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案15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案15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模板15篇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系统规划的产物。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分析,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启蒙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法。
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法国的启蒙思想家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理性时代的到来,内容,知道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是启蒙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
那么大家在此基础上猜测一下,欧洲的哪个国家会首先产生启蒙运动?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英国,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同时英国首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因此,需要新的资产阶级的理论来指导革命。
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首倡社会契约,但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首倡分权学说,主张君主立宪和社会契约。
2.其实启蒙运动在英国起源之后,迅速扩张到了法国并且在那里达到了高潮。
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请同学们结合PPT上的材料,总结伏尔泰的主要思想有哪些?怎样理解其思想内涵?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些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1 远古时期的文明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远古时期的文明,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2 春秋战国时期学习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繁荣。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
1.3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短命的原因。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灭亡。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2.1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原因。
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2.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学习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的发起和主要成就,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失败原因。
2.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习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3.1 北洋政府时期学习目标: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统治特点。
教学内容:北洋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的统治,北洋政府的特点。
3.2 抗日战争时期学习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过程,抗日战争的影响。
3.3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学习目标: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教学内容: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四章:世界古代史4.1 古埃及文明学习目标: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教学内容: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古埃及的社会制度,古埃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4.2 古希腊文明学习目标:了解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文化成就。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基础知识: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单元序言分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
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
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
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
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导入1.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起源。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吗?二、教学内容1.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a.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b.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c.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文化遗存2.青铜器与甲骨文a.青铜器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b.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c.青铜器与甲骨文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3.夏商西周的更迭a.夏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b.商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c.西周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d.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4.春秋战国的纷争a.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b.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c.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d.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三、案例分析1.分析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等多种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事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第二课: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一、导入1.通过展示秦朝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的统一。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朝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吗?二、教学内容1.秦朝的统一a.秦朝的建立及其历史背景b.秦朝的统一战争c.秦朝的统一意义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c.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法律制度与社会变革a.秦朝的法律制度b.秦朝的社会变革c.法律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4.秦朝的灭亡a.秦朝灭亡的原因b.秦朝灭亡的历史影响三、案例分析1.分析秦朝的统一战争,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制度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篇1】《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与能力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对比分析史料研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
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一、美国的“冷战”政策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片)提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
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教课设计【篇一:高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一教课设计】第 1 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Ⅰ。
教课目的1.识记:①夏商的王位世袭制、行政管理制度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③西周宗法制的内容2.理解:①夏代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对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直接影响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③西周宗法制的特色及其深远影响Ⅱ。
教课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色Ⅲ。
教课方法剖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研究、iv.教课过程[导入新课 ]不知大家看没看过赵本山主演的《落叶归根》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赵本山是个五十多岁的农民,他南下到深圳当民工,却因为挚友刘全有饮酒死在工地上,而他在生前恰好对刘全有承诺,就算刘全有死了,他背也要背着他回老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整个故事就是环绕赵本山千里背尸回乡,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在一路上所碰到的各种各种的人和事睁开的!从电影中能够看得出我们中国人有很深的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的那种情结。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类情结?这类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的情结是怎么来的?今日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迷团!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板书)第 1 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
那是一个脚踏实地、一心为公的大禹。
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经过禅让制选举为部落结盟领袖。
那么今后的大禹还会是从前的那个大禹吗?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公元前2070 年,大禹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
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代 1 时间 2 人物3 为何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4 最后一个王(启迪)大家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思虑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大禹因为权益的强盛,已经从部落结盟领袖转变成夏国王了。
2.商代的成立 1 时间 2 人物 3 政治统治 4 最后一个王启迪3.西周的成立 1 周的兴起 2 武王伐纣 3 国都 4 国人暴乱及西周的消亡二、三代的制度1、王位世袭制确实立看了课本上的插图大家想想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连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
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
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_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这份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知识梳理】1.东方的诱惑(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的出现。
②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_________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_________东部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④宗教原因(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①主观条件:_________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②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新航路的开辟(1)向东航行: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_________;14,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_________。
(2)向西航行: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_________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_________航行。
3.走向会合的世界(1)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影响: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___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的雏形开始出现。
(2)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①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_________沿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通史概要: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殖民扩张带来了很大危害,其恶果至今尚未根除。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列强侵华程度是如何不断加剧的?教学建议(1)、建议用视频材料导入新课,摘录鸦片战争相关视频资料;也可以复习初中知识导入,通过设问,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有关内容,导入新课;还可以联系现实导入,由台湾问题,引出台湾被日本五十年殖民统治的危害,导入新课。
(2)、第一目“国门洞开”,侧重讲述列强的军事侵华,主要讲述三方面内容:即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教材讲述了两个方面,即世界形势与中国形势,教材内容十分概括,教师应补充适当的材料来说明十九世纪中期之前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中国此时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危机四伏。
揭示出列强侵华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经过,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链接”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对这一时期列强侵华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对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应放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讲解上,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结合视频材料,通过投影播放让学生大概了解即可。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影响,可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再归纳,既要了解具体的危害,又要总体归纳为“中国主权遭践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解释,防止形成错误认识,另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列强的侵华对中国有没有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养成。
(3)、第二目“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讲述列强的政治侵华,本目内容不是重点,只需按教材讲清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大概过程及危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影响,无须过多展开。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斗争的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堂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概括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广大人民自发组织两大类。
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是近代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分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手段、方法和形式多样化与现代化,并鼓励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难点: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教学建议:(1)、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很多,课本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四个子目,这些只是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几个典型,可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再列举这方面的史实,并将其概括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左宗堂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人民大众自发组织起来抗击外敌入侵: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正是这些斗争才使近代列强不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2)、本节内容重在宏观把握,对于每一件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的斗争事迹按教材讲述即可,无须展开,亦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
掌握基本史实:“三元里抗英”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堂收复新疆”是清朝政府官兵收复国土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线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丽诗篇。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回忆初中所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战期间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认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包括抗日救亡和全民族抗战两个阶段,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对照比较和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的人文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原因、表现及其结果。
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难点: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
教学建议(1)、导入:图片或视频导入,选取相关资料,导入新课;或复习导入,提问上节问题,导入新课;或讨论导入,讨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导入新课;或联系实际导入,摘取近年来日本政府对待战争问题所持态度的材料,导入新课。
(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对于这一段历史,高一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重在分析探讨全民族团结抗争的重要性以及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第一目“侵华日军的罪行”,主要讲述日本侵华的原因、过程、暴行以及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侵华的原因可从日本、中国两方面来分析,揭示其主要原因。
侵华过程以七七事变为界,分为局部侵华和全面侵华两大阶段,具体过程可让学生阅读。
日军的暴行可通过视频播放南京大屠杀来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残暴行径的痛恨。
本目讲完可通过课本上的“学习思考”来归纳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
(4)、第二目“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一阶段的内容。
可先向学生简单交待抗日救亡运动的背景及主要内容,理解它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各界为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包括武装抵抗、经济抵制、学生运动等。
(5)、第三目“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二阶段的内容。
主要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情况。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应肯定其应有的地位,也应给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
中共的敌后战场坚持全面抗战,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主战场,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民族抗战最后胜利的中流砥柱。
(6)、第四目“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主要讲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过程及意义,教学中重点应放在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的分析上。
可通过课本“知识链接”、“知料卡片”以及“史学争鸣”的阅读,引导学生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对于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可从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中的历史地位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做出的重大贡献两大方面来分析。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通史概要:初中时,学生已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
在学习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如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五四运动、中共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南昌起义、土地改革、长征、解放战争的胜利等,让学生有总体认识。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各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及失败的经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2)资产阶级——辛亥革命,介绍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有资产阶级的参加与合作),介绍了五四运动、中共的诞生、国民大革命、武装起义、土地改革、长征、遵义会议、解放战争及其胜利。
一、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拜上帝教的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西征、东征、《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后期防御战。
②、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③、运用:探究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的区别,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社会进入新的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