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演替》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名师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师生互动,能够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能够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通过资料分析,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群落的演替过程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知道白居易这首诗里反映了什么样的生物景象吗?(二)、新课研究1.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观察思考:观看一段群落演替的视频,要求学生思考什么是演替?归纳小结: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演替的概念。
实验分析:指导学生课前根据课本中边学边做的实验,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变化课堂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群落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因素影响这个变化?讨论得出结论,主要有温度,光照,溶氧量等。
小结:群落演替的特点:有规律的变化;是群落长期要变化累积的结果;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展示1883年8月,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讨论一(1)、火山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群落?(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思考?演替有什么类型呢?提出裸地的概念,引出演替的类型展示原生演替的图片讨论问题?讨论二?(1)、光裸岩地变成森林包括几个阶段,请写出这一过程。
(2)、光裸岩地上的“拓荒者”是谁?为什么是它而不是“其他人”?(3)、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苔藓为何能取代地衣?是完全的“取而代之”吗?(5)、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请思考(1)、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能发生在光裸岩石的地区?(2)、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演替过程是否相同?学生讨论后回答。
苏教生物必修3--11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教学目标】
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
3.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学重点】
群落演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
1.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学媒体】PPT课件、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物种组成上的变化时群落演替的主要标志,但演替也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体现。
群落为什么会发生演替?群落的演替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板书设计】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三、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四、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学后记】
从火山大爆发导入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掌握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自身列举表格进行区别比较,更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重点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难点运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来估算种群的密度。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观察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提出问题:图中能找到哪些生物?同种生物的集合叫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进行新课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1、种群密度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称为种群密度,这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n N1 N2 N3 N4 Nn 种群密度=(N1+N2+N3+N4+…+Nn)/n②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
(2)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设某种群的个体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M:N=m:n 则N=Mn/m(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继续探究: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标记技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2、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设疑: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有无关系?学生交流回答:当某一个种群生活的空间保持不变时。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精讲点拨:由此可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的因素,此外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也会导致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序、渐变、可逆、受环境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实例和过程。
3. 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森林、草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变化和演替现象。
2.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阐述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
3. 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讲解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探讨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有序性、渐变性、可逆性和受环境影响的特点。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作用。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介绍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中的应用。
2. 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七、案例分析1. 分析森林火灾后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2.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生物群落演替的变化。
八、实践操作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物群落调查,观察和记录不同群落的特征。
2. 让学生动手制作生物群落演替模型,直观展示演替过程。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强调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十、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生物群落演替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生物群落教案引言:复习种群的概念,温故知新,并为群落概念的学习奠定基础复习种群的概念,用以下习题复习种群的概念【课件出示】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座山上的树 B校园操场边一排长势整齐的柳树C一块草地上的草 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马尾松【教师活动】强调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但是环境中并不是只有一种物种【课件出示】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教师提问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学生回答: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肉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植食性鱼↘【教师活动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给与肯定,并提问:那么池塘中的这些生物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板书】一、群落的概念【学案上的典型例题】1、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A )A.生物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群体2、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 D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3、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A )A.水源和土壤 B. 细菌和真菌 C. 各种动植物 D. 有害的生物【教师总结】: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物群落应该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且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农贸市场上的生物不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所以不是一个群落。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能及时掌握群落的概念,特别是第二题让学生知道群落并不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存在复杂的种间关系。
为种间关系的学习打下基础【过渡】我们知道种群研究的内容,那么群落水平上研究哪些问题呢?【板书】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小组讨论】讨论在群落水平上应研究哪些问题。
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2.描述群落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
3.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方式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有关群落演替图片。
提出问题:大火之后的公园土地上的种群有什么变化?如何一步一步地变回森林?学生回答:大火后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的植被,由低级到高级,生物的种群一个替代另一个,最后成为森林。
教师总结: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受到干扰,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这种现象就叫做演替。
提问:通过预习,大家讨论回答演替的种类有哪些?学生回答: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问题导入:既然群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演替,那么演替如何进行?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图解,学生讨论回答初生演替的过程。
方式二创设情境: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资料。
并组织学生观察讨论:(1)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从6 000年前的伊甸园变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荒山秃岭?(2)这样的荒山秃岭千百年后会形成茂密郁葱的森林吗?学生讨论回答:(1)由于地质原因,外加人类的乱砍乱伐,导致黄土高原植被减少,失去原来的森林。
(2)如果条件合适的话,也有可能恢复成森林。
教师:多媒体展示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
提出问题:裸露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初生演替的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化过程。
2.特点(1)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主要标志①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②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3.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
②过程: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教案苏教版必修3(new)
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前面两章学习个体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从宏观、群体水平来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
种群也是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着重讲述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本节课首先列举了种群的4大基本特征,即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着重讲述了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类型,阐明了种群的基本特征对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能力目标: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周边地区植物的种群密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4、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三、教学重点:种群的密度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四、教学难点:运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来估算种群的密度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1课时③问:如果性别不合理,会导致什么后果?生:会导致出生率变化,从而会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分析、讨论: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四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总结: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数量特征,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八、课堂作业:一、填表:二、选择题:1、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D。
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E。
环境中天敌增多F.环境中阳光不足G。
寄生生物增多H.寄生生物减少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A、一亩农田中的全部水稻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D、一个果园里的五棵苹果E、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3、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5.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原因。
2. 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生物群落的演替实例。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直观展示生物群落演替过程。
3.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引导学生分析演替过程和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群落演替的关键知识点,强调其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序、缓慢、可逆、受环境影响。
3.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生态因子变化、物种相互作用、自然干扰。
七、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物种多样性、生态恢复。
2. 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应用:植被恢复、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3.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开发、污染、保护措施。
八、教学内容1. 观察生物群落演替的方法:野外调查、实验研究、遥感监测。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群落演替》名师教案2
《群落演替》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及规律。
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升总结归纳能力。
2.运用演替理论,为退耕还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情感目标
1.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群落演替的过程及规律。
2.群落演替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
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资料,实现演替概念与规律的一体化教学五、教学过程:
生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自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许多地方进行了大量的退耕工作,在退耕还湖、退耕还草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希望今天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能对你有所帮助。
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六、板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3.3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苏教版必修3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讲授法主要用于传授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具体的群落演替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群落演替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 词: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新环境、生物群落、结构、种类、数量。
- 句:生物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分别发生在全新的环境和已存在生物群落的环境中。
3. 生物群落演替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 重点知识点:生物群落演替实验是研究生物群落演替过程的重要手段。实验设计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其次,我会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兴趣和参与度。我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比如他们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对生物群落演替的问题表现出兴趣等,通过观察,了解他们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兴趣和参与度。
再次,我会通过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的掌握情况。我会设计一些与生物群落演替有关的测试题目,比如“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哪些?”等,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的掌握情况。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和意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微课
回顾群落的结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回顾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思考讨论问题。
归纳演替的两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观看图片,分析归纳。
学习事例,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
练习巩固知识。
回顾前一节的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学习。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师生共同归纳:
高中生物 4.4《种群的演替》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种群的演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3第4节 种群的演替 (2) 教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种群的演替一、知识结构演替的类型:初级演替;次级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二、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解决方法]⑴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讲解光裸的岩地上的和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⑵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2、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同上。
[解决方法]同上。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相关图片、资料。
七、学生活动1、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2、实地考察。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问题探讨]教材相关内容。
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投影教材P79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讲解归纳:1、裸岩阶段2、地衣阶段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
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3、苔藓阶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
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草木植物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木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苏教版必修3
2018-2019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苏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苏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苏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1.了解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重点)2.理解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重难点)3.学会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1.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1)建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表达和验证两个过程。
①表达就是根据建模的目的和掌握的信息(如数据、现象),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述出来。
②验证就是用现实对象的信息检验得到的解答,以确认结果的正确性。
(2)“J”型曲线①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内个体数量持续增长用坐标图表示而形成的曲线。
②理想条件:食物充裕、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③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起始种群的个体数量三个因素.④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表示式:N t=N0λt,其中N0表示某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3)“S”型曲线①含义:在自然界中各种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下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过程用坐标图表示而形成的曲线。
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教案
主备小组:第 1 组组长:组员:共案个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内容(一)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作演替。
注意: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即此处是指优势种群的变化,而不是某些种群的产生,另一些种群的消失。
2.演替的原因共案个案(1)外界环境因素:环境的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
(2)群落内部因素①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移或迁徙。
②由生命活动造成群落内部环境改变。
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
(3)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生态因子。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地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但达到最终稳定状态并不是绝对的稳定,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如群落演替的森林阶段。
共案个案4.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实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③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2)次生演替①概念: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种群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种群演替《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种群演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学生能够掌握种群演替的类型、过程和特点。
(3)学生能够了解影响种群演替的因素。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种群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2)影响种群演替的因素。
2、教学难点(1)理解种群演替的本质和机制。
(2)如何引导学生将种群演替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态问题的分析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种群、群落和种群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生态案例,如森林的演替、草原的退化与恢复等,帮助学生理解种群演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种群演替的现象和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森林的图片,提问学生:“这片森林是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吗?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引出种群演替的主题。
2、讲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强调种群的三个要点:同一物种、一定区域、全部个体。
(2)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构成一个群落。
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是一个种群,而池塘里的所有生物(包括鱼、虾、水草等)构成一个群落,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3、讲解种群演替的概念种群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强调演替是群落水平上的变化,不是物种的取代。
4、种群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新版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一、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像、阅读文本,能够说出群落的演替类型。
2.通过图片分析、查阅资料,能够描述群落的演替过程。
3.通过图像演示、师生交流,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1)群落的演替过程。
(2)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1.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2.通过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生存条件的比较,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以学生熟悉的当地资料为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同化顺应的过程形成新的知识;同时以录像的方式直观呈现学生不清楚的资料,引入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
4.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熟悉当地的资料素材,并观看火山爆发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阅读课文提供资料,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并了解演替的现象和概念。
(2)就近实地考察“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或投影图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1)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课文和相关图片,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本质的思考。
(2)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举例等方式提出相关资料、图片、现象,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的案例,分析实践案例:学生讨论:1.查阅有关水生生物类群的资料,根据7d内记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哪些因子在影响这个群落的变化?教师:在进入今天要探讨的主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群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种群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1.〖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
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
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
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
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
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
“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
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
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七、板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