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考研大纲修改知识点详解 马哲 陈先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考研大纲修改知识点详解马哲

陈先奎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有机体及构成:

1、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起源、形成、内在机制: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生产实践,形成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3、社会有机体结构:表现为人们之间彼此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整体结构,其基本结构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发展源泉、生长机制及运动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二、社会构成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作为一种组织方式和联系网络,社会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的要素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在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经济结构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而社会经济结构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同时,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又对经济结构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三个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实践启示

(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人在推动社会有机体进步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坚持人的主体性,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人是实践的主体,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有机体的建立和发展,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选择和建构。正是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行为,使得社会有机体不同于纯粹的生物有机体。并且,人的实践活动又是改变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源,是推动社会有机体各构成要素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也就谈不上社会以及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在考察社会有机体时,不能离开人和人的社会实践作抽象的考察,必须突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应该看到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对于推进社会有机体进步的作用。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受惠者。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质是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各项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的工程。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一是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要建立健全各类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和落实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权利,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构建全面的和谐社会

整个社会有机体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自下而上构成

的社会结构体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构建全面的和谐社会。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贫困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甚至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其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只有在政治建设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才能形成紧密的党群和干群关系,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

再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形成一个诚信友爱而有相互信任的人际和谐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突出强调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维护生态平衡,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一,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生态道德观教育。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机械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采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的发展就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和威胁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就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把我国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各项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立法,使生态建设走法治化道路。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

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交往概念的含义和界定

交往,是近年来国内哲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马克思的交往观与主客体理论、实践观、唯物史观具有内在联系。但交往思想并不始于马克思。在马克思之前,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对交往早有论述,只是其研究视野过于狭窄,都是种种片面的交往观。

马克思独特之点在于,他把交往与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做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此种思想是从人类最原始的活动关系分析入手的。人类为了维系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必须结成一定形式的社会交往关系,而在原始人类那里,则表现为极其简单的自然的交往关系。原始人类必须如此,才能抵御灾害,解决起码的“生命需要”、“劳动需要”,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的需要”。这种简单协作性的自然的交往.说明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和原始人类之间的依赖关系的特性,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人类历史就是从这种有限而低下的自然的交往活动开始的气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相对提高,人类自身生产的不断发展,原始的自然的交往的社会化便逐渐扩展.而交往的社会化愈紧密、频繁,人类素质就会提高.社会生活就会进步。

马克思关于原始的交往关系的思想,既含社会学意义,更主要的含哲学、经济学意义。在后者意义上,他明确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基点:第一,交往与生产是同一的,没有交往、生产,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存在。人类个体的生命,种族的形成,是社会生活两性交往、生产的结果。第二,没有交往、生产,就不会有人类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