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松:文武双全的最年轻军级指挥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海松:文武双全的最年轻军级指挥员
作者:
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21期
职位:红9军政治委员;牺牲年龄:23岁
红军长征途中,先后有10多万优秀的红军儿女将鲜血洒遍漫漫征途,将忠骨掩埋在万水千山。
纵观红军长征史,征途中牺牲的最年轻的军级指挥员当属红四方面军的红9军政委陈海松。
牺牲时,他只有23岁。
英雄出少年
1914年2月13日,陈海松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李陈洼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革命烈火在大别山区熊熊燃烧。
两年后,当地的贫苦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向地主豪绅开展斗争。
1930年春,16岁的陈海松担任儿童团大队长。
他带儿童团执行任务时,一有机会就向区乡苏维埃干部询问他弄不明白的问题。
7月的一天,一支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大路由南往北开过来。
陈海松心花怒放,将锄头一丢就跟着红军跑了。
陈海松参加的队伍是徐向前领导的主力红军,营长余天云见陈海松聪明伶俐,便让他给自己当勤务员。
他到部队不久,便加入青年团。
1931年春,陈海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秋,在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向陕南、川北转移的路上,陈海松任36团特务连指导员。
1933年初,他调任机枪连指导员。
陈海松记忆力好,到机枪连报到没几天,他就把全连干部战士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点名时不用花名册。
给连队上政治课,他只要把材料看一遍,也不用提纲就能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而且结合实际、条理清晰,深受战士们喜爱。
就在这时,张国焘在红军中大搞“肃反”。
“肃反”开始时,陈海松升任3营政委。
不久6团政委被抓,他又升任团政委。
几天以后.团政治处主任被抓,在严刑逼供下,咬定陈海松是“改组派”,陈海松随即遭“逮捕”。
团长余天云十分焦急,他了解陈海松,便跑去找师长何畏,说:“陈海松参军时还是个小鬼,跟着我长大,一直表现很好。
在入川路上,那么艰苦,他把特务连的娃娃兵带得好好的,是什么‘改组派’?肯定是有人在背地里攻击他!”但师长不理。
余天云只好将这个情况向徐向前汇报。
在徐向前的干预下,陈海松被释放,但师里拒绝恢复他的职务和党籍,他只好继续当余天云的警卫员。
不久,四川军阀以6万之众对红军发动三路围攻。
在反三路围攻作战中,陈海松临时被任命为副营长。
他率2个连扼守杀牛坪,以小部兵力凭借工事扼守要点,大部兵力相机出击,抗击敌人5个团的轮番攻击,激战三昼夜,毙伤敌军1500余人,阵地岿然不动。
之后,他又接连打了几个漂亮的阻击战。
至此,师里才恢复了他的党籍,复任36团政委。
能文能武,深受战士喜爱
1933年6月,年仅19岁的陈海松升任第25师政委,师长是许世友。
他和许世友率25师南征北战,打了许多硬仗恶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宣达战役时,陈海松右大腿被敌人炮弹击伤,他坚持不下火线,命令担架队把其他伤员抬下去,自己带伤指挥在阵地第一线。
两天两夜后,战斗结束,他受伤的大腿肿得将裤子绷得紧紧的,才住进医院。
医生剪开裤腿,发现弹片仍在大腿中,惊叹他怎么能在陈地上坚持两昼夜!当时,取弹片没有麻醉药用,痛得他冷汗直滚,却仍不哼一声。
这年年底,四川军阀刘湘纠合各路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动六路围攻,红军和川军展开残酷的攻守战。
4个月后,六路围攻以敌人的惨败而告终。
陈海松由于屡建战功,于1934年12月升任红九军政委。
这一年,他刚刚20岁。
次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毛泽东见到陈海松,得知他仅21岁时,惊讶地说:“红一方面军的干部也年轻,但还没有年轻到这种程度的。
”
陈海松能文能武,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口皆碑。
当时红四方面军由于受张国焘的影响,打骂下级的事情时有发生,官大架子大的现象十分严重。
陈海松却不一样,他身居军政委这样的高位却平易近人,总是与战士们打成一片。
每当部队休息时,陈海松总爱下到连队活动,和战士们谈工作、学习、思想、说笑话、做游戏。
尤其爱找大个子比撒手榴弹和摔跤,而每次比赛,他常是优胜者,博得阵阵喝彩。
他矮胖、圆脸、大眼睛,在部队中常是笑容可掬,十分平易近人。
加上他见人一脸笑,有些战士笑嘻嘻地喊他“小政委”、“小胖政委”,他也不生气,还点头答应。
作为军政委,陈海松每临大的战斗,战前总要召集干部作政治动员,把敌情、我情、任务和策略都告诉干部,然后提出行动口号。
他的动员,针对性强,富于鼓动性,干部听了都信心十足。
每战过后,他总要亲自慰问伤员,检查伤员的治疗和安置情况,督促把缴获的生活物资优先供给伤员。
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都愿意亲近他、信赖他,有话向他谈,乐意跟他在一起作战。
只要他在阵地上,部队的情绪就特别高,信心特别足。
陈海松任军政委时,朱德随红四方面军行动,他当时的处境不好,既受张国焘的排斥,又受红四方面军个别高级干部的冷遇。
然而,陈海松对朱德十分敬重。
每次见到朱德,他都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地喊:“总司令!你好哇!”后来,他见朱德的马又瘦又小,就把自己的一匹大青马送给了朱德。
牺牲后,300多名战士泪洒天地
1936年10月下旬,红30军、9军、5军两万多人相继渡过黄河,随后组成西路军,陈海松任军政委。
本来西路军按预定计划执行宁夏战役,后因战局变动,宁夏战役未能实现,过河部队又接到向河西走廊进发:执行打通新疆的任务。
11月初,敌人已纠集11.5万人,对红军展开残酷的围剿。
因没有后援,西路军逐渐陷入被动。
1937年初,西路军在倪家营苦战数月后,只剩3000余人,被迫突围,由红九军担任掩护。
3月12日黎明时分,西路军进入了梨园堡一带宿营,担任后卫的九军到达梨园口。
陈海松在山口上观察了一下地形,即命令部队上山警戒。
几乎与此同时,后面传呼:敌人来了!他即令就近的部队抢占寺江山,无奈九军战士一个个衣衫褴褛,脸颊消瘦,眼睛布满血丝,饥饿疲惫,步履艰难,只爬到山腰,就被抢先爬到山脊的敌人压了下来。
他又指挥部队占据山口南侧的一些土包,顽强地抗击着敌人。
此时,红九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战士们饥寒交迫,情况万分危急。
为了多保存一些革命力量,陈海松一面布置作战任务,一面命令保卫局长陈宜贵组织机关人员撤退。
这时的情况谁都明白,留下来就很难再活着出去;但九军如果稍有松懈,红军总部的后果就不堪设想。
陈宜贵要求留下,陈海松脸色一沉,厉声喝道:“叫你撤你就撤!干什么婆婆妈妈的!”这是陈宜贵第一次看到陈海松发火。
他感到这是生离死别,泪水夺眶而出。
陈海松放软口气说:“好啦,赶快走吧!再晚谁也出不去了。
机关的同志战斗力弱,留下来无益。
能出去一个算一个,总比都留下来战死强。
”
陈海松只带着几十名同志坚守阵地。
与敌对峙一阵后,红军的子弹越来越少。
敌人见状,疯狂地冲了过来。
陈海松大吼一声:“警卫排!跟我上!”随即奋勇向前。
敌人抵挡不住,丢下数十具尸体退了回去。
但敌人的增援越来越多,红九军陷入重重围困之中。
没有子弹,英勇的红军战士便挥舞大刀与敌拼杀,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从而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使西路军的大部队得以安全转移。
上午10时许,枪声和厮杀声以及红军战士牺牲前英勇不屈的呼喊声在苍茫云天回荡,隐蔽在一个山包旁指挥战斗的陈海松奋力向上爬去。
他急于观察战场情况,以便更好决策。
他爬到包顶,刚一抬身,敌人一排子弹打过来,陈海松身中8弹,当即倒在地上。
他的部下噙着眼泪,含着悲痛,继续与敌人战斗,直到最后牺牲。
只有一个负了伤的战士后来得以脱险,并向上级报告了陈政委牺牲的经过。
在祁连山深处,当300多名红九军幸存者得知军政委牺牲的噩耗后,泪洒天地,哭声撕心裂肺!一位文武双全、才思过人的我军史上最年轻的军级指挥员来不及施展更多的抱负,就这样长眠于河西走廊。
1937年5月,在延安宝塔山下,中共中央军委为西征中牺牲的陈海松等高级干部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都参加了大会。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多次对人说:“陈海松是四方面军里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可惜牺牲得太早了。
如果他现在还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向前元帅也曾多次扼腕长叹:“陈海松是9军的核心首长,9军少不了他!”
(摘自《世纪桥》,张治宇、李向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