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堂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人教版)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起源和社会初步发展一.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1.人类的起源:(1)人类产生于非洲大陆东部;(2)阿尔达PI事件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关键;(3)人类早期两支发展方向: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
2.旧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的特点:使用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2)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器、火器、山洞壁画等。
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革命1.新石器时代的到来:(1)新石器时代从农业革命开始;(2)早期农业的出现:中东的肺古文化;(3)农业的传播:人口增长,农业向周边地区扩散。
2.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农业的出现标志着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2)农业革命带来了定居生活方式;(3)农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分工的形成。
三.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奴隶制的建立1.奴隶社会的兴起:(1)奴隶社会出现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战争和贸易的需要;(2)奴隶制的特点:雇佣奴隶劳动,奴隶通过购买自由获得自由身份。
2.古代社会的分级:(1)奴隶主、贵族和奴隶是古代社会的主要分级;(2)贵族阶级的特点:统治阶级,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3)奴隶的来源:战胜的部落成员,通过战争、劫掠和债务等途径获取。
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萌芽1.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1)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古代文明发源地;(2)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
2.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1)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2)杨shao文化和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代表。
第二章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一.西周的建立和分封制度1.西周的建立:(1)西周建立的标志:首都迁至镐京,设立了行宫、宗庙等;(2)西周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王为中心的政权体制。
2.分封制度的出现:(1)分封制度是西周王国的特征之一;(2)分封制度的目的:巩固王室对四方诸侯的控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与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西周衰弱的原因:封建制度的变质、周王的失威和外族的威胁;(2)春秋时期各国的出现:列国纷起,实行分封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整理

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整理1. 古代文明的起源1.1 早期文明的雏形哎呀,说到古代文明,那可真是一段神秘又迷人的历史呢。
最早的文明就像是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
比如,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那可是文明的摇篮。
它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那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简直是上天恩赐的宝地。
这种地方最早的定居者们,就像是得到了天赐的机会,开始建立自己的小社会,小国家,真的是人类历史的开端啊!1.2 早期文明的特征那时候的文明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出来的。
首先,他们有自己的文字系统,这个可是大大的进步啊!再者,他们开始有了制度,比如官员、法律啥的。
这样一来,社会就有了规矩,大家也不至于像一盘散沙,得以更好地管理和发展。
像古埃及的金字塔,那个时候可是个大工程,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哦!2. 中国古代的早期文明2.1 夏商周时期咱们中国的古代文明同样也是辉煌的。
首先就是夏朝,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尽管它的具体情况还没完全搞清楚,但足以看出早期社会的雏形。
接下来,商朝的甲骨文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像是在给历史留下清晰的脚印。
然后就是周朝,它不光建立了封建制度,还制定了周礼,这些东西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真的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呢!2.2 诸子百家说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哇,那真是丰富多彩。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就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爱、礼仪,这是后来中国文化的核心。
老子的道家思想则主张“无为而治”,那种自然无为的理念真的是很有意思。
还有墨子的墨家思想,强调实用和节俭,这些思想流派,就像是春风化雨,滋养了整个古代社会。
3. 早期文明的交融3.1 文化交流的契机历史的发展就像是一场大舞台上的盛会,各种文明在这场盛会上相互交流、碰撞,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
古代丝绸之路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它把中国的丝绸、茶叶带到了中亚和欧洲,也让西方的各种东西来到中国。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思想、文化的传递,简直就是大大的好事儿!3.2 交流带来的影响这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带来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好处。
高一历史第一课课堂笔记

高一历史第一课课堂笔记高一历史人教版第一课课堂笔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旧石器时代。
-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 1万年前。
- 生产生活。
-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 代表性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北京周口店,会使用天然火)。
2. 新石器时代。
- 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 - 5000 - 4000年前。
- 生产生活。
-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种植粟和水稻),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出现了聚落。
- 两大农业起源地:黄河流域(粟)和长江流域(水稻)。
- 代表性遗址。
-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 - 5000年,黄河中游,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 - 5000年,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 - 5000年,长江下游,种植水稻,使用骨耜,住干栏式建筑)。
-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 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北方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 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有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阶级分化明显,有玉礼器)。
3. 从部落到国家。
- 三皇五帝传说。
- 三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说法不一,如伏羲、女娲、神农等。
-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他们被视为华夏始祖,通过禅让制传承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
- 夏朝(约公元前2070 - 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禹建立夏朝,他治水成功,提高了威望,后传位于启,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 国家治理。
-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 地方: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历史必修一每课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笔记]
![历史必修一每课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63b9dbe852458fb760b56da.png)
历史必修一每课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笔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世袭制:1)开始:禹死后,其子启即位2)含义: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3)方式:商朝: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4)评价: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4、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地方中央:国王统率官员治理国家。
设相、卿、士地方: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1.周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王室。
巩固国家统治。
2)、内容:周王授土授民,诸侯尽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再分封(很大独立性)。
3)、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4)、西周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多样: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③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④权利和义务相联系5)、影响:周朝成为强国。
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长远看不利于中央集权。
6)、结果:西周后期,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秦朝,废除。
原因:①本身的局限性:诸侯在领地内有相对大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②王权衰弱③根源: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3、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稳定。
巩固国家统治。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既是兄弟,又是君臣5)特点:(1)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2) .大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紧密结合6)、作用: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较好地解决了各级贵族在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人教版历史笔记必修一第一课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一)夏:1.夏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标志: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3.建立基础:○1禹治水有功。
○2享有极高的威望。
(二)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传位给贤能人。
2.取代的过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
3.取代的基础:○1禹的威望。
○2启的实力。
4.取代的实质:“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的局面形成。
5.神秘色彩:○1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
○2国际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
6.评价:进步的。
7.出现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三)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建立: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3.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山东,山西)4.含义: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5.内容:义务:○1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有对卿大夫实行在分封。
权利: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6.特点:○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宗族统治色彩,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7.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8.影响:积极:○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3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国家政权也逐渐由疏松趋向严密。
消极:○1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
○3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徒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过去、理解现在以及推测未来的视角。
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部分,历史必修一为我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大门。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笔记和重要知识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长时间的演进中,经历了繁荣与衰落。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中,我们可见到初步形成的农业经济和贸易活动。
汉朝的黄河流域中,最早的国家得以形成,组织起中央政权,这给了中华文明的确立提供了契机。
二、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启用甲骨文是夏朝的一个重要特点。
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历史时期,并出现了第一种铸币货币—贝币。
周朝则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分封制度的建立为后世历史奠定了一种模式。
三、东周西周春秋战国东周王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央政权的南移,周天子的实际权力越来越小。
西周时期的郊祀制度以及王的金石文书的保存,为后世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虽分裂但又极为活跃的时期。
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蓬勃发展,思想多元化的特点也为后世的思想启蒙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两朝秦朝结束了长期的大一统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秦始皇对于历史的态度、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后世帝王所模仿。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货币制度进一步发展,授职制的建立是后来科举制度的先兆。
五、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度文化巅峰时期,多才多艺的人才相继涌现。
佛教与道教的兴起,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后来的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繁荣,北方出现了多个民族政权,其中辽宋金夏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打下了基础。
六、唐宋元明清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政治高度发达,文化极为繁荣。
其中的科举制度使人们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官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合版

夏朝前2070~前1600年商朝前1600~前1046年周朝前1046~前221(25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汉朝前202~220年西汉前202~9年新朝9~23年东汉25~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三国220~280年两晋266~420年南北朝420~589年隋朝561~618年唐朝618~907年▲中国历史年代发展顺序五代十国907~979年宋朝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元朝1271~1368年明朝1368~1644年历史 必修第一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夏商政治形式1、夏(2070BC~1600BC ) (1)建立 禹 2070BC(2)政治形式: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2、商(1600BC~1046BC ) (1)建立 汤 1600BC(2)政治形式:A.实行宗法制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为什么充满神权色彩?根本:体现当时人们对自然征服的有限直接:信仰祖先,神比动物图腾更能战胜其它部落(三)西周分封制▲含义: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1、建立 周武王 1046BC 2、分封制:(1)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2)主要诸侯国:鲁晋燕(姬姓)、陈楚宋(先朝贵族)齐、魏 (3)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得到人民、土地、世袭制)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 (4)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③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消极影响: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四)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核心)b.大宗小宗有相对性c.形成森严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3、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221BC~1912AD 夏商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2070BC~476B CC 秦→清(1)对古代社会:①保证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成为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2)对今天社会积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消极:①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认人唯宗、宗派主义)②划分远近尊卑,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消失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平等与法制意识背离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1BC~207BC~220)(一)走向“大一统”1、过程(1)六王毕(230BC~221BC)(2)四海一A.北方: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B.南方:争岭南,修灵渠,置郡县C.西南:开辟“五尺道”,纳入中央管辖2、影响: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具独断性、随意性)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地方政府在政、经、军等方面没有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1、基础:春秋战国(出现但不完善)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2、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建立)(1)郡地方:郡县制A.背景:分封制战乱B.特点:a.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b.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C.影响: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③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中央:A.创立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B.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丞相(辅助皇帝政事)、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督)特点:a.皇帝任免,不得世袭b.分权而设,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c.丞相位高权重(3)影响:①巩固国家统一②奠定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③局限:易产生暴政,激化矛盾3、汉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关于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堂笔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课考点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第二课考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考点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考点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第四课考点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考点: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第二课考点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第三课考点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课考点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第二课考点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51、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第三课考点56、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第二课考点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课考点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第二课考点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第三课考点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课考点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第二课考点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第三课考点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9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一课考点101、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102、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的建立;103、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第二课考点104、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05、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106、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三个经济振兴时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三课考点107、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108、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109、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111、欧洲联盟建立于:1993年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是: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包括了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