,也应是细胞膜上的蛋白完成的。
他们提出蛋白质分子相互络合可以组成能带结构,而这种结构具有良导络属性,比周围一般组织的电阻低,针刺穴位后电磁场效应使得蛋白分子发生变构位移,而由此产生电磁界面和代谢水平提高的压力界面向前移行成为得气后蚁行样感觉产生的基础[1]。
1.2 细胞信号转导假说细胞通过细胞内外的受体感受到胞外信息分子的刺激,并跨膜转换成第二信使,以及经过信号转导途径组分的级联传递,引起细胞生理反应。
有学者还提出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可能和G蛋白信号转导出现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中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作用不可谓不大[2]。
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在2013年1月31日'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上发表了署名冯盛才的'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揭示经络实质'一篇文章,引起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强烈关注,有支持的观点,也有不同意的观点。
人类认识自然界包括人类自己的过程都是逐渐的,循序渐进的,虽然'科学'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但是科学研究是一直就存在的。
西医是科学的,实际上应该说西医大多数是科学的,中医也一样是科学的。
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依据事物的存在去探索其中的实实在在的关系规律。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地积累,人类探索事物的关系规律就越接近事物本身。
人类探索事物的方方面面往往是有差异的,有从这方面探索,也有从另一方面进行探索,知识不断地积累,人类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步。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方面对于人体进行探索研究的总结。
我们评说中医药学应该从科学的不断地探索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中医药学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过来的,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理论的精华。
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大家公认的实实在在的经络载体,到现在西医界不承认经络,中医界也只是谈谈经络而已。
我们研究经络要知道经络的概念是不断地发展的,这与中医药的其它不断地发展的概念一样。
叶天士在探索传染病方面就敢于实事求是,与上古的提法不一样。
他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在当时算是新颖的学术观点。
他提出了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是'温邪'传播途径是'上受',虽然他没有明确地指明这种'温邪'的本质是什么,是细菌?是病毒?更没有指明其分子结构怎么样。
但是我认为叶天士揭示了传染病的一些本质,如果有人继续发展叶天士的理论,就会逐渐发展成完善传染病的理论,因此我们把叶天士看成中国传染病的鼻祖,也许不为过分。
中医药的经络理论也是一样,需要不断地用科学的观点去发展完善,使其成为一种完善的经络理论。
经络运行研究报告
经络运行研究报告经络运行研究报告1. 引言经络运行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网络系统,通过经络使气血运行,维持身体的健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经络运行的机制以及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本文将对经络运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络运行奠定基础。
2. 经络运行的基本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12条经络和8条特殊经络,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经络之间。
经络运行是通过气血的循行来完成的,气血在经络中形成气血循环,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经络运行的畅通与否,在中医学中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3. 经络运行的研究方法3.1 经络脉络的观察中医学中常用的经络脉络观察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脉搏、舌苔、面色等体征,可以初步判断经络运行的情况。
3.2 经络流速的测量通过采用超声多普勒和红外热成像等技术,可以测量经络流速的变化,了解经络运行的情况。
这些技术通过测量韧带、肌肉、皮肤等组织的血液流速,间接判断经络运行的状态。
3.3 经络电阻的测量经络电阻是指经络内电流的阻碍程度,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皮电、电穴作用等技术。
通过测量经络电阻的变化,可以了解经络运行的情况。
4. 经络运行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4.1 经络运行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发现,经络运行的异常与人体各种疾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例如,经络运行不畅可能导致气血不足、湿热内蕴等问题,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通过研究经络运行与疾病的关系,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4.2 经络运行的调节方法经络运行的调节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
通过这些方法对经络进行调节,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况,从而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研究发现,这些调节方法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对一些慢性疼痛症状的缓解也有一定效果。
5. 经络运行的研究挑战与展望5.1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问题经络运行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而且现有的采集设备和技术并不完善。
经络研究报告
经络研究报告经络研究报告1.报告背景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一条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学的国际化发展,对经络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目前对经络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经络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3.经络的研究进展目前,经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经络的存在与分布通过解剖学研究和现代影像学技术,已经证实人体内存在一条经络系统,并在特定的区域有着明确的分布。
这些研究结果为经络研究提供了基础。
3.2 经络与疾病许多研究表明,经络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经络的阻塞、失调等问题被认为是一些疾病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了经络与某些疾病的关联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3.3 经络的功能与调节经络在中医学中被视为能量传输和调节的通道。
一些研究表明,经络可以通过传导、反射等方式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
4.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经络的存在与功能已经得到一定的证实,但由于经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答。
未来的经络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经络的物质基础目前,关于经络的物质基础尚未明确。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采用生化分析和细胞学方法,探索经络组织的成分和结构,揭示经络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4.2 经络调节机制经络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调节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4.3 经络治疗的效果与机制经络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进一步研究可以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探究经络治疗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估方法。
4.4 经络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如微电极技术、成像技术等的应用,可以更直观、精确地研究经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杨继国,刘增巍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经络;本质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01)02-0156-02
[收稿日期]2000-04-28
[作者简介]杨继国(1968-),男,山东济宁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学教学研究。
对经络本质的探索,从古代就开始了。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声、光、电、磁技术的发展,对经络本质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各种理论与假说层出不穷,现综述如下。
1 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假说
不少学者认为刺激体表经穴能引起循经传感,并迅速地引起相应脏腑器官功能的变化,只有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才有可能完成[1]。
因此,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许多实验能为这一假说提供依据,比如局部使用神经麻醉剂普鲁卡因可阻断经络感传现象,随后便有人提出经络现象产生于大脑皮层的假说,美国T ・N ・Lee 认为,经络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解剖上的实体,而可以把经络看成是在神经系统被激活的神经末梢的轨迹,换言之,真正的经络是在脑子里,而不是在外周[2]。
还有人提出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3]
,以及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
后者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某些酶或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效应并成为另外一个局部反射的原因,依次相继激发,从而出现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4]。
其他的还有体表自主神经联系假说、固有模式轨道自主神经末梢接通假说等。
2 经络波导假说
其中主要是肌运动主因流体波动说。
有人根据经络感传速度与肌肉主动波动速度一致的现象,认
为经络是肌肉主动波动系统[5]。
3 经络与体液、内分泌相关说
有美国学者认为针灸穴位是一个有电特性的实体,还认为体液因素也参与针灸疗法。
当两只家兔的血液供应连接成一个交叉的循环通路时,针刺其中一只兔可抑制另一只兔的与疼痛有关的行为,因此,某种血液输送的物质必定参与针灸效应。
1984年,谢浩然[6]提出经络就是疏松结缔组织间隙。
随后有人提出“间隙维”假说[7]。
卢六沙[8]则认为经络系统是个密如蛛网的动态液晶系统。
他认为针刺直接造成了经络液晶体排充状态的变化,刺激一停,液晶体又回复到根据边界条件所应处于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对经络进行了一次调整。
针感所到之处,就是外力引起经络液晶体重排之处,一直重排到病所。
4 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
有人在18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位注入墨汁,然后将肢体以甲醛溶液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出现了被墨汁充盈的纤细管道向上或向下延伸,大部分可循经直达肢体的断面,这种结构系管径为40~300L m 的小静脉,于是认为经络与血管系统有密切联系[1]。
1996年,日本学者根据¹经穴部含P 物质的神经纤维与毛细淋巴管存在形态学的紧密联系;º经穴部存在有许多发达平滑肌的淋巴管;»P 物质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引起其强烈的节律性收缩运动;¼淋巴管与经络的循行在位置上的相近关系;½平滑肌的收缩传递速度与循经感传的速度相近等,认为在经穴部给予针灸刺激时,引起局部含P 物质的神经末梢分泌P 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引起淋巴管发达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运动,这种运动的信息传至大脑皮
156
第25卷 第2期2001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 N AL OF SH AN D ON G U N IVER SITY OF TCM
V ol.25,N o.2M ar.2001
层产生循经感传现象,与此同时,P物质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后,激活全身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针灸效应[9]。
5 认为经络是单独系统
有人在循经传感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络是不同于目前已知调节系统的另一个新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
1980年,英国学者皮尔斯[10]提出神经系统第三分支系统——APVD系统,即神经内分泌系统。
1984年,孟昭威[11]提出“经络可能是新的组织结构系统,或即APVD系统。
”有人根据经络吸收封闭现象的特点,认为经络本质可能是在进化上较古老、分化较低级的传导系统,故提出类传导学说[12]。
近年来,又有人提出经络系统与现存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体内的子午干神经系关系密切。
原始型子午干系为一完整神经系统,并具有8条纵向的神经干,与经络系统的特征十分相似,因此认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可能是原始子午干神经系的保留,特定的经络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返祖现象[13]。
6 生物电磁场论
有人认为皮肤电位的变化就是经络活动现象的客观反映,经络的实质就是机体的生物电流,这种电流并无特殊结构,而是由相应脏腑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电在电磁场作用下,形成一种类似无线电的电子束[13]。
1987年,李永先、张文鹃提出:经络是人体信息与磁能量代谢的通路,也是人体的磁控系统[14]。
7 其他假说
有人根据量子理论,提出经络本质量子观[14];有人根据新三论、旧三论的概念提出经络本质的控制论[13]、信息论[14]、耗散结构论[15];此外,还有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假说经络生物全息论、高离子密度低价质粘性的脉管外流体通路假说、经络实质离子观假说,以及轴索联动说[16]、经络的基因观[17]等等;近年又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的假说,如低抗阻、高振动声、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立体结构假说等。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虽然人们在经络本质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够详尽地阐述经络现象的本质问题。
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一直试图把经络解释为已发现的某种物质,甚至幻想它有解剖结构,故称之为“经络实质研究”,但实际上,从经络理论的产生至今,对经络的本质人们一直未有清楚的认识。
因此,还不能说经络肯定有解剖结构,现在许多研究者也不再囿于这种追求,大胆提出各种假说,因此,我们有必要把“经络实质的研究”改称为“经络本质的研究”。
鉴于经络研究的现状,我们还有必要把视线转回到经络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来。
经络是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并用阴阳五行理论予以综合的一个理论体系,它基于具体的血管、神经、肌腱等结构的存在,又超越了这些结构,是经过整体化联系、推理、演变及功能作用的综合而抽象出来的一个人体功能系统,它是和藏象理论密切相关的人体内外上下的联系途径。
经络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整体性,它可以引起全身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发挥其作用。
因此,对经络本质的任何单一的、片面的研究并不能揭示经络全貌,只有采用多领域、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哲学和经络发展史的研究,才有希望在经络本质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
[2]T N Lee.Am J[J].Acupunture,1978,6(4):273.
[3]王本显.中医专题讲座(第一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86.110.
[4]汪桐.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C].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
会针灸论文摘要选编,1987.246.
[5]高增杰.试论经络是肌肉主动波动系统[J].国外医学・中医中
药分册,1980,(6):30.
[6]谢浩然.经络结构探索[J].石家庄:河北省中医研究所,1984.
88.
[7]张声闳,陈静.关于经络实质和机制探讨[N].科技导报,1996
年4月15日第1版.
[8]卢六沙.经络实质探析[J].中国针灸,1996,(4):20.
[9]山田钅监照.经络与淋巴管的相关性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
中药分册,1996,18(2):18.
[10]顾江.APVD系统的现状[J].生理科学进展,1982,(13):120.
[11]孟昭威.试论经络是第三平衡系统[C].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
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82.
[12]刘燕明.经络生物学起源的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1994,(6):
35.
[13]间中喜雄.针术的近代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49.
[14]焦立.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J].中国针灸,1997,(9):557.
[15]府强.实用针灸疗法临床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1.18.
[16]强保真.关于经络线路皮肤反应和循经感传形态生理学问题的
讨论[J].西安医学院学报,1984,5(1):90.
[17]李生绍.经络的基因观[C].第四届华北地区针灸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1988.10.
157
2001年3月 杨继国等: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第25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