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7第二章 第一节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

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 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
展的规律; ➢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
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 5、教育影响: ➢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考核指标
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一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
模块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学教学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德育 中学课程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合计
比例 68%
32%
100%
题型
单项选择题 辨析题
材料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 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 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
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1870-1944)(英国教育家)
成绩单复印件; ➢ 6.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 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和
复印件(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有效期5年);参加“国考”的需带考试 成绩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 ➢ 8.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还需提交专业技术职务资 格证书或者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 9.与网报同一底版的2寸照片4张,其中两张请事先粘贴在《申请表》上, 另两张在现场确认时交上。 ➢ 10.交费:280元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试题-精品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试题-精品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试题第一节教学评价(江南博哥)1[单选题]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A.量化指标B.常模参照C.学业测验D.教学目标正确答案:D知识点:第7章》第1节》教学评价的概念(了解)参考解析: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最终是否得到落实。

ABC三个选项并不能作为评价依据,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老师会以学生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这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有关,而评价的依据应是学生的掌握目标。

只要学生掌握了该知识点即可,不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2[单选题]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A.标准参照测验B.常模参照测验C.描述性测验D.团体测验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7章》第1节》教学评价的类型(了解)参考解析:题干所述属于相对性评价,而为相对评价进行的测验属于常模参照性测验,比如你在一个特定团体中的考试成绩为80分,假设这个团体的平均分为80分,说明你处在中等水平,而如果这个团体的平均分在60分,则说明你的成绩在上游水平。

3[单选题]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的教学评价方法叫()。

A.测验法B.专题作业法C.档案袋评定法D.实验法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7章》第1节》教学评价的类型(了解)参考解析:这道题要抓住“作品”、"样本''两个关键词。

学生的试卷、作文、绘画、手工作品的内容都会保存在学生的档案袋中,当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思想发展状态、道德水平等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全面了解学生。

4[单选题]高老师是一名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效果,除学校统一举行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外,他还会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属于Oo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研究性评价正确答案:A知识点:第7章》第1节》教学评价的类型(了解)参考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单项挑选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第一章:教育基础、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我国小学教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进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进展、小学学校治理、、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学生指导、个体身心进展与教育、小学生的身心进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小学德育、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第三章:小学班级治理、班级和班集体、班级治理、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5、班主任第四章:学科知识1、小学语文2、小学数学第五章: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与教案2、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3、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第六章:教学实施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小学教学原则4、小学教学办法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第七章: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2、教学反思第一章:教育基础一、教育学的产生与进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前教育学阶段) 1、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2、中国的教育萌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无名氏:《中庸》无名氏:《大学》(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独立时期)创立条件:1、教育实践进展的客观需要;2、近代科学进展的总趋势使然;3、闻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1、教育咨询题成为特意范畴;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办法;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5、浮现特意教育研究机构。

要紧教育学家:1、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3、康德:德国哲学家贡献:《康德论教育》以为“教育是一门非常难的艺术”4、赫尔巴特:德国闻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贡献:《一般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5、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XXX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2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第二章

2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第二章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适当过度学习。
(五)思维 1、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2、思维的种类 :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①聚合思维 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 )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P50-P64
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一、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补充)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赞扬 (3)对学习过程形式感兴趣而非结果 (4)对学习结果的关注随年龄而增长
3、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
(2)学习动机的培养
A、学习动机培养是学校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 B、设置目标 C、设置榜样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具体性与抽象型
场独立型:自主判断,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场依存型:察言观色,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沉思型:深思熟虑,减少错误
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小学生身心发展1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小学生身心发展1

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2.在小学生的各生理系统中,发育最早的是()。

A.身高体重B.骨骼肌肉系统C.循环和呼吸系统D.神经系统3.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B.注意能力不健全C.记忆能力不深刻D.思维能力有欠缺4.(2013年真题)在儿童的认识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

A.感知觉B.注意C.记忆D.思维5.下列不属于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的是()。

A.在教学的影响下,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B.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发展C.在整个小学阶段内,教学的抽象性是引起儿童注意的重要条件D.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6.在小学课堂上,对于低年级儿童讲授重难点知识的时间应把握在()。

A.15~20分钟B.25~30分钟C.30~35分钟D.35~40分钟7.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A.符号记忆B.抽象记忆C.命题记忆D.形象记忆8.小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出雷锋叔叔的模样,这属于()。

A.幻想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空想9.小学生的想象多属于()。

A.空想B.创造性想象C.再造性想象D.批判性想象10.(2012年真题)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时期是()。

A.6~7岁B.10~11岁C.7~8岁D.12~13岁11.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感到无比兴奋,内心充满轻松愉快的体验,这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幸福感12.王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

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小学)第二章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小学)第二章

第三节、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 1、概念界定: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 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
• (一)1-2年级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 骨骼柔软、肌力弱 、动作协调方面发展、神经系统尚不 成熟、心脏占成年人1\3,力量发展差 • (二)3-4年级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 身高、体重增加、心脏体积增加 • (三)5-6年级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 进入青春发育期,生殖系统发育

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学校德育
• 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 学校德育同时还具有承接历史的继承性与超越地域的 全球性特征。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是 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 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 与行为上的准备。
(二)品德的心理 结构
道德认识(知)(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情) 道德意志(意) 道德行为(行)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 以行,持之以恒
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 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 感体验。 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 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伦理的道德情感—以清楚地意识到的 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而发生 的情感体验。

认知发展
教学(内容,方法)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涵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深思型与冲动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2-精品精品教育文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2-精品精品教育文档

主要教育学家:
1、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
著作;
3、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
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 教育学家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典型代表 陶行知:生活教育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 主要观点: (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 (3)人们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意识” (4)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 (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
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 (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1870-1944)(英国教育家)
代表作:《人民的教育》
主要观点: (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 (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评 价: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版
教师资格证考前培训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至第七章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至第七章






教管

结合
原则
全面 管理 原则
全员 激励 原则
自主 参与 原则
平行 管理 原则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的 纪律
集体促成的 纪律
任务促成的 纪律
自我促成的 纪律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主任
班主任·概念
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和 生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 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 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 桥梁。
( 一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

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


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
与 班
活动共同体。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 班 集 体
松散 群体 阶段
合作 群体 阶段
集体 阶段
领会知 识
巩固知 识
运用知 识
检查知 识
第六章 班级管理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六章 教学实施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原则
直观性 原则
启发性 原则
巩固性 原则
循序渐 进原则
因材施 教原则
理论联 系实际 原则
量力性 原则
第六章 班级管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原则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ppt课件模块二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ppt课件模块二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 差异性
四、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概念
(一)遗传 2.意义
(二)环境
1.概念 2.作用
四、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三)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四、小学生安全常识
其他
道路交 通安全
校内校 外活动
安全
防止有 意伤害
安全 常识
实验、 作业安

消防安 全
传染病 的防治
体育活 动安全
饮食卫 生安全
五、小学生自救自护安全教育
如何防止烫伤 如何安全用电 日常生活中怎样注意饮食卫生 自然灾害时的自护自救
第七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心理健康概述 二、 心理评估 三、 心理辅导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一、 心理健康概述
(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多动综合症 学习困难综合症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厌学症 儿童强迫行为
二、 心理评估
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习惯的概念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阅读自学的习惯 2.总结归纳的习惯 3.观察思考的习惯 4.切磋琢磨的习惯 5.课后反思的习惯
第六章 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 安全教育概述 二、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三、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 四、 小学生安全常识 五、 小学生自救自护安全教育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

常见的学校组织结构模式有直线型学校组织、职能型学校组织、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矩
阵型学校组织、事业部型学校组织。其中,最常见的是
学校组织。
3.学校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
在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领
导下的“
”或“
”的行政性组织机构被进一步确定。其中,“两
处”指

,“ 三 处 ”



;“一室”即

3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我国学校组织机构一般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行政性组织机构;一类是非行政性组织机构。 4._____也称“一长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 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负责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 理工作。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的办学自治权包括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
学校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行为准则。
(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
(7)效益性原则
(8)动态性原则
(9)责任制原则
6.学校管理方法是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
途径和措施。一般来说,学校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课程是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
(一)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1.目标模式
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于 1949 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
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 格是个性的核心部分。
二、认知过程
(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 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认知过程
(一)注意
指向性:从众多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
眼睛看到光鲜、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 ……
二、认知过程
(二)感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对刺 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 力越差
二、认知过程
(二)感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 对感受性指能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认知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和本质进行反映的过程
,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基
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的主体内部 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包括喜爱、快乐、满意、忧 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对时间的辨分辨 先后顺序 对时间的确认 今年是 去年是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持续了*分钟 对时间的预测 再有十天*
二、认知过程 (二)知觉 分类 (3)运动知觉 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 的运动知觉。手表时针的运动、花朵的绽放。
二、认知过程 (二)知觉 分类 (3)运动知觉 似动知觉: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
二、认知过程 (四)记忆 过程 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 节 (1)识记 开端,具有选择性 识记分为无疑是识记和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认知过程 (四)记忆 过程 (2)保持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第二 个环节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 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集中性: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 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 出的清晰的反映 实验课上 与实验相关的 与实
验不相关
二、认知过程
(一)注意 分类
按照有无注意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 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 注意。
条件: ①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②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二、认知过程
(一)注意 分类
按照有无注意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 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条件: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培
二、认知过程 (四)记忆 分类
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字词、定义、人 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程序性记忆 技能记忆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二、认知过程 (四)记忆 分类
根据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在0.25-2秒 信息编码以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来进行 特点:很快消失、若得以加工,可以转入短时记忆,形 象鲜明、容易衰退
二、认知过程
(二)感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也叫差别 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比方说如果手上原有的重量是100克那么至少必须增加2克人们才能感觉 到两个重量即100克与102克的差别如果原有的重量是200克那么增加的重 量必须达到4克如果原重量为300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应该是6克。
二、认知过程
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4)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 比原来获得 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 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 、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二、认知过程
二、认知过程 (二)知觉 基本特征 (2)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的有关经验、对感知 对象进行加工,并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 X光片,医生与普通人的知觉
二、认知过程 (二)知觉 基本特征 (3)知觉的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的多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二、认知过程 (四)记忆 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个体对感知过的事物,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 记忆。 表象一般以视觉和听觉为主,但在各种感知觉基础上都可以形成 。 香蕉的表象来源形状、颜色、味觉、嗅觉……
二、认知过程 (四)记忆 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第四节 小学德育 第五节 美育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二、认知过程 三、情绪情感过程 四、意志过程 五、个性心理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二、认知过程
(一)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 对象的数量
二、认知过程
(一)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2)注意的稳定性 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的时间越长,注 意越稳定。 注意的起伏或者动摇。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
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二、认知过程
(一)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3)注意的转移 主动将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 几种不同的活动
二、认知过程
(二)感觉 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 各类心理现象的特征及规律是考查重点 感觉现象、记忆的规律、思维的种类、能力
和气质、性格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 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 性心理。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5)投射效应 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 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 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疑邻盗斧”
二、认知过程 (四)记忆 对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 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或回忆) 的过程。
二、认知过程 (二)知觉 基本特征 (4)知觉的恒常性 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 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二、认知过程
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1)刻板效应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冬季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 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 这种特征,而无视群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
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 理过程。
个性倾向过程: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过程,是个
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外界世界认识的 态度的选择和倾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 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
语义记忆
个体对词语为表达方式的知识的记忆,例如:概念、定理、公式 等 最常见的一种记忆
二、认知过程 (四)记忆 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情绪记忆
个体对曾经体验过的情绪状态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一个人小时候学会游泳,长大后多年不游,也能很快恢复
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错觉: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
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 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二、认知过程 (二)知觉 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 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 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
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 方人是善于经商的
二、认知过程
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2)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的信息 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第一印象 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它主要是获得 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 衣着打扮等 方面的印象,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养对事物的间接事物;保持稳定的情绪;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智力活动 与外部活动的结合
二、认知过程
(一)注意 分类
按照有无注意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 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例子:同学们正在教室里学习,突然外面进来一只蝴 蝶,大家都将视线转向了它,这是无意注意。
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是 视觉的后像。 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声音的余音萦绕,这是听觉 的后像。
二、认知过程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指某种感觉的机能缺失之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 系统的技能来补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