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博客现象及其公共治理

合集下载

政府公关视域下的“政府博客”问题分析

政府公关视域下的“政府博客”问题分析
己的政府 门户 网站 ,可是 这些网站建立起来之后就没有发挥
博客原名是 We b l o g ,由 w e b和 l o g 两个单词组成 ,字面 解释为 网络 日志 ,后来有人把 它读成 W C b l o g ,由此 ,b l o g 这 个词被创造 出来 。中文解释即为 网络 日志 ,在 中国大 陆有 人
党团建设
青年与社会
政府公关视域下的 “ 政府博客”问题分析
杨 磊
( 中国政 法大学 研 究生院,北京 1 0 0 0 8 8)

要 :随着我 国网络媒体 的发展 , “ 博客”作 为一种新 兴的沟通方式渐渐兴盛起来 。它以方便 、及时快捷 、平等性等
优 势获得 了民众的认可 ,我 国政 府在 处理公共 关 系中也 尝试性 的利用 了这一 网络媒 体形式 , 目前 “ 政府博客 ” 已经成 为政府
二 、政 府博 客兴起 的原 因
它 的应有作用 ,存在各种 问题 : 例如信息更新不及时 、服务 功能不健全 、对 于群众 的来信 没有 回复等等 ,这些不协调 的 现象使 民众对政府 门户 网站渐渐失去 了信心 ,很多地方 的政 府 门户 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形 同虚设 。而博客本身又具有很 多
关而不 是个人为 主体 ,以组 织名义经 过精心策 划 ,从选题 、
协 调到 撰 写 、发表 都经 过 严格 把 关 的一 种政 府公 关 形式 , 它直 接关 乎政 府 的对 外形 象 。而政府 官员博 客更 多 的是政 府 官员 个人在 网上开设 的博 客 ,这种形 式在 国外 早 已盛行 , 很 多 国家元 首都 有 自己的博客 ,并 且 它在 总统选举 中发挥 着 重要 的作 用 。
往往也将 B l o g本身和 b l o g g e r ( 即博客作者 ) 均音译为 “ 博客” 。 博客 的内容 主题 包罗万象 ,涉猎艺术 、音乐 、摄影 等。现在 博客 已经成为社会媒体 网络 的一部分 。 政府博客就是指政府 以网络为媒介 ,表达政府思想 、信 息 和网络链 接 ,所发 表信息 按照 时间顺序 排列 ,并 且不 断 更新 的出版方式 。它可以增强政府工作透 明度 ,并且在推进 与公众或其它社会 团体 的沟通方面有重要作用 。 现在 我 国的政府 博客 主要有 两种 形式 : 一种 是政 府机 关博 客 ,一种是 政府 官员 博客 。政府 机关博 客是 以政 府机

政治博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政治博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第 卷 第 期
20 0年 1 月 1 2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0 . No 6 18 . 1e e e 2 1 3 c mb r 0 0
政 博 发 展 面 临 的 问题 治 哥客 , 口I 及 治 理 对 策
刘 清华
( 常熟 理 工 学 院 , 江苏 常 熟 25 0 ) 150
宣 泄 和流露 出一定 的政 治情 绪 , 是对 社 会 或 多 总 或少地产 生一定 的政 治影 响 , 其政 治倾 向 、 政治诉 求 会或 多或 少地 干 涉政 治 生 活 。当然 , 能 将 政 不 治博客泛 化 。更 多 的界定应 从博客 的政 治倾 向和 影 响公众 政治参 与 的心理动 机考察 。 政治博 客具 有强 烈 的政治 色 彩 , 与普 通 博 它 客 的最大 区别在 于其鲜 明 的政 治色彩 。其及 时 的 政 治实况报 道 和建设 性 的政 治 言论 , 响 着 当下 影 的政 治生 活 , 发挥 着积极 的作用 。
[ 摘 要 ] 政 治博客 是 目前 网络 时代政 治传 播 的一 种 重 要形 式, 公 民 网络 政 治 参 与 的延 是
续, 影响 着我 国的 民主发 展进 程。本 文在分 析政 治博客 发展 面临 问题 的基 础上 , 出促 进政 治 提
博 客健康 发展 的对策 。 [ 关键 词 ] 政 治博客 ; 问题 ; 治理对策 [ 中图分类 号 ] 6 D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6 23 0 (0 0 0 -12 4 1 7 -8 5 2 1 )60 1 - 0 识形 态渗 透 , 害 网络 安全 , 危 忘记 了博 客作为 公共 媒体 的一 面 ;4 政 治 博客 有 时利 用 巧妙 编 辑 、 () 信

关于政治博客的几点思考

关于政治博客的几点思考

关于政治博客的几点思考戚妍妍 赵露(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摘 要]作为社会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影响公共政治生活的新载体,在舆论监督方面,政治博客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本文对政治博客在未来中国如何更好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提出了关于如何把政治博客建设成为一个更好的舆论监督平台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对有关政治博客的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政治博客;舆论监督;政治民主[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81(2010)02-0090-03一、何为政治博客政治博客 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

1998年,美国人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第一个报道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被认为是最早的成功政治博客。

2001年在 9 11 突发事件中,在飞机撞上第一幢楼时,就有博客把自己所拍的照片迅速传到网上,事件发生后,政治博客成为报道 9 11 事件的主要新闻来源渠道之一。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政治博客约翰逊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丹 拉瑟在节目里公布的关于布什当年服役时上司的备忘录文件提出质疑,最终导致丹 拉瑟辞职。

日本首相小泉、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总统布什、伊朗总统内贾德、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都开始融入到虚拟的博客世界倾听民意,实现更直接的政治沟通和对话。

关于政治博客的定义,张雷、娄成武在其 政治博客 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一文中提出: 政治博客是指为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这个定义对我们理解何为政治博客具有一定的启发。

政治博客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普通网民政治博客。

这是政治博客最庞大的群体,他们关注政治生活,并在B l og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甚至影响到国家政治发展。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博客萨利姆 帕克斯从2002年9月开始一直撰写并张贴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据传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巴格达。

博客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博客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试析博客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与对策摘要:博客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网络信息生成和传播的一般特点。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博客的接受与使用远远超出于其他社会群体,博客已经成为大学生们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情感交流场所。

博客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既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如何在充分发挥博客积极作用的同时,克服其负面影响,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博客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一、博客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或weblog翻译而来[1]作为一种十分简捷、容易操作的个人信息发布载体,任何人都可以像注册邮箱那样通过利用博客,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特定资源的共享。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晶,博客对人们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正是缘于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这种特征的深刻认识,人们常常评价说,因为“博客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已经切切实实变成了“地球村”。

在“地球村”中,信息快速生成和飞速传播,人与人之间借助于网络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要素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苑囿彷佛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得以淡化。

正是在对互联网这种发展特点深刻体认基础上,有学者遂将这样一个时代称之为网络时代,昂或是博客时代。

高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历来都是新技术与新发明的最积极的接受者与传播者,也是最容易受新技术与新发明的影响群体。

博客之于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和冲击,已经广泛的流布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学生的升学考试还是毕业求职,无论是他们的学科测试还是过关应试,无论是科研创作还是情感交流,大学生都愿意借助于博客这一信息平台发表意见,表达看法,或交流心得、实现相关资源共享。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与精神情操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博客中的各种信息的影响,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的负面作用。

博客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博客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博客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摘要]自由出版和博客的传播特点,使博客更广泛地参与到政治的民主化过程中。

本文从博客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博客对于促进政治民主化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博客民主政治一、博客的核心特点人们使用的博客是“零进入门槛”(即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它集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与传播者于一身,实现了“源代码开放”。

1.时间性、个人性、开放性、互动性。

Blog具备了四点不可或缺的核心特点,也就是时间性、个人性、开放性以及互动性。

Blog在时间性上的特点通过两点体现出来:一是排列顺序上的时间性,二是更新上的即时性。

前者是指Blog 注重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最新发表的帖子会放在Blog网站的最上面,这是Blog 区别于普通网页之处,在某种意义上它带有传统日记的特点。

个人性指Blog具备了完全自由化的特征。

Blog没有领导,没有公司的约束,没有关于内容主题的强制要求,也没有僵硬的文体限制,没有政府的把持,甚至没有工作上的限定,这使博客完全成为一个自由状态下个人的行为,体现了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视角、个人性的思想、个人性的爱好和兴趣。

开放性指Blog作为网络日志不同于私人日记的主要特点。

在博客里,作者将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精彩内容,以链接的形式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和读者一起分享,使其具有更高信息共享的价值。

2.平民化、草根化、边缘化的写作特征。

“搜狐首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70%以上的博客用户月收入不足2000元或无收入,学生也占了近一半,打破了认为博客是精英写作的误区,博客的平民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

”“有时候博客看作是一种崭新的、草根形式的新闻记者,同时博客也塑造了不同与传统媒体和外界政党政治的网络政治与权威意见专门场所。

”网志书写者的博客,代表着一个平民、草根和边缘化的网络写作群体。

他们具有强烈的写作冲动,无功利的自由表现思想与情感的智慧和力量。

他们追求个性化的书写、个性化的表达,自由地呈现出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的独立思考品质。

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摘要:博客的出现和发展,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和新形式。

思政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及对策。

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学界对该命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研究做了简要的评价,以期为该命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博客;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博客;研究综述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手段和方式,并推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

博客(Blog)被称为是继E-mail、BBS、QQ等之后新兴的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学界关于博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始于2004年,在1979~201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标题里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并“博客”字样的文章有近60篇;标题里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并“博客”字样的硕士学位论文有3篇。

综观这些资料文献,当前关于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博客的定义及特征“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音译(不是翻译)而来,而中文“博客”一词,最早由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在2002年8月提出。

戴夫?温纳(DaveWiner)认为“博客就是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

JamesSnell将博客定义为“一个按照时间顺序摆列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被公开发布,并能够通过互联网被访问到的独立的思想泡泡,博客中的每条内容是当时在想什么的思想快照”[1]。

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兼首席分析家方兴东认为: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2]。

孙坚华认为,博客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性化表达;二是以日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3]。

综上所述,博客的本质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手段,是以思想共享为主要特点的新媒体,而且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政治博客时代下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

政治博客时代下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

政治博客时代下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摘要:近几年,政治博客作为网络世界生长的新媒体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在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哈贝马斯眼中理想公共领域的特点在这个新媒体中得到了重现。

虽然在我国,政治博客仍是一种新生事物,但近年来政治博客特别是两会博客的蓬勃发展则给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了曙光。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研究政治博客在网络中的运用,探讨公共领域在政治博客中的转型和发展,以及政治博客在构建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潜力及其局限性,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博客现象,从而更加理性的看待并运用这个新媒体。

关键词:政治博客;公共领域;网络空间;公共话语权;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公民,可以借助网络来对公共问题进行讨论,发表建议,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决策。

而作为网络世界生长的新媒体,政治博客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在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哈贝马斯眼中理想公共领域的特点在这个新媒体中得到了重现。

在政治博客空间里,公众围绕社会焦点进行个性化表达,进行着草根政治的民主操练,进而促进了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育。

虽然在我国,政治博客仍是一种新生事物,而近年来两会博客的蓬勃发展则给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良好契机。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政治博客时代下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博客现象,及其在网络公共领域中的作用,从而对这个新媒体进行更理性地运用。

一、公共领域与网络空间哈贝马斯理想公共领域的特征是平等、开放、理性批判,由私人聚集起的公众通过公开辩论而形成公共舆论。

网络公共空间是最具有哈贝马斯眼中理想公共领域潜质的,它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天生就是最适合民意表达的平台。

互联网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

近几年来,博客,特别是政治博客的出现与发展,使其渐渐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一)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无疑是公共领域理论的里程碑式著作。

政府博客与公关

政府博客与公关

避免“宣传模式”的政府博客公关10信51 陈琪10075024【摘要】政府博客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公关手段,然而我国的许多地方政府仍以过去运营机关报纸式的“宣传模式”来运营政府博客,这种“宣传模式”给政府的博客公关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关键词】政府博客公关近几年,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增加了人们沟通交流的途径,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赋予民众更多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随着博客的不断流行,党政机构和官员开博客已成为一种趋势,从中央到地方的众多职能部门都拥有了自己的博客或微博,博客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树立良好形象和倾听人民呼声的全新平台,也成为政府公关的一种全新载体。

博客近几年来在我国大范围兴起,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使用者,其社会影响力日渐凸显,让各级政府组织逐步重视在博客这块舆论新阵地上的公共关系。

但是地方政府部门或者官员个人的博客,在博客公关方面做得出色的并不多。

一些政府官员仅仅只是跟风使用,并不了解博客的传播规律,引发网络热传的常州某局长“微博开房”事件即是典型。

笔者认为,政府想要做好博客公关,关键在于转变原有的话语体系,避免打着官腔的宣传模式。

博客是互联网自媒体的典型代表,而自媒体的重要特征是自由性与互动性。

在自媒体平台上,人人都是自由的传播者,传播信息不再需要经过层层审核。

部分地方官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仅是将博客作为一个新的宣传平台,将原有的宣传思维、话语体系生硬移植到博客上。

没有与网友的积极互动,更少见互联网语言的创新应用。

问题就在于,这样的博客内容发布出来是一个层面,民众接受与否则是另一个层面。

新闻发布方运用的是宣传话语体系,而另一边则是淹没在海量自由信息中的网民,双方的话语体系交集越少,就越难取得预想的公关效果。

这种政府宣传模式的博客公关,在日常维护中虽然起不到更大的正面宣传作用,但也尚不致于给政府部门造成负面影响,因为地方政府开通博客本身就是一种主动接近民众的表现。

但是一旦发生公共事件尤其是公共安全事件,倘若地方政府官方博客再延续宣传模式进行博客的危机公关,就会因为过于“高高在上”而引起种种反面效应。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一种治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

政务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媒体,具有广泛的社交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公共治理视角下,政务微博成为政府与公众互动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凝聚民意、解决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务微博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

通过政务微博,政府可以及时发布政策法规、政府工作报告、重大决策等信息,丰富了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

政务微博不仅有利于政府向公众公开信息,也能够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的工作进展。

而公众在政务微博上提出的问题,政府也可以通过回复、解释等方式进行及时回应,增加政府的沟通透明度。

政务微博的互动性和及时性使得公众对于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政务微博有助于解决问题。

公众在政务微博上提出问题后,政府可以及时给予解答,派出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政务微博的公开透明让问题的解决过程得到了公众的监督和评判,增加了政府解决问题的公信力。

政务微博还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高效,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

通过政务微博,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众的诉求,更加迅速地解决热点问题和民生难题。

政务微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舆情炒作的风险。

政务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和评论,这就存在了一定的舆情炒作风险。

一旦政务微博被用于传播虚假信息或散布仇恨言论,将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是信息审核和处理的压力。

政务微博的广泛使用导致信息量巨大,政府必须加强对于信息的审核和处理工作,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政府需要加强对于政务微博的监管,防止官员利用政务微博进行个人攀升或攻击等行为。

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来看,政务微博在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凝聚民意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需要充分利用政务微博的优势,通过主动传递信息、加强互动交流、解决公众问题等方式,更好地与公众互动,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增强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

“官员博客”产生的动因与问题解决的

“官员博客”产生的动因与问题解决的

“官员博客”产生的动因与问题解决的第一篇:“官员博客”产生的动因与问题解决的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和个人传播手段的日益便捷化,博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一些官员纷纷开起博客,以博客文章表达尊重网络民意,架起与网民沟通的桥梁。

本文对“官员博客”的产生动因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新媒体生态下,官博应少些“官气”与“应景”;完善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模式;政府官员可设立私人博客和政府博客群;官博内容多些“亲和”与“常态”。

将“官员博客”打造成常态化表达意见的平台,促进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据统计,2009年我国网民人数达3.3亿,手机用户接近7亿。

随着公众的参政意识和公民意识的逐步提高,网络问政、网上议政将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官员博客被赋予反映社情民意、促进官民互动的重要角色登上历史舞台。

一、产生的动因分析“官员博客”在网络环境下,政府正面临着如何与网民进行坦诚公开沟通的严峻挑战。

政府官员开博,主要是搭建一座连接官方与民间的桥梁。

通过博客,官员将政府的政策意图和相关处理意见向外公布,并及时把公民对政府的愿望、要求、建议和批评直接传达给政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与公众互动。

据《环球时报》2009年 10月 30日报道,中国政府在制定事关公共利益的重要政策过程中,经常通过互联网征求民众意见。

互联网使中国公民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的强大作用,政府已经有深刻的认识。

胡主席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肯定了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政务微博逐渐成为政府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政策宣传和舆情应对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从公共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政务微博在促进政府与公众互动、增强政府公开透明度、提高社会治理效率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政务微博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便捷渠道。

由于政务微博具有即时性、互动性、传播广泛等特点,政府可以通过微博向公众发布政策解读、应对突发事件、回应公众关切等信息,而公众也可以通过微博向政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参与社会治理等。

这种互动可以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其次,政务微博可以增强政府公开透明度。

通过政务微博,政府可以及时有效地向公众公开政府工作、行政决策和信息公开等内容,提高政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同时,政府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回应公众关切,解决热点问题,为公众提供公开信息和意见,提高政府工作的社会评价和公众认可。

第三,政务微博可以提高社会治理效率。

政府利用微博平台可以及时获取公众对政府工作和政策的反馈和建议,促进政府对公众需求和期待的及时反馈和调整,优化政府工作和政策制定。

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对公众进行教育和引导,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宣传和推广,促进社会公序良俗的建立和发展。

总之,政务微博在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增强政府公开透明度、提高社会治理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政务微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公众参与度不够、政府反应不及时等,需要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务微博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真实性和公正性;公众也应积极参与政务微博互动,发挥监督作用,共同推动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的发展。

博客聚焦与表达社会公共利益功能的考量

博客聚焦与表达社会公共利益功能的考量

博客聚焦与表达社会公共利益功能的考量摘要:博客作为现代社会传播信息的特别手段和平台,对于补充与表达社会弱势群体话语、对于聚焦和表达社会公共整体利益,可以承载着特别的功能。

本文首次尝试从学理视角对博客聚焦与表达社会公共利益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对博客表达社会公共利益功能提升问题予以积极地回应。

要害词:博客;聚焦;表达;公共利益;功能;考量博客(blog),作为向公众展现个人意志的舞台已是一种不争的社会事实,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观赏、所接受,并且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网络和社会结构,对社会进展、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虽然公众和学界对博客及其影响的评估不尽相同,然而,仅从对博客现象的不断聚焦与关注这一事实,不难看出博客的社会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大。

从2007年的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的"两会博客"得到了代表委员与博友的热情支持,一些代表通过博客方式阐释本身的政见,到本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线直接与网民进行交流,等等,这些都在向人们昭示一种事实,即网络、包罗博客形式作为一个传递信息、彼此交流沟通的现实方式,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接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与平台。

假如说,过去学界对于博客问题的研究更多是从传播学、政治学、治理学的视角进行思考,那么笔者在本文中则是首次尝试从学理视角对博客聚焦与表达社会公共利益功能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论题的提出必需承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群体利益的更加多样化,公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自身的利益和权利维护更加关注。

我们的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者,本质上应当代表社会公众整体利益,应当通过各种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使社会利益格局达于均衡。

换言之,政府作为社会公众整体利益的代表,其本质要求将全体公众整体利益充分表达出来,使不同群体利益得到充分表征。

假如这一前提并不具备,那么即便政府本质应当代表全体公众利益,但在事实上则是未必能够成立。

_政治博客_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_政治博客_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3收稿日期:2006-05-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社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6CZZ 005) 作者简介:张 雷(1968-),男,黑龙江海伦人,哲学博士,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娄成武(1949-),男,辽宁北镇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第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 .42006第46卷JOURNAL OF S UN Y ATSE N UN I V ERSI TYVol .46(总202期)(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202“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3张 雷,娄成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 要:文章对政治博客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趋势进行了讨论,概括了政治博客的几个主要特征及其主要类型,以及政治博客影响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当前网络政治发展的现实状况,对政治博客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的描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博客的剧增,政治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政治博客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影响社会民主政治进程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政治责任。

关键词:政治博客;自媒体;政治责任;民主;政治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D6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6)04-0099-04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几乎都成为政治进步的触发点。

正在发生的数字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世界政治的生态,“博客”尤其成为非常值得关注的网络政治现象。

“博客”是B l og 或W ebl og 的音译,源于“W eb Log (网络日志)”的缩写,指在网络上发表、张贴个人“网络日志”的人,是继E -mail 、BBS 、QQ 之后的第4种交流方式,指人时对应的英文是“B l ogger ”。

本文认为,作为博客的一个重要类型———政治博客是指为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政治微博在公民政策参与中的二重性作用分析】政策的二重性

【政治微博在公民政策参与中的二重性作用分析】政策的二重性

【政治微博在公民政策参与中的二重性作用分析】政策的二重性作为一种新媒体的政治微博的剧增,成为充分表达公民的政治诉求以影响公共政策的个性化载体,为政府倾听公众声音提供了最快速度、最大限度的渠道,有利于政府了解真实民意,实现更直接的政治沟通和良性互动。

在某种意义上,微博可以看作是一个虚拟政府决策咨询机构。

通过微博汇集民智和问政,已经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执政实践的一部分。

政治微博的特殊性就在于快速、真实、互动,但政治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也容易导致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另外一面。

因此,要正确认识政治微博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可能带来的冲击,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引导政治微博的健康发展。

一、政治微博的界定政治微博是络上发布最新政策信息、提供政治评论或新闻、表达政治见解和沟通民意的新媒体的一种,是比所有媒体都更为快捷的政治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一种政治互动社区。

与传统政治博客的最大不同在于,政治微博内容短小,只能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容量更新信息,而且具有非常强大的即时互动功能。

在有网络的地方,能够通过电邮、QQ和相关网站等数百种工具更新内容,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如重大事件的突发现场,只用手机也可直接地即时更新微博内容,其现场感及实时性目前超过所有政治信息的传播途径,由此带来的博主与民众的即时互动效果是传统政治博客难以企及的。

政治微博的使用主体大致可以分为政务机构、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学者和普通网民五大类。

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统计,“到2011年3月,实名认证政务机构微博目前有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

通过政务机构微博,政府部门即时发布最新的公共政策信息和公共事务信息,表达政务机构的政策立场。

政府官员以个人名义开设的微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生活属性的个人空间;另一种则是政治色彩浓厚,以政策宣示、政策鼓动、沟通民意为主的个人空间。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微博则以民意获取并将相关建议反映到提案中为主要目的。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一、政务微博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试点阶段,2009年,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率先在新浪微博上开设账号,进行政务微博的尝试;第二阶段:大规模发展阶段,2010年至2012年,各级政府、领导开设政务微博的数量大幅度增长;第三阶段:多种渠道整合阶段,2013年至今,政务微博从单纯信息传递向咨询、协商、互动、参与等多个方面发展。

二、政务微博的作用(一) 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微博突破了传统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快速传递。

通过微博传播政策法规、政府工作报告等信息,市民可及时了解政府各项工作和政策动态。

此外,政府官员通过微博也可以公开自己日常工作的安排、活动计划等信息,让市民更加了解政府工作的真实情况。

政务微博可以促进政府在公众面前的透明度,让市民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工作、业务、职责等。

同时,通过微博互动,市民还可以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市民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体现了人民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三) 增强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政务微博通过双向互动的形式,加深政府和市民之间的联系。

政府机关和官员可以通过微博进行及时回应市民关心的问题,传递政策和业务知识,促进政府与市民交流互动。

市民可以通过政务微博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和决策、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查询相关信息。

(四) 促进市民的参与感政务微博可以积极吸引市民的参与,让市民在政府决策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感。

政府官员可以通过微博发布有关政策制定的信息、公开听取市民意见等,让市民更加了解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政府部门的工作。

与此同时,市民也可以通过微博反馈自己的意见,提前了解政策动向,使市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感更强。

三、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一) 信息质量无法保证政务微博信息的发放靠官员个人认证,缺乏相关机制的监管,使得一些信息质量缺乏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充分做到信息的保证。

(二) 互动性不够有部分政府机关和官员仅仅将微博视为信息发布的平台,缺乏与市民的互动。

“博客述职”能否真正落实公众监督权

“博客述职”能否真正落实公众监督权

“博客述职”能否真正落实公众监督权继南京市工商局局长率先面对电视镜头向社会公开述职述廉后,2008年11月30日,宿迁市也将官员的“述职述廉”报告张贴于政务博客中供社会监督。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政务公开成为广大民众的内心期盼,对政府、官员进行民主监督成为一种普遍诉求。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正式将政务公开确立为政府行为的基本准则。

按照该《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然而,由于相关配套法规的缺失,导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难以软着陆,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一种摆设。

本应成为一种政治生活常态的政务公开因此变得稀缺而珍贵。

正是这种语境下,作为政务公开的一种,“博客述职”才受到了公众的热捧。

一直以来,政府的行为往往成为政府部门内部秘而不宣的“家事”,而这种暗箱运行的结果是滋生了一系列的腐败,成为政治文明的一种“不治之痛”。

作为民主进程的重要一环,政府行为的阳光化已经迫在眉睫。

当前,要实现公众对政务的监督,首要的就是构建一个“阳光平台”,让公众的“阳光”得以通透政府行政行为的“暗箱”。

有学者说:网络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最好礼物。

的确,网络枝术的发展不仅拓宽了经济发展的领域,也无限放大了人们的政治生活空间,带来一场清新的民主生活气息。

在笔者看来,网络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公众广泛参与政治生活和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提供了平台。

从这种意义上讲,“博客述职”拉近了政府、官员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也让公众“坐在家中监督政府”成为一种可能。

不过,笔者对此仍然有两点担忧:首先,“博客述职”能有多大程度上的“真实”。

从报道的情况来看,“晒”报告的都为各个机关单位的副职领导,而其述职述廉报告的内容框架也大致相仿,“主要包括三部分:主要工作实绩、理论学习和廉政情况、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博客现象及其公共治理3陈 潭 倪明胜内容提要: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作为可能世界里生长的一种新媒体,政治博客成为表达政治见解、实现政治诉求、影响公共政策的个性化载体。

它以交流的非实物性、对话的去身份性、组织的非正式性、议题的非私人性在博客空间里行进着草根政治的民主操练。

随着政治博客的迅猛扩张,其负面作用也逐渐显现,公民理性与政府责任的建构对于网络的公共治理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政治博客;公共治理作为赛博空间里的新媒体,博客在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颠覆性影响和标杆性意义。

它使基于受众传播的“他媒体”逐步转换成“自媒体”,它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姿态改变着传统的编辑理念,一种不可遏制的话语冲动创造出许多分门别类的新形式。

其间,政治博客逐渐成为了网路时代的“耀眼明星”,它以个体的前期预判、临场观摩、事后评论切入世间政治生活,围绕焦点政治议题在零壁垒的网络空间里恣意地进行个性化叙述。

由此,政治博客的迅猛扩张必然影响着全球政治生态,使政治博客现象不得不列入当下政治学研究的议程和范畴。

一、博客空间里的政治族群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的交往空间不断地扩大,交往行动的频率不断地加快和增多,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和交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交往路径,开启了网络交往时代的先河。

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手段无可争辩地成为社会进步的驱动力,并成为引发政治进步的触发点。

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把人类引向网络社会和虚拟的空间模式,在这块超越国界的“赛博空间”(Cyber Space)里,数字技术引导的网络革命,正逐渐改变传统世界政治的生态。

在这个被称之为“自媒体”(W e Media)的网络时代,“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影响”方式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改变、公共政策的决议和政治议程的设置以及“商谈式民主”(De2 liberative De mocracy)的真正落实和履行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随之公众民意的表达和拓展而衍生出新的民意类型———网络民意以及以民意为核心的“多数裁定原则”和“电子民主”毋庸置疑地成为民主政治关注的焦点。

政治博客的出现,无疑从一定程度上更加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博客”(B l og/W ebl og),意指“网络日志”,是以贴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的、按时间索引组织的网上出版内容,是继E2mail、BBS、I Q C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对于这个正处于3成果来源: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理解政治”(项目编号:03Y B13)快速发展和快速演变中的互联网新应用,《韦氏词典》将其定义为:一个拥有在线个人日志的网站,它通常有日志者的言论、感思和超链网页。

在《市场术语》中则被解释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Pyra创始人Evan W illia m s 认为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洁明了(B revity)和个性化(Per2 s onality)”;佩姬・努南的解释是:“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①作为诞生于赛博空间中的时代新宠,博客被喻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和“新闻媒体3.0版”,当前正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

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1100万人创建博客、5000万人访问博客,约占美国互联网用户的30%;法国227万人创建博客,占法国互联网用户的9.3%;德国428万人创建博客,714万访问了博客;②在国内,依据清华大学、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6年《传媒蓝皮书》乐观预测:“随着中国网民的进一步增长及产业发展力的推动,今年中国的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明年将有可能接近1亿”;而“博客达到千万量级规模则意味着其将在中国发生井喷,亦标志着博客由此实现了从‘小众’向‘大众’的过渡”。

③依据2005年8月的《美国博客研究报告》,通过对400个访问量最大的博客观测显示:当前在美国,政治博客是最流行的,其次是生活博客、科技博客和女性博客。

政治博客的“破网而出”最先也肇始于美国。

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被认为是最早的、成功的政治博客,在大约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美国的政治舆论导向,在新闻史上创下了一个个人网站长时间设定社会焦点话题的先例。

此外,当时在美国出现了第一批具有影响力并广泛传播的博客,它们是安德鲁・萨利文的Andre 、古兹博格的Politics1. com、格达德的PoliticalW ire,以及阿姆斯特朗的MY DD。

这些博客内容一般都是对大众媒体播报的政治新闻和事件发表评论、提出质疑或表达不同观点,公众因此可以在主流媒体的观点之外获得独立的替代性选择。

因此,这一类博客的共同特点是“博政治”,即政治博客。

政治博客的大量涌现则始于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

据美国著名保守派政治评论家沙利文指出,在2000年大选时,他的博客总访问量只有4000次,而到了2004年,访问量曾一度在24小时内达到10万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9・11”突发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

当时,在飞机撞上第一幢楼时,就有博客把自己所拍的照片迅速传到网上,而政治博客也成为报道“9・11”事件的主要新闻来源,至此步入媒体主流。

如今,草根博客、精英博客以及群组博客成为了政治博客的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由普通网民所组成的草根博客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关注政治生活,热衷于政治参与,甚至通过自己博客上的政治言论,影响国家政治的发展。

比如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一夜成名的约翰逊个人博客“布什服役备忘录”,伊战期间萨利姆・帕克斯的博客等都是家喻户晓的“草根政治博客”。

与此同时,由政府官员、政党领袖等政治家所组成的精英博客也不甘示弱,从当时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总统布什到伊朗总统内贾德,从欧盟副主席马高到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这些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的明星们,都开始融入到虚拟的博客世界倾听民意,实现更直接的政治沟通和政治对话。

这些政治家博客群体大大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敞开了民主言论的渠道。

此外,还存在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的一群人共政治学研究 2007年第3期①②③参见博客流行的原因及产生的利弊影响,htt p:///questi on/20377831.ht m l。

参见05/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报告,htt p:///idea/20060118/index.ht m l。

参见《传媒蓝皮书》料今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六千万,htt p://www.chinane /ne ws/2006/2006—04—13/8/ 716248.sht m l。

写一个博客的群组博客(Gr oup bl og),他们通常围绕共同感兴趣的政治话题而集体开展充分而又深入的讨论,比如,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办的“两会博客”被认为起到了“让人们更广泛地了解与参与政治决策”的良性作用。

由此可见,政治博客是“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①政治博客作为赛博空间里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在传媒的发展史上,是继互联网普及之后的新转折。

因其不断更新的新闻传递方式、及时的政治实况报道和建设性的政治言论,政治博客正散发着不容忽视的眼球效应。

作为推动和影响民主政治前进的新媒体,政治博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和它的潜在文化号召力,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和学者所认知。

在美国,许多学者不仅通过定期给传统媒体供稿以影响公众舆论和政府决策,还通过自己的博客更广泛、更直接地与世界各地的受众交流,潜移默化地传播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理念,而这种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引全球受众“文化注意力”和“政治注意力”的过程。

对于政府来说,政治博客的兴起不仅帮助它打开了更为深入和广泛了解民情民意的“政策窗口”,也疏通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意渠道,这种交互平台的开放性与无障碍性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介民意反映不足的缺陷。

博客空间里网民的充分表达导致了“观念的自由市场”②日趋成熟化,从而不断地促进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同时,政治博客亦催生着政府权力的“自上而下”的转移,分散化的多中心治理似乎成为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必然路径。

诚如M I 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教授所言:“权力的分散转移成为数字化生存的四大特质之首,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观念将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明日黄花。

”③二、虚拟社区中的博客传播特质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在这个“可能的世界”里,人们可以享用商务、体育、娱乐、健康、天气、旅行、新闻等各式各样的信息套餐。

在这个“可能的世界”里,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深度地影响着国家和国际的政治生活。

在这个“可能的世界”里,政治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换媒介和信息传播手段,已经发展成为当前较为流行的政治交流载体和言论叙述的表达形式。

在虚拟人格的主导下,政治博客的传播模式一般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空间的非实物性。

传统意义上的对话交流总是立足于相对固定的场域中开展,是在身体存在条件下人的实物空间活动。

而以政治博客为载体搭建的电子空间缺乏交互式实践的基本场所和形式,比如集会、办公室、报告厅、公共广场等,取代的是博客间的超级链接以及交互式的跟贴、评论。

这种博客间的互动是以电子传播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不同于现实世界实物组织形态下身体缺席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其成员可以散布世界各地,并因不同需求而形成不同特色的虚拟小社区。

正如雪莉・特克(Turkle)指出,“上网者的自我认同是平行、多元(不同角色扮演)、去中心化(人不再受限于单一面向统合的权力中心,使得权力分布成为多面向,不受限制的)、片断化的(表现的是部分人格)。

借着网络的匿名特性,人们似乎利用它作为弥补现实生活政治博客现象及其公共治理①②③参见张雷、娄成武:《试论“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J.Herbert A ltschull,Agent of Po w er:The Role of the N e w s M edia in Hum an Affairs,Long man I nc(1984),pp112,17,23. N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269页,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中无法实现的一些缺憾……”①因此,政治博客表达和记录的是流动的“无形的政治”。

同时,博客主体间的身份多半处于隐匿和分散的状态,从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人与人的交往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