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盂县方言指示代词四分现象的考察
河北晋语阳原话指示代词语法音变现象
河北晋语阳原话指示代词语法音变现象作者:桑宇红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08期摘要:河北省晋语区阳原县化稍营方言指示代词存在多种读音形式,不同的读音形式对应不同的语法意义。
它属于二分系统,其中,近指用“这”,远指用“那”。
“这”有三种读音,分别是这1[ʦəʔ32]、这2[ʦɤ213]、这3[tʂʅə213];“那”也有三种读音,分别是那1[nəʔ32]、那2[nɤ213]、那3[nai213]。
“这1”作主语时,通常代替较近的人或事物;“这2”作主语时,只能代替较近的事物而不可代人。
“这2”作宾语时,既可以指称事物、原因,也可以与“那2[nɤ213]”对举;“这3”作宾语时,通常与“那3[nai213]”对举,代替某人或某事物。
三者都可以作定语,具体用法也存在一定差异。
这正体现出“内部屈折”在该方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晋语;阳原话;指示代词;音变;语法张家口市阳原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
东临宣化县,南接蔚县,北面与怀安县和山西省天镇县毗邻,西面、西南分别同山西省阳高县、广灵县交界。
面积1849.35平方千米,人口27.6万。
阳原方言隶属晋语张呼片。
本文记录的是阳原县化稍营方言。
化稍营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部,距县城42千米。
面积95平方千米,人口2.60万。
晋方言指示代词的变读形式多样,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总的来看,山西晋语指示代词有二分和三分两个系统。
根据侯精一、温端政的调查,在山西70多个方言点中,属于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方言点占四分之一,大多是属于二分系统的;在二分系统中,又有“这”“那”的对立和“这”“兀”的对立两种类型[1](P119)。
乔全生指出:“山西方言指示代词不论二分、三分,每个指示代词都有好几种读音,有的多达六种。
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2](P127)化稍营方言的指示代词属于二分系统,其中,近指用“这”,远指用“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时间指向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科研热词 适应结构 适应策略选择 流动儿童 时间指向 叙事结构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科研热词 1 盂县方言 2 晋语 3 指示代词
推荐指数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2011年 科研热词 适宜性 现代价值 正当性 正义原则 时间 新的中世纪 周礼 历史 俄罗斯理念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内容分析法 风险信息 语言与图像 评论行为 理想化民主 现实民主 现实关怀 涉法网络舆情 民主思想 无产阶级民主 文学理论 政府性组织 政府公共警告 微博 官员微博 列宁 农村金融组织竞争力 农村金融组织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传播规律
科研热词 网络舆情 政务微博 强公共性 内容分析法 公共性范畴 中央政府职能 中央政府 预见 铁路建设 进步观 词选 艺术的终结 终生教育 积极预期 积极心理学 积极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 生态文明 理想主义 现代性体验 现代思维 环境政治 独立型自我 灵光艺术 灵光 流动 沪杭甬铁路 桂林抗战艺术史 核心自我评价 机械复制艺术 未来指向 明代 时间 时段 时向 时刻 抗日战争 抗战艺术 情景记忆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时间旅行 微博 张尧学 开放 广义叙述学 希望 对策 太湖流域水利 城乡一体化 均等化
晋语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
晋语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史秀菊【摘要】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首先包括先事时、当事时和后事时。
先事时标记为"来;"当事时分为当事—现在时、当事—过去时、当事—将来时三类,标记词是"哩"和"咧;"后事时也分为后事—现在时、后事—过去时、后事—将来时,标记词为"也"。
同一句子用不同的时制标记词语法意义就完全不同。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02【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晋语;盂县;时制【作者】史秀菊【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时”(tense,也称“时制”)和“体”(aspect,也称“体貌”、“时态”等)是同语言的时间性密切相关的两个语法范畴。
汉语固有的特点,使得汉语时体问题与其他语言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汉语缺少印欧语言那样丰富的屈折形态,更多的依靠广义形态和分析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二是时体意义对时体形式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三是时意义和体意义往往共用一个语法形式,相互纠缠,难以区分。
时与体的这种独特之处,很早就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关注。
我们在《晋语盂县方言的体态系统》一文中对盂县方言的体和态作了系统考察,本文主要对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作初步的考察。
时制系统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理论体系中显得比较薄弱,因为大部分学者认为汉语有体无时,所以涉及现代汉语“时”研究的学者也相对较少。
最早涉及现代汉语时制系统的是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1]228,他从表达论的角度对汉语“时间”和“动相”的表达方式作了比较详尽的描写,并明确区分时间的“绝对基点”和“相对基点”,这为后来学者对时制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平[2]和龚千炎[3]都对现代汉语的时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4]充分考察并描写分析了汉语的时制系统,他认为汉语也有自己的时范畴。
李铁根《现代汉语时制研究》[5]14一书,对时范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_来_来了_来来_来嘅_史秀菊
一
(一) “来”的分布
句末单用“来”
句末单用“来”的主要是上党片全部市县和并州片大部分市县。大包片大同一带的多数市县虽在句 末多用“了”不用“来” ,但阳泉、平定和左权等地仍保留单用“来”的说法。而且吕梁片、并州片、五 台片“来嘅” “来了” “来来”连用的市县也大都可单用“来” 。 “来”在各地都与当地趋向动词“来”声韵母一致(读音为[lai]/ [læ]/ [l]等) ,都读轻声,读音各地 差别不大。 “来”一般只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句末,不出现在祈使句和感叹句句末。例如: 1) 有人寻我来?(原平) 2) 她才将嚎来吧他刚才哭了吧?——嚎来哭了。(平定) 3) 这房子今年漏来没这房子今年漏了没有?——漏来。(朔州)
·105·
不是‘来’的重叠。”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来了”和“来来”应是同一种形式的不同变体。我们发现 “来来” 说法最盛行的五台片, 句末 “了” 单用时基本上都读 “咧” ([li0]/[liæ0]) , 与当地 “来” ([l0]/[læ0]) 的韵腹相同,跟在“来”后受其读音影响,发生同化是完全可能的。只有五台一点“了”单用时读为“唡” [li0],“来来”连用时读为[l0l0]。我们认为由于处于句末,经常轻读,[li]很容易弱化为[l],[l]受 前一音节“来”([l])韵母的影响,就会再进一步同化为[l]:[li0]→[l]→[l]。所以“来来”的后一 个“来”是“了也”的弱化形式应能成立。如果[l]或[læ]再继续弱化,就会产生祁县、文水、离石等地 “来了”中“了”的读音[l]。 2 如前所述,“嘅”在吕梁一般要和“来”连用,不能单用于句末,也不能与其他助词连用。但我 们看到刘勋宁所述陕西清涧话的[·k]是“去也”的合音形式,可以单用。例如(刘勋宁 1998:675): 26) 你回去也?nxuai·k? 陕西清涧与山西吕梁毗邻,同属晋语。值得一提的是,两地的“去”作趋向补语时大都读[k](动 词“去”[k]的弱化形式),“也”大都读[i]。而清涧的这个[k]与吕梁片的“嘅”读音又相同。邢向 东也说:晋语句末的“也” “有的方言和前头的字合音,最多的是和‘去’合音” (邢向东 2002:627)。 所以, “去也”合音现象在晋语区不是仅仅陕西清涧话才有。那么,吕梁片的这个“嘅”很可能也是“去 也”的合音形式:“去也”[k i]→[k]。 我们没有在近代汉语中见到“来了”“来来”的连用现象,但近代汉语有大量“去也”和“了也” 的连用实例。据俞光中、植田均的统计, “《祖堂集》里‘去也’与‘了也’出现数目不相上下”, “《祖 堂集》中极多见‘去也’”(俞光中等 2000:436)说明“去也”和“了也”在近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 高,由于长期连用,而且都处于句末,轻读,“去也”“了也”逐步发生合音是完全可能的。 这样,“来了”和“来来”的后一音节“了”“来”都是“了也”的合音形式,“嘅”即“去也” 的合音形式——“来了”“来来”就是“来了也”,“来嘅”就是“来去也”。 (三)两个连用助词应分别是“过去时”和“已然态”的标记 近代汉语中, “去也” “了也”中的“也”是个语气助词(曹广顺 1995:92,俞光中等 2000:136), 所以“去”和“了”担负事态助词的功能, “也”表述句末语气同时具有成句作用。晋语区合音后的“去 也”“了也”读为“嘅”或“了/来”,就兼具了事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的功能,所以当地人觉得句末“来” 的后面加上“了”“来”“嘅”以后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近代汉语中“去”“了”“来”都是事态助词,都产生于唐代。我们认为,连用现象可能发生在合 音后,因为合音前的音节太长,三个句末助词连用不太可能,而且在同一个句子的同一个位置上三者应 是互相排斥的。而合音后的“嘅”“了”在语音上发生了变化,又都完全虚化,人们便逐渐忽略了它们 原来与“来”平行并用和互相排斥的特点,让这种合音形式与“来”共同担负同一句子的语法功能—— “来”担负“过去时”的功能,“去也”“了也”的合音形式则起表达“已然态”和句末语气的作用。
盂县方言的人称代词探究
盂县方言的人称代词探究作者:付佳玮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4期【提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盂县方言人称代词显现出复杂性、多样性。
三身代词在领属位置上存在两套形式,二者在领属标记的隐现、单复数意义、所跟名词的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别,根据合音式的特性,可推断出三身代词发展演变的速度与顺序。
本文还对其他有地方特色的人称代词进行了描写。
【关键词】晋语盂县方言人称代词探究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西侧,东与河北平山县、井陉县和本省平定县接壤,西毗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属于晋语并州片。
由于地处山西东侧与东南部的交界处,移民较多,融合了周边大包片、张呼片、五台片的语言特色,因当地地形四面环山,历史上交通不便、较为闭塞,因而保留了许多古音和独特的语法现象,这就形成了盂县方言错综复杂的特点。
盂县方言内部有一定差异,本文主要记录盂县城关话的人称代词及其特点。
一、第一、三身代词的形式(表为盂县方言三身代词的表现形式。
领属位置部分,楷体为“形式1”,黑体为“形式2”)(一)在主宾语位置上盂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主要是在单数的基础上,通过音变和附加两种形式构成。
第一人称代词“我[nɤo⁵³]”的复数“我们[ŋɤʔ⁵³mən²²]”是“变调+附加”的叠加型表現形式,第二人称代词“你[ȵi⁵³]”的复数“你家们[ȵiɛ⁴¹²mən²²]”是“合音+附加”的叠加型表现形式,第三人称代词“他[tʻɑ⁴¹²]”的复数“他们[tʻɑ⁴¹²mən²²]”是单纯附加型。
在山西方言人称代词中,“家”是复数的标记,在汾河片、上党片中都作为附加的复数形式标记,因而我们认为,[ȵiɛ⁴¹²]是“你家”的合音,当地人在使用中已经忽略了其复数意义(下文详述),因而在周边方言的影响下,又叠加词尾“们”作为复数形式。
盂县方言古语词研究
盂县方言古语词例释范培青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本文较系统地列出了盂县方言的古语词概况,并按照古语词的时期进行分类,分为盂县的上古、中古、近代古语词,对每个古语词的出处、意义进行罗列,最后概括出盂县的古语词特点。
关键词:盂县方言;古语词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各地方言的参与和贡献。
同时, 方言也以各种形式传承着民族共同语, 方言古语词主要指古今意义差异较大, 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古语词。
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隶属于阳泉市,地处太行山西侧,属于晋语区并州片,本文主要依据2009年出版的《盂县方言研究》的词汇表总结分析而成。
一、盂县方言中存在古语词的概况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这里所说的古语词是指现在普通话不存在,但是方言里仍然活跃,而且意义与古汉语一致的词语。
1、上古(先秦两汉)(1)保留上古词语的本义及引申义的单音词例捥væ53《集韵●緩韵》捥,取也。
《墨子间诂卷十一》郑注土丧礼云‘手後节中也,古文‘■作捥。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也,毕云:“当为‘者’。
”非取害也,取利也。
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言为人所持执,不能自免。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
这里是说“捥”本义是“腕”的意思,在危急时刻弃小而取大也,于是就引申为“取”的意思,而在盂县方言中“捥”是拔、取的意思,取自捥的引申义。
咥tiᴀʔ22《广韵》徒結切,入屑定。
质部。
意为“咬”,《广雅●释诂三》:“咥,也”。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
”《聊斋志异·卷五》无何,一虎自外来,隶错愕,恐被咥噬,虎入,殊不他顾,蹲立门中。
在盂县方言中“咥”的意思是美美的吃,是在原古意的基础上又加以引申,由“咬”发展为“吃”,而在普通话里这个词已经基本上不用了。
褿ʦʻɑu22《广韵》昨勞切,平豪从,幽部。
意思是衣未及时浣洗,《集韵●豪韵》:“褿,衣失浣。
”盂县方言中褿指衣服脏了,没有洗,这在晋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如:“看你的衣裳也褿了,快拿去洗洗。
山西晋语指示代词的几个特点
山西晋语指示代词的几个特点
董育宁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9)006
【摘要】文章以山西晋语的指示代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近指代词的读音,近指、远指代词的语音对应以及语法功能方面的几个特点,旨在揭示山西晋语指示代词用法的特殊性及其与普通话的差异.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董育宁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太原,0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2
【相关文献】
1.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 [J], 邢向东
2.晋语兴县方言指示代词四分现象的特点——兼与晋语盂县方言四分现象比较 [J], 史秀菊;尹国梁
3.山西晋语区与官话区人称代词之比较 [J], 史秀菊
4.晋语盂县方言指示代词四分现象的考察 [J], 史秀菊
5.河北晋语阳原话指示代词语法音变现象 [J], 桑宇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_来_来了_来来_来嘅_史秀菊
一
(一) “来”的分布
句末单用“来”
句末单用“来”的主要是上党片全部市县和并州片大部分市县。大包片大同一带的多数市县虽在句 末多用“了”不用“来” ,但阳泉、平定和左权等地仍保留单用“来”的说法。而且吕梁片、并州片、五 台片“来嘅” “来了” “来来”连用的市县也大都可单用“来” 。 “来”在各地都与当地趋向动词“来”声韵母一致(读音为[lai]/ [læ]/ [l]等) ,都读轻声,读音各地 差别不大。 “来”一般只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句末,不出现在祈使句和感叹句句末。例如: 1) 有人寻我来?(原平) 2) 她才将嚎来吧他刚才哭了吧?——嚎来哭了。(平定) 3) 这房子今年漏来没这房子今年漏了没有?——漏来。(朔州)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晋方言语法史研究” (05BYY052) 作者简介:史秀菊,女,1962 年生,山西临猗人,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研究。 ·103·
4) 5) 6)
兀家夜来来来没啦他昨天来了没有?——来来。(平遥) 这儿原来挂画来,还有块印印呢。(介休) 这儿原来是学校来。(文水)
以上例句虽列出了代表点,但并不是只有这些代表点才说,事实上,除了部分实词的差异外,句末 “来”的功能和意义在晋语区绝大多数市县基本相同。 在陈述句中, “来”一般出现在肯定句,不出现在否定句。例如可以说: “我去来” ,不能说“我没去 来”或“我不去来” 。 “来”除了在动词谓语句句末出现外,有的市县还能出现在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句末。例如: 7) 夜来晚上还疼来昨天晚上还疼来着。(太原) 8) 年时清明兀两天还凉(的)来去年清明那两天还冷来着。(古交) 9) 盂县那会可穷来。(盂县) 10) 甚时候清明来什么时候过的清明节?——三月初八(清明)来。(晋城) 不过,作谓语的形容词和名词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形容词必须是口语中常用的可以表示变化的性质 形容词,名词必须是表示节日、节气或特殊纪念日的名词(如“清明”等),大多数形容词和名词谓语 句后不能用助词“来”。 (二)“来”是兼表“过去时”和“已然态”的事态助词 句末助词“来”在近代汉语中大量存在。曹广顺(1995)认为“来”是个“事态助词”,这与晋语 区的“来”的功能与意义基本一致。 首先,“来”所标记的时间是“过去”,也就是在说话之前发生的,与普通话的“来着”意义基本 相当,但二者功能上并不完全等同:“来着”必须处于句末,后面不能有其他语气词,也不能出现在疑 问句的正反问句中,“来”则可以,如上例 2)-4)中的“来”都不能替换为“来着”;而且,“来” 所表过去时间离说话时间的远近是由全句语境或时间词决定的,即“来”不仅仅表示“近过去时”。例 如汾阳话: 11) (这电影)我刚看来。 12) (这电影)我夜来昨天看来。 13) (这电影)我年时去年看来,前年也看来。 “来”与普通话“了 2”也有相似之处,事实上,大包片大同一带方言大都用“了 2”替换了“来”。 但“来”与“了 2”的不同也很明显:“来”只能表示“过去时”,但从绝对时制角度说,“了 2”没有 “时”的意义范畴:既可表示“过去”,也可表示“现在”或“将来”,(从相对时制来看“了 2”也 有“时”的意义(龚千炎 1995))。 其次,“来”表示“已然态”的语法意义。李小凡把现代汉语的体貌系统分为动态和事态两大类型, 认为: “由动态助词‘了’标记的完成体是一种动态,由事态语气词‘了’标记的已然态则是一种事态, 二者分属词平面和句平面,采用不同的语法形式,代表不同的语法意义。 ” (李小凡 2004:155)。所以 不同于动态助词“过”的经历体,事态助词“来”应属于“已然态”范畴。曹广顺(1995:110)也说: “事态助词和动态助词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前者总是加在一个句子(分句)之后,陈述一个事物、事 件的状态;后者则总是跟在一个谓词性成分(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一个动作、变化的状态。” “来”兼表“过去时”和“已然态”意义并不矛盾,因为“事实上,‘时’和‘态’虽然是两个不 同的时间概念,但却都是时间系统的一个方面,常有重合交叉之处”(龚千炎 1995:41-42)。 另外,“来”还具有成句作用。例如“他夜来昨天吃”不能成句,但“他夜来吃来”加上“来”后句 子就能成立。 所以,我们认为,晋语区的句末助词“来”是一个兼有“过去时”和“已然态”意义又具有成句作 用的事态助词。 单用的事态助词“来”在济南、西安、徐州、柳州、金华、广州等方言中也仍保存着(李荣 2002)。
岚县方言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关系
一、▋1 画几条线,乘法结果就出来,就要逼格用毛计算器来个难点的,怎么样?14*23=?前面步骤这里省略....红点点数大10,怎么办?进一位1+11=12,还要继续进一结果就出来了不过瘾?来来,再来一个更难的!▋2 不画线一样逼格用毛计算器结果就出来了,651再来一个,难度大点的再来演示一遍!二、整数×11——“两边一拉,中间相加”计算:123456789×11=?987654321×11=?解答:“两边一拉,中间相加”。
123456789×11=1358024679;987654321×11=10864197531;×99、999、…——“减1加补”计算:1234×9999=?4321×9999=?解答:“减1加补”;1234×9999=12338766;4321×9999=43205679;重码数——“123123123=123×1001001”计算:2008×200720072007-2007×200820082008=?解答:原式=2008×200720072007-2007×200820082008=0轮转数——“(123+231+312)=(1+2+3)×6”=?计算:(1234+2341+3412+4123)÷5解答:原式=(1234+2341+3412+4123)÷5=1111×10÷5=1111×(10÷5)=1111×2=2222计算:11111111×11111111=?解答:第一个算式中,十位数相同,个位数的和是11,此时可以先算23×27=621,所以23×28=621+23=644。
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
阳泉话的指示代词
阳泉话的指示代词阳泉话的指示代词是三分的,有近指、中指和远指的区别,并且通过不同的语音变读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本文试对阳泉话的指示代词进行描写。
标签:阳泉话指示代词三分阳泉市位于山西中东部,包括三区两县。
晋语中区方言的阳泉片包括阳泉话、盂县话和平定话,本文讨论的是阳泉话。
阳泉话的指示代词是三分的,并且通过韵母的变化表示出不同的语音变读形式。
本文就阳泉话指示代词的构成、用法和意义做一描写。
本文中的指示代词,如有本字就写出,本字不清楚,就用同音字代替,写不出来的字用方框“□”代替,并注音说明。
一、阳泉方言指示代词的构成阳泉方言的指示代词分为近指、中指和远指三种。
如表所示:近指中指远指这1[tʂə313]这2[tsei44] 那1[nə313]那2[nei44] □外1[vᴇ313]□外2[vei44]/那3[nɑŋ44]这1[tʂə313]儿那1[nə313]儿□外1[vᴇ313]儿/那3[nɑŋ44]个/兀[vә313]个这1[tʂə313]会儿这2[tsei44]会儿那1[nə313]会儿□外1[ve313]会儿□外2[vei42]会儿/那3[nɑŋ44]会儿这2[tsei44]样那2[nei44]样□外2[vei44]样/那3[nɑŋ44]]样这1[tʂə313]么那1[nə313]么那3[nɑŋ44]么/□[vәŋ44]这2[tsei44]些那2[nei44]些□外2[vei44]些上表中,竖行“这”组表示近指,“那”组表示中指,“□外”组表示远指。
山西盂县方言词汇特征研究
山西盂县方言词汇特征研究发表时间:2017-08-01T11:26:44.1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4月作者:孙晓亭郭晨阳李颛森[导读] 盂县方言中存在大量狭义方言词汇,具有十分鲜明的方言特点,对其作简单分析。
云南民族大学摘要:本文以山西盂县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其词汇进行分析,盂县方言中存在大量狭义方言词汇,具有十分鲜明的方言特点,对其作简单分析关键词:盂县;方言;词汇;绪论一、地理位置盂县属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盆地,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度至113.49度,北纬37.57度至38.31度。
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63千米。
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
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和山西省平定县接壤,西临山西省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
二、方言概况根据温端正、侯精一先生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报告》,山西方言可分为六个区:中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区、南区、北区。
分区的依据是有无入声和古失声在尽方言里的演变情况。
盂县方言属于中区。
三、词汇特征研究盂县方言中有大量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活跃在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言词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方言词汇,指的是方言中所有的语,既包括和普通话不同的语,也包括除语音外和普通话在形式上和意义上完全相同的语。
狭义的方言词汇指方言中和普通话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的语。
盂县方言中存在大量狭义方言词汇,具有十分鲜明的方言特点。
(一)具有众多的四字格成语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四字格成语。
这些俗成语形式独特,结构复杂,语义丰富,如果不解释,让人很难理解。
以“~眉~眼”式为例:痴眉幸眼:形容无动于衷或痴呆。
立眉看眼:形容人面相凶狠。
贼眉溜眼:形容人面带狡猾相。
人眉竖眼:形容假装正人君子的人。
盂县方言中还有其他丰富的四字格俗成语:A:圪朽八带:形容瓜果等表皮发皱不新鲜。
忽溜马迷:形容做事干脆利索。
B:石里石砍:形容冒失不稳重。
晋语盂县方言的体态系统
晋语盂县方言的体态系统史秀菊【摘要】盂县方言体系统包括动态和事态两方面,动态有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继续体和起始体;事态有已然态、曾然态、将然态和正然态。
体与态主要通过标记词来体现,而且体标记和态标记可以在同一句子中共现,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意义和态意义。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0)005【总页数】4页(P91-94)【关键词】晋语;盂县;体;态【作者】史秀菊【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关于“体”,很多学者都有过较为详细的论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现代汉语体系统的理论层出不穷,但各种关于体系统的理论至今仍难以统一。
我们赞成戴耀晶的完整体和非完整体理论[1],他把完整体分为现实体、经历体和短时体;把非完整体分为持续体、起始体和继续体。
我们也同意李小凡先生把体系统首先分为动态和事态两大类型的观点:“动态是从微观角度观察谓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变化过程的种种情状,事态是从宏观角度观察句子所表述的事件发生、存在与变化的状况”[2]155。
李小凡先生揭示了动态助词与事态助词的根本区别。
根据盂县方言体态系统特点,这里我们综合戴耀晶和李小凡两位先生的理论,把盂县方言体系统体助词分为动态的“体”和事态的“态”两大类。
“体”包含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继续体和起始体等;“态”包含已然态、曾然态、将然态和正然态等。
1.完成体——标记:唠;下/上;起完成体即表示“动作行为、变化、性状在参照时点已经完成”[2]155。
盂县方言实现体的标记为“唠”[lAu0]、“下”[xA0]、“上”[sA0]、“起”[ʨhi53]等。
A.“唠”[lAu0]在盂县方言中是一个虚化得比较彻底的动态助词,紧跟在谓词(动词、形容词)后面,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
例如:动词+唠:(1)水流唠一夜。
(2)吃唠饭再去哇。
(3)把这块(合音,下同)碗饭都吃唠。
山西兴方言指人代词的复杂形式.pdf
山西兴县方言指人代词的复杂形式史秀菊山西大学文学院主要内容•1.指示词概说•2.指代人的指示词•3.指人代词与指物代词的关系•4.兼指与叠置现象的成因1. 概说•兴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与岚县、岢岚接壤,南与临县、方山相连,北与保德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神木县相望,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县,方言隶属晋语吕梁片兴岚小片。
•根据当地人的语感,兴县方言可以分为县川片(包括南川和西川)、贺家会片、蔡家会片和东会片。
其中,东会片和蔡家会片与县川话差异较大,人称代词比较简单,这里主要以县川片为描写对象,分析兴县方言第三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的兼类现象。
•1.1 兴县方言的指示词概说•兴县方言的指示词是三分系统,我们分为“近指——远指——更远指”。
•近指较远指更远指•这1[ʦou³²⁴] 苶=[niɛ³²⁴] 那1[nou⁵³]•这2[tʂei³²⁴] 苶=[niɛ³²⁴] 那2 [nei⁵³]•这3[tʂəʔ55] 苶=[niɛ³²⁴] 兀[uəʔ55]•这4[tiɛ³²⁴] 苶=[niɛ³²⁴]•上列的指示词中,近指有4个读音,较远指1个读音,更远指3个读音。
韵母相同,远近对应的指示词如:•这1——那1这2——那2这3——兀这4——苶=•显然,兴县方言的三分的指示词也是由“这—那”系统和“这—兀”系统叠置而来,具体路径与张维佳(2005)、史秀菊(2010)所述基本一致。
不再赘述。
•这套指示系统中,“这1——苶=——那1”能够独立作论元,也可以限定量词;“这1/那1”有可能是合音形式,因为其韵母与果摄、假设的韵不合,但是与哪个语素合音,从共时平面已经无法判断;•“这2——那2”分别是“这一”和“那一”的合音形式,不能独立作论元,只能限定量词或数量短语;•“这3——兀”是促化形式,不能作论元,只能限定量词、数量短语或与量词性、方位词性语素组合成词。
盂县方言古语词研究
盂县方言古语词例释范培青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本文较系统地列出了盂县方言的古语词概况,并按照古语词的时期进行分类,分为盂县的上古、中古、近代古语词,对每个古语词的出处、意义进行罗列,最后概括出盂县的古语词特点。
关键词:盂县方言;古语词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各地方言的参与和贡献。
同时, 方言也以各种形式传承着民族共同语, 方言古语词主要指古今意义差异较大, 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古语词。
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隶属于阳泉市,地处太行山西侧,属于晋语区并州片,本文主要依据2009年出版的《盂县方言研究》的词汇表总结分析而成。
一、盂县方言中存在古语词的概况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这里所说的古语词是指现在普通话不存在,但是方言里仍然活跃,而且意义与古汉语一致的词语。
1、上古(先秦两汉)(1)保留上古词语的本义及引申义的单音词例捥væ53《集韵●緩韵》捥,取也。
《墨子间诂卷十一》郑注土丧礼云‘手後节中也,古文‘■作捥。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也,毕云:“当为‘者’。
”非取害也,取利也。
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言为人所持执,不能自免。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
这里是说“捥”本义是“腕”的意思,在危急时刻弃小而取大也,于是就引申为“取”的意思,而在盂县方言中“捥”是拔、取的意思,取自捥的引申义。
咥tiᴀʔ22《广韵》徒結切,入屑定。
质部。
意为“咬”,《广雅●释诂三》:“咥,也”。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
”《聊斋志异·卷五》无何,一虎自外来,隶错愕,恐被咥噬,虎入,殊不他顾,蹲立门中。
在盂县方言中“咥”的意思是美美的吃,是在原古意的基础上又加以引申,由“咬”发展为“吃”,而在普通话里这个词已经基本上不用了。
褿ʦʻɑu22《广韵》昨勞切,平豪从,幽部。
意思是衣未及时浣洗,《集韵●豪韵》:“褿,衣失浣。
”盂县方言中褿指衣服脏了,没有洗,这在晋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如:“看你的衣裳也褿了,快拿去洗洗。
山西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乃、兀”与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共性
山西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乃、兀”与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共性史秀菊;史荣【摘要】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兀/乃”与结构助词“的”具有语法共性,与普通话“这”相比,绛县方言的“这”更加虚化,已能自由出现在关系从句甚至无核关系从句之后替代结构助词“的”;“兀/乃”比“这”的虚化更加彻底,远指功能已经消失.“这”、“兀/乃”的结构助词功能应该经过重新分析.但“这”、“兀/乃”还不能完全替代“的”,主要原因是其指示功能还存在,宾语位置的非定指特点使得指示词的出现还不自由.在形容词后“这”、“兀/乃”与“的”没有语法共性.【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6页(P60-64,70)【关键词】山西方言;绛县方言;指示代词;结构助词【作者】史秀菊;史荣【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县境东部和南部由中条山环抱,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构成。
东部与翼城县毗连,西部和闻喜县接壤,南跨中条山与垣曲县相邻,北部自东向西由翼城、曲沃两县和侯马市环绕。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4′~110°48′,北纬35°20′~35°38′。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绛县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晋南片)。
绛县方言指示代词分近指和远指:近指用“这”,远指用“兀”或“乃”,“乃”只在指代人/物、时间、方位的特定语境中出现,在此三种语境中与“兀”可自由替换。
近指代词“这”有三种读音,分别是[31]、 [ai31]、 [24],远指代词“兀”有两种读音,即[u31]、 [uai31]、 [u24]。
[31]、 [u31]分别是“这”和“兀”的单字音, [ai31]、 [uai31]是“这外”、“兀外”的合音, [24]、 [u24]只出现在指代程度的语境中,是“这”、“兀”单字音的音变形式(见表 1)。
盂县话初考
盂县话初考盂县古称仇犹,是白狄的一支,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
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
盂县历史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其话语大类属于北方方言,至今口语中仍然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发音和称谓,而且其词汇简练独特,音调柔软细腻,自古享有“说话如唱戏”的美誉。
之所以说“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是因为盂县口语不仅大量应用了“儿化音”和“叠加词”而且善于区分叠加词的发音,喜欢用“子”字音结尾增添节奏感,特别注重保留古汉语方言中的发音,彰显地方性。
一、用儿化音增加口语的情切、婉转度。
盂县儿化音区别于普通话儿化音的特别之处在于儿化音与正词联系紧凑,发音紧紧贴在正词后面且短促,不像普通话儿化音甚至可以将“儿”字单独出音。
如普通话:杏儿,一会儿等,“儿”字可单独成音。
盂县话把“杏儿”称作“her”,把“鱼儿”称作“yer”,发音既短促且将儿化音合入正词的发音之中。
“一会儿”盂县话读作“一忽而”“忽而”发音时合成一个音。
又如把“雀儿”读作“悄”(qiao),“鸡”读作“jier”。
“梨儿”读“lier”。
又如村庄名“石佛”,其中的“佛”念做“粉儿”。
“白旦”,其中的“旦”念做“蛋儿”。
“观音堂”村的“堂”读儿化音“特儿”,以上例证均是将“儿”音归并到正词之中作为一个音发出来。
二、用叠加词增强其柔软度。
如表示关系称谓时除了普通话中常有的“姨姨”“姑姑”“嫂嫂”等词汇外另有独特的“恩妈妈”、“聂妈妈”、“爹爹们”等;在称谓植物时有:“车前前”(车前子)、“榆钱钱”(榆树花)、“扑唠唠蔓”(一种长在土崖边,猪喜吃的草本植物)、山丹丹;表示程度的“殷殷咧”(每时每刻),“些些”(一点点)等。
三、对重复词语予以不同读音,增添语音的错落感、层次感。
主要表现在对亲属关系的称谓中,如普通话中的“娘娘”盂县读“妮娘”,“爷爷”读“一爷”,“哥哥”读“格哥”,“姐姐”读“吉姐”。
从第二、第三节中可以看出,盂县口语既强调叠加词的应用,使语言柔软婉转,又注重克服叠加词单调的弊端,区分语音的节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 盂县方言指代方位/ 处所、 物、 人/ 时间的指示代词是四分的, 近指, 即“ 较远指, 更远指 , 最远指”指代方 , 式、 性状的是三分的。盂县方言指示代词首先是由“ 兀” 这、 两套系统叠置成的三分系统, 这、 和“ 那” 第四指应
是在三分 系统形成之后 , 系统 内部不 同方音相互渗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而形 成的新的叠置 , 这种叠置 最早 出现在指代方位/ 处所 的指代词 中, 来又向指代人/ 和时间的指代词类推 , 而形成 了如今复杂的指示代词系统 。 后 物 从 关键词 晋语 盂县方 言 指示代词 H121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98 (000—05—0 61 44 21)5 53 8
吕叔湘认为 , 不论远近的中性指示代词 , 是由近指或远指指示代词弱化而成。所以其所概括 的第三类指 示代词不是真正意义的三分。目前学界使用更多的是第一种分类。孙立新 (02 把指示代词分为两 20 ) 层, 第一层为“ 近指 、 远指” 远指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次是相对不远或看得见的, ; “ 第二层次是相对很远或
一
现象的是赵元任 , 他在《 钟祥方言记》 里把这种三分现象 叫做“ 近指” “ 、 中指” 远指”转引 自汪化云 和“ (
20 ) 0 0 8 。2 世纪 8 年代以来 , 0 随着方言调查 的深入 , 国已发现约有 4 全 O个方言点有这种三分现象( 汪 化云 20 )仅 山西境内就有近四分之一方言指示代词三分 ,除了南区方言外 , 02 , “ 其余几 区都有指示代词
看不见的” 。我们认为 ,中指” “ 相对于三分系统 的“ 近指” 远指” 和“ 来说 , 是居 中的, 中指” 叫“ 未尝不可, 但如果有 四分甚至更多分的方言,中指” “ 说则不能成立。因此我们 比较 同意“ 近指 , 远指 , 更远指” 的分
[ 收稿 日期 ]2 1 00年 3 1日 月 [ 稿 日期 ]2 1 定 0 0年 8月 2 2日
志, 例如“ 这块 Q ” e 表示“ 这块” 合音为[a ] : e )
第一 指
近 指 方 A 这 儿个 N o k o lr v
位 B 这 儿里 N o li ] r e 。 | C 这 里 N o e∞ v li 处 这 一 个 儿个
所 D
三分形式 , 而西区、 中区为最多”乔全生 2 0 :1—14 。 1 ( 00 14 3 ) L 指示代词三分系统在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 同学者也有不 同的分类 。吕叔湘 (90 将 不 19 )
指示代词概括为三类 : 近指、 中指、 远指 ; 近指 、 远指、 更远指 ; 近指、 远指 、 非近非远指( 意即与远近无关) 。
2 盂县方言指示代词的分类
盂县方言指方位/ 处所 、 物、 人/ 时间的指示代词四分 , 指方式和性状的指示代词三分 , 这在汉语方言 中是很独特的。我们考察了盂县方言指示代词四分现象 , 发现当地指示代词也是“ 表示近指 , 这” 其他三 类都是表示远指 , 远指中又有“ 较远 , 更远 , 最远” 的区别 , 比较接近孙立新 (02 的分类 。为便于叙述 , 20) 我们用“ 较远 , 近, 更远, 最远” 给由近及远 的“ 第一指 , 第二指, 第三指, 第四指” 分类。近指与普通话相
同, 表示离说话人最近; 较远指一般在说话人的视野之 内; 更远指是在和较远指相比更远的地方 , 常常超
出说话人的视野范围; 最远指是指最遥远的方位/ 、 物、 处所 人/ 时间等 。需要强调 的是 , 的分类依据 我们
是对立原则 , 即在同一句子 中, 各类指示代词必须有区别意义 的作用 。具体如下表 ( 下划线是合音的标
指点与帮助 , 致以衷心感谢 , 谨 同时 感 谢 《 言 科 学 》 辑 部 和 匿 名 审 稿 专 家 提 出 的宝 贵 意见 。 语 编
[1] 南 区少 数 方 言 指 示 代 词 也 是 三 分 的 , 河 津 、 荣 等 方 言 。 如 万
语言科学
21 0 0年 9月
类, 因为相对于“ 来说 , 近” 其他都应当是“ , 远” 这样对指示代词多分的方言来说 , 处理起来 比较容易。
本 文是 国 家 社会 科 学 基 金 “ 方 言语 法 史研 究 ” 0 B 0 2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在 “ 语 方 言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暨 晋 ( 5 YY 5 ) 曾 汉 全 国汉 语 方 言 学 第 十 五 届 学 术 年 会 ” 澳 门大 学 ,0 9年 1 ( ‘0 2 2月 1日至 1 2月 3 日) 宣 读 , 议 期 间 得 到 了 与 会 同行 的 上 会
语 言科 学 I S 1 7 — 9 8 CN 2 1 8 / S N 6 1 4 4 3 — 6 7 G
21 0 0年 9月 第 9 第 5 ( 第 4 卷 期 总 8期 ) 5 5 0 5 3 6
晋 语 盂 县 方 言指 示代 词 四 分现 象 的 考察 *
史 秀 菊
山 西 大 学 文 学 院 山 西 太 原 0 0 0 306
Ne k r kYo 。 i。 o
第 二指
较 远 指 那 儿个 n r k o。 o Y
那 儿里 n r li o e 。 那 里 n o e Y li
第 三指
更 远 指 兀 儿个 v Y k o o v
兀 儿里 v r li o e 。 兀 里 v 1i u e 。
中图分类号
1 引言
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 , 地处太行山西侧, 东接本省平定县和河北省平山县、 井陉县 , 西毗 阳曲县, 南
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 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 , 辖内多山。盂县方言属晋语并州片 。 汉语不少方言的指示代词都 比北方官话“ 、那” 这” “ 多出一类 , 即指示代词为三分系统 。最早发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