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刍议---论文初稿
风险审计初探论文
风险审计初探论文当风险同资产等一样影响企业经营时,审计学研究的内容不应该只包括资产等审计而没有风险审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风险审计初探论文,供大家参考。
风险审计初探论文篇一新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全面执行,新准则区别与传统审计准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国内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客户主要是小型被审计单位,收费较低,时间要求紧,报告使用范围窄,如何恰当使用新审计准则,既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又能在短时间内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永恒的话题。
所谓小型企业,一般是指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即指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符合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界定的小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
审计准则也进行了类似的定义,即指资产总额或营业额较小,职工人数较少,所有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少数个人,并具备下列一项或多项特征的单位:(1)收入来源单一;(2)会计记录简单;(3)内部控制有限,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
基于小型企业的上述特点,目前对小型企业的审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缺乏明确的审计需要,小型企业不对外筹资而且经营者和所有者不分离,出具审计报告的目的一般是工商年检等;(2)风险导向审计流于形式,由于执行小企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往往处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经验、审计收费、时间要求以及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等因素,使的审计人员执业中往往以一些调查问卷的形式作为风险导向审计的证据。
小型被审计单位风险导向审计不能贯彻执行或执行不彻底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存在一定的误区,应端正思想,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1 认为小型被审计单位不用做风险评估,审计收费底,时间短,做风险评估底稿既浪费时间又起不到作用,不如直接进行实质性程序。
浅谈审计风险论文
浅谈审计风险论文推荐文章论审计风险毕业论文热度:有关计算机审计风险论文热度:浅谈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热度:内部审计风险论文热度:审计风险及防范方面论文热度: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发展的主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审计风险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审计风险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工程中的造价审计工作有了高度重视,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工程施工成本开展审计工作,避免建筑行业中潜在因素的出现,进而加大审计风险,对工程成本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对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对审计风险特点的阐述,提出应对审计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愈发占据首要位置,政府有关部门为加大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力度,制定了相关可促进建筑行业多方向发展的调控政策,从而对建筑行业实施监管工作。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这种国家式的监管工作在一方面减少了建筑行业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建筑行业审计风险的管理工作,因此,国家对建筑行业实施的调控政策,对建筑行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工程造价与审计风险1.1工程造价的含义工程造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总费用,对此,我国造价管理协会的学术人员提出了两种关于工程造价的含义:第一种,工程造价是指在某一项工程建设过程中花费的总费用,也就是在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一次运用后产生的费用总和。
这种含义是以投资人的角度进行总结的,投资人为在某个工程建设中获取收益,就会采取一系列投资、建设活动,从而产生的费用,被称之为工程造价。
第二种,工程造价是指工程竣工后的价值,也就是在该项工程结束后,根据实际的土地、施工设备、施工人员工资以及工程承包商等经济市场的价格,从而计算出工程竣工后实际价值。
这种定义是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利用工程中的建筑与市场同等价的商品进行对比,通过招标的方式,最终确定工程价值。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初稿)不详细概要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摘要】:有审计的存在就会有审计风险,而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社会经济活动就会更复杂,而这种复杂性就会提高审计的难度造成风险。
所以人们要正确的认识审计的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合理有效地控制及防范审计风险。
本文主要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首先阐述了审计风险的意义和特征,然后从审计风险的形成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涵义特征成因防范一、审计风险的涵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审计风险的认识还缺乏统一性。
国际审计准则第25 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
”《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 号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
” 而在我国近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第三条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这里的不适当的审计意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了有保留的或否定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所带来的风险称为误拒风险;其二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却发表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所带来的风险称为误受风险。
在第一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为避免错误地否定事实上公允的财务报表,一般会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及其相应的审计程序,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能获得正确的审计意见,这种做法带来的无非是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的降低,但不会影响审计质量。
在第二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对非公允的财务报表发表肯定的审计意见,从而会误导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关注主要就是指这种误受风险。
审计风险与控制刍议(一)
审计风险与控制刍议(一)当前,随着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剧,审计风险亦日益突出。
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内部环境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由于审计本身某种原因对风险形成产生的影响。
如: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形成的工作失误,不良职业道德招致的风险水平上升;审计取证不充分,证明不力;以及单纯追求收入,违心提供虚假报告形成的审计风险等。
2、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社会公众审计意识强,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则审计风险低,反之,则高。
随着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
(2)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我国企业的规模迅速膨涨,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以及电脑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都给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合理把握质量,规避风险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由于现代审计内容的不断扩展,使审计人员很难对企业经营情况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和反映。
(3)法律环境的影响。
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衍接,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增加风险机会。
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
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将日趋增大。
3、审计方法的影响。
(1)审计方法模式滞后的影响。
国外现代审计方法早已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而我国仍停留在帐项基础审计的思路上,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风险水平较高。
关于审计风险的论文
关于审计风险的论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审计逐步迈八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历史证明,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审计,审计风险随着审计环境日趋复杂而日渐增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审计风险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审计风险的论文范文一:内部审计风险及对策摘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市场需求不断减少,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资金链时常出现断裂,使得许多企业面临严重的务危机和生存困境。
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控制企业自身的务风险,保持对企业内部各项事务的全面控制,是企业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所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大部份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使得内部审计面临较大的风险,我们通过对造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内部审计是对企业自身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的自查自改,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务风险和生产经营风险,帮助企业及时改正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式,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内部审计对于把控企业风险,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各种务丑闻发生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出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比如,2016年4月发生的东虹桥金融在线公司的延期支付事件,是由于其资金链断裂造成了务危机,而务危机的造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其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造成的。
然而自从内部审计制度从国外引入我国以后,总是会出现一些与我国企业以及我国市场环境不相符的情况发生,导致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频发,难以达到发现企业问题的目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全和发展。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通过对造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一一的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避免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最终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审计风险及防范探究论文
审计风险及防范探究论文随着企业发展的快速增长,审计风险问题愈发成为财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声誉和稳定性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审计风险的概念、类型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和总结,以期引起关注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核,但最终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的损失或者是错误。
这种风险包括派错客户经理、错误的审计程序、失误和欺诈等情况。
审计风险是财务审计中存在的一种概念,是在进行财务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类型1.派错客户经理风险:通常由于内部人员变动或新领导层出现,导致公司替换客户经理,但并未充分了解客户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彻底认识,从而造成派错客户经理的风险。
2.审计程序错误风险:审计程序中存在着可能对财务报表条目进行不充分审核的风险。
如对关键环节无法掌握或对信息收集和处理失误等造成的风险。
3.失误风险:在审计过程中接手处理审计业务的人员,可能因为能力、经验和技能不足,对事情了解不透彻而导致的风险。
4.欺诈风险:欺诈行为(如:窜货、侵占等)在企业中不时出现,如果审计工作不能揭示并证实这些行为,就会存在欺诈风险。
三、对审计风险的预防措施1.实施审计程序的优化和标准化,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避免出现派错客户经理的风险。
2.增加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对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及时掌握底层信息,避免审计程序错误风险的出现。
3.建立、完善和执行制定的审计程序,并加强对工作回顾的管理,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确保工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避免因失误造成风险。
4.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欺诈风险,建立防范欺诈的机制和制度,建立防范欺诈的专项工作组,对涉及公司财务数据的重要事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
总之,审计风险在企业的经营中不可避免,但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可以尽可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出现,维护企业的声誉和财务安全。
《审计风险探究6700字》
审计风险研究目录引言 (2)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2)(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2)1.狭义定义 (2)2.广义定义 (3)(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3)1.客观存在性 (3)2.多因素性 (3)3.控制性 (3)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4)(一)环境因素 (4)1.法律环境 (4)2.经济环境 (4)(二)审计主体因素 (4)1.审计人员职业素养 (5)2.审计方法的缺陷 (5)(三)审计客体因素 (6)1.被审计对象复杂、审计内容广泛 (6)2.被审计对象营业风险 (6)3.财务资料数据的真实准确性 (7)三、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7)(一)改善宏观大环境 (7)1.制定行业准则 (7)2.改进法律条文 (7)3.建立审计风险保险制度 (8)(二)提高审计主体风险防控能力 (8)1.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养 (8)2.执业过程控制风险,实现风险导向审计 (9)3.制定可操作性内部规章制度 (9)4.引入客户评价机制 (9)(三)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10)四、结束语 (10)引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审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民众对其理解更深刻。
然而,近些年出现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件不断出现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如何防控更为重要。
审计事业的良性发展,不仅关系着社会经济资源的配制,还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一)审计风险的定义1.狭义定义概念的界定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对于审计风险概念的研究许多学者也做过诸多探索。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的学者给出的概念定义也有所不同,因此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个: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重要错误的财务资料时发表的意见不恰当引发的风险。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审计人员没能查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审计师实施审计时可能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毕业论文-试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范本模板】
试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王霄内容提要:审计作为一种中介业务,自其产生以来,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审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愈演愈烈。
但是,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审计理论研究,提高审计质量,把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会计公司依然可以焕发旺盛的生命力.本文运用了对比、举例等方法,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探索控制风险的途径与方法,同时引起大家对审计的重视和了解预防审计风险的重要性。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对审计风险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第一部分首先系统地论述了审计风险的概念;第二部分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最后,就审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相关的方法和措施.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内部控制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一)审计风险的涵义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1.广义的审计风险所谓广义审计风险,不仅是审计主体因素方面引发的风险,而且包括审计客体(被审单位)引发的风险。
客体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不能被本单位的内控制度、结构程序和政策及时防止和发现的可能性,专家称其为“控制风险”.另一个层面是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结构下,被审单位整体的财务报表和账面余额以及业务类别上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专家们称其为“固有风险”。
它独立地存在于审计过程之外,是与被审单位自身的行为特点、业务性质、工作人员素质和品德有关,是一种难以计量的审计风险。
2.狭义的审计风险所谓狭义的审计风险是因审计主体(审计机关)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审计领域或审计工作出现的风险。
确切地讲,狭义的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施行审计监督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审计行为与法律、法规相背,提出的意见和做出的结论与客观事实不符,以及审计评价失实等,从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专家们称为“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试析论文
审计风险试析论文论文关键词:审计风险产生原因控制和防范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活动逐渐成为国人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审计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趋重要,但因为审计职业在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化,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仍然时有发生。
文章通过对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审计风险的概念虽有多种定义,但具代表性的有《国际审计准则》、美国的《审计准则说明书》和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内控测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审计质量三个方面。
最终的目地是为了达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发展到了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风险也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只有对此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才能最终达到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目地。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概念最早起源于民间审计领域。
自1931年美国厄特雷•马歇尔公司案件开始,到1938年的麦可森•罗宾斯公司破产案,再到1960年至70年代针对八大会计公司的300多起诉讼案,在民间审计领域刮起了一股诉讼浪潮,被世人称作“诉讼爆炸”,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审计风险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民间审计的审计风险有许多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际审计准则》、美国《审计准则说明书》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
《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美国《审计准则说明书》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发表没有适当修正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关于审计风险论文
关于审计风险论文范文一:审计风险会计电算化论文一、会计电算化下新审计风险和传统审计风险产生巨大差别的原因传统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专业人员接受委托,对被审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公允性、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活动。
电算化审计是审计人员针对会计电算化方式下的电子凭证、账簿、报表和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判断会计电算化数据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信息与规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会计方面极大地提高会计活动的高效性、及时性,实现会计记录电子化、信息传递数据化、支付手段现代化;在独立审计方面也带来了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风险、审计信息的存储介质、审计方法、审计技术等重大变化,因而产生了一系列新审计风险,充分认识这些会计电算化下产生的新审计风险将成为审计人员面对克服其的关键。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四大审计风险一财务数据风险传统手工会计方式下的审计线索主要为纸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的相关数据信息,审计线索是明显清晰可见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书面记录进行审计。
但是,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会计信息的存储由纸质介质变为磁性介质,使得审计的可视线索消失,减少了审计过程中发现错误的机会,同时,存储在磁盘上的会计信息非常容易被破坏和篡改或者对其进行隐蔽的非法操作,对会计数据和记录进行不留痕迹的修改等,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公允性审计的难度增大。
二内部控制风险传统手工会计方式下,内部控制主要表现为职责分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牵制,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审计人员利用纸质信息进行手工检查核对,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会计电算化方式下,由于内部控制措施以程序文件的形式建立在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系统中,实行权限管理,即根据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规定每个不同角色的制单权、审核权和查询、修改权等,因此计算机财务软件系统内部控制功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系统输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内控制度的固有局限性也会增加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错误与弊端的风险。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审计风险防范论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也使各种金融交易与业务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同时也暴露出来的是诸如舞弊、欺诈等风险的增加。
因此,对于审计师来说,风险防范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一环,在审计工作中应该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及防范,保证审计的真实合法性,避免出现经济损失和财务失误等巨大的风险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本文将会重点介绍如何进行审计风险防范以及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有效地进行防范措施。
1. 审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风险防范是指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是保证审计质量的一个基础环节。
审计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未被发现的舞弊、数据造假、资产盗卖等。
如果审计工作中不加强风险的防范,容易导致审计结果失真,甚至会对企业、公司、国家等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审计风险防范措施2.1审计前风险策略在进行审计之前,应当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制定针对性的审计策略和方案,如确定审计重点、评估风险等。
根据企业性质、骨干职员情况、经营环境和其他特殊情况,对风险逐一进行研究,确定可能产生的风险,为后续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2.2审计过程中风险控制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应该对客户的所有账目进行逐项核对,采取合理、审慎的方法来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确认、取证及说明。
在工作中,审计师应该对存在风险的项目及环节进行重点把关,确保审计过程公正、透明、严谨。
2.3审计后风险跟踪审计工作结束后不代表风险已经不存在,审计师应该继续跟踪审计结果,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威胁和风险。
如果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了解公司的态度,了解公司是否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妥善处理风险。
3. 重要性和必要性风险的存在是个常态,并不是说出现了风险就意味着出现了错误,审计人员也不要怀疑所有的业务。
适度的风险分析和管理能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而保证审计质量对于保护社会人群的投资、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保护国家财富的安全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审计风险刍议(一)
审计风险刍议(一)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使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关键词:审计风险;环境;体制;防范对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规建设的日趋完善,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低审计风险,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重视和关心。
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对审计风险的成因作一简析,并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将加大,我国的政治、经济政策要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而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致使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审计工作在一些环节和方面受到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的限制,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
如近两年,财政部已先后出台了十六项《会计准则》,但只规范会计行为,对违反《会计准则》如何处理,目前还无法具体规定,给审计所查出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增加了难度,也同时带来了审计风险。
(二)环境和体制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竞争、破产兼并、资产重组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使审计工作难度将更加纷繁复杂。
同时,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不利于审计独立性的发挥,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
我国审计机关自组建以来,地方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不同程度地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特别是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区,长官意志有时代替了行政执法,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职能的独立性及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真实性、准确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在目前我国审计人员队伍中,具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双高人才还偏少,专业知识单薄,一部分人以前没有足够的专业训练,学历低,审计查账技能的水平低,工作方法不当,查不出问题,或未将问题彻底查清、弄准,使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
审计风险形成论文(全文)
审计风险形成论文0引言从古今中外的审计进展史来看,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GJ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快速进展,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
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GJ 各级审计机关不断探讨的问题。
1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应该如何界定审计风险的概念,在职业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
审计风险的概念是从审计过程认识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客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其中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而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作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特征1.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纳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操纵,但一般难以消除。
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推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
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治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
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
1.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
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操纵结构操纵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
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
1.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风险刍议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控告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甚至有人称审计职业界进入了“诉讼爆炸”(Litigation Explosion)时代。
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因诉讼倒闭或陷入困境,使审计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在商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审计职业界面临的商业风险(Business Risk)已越来越大[1]。
一个进退维谷的现象是:历史经验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确立了其较高的社会地位。
同时,审计所起到的作用与社会公众期望的差距越来越大,受到的诉讼也越来越多。
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经营的复杂化,使得投资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审计所提供的信息的依赖日益增加,这也导致有关方面对审计相关行为的关注,而一系列的公司丑闻,促使各国对会计,审计行业加强管制,审计人员面对的审计风险越来越趋于增加[2]。
因此,对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量化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研究,以全面系统地对审计风险加以识别、估计以及控制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一) 审计风险的含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
《国际审计准则》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的风险[3]。
例如,审计人员在那些他们所不知道的情况下,可能对实质上错误的财务报表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了不适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3]。
(二) 审计风险的特征1.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从审计发展历史看,审计风险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特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
审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独立于审计人员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对于审计风险,人们只能认识它与控制它,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审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概率,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它。
2.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
尽管审计风险是通过最终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的,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审计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因此,不同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会产生与相对应的审计风险,并会影响最终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非故意行为引起的。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意造成的,并非故意行为。
审计人员的舞弊行为不属于审计风险,而是须负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
认识到审计风险的无意性,对研究与控制审计风险是非常重要的;4.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虽然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但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将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4]。
由于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审计人员不必对其产生惧怕心理,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一种不可完全避免的客观存在,是由于审计人员的非故意行为引起的,存在于审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但它又是可以适当控制的。
审计人员只有了解审计风险的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运用审计风险模型指导审计实务,以提高审计工作效果与效率。
二、审计风险模型及审计风险要素(一) 魏敏敏认为:审计风险是多种要素的集合, 为了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审计风险, 审计职业界和研究人员都致力于构筑一个审计风险的模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1983 年第47 号审计准则公告的模型[5]。
在此基础上, 审计风险模型一般可表示为:即审计风险= IR × CR × DR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所谓固有风险是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结构的情况下, 企业整体财务报表和帐户余额及业务类别上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不可能被单位的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和发现的风险。
检查风险是在内部控制未能发现和纠正的财务报表中重大错误仍然未能被审计人员的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要素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正好与审计风险的形成的环节相一致, 也与审计过程相吻合, 并且在关系上表现为前者对后者有影响, 根据概率学原理可以知道, 其连乘积发生错误事项内部控制未能发觉并纠正, 运用审计程序亦不能发现时所要承担的风险。
(二) 审计风险要素在审计风险的三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人员对此无能为力,但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从而确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进而控制检查风险,把总体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从定性角度来看,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呈反比例关系;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亦然。
从定量的角度看,根据审计风险模型,我们可以推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5]例如:某审计单位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5%,根据经验和对内部控制及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的研究和评价,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为50%和50%,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应为5%÷(50%×50%),即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为20%。
三、审计风险的计量(一) 单位审计风险计量的必要性新的审计准则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制定了评估程序、详尽地指出了重大错报风险的形成因素、评估风险的方法。
相对于原准则,新的审计准则对风险的评估更科学、更合理。
但仍然存在下列问题:1.对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反映不够全面。
新的审计准则归纳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内部控制等方面。
但仍然没有囊括全部风险因素,如对审计受益人造成损失的风险、法律诉讼风险、道德风险、审计质量风险等等。
审计风险也就不能全面地反映审计对象的风险。
2.没有考虑风险定量方面的特征,对风险的刻画不够精细[6]。
按照新审计准则评估审计风险时,存在的问题是未对审计风险的各有关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而是根据风险的因素估计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正是由于现行的审计风险计量存在上述问题,致使注册会计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审计风险,也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处于高度的审计风险之中。
(二) 设计审计风险计量模型的思路公认的风险本质属性在于其负面性。
所谓负面性是指经济活动带来的损失。
对负面性的计量一般包括可能损失的金额、损失的概率、损失的不确定性。
依据这一原理,本文将审计风险(本文的审计风险特指独立审计)定义为: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的计量就转化为损失的计量。
据此,设计审计风险计量模型的思路应为:根据审计风险的定义,在对风险本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估算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根据各项影响审计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设计权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审计风险计量模型;根据计量的审计风险确定风险的可接受区间;在可接受风险的区间内对风险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级别审计风险的特点进行风险控制。
设计审计风险计量模型遵循的原则是: (1)全面性原则,由于风险具有多面性的特征,在设计审计风险计量指标时,应从多方面综合描述审计风险的构成因素。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风险计量中,有些风险可以定量计算,而有些风险却不易量化,只有将定性与定量计量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反映风险的本质特征。
(3)事前和事后相结合原则。
一般情况下,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依据惯性原理,在未来某段时间内仍持续地影响审计风险,因此依据历史数据计量审计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但历史数据往往与实际不符,有时依据历史数据计量的审计风险并不能正确反映风险,有必要运用未来数据计量审计风险,实现事前与事后相结合。
(4)反映风险本质特征的原则,风险计量指标必须反映风险的本质特征,否则对风险的计量是不准确的。
(三) 审计风险计量模型的设计审计风险计量模型应包括损失、损失的可能性和各影响审计风险因素的权重,具体是:1.损失。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损失的可能性”时,在被审计对象上所形成的损失应作为计量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时限性、可测定性、潜在性等特点,对损失的计量应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分析。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其构成内容较为复杂,为了便于全面地认识审计风险,有必要系统地分析影响审计风险的构成内容。
根据我国目前审计业务的环境因素、业务特点的分析,主要的审计风险有:(1)环境风险。
每一个被审计对象都是处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有直接的影响,如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目标、战略、经营活动的性质等等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
(2)重大错报风险。
如果被审计对象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内部控制的执行制度和考核制度,无法从制度上杜绝对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且不能防止、发现和纠正这种错报,将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
(3)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业务时,需要对被审计对象实施实质性测试,但实质性测试并不一定能够检查出被审计对象的重大错报。
因此检查风险也是存在的。
(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恰当类型的审计报告,致使审计利益人利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进行决策造成的经济损失,而提起诉讼并可能使事务所产生赔偿的损失。
(5)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是指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损害了审计利益人的利益,而使会计师事务所丢失了该客户而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
以上仅列示了一些常见的审计风险,实际工作中的审计风险远远不止这些。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应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析影响审计风险的各个因素,以便正确地认识审计风险。
2.损失的可能性。
由于本文是通过损失的可能性和目标收益间接计量损失,因此损失可能性也是计量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损失可能性可以理解为发生损失的概率,概率的确定通常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如果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很低,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不大,可以不予考虑;如果损失可能性较大,对审计风险产生较大影响,在计量审计风险时不予考虑将影响审计风险计量的准确性。
损失的可能性,即损失的概率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定性的方法计量。
采用定量方法计量时,可以运用历史数据,也可以运用未来数据。
运用未来数据时,主观因素较多,将其归为定性计量的范畴,因此采用定量计量时主要运用历史数据。
运用历史数据计量时,可以计算平均损失的概率来衡量损失的可能性,也可以假设所选择的历史数据中所有损失(T)中不为0的概率为t,各样本点上损失的概率为Ki,则损失概率的平均值为:E(K)=1/r∑Ki[6]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事前性、惯性的特点,因此审计风险的事前度量比事后度量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