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净作用下渤海海域COD环境容量研究

合集下载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摘要:海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海水环境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海岸带开发行为对其有关键性影响。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活动大多表现为三种,即围填海、临海工业、河口建闸,基于此,本文围绕开发实践影响近海水环境重点分析,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使开发行为与海水环境保护活动良性循环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渤海湾;海岸带开发;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引言:近年来,海岸带开发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压力,导致近海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

要想在海岸带环境保护方面做出努力,势必要客观分析开发行为对近海水环境的影响,根据影响表现,针对性提出科学开发方案,使海岸带环境保护效果达到预期。

1.渤海湾区域概况渤海湾位处渤海西部,海底走向由南向北,沉积物多为细粉砂和淤泥。

渤海湾属于浅水海湾,当地湿地景观独特,所以旅游业发达。

区域内石油资源、煤炭资源较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开发的经济价值[1]。

该区域具有半封闭性,气候为大陆性气候,从环境现状层面进行分析,渤海湾排污口数量逐年增多,这说明沿岸污染物总量增加,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无疑增加了工作难度,换言之,海水环境保护实践面临一定挑战。

如果单凭海水自净能力控制污染,那么环境排污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要求,反而会因环境污染问题加剧而威胁人类生产生活。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能否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间探索到平衡点,务必客观分析开发活动影响海水环境的表现,进而做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2]。

2.渤海湾海岸带常见开发活动2.1围填海人类开发海岸空间资源时,往往从两方面进行切入,如扩大海域面积、延长海岸线长度。

一般来说,海岸带延伸距离取陆地向十千米,海水向十五千米。

虽然围填海操作能够满足人类的经济发展需求,但着实对海洋生态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随着围海造田活动愈演愈烈,自然岸线减少到十二千米,并且海水水质污染程度加剧,个别海域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显著。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观属性 , 是其 承受 外部扰 动 的能力 , 也是 系统结 构 与
功能优 劣 的反 映 ( 贤 智 ,9 0 。之 后 的研 究 集 中 杨 19 )
被评 价事 物相关 的各个 因素 , 而 对 其 所做 的综 合 从 评价 。该 方法 根据模 糊数 学 的隶 属度原 理 把定性 评
价转 化为 定量 , 以很 好地 解决 模糊 的 、 以量化 的 可 难 问题 ( 春兰 ,0 6 周 晓洁 ,0 8 贺美 利 ,0 8 张 赵 20 ; 20 ; 20 ;
国际 经 济 学 。

54 ・
经 济与 管理评 论 经济 管理研 究
年代初 最早 提 出了生态 环境 承载力 是生 态系 统 的客 张捷 ,0 7; 2 0 田丰 ,0 9 刘 晶 ,0 0 。模 糊综 合评 价 20 ; 21) 就是 应用模 糊变 换 原理 和 最 大 隶属 度 原 则 , 虑 与 考
的研究 , 但对 生态 承载 力和 环境 承载 力 的研 究 较早 。 12 9 1年 Pr B res a k和 ugs 在人 类生 态学 领域 首次 使用
了“ 承载 力 ” 的概 念 ;. . a e 从 动 物生 态学 角 J A B i y等 l 度 将承 载力 区别 为 “ 济承 载力 ” “ 态承 载 力 ” 经 和 生 ;
特 定生态 系统 所能 支持 的最 大种 群数 。环境 承 载力 是 由环境 容量 概念 演化 而 来 的 ,9 8年 日本 学 者将 16 环 境容量 的概 念 引入 到环 境 科 学 中 , 环境 承 载力 是 概念 的理 论雏 形 ; i o B s p认 为 环境 承 载 力 是 在 可 以 h 接受 的生 活水 平条 件 下 , 个 区域 所 能永 久 地 承 载 一 的人类 活动 的强 度 ;c n i r Sh e e 等指 出环 境 承 载 力 是 d 指 在不发 生显 著 的环境 退化 的情 况下 自然 环境 或社 会 环境 系统 所 能 承 受 人 类 开 发 活 动 的 能 力 ; uu a F ry

海水cod调研报告

海水cod调研报告

海水cod调研报告海水COD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被广泛利用,尤其是海水这一巨大的水资源储备备受关注。

COD(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了解海水的污染状况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海水COD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和相关专家的访谈和调研文献资料的收集,了解海水COD状况的基本情况。

其次,大规模采集海水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确定不同地点海水COD的变化情况。

最后,结合定量结果,并结合实地调研,提出问题的原因和相应的改善措施。

三、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发现海水COD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废水排放:海洋附近的工业区和港口城市,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巨大。

这些排放物中含有大量有机物,严重影响了海水的质量。

2. 农业废水排放: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随意排放农业废水导致了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进入海洋,使得海水COD升高。

3. 城市污水排放:城市的人口密度高,排污量大。

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海水COD上升。

根据这些结果,必须采取措施减少海水COD浓度,保护海洋环境。

四、解决方案针对海水COD污染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方案:1. 加强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工业、农业和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确保相关企业和个人履行水污染防治责任。

2. 优化工业生产:调整工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工业废水的生成和排放。

同时,加大对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确保排放达标。

3. 农业改良措施:加强农业废水的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效遏制农业废水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4. 城市污水处理: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和数量,确保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排入海洋。

渤海湾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评价

渤海湾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评价

摘 要 在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 由于海域污染造成 的海 洋生态环境破 坏等问题 , 重制约 了海洋资源 、 态和环境 的可 严 生
持 续 发 展 。结 合 国 内 外 海 洋 资 源 、 态 和 环 境 承 载 力 研 究 方 法 , 人 口 、 会 经 济 、 洋 资 源 、 态 和 环 境 系统 服 务 功 能 纳 入 一 个 综 生 将 社 海 生 合 系 统 ,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功 能 引 入 到 承 载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和 研 究 方 法 中 , 建 了 以 系 统 动 力 学 ( D) 型 、 态 空 间 评 价模 型 、 将 构 S 模 状 多 目标 规 划 ( MOP 模 型 为 主 , ) 以海 洋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功 能 价 值 评 估 、 色 预 测模 型 GM ( , ) 曲 线 回归 模 型等 为 辅 助 手 段 的海 洋 资 灰 11 和 源 一 态一 境 承 载 力 复 合 系 统 ( 下 简 称 复 合 系统 )并 选 取 渤 海 湾 进 行 实 证 研 究 。通 过 复 合 系 统 在 渤 海 湾 的 应 用 , 量 评 价 和 预 测 生 环 以 , 定 渤 海 湾 的 承 载 状 况 , 海 洋 开 发 与管 理 以及 区域 协 调 发 展 提 供 评 价 和 决 策 支 持 的技 术 方 法 , 进 中 国海 洋 资 源 、 态 和 环 境 的 可 持 为 促 生 续利用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海 洋 承 载 力 系 统 动 力 学 状 态 空 间 评 价 渤 海 湾
随着陆 域资 源 的短 缺 、 口的较 快 增长 、 人 生态 损 害 和环 境 的恶化 等 问题 日趋 严 重 , 洋 开 发 力 度 不 海

渤海湾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的估算

渤海湾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的估算

1 研 究方 案
与 其它海 域 的环境 容量 问题 相似 ,渤海湾 的环 境 容 量 除 了污 染 物 在 海 水 水 质标 准 下 的静 态 容 量 外 ,还 包括 由于水 交换所 携带 出湾外 的污 染物 的质 量 。第 一 部分 容 量 只 需 知 道 渤海 湾 的容 积 即可 确
定 ,而第 二部 分容量 则需要 首先 了解渤 海湾 与外 部 海域 的水交 换特 性 。研 究水 交换特 性 的方法很 多 , 如 示踪 物法H、 JADC P断面监测 法 , J数值模 拟法 I l 6 I 7 等 。其 中数值模 拟法 由于运 行成 本低廉 ,并且 能够
Esi t no ee vr n n a a i f h j r oltns nt e h i a t mai f h n io me t p ct o e o t c y t mao l a t a y p u i h Bo B
LI Ha DAIM i g x n , U o , n — i PENG hit o , S —a XU e s n W n—ha
Fg 1() L c t na dso eo eBo a y () B, D r o ria a e ,n , , , 3 z , 9idc t i hpmo r g i. a o ai n p ft h i o c h Ba , b A, C, aefu d l g sa d 15 9 z ,5 z iaesxsi oi s t g n n
1年 ,观 察湾 内示 踪物浓度 ( 量 ) 的改变 ,进 而 质 得 出渤海湾 海水 的交 换率 。 研 究渤 海 湾 的水 交 换 特 性 需 要 以整 个 渤 海 作 为计算 区域 ( l ) 图 a ,水 平方 向采用 2 ×2 的正交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

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

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 3个。

也有观点认为,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

面积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国28.2%。

虽然两者关于环渤海经济区域“外延”的看法不一,但都认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

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本段]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地理区位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自然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保护海洋动物的措施

保护海洋动物的措施

保护海洋动物的措施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避免和掌控沿海城市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防止、减轻和控制沿海农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流域污染防治和海域污染防治结合防止、减轻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制订海上船舶溢油和有害化学品外泄应急计划,制订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创建应急积极响应系统,避免、增加突发性污染事故出现。

防止、减轻和控制海上养殖污染。

我国海水养殖主要位于水交换能力较差的浅海滩涂和内湾水域,养殖自身污染已引起局部水域环境恶化。

避免和掌控海上石油平台产生石油类等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防止和控制海上倾废污染。

强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护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加强资源养护措施,保护渔业资源。

创建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强化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维护。

保护海岛生态环境,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近岸海域赤潮的监测、监控和预警,不懈努力减低赤潮灾害。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海洋是一个完整的水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体。

海洋本身对污染物有着巨大的搬运、稀释、扩散、氧化、还原和降解等净化能力。

但这种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局部海域接受的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它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该海域的污染。

海洋污染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年把万吨石油排入海洋;约有万吨滴滴涕已滞留在海水中。

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是各国的共同要求。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多,扩散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

因此,海洋污染比起陆上的其它环境污染要严重和复杂。

海洋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是海洋生物资源的损害。

如河北南堡渔场,在近岸未受污染以前,捕捞鲆鱼、鲽鱼多集中在秦皇岛沿岸5~10米等深线以内,现在已移至15~23米水深作业。

过去在营口、塘沽、羊角沟附近的浅水区产毛蚶最多,现在也大大人口迁移了。

莱州湾的小清河口附近,过去盛产河蟹及银鱼,现因小清河沦为偷排河,并使河蟹和银鱼绝迹。

渤海潮流、潮能通量和耗散的数值模拟

渤海潮流、潮能通量和耗散的数值模拟

渤海潮流、潮能通量和耗散的数值模拟孟云;谢蓉【摘要】基于渤海最新岸线地形数据,利用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Finite-Volume Coastal Oceon Model,FVCOM)对M2、S2、K1和O1等4个分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渤海潮流的特性,讨论最新岸线地形下渤海各海区的潮能通量和耗散.结果表明:渤海潮流以半日潮流为主,M2、S2、K1和O1等4个分潮的最大流速分别为120 cm/s、45 cm/s、38 cm/s和30 cm/s;半日潮能输入渤海之后分成3支,向北涌入辽东湾,向西输入渤海湾,向西南传至莱州湾;全日潮能输入渤海之后大致沿逆时针方向传输,在海峡内形成“北进南出”的格局.传入渤海的M2、S2、K1和O1等4个分潮的净潮能通量分别为4.242 0 GW、0.399 2 GW、0.517 0 GW和0.254 8 GW,其中,输入3个海湾的潮能均以M2分潮为主,其次为S2分潮和K1分潮,O1分潮的潮能最小.传入渤海的4个主要分潮的总潮能有49.23%耗散在渤海中部海域,27.21%耗散在辽东湾,其次是渤海湾,莱州湾的潮能耗散最少.【期刊名称】《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年(卷),期】2019(042)001【总页数】8页(P70-77)【关键词】潮能通量;潮能耗散;岸线变化;渤海;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作者】孟云;谢蓉【作者单位】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135;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1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30 引言渤海是嵌入我国北部大陆的半封闭型陆架边缘海域,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渤海中部海域组成,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

关于渤海潮动力机制的研究,OGURA[1]确定了渤海同潮图的基本形态;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相关学者[2-6]对渤海潮流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研究。

目前对渤海潮汐和潮流的基本特征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对其潮能通量和耗散的研究较少。

基于MODIS数据的2003-2015年渤海NPP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

基于MODIS数据的2003-2015年渤海NPP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

基于MODIS数据的2003-2015年渤海NPP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海洋中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有机物,扣除浮游植物自身消耗,用于浮游植物生长及生殖的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全球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半来自于海洋浮游植物,虽然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不到全球生物量的1%,但固碳量却占全球总量的40%,因此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对研究全球碳通量变化至关重要。

本文利用2003-2015年渤海海域的MODIS NPP产品数据及海表温度SST(MOD28A3)、光合有效辐射PAR(MOD22A3)及叶绿素浓度CHL(MOD21A2)数据,计算出2003-2015年渤海NPP、海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及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NPP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主要结论如下:(1)自2003年以来,渤海海域年均NPP值虽偶有回落但整体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至2015年达到最大值,数值为2657.08mgC/(m2·d),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仅为2053.40mgC/(m2·d)。

渤海海域一年中NPP月平均值变化幅度较大,自1月份NPP开始升高,8月达到最大值,数值为5205.91mgC/(m2·d)。

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仅为673.40mgC/(m2·d)。

(2)2003-2015年渤海海域NPP的空间分布大体呈内湾高于外海、由近海岸向远海岸逐渐降低的趋势。

整体来看,渤海海域NPP有明显的四大高值区,分别是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秦皇岛邻近海域。

其中莱州湾年均NPP数值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海域,渤海海峡NPP年均值最低。

(3)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计算2003-2015年渤海NPP年际变化率Kslope,再通过F 检验来检验NPP变化趋势的显著性。

结果显示,NPP增长的海域面积占总面积的61.89%,包括辽东湾、秦皇岛邻近海域、莱州湾、渤海湾沿岸海域及渤海中部海域,其中秦皇岛邻近海域NPP增长趋势最为明显。

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2006 年 6 月,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相继做出重要 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总结、评估“十五”期间渤海环境保 护工作,并研究制定渤海环境保护计划。2006 年 8 月,国务院 领导同志批示:“渤海污染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加大环渤海地区产 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 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在 2006 年 8 月 4 日渤海环境保护 工作现场会上,曾培炎副总理指出:加强渤海环境保护与治理是 当前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有关方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 要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监 管到位,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早日实现渤海污染防治目标。 同时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一是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二是加强 海域污染防治;三是保护好海洋生态系统;四是加强海洋环境的 监测;五是加强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抓紧制定和完善 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2006 年 8 月,发展改革委会同
-1-
科技部、财政部、原建设部、原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原环 保总局、林业局、海洋局、全军环办、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 和神华集团等单位,以及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环渤 海三省一市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并成立 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组。同时, 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咨公司对“十五”期间渤海环境治理规划执行 情况进行评估。同年 12 月,有关部门和地方完成了 12 个专题报 告,中咨公司完成了对“十五”渤海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2007 年 1 月,发展改革委主持召开《规划》专家审查会,会后,编制 组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附件二),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并完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2007 年 2 月,发展改革委征 求各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意见。2007 年 6 月,发展改革委召开 规划协调会,对部门提出的意见采纳情况作了说明,之后又多次 易稿,2007 年 8 月完成《规划》。《规划》成果为《渤海环境保 护总体规划》(2008—2020,送审稿)。

渤海陆源TN和COD污染物分配容量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及应用

渤海陆源TN和COD污染物分配容量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及应用

渤海陆源TN和COD污染物分配容量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及应用在环渤海经济圈内,三省两市辖35个地级市、356个县级行政区。

自1970’s末,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渤海化学需氧量(COD)尤其是溶解无机氮(DIN)浓度呈持续升高趋势。

监测表明,目前渤海DIN浓度超标严重,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比约30%,且水质沿海岸线呈不均衡分布特点。

自2000’s,国家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渤海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特别是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按照行政区产污等比例的“一刀切”减排方式,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开始实行陆源COD和氨氮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但没有产生理想的预期效果。

这主要是由于“一刀切”减排方式严重偏离了超标水域沿海岸线不均衡分布的特征所致。

因此,在当前依然面临产污数量刚性增长的压力下,如果仍沿用“一刀切”减排方式,既难以使水质严重超标海域形成最有效的改善机制,也有可能对未超载行政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必要的限制作用。

因此,迫切需要由按行政区产污等比例的“一刀切”减排转变为按行政区入海排污超载的“差别化”减排。

当前,在美国(TMDL计划)、日本(TPLCS计划)、欧洲(WFD计划)的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GPA计划(A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from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Land-based Activities)中,均已围绕“区域性”尤其是行政区陆源污染物“差别化”减排方式开展研究,包括建立完善行政区排污压力与水质响应之间的数值检验关系等方面。

但目前尚没有针对行政区建立起陆源污染物“水质标定”分配容量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在陆源污染物从污染源经流域、公共污水工程处理系统到入海排污口再到近海的输移过程(排污链)中,由于输移路径及土地利用类型、离海距离等不同,不同入海排污口及所连接的行政区对渤海水质超标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经济增长下的渤海环境容量预测

经济增长下的渤海环境容量预测
1 3 8 5 k m3的 水体 容 积 承 受 着 约
7

万 肼
的水 域 面 积
32 %


占全 国 总 量
l lJ
的工 业 和
排 污量 情 况
近 2 0 年 来 环 渤 海 地 区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与此 同时 工 业
, ,
生 活废水 以及

48%

的 人 海 污 染 物 的注 入
随着周边 地
, , ,

果不 采取措施 遏 制渤海 地 区 的污 染态 势 会 变成

10
年后 渤海将
, ,
比例 最 高 约 达 9 0 4 % ( 图
1
)




增 长 工 业化加速

片 死海 ! 那么


“ ,
渤海将 死 是 危 言耸 听 还 是


带 来 的 生 活 和 工 业 污 水 的超 量 排 放 正 在 导 致 渤 海 水 环 境





从 年 份 各 污 染 物 均 是 渤 海 中 部较 大 辽 东 湾 渤 海 湾 次 之 莱 州 湾 最 小 ; 时 闻 变 化 来 看 除 活 性 磷 酸 盐 外 石 油 类 和 无 机 氮 自 2 0 0 2 年 到





200 4
年 逐 年 减小 年


假 设 渤 海污 染物 排 入 量 随 着经 济 增 长 每 年 增 加 5 % 以 达 到 环 境 容量 极 限 值 需 要 的 年 数 来 看 自 20 0 5 年 分 别 在

渤海内主要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比较研究

渤海内主要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比较研究

渤海内主要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比较研究作者:谭映宇张平刘容子周磊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摘要为了定量研究渤海主要海湾海洋资源和生态承载状态,有效利用渤海海洋资源,本文建立了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评价模型对渤海内三个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显示,2005-2008年三湾均处于超载状态,其中,莱州湾承载压力最大,承载力值偏低,渤海湾和辽东湾承载力值略好。

通过分析,渤海内三湾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较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因此,必须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大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逐步恢复污染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纳污功能,才能有效提高渤海生态环境整体承载水平。

关键词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状态空间评价模型;渤海;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 X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2-000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学者组成“罗马俱乐部”,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世界范围的资源、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评价,并预测到21 世纪中叶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为后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1]。

著名经济学家Arrow与其他学者一起在《Science》上发表了《经济增长、承载力与环境》一文,在学术界和政界均产生了极大反响,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相关问题的高度关注[2]。

我国专家学者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

1999 年王中根、夏军运用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法对西北典型干旱区河流流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预测[3]。

2001年毛汉英、余丹林运用三维状态空间法表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4]。

2009年付会探讨了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和特征,指出海洋生态承载力由压力和承压两部分构成[5]。

我国近海海水污染现状及评价

我国近海海水污染现状及评价

我国近海海水污染现状及评价作者:刘淼来源:《河北渔业》 2016年第9期刘淼(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河北黄骅 061100)摘要:近几年来,在海洋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已经不容乐观,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而海水污染是海洋环境污染最重要的体现,海水污染物种类多、污染范围广、影响效应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近几年有关近海海水污染的研究文章发表较少,所以,本文利用2011-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近海海水主要污染物的现状、来源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为我国海洋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关帮助,助力中国海洋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水污染;现状;评价我国濒临的海域位于太平洋西部,毗邻四大海域,大陆海岸线长18 000 km,海岛6 500多个,自然海域面积约470万km2,邻域及内水面积38万km2;绵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入海河流导致海洋污染的机率变大,海水污染不仅使海洋生态环境退化,影响海岸带地区的生存发展,也给人类安全带来了威胁。

1海洋环境污染的概念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使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一词,它指人类直接或间接的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的有害影响。

笔者认为,海水污染属于海洋污染的一个大范畴,而海水污染包括水质污染、重金属、无机氮、磷酸盐、有机物、石油、海洋垃圾等。

2海水污染的现状2.1海水水质现状由表1知,我国海水总体质量较好,且近几年状况稳定;绝大部分海域符合一类水质要求,每年均达到94%左右,二类、三类和四类水质近几年较稳定,受污染程度不大,但是劣四类水质面积能占到一定比例,说明海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且近几年污染面积有变大的趋势,急需采取措施控制和治理;渤海、黄海、东海海域劣于四类水质的面积逐年减小,但南海劣于四类水质的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摘要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重大的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重点开展研究方面的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着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着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2024年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范文

《2024年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范文

《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篇一一、引言海洋资源是地球上的宝贵财富,其中包含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愈发受到关注。

因此,开展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具体应用。

二、海洋资源研究1.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鱼类、贝类、藻类等。

研究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种类、数量和生物多样性等,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状况,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多金属结核等。

通过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可以满足人类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

然而,过度开采和开发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矿产资源。

三、海洋生态研究1.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海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环境条件和生态过程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复杂系统。

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

例如,建立海洋保护区、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等。

四、环境承载力研究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能够维持自身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环境压力。

研究环境承载力有助于了解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在渤海湾地区,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渤海湾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对渤海湾的水质、底质、生物群落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分析,了解渤海湾的生态环境状况。

这有助于评估渤海湾的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7港口水域的水污染防治

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7港口水域的水污染防治
20
21
④空气帘式围油栏 从沉入海面以下lm--2m处的多孔管喷出空气,气泡 上升形成速度约40cm/s-- 50cm/s的上升水流,同时产 生水面隆起,用以防止水面溢油的扩散。这种围油栏 由于管线搬运困难,故适于固定在港湾的入口附近使 用。 ⑤化学围油栏化学法: 使用化学药剂(“集油剂”)能使油膜停止扩散、 并收缩聚集在一起。在油膜面积很大、而且厚度很薄 的情况下,用‘集油剂’效果很好;在油膜和海岸间喷 洒集油剂可制止污油入侵海滩和沿岸的水产养殖场。
5
二、水交换周期
物理自净在基建项目选址中相当重要:水体流 动性强的海湾,可以通过各种运动方式把污染物质 带至开阔水域,从而降低海湾内的污染。而相对 平静的海湾,与外界的水交换弱,海湾内一旦出 现污染,就难以稀释扩散。
为了能客观地比较不同水域水体更新的快慢 程度,对于海湾之类的半封闭水域引进了水交换 周期的概念。
3
周期性流动: 潮流在潮周期内流向改变360°;在河口和近岸水 域,无论往复潮流还是旋转潮流在一个潮流周期内, 流动水质点都做了一个近似封闭的椭圆运动。 尽管在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基本又回到原来的 位置,但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的水平运距可达几十公 里,因此可稀释污染物。 若潮流椭圆不封闭,在一个潮周期内由起始至终 点的距离是水质点的净位移,称为潮余流。在潮余流 的作用下,物质会作一定方向的运移。潮余流的大小 随地理位置和时间而异。
27
5.正确使用油类记录簿 1983年10月2日《73/78国际防污公约》规定,港方 可以检查《油类记录簿》。如可能违反了公约,港监可 扣留并检查该船,以查找怀疑违反公约的足够证据。 《油类记录簿》: 一是机舱的操作(所有船舶); 一种是货油/压载操作(油船),油船上两种。 6.建立应急计划和区域应急组织 一个机构想配备有足够的应急能力,投资加养护费 用十分沉重,作为风险投资也是浪费,所以建立应急计 划和区域机构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同保护环境是 十分有意的,是“多赢”的事情。

渤海与环渤海地区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渤海与环渤海地区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第25卷 第6期2006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5,No 16Nov 1,2006 收稿日期:2006202211;修订日期:20062082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储量测算”(40335048);国家科技部863研究项目“渤海海冰资源开发与农业综合利用技术研究”(2004AA4020)。

作者简介:李宁(19582),女,江苏镇江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

E 2mail :ningli @ires 1cn渤海与环渤海地区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李 宁,刘 珍,顾 卫(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以渤海海域及环渤海地区分水岭内为研究区域,利用环渤海地区分水岭内92个气象站点自1971年至2000年30年的降水量资料,基于ARC/IN FO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泰森多边形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平均年降水量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论如下:环渤海地区分水岭以内区域的平均年降水量占整个环渤海地区2000年降水量的63188%;渤海海域海水直接利用量占该海域平均年降水量的8182%,其中辽东湾的海水利用量占该湾平均年降水量的3109%,渤海湾为15186%,莱州湾为17138%;辽东湾2002年的海冰资源量占该湾平均年降水量的6108%。

在渤海海域水量平衡的关系研究中,本研究是初步的,基础的。

划出分水岭内的研究区域进行平均年降水量的统计较对整个环渤海地区进行统计更具精确性。

关键词:环渤海;渤海;平均年降水量;海水;海冰资源量文章编号:100020585(2006)06210222091 引言 渤海(37°05′~40°55′N ,117°30′~125°30′E )三面为陆地环绕,仅由渤海海峡与外海相通,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地球上纬度最低的结冰海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s t r a c t :T o d e t e r mi n e t h e p a r t i a l wa t e r q u a l i y, t i t i s e s s e ti n a l t o d i v i d e l a r g e wa t e r re a a i n t o s ma l l e r p a r t i t i o n s a c c o r d i n g
B a y , L i a o d o n g B a y nd a t h e c e n t e r o f Bo h a i S e a ) T h e h y d r o d  ̄ n a mi c i n d u c e d ma s s c o n v e c t i o n a n d d i f u s i o n nd a he t
摘 要 :为测 算 自净作 用下 我 国渤海 C OD环 境容量 , 按 地理特 征 将渤 海水 域划 分为 莱州 湾 、渤 海湾 、辽 东湾 以及渤 海 中部 4个 分 区, 从 水 动 力交 换扩 散和 化学 降解 两个方 面 入手, 一 方面 利用 各分 区水 半交 换周 期分 别求 得 C O D 的扩 散 能力 , 另 一方 面利 用 CO D 衰减 规律 得 到其 降 解 能 力, 综合 后得 到各 分 区在不 同水 质标 准下 C OD 的环境 容量 . 研究表 明, 渤海 各湾 水域 C O D 浓度 和 环境 容量 各不相 同, 其 中, 莱 州湾 水质
中国环 境科 学
2 0 1 5 , 3 5 ( 5 ) :1 5 7 9 - 1 5 8 5
C h i n a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自净作用下渤海海域 C O D环境容量研 究
郁斟 兰, 王 诺 , 刘 忠 波, 李 慧 (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6 )
T i a o - l a n , WA NG Nu o , L I U Z h o n g - b o , L I H u i (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Ma n a g e me n t , D a l i n a Ma r i t i me U n i v e r s i t y , Da l i n a 1 1 6 0 2 6 , C h i n a ) . C h / n a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 2 0 1 5 , 3 5 ( 5 ) :1 5 7 9 - 1 5 8 5
Co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c a p a c i t y o f d i fe r e n t z o n e s o f t h e Bo h a i S e a wi t h t h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s e l f - p u r i i f c a t i o n .Y U
o x y g e n d e ma n d( C OD )i n d i f e r e n t z o n e s ,a n d he t l a t t e r wa s a p p l i e d t o s o l v e C O D d e c r e si a n g p r o p e r t y ,t hu s t h e
t o he t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 I n p r e s e n t p a p e r , C h i n a ’ S B o h a i S e a wa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z o n e s ( i … e L a i z h o u B a y , B o h a i
属 于 较清 洁, 在此 区 间 内还 有 2 6 %的环境余 量 ; 渤海 湾水 质属 于轻 度污 染, 在此 区 间 内还 有 5 %的环境 余 量, 辽 东湾水 质属 于较 清 洁, 在此 区 间 内还 有 8 8 %的环 境余 量. 关键 词 :海 洋 ;环境 ;容量 ;C O D;渤 海 中图 分类 号 :X1 4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 0 0 — 6 9 2 3 ( 2 0 1 5 ) 0 5 — 1 5 7 9 一 O 7
c h e mi c a l d e g r a d a t i o n we F e c o n s i d e r e d , t h e f o r me r wa s u s e d t o c o mp u t e t h e d i us f i o n c a p a b i l i y t o f c u mu l ti a v e c h e mi c a l
d e ra g d a t i o n a b i l i y t c o u l d b e e gi ma t e d . Af t e r he t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he t s e t wo p a r t s , t h e COD e n v i r o n me ta n l c a p a c i y t wa s o b t a i n e d wi t h d i fe r e t n wa t e r q u a l i y t s t a n d rd a s c o n s i d e r e d . Th e r e s u l t s h o ws t h a t COD c a p a c i y t i s d i f e r e n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