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一.任务书 (2)1.1.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1.2.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程序1.3.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内容1.4.设计任务和操作条件1.5.主要设备结构图1.6.设计进度1.7.设计成绩评分体系§二.概述与设计要求 (4)2.1.换热器概述2.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2.3.设计要求§三.设计条件与主要物理参数 (5)3.1.初选换热器的类型3.2.确定物性参数3.3.计算热流量与平均温差3.4.管程安排(流动空间的选择)与流速确定3.5.计算总传热系数3.6.计算传热面积§四. 工艺设计计算 (9)4.1.管径和管内流速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与壳程数4.4.换热管选型汇总4.5.换热管4.6.壳体内径4.7.折流板4.8.接管4.9.壁厚的确定、封头4.10.管板§五.换热器核算 (14)5.1.热量核算5.2.壁温核算5.3.流动阻力核算§六.设计结果汇总 (18)§七. 设计评述 (19)§八.工艺流程图 (19)§.九.符号说明 (21)§.十.参考资料 (22)§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1.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以与化工原理课程以后,进一步学习工程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和相关选修课程的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完成以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的实践。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掌握单元操作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标准,正确选用公式和数据,运用简洁文字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述设计思想和结果;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尊重实际问题向实践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经济观点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选型姓名:学号:10091693班级:工092指导老师:袁萍前言1.换热器的设备简介传热是热能从热流体间接或直接传向冷流体的过程。

其性质复杂,不但要考虑经过间壁的热传导,而且要考虑到间壁两边流体的对流传热,有时还须考虑到辐射传热。

在化学工业中常遇到的热交换问题,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

其中间壁式换热器詹用量最大,据统计,这类换热器占总用量的99%。

间壁式换热器又可分为管壳式和板壳式换热器两类,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设计资料基本齐全,在许多国家都有了系列化的标准。

因此,作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工业设备,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换热器(英语翻译: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管壳式换热器按结构特点分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双重管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和双管板换热器等。

前3种应用比较普遍。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主要有外壳、管板、管束、顶盖(又称封头)等部件构成。

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没有壳侧密封连接,相同的壳体内径排管最多,在有折流板的流动中旁路最小,管程可以分成任何管程数,因两个管板由管子互相支撑,故在各种管壳式换热器中它的管板最薄,造价最低,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换热器的缺点是:壳程清洗困难,有温差应力存在。

这种换热器适用于两种介质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及壳程介质清洁,不易结垢的场合。

在满足工艺过程要求的前提下,换热器应达到安全与经济的目标。

换热器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参数选择和结构设计、传热计算及压降计算等。

设计主要包括壳体形式、管程数、换热管类型、管长、管子排列、管子支承结构、冷热流体的流动通道等工艺设计和封头、壳体、管板等零部件的结构、强度设计计算。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3)掌握化工计算方法和技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化工过程设计和优化能力;(3)学会使用化工设备和仪器进行实验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增强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认识和兴趣;(3)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溶液、蒸馏、吸收、萃取、离子交换等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

2.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包括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化工计算方法:包括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质量平衡等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周: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第3-4周: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第5-6周:化工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化工原理》;2.参考书:相关化工原理的教材和学术著作;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动画等;4.实验设备: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设计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设计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设计内容与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塔板的工艺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精馏塔全塔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原料苯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塔顶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原理课程设计⼀、计题⽬:奶粉喷雾⼲燥⼆、设计条件:1、⽣产任务:年产全脂奶粉750吨(学号:1--6);800吨(学号:7—12);850吨(学号:13--18);900吨(学号:19--24);950吨(学号:25--30);1000吨(学号:31--36)以年⼯作⽇310天(学号尾号为单数);330天(学号尾数为双号),⽇⼯作⼆班,班实际喷雾时间6⼩时计。

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全脂奶粉质量标准”。

2、进料状态:浓缩奶总固形物含量46%(学号5,6,11,12,17,18,23,24,29,30,35,36)48%(学号:3,4,9,10,15,16,21,22,27,28,33,34)50%(学号:1,2,8,7,13,14,19,20,25,26,31,32)温度55℃、密度1120kg/m2、表⾯张⼒0.049N/m、黏度15cp。

成品奶粉含⽔量≯2.5%(⼀级品)、密度600 kg/m2、⽐热2.1kJ/kg.K。

3、新鲜空⽓状态:t0=20℃、ф=50%(学号1—12);t0=23℃、ф0=55%(学号13—24);t 0=25℃、ф=60%(学号25—36)⼤⽓压760mmHg4、热源:饱和⽔蒸⽓。

三、设计项⽬:a)⼯艺流程的确定b)喷雾⼲燥装置的计算c)辅助设备的选型及计算d)绘制⼯艺流程图e)编制设计说明书四、设计时间和设计要求时间:1.5周要求:根据设计任务,确定⽅案合理,论证清楚,计算正确,简述简明,图纸整洁⽆误,书写整齐清洁。

1、⼯艺流程确定及论证本⼯艺采⽤并流、离⼼式喷雾⼲燥法进⾏奶粉的喷雾⼲燥。

1.1论证奶粉喷雾⼲燥的原理是将浓缩乳借⽤机械⼒量,即压⼒或离⼼的⽅法,通过喷雾器将乳分散为雾状的乳滴(直径为10-15um),⼤⼤增加了其表⾯积,同时送⼊热风的情况下雾滴和热风接触,浓乳中的⽔分便在0.01-0.04s的瞬间内蒸发完毕,雾滴被⼲燥成球形颗粒落⼊⼲燥室的底部,⽔蒸⽓被热风带⾛,从⼲燥室排风⼝排出,⽽且微粒表⾯的温度为⼲燥介质的湿球温度(50~60℃),若连续出料,整个⼲燥过程仅需10~30s,故特别适⽤于热敏性物料的⼲燥,蛋⽩质的变性很少,乳清蛋⽩依然保持良好的溶解性,酶的活性也没有丧失。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填料吸收塔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填料吸收塔设计)

水吸收氨填料吸收塔设计1 题目含氨为5%的混合气体, 处理量为500m3/h, 尾气中含氨低于0.02%,采用清水进行吸收, 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 (均为体积分数).,2 设计任务和操作条件:(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 20℃(3)年工作300天,每天24小时运行.3 填料类型 聚丙烯阶梯环填料,规格自选.4 设计内容(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2)填料层压降的计算(3)液体分布器的简单设计(4)吸收塔塔体工艺尺寸的计算(5)绘制分布器施工图(6)对本设计进行评述5 基础数据20℃下氨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数为0.725Kmol/( m3. kpa)一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采用常规逆流操作流程.流程如下。

二物料计算(l). 进塔混合气中各组分的量取塔平均操作压强为101.3kPa,故:混合气量= 500()×= 20.80kmol/h混合气中氨量=20.80×0.543 =1.129 kmol/h = 19.2kg/h混合气中空气量=20.80-1.129 = 19.671kmol/h=570.5kg/h (2).混合气进出塔的(物质的量)组成==0.05430;(3).混合气进出塔(物质的量比)组成Y1==0.0574Y2=(1-)=0.0574×=0.0002296(以塔顶排放气体中氨含量0.02%计)三 平衡曲线方程查表知:20℃时,氨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277.3Kpa;m = = = 2.737故操作线方程为:Y=2.737X.吸收剂(水)的用量Ls由操作线方程知:当Y1=0.0574时,X1*=0.021,计算最小吸收剂用量=19.671×=53.77 kmol/h取安全系数为1.5,则Ls=1.5×53.77=80.65kmol/h = 1451.7kg/h依物料衡算式塔底吸收液浓度= 19.671×= 0.014四塔径计算塔底气液负荷大,依塔底条件(混合气20℃),101.325kPa图1 通用压降关联图(1).采用Eckert通用关联图法(图1)计算泛点气速①有关数据计算塔底混合气流量V`S=570.5+19.2=589.7kg/h吸收液流量L`=1451.7kg/h进塔混合气密度=×=1.206kg/(混合气浓度低,可近似视为空气的密度)吸收液密度=998.2kg/吸收液黏度=1.005 mP a·s经比较,选DN38mm聚丙烯阶梯环。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名称用水冷却煤油产品的多程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二、设计条件使煤油从 140℃冷却到40℃,压力 1bar ,冷却剂为水,水压力为3bar,处理量为 10t/h,进口温度 20 ℃,出口温度 40 ℃三、设计任务1 合理的参数选择和构造设计2 传热计算和压降计算: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四、设计说明书容1 传热面积2 管程设计包括:总管数、程数、管程总体阻力校核3 壳体直径4 构造设计包括壁厚5 主要进出口管径确实定包括:冷热流体的进出口管6 流程图〔以图的形式,并给出各局部尺寸〕及构造尺寸汇总〔以表的形式〕7 评价之8 参考文献一、设计的目的通过对煤油产品冷却的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到达让学生了解该换热器的构造特点,并能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类型,同时还能根据传热的根本原理,选择流程,确定换热器的根本尺寸,计算传热面积以及计算流体阻力。

总之,通过设计到达让学生自己动手发展设计的实践,获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1 构造设计应满足工艺要求2 构造简单合理,操作调节方便,运行安全可靠3 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等4 安装、维修方便三、设计要求1 计算正确,分析认证充分,准确2 条理清晰,文字流畅,语言简炼,字迹工整3 图纸要求,图纸、尺寸标准,图框,图签字规4 独立完成四、设计课题工程背景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各种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进展冷却,本设计以某厂冷却煤油产品为例,让学生熟悉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过程。

五、参考文献1 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华南工学院, 19862 传热设备及工业炉,化学工程手册第 8 篇, 19873 化工设备设计手册编写组. 金属设备, 1975-4 尾英郎〔日〕等,徐忠权译,热交换设计物册, 19815 谭天恩等. 化工原理(上、下册)化学工业.六、设计思量题1 设计列管式换热器时,通常都应选用标准型号的换热器,为什么?2 为什么在化工厂使用列管式换热最广泛?3 在列管式换热器中,壳程有挡板和没有挡板时,其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有何不同?4 说明列管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步骤?5 在换热过程中,冷却剂的进出口温度是按什么原那末确定的?6 说明常用换热管的标准规格〔批管径和管长〕。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附流程图和设计图)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附流程图和设计图)

徐州工程学院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水吸收氨过程填料吸收塔设计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完成时间目录第一节前言 (3)1.1 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 (3)1。

2 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 (3)第二节填料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3)2。

1 装置流程的确定 (3)2.2 吸收剂的选择 (3)2.3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3)2.3.1 填料种类的选择 (4)2.3.2 填料规格的选择 (4)2。

3。

3 填料材质的选择 (4)2.4 基础物性数据 (4)2。

4。

1 液相物性数据 (4)2.4.2 气相物性数据 (5)2。

4。

3 物料横算 (5)第三节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6)3.1 塔径的计算 (7)3.2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及分段 (7)3.2。

1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7)3。

2。

2 填料层的分段 (8)3.3 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9)第四节填料塔内件的类型及设计 (10)4。

1 塔内件类型 (10)4。

2 塔内件的设计 (10)注:1填料塔设计结果一览表 (10)2 填料塔设计数据一览 (11)3 参考文献 (12)附件一:塔设备流程图 (12)附件二:塔设备设计图 (13)第一节前言1.1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设计任务:用水吸收空气中混有的氨气。

设计步骤:(1)根据设计任务和工艺要求,确定设计方案;(2)针对物系及分离要求,选择适宜填料;(3)确定塔径、填料层高度等工艺尺寸(考虑喷淋密度);(4)计算塔高、及填料层的压降;(5)塔内件设计。

1.2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1. 气体混合物成分:空气和氨2。

空气中氨的含量: 5。

0%(体积分数),要求塔顶排放气体中含氨低于0.02%;)3. 混合气体流量6000m3/h4. 操作温度293K5. 混合气体压力101。

3KPa6。

采用清水为吸收剂,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

5倍。

7。

填料类型:采用聚丙烯鲍尔环填料第二节精馏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2.1装置流程的确定本次设计采用逆流操作:气相自塔低进入由塔顶排出,液相自塔顶进入由塔底排出,即逆流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流干燥设计说明书 1 第一章 气体干燥概述 1.1 概述 干燥是利用热能将湿物料中湿份除去的操作过程。干燥技术在化工、制药、造纸、食品、生物、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煤和木材加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干燥的目的主要是便于物料的储藏、运输和加工,通过干燥是产品或半成品达到要求的含湿标准。 干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按操作压力分为常压干燥和真空干燥;按操作的方式分为连续干燥和间歇干燥;按传热方式可分为传到干燥、对流干燥、辐射干燥、接电加热干燥及由上述两种或多种方式组合的联合干燥。

1.2 干燥过程 化工中以连续的对流干燥应用最为普遍,干燥介质可以是不饱和热空气,惰性气体及烟道气,需要除去的湿分为水分或其他化学溶剂。在对流干燥过程中,热空气将热量传给湿物料,使物料表面水分汽化,汽化的水分由空气带走。因此,干燥是传质和传热同时进行的过程,传热的方向是由气相到固相,热空气与湿物料的温差是传热的推动力;传质的方向是由固相到气相,传质的推动力是物料表面的水汽分压与热空气中水汽分压之差。显然,传质、传热的方向相反,但密切相关,干燥速率由传热和传质速率共同控制。 通常干燥过程的预热段都很短,故常常将干燥过程分为恒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两个过程。在恒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保持不变,基本上不随物料含水量而变化;在降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随物料含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当物料的含水量等于平衡含水量时,干燥过程停止 气流干燥设计说明书

2 第二章 气流干燥过程 2.1 气流干燥过程 气流干燥是将散粒状固体物料分散悬浮在高速热气流中,在气力输送下进行干燥的一种方法气流干燥适合于处理粒径小、干燥过程主要由表面气化控制的物料。对于粒径小于0.5~0.7mm的物料,不论初始含水量如何,一般都能将含水量降为0.3%~0.5%。但由于物料在气流干燥器内的停留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秒),不易得到含水量更低的干燥产品。

2.2 气流干燥的使用范围

2.2.1物料形态 气流干燥技术主要适用颗粒状、粉末状、湿物料。颗粒的粒径一般在20mm以下。对于块状﹑或膏状湿物料,一般在干燥器底部串联一粉碎机,湿物料和高温介质可以直接通过粉碎机内部,使膏状物料边干燥边粉碎,然后再进入气流干燥管进行干燥,以解决膏糊状物料难以连续干燥的问题。

2.2.2物料中湿分存在状态 气流干燥器内高温热气流以高速在干燥管内流动,停留时间非常有限,因此,一般只适用于物料非结合水进行表面蒸发的恒速干燥过程。实践表明,这些状态水分存在下,颗粒状物料均可在气流干燥管中进行干燥,最终获得含水率为0.3%~0.5%的产品。对于湿分在物料内作扩散迁移的湿物料,则完全不适用于气流干燥过程。

2.2.3 对干燥产品有无其它附加要求 气流干燥器中的高速气流使颗粒之间、颗粒与器壁之间的激烈碰撞和摩擦,物料很容易粉碎和磨损,更难以保存完好的结晶形状和结晶光泽,因此,对干燥产品有上述要求的情况下,不适于气流干燥方法。 气流干燥设计说明书 3 2.2.4 其它不适用情况 有些物料极易粘附在管壁上,如钛白粉、粗制葡萄糖等不宜采用气流干燥方法;另外,物料粒度太细或物料本身有毒,由于气固相分离较难,一般也不宜采用气流干燥方法。

2.2.5 气流干燥流程的主体设备 干燥过程的主体设备为干燥器。根据被干燥物料的性质﹑干燥程度的要求﹑生产能力的大小不同,所采用的干燥器的型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固体物料干燥的机理复杂,至今仍未找到阐明干燥过程机理的合适理论。在能达到预期干燥目的前提下,选用干燥器主要还是根据操作费用、投资多少、安全因素及操作是否方便等因素决定,而无法进行严密的实际计算。 气流干燥设计说明书

4 第三章 气流干燥器的设计概述 3.1 颗粒在气流干燥管中的运动 3.1.1加速运动与等速运动及其干燥特征 颗粒从干燥管底部进入时,其上升的速度pu为零,而气流的运动速度为gu,此时气固相间的相对运动速度pgruuu为最大。此后,颗粒在上升气流对其产生的曳力的作用下,上升速度pu不断增大,而气、固相间的相对速度ru

不断减小。当ru等于颗粒的沉降速度tu时,颗粒的加速度为零,此后将以恒定的速度继续上升。可见颗粒在干燥管中分为加速阶段和恒速阶段。加速阶段的长短主要与入口的气流速度、颗粒的大小和密度有关,通常在物料入口以上1~3m内完成。在加速阶段,由于气固两相间的相对运动速度ru大,对流传热系

数大;在等速阶段,气固两相间的相对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对流传热系数基本上不变;而且由于颗粒较小,其沉降速度小,即气固两相间的相对速度小,对流传热传质系数不大,同时在等速阶段颗粒有最大的上升速度。因此,单位体积干燥管中颗粒密集度低,单位体积干燥管的传热传质面积小,这些多重因素使得等速段的传热传质速率小,干燥效率低。

3.2颗粒在气流干燥器中的对流传热系数

3.2.1单个球形颗粒与气流间的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Frossling根据颗粒或液滴在静止流体中的热传导及在流动流体中的对流传热可以加和的特性和实验数据,提出下列关联式:

11322.0(Re)()pPrhdNuKP (3-1)

式中:K——系数,量纲为1,Rsnz和Marshall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确定系数K=0.60; λ——气体的导热系数,W/(m.K); 气流干燥设计说明书 5 Nu——Nusselt准数,量纲为1,它包含了表面对流传热系数h,W/(2m.K); Cp——气体的比热容,J/( kg.K)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干燥介质是热空气,其中Pr数值变化幅度小,且接近1,所以上式可写成:

122.00.54ReNu (3-2) 由此式课直接计算得到单个球形颗粒与气流间的对流传热系数。 3.2.2颗粒在气流干燥器中的对流传热速率 1.加速运动阶段 在加速运动阶段,由于颗粒的运动速度pu不断变化,所以对流传热系数h和单位有效传热面积a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颗粒与气流之间的传热量须采用微积分方法进行计算

mtdZDhadQΔ4π2•= (3-3)

若雷诺数在之间和9.0Re5.88Re0==t,则 τΔ4π4πρ36006λRe14.12256.0dutDuDdGddQpmpppp= (3-4)

经处理得 +=2222)Reξ(ReReξReμ3ρ4τArddddpp (3-5)

式中,23μ3ρρ4ppgdAr= 为阿基米德数,纲量为1 当Re=9~88.5之间,处于过渡区,根据曳力系数与雷诺数间的关系得 ()+×=44.1044.106.006.0Re1Re1144ReRe6.01A0.ttArQ (3-6)

其中μ36003λ44.1Δ24×=mtGA (3-7) 当Re在400~1之间,把上式整理得 气流干燥设计说明书 6 ()+×=55.1055.105.0005.01Re1Re1155ReRe5.01AttArQ (3-8)

其中 μ36003λ54.2Δ24gtGAm×= 式3-8是Re在 400~1之间,气流干燥器加速段内颗粒与气体之间传热速率估算公式。 2.等速运动阶段 等速段内颗粒与气流之间的传热速率,不需要进行积分计算,可直接用公式 mtZDhaQΔ4π2= (3-9) 气流干燥设计说明书

7 第四章 气流干燥器的设计及计算 4.1 设计内方案的确定 气流装置的设计内容包括干燥介质的选择,流程的确定,搜集和整理有关数据,干燥过程的物料和能量的衡算,干燥管结构类型和主要工艺尺寸的确定,干燥条件的确定以及主要辅助设备类型选型及设计,绘制表明物料流向﹑流量﹑组成﹑主要控制点和各设备之间相互个关系的工艺流程图和干燥装置主要设备总装置图等。

4.1.1 干燥介质的选择

干燥介质的选择,决定于干燥过程的工艺及可利用的热能,此外还应考虑

介质的经济性及来源。基本的热能有热气体、液体或气态的燃料以及电能。在对流干燥过程中,干燥介质可采用空气、惰性气体、烟道气和过热蒸汽。热空气是罪廉价易得的热源,但对某些易氧化的物料,或从从物料中蒸发出的气体易燃、易爆时,则需用惰性气体作为干燥介质。烟道气使用于高温干燥,但要求被干燥的物料不怕污染、且不与烟气中的2SO和2CO等气体发生作用。由于

烟道气温度高,故可强化干燥过程,缩短干燥时间。 由于本设计中干燥的物料是涂料,其化学性质稳定,故可选用热空气作为干燥介质对物料进行干燥。

4.1.2 工艺流程、设备和某些操作条件的确定

气流干燥的工艺流程、设备和某些操作条件的确定,是指完成干燥任务所

需要设备的种类,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安装位置的确定。整个干燥过程需要涉及到的物流,各股物流在各设备间流动的次序、状态,各设备操作条件及其测定、调节和控制方法,以及采用的仪表、安全保障措施等等。 在流程方面可选择单根长干燥管操作,也可以采用多根短干燥管流程;也可以采用正压操作,也可以采用真空操作;在干燥管结构上可选择均匀直管式,也可以采用脉冲管或旋流式干燥管;在产品回收方面,采用单台旋风分离器还是采用多台旋风分离器并联或与气体分离器如袋滤器、点吸尘器联用;干燥后产品是否需要设置冷风管进行冷却后储藏;热风量的控制与调节,热风温度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