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饮食文化
影视剧中的清廷饮食文化浅谈

影视剧中的清廷饮食文化浅谈作者:张钰华来源:《今传媒》2019年第06期摘要:清代宫廷饮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宫廷饮食讲究形、色、味俱全,从简单的温饱上升到一种审美艺术,同时也是君王身份地位的象征。
近年来随着清宫剧的火爆,清廷饮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结合影视剧《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从饮食礼仪规范、满汉融合南北兼具的饮食特点两个方面对清代宫廷饮食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加深对清代宫廷饮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清代宫廷饮食;《如懿传》;《延禧攻略》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6-0151-02清代宫廷饮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方面清代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到最后的一个朝代,在吸收明代饮食特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满族的饮食特征,烹饪技术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另一方面,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中国,皇帝御膳、宫廷饮食代表了这一阶段社会最高的饮食水平,有着严格的饮食规制,引领着中上层社会的饮食风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
2018年暑假,《如懿传》上映之后,剧中高还原度的饮食和精美的外观引发网友热议,被称作一部《舌尖上的如懿传》。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一前一后播出,都以乾隆时代为背景,剧中都不乏家宴等饮食场景,对于观众了解清廷饮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君主至高无上:严格的饮食礼仪规范不同于底层社会基本的温饱需求,宫廷饮食讲究形、色、味俱全,上升到一种审美艺术,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皇帝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饮食被称为“御膳”,体现了庄严的政治色彩,尤以重大的节日、庆典为最。
清廷对于菜品、数量、膳时、餐具、用餐礼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
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宫内的日常膳食和重大的宴席,人员庞大。
影视剧中多称之为“规矩”。
在《延禧攻略》中,魏贵妃劝皇上进食时,太监总管李玉急忙劝阻,称“用膳时不能劝膳,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文化解读

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文化解读【摘要】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电影中,通过饮食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不同人物社会地位和性格特点。
饮食与社会地位的关系体现了人物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通过人物的饮食偏好和饮食方式,表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饮食文化的变迁也在电影中得到体现,展示了时代变化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饮食文化在电影中还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人物心理状态和故事发展。
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文化不仅重要,还给当代饮食文化带来启示,值得深入探讨饮食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
【关键词】电影《金玉满堂》,饮食文化,饮食场景,社会地位,人物性格,饮食文化变迁,象征意义,重要性,当代饮食文化,启示,体现。
1. 引言1.1 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文化解读电影《金玉满堂》通过对饮食文化的表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的重要地位。
电影中的饮食场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菜肴和饮食礼仪,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讲究。
影片也通过饮食与社会地位的关系,展示了不同阶层人士在饮食上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影片通过饮食与人物性格的表达,将人物形象与饮食文化联系起来,深化了角色的形象和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也反映了饮食文化的变迁,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食物表达方式。
饮食文化在电影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象征意义,传达着人们的情感、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对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文化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启示当代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与思考。
2. 正文2.1 电影中的饮食场景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场景虽然不是主要的情节,但却贯穿始终,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在影片中,餐桌上的美食丰盛多样,充满诱惑力,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家庭聚餐的场景中,食物成为了人们交流的媒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而在商务宴会中,食物则成为了谈判和交易的工具,彰显了权力和地位。
美食文化电影推荐清单

美食文化电影推荐清单《美食文化电影推荐清单》美食与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然而,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却能创造出别样的魅力。
电影既能通过视觉影像传递美食的魅力,也能借助剧情情节展示出食物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本文将为您推荐一些关于美食文化的电影,让您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品味美食的独特魅力。
1.《食物链》《食物链》是一部由李延世执导的韩国电影。
该片以一对普通夫妇的故事展开,通过剧情展示了现代食品产业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电影揭示了食物链背后的黑暗面,并提醒人们关注食品的安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美味的想念》《美味的想念》是由大卫·菲奇执导的美国电影。
该片通过一个家族在美食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展示了美食的魅力。
电影不仅展现了精美的食物制作过程,还通过温情的剧情呈现了家庭与传统之间的联系。
3.《饮食男女》《饮食男女》是台湾导演李安的代表作之一。
该片讲述了一个大家族的故事,通过家庭聚餐和食物交流展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电影通过食物的烹饪和享用,传递了家庭的温情和亲情。
4.《望远镜》《望远镜》是由菲利普·波埃洛执导的法国电影。
影片通过一个年迈的老人的眼睛展示了法国美食的丰富多样性。
电影中的美食镜头令人垂涎,也让人对法国的文化和美好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5.《东京独立食堂》《东京独立食堂》是一部由黑泽清执导的日本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独立小餐馆的故事,展现了日本美食的精致和传统。
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独特的剧情,让观众领略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6.《四大名捕》《四大名捕》是一部由元奎执导的香港电影。
该片讲述了四位名动江湖的侠客的故事,其中一位名捕擅长烹饪。
电影中的美食场景不仅展示了中华美食的精湛技艺,还通过刀工和厨艺展现了侠客们的非凡武艺。
7.《幸福之路》《幸福之路》是一部由张一白执导的中国电影。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饮食之路,展示了中国美食的传统和变迁。
电影中的美食场景让人垂涎欲滴,也让人感受到了美食与幸福之间的紧密联系。
影视剧美食大盘点,她靠家常菜赢来绝世武功,他靠叉烧饭成就食神

作为影视剧里最重要的道具之一,美食在不同时代背景的故事里均能发挥不同作用,同时因为美食素材的加入,让影视剧剧情更加立体丰富。
盘点影视剧里出现的各色美食,有的美食促成了角色之间的关系升级,有的美食成为爆笑情节催生素,有的美食则是剧情的重要线索。
本期,小编和大家聊聊影视剧里的特色美食,看看美食带来了哪些精彩故事。
《射雕英雄传》里她做菜肴博得武学大师青睐。
要说“射雕”里的第一厨子,除了皇宫大院里的御厨,就是东邪之女黄蓉了。
黄蓉冰雪聪明,情商奇高,加上善做菜肴,因此非常得当时的武学大师北丐洪七公喜爱。
爱屋及乌,在黄蓉菜肴的诱惑下,洪七公也逐渐看重了傻小子郭靖,于是,这两位武林后辈,通过美食,得到洪七公的大力指点,成为他的既定传人,闪耀江湖。
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等等,都被两人尽数学会,在这个过程里,美食的作用不可替代。
《佛跳墙》里他做的臭豆腐直接把人臭晕。
内地电视剧《佛跳墙》是讲述美食的作品,其中夏雨饰演的郑宝厨历经挫折磨难,辗转大江南北,吃尽苦难。
这个过程也恰好磨练了郑宝厨的厨艺,而阴差阳错里,他也偶然发明了一种美食臭豆腐,但因为豆腐实在太丑,并不受人欢迎,没有人愿意试吃第一口。
后来在街头摆摊中,郑宝厨遭人追债,一个小混混被逼首尝他的臭豆腐,被臭晕。
正当大家准备找郑宝厨算账时,小混混们自己爬起来,惊呼“臭豆腐实在太好吃”,自此,郑宝厨的臭豆腐终于爆红起来。
《神医喜来乐》里他喜欢吃狮子头吃出一桩姻缘。
赛西施是喜来乐系列里的主角之一,她一直倾慕喜来乐,但因为各种原因,两人并没有在一起。
碰巧的是,赛西施开的酒店始终和喜来乐的药铺在一起,而她的拿手好菜狮子头也确实风味独特,喜来乐好这一口,时常光顾。
一来二去,时间长了,喜来乐吃着狮子头,也被卷入各种纷争里,最终和赛西施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三揭皇榜》里他在糕团蒸笼里大难不死,福星不断。
《三揭皇榜》里,徐峥饰演的是一位傻头小子傅应星,很小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被人放到糕团笼里蒸煮,居然大难不死。
舌尖上的古代:美食文化发展历程

【大历史】舌尖上的古代:美食文化发展历程央视纪录片《舌尖2》的热播让美食再次搅动人们的视觉、味觉。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古人“舌尖上”的变迁,折射出的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食文化”历程。
<战乱或致喝粥盛行>秦汉时期,中国进入“粉食时代”。
由于石磨等器具的使用,人们普遍吃上谷物研磨后制成的食物。
汉魏时代,粥开始流行。
在稻米不多的古代,粥主要用粟、麦、豆熬制。
如汉代人喜欢用淘米水与小豆一起熬,称为“甘豆羹”。
同样多粮食,熬出的粥比饭要多很多,在灾荒年,粥往往是活命主食,正是因此,古人称赈济灾民为“施粥”。
魏晋南北朝时,喝粥成风,这一方面因战争致粮食不足,另外也与当时的饮食风尚有关。
<面食发展出现馒头>饼也是古人主食之一。
魏晋以后,随着面粉加工手段进步,面食迅速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的面食超过20种,包括蒸饼、汤饼、胡饼等。
蒸饼即放在笼内蒸熟的面食,其做法与今天的馒头差不多。
南北朝时,中国人制作蒸饼的技术已非常成熟,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发酵技术及火候。
蒸饼开启了“馒头时代”,唐代的“笼饼”、宋代的“炊饼”均由蒸饼而来,而放入馅料则成为包子做法的源头。
<唐朝进入吃饼时代>隋唐时,古人全面进入“吃饼时代”。
饼的做法,早期以北方少数民族的做法最妙,南北朝时,胡人进占中原,并带来他们的面食制作方法,“胡饼”与现代的饼相近。
宫饼在宋朝皇家很流行,传入民间后,俗称“小饼”、“月团”,这或是月饼的前身。
彼时,一种面点还被赵匡胤吃出了名。
当年还是北周大将的赵匡胤进攻南唐,在安徽寿县受阻,赵匡胤茶饭不思,是当地一种带馅面点救了他。
赵匡胤登基后,此面点被称为“大救驾”。
<宋代包子开始风行>宋代时,在唐代笼饼基础上,出现了一种包馅的面食,其与馒头形状相似,馅有素菜馅和肉馅两种,这就是现代包子的原型。
而“包子”一词,在宋代已出现,吴自牧的《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即有“细馅大包子”、“笋肉包儿”等记载。
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文化解读

电影《金玉满堂》中的饮食文化解读摘要:电影《金玉满堂》可谓是中华美食电影中的经典。
本文通过电影中展现的中华第一宴席满汉全席及各色珍馐肴馔,从饮食谈到文化,从饮食洞悉人生,旨在透过美食品味人生,探讨生活的意义。
饮食如人生,又或说人生如饮食,五味杂陈,冷暖自知。
没有灵魂的人煮出的菜肴也没有灵魂。
关键词:中华美食;满汉全席;饮食;文化;人生引言电影《金玉满堂》又名《满汉全席》,讲述了黑社会混混赵港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转行入厨界的故事。
影片由有“鬼才”之称的导演徐克于1995年拍摄而成。
该影片一展饮食文化电影之酣畅淋漓,给观众展现了各色珍馐肴馔,可谓是一场美食的盛宴。
同时,影片又从饮食谈到文化,从饮食洞悉人生,又可谓是拍出了美食类电影的深度。
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生总离不开两件事:饮食、男女。
一场美食的盛宴影片通过厨艺比拼等形式给观众们展现了一场中华美食的盛宴。
电影一开始就是香港厨师龙昆保和广州厨师廖杰的“第一名厨”之争。
厨艺比拼的同时,让观众们一开场就惊叹于中华美食之博大精深。
平常如白米饭,龙昆保师傅的天津小站米有一种人参的余味;廖杰师傅的江南香米有荷叶香味。
两位大厨的刀章比拼更让人大开眼界。
龙昆保师傅的水晶长城,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惊起四座。
而廖师傅的豆腐雕刻更是鬼斧神工。
最后一项比拼龙师傅做的是“海龙戏珠”,新鲜的鱼肉配以海龙的造型,龙师傅一点,海龙在火光中戏珠,犹如画龙点睛般使菜盘里的海龙顿时活了起来。
廖师傅本想做“灌汤黄鱼”,但是接到妻子面临难产的电话最终弃权。
第二次厨艺比拼廖杰代表的满汉楼和超凡饮食集团的黄荣以三夜三道满汉全席主菜的形式进行。
比拼中虽然不断发生小插曲,但是两方做出的美食都让观众们隔着屏幕也闻到了香味,色、香、味、意、形俱佳。
第一回合黄荣的“踏雪寻熊”,熊掌配上梨花,“鲜甜可口,层次丰富”,“如人身处雪山”;而廖杰的“一掌乾坤”,雕冬瓜上的流蜜熊掌,又堪称是“风味一绝”。
影视剧中的民俗文化举例

影视剧中的民俗文化举例
以下是一些影视剧中所展现的民俗文化例子:
1. 《大明宫词》:该剧讲述了唐朝贞观年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宫廷文化、衣着礼仪、古代音乐舞蹈等。
2. 《琅琊榜》:该剧以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斗争为背景,呈现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人们的
生活习俗、宴会礼仪等。
3. 《康熙王朝》:该剧是一部展现清朝康熙帝统治时期的历史剧,通过描述清朝皇宫的生活、
政治斗争等,展现了清朝时期的封建礼仪、冠冕堂皇的宫廷文化。
4.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该剧是根据墨香铜臭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三生三世的爱情
故事。
该剧融入了许多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元素,如妖魔鬼怪、仙界与凡间等,展示了传统民
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文化。
5.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该剧是《琅琊榜》的外传,以唐肆的小说《风起长林》为基础改编。
该剧通过描绘南宋时期的军队与西夏边境的战争,展现了当时的战争与军营文化。
6. 《还珠格格》:该剧是一部以康熙帝时期为背景的清宫剧,描绘了康熙帝与妃子们之间的生活、爱情与政治斗争,展示了清朝时期的宫廷文化与礼仪。
7. 《大宅门》:该剧讲述了上世纪初的中国贵族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旧中国家族制度、传统婚
姻观念、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景象等文化元素。
这些剧作通过展现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元素,使观众了解到了不同时代
的社会风貌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历史11201班陆健【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
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
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
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饮食男女》看饮食与人际关系周宁1011531137“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由此可知,中华上下5000年文明,无不围绕着“食”一字。
“食”既有“吃”、“食用”之意,亦有“食物”一解。
而今,人们对吃不止满足于果腹,还要求其色香味形给人以美好之感。
现实生活暂且不说,让我们来进入影视剧中窥探其饮食文化。
拥挤的街头,随着信号灯的改变,车子如卸闸的洪水一般汹涌,好似压抑着的欲望迸发的一刹那,千滋万绪涌上心头……这是《饮食男女》影片的开始,也是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
片中隐忍的父亲,他的感情就如同被抑制的洪水,总是在严肃背后透露出一点点小小的深情。
作为名厨的他事业成功但是家庭不幸,妻子早亡,他含辛茹苦地带大三个女儿,每周用“星期天的晚餐”来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却因一贯的严肃与压抑,与女儿间隔开了万水千山,每天花一大堆时间做出一桌的华丽,收获的却是惆怅与虚无:大女儿是虔诚的教徒,吃饭前总是不忘感谢上帝的赐予,却遗忘了父亲厨房忙碌的辛劳;二女儿因当初父亲的严格要求而功成名就,却说出了“为了离开那个家,一切都值得”这句令人寒心的话;三女儿生在集合中国饮食技艺一身的名厨之家,却在洋快餐打工,后来又跟同事的男朋友在路边摊吃得不亦乐乎,这不能不说是对父亲的讽刺。
这无疑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缩影:缺乏包容和理解。
确切的说,是子女缺乏对父母的包容和理解。
父亲是隐忍的,就象第四次家宴上父亲讲的“不想因为个人的事情连累家人”,他虽然与女儿们的朋友锦荣相爱,却因为顾及女儿们的感受而一拖再拖,就象锦荣说的“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可是他很爱你们”因为爱,父亲可是压抑着自己的感情,而相反,女儿们却个个不省心,不顾及父亲的感受:小女儿人小鬼大,不仅抢了女同事的男朋友,还把肚子搞大,然后完全不考虑父亲的想法,搬离了父亲的“世界”,大女儿自以为最疼爱父亲,也明明知道“家是他的全部”,而且口口声声说要“照顾父亲一辈子”结果却是“等不及”地在神的面前把自己嫁了。
而两个女儿的相继嫁人以及搬离,只是跟父亲“宣布”一下,丝毫没有征求意见的那一份尊重。
至于二女儿,她无疑是最想搬离那个家的人,从一开始的买房子,不惜投入所有积蓄,到后来工作升迁到阿姆斯特丹,可具有讽刺的是,她却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女儿的相继离开,如同信号灯的改变,使父亲积蓄的感情象火山爆发一样浓烈.终于说出了“不说,没对不起谁,说了,只是不想委曲求全”的话,小小地指责了自私的女儿们一下,同时对于锦荣的感情也做了交代,是整个影片的高潮所在。
这由隐忍到迸发的感情是本影片最大亮点。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这句孔老夫子的经典话语从父亲口中说出,着实代表了电影《饮食男女》的两个主题:食与色,从影片一开始那将近四分钟父亲的厨房忙碌,就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隐喻的美食世界,看着那些活物在父亲手中从生到死,从不堪入目的血污到令人胃口大开,不免俗地想到美仑美奂的盛宴背后,是无尽的辛酸与支离破碎的一颗慈父之心,然而“食”这个主题的表现真的仅仅是李安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阐述吗?我想不尽然,饮食是民生问题,没错,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光把“食”看做是生存必须那就有些狭隘了,为什么父亲的星期天晚餐是“不能不去”的呢,因为在这里,“食”已经成为了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是全家人得以聚在一起的纽带,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几世同堂的“堂”又不外乎饭堂,吃饭也由一件琐碎及必须的事情而转化为“宴”,——不得缺席的家宴,这“不得缺席”包含了女儿无尽的反感,也包含了父亲无法言说的无奈:爱女儿、想女儿、想聚会、想沟通。
但结果却是女儿们的挑剔味道和匆忙宣告。
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这个“食”对于他来说就是“菜上桌了,却一点胃口也没有”,也许对于他来说,失去“味觉”是最好的逃避。
中国有句成语叫“秀色可餐”,可见饮食男女的重点还是在“男女”上,本片的情欲表现也十分切合人物特点:父亲隐忍,所以整部影片他与锦荣的情感表露仅仅是电话教做菜,帮姗姗做饭,听听未来丈母娘的唠叨来寻找情爱的出口,极为含蓄内敛又不失真实;大女儿是虔诚的教徒,保守刻板,却在学生与她开的情书玩笑后找到了长久情感宣泄的出口:向心仪的体育老师索吻;至于“他要,我又是教徒”之类的顾虑也合情合理,可圈可点。
二女儿是新新人类,很现代地跟前男友保持“分手仍是朋友”的关系,而又与同事发生感情,所以她在片中的两段情欲情节很激烈,一如她的性格。
三女儿在懵懵懂懂及对爱一知半解中,以一颗青春萌动的心与男友激烈碰撞,在暗室里,两人看着显影的照片,扣住了对方的手,流露了人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惧和哀伤。
最后珠胎暗结,暗房情感交融的情景设置也确实符合她的心态——对于爱情的摸索仍是在黑暗中捉迷藏。
片中这些恰倒好处的情欲描写使影片更具可看性却不失教化意义,实在是一顿情色拿捏得当的情感大餐。
既然是情感大餐,自然情感的展现是这个影片的重头戏,爱情,友情,亲情这三种人世间最美的情感,在该片中也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父女之间的亲情是首当其冲,父亲爱女儿,这是无须质疑的,父亲的爱挥洒在那些花一天功夫的菜中,融化在每一次为女儿洗衣中,还有那一声声“起床”的呼唤中…然而他收获的是什么呢?菜被女儿挑剔地指出他味觉退化,洗衣却被女儿责怪搞错了彼此的衣服,叫起床面对的却是扭身的背影或是针锋相对的拌嘴…不过我想,也许父亲的乐趣就在于此吧?花一天工夫做的菜也许只是女儿生活的作料,但是它让大家聚在一起;为女儿洗衣即使是内衣也那么仔细,至于起床他更是享受那女儿沉睡的温馨,女儿一醒他就又变回了那个严肃木讷的父亲。
也许女儿对于父亲的爱也就在于那些挑剔与苛求中吧?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二女儿与父亲的情感变化:父亲是最疼爱二女儿的,因为她模样最象亡妻,性格又是两人的结合,然而这种爱只能通过外人之口(温伯伯)点明,并且由外人作为中介,我想影片安排温伯伯这个人物就是为父亲和女儿揭开心结的,而温伯伯的逝去引起了两人对生命的思考,以及中介消失必须面对彼此的慌乱。
女儿是父亲的克星,或者可以说,父亲是她的克星,她固执地认为父亲“看她不顺眼”,于是四处寻求出口,“把所有钱都丢下去了”只为逃离那个家,她可以在父亲看似严厉实则关怀的话语后反驳一句同样的,甚至可以在父亲好友温伯伯入院时毫不吝啬地给他一记香吻却忽视父亲“吃醋”的眼神。
这小小的手段多么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那种隐忍的情感宣泄:父母子女之间彼此深爱却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境遇。
然而最后女儿亲自下厨使父亲恢复味觉的情节使本片获得了圆满,那一声“女儿”“爸”也使父女亲请得到了升华。
其中有一个细节设置得巧妙生动,就是二女儿去医院看温伯伯,无意间看见父亲从心脏科检查出来,还和一个医生交谈着什么,这时她的心马上紧张起来,然后镜头一转,一个躺在病床,奄奄一息的人吸引了她的视线,她感受到了那个人渴求生命的目光,镜头再一转,父亲不见了,等她找到时,父亲已经进入了电梯,她所看到的,是父亲与她的相隔——电梯门的缓缓关上,也许她心中想到的还有阴阳永隔。
爱情无疑是亲情的催化剂,女儿们因“爱情”的相继离开是促成父亲下决心飞向新生的导火索,也是父女间亲情升华的工具,本片展示了八种爱情(或许更多),他们各具特色扣人心扉。
1.父亲与亡母的爱情:对于这种爱情,两个女儿有不同的见解,大女儿认为那是“老式相亲相爱的方式;二女儿则认为“吵吵闹闹算什么爱”只是“老式的战争”语气中充满不屑。
其实父亲与亡母的爱正代表了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父母所呈现给子女的爱,没有浪漫与激情,只有琐碎与平淡,有时候,反而争吵是感情的升华。
由几个片中细节可以看出父亲是爱亡母的:影片反复出现亡妻的照片,到最后搬家时,父亲把亡妻照片装入箱中,算是他对这段老式的爱的祭奠吧。
2.父亲与锦荣的忘年恋:两个人一个饱受婚变和唠叨母亲的折磨,孤苦伶仃带着孩子;一个早年丧偶,为自己的事业及三个女儿伤透了脑筋。
这是段在常人眼中近乎传奇的爱,从一开始的压抑,“这次不说,何时说”的呼声,到最后父亲在餐桌上“说了,只是不想委曲求全”的豪迈,这中间经历了一些零碎的铺垫:一开始的电话,父亲在热情地教授别人做鱼,那么是谁的电话呢?后面姗姗的一句“妈妈今天把鱼煎糊了”给了观众提示,现在想来,父亲为姗姗不辞辛苦地送菜送饭与忍受梁伯母的唠叨与烟熏其实是“讨好”锦荣的“小花招”,到影片最后,锦荣挺着大肚子的一句“爱你”把这段来之不易的爱情渲染得十分到位。
3.梁伯母“理所当然”的爱情:也许对于梁伯母,这不能叫爱情,放在这谈也有些牵强,但是梁伯母这种盲目可笑却又想当然的爱情,确实代表了为数不少的中国式婚姻。
梁伯母的出场是在二女儿对父亲归宿的调侃里,真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型,可见她的出场在世俗的眼光中注定要与年龄相仿又同样单身的父亲有关,梁伯母在女儿的“背叛”中,也一相情愿认为老朱“跟我蛮谈得来”,其实是屈于世俗的眼光,可见她表面是一个新派的人,抽烟,认为女子不要嫁人,但心中却是刻板与世俗的,至于结局老朱请求她把女儿嫁给她,她的反映说是对忘年恋的反对,不如说是对自己一相情愿的恼羞成怒。
这种想当然是的爱情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而李安设置的结局出乎意料,也是对这种爱情的反击。
4.大女儿的臆想之爱:大女儿的形象在片中十分饱满枪眼,她的爱情是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悲喜剧。
她生活在里自己编织的谎言里,把不曾存在的爱情作为心碎的理由。
她像所有的老姑娘一样,固执,矜持,敏感,开不起玩笑,曾经那么痴情于自己女友的男朋友,可惜一直只是暗恋,看着别人结婚生子又离婚,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用宗教信仰麻醉自己,就象她最后爆发时的叫嚣:“打球也要有对手,为什么只让我自己对着空气谈情说爱。
”在二女儿发现她的爱情“秘密”后,对于大姐不曾爱过的怜悯促使她们一对姐妹握手言和。
老大这份执着的臆想之爱看似荒唐可笑,实则有她的必然:母亲早亡,自己作为老大,义无返顾地扮演母亲的角色,常年克制自己象个家长,于是保守刻板的她没有爱情也是自然而然的,臆想式爱情看似可笑,其实有它存在的必然以及让人辛酸的理由,也铸成了二女儿对于感情认识的飞跃,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5.大女儿的爆发之爱:由于一句“抛绣球”,老大开始了第二春,老爱端出曾经沧海的架子,但爱情来时,她一样心动如水,一样手足无措,一样慌张愚蠢得如同任何一个恋爱中的女人。
老大一脸素淡在校园里穿行,可是,体育老师和情书叫她心思荡漾,终于穿红披绿,在广播台上高喊.她一遍一遍的看着那一封封情书的时候,片中关于她的内心和行动变化是很缓慢的,正当观众为她的出路而着急时,突然出现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红艳艳的口红被迅速的打开了。
从“叫嚣”“索吻”到结婚及充满泪水的离开,这一切情节发展之快使人目不暇接,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个凡事不多问,有事不外露的虔诚的基督徒所能作的出来的,而她最后的突破自我,实在另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