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起点导师高水平文理高交融23位功勋科学家的成才之路

合集下载

刻苦勤勉 学德高尚 精心育才 成就卓著——王鹏飞教授

刻苦勤勉  学德高尚  精心育才  成就卓著——王鹏飞教授
气 象英才
第 4卷 第 4期
21 0 0年 8月
沙 漠 与 绿 洲 气 象

D e。。’— — 。a。s— 。。 o l—— — ‘。。 —d 。。 ’——。 ’ 。o—— — 。 。a—— O。s— M e e 。 — — y 。 。 —n — 。 。i— 。 。 r — g s r — — 。 —— 。 — — et t 。 —o
理系气象组 ,9 4 14 年转入气象系,9 5 14 年夏成为该 系第

委。 5 18 年荣获南京市劳模、9 9 9 18 年荣获全国气象系统 劳模称号 。王鹏 飞教授辛勤耕耘几十载 , 被国务院表彰
届唯一的毕业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 , 到重庆歇 台子气
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者 ,享受政府特殊津
办公室气象宣传出版社副处长 , 同时负责国家农业展览
馆中气象馆的展出任务 。
王鹏 飞先生在培 育人 才 、 制定规 范 、 泽书 刊、 编 科 普宣传等多 方面为新中 国气象事业 的创建做 出了重要
的贡 献 。
演变引向人们所希望的有利的天气状况 , 同时对效果检 验也有指导性改进创见 。 有关大气声光现象物理机制的 研究 及论文 , 在我 国气象界是公认知名 的 , 一直 以来都 是 国内景观气象学的重点参考文献 。在气象史研究方
刻苦 勤勉 学德高 尚 精心育才 成就 卓著
王 鹏 飞 教 授
王鹏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90年 1 月 生 12 2
《 辞海》 等百科全书 7 , 部 其中《 辞海》 获全国首届国家图
书最高奖 。 王鹏飞教授曾任江苏省政协 第四、五届委员及常
于上海 , 祖籍浙江亍波。在上海读J 学、 J 初中 ,97 \ 1 3 年考 入东吴大学高中部 , 毕业后升入东吴大学物理 系 , 一年 半后因抗 日战争大学内迁 , 离沪转学到重庆中央大学地

耕耘在教育和科研战线取得突出成就——何章起教授

耕耘在教育和科研战线取得突出成就——何章起教授
创 办 生 态农 业 班 ,பைடு நூலகம்养 了 一批 卓 有成 就 的 人 才 培
研究 , 并且取得显著成绩 , 其中 ,新疆气候及其与农业 《 的关系》 获得新 疆科学大会奖 ;新疆春小麦高产研究 “ 、 “ 新疆油菜高产研究” “ 、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 能力和 战 略对策 ” “ 、针叶树塑料大棚容器育苗研究”分别获自治 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 “ 新疆春小麦高产研究 ”是何章起教授和 同事与乌 , 鲁木齐县合作 , 在乌鲁木齐南山海 拔 1 0 0 5 m以上的板 房沟地区进行春小麦高产试验。 当时南山地区春小麦的
产量仅为 1 0 ~ 5 g m ,小面积上 曾达到 3 5 ~ 0 220k/ z 5 h 0 7 4 0 / m 。17 0 g h 94年冬 , 5 k/ 何章起教授根据南 山水西沟 地区仅有的气象观测资料 , 根据农业气候原理推断出该 地区春小 麦产量可 以在 75 0k h : 0 g m 以上 ,并有达到 C 1 2 0 g m 的可能性 。 5 / 2 1 kh 参考国内春小麦栽培区高产经 验, 提出在南山地区春小麦应采取的整地 、 施肥 、 期、 播 灌水、 田间管理 、 收获等一整套耕作栽培的新措施 。 试验 在 17 95年进行 , 在当地农民密切配合下 , 仅用一年就完 全达到预期结果。 在乌鲁木齐县科委、 农技站主持下 , 通 过现场收割、 脱粒 、 烘干 、 称重后得出的 , 记录是可靠的。 这一高产记录当时引起轰动 ,自治区有关领导、 学

计划 、 教学实习、 治思想教育等各项教学工作 以及毕 政
业分配工作。
生态学人才必须具备广 泛的科学知识 , 才能对 生态 系统作科学的、 综合的系统分析。 因此 , 何章起教授在负 责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都以高标准要求 ,对生物学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和地学五大基础科学 , 都给予 高度重 视, 并邀请 院内知名教师任课 , 还邀请中 国农业科学院 孙鸿 良研究员、 华南农业大学胡跃华教授和从美短期返 疆的张新时教授 ( 现为中科院院士) 来院任课。 采用的教 材多为综合性大学全国统编教材 ,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九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九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九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代代科学家把科技报国之志同国家前途命运、时代发展需要紧密相连,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情怀,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宏伟的科技创新丰碑,也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工作者继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以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敢为人先,奋发进取,努力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科学家精神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要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在全社会积极引导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依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用科学家精神涵养培育时代新人。

要构建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各类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摘编自《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材料二: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并发出号召:“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的故事】未知发表时间:2012-10-0817:55:20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趣闻】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链接】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的原子弹和氢弹就是非常厉害的核武器.核武器爆炸的五大危害: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产生几亿摄氏度甚至几十亿摄氏度的高温,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辐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肤,皮肤就会立即变成焦黄或黑色,并致使人体死亡.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震动传播能量.核爆炸冲击波与普通炸药的震动波性质相同.一枚当量为100万吨tnt的核弹在爆炸时会即刻摧毁5.6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建筑.冲击波直接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各种直接冲击伤.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内放出来的y辐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人体在早期受到核辐射影响时,易出现休克和中枢神经系统失调,造成器官损伤、内脏组织损伤和免疫系统功能退化等症状.瞬间电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使空气发生电离,产生巨大的电磁场,电压为几百千伏.瞬间电磁波可破坏各种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杀伤人员.放射性沾染,这是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空气、人员和武器装备等各种物体的污染,主要释放粒子的y辐射.这些放射性裂变的小微粒悬浮在空气中,造成地面、人员和物体表面沾染,可引发人体引起造血障碍、眼睛白内障、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儿畸变等症状.既然核武器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什么我们国家还要研制它呢?以下是我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发表的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作者:戴凤帅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21年第11期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成立,到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

此后,“院士”逐渐成为学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中国院士的故事,向“一生尽瘁,国士无双”的院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人物故事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李京文少时聪敏好学,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被选送到苏联学习。

在学习期间,他聆听到了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那段脍炙人口的讲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从苏联归国后,李京文服从国家的需要,组织安排去哪里,他就去哪里。

1985年,李京文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任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带领团队开启了新领域的探索。

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参与制定了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李京文年届九十时依旧“少年感”十足,聊起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两眼放光。

他每天在家看书,关注最前沿的科技,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思考着最新的问题。

人物解读人生若有梦,不觉岁月寒。

多年来,李京文一直牢记毛泽东主席的教导,永远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充满朝气地奋斗着。

他识大体、顾大局,坚决服从国家的需要,组织安排去哪里,他就去哪里。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心中有梦想、有祖国,才能让生命之树枝繁叶茂。

适用话题家国情怀、牢记嘱托、永葆活力、生命之树长青……人物故事闵桂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

因为家庭贫困,闵桂荣3岁时就被父母忍痛卖给别人做儿子。

叶企孙:怀瑾握瑜,大师之师

叶企孙:怀瑾握瑜,大师之师

叶企孙:怀瑾握瑜,大师之师作者:吴楚渔来源:《幸福·悦读》2019年第09期叶企孙为新中国培养了79名院士,在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学生,他因此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逐梦科学救国叶企孙原名叶鸿眷,自幼受到父亲开明思想的影响,希望以西方科学来报国。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叶企孙看到满目疮痍的现实,深感祖国的颓败在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导致实业不振。

他在日记中写道:“国人不好科学,而不知20世纪之文明皆科学所赐,中国之落后,在于实业之不振,实业之不振,在于科学之落后。

”1918年,20岁的叶企孙前往美国学习实验物理学。

初进芝加哥大学,他就被美国学生分秒必争的学习状态所触动。

为了缩短差距,叶企孙夜以继日地学习。

三年后,叶企孙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

同年9月,叶企孙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里奇曼。

他的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仅用了三年,叶企孙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5岁。

一时风光无限的他却辞别导师的挽留,取道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观摩他们最先进的物理研究所后回国,带着满腔的报国情怀,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而奔走。

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科学学科更是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

叶企孙虽然是清华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物理系主任,但所有年级的物理课都是他一个人上,一年级讲普通物理,二年级讲电磁学,三年级讲光学……为了让科学精神在中国大地上真正扎根,叶企孙四处奔走,礼贤下士。

他向大家强调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育人,还需要育土,而师资力量就是科学强国的重要土壤。

从1926年到1937年,叶企孙先后为清华大学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等一批知名学者。

一时间,清华物理系具备了当时国内最强的师资与研究力量。

叶企孙常常自谦地对毕业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

可是有一点,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比我强。

缪昌文论成才之路

缪昌文论成才之路

好多种关 系。 昌文在演讲 中强调 了青年学子首先应该具备 缪
“ 三感”: 中华 民族 的 自豪感 、 知识分子 的责任感 、 当代青年 的使命感 。 还要 学会处理 好 “ 名与利 、 与失、 得 顺与逆 、 上与 下、 公与私” 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 名与利 ”的关 系: 个人都急于成 名, 每 但不宜太看重名 利, 要把握 好尺度 , 不取不义之财 , 图非分之想 , 不 不求苟得
良好 的品德 修 养不是 一 朝一夕 形成 的, 需要 学会 处理
家基础设 施建设提 供技术支撑与高性能产品上, 又体 现在土
木 工程材料 的高性 能化 、 寿命化 和环境友 好上 。 长 从事混 凝 土材料专业研究 的人前途 广阔, 大有作为。 缪 昌文分析 了混凝 土领 域 目前存 在的主要 问题 , 如我国 资源 、 能源利 用率低 , 境污染严 重 , 环 而混 凝 土是世界上 用
“ 公与私” 的关 系 : 的最高境界是 公而忘私 , 实上 人 事
了专业, 因为这个专业应用面 适 用范围宽 , 工民建 、 材料、
制品都 可以搞。
比较难做 , 基本要 求公 私分 明还是应 该能做 到的, 你的 但 该
要, 不该你的坚决不要, 千万不能损公肥私。 除 此之外 , 要正确 处理 好 个人与他人 的关 系、 还 个人与 集体 的关 系、 个人与 国家 的关 系, 养成 吃苦 耐劳 的精 神, 不怕 吃苦 , 敢于竞争。 缪 昌文引用 了李嘉诚 的一句话 “ 成为领袖 , 要 无论从事
II I I
相比, 中国学习混凝 土专业 的学子 们赶 上了好 时代 , 因为 我 们 正处在一 个经 济大发展 的时期 , 有很 多机遇 国外 没有。 国 外 的学者只能根 据长期 的积 累搞些模 型, 没有工程 去实践。 多年 , 一直注重用 高尚的人 品人格去影 响、 培养员工 。 与众不

李永舫 学海无涯 天道酬勤

李永舫 学海无涯 天道酬勤

李永舫学海无涯天道酬勤作者:范承玲宋汉晓来源:《中华儿女》2018年第08期李永舫,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8月生于重庆,河南省睢县人。

他是文革中的高中“老三届”、文革后恢复高考的“七七级”、复旦大学化学系第一批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第一位博士后。

他是我国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专家,更是一位为人谦逊、处事低调、勤奋治学、诲人不倦的化学家。

“父亲曾是国民党军官,1949年随所在兵团起义,后加入华东野战军,1952年春从部队复员。

”当年,四岁的李永舫随父亲回到河南雎县农村老家,6岁进入村里的小学读书,12岁考上离家30多里的县重点初中睢县二中。

1960年至1963年读初中期间,李永舫平时住校,周六下午花半天时间步行36里回家,周日下午再花半天时间步行回校,早早练就一双“铁脚板”。

当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生活非常困难,李永舫的同学中有三分之二因家庭生活困难中途退学,但他在父母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读到初中毕业。

196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商丘地区重点高中商丘一高。

读高中时,李永舫在班级内学习一直名列前茅。

“我一直觉得自己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当时还梦想着上清华。

”但1966年高中毕业时遇到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大学停招,1968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回乡务农,他的大学梦就此暂停。

“那时候的农民和现在不一样,没有机械化生产,全靠体力劳动。

我什么重体力活儿都干过,啥苦都能吃!”李永舫一直乐观向上,他说自己对农村很熟悉,很有感情,在他看来,就因为经常干农活,自己才有了强健的体魄。

即便是后来上大学后,每年放假回家他也会和在家务农的妻子一起下地干活。

197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永舫到雎县微生物农药厂当了工人,从事生物治虫的实验工作。

他勤学好问、努力钻研,很快成为一名业务精通的骨干实验员。

“在县里工厂上班的时候,看到有大学生来实习,不管是来自哪个学校都非常羡慕。

所以1977年得知恢复高考、并且‘老三届’的学生还允许参加的消息,我特别兴奋,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高考。

被国人永远感恩的23位科学家

被国人永远感恩的23位科学家

被国人永远感恩的23位科学家1. 屠呦呦:中医药专家,为青蒿素的研发做出巨大贡献。

2. 钱三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科院之父”。

3. 邹承鲁:叶酸的开创者,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4. 龙应台:文学家,著名作家和评论家。

5. 梅贻琦:物理学家,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工作,发现了梅氏定理。

6. 丘成桐:物理学家,被誉为“世界数学之父”。

7. 邓稼先: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曾主持研制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 赵忠尧:电子工程师,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9. 黄旭华:化学家,曾获诺贝尔化学奖,对于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10. 冯·诺依曼:数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和数学家中的“最后一个通才”。

11. 郭永怀:物理学家,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核物理学之父”。

12. 李政道:物理学家,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领军人物之一。

13. 徐光宪: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高分子物理学之父”,在高分子物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14. 郭守敬:天文学家,发明了“杭州仪器”,对于中国天文学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5. 钟南山:呼吸与传染病专家,亲自参与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为中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6. 严济慈:生物科学家,是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遗传学之父”。

17. 刘永龄:物理学家,为超导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超导物理学之父”。

18. 蔡元培: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19. 蒋梦婕:地震学家,为中国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参与抗击汶川大地震。

20. 卢嘉锡:物理学家,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1. 曾宪梓:教育家和政治家,于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多种要职,为民主政治建设贡献良多。

22. 李四光:农学家,曾获“世界粮食奖”,是中国现代农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23. 王选:地球物理学家,曾获国际上最高奖项之一——“俄罗斯艾尔斯金奖”,为我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科教兴国的人物举例

科教兴国的人物举例

科教兴国的人物举例叶企孙(1898-1977),上海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曾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著作有《普朗克常数的测定》《液压对铁、镍、钴的磁导率的影响》《初等物理实验》等。

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诞生于上海,为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父亲叶景沄是前清举人,也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叶企孙9岁时,父亲就把他送进自己创办的敬业学校读书。

该校是我国早期引进西方教育的现代学校之一,叶企孙在此学习了3年,受到比较正规的教育,开始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后来报考清华学堂,成为清华学堂第一批学生。

辛亥革命后,叶企孙又考取了清华学校高等科。

在学习上,他勤奋刻苦,成绩在同级学生中名列前茅。

20世纪初,“科学兴国”“实业救国”等口号在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日益响亮,叶企孙深受影响。

他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实业不振,他认为实业不振是由于科学在中国严重不发达造成的。

这一认识促使他立志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希望用科学振兴祖国。

1915年,他和同学刘树墉等人一起筹办了清华学生科学社。

在他们的努力下,学生科学社在清华园内非常活跃。

从清华园毕业叶企孙被派往美国留学。

怀着远大的抱负,他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

该校是当时美国的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素来有重实验的传统。

由于学习刻苦勤奋,他很快获得学士学位。

不久转至哈佛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测定普朗克常数h。

由于做了许多改进,叶企孙及合作者的测量值成为早期最精确的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多年。

测定普朗克常数的工作完成后,叶企孙又在美国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压力对铁磁物质磁导率的影响研究。

因为这项工作,他成为我国从事现代磁学研究的第一人。

1923年10月他取道欧洲回国。

在美国留学5年,叶企孙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实验物理学家。

这时面临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学成之后如何报效祖国?最终,叶企孙选择了教育。

在他看来,科学与教育从来都不分家,而教育是当务之急。

中科大培育出的杰出人才

中科大培育出的杰出人才

中科大培育出的杰出人才(最新版)目录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简介2.中科大培育出的杰出人才3.这些杰出人才的贡献和影响4.中科大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5.中科大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展望正文【提纲】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USTC)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中科大成立于 1958 年,是中国九所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全国首批进入全球最好大学排名前 200 名的大学之一。

中科大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被誉为“中国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2.中科大培育出的杰出人才中科大自成立以来,培育出了众多杰出人才,他们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企业界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杰出人才包括:- 汪劲松:中科大化学系毕业,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中科大物理系毕业,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中科大物理系毕业,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钱学森:中科大力学系毕业,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朱清时:中科大化学系毕业,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3.这些杰出人才的贡献和影响这些杰出人才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企业界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中科大的优秀教育质量。

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故事激励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研和创新事业,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中科大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中科大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水平科学技术人才。

其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包括:- 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紧密结合科研实践,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机会;- 实施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5.中科大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展望面对未来,中科大将继续秉持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贡献力量。

(完整版)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完整版)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1、钱三强(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 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 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 年归国。

2、钱骥(1917-1983)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 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1949 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3、姚桐斌 (1922-1968)江苏省无锡市人, 1922 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资料专家。

1945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47 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 年获博士学位, 1954 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锻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1957 年归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资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资料研究所所长。

1968 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4、赵九章(1907-1968)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 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 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 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归国。

历任西南结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1968 年被文革恶徒伤害以后自杀身亡。

5、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 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 年毕业于西南结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 年 10 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 1950 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

6、王淦昌(1907-1998)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 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伟大科学家之成功要素

伟大科学家之成功要素

伟大科学家之成功要素摘要:科学是通过观察、提出假设、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求证,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他人可重复这些经验,得到同一结果。

既观察得出的结论可以重复和应用于别人,经验就变成知识。

科学家的责任是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科学家恪守学术责任,探索真理,为社会增加客观知识系统,致使科学事业兴旺发达;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审慎确定科学研究方向、研究手段和合理应用科学,以保证科学健康发展。

科学家的责任推动科学不断地进步。

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披荆斩棘,前赴后继,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达尔文、摩尔根、孟德尔、弗莱明、童第周、袁隆平六位伟大自然科学家的事迹的阐述,总结出伟大科学家成功必备的几个要素: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永不言败的精神与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勇于挑战公认看法和权威学说;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伟大抱负和忘我的牺牲精神;牢固夯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时候也要一点点小小的幸运;当然他也只能被有准备的人抓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因素无疑是一个伟大科学家成功的必需要素。

关键字:科学家成功要素前言:“没有人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但每个人都能把某件事情做好,而且,一旦我们发现了这某件事情是什么,我们就该为此而付出我们的全部努力,无论多么艰难,直至实现为止。

”这是居里夫人生前说过的一句质朴的语句。

她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他(她)要想成功,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必需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对科学的饱满热情。

那么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成功要素到底有哪些呢?1.敏锐的科学洞察力美国的生物学家与遗传学家摩尔根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

他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和获得博士学位后的10多年里,摩尔根主要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

1900年,孟德尔逝世16年后,他的遗传学说才又被人们重新发现。

中学素质教育阅读丛书:科学家成才之路

中学素质教育阅读丛书:科学家成才之路

科学家成才之路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

他3岁才学会说话,平时,多半是一个人静静地翻看图画。

每天早上都搬个小凳子,静静地坐在一边听父亲给别人讲课,而且听得非常专心。

他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爹,我要读书!”家里看到卢嘉锡会说话了,都很高兴。

当时正值过年,小孩子都喜欢玩爆竹。

有一种花炮点着了,“嘭”地一声,整个蹦到半空中,接着又“嘭”地一声在空中炸开。

卢嘉锡高兴地问父亲这叫什么花炮,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天地炮。

”卢嘉锡马上说:“不对,应该叫地天炮,它先是在地上响,然后在天上响,就该叫地天炮嘛!”父亲对他小小年纪就能敏于观察事物的独立见解感到高兴。

由于家里贫穷,卢嘉锡小时候只能念私塾,后来又跟大哥学过一点算术和英语,上小学时,他是直接插班到六年级读书。

正巧,当时市里举行英语会考,卢嘉锡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卢嘉锡在学习中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特别突出,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学习能力都很惊奇。

在后来的学习中,他的数学和英语一直是“强项”。

上初中时,被称为“行踪不定”的跳班生。

同学们分不清卢嘉锡是他们的“学兄”、“学弟”,还是“同窗”。

因为他念着二年级的语文,同时还去听一、二年级的数学和一年级的英语。

物理、化学也是跨班级进行学习。

他的平面几何只正规念了“圆”的头几个定理,三角也只学了头几个恒等式,剩余的内容都是他自学完成的。

他一年半就完成了初中的学习任务,并且门门功课优秀。

从小学到中学,卢嘉锡只用了二年半的时间就毕业了。

接着,他报考了厦门大学预科。

上大学三年级时,一次考试,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基本上做出来了,可是老师在这道题上只给了他四分之一分。

卢嘉锡不明白怎么回事。

老师对他说:“你写错了小数点的位置,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了一位可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了。

”从此,每当做题,他都“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范围,把它与做题后的结果相对照,看是否相符,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误差。

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欢迎阅读!科学家成功的秘诀1:爱因斯坦和牛顿是物理学家中最耀眼的两位,通过下面的故事,我们可以体会下他们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

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

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A就是成功,X 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一样有用。

”爱因斯坦小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做工艺品,大家做的都很好,只有爱因斯坦拿出的是个很丑陋的小板凳。

老师和同学们嘲笑他,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丑陋的板凳吗?爱因斯坦说有,他真拿出两个更丑陋的。

他说虽然前一个板凳很丑陋,但是比后来两个要好的多。

爱因斯坦除在光电效应、相对论等方面作出举世皆知的杰出贡献外,他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成果,由于对大量无序因子的规律性把握,成为当今最热门的金融数学的基础;他提出的激光受激辐射的概念,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与玻尔进行的论战中提出的EPR 佯谬,至今仍是理论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界不断探讨的话题……牛顿在生活中常常废寝忘食,曾因为对研究过于专注闹了笑话,后来被大家传为趣谈。

一次,他一边读着书,一边在火炉上去煮鸡蛋。

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

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脑子中灵感闪现,想到一个问题,便立即进了书房,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

等牛顿想起,出来后,见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科学家成功的秘诀2: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1822年7月22日-1884年1月6日)是“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ofmoderngenetics)”,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美文欣赏:一位科学家的艰难成才之路-完整版PPT课件

美文欣赏:一位科学家的艰难成才之路-完整版PPT课件
美文欣赏:一位科学家的艰难成 才之路
一位科学家的艰难成才之路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生于西伯利亚 的托波尔斯克。1855年从彼得堡师范学 院毕业后担任中学的化学教师;1856年 获得博士学位;1857年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去德国 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彼得堡大学
教授。 小时候,门捷列夫家境贫寒。全家有17个孩子,门捷列夫排
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之一。在1869年以前被 发现的元素已有63种。为了探索元素之间的规律,许多化学 家进行了元素分类的研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各种分类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终于发 现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量之间的周期变化,于1869年正式发 表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根据这个规律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 的元素。元素周期律作为自然界的基本定律,揭示了物质世 界的秘密,大大地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恩格斯 誉之为“科学研究的一大功绩”。
行十四。
1841年秋天,门捷列夫不满7岁就同哥哥一起考上了托波尔斯 克中学。1849年春天,门捷列夫中学毕业,妈妈变卖了财产带 着孩子们到了莫斯科,她很想让这个小儿子进大学,因为教师 们一致说他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妈妈在莫斯科的大学四处 奔波,都无济于事,最后决定到彼得堡去碰碰运气。她丈夫的 朋友当时身居要职,在他的帮助下,门捷列夫被破格录取进彼 得堡师范学院,他父亲就是在这个师范学院读书的,因为那里 的学生完全免费。
门捷列夫能从一个西伯利亚小城市的穷孩子成长为彼得堡大 学的正教授,这与他始终一贯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使门捷列 夫获得最初的名声,是他撰写的《有机化学》。为了写这本 书,他几乎整整两个月没离开过书桌。他常常接连几昼夜工 作,中间休息不到几小时。年过七旬之后,由于积劳成疾, 门捷列夫双目半盲。然而,他仍是每天从清晨开始工作,一 口气写到下午5点半,然后吃“中饭”。饭后又继续写作。他 去世时是坐在椅子上死去的,手里还握着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高起点导师高水平文理高交融23位功勋科学家的成才之路文I 黄金生1999年9月18H,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 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 并授予于敏、王大壬行、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 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铐、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涂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 9%黄金所制,重约515 克。

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成长环境和家庭氛围2018年11月17 B,程幵甲病逝,享年101岁,这些国宝级元勋中,如今健在的只有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4位。

“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们无疑是新中国众多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召1929年出生,他们这批人几乎都在 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就经历了军阀 混战、日本侵华或国内战争,饱经民族灾难和社会磨难。

同样,他们也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文革”的劫难。

从家庭背景看,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有16人,约占69.5%,其中有50%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由此看出,这些科技精英虽然生活在黑暗的年代,但较为优良的家庭小环境,不但 父子均有留学日美等国的经历,如钱均夫、钱学森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邓以蛰、邓稼先父子,王应伟、王 大昭父子,周凤九、周光召父子等。

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困难,但父母具有朴实、幵明、爱国、进取等精神特质,其 崇学好学的家庭氛围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

23位科学家大多出生或成长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文化区,江苏(姚桐斌、钱骥、王险昌、程幵甲、杨嘉墀、王大壬行)和浙江(钱三强、钱学森、屠 守铐、吴自良、陈芳允、赵九章籍贯也是浙江)各5人,安徽(邓稼先、黄纬禄、任新民)3人,湖南(陈能宽、周光召)2人,湖北(朱光亚,彭桓武祖籍也是湖北)、天津(于敏,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区,当时属河北省宁河县)、辽宁(孙家栋)、吉林 (彭桓武)、山东(郭永怀)、河南(赵九章)、云南(王希季)各1人。

科技精英集中在繁荣发达的江南地区这与江浙文化繁盛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无一例外都是精英人才,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点:一方面,他们几乎都曾接受了西方现代物理科学的先进教/ 1947年,朱光亚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时留影(左起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五高优势”这些科学家不仅凭借良好的家庭育,掌握了核物理研究中的前沿科学;氛围、个人的天赋与后天努力,而且另一方面,他们都具有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强烈的爱国信念支撑他们能 够全身心投入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

23位元勋当中,年龄最大的郭永 怀1909年出生,最小的孙家栋和周光 为他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学习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物质条件,而且 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和智力的早期幵发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有的家庭中父子、夫妻、兄弟均为杰出科技人才,有的能够在名校学习并得到名师的指导,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五高优势”,即基础教育高起点、海外留学高学历、研 究导师高水平、学缘关系高相关、文理学科高交融。

(黄涛、黄文龙《杰出国家人文历史科技人才成长的“四优环境”》,《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7月)他们大多在当地著名的中小学完成学业,这些学校教学理念先进、良师荟萃、文理并重,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如,钱学森认为中学时代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对自己影响深远;钱三强童年时代进入由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学校;杨嘉墀及表兄屠守鍔在著名的上海中学学习;程幵甲在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学习,受教于教育家顾惠人校长;于敏在天津耀华中学就读等等。

从学历背景来看,23位科学家大多具有研究生教育和海外学习经历。

87%接受研究生教育,65%具有博士学位,91%出国留学或进修。

除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外,其他21位均出国留学于美、英、德、法和苏联的知名大学、研究所,其中赴美国留学者最多,其次是英国、德国、苏联、法国等,他们平均在国外学习工作的时间为7年。

尽管于敏在氢弹研制、钱骥在卫星研制上做出的巨大贡献比起其他元勋来毫不逊色,但他们都认为,没有机会出国留学,并不是机遇对他们的垂青,相反,如果有留学的机会,会更加幵拓他们的视野,他们或许可以做出更多的发现和创造。

出国留学的21位元勋,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

陈芳允情况比较特殊,他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

另外,新中国成立到苏联留学的周光召也没有获得学位,这是因为他在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研制的缘故。

师承和学缘关系从师承关系看,他们均受教于名师,导师全部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如国内的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饶毓泰、周培源、任之恭、吴大猷、王柱溪、竺可桢等。

他们留学欧美时的导师均为当时学术领域的权威,如钱三强的导师伊丽娜•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彭桓武和程幵甲的导师马克斯•波恩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钱学森、郭永怀的导师是世界空气动力学权威冯•卡门等等。

另外,在21位元勋中,钱姓就有3人。

周恩来就曾注意到钱姓科学家在/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

二位是我国有名的院士夫妇,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这对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两弹一星”队伍中的比例。

1965年夏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之一钱骥携带卫星方案到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室向周恩来汇报。

这时,周恩来手拿一份汇报人员名单,问来到面前的科学家们,你是哪里人?哪个大学毕业?当他得知钱骥的姓氏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总体设计师也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科学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

当时,钱三强负责原子弹、氢弹的研制组织工作,钱学森是研制导弹的领JAN201973导人。

钱学森、钱三强、钱骥不仅同姓,而且他们都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国君钱 锣的后嗣。

据研究钱氏家族的学者考 证,自钱王幵始,钱氏家族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进士出身,钱门现代和当代亦有诸如钱均夫、钱穆、 钱玄同、钱基博、钱其琛、钱正英、钱 伟长、钱镭书、钱复、钱学渠、钱永佑、钱永健、钱永乐等众多政治家、科学 家、学者。

从学缘关系看,功勋科学家形成师生共同体研究团队和人才成长链条。

他们多人师从同一个导师,还有师生共同研制“两弹一星”的情况。

“中 / 20世纪50年代,陈能宽、裴明丽夫妇在美国合影。

陈能宽面对美国的同事、朋友对自己渴望回国的 不解,答道:“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她”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叶企孙与吴 大猷、吴有训、赵忠尧被称为“两弹一 星”的始祖,23位科学家早期的成长都与他们密切相关。

叶企孙既是知识权威,也是导师权威和组织权威,既是物理学家、教育家,又是清华大学 物理系主任,还因具备卓越的人格魅 力而赢得一批学生的追随,是一定意义上的学派领袖。

叶企孙与“两弹一星”功臣中的13位有着师承关系,其 中9位是他的学生,2位是他学生的学生。

比如,1929届的王涂昌,1933届的赵九章,1935届的彭桓武,1936届 的钱三强、王大1938届的陈芳允, 1940届的屠守铐,1945届的邓稼先、朱光亚。

功勋科学家之间也有师承关系,周光召、程幵甲师从王涂昌,赵九章指导过钱骥,于敏师从胡宁(叶企孙的1938届学生),可见以大科学家为核心的学术团体会形成科学家的人才链条,不断培育出新的大科学家。

对数学的爱好23位“两弹一星”元勋高等教育主修专业有核物理、空气动力学、应用光学、电子学、无线电学、工程力学、航空工程、动力与燃料、气象学、航天 技术等。

而钱江在对一些两弹一星元勋采访中,还注意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是对数学的爱好(钱江:《走近共和国“两弹一星”元勋们》)。

王希季 在小学毕业时就获得昆明市小学生会考第一名,靠奖学金就读中学"高中 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同学约他去报考西南联大,本来是尝试一下高考的滋味,没想到一下就被录取了。

相比王希季的早慧,程幵甲在刚踏进学校的时候,还是一个村野顽皮小童,二年级时居然留级。

但是,到三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天赋才被激发出来。

到初二时成绩已经冒尖。

在数学上,他毫不费力地将圆周率背诵到小数点后的60位数,还将1—100平方表倒背如流。

直到80岁高龄以后,程开甲仍然喜欢演算数学,并能够熟记大量数学定律。

彭桓武从小学时起一直到中学、大学,乃至投入工作以后,都被称作“数学战场上的常胜将军”。

在研制原子弹的起步阶段,计算机尚不普及,彭桓武用数学“初估”的办法来检验计算机运算的结果。

他对数学的爱好保 持到八旬高龄仍然不衰。

黄纬禄在考大学的时候,将7道数学试题全部答对,数学教师希望他转入数学系,但是他仍按志愿进了电74 |国家人文历史机系。

王沧昌虽然在晚年曾抱怨自己的数学不够好。

其实,他从小就喜欢推演数学难题,经常思考数学难题。

吴自良教授也表示:"我从小就喜欢数学,觉得做岀数学题是一种愉快。

而数学是物理的基础。

”他们不仅数学成绩优异,还是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结合成才的突出代表。

人文精神往往决定科技工作者在探索的道路上能够到达的高度。

23位科学家大多爱好广泛,文理交融,既有科学理性又有人文情怀,既有科学创造又有人文风采。

钱学森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重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音乐、绘画、摄影、文学有较高造诣;于敏对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颇有研究心得;屠守鍔爱好打太极拳、听古典音乐;陈能宽爱好格律诗词,以擅长填词作诗扬名学界;彭桓武自幼广泛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朱光亚青少年时代曾参加学校合唱团并担任乐队指挥;王希季中学时参加过戏剧社并演过街头剧,等等。

回国不需要理由这些元勋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本可以留在外国享受高待遇,而且他们也明白中国当时的科研环境不如英、美、苏等国,可是他们抵抗住了金钱名利等的诱惑,婉拒恩师和同行们的挽留,毅然回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而施展抱负。

中国原子弹项目的负责人钱三强曾说:“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应该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我们渴望着冋到离乡十年之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王:金昌(右四)在莫斯科=1956年9月,王;金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故土,决心为祖国的富强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