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分析
康培
一、2007年南通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
今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具有历史性意义,它是南通全面进入课程改革以后,第一份全面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试卷,它与高考改革相呼应,首次将总分提高到150分,其中作文提高到65分。这份试卷体现了如下三个特点:
(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重视了试题的熏陶感染作用。“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的“看拼音写汉字”一题,引用了一段极富鼓动性的文字:青春不仅意味着qiángjiàn 的体魄和娇好的容貌,更意味着对蓝天白云的向往和活力无限的jīngcǎi 。在这人生旅程的黄金时节,让我们一起畅想明天,chōngjǐng 未来,在年轻的旗帜下悄悄地留下一行豪迈的青春誓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文字对学生的成长极具激励作用。“用古诗文原句填空”一题,要求默写的都是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能陶冶品德情操、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古传诵的名句。“阅读理解”这一板块中,所选课外的三段现代文材料,均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文化品位,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相适应,体现了人文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奥运火炬:闪现“科技之光”》一文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蕴含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著名作家毕淑敏的短文《给自己一个目标》,起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理想的作用;散文《大美之美》则带领学生放眼西藏的山水,领略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
试题在设计上,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在完整的语境中理解、领悟词语、句子或语段的思想内容、感情倾向的能力,以及评价性阅读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和实践能力,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这份试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
一是打通内外限制,实现了课本内相关内容的链接和向课本外的延伸。譬如第5题赏析宋朝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诗的前两句在课文《往事依依》中出现
过,后两句则属于课外拓展。又如课外文言文语段选自《资治通鉴》,题目中所要解释的词语,学生在课内文言文中都学过。
二是进行学科间的有机渗透。如《奥运火炬:闪现“科技之光”》这篇科技说明文,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三是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在试卷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第4题修改病句的一段文字建议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与国家推进“阳光体育”这一社会热点相合拍;《奥运火炬:闪现“科技之光”》这篇科技说明文紧握奥运脉搏,为整张试卷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源自该语段的第10题是这样出的:“据报道,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将于2008年5月经过南通地区。请合理想象奥运火炬进入我市时的情形,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为现场直播配上一段热情洋溢的解说词。(要求:体现南通的特色、北京奥运火炬的特征和传递现场欢快热烈的气氛,语言生动流畅,具有感染力,不少于70字)这道题目将对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了解地方人文知识的考查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厚,地域色彩鲜明,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
(三)体现了语文课标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的理念。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今年的试卷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改理念。如第6题第2
小题,要求学生从五部名著中任选一部写一段“放漂寄语”,这体现了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再如第10题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写现场解说词,亦是便于学生有个性的表达,展示自己的才能。此类考题还有第17题,请学生从画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赏析,题目还对赏析角度作了多方面提示,这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2007年南通中考语文试题稳中有变
从1994年到2006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连续13年保持总分130分。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在往年的基础上,显示出稳中有变的趋势:
在全卷分值上,第一次由130分变为150分,在小题的配分上,3分题、4分题明显增多;在题量上,与去年持平,仍是24题,也就是说,增加了全卷分值,但题目没有增多。
在拟题上,紧扣新课标精神,以能力立意为主,重点考查新课标所列举的语文能力。
在题型上,基本保持了06年的题型,但特别注意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如
第6题),特别注意了与南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相结合(如第10题),作文题由前几年的话题作文回归到命题作文(《带着微笑出发》)。
在难度上,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1)考查感悟整篇文章或整段文字的能力题明显增多,譬如第9、11、13、14、15、16、18、19、23等题目,这些题目的答案大多要学生自己概括,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不容易答准或答全要点。(2)文言文选材难度加大(选自《资治通鉴》),有些句子即使教师一时也难以理解,第21题考查“之”的用法(其实还考了倒装句式)、第22题翻译句子,难度均较大。(3)取消了以往答题范围过于宽泛的题目,比如以往常考的一类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上面的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悟。”我们都知道,这类题目只要联系了文章和自己实际,一般都是对的,这就导致区分度太小,所以今年的试卷上没有出现这样的题目。(4)解题的速度要求变高。第10题要求不少于70字,这种字数要求前几年没有出现。加上文言文难了,思考的时间多了,不少学生感觉写作文的时间
少,来不及检查整张试卷。
三、对南通07中考语文试题的疑议
对于2007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我们提出几点疑议:
一是出题的严谨性。第3题考查成语运用,选项B中“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的表述似乎不妥,说“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更符合语言习惯。第4题修改病句的语段第1句“生活中,有的同学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在阅卷时就引起较大争议,“几乎”与“都”显得矛盾,此句改为“生活中,有的同学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更为妥当,但参考答案没有将句1判为病句。
二是课外文言文的选择。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今年选自《资治通鉴》的关于魏文侯的这篇文章,文下注解很少,有些句子如“岂可无一会期哉”“我何如主”等句,学生确实难以理解。我上网查找此文的翻译,也就查到前一半,后一半还没查到。在阅卷时高中语文教研员胡恩泉老师就说,这篇文言文就是让高三的学生做,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