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古代典故及用法
文言文中的典故与引用技巧
文言文中的典故与引用技巧在古代文言文中,典故和引用是非常常见且重要的修辞手法。
通过引用经籍、典籍、历史事件或者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可以使文言文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用的典故和引用技巧,并分析其应用的效果和影响。
1. 孔子引用孔子作为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行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因此,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引用孔子的言论和典故。
比如,作者可以引用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样的引用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2. 历史事件引用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文言文中常被引用的素材。
作者可以引用历史中的英雄事迹、政治斗争、战争胜利等来突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比如,作者可以引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以形容战略的巧妙和英雄的气概;或者引用古代的桃园三结义,以表达团结友爱的力量。
3. 典籍引用文言文中还常常引用古代的典籍,如《诗经》、《论语》、《史记》等。
通过引用这些典籍中的诗句、名言或者故事,可以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比如,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话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举一反三,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4. 文学作品引用古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引用还常常与古代文学作品相联系。
比如,引用《红楼梦》中的段落,可以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并增加情感的表达力。
而引用《西游记》中的情节,则可以增加幽默和戏剧性。
在使用典故和引用技巧时,作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尺度适中典故和引用应该适度,不宜过多或过少。
过多会让文章显得夸张和艰深晦涩,过少则无法体现典故的作用。
作者需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目的来合理运用。
2. 灵活运用不同的典故和引用适用于不同的情境,作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字表达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典故和引用。
同时,也要注意将典故和引用与文章内容进行巧妙结合,使其自然融洽。
3. 准确引用引用时需要确保准确性,尽量保持原文的完整和精确。
避免误引、改编或者歪曲,以免引起读者的困惑和误解。
文言文中的常见典故与引用
文言文中的常见典故与引用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中,常常运用了各种典故和引用,以增加文章的艺术韵味和表达深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中典故和引用的使用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一、典故的使用1. 指事典故指事典故即通过一事一物的描述来暗示另一事物或道理,常见于《说文解字》等文言文中。
例如,“百步穿杨”一词,原指射箭时能百步之外准确射中箭靶的技艺,其比喻意义为能力高超、出类拔萃。
2.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引用材料的典故。
例如,“诸葛亮卧龙”一词指刘备时期的智囊,其多用以比喻隐藏的才能或人才。
3. 传说典故传说典故是以神话传说、小说故事等为素材的典故。
《西游记》中的“猴子偷桃”就是一个常见的典故,常用以形容调皮捣蛋或不守规矩的行为。
二、引用的运用1. 史书引用文言文中常引用《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例如,“史有启功之大者,非一中兴之主也”即引用《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一段,用以说明伟大功业不仅仅由一位君主所创造。
2. 诗词引用文言文常引用唐诗宋词等经典诗词,以表达情感或进行修辞。
例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即引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表示对美好时刻的向往之情。
3. 典籍引用文言文经常引用《论语》、《庄子》等典籍,以准确而简洁地表达观点。
例如,“岂因祸福避趋之,如追逐逝者,亦复何及!”即引用《庄子·逍遥游》一段,以表明追求逆境中的宁静与自在。
三、注意事项1. 使用适当典故和引用虽然能丰富文章表达,但使用不当则会造成拗口繁琐。
因此,在使用时要确保典故和引用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达所需内容,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 解释说明由于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引用多为古代的语言和事件,读者在理解时可能会存在困难。
因此,在使用时最好结合上下文进行恰当的解释和说明,以确保读者能够正确理解。
中国古代常用典故(共92个)
中国古代常用典故(共92个)1、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神器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3、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4、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5、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
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6、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7、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8、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9、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100个常见典故及用法
100个常见典故及其用法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31、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
32、赵括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空谈误国、用人要看真本领等。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50个古代文学常用典故,作文和古文双修
1.钱可通神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内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骑猪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
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
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
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
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
”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
(见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鸟尽弓藏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风误点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孙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蒲柳先秋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
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言语》《晋书•顾悦之传》)后以“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6.弃席春秋时,晋国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随他出生入死。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常代表着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一奴一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一奴一。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一团一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一奴一。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一奴一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一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一交一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一奴一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一奴一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一奴一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常见典故及其用法
常见典故及其用法常见典故及其用法1) 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诚心实意招揽人才等。
2) 诸葛亮七擒孟获:服人以德攻心为上等。
3) 刘禅乐不思蜀:丧失气节得过且过寄人篱下等。
4) 周处除“三害”:为民除害改恶从善战胜自我等。
5) 祖逖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修身健体严格要求和不忘收复故土等。
6) 王羲之临池学书:刻苦练功勤学不倦矢志求成等。
7)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于清贫不媚权贵保持高尚情操等。
8) 范缜《神灭论》:保持真理不畏诘难勇敢创立新学说等。
9) 李春修赵州桥:微贱者的才智古科技的昌盛等。
10)隋炀帝亡国:骄奢淫逸专横跋扈的恶果等。
11)唐太宗重用魏征:大胆启用反对过自己的'人勇于纳谏等。
12)唐三藏取经:外出学习的艰难和学习的执着顽强矢志不二等。
13)鉴真东渡日本国:为了信仰为了宗教传播的冒险进取不屈不挠等。
14)日本派出遣唐使:外邦的虚心学习与古代的文化交流等。
15)杨贵妃与荔枝:当政者的荒淫无度耗费民脂民膏等。
16)杨家一门忠烈:忠贞爱国奋勇抗敌英灵含冤等。
17)包拯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等。
18)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19)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20)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21)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22)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23)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24)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25)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26)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27)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28)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29)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30)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31)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32)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中华典故大全集
中华典故大全集1.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暴秦。
有一年,项羽在江淮地区率领起义军同秦军展开了搏斗。
在起义军遭到秦军章邯的追击,退到汉江边上,准备上船过江时,项羽为了彻底打消军士退却逃跑的念头,命令士兵打破煮食用的釜(炊具),烧掉行军用的船只,以表示有进无退、决一死战的决心。
将士们见此情形,一个个斗志昂扬、生死与共,终于大败秦军。
后来人们常用“破釜沉舟”一词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2. 揭竿而起: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
当时各地反政府武装力量先后起义反对秦朝暴政,其中一个著名的领袖叫陈胜、吴广的,领导起义后规定“凡遇不测之人,田间之字皆收吾剑”等来鼓舞士气,最终取得起义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人民起义或武装斗争。
3. 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东晋王朝。
他仗着国力强盛,向其他诸侯发动了进攻。
后来他率领八十万大军准备征服南方,统一全国。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军队被初春新长的草木遮蔽得很低,而以为敌军已排成阵势把他围困起来,心里不免有些害怕。
接着风声鹤唳的夜晚他也听到许多怪声音和影子,更使他恐慌不已,以为受到神灵征兆了,以致把树上的叶子也当成敌人的旗幡,在混乱中带着部队就往回逃跑了。
后来人们就用“草木皆兵”一词来形容错误的判断让一草一木都带有敌人的气息,更加使自己害怕的意思。
4. 风声鹤唳:西晋末年的时候,各地征战的士兵陆续回家,恢复各自的农事活动了。
当时有个名叫祖逖的人也由胜利而骄傲起来。
他每天练习书法后都要听到鸡叫声才去睡觉。
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听到鸡叫声才起床练字、读书的人都是刻苦的读书人,常常会受到鬼神的干扰。
”祖逖说:“我常常半夜三更听到一种怪叫声。
”别人说:“那是风声和鹤叫声。
”祖逖说:“风声和鹤叫声就像敌人追赶来了。
”从那以后祖逖就因为以前在战场上打仗时所受到的惊吓而神经错乱起来。
于是就真的相信了鬼怪的存在了。
古代故事典故
古代故事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0个古代典故,20种处世智谋,值得借鉴学习!
20个古代典故,20种处世智谋,值得借鉴学习!1、虑杂利害,曹操拒绝登帝位【原典】公元219 年7 月,蜀将关羽领兵进攻曹操军队,利用水淹战术打得曹军大败,曹操的将领于禁、庞德等人被俘获,樊城、襄阳被蜀军包围。
这次战役使蜀军声威大振。
曹操被蜀军的势头吓住了,本来打算将都城迁往邺城,以躲避蜀军锋芒。
这时,司马懿和蒋济向曹操建议,利用孙权和刘备争夺荆州的矛盾,以分割让出江南的地盘为代价,拉拢孙权。
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
孙权与曹操达成协议后,偷袭江陵,成功地攻杀了蜀将关羽。
蜀军损兵折将,解除了对樊城和襄阳的包围。
这年冬天,为了嘉奖孙权配合解围的功绩,曹操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任荆州牧,并封他为南昌侯。
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进一步扩大地盘,暂不想同曹操作对。
他派出校尉梁寓向曹操进贡礼物,并派人送去信件,表示愿向曹操俯首称臣。
曹操读完来信,心里明白孙权不会这么顺从,而是别有用心,他把信给左右看了,并说:“孙权这家伙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侍中陈群等人说:“蜀汉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
殿下功高德重,人心所向,孙权在远方称臣,这是天随人愿。
殿下应该登基称帝,不能再犹豫了。
”曹操听了以后回答说,“如果有天命在,我就成了周文王曹操音周文王灭商未成功自比,感叹自己未能统一中国。
他也明白,倘若接受孙权称臣,就暴露了称帝的野心。
在实力还没有强大到吞并孙权和刘备的时候妄自称帝,就断了自己的退路;到时候称帝不成,又会失去号令天下的威信,所以发出了“在火炉上烧烤”的感慨,拒绝称帝。
【新说】所谓“虑杂利害”,是说同时考虑到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这种考虑,往往是在采取行动之前进行;想明白了,在心理上和物质上作好准备,接着付诸行动。
只考虑到一个方面,要么是准备不足,要么是出现意外,导致行动失败。
有经验的谋略家和领导者是不会这么做的,他们的思维习惯总会同时考虑到两个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作出种种假设来预测后果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周密准备,谨慎行事。
经典历史典故28则
经典历史典故28则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注释】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赏析: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
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
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
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注释: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意:意图。
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赏析:《史记》中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谋士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后即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注释】选择《史记魏世家》。
思:思慕,怀念。
乱:混乱,动乱。
【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赏析】: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
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
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
”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
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
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注释】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沐:洗头发。
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赏析】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
古代汉语典故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典故整理大全
1. 穷且益坚:这个典故源自于《孟子·告子下》一篇。
它告诉我们要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2.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典故源自《庄子·逍遥游》。
它形容形势紧迫时要警惕周围的竞争对手。
3. 画蛇添足:这个典故源自《战国策·楚策一》。
它教导我们不要做无用功,不要过度追求完美。
4. 杯弓蛇影:这个典故源自《后汉书·任纪传下》。
它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过度猜忌而产生杞人忧天的情绪。
5. 见仁见智:这个典故源自《论语·卫灵公》。
它说明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因人而异,需要尊重他人的观点。
6.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源自《后汉书·臧骋传》。
它指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经验。
7. 患得患失:这个典故源自《史记·赵世家》。
它告诫我们不要因小失大,要善于把握机遇。
以上是部分古代汉语典故的整理,通过研究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典故解析和详细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历史典故】三十个经典历史典故及简析
历史典故三十个经典历史典故及简析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十个经典历史典故及简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历史典故三十个经典历史典故及简析篇1以管窥天【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
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
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
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
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
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
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陰陽交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
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
”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
一解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
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
”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
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
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
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
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切了太子的脉,然后为太子实施针灸。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1、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2、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讲解文言文的典故及引用
讲解文言文的典故及引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优美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内涵。
在文言文中,典故和引用是重要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讲解几个常见的文言文典故及其引用的含义和用法。
一、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家庭教育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故事描述了孟子的母亲因为希望孟子能够学习好,迁居了三次,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育方法。
例如,在现代教育中,有人会说:“他的母亲真是个‘孟母三迁’,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辗转迁居。
”这句话表达了家长为了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付出努力的决心和毅力。
二、曹操赋诗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才华横溢的文学素养而闻名。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则关于曹操赋诗的故事。
据说一次,曹操在马上看到了一只黄莺,就展开骑马追逐,同时赋诗表达了对黄莺的赞美之情。
这个故事常常被引用来形容才情出众的人。
例如,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文学功底很深时,可以说:“他的才华如同曹操赋诗时的灵感一般,唾手可得。
”这句话意味着对他的才华的高度赞赏。
三、杀鸡儆猴“杀鸡儆猴”是一则出自《汉书·逸民传》的典故。
故事中说,汉武帝的宰相平原君曾在家中杀了一只鸡,然后告诉家人说,“这是用鸡儆鸭,也就是杀鸡儆猴。
”。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用一个人或事物来威慑其他人,以此来达到约束或警告的目的。
例如,在组织中,当有人做错事而被严厉批评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为了杀鸡儆猴,提醒大家要严守纪律。
”四、卧薪尝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故事中,齐国相国田文中为了激励国君勤政爱民,贡献自己的全部家产,甚至睡觉时卧在薪柴上,以此来体验战争的艰苦,准备迎接战争的挑战。
这个典故和引用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达到目标而付出极大努力和牺牲,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例如,在现代商业中,我们可能会说:“他为了公司的成功,卧薪尝胆,日夜奋斗,不怕付出任何代价。
历代常用典故大全,用于留存记载
历代常用典故大全,用于留存记载常用典故: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 尺素: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投笔:指弃文从武。
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阳关”。
风骚: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从前的独领风骚,不过现下这个词已经变得不那么友善了。
)雕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商女:指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杜康: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行路难:指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指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人杰: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涂鸦: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一般用于说话者自己对自己做的评价,是谦虚的说法。
春秋: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抱柱:比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解读文言文中的典故与典型表达
解读文言文中的典故与典型表达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和典型表达,这些典故和表达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为大家解读文言文中的典故与典型表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表达方式。
一、典故的解读与运用1.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形容女子美貌的典故,出自《红楼梦》。
其中,“沉鱼”指的是西施,她的美貌让鱼儿都为之沉默;“落雁”指的是貂蝉,她的美貌让飞翔的雁儿都为之坠落;“闭月”指的是王昭君,她的美貌让明月都为之蒙羞;“羞花”指的是貌美的杨贵妃,她的美貌让花朵都为之羞愧。
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事物的美好。
2. "狐假虎威"这是形容弱者借势欺负他人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
故事中,狐狸假扮成老虎,威吓其他动物,但实际上它并没有真正的力量。
这个典故用来形容那些借势欺负他人的人,虽然看似强大,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能力。
3. "守株待兔"这是形容人们不努力而侥幸成功的典故,出自《庄子》。
故事中,有个农夫守在一棵树旁,等待兔子撞树而死,以便捡到兔子。
这个典故用来形容那些不努力而侥幸成功的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想着等待机会自己来到,最终往往一事无成。
二、典型表达的解读与运用1. "心如明镜,容貌端庄"这是形容一个人内心清明,外表庄重的典型表达。
心如明镜,意味着内心没有杂念,清澈明亮;容貌端庄,意味着外表庄重得体。
这个表达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内外兼修。
2. "一叶知秋"这是形容一个人观察细致,洞察力敏锐的典型表达。
一叶知秋,意味着通过观察一片叶子的变化,就能够判断出秋天的到来。
这个表达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观察力敏锐,能够从细微之处看出大局。
3. "知足常乐"这是形容一个人满足于现状,能够享受生活的典型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古代典故及用法
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31、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
32、赵括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空谈误国、用人要看真本领等。
33、毛遂自荐:敢于挺身而出、肯定自我、为国排忧等。
34、甘罗十二为上卿:年轻有为、建功立业、破除资历辈分等。
35、荆轲刺秦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冒险犯难报知己等。
36、叶公好龙:言行脱节、自取其咎等。
37、秦始皇焚书坑儒:扼杀文化、荼毒人才之不可取等。
38、赵高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的可恶与仰人鼻息、投人所好的可鄙等。
39、项羽、刘邦鸿门宴:滥施宽容、坐失良机、酿成后祸等。
40、刘邦约法三章:严于纪律、立信安民方可成大业等。
41、韩信受胯下之辱:胸怀远大、大勇若怯、不计一时得失等。
42、萧何追韩信:珍视人才、敢于重用无名之辈等。
43、张良与圯上老人:尊重老者、经受考验、终获厚待等。
44、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专心致志、发奋读书等。
45、司马迁撰《史记》:为了事业牺牲一切、孜孜不倦、奋斗不已等。
46、苏武牧羊:忠于国家、保持气节、威武不能屈等。
47、马援马革裹尸:立志报国、义无反顾、效命沙场等。
48、班超出使西域:当仁不让、为国扬威、交流开拓等。
49、董宣强项抗圣命:不媚上、不枉法、坚持原则、冒死抗争等。
50、孔融让梨:谦逊礼让、克己待人、尊敬年长者等。
51、曹孟德老骥伏枥:年高者壮心未已、理想永存、向往奋斗等。
52、曹植七步成诗:不可同室相残以及奇才急智等。
53、曹冲称象:少年英才、聪明过人以及独辟蹊径破难关等。
54、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诚心实意招揽人才等。
55、诸葛亮七擒孟获:服人以德、攻心为上等。
56、刘禅乐不思蜀:丧失气节、得过且过、寄人篱下等。
57、周处除“三害”:为民除害、改恶从善、战胜自我等。
58、祖逖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修身健体、严格要求和不忘收复故土等。
59、王羲之临池学书:刻苦练功、勤学不倦、矢志求成等。
60、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于清贫、不媚权贵、保持高尚情操等。
61、范缜《神灭论》:保持真理、不畏诘难、勇敢创立新学说等。
62、李春修赵州桥:微贱者的才智、古科技的昌盛等。
63、隋炀帝亡国:骄奢淫逸、专横跋扈的恶果等。
64、唐太宗重用魏征:大胆启用反对过自己的人、勇于纳谏等。
65、唐三藏取经:外出学习的艰难和学习的执着、顽强、矢志不二等。
66、鉴真东渡日本国:为了信仰、为了宗教传播的冒险进取、不屈不挠等。
67、日本派出遣唐使:外邦的虚心学习与古代的文化交流等。
68、杨贵妃与荔枝:当政者的荒淫无度、耗费民脂民膏等。
69、杨家一门忠烈:忠贞爱国、奋勇抗敌、英灵含冤等。
70、包拯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等。
71、欧阳修“三上”苦读:珍惜光阴、见缝插针、日积月累等。
72、司马光砸缸:聪明少年临危镇定、机智救人等。
7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甘于攀登、勇于探索、无限风光在险峰等。
74、王安石伤仲永:人的变化、环境影响、人才的失落等。
75、杨时立学程门:求师的谦逊真诚与执着恳切的精神等。
76、岳飞抗金与被害:爱国报国、奋勇抗敌、陷害忠良等。
77、梁红玉抗金兵:女性的爱国精神、顽强斗志等。
78、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79、文天祥的正气:忠心爱国、成仁取义、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等。
80、元世祖厚待马可·波罗:恩德怀远、东西文化等。
81、黄道婆改进纺织术:传播技术、致富乡里、无私奉献等。
82、王冕学画:勤奋苦学、坚持不辍、终获成功等。
83、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要充分准备、待机成事等。
84、郑和下西洋:大胆创举、开拓海外交流、发展贸易等。
85、于谦两袖清风与临难护国:为官清廉自律、临危不惧、勇当大仁等。
86、海瑞冒死上疏: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秉公执法等。
87、李时珍跋山涉水写“本草”:忠于事业、不畏艰难等。
88、徐光启学习西洋科技:破除保守思想、放眼海外、虚心学习先进技术等。
89、袁崇焕的含冤而死:主观武断、偏听偏信、毁灭人才的后果等。
90、东林党人关心国事: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谏言议政等。
91、徐霞客游历天下:执着、勤勉、不惧艰难险阻的实践精神等。
92、李自成起义的成败:兴亡盛衰、变化在自身等。
93、夏完淳少年英烈:爱国抗敌、视死如归等。
94、清初的文字狱:压制思想、扼杀文明的可悲等。
95、林则徐的“睁开眼睛看世界”:有识之士放眼天下、学习外国等。
96、太平天国内讧:团结兴邦、分裂误国、同心同德方可成事等。
97、武训办义学:尊师重教、兴学育人的献身精神等。
98、火烧圆明园:侵略行径的可耻、国家贫弱的不幸等。
99、严复撰《天演论》:优胜劣汰、思想启蒙、先觉者的历史作用等。
100、康梁公车上书:忧国忧民、变法图强、志士仁人挺身而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