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说明黎加轮
人教五下数学教学大纲
人教五下数学教学大纲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总体要求: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应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形成及扩展,促进学生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求证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读、写、比较、四则运算整数并解决其中包含的实际问题。
2.能够读、写、比较各种分数,理解真分数的概念,进行各种分数的加、减。
3.理解小数的概念,能够读、写、比较和四则运算小数,并能解决其中包含的实际问题。
4.掌握各种数字的倍数和约数,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
5.理解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温度、角度等的概念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解决上述量的运算和实际问题。
6. 掌握点、直线、线段、角、三角形的概念和表示法,推广对矩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了解梯形和圆的概念及其变形。
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和证明。
7. 掌握简单的方程,并能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方程求解。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思想方法:1.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分析和推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基本数学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探究,学会归纳和总结,形成正确而独立的思路。
3.按照启发性教学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善于与他人交流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4.鼓励学生通过尝试和重复实践的方式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调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其感到数学学习是一种有趣且有用的活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学习精神。
3.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发扬与他人通力协作的精神。
4.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1.对整数、分数、小数的认识和运用;2.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温度、角度等量的认识;3.对点、直线、角、三角形、矩形等的认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说明
五(2)班数学下册教材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经典版)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
在本册中包含的内容有:1、轴对称2、旋转3、欣赏与设计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要求(1)用折纸等方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单元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4、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或旋转90°。
三、新旧教材的对比1、拓展轴对称的内涵,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具有的特征。
2、本单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3、通过大量的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
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
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1、二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对称,会画一些简单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PPT文档共117页
理解教材意图 落实四基四能 —解读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
在数学教学和活动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的,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等诸多方面。对于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他们急需培养的是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基础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的数学能力才能逐渐有所巩固与提高。 1、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融合数学史料,激发创新自信心。 在课堂上,介绍中国在数学史上的发明创造,数学家的故事;介绍中国在历届国际发明博览会和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的硕果。通过创造发明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创新能力人皆有之,使学生增强创新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富强而进行创新的意识。 ②深化数学思想教育,活跃数学思维方式。 思想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深挖数学内容本身丰富的内涵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等辩证观点的思想教育同对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行实效的思想教育,都是非常生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方式。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创新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①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在课堂上,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我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电脑制作课件,用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发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己应该带着思维的创造性进入到设置课堂教学情景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学习的良好情景。良好的教学情景,可有效抓住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练习设置上,针对不同阶层的学生,我经常自己分层次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激发每个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②鼓励质疑,诱发创新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确提出问题是一种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其学习是否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就是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该多鼓励、多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逐步做到“善于”提问。从“敢于”到“善于”提问,是一个飞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和扶植他们的热情,要不断质疑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对自己提出问题质疑和开拓,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出学生提出的好的问题和思路,让大家共享,共同质疑,从而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策略 1、积极鼓励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 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境之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与人的直觉相反的数学问题,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要做好的工作。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探究,深深吸引学生去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之中,通过探索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到“利润”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已去作社会调查,获得利润的知识,自主探究利润问题。 2、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容易逆反但可塑性强,因此情感教育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健康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难于调控情绪,常凭自己的好恶来确定学习方向,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起来格外努力,不感兴趣的知识就勉强而学。情绪好时学习主动,情绪差时就厌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善于设置有情趣的数学问题,也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他们通过谈心进行情绪调整。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调理,善于稳定情绪,减少焦虑,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 [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已成为课改的重要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传统角色,改革教学形式,利用有效手段,努力开放自己的教学课堂,全方位地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积极为学生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平台。 一、 更新理念,开放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压抑等顽疾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我们始终固守着保守的教育教学方法,唯恐学生听不懂,循规蹈矩而又不厌其烦地将教材内容反反复复地讲给学生。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着想。我们要着力解决教改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能让自己永远停留在顾影自怜的状态。通过学习、讨论、反思,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教育责任,真正让教育观念的转化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开放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使教学不断地远离死板、机械和沉闷,才能灵活多样地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 二、 重新审视,开放教师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我们不应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为了不教”。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是,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亲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的是有气无力了。于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怎么怎么做,而是通过自己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创设了一定的情境,效果非常好。 同时,在开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应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随时随地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样的高度,尽可能地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无意中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能无端地训斥和责备,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看着已经很伤心的学生,我们可以带着微笑并把他揽入怀中问:怎么想的?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久而久之,学生会消除对老师的惧怕心理和敬畏思想,当然,体罚和变相体罚也会远离我们每一位教师。 三、 构建平台,开放教学形式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读书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学生之间能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要开放教学形式,学生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见解“释放”。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司马光》一文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想对文中的哪个小朋友说什么?”开始,学生面面相觑,露出想说而不敢说的神色。我改变了形式:“这样吧,把你的想法下位去告诉你的最好的伙伴。”一下子,教室里热闹起来了。然后,我再点名(其伙伴)来说,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也真是出乎意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这开放过程中,学生毫无顾忌地吐露真言,这让老师无比开心。 当然,求知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应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带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让教学空间由教室延伸到课外、校外的活动中去。如学习了《景阳冈》后,学生深为武松的豪爽和高强的武艺所折服。我就及时向他们推荐《水浒传》,激励学生课外阅读这部古典名著。读后利用晨会、班队课开展“水浒群英故事会”活动,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讲自己最佩服的好汉的一段故事。这样,既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又通过故事会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在调查本地区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写成小型的调查报告,再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开展中队活动,宣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观念。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既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空间约束,又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社会的距离,创造了许多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四、 运用载体,开放教学手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单只是知识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掌握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单只是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渠道地、广泛地获取知识,积极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掌握多媒体教育技术。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总让人疲惫不堪,事倍功半。学生对通过多媒体获取新知感到十分有趣和兴奋。 总之,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开放教学形式,为学生构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更加轻松自如。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修订说明本册教材的内容包括: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有三个单元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新增了“观察物体(三)”;二是“图形的运动(三)”将原来轴对称和旋转的内容拆分,本册教材编排旋转的变换;三是“折线统计图”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合并编排,不再安排众数的学习。
此外,“因数与倍数”中将概念的引入方式进行了调整,综合与实践活动也将原“粉刷墙壁”更换为新的“探索图形”。
下面,按单元顺序作简单介绍。
在原来习题的基础上,新增了根据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的内容。
例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进行还原,让学生借助空间想象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例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还原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单元所有要摆的立体图形都是组合的小正方体,它们中间是没有分开的,并且都是边和边的拼摆,不涉及错开的情形。
另外,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有时摆法不唯一,教师要特别注意。
1. 精简理论概念,改进因数、倍数概念的呈现方式首先,精简了整除的概念。
其次,精简了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等概念,安排在“你知道吗?”进行介绍。
再次,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后移,与约分、通分编排在一起。
这样不仅分散难点,也有利于突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出现整除的概念,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改由整数除法算式引出,便于学生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内涵,领悟这两个概念不是针对整数乘法,而是反映整数除法中余数为0的情况,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作准备。
2. 充分利用百数表,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将2、5的倍数特征合并,从2、5的倍数特征到3的倍数特征,再到质数和合数,用百数表贯穿始终,有助于学生在整数特征的探究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规律、理解概念。
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cslm
对 教 材 的 处 理 建 议
对三个统计量意 义的教学处理
六、我的教学建议
三、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 长方体和 正方体 体积
空间与图形 因数与 倍数 分数的基 本性质 统计与概率
分数的意 义和性质
数与代数 分数的加 法和减法 实践活动与 综合应用
数学广角
四、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基本要求
五、对教材的处理建议
对求不规则物 体体积的处理 对互质数小 知识的处理
用短除法分解 质因数的处理
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和编写意图
二、编写体例
五年级数学 下册 (人教版)
三、教学内容
四、新课标对本册的要求 五、对教材的处理建议 六、教学建议
一、教材特点和编写意图
教材选取内容 丰富
编教 写材 意特 图点
解决问题融合 于各部分内容 的教学中
二、编写体例
辅助系统
主干
编 写 体 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单元教材解读(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
在本册中包含的内容有:1、轴对称 2、旋转 3、欣赏与设计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要求(1)用折纸等方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单元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4、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或旋转90°。
三、新旧教材的对比1、拓展轴对称的内涵,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具有的特征。
2、本单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3、通过大量的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
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
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1、二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对称,会画一些简单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
2015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读
名称 图例 公式 我的 错例 提醒 例子
我们的教育不是我们不对 学生进行限制,而是让我们 的限制与他的内部动力相一 致。 导学案的设计要符合我们 孩子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学段目标
Contents 1、体验从具体的情 境中抽象出分数的 过程,理解分数的 意义。知道 2、3、 Contents 5的倍数的特征,了 解最大公因数 和最 小公倍数。 2、通过观察、操作、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 体。
解读课标
数学思考
总目标 在参与观察、 实验、猜想、 证明、综合实 践的活动中发 展合情推理和 演绎推理能力, 清晰地表达自 己的想法。 学段目标 在观察、实验 、猜想、验证的 活动中发展合情 Contents 推理能力,能进 行 有条理的思考 ,能比较清楚地 表达自己的思考 过程和结果。
做一个读懂学生的老师
深入了解学生
心理特点 知识特点
团 队 意 识 增 强
竞 争 意 识 增 强
敬 佩 优 秀 同 学
课 前 调 研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学习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 忘记了学习,课堂,实现了 课堂上的生活。 读 懂 学 生
做一个读懂课堂的老师
做一个读懂课堂的老师
课 堂 的 功 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技能
“四基” “双基”听、阅读、思考等习 惯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
主 要 原 因
缺少价值观的深度认同(最佳时期)
价值判断 亲身体验 学会操作 有意实施
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给出系统具体的指导 不能坚持
自动完成(三个月)
我们的课堂缺少“开放性”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观察物体》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小学阶段观察物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编排。
首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
这样按梯度编排,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课标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始终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细读上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整体把握教材结构,循序渐进的落实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观察与认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一学段: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说明
五(2)班数学下册教材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结合约减法,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11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4课时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7课时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8课时第六单元统计4课时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逻辑推理2课时第八单元总复习5课时综合应用打电话1课时综合应用粉刷墙壁1课时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课题:轴对称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例题1: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板书设计: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课时课题:旋转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2022春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进度(第1-3单元)
2022春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进度(第1-3单元)一. 教材分析2022春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是在前四年的数学学习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教材。
本册书共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分数乘除法、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大量的实际操作练习,旨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几何图形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年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和理论推理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和概率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几何图形的性质,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过程,几何图形的推理,统计与概率的实际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练习、小结、作业。
1.导入: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新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讲解知识点,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3.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认识旋转》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认识旋转》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认识旋转》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理解旋转的目的。
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轴对称等图形变换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旋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旋转的概念、性质及运用。
2.难点:对旋转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发学生对旋转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新课导入:介绍旋转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旋转的性质。
3.实例分析: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了解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旋转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突出旋转的主要性质和概念。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旋转的概念性质与应用1.旋转的概念2.旋转的性质3.旋转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能力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新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了,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受到了材的确是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内容的安排更科学、更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下册的教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就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进行分析.首先,对于一些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得更全面,更准确。
ﻭ如:在出示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时,旧教材只给出了这三个名称,而材还用语言叙述了什么是顶点、什么是棱,使这三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更加清晰、准确;材第20页有一个结论:通过观察可以知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在旧教材中并没有提到所有的棱长度相等,这是正方体非常显著的特征,不提是不合适的。
这让我想起了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确是把这个作为重点在考查学生,看来材也关注到了这个重点,因此,把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再次,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ﻭ如:在求体积的做一做中所求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的体积,而不是那种单纯的求图形的体积;材第31页新增的生活中的数学,真的是顺应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门旅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很平常的,而这里就给学生介绍了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练习七中新增的第一题非常好,打破了学生的已有经验――看体积的大小只凭眼睛来判定.最后,材对本单元的练习题有了较大的改动.材练习五的第8题是一道新增加的题目,我认为这是一道非常有价值的题。
这道题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于长方体**个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厘清思路;练习六和练习八**增加了一道填表格的题,都是对公式很好地运用,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练习八中的第3题是在原题的基础上调整了数据,因为这是一道利用计算器算的数据比较大的题,所以以前在课堂上几乎不做这道题,现在调整了数据,这道题的利用率就高了;练习八中还增加了一道求底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综合题以及一道星号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材对练习九做了较大的调整,其安排的顺序是:容积单位→计算容积→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易到难,从书本到生活;最后的整理复习所增设的题目不仅考查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而且提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真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做到了活学活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新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了,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受到了新教材的确是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内容的安排更科学、更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那么,下册的教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就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一些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得更全面,更准确。
如:在出示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时,旧教材只给出了这三个名称,而新教材还用语言叙述了什么是顶点、什么是棱,使这三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更加清晰、准确;新教材第20页有一个结论:通过观察可以知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在旧教材中并没有提到所有的棱长度相等,这是正方体非常显著的特征,不提是不合适的。
这让我想起了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确是把这个作为重点在考查学生,看来新教材也关注到了这个重点,因此,把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其次,新教材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加和删减,合理地对内容进行了安排,使得教材更有条理、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章节中,前面的主题图由四幅变成了两幅,删掉了实物变成长方体的图例。
其实,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把实物抽象为图形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必要占用大篇幅呈现;新教材第18页和第19页各少了一个问题“有什么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并不实用,因为问题比较笼统,学生难以作答,而且容易发散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在教学正方体时,新教材把原来的一道做一做的题,变成了例3中的内容。
由此可见新教材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反复强调让学生多观察、多操作。
在几名同学的对话中,还加了一句看似无足轻重的话“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而这句话恰恰提示了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紧接着下面又安排了一道动手操作的题,可以想象,这节课孩子们一定兴致盎然;在教学表面积时,旧教材的安排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有一个做一做,然后是例2,再配一个做一做,而且,例2后面的做一做是一道变式题,这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说明
青龙二小黎加伦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二、数学科学情分析
学习习惯和态度极其散漫和马虎。
如做课堂作业时教室议论纷纷,边做边问边抄边聊,导致作业中经常出现抄错数字或简单计算出错的情况,极少学生是认真的独立的完成作业。
又如很多同学做家庭作业中的应用题解答后不带单位名称,这是强调过N次的;演排计算题时结果不写到横式上去等。
还有很多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就是一本数学书、一支笔,没有草稿本,遇到计算要么口算,要么把竖式挤着列在书上,出错率极高。
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
当然,班上也有部分积极向上的学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
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
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
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改进认识分数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教材中不好把握和处理的问题
1、图形的变换:
2、长方体和正方体:
3、在老教材中是以新知识和必掌握知识的形式呈现,新教材不作重点强调,只是作为课后辅助掌握知识,我认为不妥,必须跟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互质数的概念。
4、《统计》这一单元中在以前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新的内容:众数,
5、《数学广角》中涉及到生活中用最快的速度称重找异品的问
题。
六、教材变化及教学注意问题
内容上新增了图形的变换、众数、打电话、找次品。
教学建议: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并鼓励学生进行评议,从而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的不同特点,由此理解众数的意义。
2、重视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3、除了教材提供的这个实际问题,教师也可以创设其他类似的情景,但是要注意人数的数据不要太大,会对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案带来一定的困难。
4、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竞争机制激励学生设计出最佳的方案。
5、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思考: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就少呢?如果学生汇报的方案中有不同的分组方案,可以马上从这些分组方案的对比中找到答案。
6、发现规律后,让学生进一步制定好打电话的流程示意图。
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7、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8、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时,教师
应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到最优的解决策略。
启发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