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的探讨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和经济发展的重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
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长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减弱甚至丧失,许多湖泊萎缩消亡,旱涝灾害频繁,制约了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长江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选择对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长江水生动物的现状长江流域内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
据统计,长江流域共有淡水鱼类378种,其中我国特有鱼类162种,包括长江特有鱼类142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其中白鳍豚、中华鲟、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等是我国的特有种类,也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
“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动物,数量减少大家都可以看见,只有鱼类的衰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从事长江淡水鱼类研究近半个世纪。
“如果按照现有速度继续衰退,40年之内,长江淡水鱼类有可能灭种!”长江水利委员会最新完成的《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研究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378种鱼类,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长江濒危水生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长江大熊猫”--白鳍豚,作为长江鲸类里面的旗舰种,它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流域的环保现状,也反映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
白鳍豚已经在长江中生存了2500万年,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现有数量稀少,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4年为100余头,到2005年不足50头,目前已处于功能性面灭绝。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下游,是典型的海洋-河流多栖湿地。
近几年,研究者们一直
在研究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规律。
在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多,其种类比例为:壳螺50%、调节蚯蚓20%、螯螨10%、章鱼8%、小鱼7%、鳃虫5%。
而淡水鱼和锚鱼只占少量,大约各只占1-2%。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壳螺减少到40%,调节蚯蚓占比仍然是20%,
而螯螨有所增加至13%,章鱼仍维持在8%,而小鱼减少到5%,鳃虫也有所下降到3%,淡
水鱼和锚鱼也都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仍然只占小部分。
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又见显著变化,壳螺仍然是50%,调节蚯蚓比例也上升到26%,
而螯螨、章鱼、小鱼、鳃虫比例也有变化,分别为10%、7%、4%、2%。
淡水鱼和锚鱼也有
明显的变化,都有所增加,但仍然只占少量。
总的来说,随着季节的变化,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九段沙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结构,研究者们也应该持续追踪他们的
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生态环境现状和原因
长江生态长江,是一个生态系统。
《后赤壁赋》里,苏子的客人“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这里说到的松江之鲈,学名叫“四鳃鲈”。
它生活在长江流域,以松江出产的最为有名。
这种鱼位列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被乾隆帝称为“江南第一名鱼”。
向来不受馈赠的曾国藩,有一次对于李鸿章送来的四腮鲈却爽快地收下,足见四鳃鲈的珍贵。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来沪期间,周恩来总理亲批菜单,以松江四鳃鲈作为最高礼遇款待他,受到尼克松的高度赞扬。
尼克松回国后,还发表文章大赞中国鲈鱼之美。
到了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到上海,点名要品尝松江四鳃鲈,一时之间忘鱼的名,就说要吃尼克松鱼。
市政府派遣专人到松江调拨四鳃鲈,用来招待英国贵宾,但松江政府一时无法提供。
市政府退而求其次,派出300多艘渔船到长江中捕捞,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国女王抱憾而归。
四鳃鲈在长江中绝迹不是个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方面的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减,水域生态不断恶化并呈荒漠化趋势。
不仅珍稀鱼类渐渐绝迹,一些常见鱼种也大幅减少。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上世纪50年代,长江里约有300亿条,而现在已不足1亿条。
鱼类的减少有很多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环境污染。
对于某些人来说,长江就像一个大垃圾箱,剧毒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往长江里排放,这使得鱼类死亡率大大增加,生命活力大大减弱。
第二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竭泽而渔。
渔民打鱼时不考虑可持续发展。
按理渔民应该使用大眼渔网捕鱼,大鱼留下,小鱼则穿网而过。
可是现在很多渔民为了增加渔获,用起了“绝户网”,指头粗细的小鱼也在劫难逃。
大鱼是小鱼长成的,小鱼被捞走了,大鱼也就销声匿迹了。
盗捕者更是使用各种惨绝鱼寰的高科技武器捕鱼:滚沟、迷魂阵、高压电、机动底拖网……盗捕者走到哪,哪边的鱼就被消灭光。
长江江豚减少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
长江江豚减少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作者:冯一帆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9期中国长江江豚是中国仅存鼠海豚科生物于2013录入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名单,仅次于Extinct in the Wild和Extinct。
但国内仍然属于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从06年申请升级为一级,至今仍在审核步骤。
长江江豚主要栖息于咸淡水的交界或大小河流中下游葛洲坝到长江河口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地。
由于鲸类需要上岸呼吸(主要的人为直接致死原因),江豚亦然,每约1~3分钟需要一次换气,江豚一次呼吸可以最大6分钟的潜水,长时间未呼吸换气会导致江豚缺氧对江豚造成生命威胁。
江豚是长江食物链顶端捕食者,主食小型淡水鱼类以及虾或者乌贼等淡水水生鱼类。
每年的十月,雌性江豚就会产一胎。
长江江豚主要减少原因1.航运栖息地航运航线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江豚以及其他鱼类对于栖息地的选择,由此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的危害。
声纳运船的行使途中引擎造成的巨大声响会严重影响江豚对河流或者猎物的错误判断,极有可能致使江豚与船只发生碰撞,有甚者被螺旋桨等剐杀。
直接性死亡长江干流里分布的江豚在码头港口区域集中,如安庆渔政码头、镇江海事码头、芜湖滨江公园等。
码头港口区域航运非常密集,对江豚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2.污染破坏免疫力,繁殖能力一些化工原料或者生产污水有一定能力影响到江豚的繁育能力以及免疫力,导致低出生率以及存活率致使江豚数量减少。
食物链累积毒素长江流域394个排污口一半以上不达标,附近水土过度使用农药,工厂排放废污,都有可能使得水质中夹杂过量重金属或者有毒废物,通过食物链间接或者江豚直接接触,都会对江豚造成永久性,半永久性伤害。
3.水利建设改变生存环境改变迁移(影响物种基因多样性)葛洲坝三峡桥建对于流域内的江豚的迁移以及交配产生较大影响,人造工程直接性的切割了江豚群体,较小的群体更易灭绝。
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 r d aeS h o C iee c d m c n e, e ig1 0 4 , .. hn ) 2 G a ut co l f o hn s a e yo i c s B in 0 9 尸R C ia A fS e j 0
A src : c lgc luv y i ・- o x o n a j g eO b w a n e d l ra h s f a gz ie w r a id b t t E oo i r e s nTa ・ z uO b w a dL oi h x o l gt de ec e n t R v r ee r e a as i ne h - n a o h mi oY e cr
P AN o hu。 Ba z
,
WA i n, I NG X ami WA og i S U F ny e,& WA o g h NGHa u 。LA io n, NG Z n xn , H eg u j g NG H n zu
(:ntu f y rbooy C iee cdm f Si cs W h n40 7 , 1Is teoH doil , h s A a e yo c n e, ua 302 PRC ia it g n e hn )
长 江 故 道 底栖 动 物群 落 特 征 及 资 源 衰 退原 因分 析
潘保 柱 1,王 海军 ,梁小 民 ,. m  ̄ 1 , 2 z ’ , Y - - -5舒凤 月 15王 洪铸 “ , 2
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探讨
摘要 :根据 近 3 O年来 的长江 口大 型底 栖动 物群 落 的历史 资料 , 以及 2 0 0 9年 和 2 1 0 0年 的现 场 调查
数据, 从长 江 口底 栖 动物群 落结构 变化 特征 出发 , 析 了其 长 期演 变 的过程 和 规 律 , 分 旨在 阐 明底 栖
动物群 落 的演 变趋势 , 别其 重要 演 变时段 。 同时结合 长 江 口海域 近 5  ̄6 识 0 0年来 的入 海径 流量 和
(. 1 中国 环 境 科 学 研 究 院 国家 环境 保 护 河 口与 海 岸 带 环 境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0 1 ; . 国 科 学 院 烟 台 海 岸 带 研 北 0022 中 究所 , 山东 烟 台 2 4 0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水 科 学 研 究 院 , 京 1 07 ) 6 03 3 北 0 8 5
第 3 卷 4
第 3 期
海
洋
学
报
V o1 4.N O .3 .3 M a 12 y 20
21 0 2年 5月
ACTA 0CEANOLOGI CA NI SI CA
长 江 口大 型 底 栖 动 物 群 落 的演 变 过 程 及 原 因探 讨
刘 录 三 , 丙 辉 李 宝泉 蔡 文倩 , 庆 喜 , 岿璇 郑 , , 。韩 林
能衰 退 , 上述 因素 对栖 息 于河 口底 栖 生 物 的 物种 多
势 的研 究 , 已
在不 同海 域开 展 了较 多 的工 作 , 取 得 了较 好 的成 并
果 [ 。然 而 , 1 ] 由于这 样 的研 究 需 要 长 期 和 大量 的数 据积 累 以及大 量 的精 力 和 财 力 , 限制 了其 在 各类 也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摘要】:长江河口湿地是全球50个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区域之一。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口生态系统营养关系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其多样性与分布格局的改变会引起初级生产者以及高级消费者相应的种群及群落的变化。
此外,大型底栖动物还调节着河口生态系统的许多生态功能,其群落结构的改变影响河口沉积物稳定性及物质输送等重要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因此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分布格局,不仅有助于了解底栖动物类群对潮间带的作用,而且可为了解河口潮间带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其它生物对河口潮间带的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是河口生态学的基础,但至今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尚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
同时,近年来长江口受人类活动干扰频繁,迫切需要了解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以应对河口受损湿地、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
因此,本文从陆缘潮间带和岛屿潮间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讨了潮间带湿地修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的演替规律等。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本次调查的地域范围基本涵盖了长江口主要的陆缘和岛屿的潮间带。
包括崇明岛、北港北沙、九段沙及南汇陆缘滩涂四部分。
2006年6月和10月对崇明岛潮间带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设置了21个采样断面,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2种,隶属于5门、41科。
6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6.20ind/m2和99.28g/m2,10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6.81ind/m2和83.04g/m2,多样性指数H’、J和D的值分别为 1.851±0.528、0.306±0.098和0.622±0.141。
优势种有无齿相手蟹(Sesarmadehaani)、天津厚蟹(Helicetientsinensis)、谭氏泥蟹(Ilyrplaxdeschampsi)、河蚬(Corbiculafluminea)、中国绿螂(Glauconomechinensis)、绯拟沼螺(Assiminealatericea)、拟沼螺(Assimineasp、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largillierli)等。
长江濒危物种的研究报告
长江濒危物种的研究报告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流,其水生生物资源丰富,但受到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物种正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风险。
本研究报告将重点调查长江中濒危物种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
在长江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受威胁的濒危物种,包括中华鲟、江豚和野生狗。
中华鲟是濒危物种,它是长江的象征之一,但近年来其数量锐减。
江豚也被誉为长江的活化石,但其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急剧下降。
野生狗是长江中的珍稀物种,但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非法猎捕,其数量也大幅减少。
造成这些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
长江流域的工业污染、农业化肥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不仅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造成威胁。
此外,长江流域的过度捕捞、水电站的修建和河道的整治等人类活动,也对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了保护长江中的濒危物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应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的排放,改善水质。
其次,应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和保护栖息地的完整性。
此外,需要建立长江流域濒危物种的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管理,禁止非法捕捞和乱捕乱猎行为。
最后,进行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的濒危物种代表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
宝贵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采取紧急行动来保护这些濒危物种,保护长江的生态平衡。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长江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态环境。
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群落结构分析
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群落结构分析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其流域范围广泛,涉及到多个省份和城市。
长江湖泊是其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物种群落结构及分析对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长江湖泊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种生物类型。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了稳定的物种群落结构。
物种群落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数量和作用关系。
确定长江湖泊物种群落结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物种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长江湖泊中的鱼类是其中的重要物种之一,具有生态重要性。
鱼类的数量和种类对于长江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于鱼类的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种类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物特征和习性,它们之间的群落结构也不尽相同。
例如,大型食肉鱼类对于小型鱼类的数量有着明显影响,其捕食关系不仅限于减少了小型鱼类数量,还会改变小型鱼类的习性和分布范围。
浮游生物也是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向较高等级物种提供食物,同样也受到较高等级物种捕食的影响。
浮游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变化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
很多浮游植物是微生物,根据其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其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生长情况。
此外,有些浮游生物也是能够反映长江湖泊水质变化情况的指示生物,可以通过对其数量变化的观察评估水质状况。
底栖生物也是长江湖泊的重要生态组成部分。
不同种类的底栖生物对于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它们的数量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底栖生物对于湖泊的沉积物扰动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清除湖泊中的有害物质。
总之,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和数量变化,决定了其物种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通过对于物种群落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作用关系和相互影响,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保护长江湖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展望
3、保护措施初见成效
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和社会各界逐步加强了对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的保护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渔业管理、实施增殖放流等措施,为水生野 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然而,现有的保护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部分保护措施缺乏有 效协调,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其次,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尚需时间,许多物种的 种群数量仍持续下降。此外,非法捕捞、污染等问题仍然严重,给保护工作带来 不小难度。
一、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保护现状
1、种群数量锐减
长江流域的水生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如白鲟、中华鲟、江豚等。然而,近年 来,这些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以白鲟为例,其数量已不足2000尾, 极度濒危。
2、生活习性受到干扰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长江流域的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受到了严重干扰。 如白鲟、中华鲟等鱼类,其繁殖栖息地不断受到航道、水利工程等影响,导致繁 殖种群数量逐年减少。
结论:
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但仍有机会改变现状。通 过深化保护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和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努力,我们有望实现长 江流域水生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我们携手共同和保护 长江流域的珍贵生物资源,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谢谢观看
3、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未来发 展方向
未来,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将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 新。通过深入了解物种的生态习性、繁殖特点等,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同时,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度也是未来 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保护经验, 也是推动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有益途径。
长江濒危物种报告
长江濒危物种报告一、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
它是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破坏,长江的濒危物种数量逐年增加。
本报告旨在分析长江濒危物种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促进长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二、背景信息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也是工、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流域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农业生产、工业排污和城市化进程对长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活动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和废水排放,导致长江生态系统的破坏,濒危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多。
三、濒危物种的现状长江是许多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其中一些物种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
以下是一些长江濒危物种的例子:1. 白鳍豚白鳍豚是长江流域的特有物种,也是全球最濒危的河豚之一。
它们栖息在长江主干流的下游区域,但由于水质恶化和过度捕捞,其数量大幅减少。
白鳍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2. 长江鲟长江鲟是一种古老的鱼类,被誉为“活化石”。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鲟的数量急剧减少。
主要原因是水坝的修建和过度捕捞。
长江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需要进行人工繁殖和放流,以增加其数量。
3. 长江扬子鳄长江扬子鳄是世界上仅存的几种鳄鱼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特有物种。
它们栖息在长江中游的湖泊和河流中。
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捕捞,长江扬子鳄的数量急剧下降。
为了保护它们,需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禁止非法捕捞和销售。
四、濒危物种保护的原因长江濒危物种的数量增加有多个原因:1.生境破坏:长江流域的湿地和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导致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减少。
2.污染物排放: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的排放使得长江的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过度捕捞:长江水域的过度捕捞使得濒危物种无法繁殖和生存。
长江生物调研报告
长江生物调研报告长江生物调研报告一、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它在中国文化和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现状,我们进行了长江生物调研。
二、调研内容1. 生物多样性我们调查了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不同地区,发现长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在上游的高山地区,我们发现了一些珍稀的濒危物种,如长江鲟和麋鹿。
在中游地区,我们观察到了大量的候鸟和鱼类,长江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对候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下游的陆地和水域,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如荷花和鱼类等。
这些生物的存在充分说明了长江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2. 生态系统长江流域涵盖了山地、森林、湿地和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维持着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我们观察到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它们相互依存,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生态链。
例如,长江中游地区的江豚依赖长江中的浮游植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长江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3. 生物保护和生态恢复长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长江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水污染、生态破坏和非法捕捞等因素对长江生物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长江流域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同时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三、结论通过本次长江生物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拥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2. 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的生态链;3. 长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仍需加强。
四、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长江流域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2. 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保护长江的水生生物资源;3. 加强对长江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 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长江生态保护的认识。
长江鱼类资源减少情况汇报
长江鱼类资源减少情况汇报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中国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
然而,近年来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情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这篇汇报中,我们将对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污染。
长江流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江河,严重破坏了长江水质。
水污染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导致鱼类的数量急剧减少。
其次,过度捕捞也是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鱼类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渔民进行了过度捕捞,严重破坏了长江鱼类的生态平衡,导致了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
另外,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湿地的减少、水生植物的消失、水域的开发等都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一些外来物种的引入也对长江原有的鱼类造成了竞争压力,导致了鱼类资源的减少。
针对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应加强长江水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善长江的水质。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长江的渔业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捕捞数量,禁止过度捕捞。
此外,还需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恢复和重建湿地,保护水生植物,减少外来物种的引入,保护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
总之,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情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保护长江的水生生物资源。
只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捕捞,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问题,实现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问题,共同为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是一座珍稀的高效湿地,也是长江入海口环境系统不可或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里,湿地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型底栖动物的活性及繁殖的重要温床。
因此,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研究。
从实地调查发现,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呈季节性变化。
上
调查期(7月至9月),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主要由硬壳类、克氏蝽及管蚴构成,分别占湿地底栖动物总数量的95.2%、2.4%和2.4%;中调查期(10月至11月),
硬壳类、克氏蝽、管蚴占湿地底栖动物总量的比例分别变化成58.7%、34.2%和
7.1%;下调查期(1月至3月),硬壳类、克氏蝽、管蚴占湿地底栖动物总量的比
例发生变化,改为分别占89.2%、8.2%和2.6%。
不难发现,除了硬壳类外,湿地的克氏蝽和管蚴数量的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的
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别明显。
特别是克氏蝽,其出现在三个月内都会有明显的变化,这也说明克氏蝽是适应不同季节变化规律的重要物种,具有重要生态学功能。
由于大型底嗜动物在湿地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上具有意义。
建议,进一步深入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更好地利用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和提高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
同时,为了有效管理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建议定期对湿地采取监测措施,积极防治污染,及早发现异常变化,更好地营造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长江上游河道生态保护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
长江上游河道生态保护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我国长江上游河道生态系统,保护其中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群落,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法律法规的保障,还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关注。
一、长江上游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上游河道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江上游河道包含了广阔的湿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如长江鲟、白鳍豚、金钱豹等濒危物种都栖息在长江上游河道生态系统中。
保护长江上游河道的生态系统,保护其中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不仅是对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
二、长江上游河道生态系统的威胁及原因长江上游河道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威胁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开发利用:长江上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也存在着对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
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水利工程改造以及水库调水等活动都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 污染物排放: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排放到长江上游河道的致污物质也在不断增加,包括化工废水、农田农药、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质直接影响到河道水质和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
3.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不仅会导致当地水产资源的枯竭,也会破坏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
长江上游河道是许多珍稀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生长地,过度捕捞将导致这些鱼类的数量锐减。
三、长江上游河道生态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长江上游河道的生态系统,保护其中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1.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长江上游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明确划定保护区域和生态红线,明确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长江上游河道生态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公众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探讨
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探讨刘录三;郑丙辉;李宝泉;蔡文倩;韩庆喜;林岿璇【摘要】根据近30年来的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历史资料,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长江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长期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旨在阐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趋势,识别其重要演变时段.同时结合长江口海域近50~60年来的入海径流量和携沙量变化、营养盐和DO等水质特征变化,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底栖生物群落无论物种数、生物量都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都有所降低,表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的加剧;第三阶段是2005年之后至现在,由于长江口水域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底栖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对长江口海域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长江口区域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趋势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比较吻合.%The macrobentho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Changjiang Estuary, China in 2009 and 2010 were i-dentified to clarify the current state, and the historical data obtained from essentially the same sampling area were analyzed to get the long-term trends and their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average total species number exhibited an obvious fluctuation over this 30 year period, which includes three periods, e. g. , period one-before 1990s, the total species number maintained relatively high value, period two-from 1990s to 2005, the total species number decreased markedly, and period three-after 2005, the total species number increasedrapidly.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the abundance also had similar trend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trend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of macrobenthos community was that some long-lived, larger sized, stress intolerant resident species had been replaced by some opportunistic, shortlived, small sized taxa, especially some opportunistic polychaeta species, which indicated the macrobenthos community of the study area was unhealthy and unstable. The results of MDS ordination also approximately coincide with the above results. The integrated impacts both from climate changes and from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such as aquaculture, coastal land reclamation and sewage discharge were the triggers for these long-term changes.【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12页(P134-145)【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变;长江口【作者】刘录三;郑丙辉;李宝泉;蔡文倩;韩庆喜;林岿璇【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4十.5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食物网和沉积物-水层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江中下游湖群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长江中下游湖群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蔡永久;姜加虎;张路;陈宇炜;龚志军【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总面积占相同级别中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51.3%.目前对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是关于单个湖泊或几个湖泊之间的比较,将区域内湖泊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研究较少.为揭示现阶段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8年和2009年夏季对本地区5个湖群69个湖泊大型底栖动物和水化学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区域过程和局域环境条件在决定该地区底栖群落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水体矿化度、电导率及氮磷指标在不同湖群间具有显著差异,而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及营养状态指数无显著差异.密度方面,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为优势类群的湖泊共46个,占总数量的66.7%,以螺类为优势类群之一的湖泊16个,占总数量的23.2%;生物量方面,以螺类为优势的湖泊数量最多(33个),占总数量的46.4%,但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亦有27个,占总数量的39.1%,双壳类仅在9个湖泊占据优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是局域环境条件和区域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类因子共解释了33.9%的底栖动物群落变异,其中局域环境因子占被解释量的48.1%,空间变量占35.4%.空间变量较高的解释量表明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而言,区域过程对底栖动物的分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16【总页数】15页(P4985-4999)【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湖群;浅水湖泊;局域和区域过程;大型底栖动物【作者】蔡永久;姜加虎;张路;陈宇炜;龚志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湖沼学研究开展以来,对于单个湖泊长期深入的研究,加深了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重要过程的认识,这也是湖沼学研究开展以来湖沼学家研究的重点。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期刊名称】《中国水产》【年(卷),期】2011(000)011【摘要】一、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现状长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和其他上百种水生植物.但随着长江经济带的迅猛发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受到诸如水电工程、围湖造田、航运等多方面的威胁,水生生物资源量急剧下降,长江水生生物养护面临巨大挑战.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尽管多年来各级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长江水生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鱼类资源趋于小型化,一些物种濒临灭绝."长江女神"白鱀豚已多年未见,面临功能性灭绝;另一种淡水豚类——长江江豚,数量也急剧下降,据专家乐观的估计,现存约1200头~ 1400头;号称"淡水鱼之王"的白鲟,自2003年以来也未见踪迹.有"长江三鲜"美誉的鲥鱼、刀鱼和河鲀鱼,境况也不容乐观.长江鲥鱼最高年产量曾达157万公斤,现早已绝迹;长江刀鱼产量也急剧减少,20世纪70年代年最高产量为4000吨左右,近年来已经很难形成渔汛;野生河鲀鱼数量也已经极少.人称"水中活化石"的中华鲟,因大坝的影响而数量锐减,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长江水生生物链中各个物种的资源状况已经全面衰退,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总页数】4页(P18-21)【作者】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姜红;郑喜森2.加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对策探讨 [J], 卢昌彩3.加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对策探讨 [J], 卢昌彩4.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通知 [J],5.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通知: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泛滥平原水体底栖动物的宏观生态格局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泛滥平原水体底栖动物的宏观生态格局研究的
开题报告
题目:长江泛滥平原水体底栖动物的宏观生态格局研究
摘要:
长江泛滥平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水体中底栖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水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指示作用。
然而,由于该区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水体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样地及野外考察的方法,对长江泛滥平原水体底栖动物的宏观生态格局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该区域的水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长江泛滥平原水体底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和内容: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即通过调查样地及野外考察的方法,掌握长江泛滥平原水体底栖动物的宏观生态格局,为该区域的水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提供数据基础。
3. 研究方法:详细介绍样地调查和野外考察的方法、样本处理及数据分析方法。
4. 预期结果:根据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对长江泛滥平原水体底栖动物的宏观生态格局进行预判和预测。
5.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总结本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对研究结果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6. 计划进度和预算:制定研究计划进度并预估研究经费。
关键词:长江泛滥平原;水体底栖动物;宏观生态格局;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2 天鹅洲和老江河故道水体环境参数(均值±标准误) Tab.2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mean±SE) of Tian-e-zhou Oxbow and Laojianghe Oxbow
环境参数 水深(m) 透明度(m)
pH 电导率(mS/cm) 总氮(μg/L) 总溶解氮(μg/L) 总磷(μg/L) 总溶解磷(μg/L) 叶绿素 a 含量(μg/L) 底质类型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 430072)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 要: 2003-2004 年对天鹅洲和老江河两个长江故道的调查表明, 该类水体的底栖动物在类群组成上与阻隔湖泊类似, 以螺类和 水生昆虫为主, 但是有较多的流水性和冷水性种类. 纵向比较表明两个故道底栖动物生物量比 20 世纪 90 年代下降了 48.3%-78.6%, 软体动物尤为突出. 底栖动物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过度渔业, 二是江湖阻隔. 与长江流域其他类型水体的比较 表明在中等程度水文连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种类最多, 软体动物尤其是双壳类的现存量明显较高. 为发挥长江故道群对泛滥 平原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 文末提出了关于合理放养和季节性通江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天鹅洲; 老江河
天鹅洲 7.0±0.6 0.80±0.05
8.1 0.344±0.002
607±70 408±34
53±7 23±5 3.31±0.30 淤泥、粘土
老江河 4.9±0.7 0.59±0.04
829±109 479±110 118±16 25±5 5.40±1.16 淤泥
2.2 种类组成 表 3 给出了两个故道底栖动物的种类名录, 计 41 种, 隶属于 13 科 35 属, 其中水栖寡毛类 2 科 7 属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0247)和 973 项目(2003CB415206 和 2002CB412309)联合资助. 2008-03-21 收稿; 2008-04-14 收修 改稿. 潘保柱, 男, 博士研究生; E-mail: zhuzipan@.
** 通讯作者; E-mail: wanghz@.
潘保柱等: 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807
1 研究方法
天鹅洲(112º33´-37´E, 29º47´-51´N)位于湖北省石首市长江北岸, 1972年自然截弯取直. 1998年修筑
沙滩子大堤后, 天鹅洲失去了与长江的季节性连通, 涨落幅度变小, 漫滩萎缩. 主要功能为渔业和自然
(1: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2, P.R.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P.R.China)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6): 806-813 . E-mail: jlakes@ ©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潘保柱 1,2, 王海军 1, 梁小民 1, 王宗兴 1, 舒凤月 1,2, 王洪铸 1**
水体理化性质. pH用雷磁PHS-2F数字pH计测定. 电导率用DDS-307B数字电导率仪. 总氮、总磷、总溶解
氮、总溶解磷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采用标准方法[4].
图 1 故道分布及样点设置(a: 天鹅洲故道; b: 老江河故道; • 采样点; 城镇) 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arch oxbows and sampling stations (A: Tian-e-zhou Oxbow;
渔业, 建有长江水系四大家鱼老江河原种场.
水体形态参数
天鹅洲
老江河
两个故道的形态参数见表1[1].
面积(km2)
13.7
18.4
天鹅洲的调查于2003年4月、7月、11月和
全长(km)
21.0
22.5
2004年2月进行, 老江河于2003年4月、7月进行, 最大宽度(km)
1.20
1.10
样点设置如图1. 底栖动物用1/16m2的彼得生 采泥器采集. 泥样经24目/厘米的铜筛筛洗后, 置于白色解剖盘中分捡动物标本, 并用10%的 福尔马林固定, 然后进行种类鉴定、计数. 湿 重的测定方法是: 先用滤纸吸干水分, 然后在 电子天平上称量(其中软体动物为带壳湿重). 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划分标准参照有关资 料[2-3]. 水深及透明度的测量工具分别为测深 锤、萨氏盘. 取表、中、底三层混合水样分析
故道(即牛轭湖)是由河流截弯取直形成的旧河床湖. 长江故道集中在湖北, 分布在下荆江江段的石 首和监利, 形成故道群, 主要如天鹅洲、黑瓦屋、老河、上车湾、老江河等, 水面总面积约 80km2. 由于 故道汛期一般与河流自由连通, 自然洲滩发育良好, 并且水较深, 故在长江泛滥平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天鹅洲建有两个国家级保护区, 即白暨豚、江豚保护区和麋鹿养护区. 近年来, 长江 故道生态健康面临着江湖阻隔和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威胁. 底栖动物是重要生态类群, 可指示环境的长期 变化. 关于天鹅洲及老江河故道的底栖动物研究仅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有几篇报道[6-9]. 为此, 本文首先系 统分析天鹅洲和老江河故道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然后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探讨关键影响因素, 以期为 故道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种类 寡毛纲(Oligochaeta)
仙女虫科(Naididae) 椎实毛பைடு நூலகம்虫(Chaetogaster limnaei)
(1)肥满仙女虫(Nais inflata) (2)平叉吻盲虫(Pristina synclites)
尖头吻盲虫(Pristina acuminate) 颤蚓科(Tubificidae) (3)皮氏管水蚓(Aulodrilus pigueti)
Macrozoobenthos in Yangtze oxbows: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resources decline
PAN Baozhu1,2, WANG Haijun1, LIANG Xiaomin1, WANG Zongxing1, SHU Fengyue1,2 & WANG Hongzhu1
B: Laojianghe Oxbow; • Sampling site; Town)
典范对应分析(CCA)软件 CANOCO4.5 用于分析影响动物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环境因子. 分析所用环 境因子除湖水参数外, 还包括底质类型; 按照粒径从小到大的顺序, 将粘土、淤泥和细沙分别赋值为 1、
808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6)
12 种, 水生昆虫 2 科 18 属 18 种, 软体动物 7 科 8 属 9 种, 其它动物 2 科 2 属 2 种. 天鹅洲底栖动物有 29 种, 寡毛类种类最多, 占总数的 37.9%; 老江河底栖动物有 28 种, 昆虫种类最多, 占总数的 50.0%.
表 3 天鹅洲和老江河故道底栖动物名录* Tab.3 Species list of macrozoobenthos in Tian-e-zhou Oxbow and Laojianghe Oxbow
平均宽度(km)
0.95
0.82
最大水深(m)
25.0
19.0
平均水深(m)
4.50
6.00
岸线发育系数
1.41
1.48
湖盆发育系数
0.54
0.95
*岸线发育系数 F=L/2 πA , 式中 L 为岸线长度(km), A 为 湖泊面积(km2); 湖盆发育系数 Vd=3Z/ZM, 式中 Z 为水深 (m), ZM 为平均水深.
保护, 建有江豚、白暨豚保护区和麋鹿保护区. 老 江 河 (112º59´-113º04´E, 29º31´-35´N) 位 于 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长江北岸, 1901年自然截 弯取直, 1958年上下口筑堤建闸. 主要功能为
表 1 天鹅洲和老江河的形态测量参数* Tab.1 Morphometric parameters of Tian-e-zhou and Laojianghe
(4)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 (5)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eianus) (6)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7)巨毛水丝蚓(Limnodrilus grandisetosus)
Abstract: Ecological surveys in Tian-e-zhou Oxbow and Laojianghe Oxbow alo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April 2003 to February 2004.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crozoobenthos communities of oxbow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river-isolated lak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standing crops, dominated by gastropods and aquatic insects, but were richer in potamophilus and psychrophilic species. Compared with the data of 1990’s, biomass of macrozoobenthos decreased by 48.3%-78.6%, mainly due to the decline of mollusks. The resource deterioration was mainly ascribed to overfishing and river-lake disconnection. Comparison with other types of Yangtze waters indicated that the floodplain waterbodies with an intermediate level of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have the highest species biodiversities of macrozoobenthos, and have abundant mollusks,especially bivalves. To restore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oxbows in maintaining biodiversity of the Yangtze floodplain, it is suggested to stock animals rationally and to reconnect with the Yangtze River as frequently as possible. Keywords: Macrozoobenthos;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Tian-e-zhou Oxbow; Laojianghe Oxb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