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作者:郝杰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5年第15期
提起无锡第一棉纺织厂,业内都知道它是中国棉纺织业的一个标杆,他们万锭用工人数之少一直是众多企业仰视的目标,300s特高支纱的规模化生产又让他们走在了中国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前列。
借“特高支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纱线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获得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一等奖之机,本刊记者有机会走进无锡一棉,与厂长周晔面对面,听她讲述这些年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减少用工的诀窍。
追求做精,而不是做大
TAweekly:业内都知道,现在棉纺企业的日子不好过,无锡一棉的情况如何?
周晔:与最好的时候相比,去年的业绩不会太高,但还是保持了平稳增长,这也是一种新常态。
主要是因为棉花价格走低,成品利润空间在压缩。
大家都像炒股票一样买涨不买跌,生产的时候进原料,出货的时候价格自然会有差别。
但我们主要做高支纱,客户相对比较稳定。
现在做120s纱的企业也多了,我们就开始做特高支纱,纱线越细,原料成本的占比越低,因此棉价的波动对我们影响不大。
如果我们做普通品种,早就亏损了。
TAweekly:特高支纱的需求毕竟比较少,为什么无锡一棉要开发300s以上的特高支纱?
周晔:我们当初并没有一定要做特高支纱,主要是想深入研究纺纱机理。
后来听说国外已经有了300s纱,我们想其他企业能做的我们也应该能做。
我们通过特高支纱的突破也确实解决了很多高支纱的问题,使得其他品种的生产变得简单多了。
特高支纱的客户都是国外一线品牌,利润较高,他们认可我们的品质,常年与我们合作。
特高支纱的原料成本占比很小,主要是电费和人工成本,只要能减少断头,让车速上去,产量增加,效益也会随之提升。
TAweekly:300s是不是最高了,还有提高的空间吗?
周晔:我们研究特高支纱不是为了吸引眼球,也不是为了单纯的数字高。
应该说纺纱是有极限的,300s已经到达一个极致的水准,再细也能纺出来,但实用价值会受到限制。
我们不会刻意去研究极细纤维,研究的目的是改善条干水平,纤维太细就容易断,到什么时候是一个极限呢?还要考虑产量,条干的均匀度等。
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改进提高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研究要接地气,适应市场的需求,但不会为做细而做细。
无锡一棉追求的是做精,而不是做大。
TAweekly:特高支纱线的成功,您觉得有哪些体会?
周晔:纺织企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思路要对。
技术上只要钻进去总会突破的,思路正确,意思是目标要明确,或者对提升品质有帮助,或者能提高产量,或者能降低成本。
做一个课题不难,但要有价值才有意义。
因此,研究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吻合。
比如我们专做高支纱,我们的重心就放在这里。
有的企业做涡流纺,精力就放在那边。
还要考虑市场状况与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做一个新产品,一定要考虑给后道和客户能带来价值,所以我们的开发完全是从市场、客户的需求出发,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有用的地方。
开发思路要带有前瞻性,研究过程中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TAweekly:无锡一棉已经把纱线做到了很高的水准,公司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
周晔:从特高支纱线来说,还有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减少断头、提高产量等。
从整个产品来说,现在棉纺织企业已经不是简单的棉纺了,也在做很多化纤产品,因为消费者买衣服对功能性需求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也在从纯棉向化纤拓展。
棉纺技术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化纤生产中,开发更多的功能性产品,满足市场和流行趋势的需要。
管理创新成本最低
TAweekly:业界对无锡一棉万锭用工不到20人总是感到很惊奇,您作为厂长,给我们讲讲是如何做到的?:无锡一棉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最主要的是通过管理创新。
因为管理创新
是成本最低的,不需要花钱,只需要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法。
首先要强调满负荷劳动,每个员工应该做什么,工作量有多大,如何评价等等,我们都有规范的标准。
其次强调工作过程是不是有效劳动,把无效劳动剔除。
比如,工人在机台间来回巡视,经常是并没有处理断头,走的过程就是无效劳动。
我们把这个操作过程分解开,让复杂的劳动变得简单,换粗纱的专门换粗纱,巡回接头的专门做接头,这样一个人就可以看更多的设备。
通过这种分解、组合,提高效率。
我们把员工分为两类,一类只学一种技能,做简单操作,马上就能上岗,即使这类员工今后分流了,也对整个产品品质影响不大。
另一类要有一定知识和技术,还要会动手。
这样整个操作内容不变,但分解后,每个人只要掌握一部分即可。
我们在设备上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有断头了,机器报警,挡车工再去处理。
这样减少了无效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们还对工作流程进行了重组,现在设备不断更新,再按照原来的人员管理方法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比如,我们把设备的每个部件都分开进行保养,有的需要保全工做,有的需要运转工做,通过不同的组合提高效率。
设备不在新旧,在于状态,而保持状态就要人来维护。
以前,中班、夜班时都需要安排人来维护。
我总想,飞机上天了,还需要人员维护吗?我们的要求没有飞机那么高,白天维护好,完全可以保障中班夜班的运行。
我们落实责任制,减少了中班夜班的保全工。
这些都是一步步逐渐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同时,我们加大了员工的培训。
公司每年有两次加薪,加薪前都要进行考试,通过者才能得以加薪。
此外,我们还有一套健全的评价体系,薪酬中基本工资的比重不高,而其他技能比重、机台状态、产品水平都占有一定比重。
通过这些管理方法的创新,让每一个环节都发挥到极致,我们的用工在逐年减少。
TAweekly:您刚才提到在线监测,无锡一棉信息化的目标是什么?
周晔:信息化应用是个工具,如何把信息化和管理手段结合起来,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来做。
我们投资并不多,但把有限的资金投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比如在线监测,原来搞的方案投资很多,能耗也高。
后来我们自己找了一个传感器公司,传感器成本很低,再结合软件,在线监测的问题就解决了,发现问题再由员工进行处理,依靠信息化与人工结合,降低了成本。
让信息化代替我们的眼睛和手,尽可能花最少的钱,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