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知识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 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以史学研究新成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主干知识, 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平时学习中要关注 史学领域的新变化,新观点,以及时补充。
(2011年浙江文综)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 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 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 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会馆是同一区域商人集资建设的活动场所,一所 建筑不可能成为商业中心,B项明显错误。 答案:B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 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抑制土地兼并 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 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 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主要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 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 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 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 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赢在微点)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21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

(赢在微点)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21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

(赢在微点)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21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高效作业(二十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大连高三统测)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

“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

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B.国家实行商品专卖政策C.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D.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由“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可知是长途贩运,故可知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专卖的信息,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没有涉及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排除D项。

答案 C2.(2019·威海高三模拟)唐代,运河沿岸的汴州(开封)“舟车辐辏;人庶浩繁”,运河流经的扬、润、苏、杭等州发展成为重要的都会,而六朝时期的大都会金陵(南京)却成为润州(镇江)的属县。

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A.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B.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C.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D.交通状况决定城市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以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唐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部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能说唐代城市经济、政治功能分离,A项错误;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纽带,材料中运河沿岸的南北方城市都发展迅速,得益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B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还在北方,C项不符合史实;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B。

答案 B3.(2019·梧州高三模拟)《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 )A.秦国能统一的根本原因 B.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C.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 D.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解析从材料“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中可以分析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促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B项正确;A项错误,秦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C项错误,官僚阶层取代了贵族阶层;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的对比,故排除D项。

201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201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课时训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73年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

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

非前谒。

病,不行者罚日卅……”这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解析: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民间商贩的一个约定,其中包括团体的人数规模、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保存方式等,说明了此时期的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的史实。

答案:D2.(2013·烟台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解析:材料意思是凡是当官的住处近王宫,不当官与种田的住处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处近市场,这说明了按职业划分居住地。

答案:C3.(2013·定州模拟)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魄”),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材料中并未说明“都在异地”,排除A;B项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相矛盾;C项与材料中“忌讳茴香(回乡)”不一致,且材料难以说明徽商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从材料中明清时期徽商忌讳经营的商品种类可以看出其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故选D。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19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19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

第二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一、选择题1.(2011·无锡一模)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上述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2.(2011·淮安模拟)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2011·宿迁质检)《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4.(2011·高淳模拟)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

材料反映了当时()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5.(2011·南通、泰州三模)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6.(2011·南通、泰州三模)右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的演变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的演变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六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的演变(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海南调研)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

这说明当时 ( )A.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B.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解析】选A。

依据材料中“需奔波数百里路”的信息可判定当时远距离贩运已经出现,故选A。

材料中没有提到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B可以排除;“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和“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以排除C、D。

2.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这表明秦朝( )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解析】选A。

根据材料“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表明秦律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故A正确;根据所学,秦朝延续“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农本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材料重在强调法律与经济的关系,故D错误。

3.《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

“十千”为美酒的代称,如唐诗有云:“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 )A.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酒店已广泛应用广告【解析】选B。

“灯箱广告”说明夜间可以从事商业贸易,在此之前城中的贸易时间和地点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此时贸易时间限制被打破,故B正确。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商业贸易与居住环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商业贸易与居住环境

古罗马
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 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民居的建造
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 两河流域
撑屋顶的栋梁 (1)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古代埃及 (2)_庭__院___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1)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混凝土普及后,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 古希腊罗马 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3)3-4世纪时,集体住宅——__复__合__式__公__寓__出现
返回
落实
典题演练
(2022·烟台月考)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 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 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美洲 马铃薯
终身使用。
(2)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
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2.影响: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 古代东西方耕作方式的差异 材料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 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欧 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 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 休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 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 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

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商业的需求很少 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没出现解析: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没有专业化,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商业不是很发达,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排除D项。

答案:C2.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极言江南粮食种植业之盛。

而到明清时,苏湖地区“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明清时期( ) A.长期战争破坏了苏湖地区的农业B.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湖广地区C.资本主义萌芽在苏湖地区出现D.农业生产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未出现长期的战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探究的主体应该是苏湖地区而非湖广地区,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指雇佣劳动关系,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客商贩运”并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长途贩运兴盛,故D项正确。

答案:D3.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 600处。

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

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解析:题干未涉及“市镇”的具体位置,排除B项;题干中提及的是“市镇”而非“城市”,排除C项;早在先秦时期,城乡之间即已出现商品交换活动,排除D项;题干中的两宋时期,农村商业中心大量涌现的现象表明两宋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体现了乡村经济的自我调整和创新,故A项正确。

古代中国商业

古代中国商业

宋元
明清
阻力: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商人们经常面临着人身财 产安全的威胁。
汉代丝绸之路
大秦
康居
大 宛
安息
大月氏
河西走廊


长安
宋元的海外商运
商帮
伴随几百年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 和数量增多,②商人队伍日渐壮大,③竞争日益激烈。而封建 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④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 “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对于商人而言,国家 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 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 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 量更好的保护自己, 于是商帮就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在明清之际曾引发了一 场“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十大商帮。其 中,晋商、徽商、潮商为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古代中国商业都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 4.明朝中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 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
易错易混提示 中国古代城市大都是政治性城市,商业活动依附于 政治因素,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明清时期,中 国才出现了工商业城市,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的发 展。
( 4 ) “ 晓市 ” 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 “ 市 ” 的时
间限制。
比较不同?
唐长安城
市、坊界限明确 政治、军事功能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知能提升课Ⅰ“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8页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汉代商运活跃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明清①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②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秦代对“市”进行严格管理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北朝“草市”出现,政府设“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唐朝乡村集市“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战国时期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扬州、杭州、湖州也是商业发达的都会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清代苏州、盛泽镇非常繁荣,还有汉口镇、佛山镇等1.货币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天然贝壳。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等充当过货币。

贝类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和计数,因而流通最广。

(2)商周:出现骨贝、铜贝等人造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货币需求量增大,自然海贝无法满足需求。

在商代晚期,出现青铜仿贝(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

铜币的出现,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

(3)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造币,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和白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货币形状很多,如铲币(赵)、刀币(齐)、环钱(秦)、蚁鼻钱(楚)等。

(4)秦到唐:统一币制。

圆形方孔式的“秦半两”通行天下,汉代铸“五铢钱”(通行七百多年),唐高祖铸“开元通宝”(之后货币的范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在全国的通行(大宗交易用黄金),结束了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附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附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8齐鲁名校高考冲刺模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 B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2.(2018福建莆田一模)宋代,晋江县建桥43座。

安平桥使漳州商品径直运入蕃舶下碇津埠;东洋桥沟通围头湾东侧沿岸;龙津桥、长溪桥便利了洛阳江物资的调运。

其他桥梁均对南关港、石井港、泉州湾三大口岸呈辐射格局。

这反映了当时( )A.地理位置决定经济发展水平B.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C.交通设施影响贸易发展状况D.桥梁建造技术取得实质进展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晋江建桥方便了周边地区的商品交流,这说明交通设施影响贸易发展状况,故选C项。

地理位置会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但并非起决定作用,故A项表述不当;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城市规模扩大对商业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桥梁建造技术的进展,故D项错误。

3.(2019河南许昌质检)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 A 材料中“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兑付时可作为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的凭证功能,故A项符合题意。

交子产生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解决民间的商业纠纷,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兑付而官司缠身,不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ⅱ 第八单元 第16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ⅱ 第八单元 第16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3.“重农抑商”
(1)产生 ①时期:战国时期。 ②背景:商业的不稳定性;商业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 强中央集权的取向矛盾。
(2)发展
重租税 ①概况: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________ 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②影响: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 成的阻碍。
官商分利 (3)松动:中唐以来,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________政 策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加强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措施: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 对商人进行盘剥。 ③影响:严重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远远落 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2.资本主义萌芽
(1)出现: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在一些经济 发达地区出现。 (2)特征:出现雇佣关系;为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以增 殖利润为目的。
(3)表现:苏州形成了劳动力市场;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分
劳动效率 工细致,社会化程度和___________较高。 (4)不利因素 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占据主导地位, 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阻碍
上贸易很频繁。明清易代之后,东南沿海的_____势力比较强大。 抗清
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
工业化 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_______的契机。
(2)西方——殖民扩张 ①背景:1640 年,英国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西方主要 国家相继完成向工业国家的转变。 ②表现:西方国家疯狂地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 殖民统治 建立___________。
南粤链接: 汉朝时,广州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个
重要出发点,当时往来广州进行交易的有十多个国家,广州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

[教材批注微点拨]
[概念阐释] 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 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 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 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构图解史]
古代商业的“先”与“后”
信息提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 内外贸易、城市功能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 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 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 乡;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2)根据史料二,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 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提示] 历史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 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政策:重农抑商。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 原因: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 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鼓励贸易的发展。
(2)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提示] 城市布局由相对固定到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和空 间限制,出现夜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尤其是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解析:材料说明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 A 项正确。
答案:A
2.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 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 要原因是( )
3.秦汉:统治者推行重__农__抑__商__政策,一直至隋唐,商人经商受 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解析:据材料“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以得出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B项正确。

答案:B2.(2018·某某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某某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解析:据材料“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皇帝为外来贸易提供条件,D项正确。

答案:D3.(2019·某某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解析: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B项正确。

答案:B4.(2019·某某某某高三8月摸底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某某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古代的商业贸易专题专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的商业贸易专题专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专练——古代的商业贸易(基础精炼)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常用的专有名词,诸如“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等。

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A.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B.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C.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D.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2.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时练习(2))西汉时期社会形成了一个普遍流行的概念:“用贫求富”之道,“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终止C.农业发展受限D.对外贸易空前活跃3. (本题4.0分,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迁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体现了榷场的设置()A.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4. (本题4.0分,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桥夜市:“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

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等,每个不过十五文。

至朱雀门,白肠、红丝、辣萝卜等”。

马街夜市和“瓦子”周边,贩卖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宋朝()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业活动脱离政府监管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夜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5. (本题4.0分,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 (本题4.0分,河北省邯郸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咖啡由原产地非洲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时间传播过程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传播到欧洲17世纪中叶后传播到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传入拉丁美洲据此可知A.物种交流集中于彼此邻近地区B.物种交流提高了各地的抗饥荒能力C.商贸活动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D.经济作物传播速度比农业作物要快7. (本题4.0分,河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测历史试题)1538年,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运用数学原理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地图投影方法——墨卡托投影。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8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8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含答案解析

考点38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崛起,秦汉时期国内外贸易取得发展,隋唐时期柜坊与飞钱出现,宋元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营业时间突破限制、纸币产生,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可知不同的历史阶段商业发展有不同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选C项。

A、B、D三项题干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到宋朝,商业信用得到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

由此可知()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B.宋朝形成了商业信用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D.宋朝货币形式多样化“商业信用得到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朝商业信用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宋朝商品流通速度加快,故选A项;B项错在“形成了”,此时应是“大发展”,故排除;宋朝商业信用的发展,有利于增强货币的作用,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可知货币中介多样化,排除D 项。

3.明朝陶瓷大规模外销始于明朝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瓷器被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地区。

据此推断,当时()A.朝贡贸易获得迅猛发展B.殖民扩张带动瓷器外销C.瓷器设计符合西方审美D.海上私人贸易日益兴盛,正常的中外经贸往来受阻,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中国商品通过私人贸易运往海外,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规模有限,与题干材料“大规模外销”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殖民扩张带动瓷器外销,排除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排除C项。

4.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多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左右流入中国,有西方学者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