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必修二)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1、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2、政策等社会环境;3、交通; 4.金融和交易制度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一)先秦时期:商业兴起1.商周(1)“商人”来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工商食官”)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二)秦汉以后:商业发展艰难。
☆艰难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颁行“贱商令”;对商业征收重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
2.政府专卖制度:货币官铸、盐铁酒茶等专卖。
☆发展历程1.隋唐:(1)长安、洛阳等都市为商业中心;(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3)柜坊和飞钱问世。
(类似于银行与汇票,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提供金融服务)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1)商业都市:开封(东京)、杭州(临安)是著名商业中心,打破坊、市界限和“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
(2)草市和市镇: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3)纸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商税: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城市中,打破坊、市界限,打破“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
3.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市。
原因:版图辽阔,交通发达。
4.明清:(1)城镇商业繁荣。
(2)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长途贩运贸易和货币经济发展;(4)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原因:(1)农业、手工业发展;(2)用银两征收赋税。
(赋税实物征收改为货币征收)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市的变迁(“市”: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交易受地点、时间限制和官府直接监管(1)“市”“坊”(商业区、住宅区)分开; (地点)(2)日中为市; (时间)(3)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直接监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程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1、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基础); 2、政策; 3、交通;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周:“商人”出现,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1)重农抑商;(2)经商受时间、地点限制。
4.隋唐:(1)商业城市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3)柜坊和飞钱的出现。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5、两宋:(1)城市中,打破坊、市界限,打破“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
(2)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3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本课为人教版必修(II)第一单元第3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延伸, 更是对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虽然中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 但古代商业是古代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与商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课是本单元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同时学习这一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
(2)识记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提高学生梳理分析知识的能力。
(3)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 循循诱导, 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 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 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明清时期的商帮培养学生学习徽商和晋商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2)通过对比分析郑和下西洋和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人生态度。
/(3)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衰落, 培养学生积极开拓的态度, 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 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 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 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 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 借鉴浅显的例子, 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商业史》等相关书籍,了解更多的古代商业发展史料,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作业须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2.请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作业上交截止时间为下周五,逾期不予受理。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商业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阐述古代商业的特点:分析地域性、周期性、等级性等特点,强调古代商业发展的规律。
5.探讨古代商业的影响: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古代商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针对教学难点,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a.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b.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代商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c.结合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内涵。
4.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教师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模拟古代商业交易、制作商业发展时间轴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简短论文,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古代商业的发展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必修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新课设计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思考: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
使用贝为货币。
商业由官府控制。
(工商食官)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
(板书)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思考: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原因: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概况:秦汉到隋唐,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说课稿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商业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习的实际意义。
5.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
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资料搜集和问题探讨。但部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较强,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以下前置知识或技能: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一定的历史分析方法。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3.提问:“为什么古代商业会沿着丝绸之路发展?它对当时的经济、文化有何影响?”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按照时间顺序,从原始社会末期商业的萌芽开始,逐一介绍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主要形式及其影响。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商业发展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商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1.教具:历史地图、时间轴、古代商业图片等,用于直观展示古代商业发展情况。
2.多媒体资源:播放与古代商业发展相关的视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博物馆、历史论坛等,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直观展示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拓展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搜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理论依据是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方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1.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古代商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这些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5.亮点五: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入
教师设计了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则能够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这种全面的反思与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成果。
3.了解唐朝、宋朝和明朝三个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掌握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创新举措。
4.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从多角度、多方位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商业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商业发展历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历史奥秘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商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商业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念,认识到商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3.指出古代商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教育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提高对古代商业发展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绘制一张古代商业发展历程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先秦至明清各时期的商业特点、政策及其影响。
5.教师推荐一本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书籍,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做到史论结合,避免空谈。
2.论文、报告等作业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3.提交作业时,注意字数要求,保持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先秦时期商业的起源,重点讲解汉唐时期商业的繁荣、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以及明清时期商业的转型。
2.分析古代商业政策,如市易法、钞关税、商税制度等,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3.讲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相互关系,以及商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4.指出古代商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如商人地位、商业与农业的矛盾等。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
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设问法、比较法、联系法和创设情景等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者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
【讲授新课】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商人地位提高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1)重农抑商政策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案2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难点:理解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及政局和政府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情境设置、问题设计、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范蠡导入中国商业发展情况讲述新课: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商业在不同时期发展概况突出讲宋元时期情况(一)宋元时期:商业繁荣1.原因:2.表现:两宋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海外贸易发达元:大都成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二)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但整体发展缓慢。
表现: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
重点介绍晋帮和徽帮、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发展趋势)(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
(2)交易内容的变化:从土特产品、奢侈品,--(宋代)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的地位提高(3)交易媒介的变化:物物交换--货币──北宋交子。
(4)商品经济的范围:从局限于流通领域--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
(5)商人组织的变化:从宗族亲缘组织发展--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以前①县治以上的城市的特定位置设置,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与居民严格分开;②府设市长和市令,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③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兴起和发展以及城市的变迁;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概括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与第四课古代商业政策相结合,探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插图《清明上河图》、南京商业街图、北京鼓楼大街,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利用唐长安、北宋东京平面图,比较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完成表格,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明确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伴随商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与政府的政策密不可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根据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商业的发展,中国的城镇迅速发展起来。
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与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建议放在第4课重点讲解。
2、难点: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古代商业发展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农耕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的发展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补充,认识到商业的兴起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理解古代商业的发展是在政府经济政策及市场的自我调节相互结合的结果,对今天经济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要点:①商业的兴起---商代②隋唐商业的发展③宋代商业的繁荣④明清商业的新特点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教学要点:①宋朝以前的市场②宋代的市镇③大城市的发展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教学要点①宋元前发达的对外贸易②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设计一:利用影视资料导入新课视频---《乔家大院》关于“汇通天下”的视频片断图片---《乔家大院》,汇通天下的匾额设问一:视频中提到的“晋商”和“汇通天下”是什么意思?“汇”指的是什么?图片---从北宋开始到清代的银票设问二:中国古代商业货币是如何由实物货币发展到纸币的呢?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从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货币发展的趋势,思考中国货币发展变化的原因,从而引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第3课_古代商业的发展.doc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表现以及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2.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商业的发展本课要学会概述我国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深刻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感受到经济发展与统治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四、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五、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大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晓市”等形成并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考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①“商人”的来历: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思考: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原因:概况: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3、隋唐商业的发展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原因:①②(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概况:①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③出现了。
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类似后世的汇票。
4、宋元商业繁荣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思考: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
水陆交通的便利。
元朝——表现:5、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注意——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商帮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概况:①。
②③宋朝时期——概况:①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A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B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草市”也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1)重要大城市:(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原因:表现:(3)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活跃。
②隋唐以后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逐渐由盛而衰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1)西汉:(2)唐朝:(3)两宋:(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案2人教必修2.doc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2 (人教必修2)三点剖析一、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变1.战国时期C经表现出商业集屮的趋势。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的市作为集屮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期岀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进行管理。
4.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屮的商业屮心,还出现了夜市。
5.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Z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木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削妾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6.明清时期,集市进一步向边远地区和农村延伸。
二、中国古代的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及突破以及与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唐代屮期Z前,封建政府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对于集市有看严格的限制。
主要表现在:①坊、市分开。
如西汉时期,长安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商业活动区。
长安商业很繁华,在九个市场Z内,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
同类商店又集屮在一处, 成为许多市,如酒市、牛市、马市、羊市等。
这些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东、西九市不仅是商业区,而且也是手工业区,如市内便有官府手工业作坊。
城内北边一部分是居民区,占全城的1/10左右。
②时间上有严格限制。
如唐代前期规定“口屮为市”。
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屮的方式。
北宋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T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
市场上的商品既有来自国内备地的百货,也有來自国外的备种商品。
营业时问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
城内另有固定市场和定期集上題冋365,下教学资源!市。
这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由于111坊制被打破,城市屮行业分区性逐渐消失, 因此行会的地位更显重要,组织更加严密。
拓展延伸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意义:草市是一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这种白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來演变为相对集屮的商业屮心,有力地推动了屮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1.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有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和,管理市场贸易的官员是。
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专管对外贸易。
2.元代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3.唐代商品经济发达,为商业服务的和飞钱问世。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周时期
(1)商朝人善于经商,他们使用的货币主要是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等。
(2)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
(1)诸侯争霸,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这一时期的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3.秦汉时期
(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2)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商业发展。
4.隋唐时期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品流通。
(2)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获得发展。
(3)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邸店、飞钱相继出现。
5.宋元时期
(1)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代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
(1)虽然政府征收沉重的商税,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棉花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4)“商帮”出现,典型的是徽商、晋商。
【例1】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家统一 B.政治清明 C.民族融合 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变式题1】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 ( )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知识点二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地方设市。
官府严格管理,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2)宋朝时,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于城市中。
“草市”更加普遍,市的经营活动打破限制。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许多大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次才是商业中心。
(2)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因素,也催生出一批新兴城市一一工商业繁荣。
-
【例2】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变式题2】临安、扬州、登州等城市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知识点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时,开通了海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进行“贡赐贸易”,之后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例3】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 )
A.市舶使 B.总税务司
C.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
【变式题3】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 ( )
A.扬州 B.泉州 C.明州 D.广州
巩固测试
1.司马迁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史记·货殖列传》),并引《周书》的语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
A.以农为本 B.重农轻商
C.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D.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2.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以前朝代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于 ( )
A.城市中设有商业交易的专门场所
B.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
D.白银的广泛使用
3.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赢政之父秦异人争得王位,后来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
其实质是 ( )
A.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B.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
C.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渗人到政治领域
D.官商勾结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出现
4.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南宋政府的主要财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山农经济的衰落
C.财税政策的调整
D.弃农经商的盛行
5.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 (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地域性商人团体纷纷涌现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被打破
6.“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7.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 ( )
A.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B.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C.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D.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8.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9.北宋初年,假如你到汴京游玩,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可在夜市逗留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白天可到城郊购买瓷器
D.购买商品时使用纸币“交子”
10.明朝初年,以铜钱,纸币办法定货币,严禁民间使用金银,但终无济于事,“民间交易,唯用金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政令不畅 B.金银产量增加
C.金银便于携带 D.商品流通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北宋到南宋初,为了对商人征税,各地在税务官下设立专栏,对商旅进行严格的盘查。
高宗绍兴年间,长江沿岸的税务增加栏头,对商旅进行非法缴租——税务专栏人员下面还有许多打手,“设弓罗箭,如待寇至",商旅一到,他们就大打出手,在正常商税之外另有勒索。
材料二南宋之时,不少人已逐步改变了以前人们把工商业称为末业的看法,而认为“士农工商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并说这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三北宋熙宁年间,岁入缗钱六千万,南宋熙丰年间为六千五百三十缗,略高于北宋。
北宋庆历中,每年商税收入为一千九百七十缗,熙丰年间更多一些,约占缗钱的三分之一。
一《简明宋史》请回答:
(1)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说明了什么?
(3)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