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教程 电子教案-第1章

合集下载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1.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与指令集2.3 寄存器与寄存器组2.4 CPU的工作原理与工作周期第三章:存储器3.1 内存概述3.2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层次结构与缓存技术第四章: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4.3 I/O指令与DMA传输4.4 中断与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与接口技术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标准与协议5.3 接口技术与接口电路5.4 常用接口设备及其驱动程序第六章:微机系统的扩展接口6.1 扩展接口的分类与功能6.2 ISA、EISA、PCI和PCI Express总线6.3 扩展槽与扩展卡6.4 声卡、显卡、网卡等常见扩展接口设备第七章:外部设备7.1 微机系统的外部设备概述7.2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7.3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7.4 存储设备:硬盘、固态硬盘、光盘等第八章:嵌入式系统8.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8.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8.3 嵌入式处理器与实时操作系统8.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案例第九章:接口编程基础9.1 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9.2 接口编程的常用方法与工具9.3 汇编语言接口编程9.4 C语言与接口编程第十章:实战项目与案例分析10.1 微机系统接口设计概述10.2 实战项目一:设计一个简单的并行接口10.3 实战项目二: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10.4 实战项目三: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10.5 案例分析:接口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串行通信接口1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11.2 串行通信的协议与标准11.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11.4 串口通信编程与应用第十二章:USB接口技术12.1 USB概述与历史12.2 USB接口的物理结构12.3 USB协议与数据传输12.4 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第十三章: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13.1 计算机网络基础13.2 局域网与广域网接口技术13.3 TCP/IP协议簇13.4 网络接口卡(NIC)与网络通信第十四章:无线通信接口14.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14.2 Wi-Fi接口与IEEE 802.11标准14.3 Bluetooth技术与蓝牙接口14.4 移动通信接口与4G/5G网络第十五章:现代接口技术发展趋势15.1 云计算与虚拟化接口技术15.2 物联网(IoT)接口技术15.3 边缘计算与接口技术15.4 与机器学习接口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涵盖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指标、接口技术、外部设备、嵌入式系统、接口编程以及实战项目等多个方面。

现代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教程课程设计

现代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教程课程设计

现代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教程课程设计一、引言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微型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探讨现代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掌握现代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2.掌握各种常见的计算机接口技术;3.学会利用接口技术实现简单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功能;4.了解未来微型计算机和接口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课程大纲1. 现代微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基础•编程语言基础2. 常见计算机接口技术•USB接口技术•并行口技术•串口技术3.接口应用实例•利用USB接口实现外设控制•利用并行口传输数据•利用串口接口传输数据4.未来微型计算机和接口技术发展•Raspberry Pi简介•IOT技术简介四、课程教学方式1.理论教学:授课讲解现代微型计算机和接口技术的基础知识。

2.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演示和个人实践,让学生加深对现代微型计算机和接口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程参考教材1.《现代操作系统》 - Andrew S. Tanenbaum2.《C++ Primer》- Stanley B. Lippman, Josée Lajoie, Barb ara E.Moo3.《计算机接口技术》 - 林强六、评估方式学生将会完成以下评估方式:1.期末论文–在课程结束后,学生需要提交一篇2000字的关于现代微型计算机和接口技术应用实例的论文。

2.课堂测验–在每个章节完成后,学生将会进行一次小测验,主要检测学生对当次授课内容的理解。

3.个人实践–学生将会完成3次个人实践项目,主要是利用不同的接口技术完成不同的任务。

七、结论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探索现代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内容。

同时,通过个人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微型讲义计算机通信与接口技术第二版》刘兵电子教案第1章

《微型讲义计算机通信与接口技术第二版》刘兵电子教案第1章

1.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1.1.1 数据通信概述 1. 数据 数据是定义为有意义的实体,是表征 事物的形式,例如文字、声音和图像等。 数据可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类。 2. 信号 信号是数据的电磁编码或电子编码。信 号在通信系统中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 号。
3. 信道
信道是用来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 息的媒体。
C = W log2(1+S/N) b/s
其中:W 为信道的带宽(以Hz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 为信道 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S/N为信噪比
1.2 数据通信的差错控制
1.2.1 差错类型
1.纠错码 纠错码是指在发送每一组信息时发送足够的附
加位,接收端通过这些附加位在接收译码器的控制 下不仅可以发现错误,而且还能自动地纠正错误。 常见的纠错编码有:海明纠错码、正反纠错码等。
1.1.4 数据通信系统的传输编码
1. 数字信号模拟化时的编码方式
(1)振幅调制(调幅) (2)频率调制(调频) (3)不归零编码NRZ (2)曼彻斯特编码 (3)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1.1.5数据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
1. 奈奎斯特公式
奈奎斯特公式给出了无热噪声(时信道带 宽对最大数据速率的限制
Rb为波特率,M是调制信号波形的状态数, T为单位调制信号波形的时间长度。
2. 误码率
在接收端收到数据的差错程度是数据通信 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一般用误码率Pe表示, 如公式(1-3)所示。
3. 可靠性
可靠性通常用来表示系统在给定时间间隔 内能正常工作的概率。
4. 功率利用率和频带利用率
⑴ 功率利用率 功率利用率以比特差错小于某一规定 值时所要求的最低归一化信噪比(每 比特的信号能量和噪声单边功率谱密 度的比值)衡量。所要求的信噪比越 低,则功率利用率越高。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原理和性能指标。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资源:1. 微型计算机实物。

2. 相关PPT课件。

教学环节:1. 导入: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性能指标。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微型计算机的认识。

作业布置: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 了解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 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和性能。

3. 主板的功能和性能。

4. 存储器的功能和性能。

5. 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教学资源:1. 微型计算机实物。

2. 相关PPT课件。

教学环节:1. 导入: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2. 讲解: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认识。

作业布置: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微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

2.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

3. 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

2.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3. 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第1章基础知识1.1 概述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五十多年的历史中,先后经历了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样四代的更替。

目前已有了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和第六代“神经”计算机的研制计划。

所谓“非冯·诺依曼”计算机,是将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改革,把电脑仿真为人脑的结构。

每个人的脑体只有900克左右,但它能存储和处理及其大量的信息,并具有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这就是人的智能。

计算机研究有一个分支,叫人工智能,就是所谓第五代的人工智能计算机。

生物大脑神经网络可看成一个大规模并行处理的、紧密耦合的、能自行重组的计算机网络。

神经网络使人能有效地组织和处理信息,对神经网络研究,并从大脑工作的模型中抽取计算机设计的模型,这就是所谓第六代的神经网络计算机。

计算机按其性能、价格、体积、规模不同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六类。

其中微型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由于其体积小、价格低,在各行各业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1963年、1964年研制出了小规模集成电路SSI(Small Scale Integration)。

到60年代后期,在一个几平方毫米大的硅片上,已可集成数千个晶体管,这就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为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生产打下了基础。

现代最新型的集成电路已可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上千万个晶体管,线宽小于0.13μm,工作频率已超过2GHz。

到目前为止,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微处理器(说明)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代(参见P.4表1-1):1.第一代4位或低档8位微处理器(说明“位”的概念)其发展大约从1971年到1973年。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Intel4004,并于次年推出低档8位微处理器Intel8008。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3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及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集与指令执行过程2.3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2.4 CPU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分类与功能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硬盘存储器与固态硬盘3.5 存储器的发展趋势第四章:微机接口技术4.1 接口的基本概念与功能4.2 接口的分类与标准4.3 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4.4 USB接口与Thunderbolt接口4.5 接口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微型计算机的启动与中断5.1 微型计算机的启动过程5.2 BIOS与UEFI5.3 中断与中断处理5.4 中断控制器与中断优先级5.5 中断的应用与编程第六章: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6.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与功能6.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6.3 直接内存访问(DMA)6.4 I/O指令与I/O控制6.5 I/O接口的应用实例第七章:常用外部设备7.1 显示器与显卡7.2 键盘与鼠标7.3 打印机与扫描仪7.4 网络设备与声卡7.5 外部设备接口与数据传输第八章:总线与桥接器8.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8.2 总线的传输速率与位宽8.3 总线arbitration 与bus mastering8.4 PCI总线与PCIe总线8.5 桥接器的功能与分类第九章:嵌入式微型计算机9.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与特点9.2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结构与选型9.3 嵌入式操作系统9.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9.5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第十章:微型计算机的故障检测与维护10.1 微型计算机的故障类型与检测方法10.2 硬件故障的诊断与维修10.3 软件故障的排除与修复10.4 数据备份与恢复10.5 微型计算机的保养与维护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难点解析: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微型计算机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对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微型计算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2)掌握常见微型计算机接口芯片的使用方法;(3)学会编写简单的接口程序,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与控制。

第二章:微型计算机接口基本概念2.1 接口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包括接口的定义、作用、分类和性能指标。

2.2 接口芯片本章介绍常见接口芯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引脚功能,如并行接口芯片8255、串行接口芯片8251等。

2.3 接口电路设计本章引导学生了解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信号转换、信号放大、滤波、缓冲等。

第三章:微型计算机接口编程3.1 接口编程概述本章介绍微型计算机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

3.2 寄存器操作本章讲解如何通过寄存器对接口芯片进行控制,包括数据寄存器、状态寄存器、控制寄存器等。

3.3 接口程序实例本章通过实例讲解如何编写接口程序,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与控制。

第四章:接口实验操作4.1 实验设备及器材本章介绍实验所需设备及器材,如微型计算机、接口芯片、引脚连接线等。

4.2 实验步骤本章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包括接口电路连接、编程、调试和数据采集。

4.3 实验注意事项本章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技巧。

5.1 实验报告格式5.2 实验报告内容本章讲解实验报告应包含的内容,如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等。

第六章:串行通信接口技术6.1 串行通信概述本章介绍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标准,以及串行通信接口的组成。

6.2 串行通信接口芯片本章详细讲解串行通信接口芯片的使用方法,如8250、8251等。

现代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教程(杨文显)第一章课后答案

现代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教程(杨文显)第一章课后答案

习 题 一1. 8086CPU 由哪几个部件构成?它们的主要功能各是什么?8086 CPU 由指令执行部件EU 和总线接口部件BIU 两个部份组成。

指令执行部件主要功能是执行指令。

总线接口部件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访问存储器或I/O 端口的操作: • 形成访问存储器的物理地址;• 访问存储器取得指令并暂存到指令队列中等待执行;• 访问存储器或I/O 端口以读取操作数参与EU 运算,或存放运算结果。

2. 什么是逻辑地址?什么是物理地址?它们各自如何表示?如何转换?程序中使用的存储器地址称为逻辑地址,由16位“段基址”和16位“偏移地址”(段内地址)组成。

段基址表示一个段的起始地址的高16位。

偏移地址表示段内的一个单元距离段开始位置的距离。

访问存储器的实际地址称为物理地址,用20位二进制表示。

将两个16位二进制表示的逻辑地址错位相加,可以得到20位的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段基址×16 + 偏移地址在32位CPU 的保护模式下,“逻辑地址”的表示产生了一些变化,请参考第8章的相关内容。

3. 什么是“堆栈”?它有什么用处?在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堆栈是内存中的一块存储区,用来存放专用数据。

例如,调用子程序时的入口参数、返回地址等,这些数据都按照“先进后出”的规则进行存取。

SS 存放堆栈段的段基址,SP 存放当前堆栈栈顶的偏移地址。

数据进出堆栈要使用专门的堆栈操作指令,SP 的值在执行堆栈操作指令时根据规则自动地进行修改。

4. 设X=36H ,Y=78H ,进行X+Y 和X -Y 运算后FLAGS 寄存器各状态标志位各是什么?5.按照传输方向和电气特性划分,CPU 引脚信号有几种类型?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CPU 引脚传输的信号按照传输方向划分,有以下几种类型:输出:信号从CPU 向外部传送;输入:信号从外部送入CPU ;双向:信号有时从外部送入CPU ,有时从CPU 向外部传送。

双向信号主要用于数据信号的传输;输出信号用于传输地址信号和一些控制信号;输入信号主要用于传输外部的状态信号(例如READY )和请求(中断、DMA )信号。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微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1.2 教学内容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机的硬件组成: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微机的软件组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冯诺依曼架构、指令执行过程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微机的硬件组成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微机的工作原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微机软件组成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识别微机的硬件组成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微机的工作原理流程图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了解微处理器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解微处理器的主要性能指标2.2 教学内容微处理器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处理器的结构:CPU核心、寄存器、运算器、控制器等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fetch、de、execute等阶段微处理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核心数等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处理器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微处理器的结构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微处理器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识别微处理器的结构组成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流程图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存储器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定义和分类:RAM、ROM、硬盘、固态硬盘等存储器的结构:存储单元、地址线、数据线、控制线等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存储器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存储器的结构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存储器的功能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存储器性能指标的理解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存储器的定义和分类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识别存储器的结构组成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存储器的功能流程图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教学目标了解输入/输出接口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掌握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理解输入/输出接口的通信方式和技术4.2 教学内容输入/输出接口技术的定义和作用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组成: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等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数据的传输和控制信号的传递输入/输出接口的通信方式: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控制方式、直接内存访问方式等输入/输出接口的技术:并行接口、串行接口、USB接口等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输入/输出接口技术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输入/输出接口的组成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输入/输出接口通信方式和技术第五章:总线技术5.1 教学目标理解总线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总线的类型和特性了解总线的标准和分类5.2 教学内容总线的概念和作用:作为计算机各个组件之间通信的桥梁总线的类型: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总线的特性:宽度、速度、周期总线的标准:ISA、EISA、PCI、USB等总线的分类:内部总线、外部总线、系统总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总线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总线的类型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总线的特性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总线标准的理解和分类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总线的概念和作用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识别总线的类型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总线的特性流程图第六章:中断技术6.1 教学目标理解中断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中断的处理过程了解中断的类型和优先级6.2 教学内容中断的概念和作用:处理外部和内部事件,提高计算机效率中断的处理过程: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服务程序、中断返回中断的类型:外部中断、内部中断、软件中断中断的优先级:硬件优先级和软件优先级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中断的概念和作用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中断的处理过程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断类型和优先级的理解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断的概念和作用相关问题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中断的处理流程图讨论评估:学生能正确描述中断类型和优先级第七章:DMA控制技术7.1 教学目标理解DMA的概念和作用掌握DMA的传输过程了解DMA的类型和应用7.2 教学内容DMA的概念和作用:直接内存访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DMA的传输过程:DMA请求、DMA响应、DMA传输、DMA结束DMA的类型:单缓冲DMA、多缓冲DMA、级联DMADMA的应用:硬盘控制器、网络卡、声卡等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DMA的概念和作用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DMA的传输过程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DMA类型和应用的理解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DMA的概念和作用相关问题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DMA的传输流程图讨论评估:学生能正确描述DMA类型和应用第八章:定时器与计数器8.1 教学目标理解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原理和操作了解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应用8.2 教学内容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和作用:计时、计数、控制事件发生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原理:硬件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操作:设置定时值、启动/停止定时器、读取计数值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应用:操作系统调度、网络通信、游戏控制等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原理通过示例程序演示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操作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定时器与计数器应用的理解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和作用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操作定时器与计数器程序编写:学生能编写简单的定时器与计数器示例程序第九章:串行通信接口9.1 教学目标理解串行通信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协议了解串行通信接口的组成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机概述:理解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微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完整word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完整word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目录第 1 章 微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第 1 次授课 第 2 次授课第 2 章 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 3 次授课 第 4 次授课 第 5 次授课 第 6 次授课 第 7 次授课 第 8 次授课 第 9 次授课 第 10 次授课 第 11 次授课 第 12 次授课第 3 章 存储器系统第 13 次授课 第 14 次授课第 4 章 微机接口及总线技术第 15 次授课 第 16 次授课第 5 章 中断技术第 17 次授课 第 18 次授课 第 19 次授课第 6 章 并行接口第 20 次授课 第 21 次授课 第 22 次授课第 7 章 串行接口第 23 次授课 第 24 次授课 第 25 次授课第 8 章 定时/计数技术第 26 次授课 第 27 次授课 第 28 次授课第 9 章 DMA 技术第 29 次授课 第 30 次授课第 10 章 模拟接口第 31 次授课 第 32 次授课 第 33 次授课第 11 章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第 34 次授课(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序1授课顺授课日期 专业班次基本 课 题 :1.1 微型计算机概述 1.2 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目 的 要 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掌握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重点: 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难点 :编码方法教 学 方 法 : 讲授演示法教 学 手 段 : 多媒体 CAI 课件教参 :微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曹玉珍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谭浩强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西安交大出版社 董少明编教学环节及组织:新课引入 课程性质:该课程属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习微机组装、单片机应用开发、 微机控制等课程的前序基础课。

课程内容:微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及编程;存储器结构及工作原理;I/O 接 口及应用。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在各类电子设备和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对于电子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1.2 课程目标(1)了解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2)掌握常见微型计算机接口的信号传输、电气特性和接口电路;(3)学会使用接口设备进行数据通信和控制;(4)能够分析并解决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章:微型计算机接口基本概念2.1 接口的定义与功能(1)接口的定义:接口是不同设备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桥梁。

(2)接口的功能:实现设备间的信号转换、数据传输和控制命令传递。

2.2 接口的分类(1)按照通信方式分类:并行接口、串行接口;(2)按照数据传输速率分类:低速接口、高速接口;(3)按照接口协议分类:标准接口、非标准接口。

2.3 接口的技术指标(1)数据传输速率:接口支持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2)信号完整性:接口传输信号的质量;(3)电气特性:接口电路的电压、电流等参数;(4)兼容性:接口与设备之间的相互兼容性。

第三章:微型计算机接口电路3.1 接口电路的组成(1)接口芯片:实现接口协议、信号转换等功能;(2)信号调理电路:放大、滤波、整形等信号处理;(3)驱动电路:驱动接口设备工作;(4)缓冲电路:缓存数据,提高接口的可靠性。

3.2 常见微型计算机接口电路(1)并行接口电路:例如parallel port 接口电路;(2)串行接口电路:例如serial port 接口电路、USB 接口电路;(3)其他接口电路:例如触摸屏接口电路、网络接口电路等。

3.3 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1)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接口芯片和电路元件;(2)绘制接口电路原理图;(3)编写接口程序;(4)进行电路调试,验证接口功能。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功能1.3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1.4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第二章: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2.1 中央处理器(CPU)2.2 存储器2.3 输入/输出设备2.4 总线与接口第三章: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3.1 计算机软件概述3.2 操作系统简介3.3 程序设计语言3.4 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第四章:微型计算机的启动与运行4.1 启动过程分析4.2 运行过程解析4.3 系统资源管理4.4 任务管理第五章: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5.1 接口的基本概念5.2 接口的分类与标准5.3 接口芯片及其功能5.4 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接口技术,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及其应用。

通过对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微型计算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中央处理器(CPU)的原理与接口6.1 CPU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6.2 CPU的接口技术6.3 CPU缓存与流水线技术6.4 CPU性能评估与优化第七章:存储器技术7.1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7.2 只读存储器(ROM)与闪存7.3 硬盘驱动器(HDD)与固态硬盘(SSD)7.4 内存条与存储器接口第八章:输入/输出设备及其接口8.1 输入设备概述8.2 输出设备概述8.3 常用输入/输出接口技术8.4 设备驱动程序与即插即用技术第九章:总线与接口技术9.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9.2 总线接口技术9.3 PCI Express总线9.4 USB与1394总线接口第十章:微型计算机的维护与故障排查10.1 微型计算机的日常维护10.2 微型计算机的故障类型与排查方法10.3 硬件故障的排查与修复10.4 软件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本教案将继续深入探讨微型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与接口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的维护与故障排查。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基本结构。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基本结构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活动:1.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 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的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教学目标:1. 了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掌握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3. 熟悉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3. 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CPU的外观及内部结构。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教学活动:1. 讲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CPU的功能及工作方式。

2. 分析CPU的主要性能指标,让学生掌握评价CPU性能的方法。

3. 介绍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CPU的结构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工作原理。

2.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CPU性能指标及分类的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存储器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分类及功能。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熟悉存储器的发展趋势。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讲义与习题精讲(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讲义与习题精讲(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讲义与习题精讲〔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开展一、分类:电子计算机通常按体积、性能和价格分类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五类.从系统结构和根本工作上说,微型机和其他几类计算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微型机广泛采用了集成度相当高的器件和部件,因此带来了以下一系列的特点.二、微型机的特点1.体积小,质量轻.2.价格低廉.3.可靠性高,结构灵活.4.应用面广.三、微型机的开展:从1974年至今仅30 余年时间,微处理器经历了四代的开展.1. 第一代(1971年开始)这是4位μp的时期,典型产品为:1971年10月,Intel4004(4位),1972年3月,Intel 8008(8位),其集成度为2000管子/片,采用P-MOS工艺,10μm光刻技术.μs 2. 第二代(1973年开始) 这是8位μp的时期,典型产品为:μp。

1975年至1976年,ZILOG的Z80 ;1976年Intel 8085,这两档是高档的8位μp. 其中Intel 8080的集成度为5400管子/片,它采用了N-MOS工艺,6μm 光刻技术。

时钟频率为2~4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约为1~2μs。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8位单片微型计算机,以Intel 8048/8748、MC6801、Z8为代表,用于工业控制和智能仪表. 3. 第三代(1978年开始) 这是16位μp的时期,典型产品为:1978年,Intel 8086;1979年,Zilogo的Z8000;1979年,Motorola的MC68000,其集成度为68000管子/片,它采用了H-MOS工艺,3μμs.4.第四代(1981年开始) 这是32位μp时期,典型产品为:1983年,Zilogo的Z80000;1984年7月,Motorola的MC68020,集成度为7万管子/片,采用CHMOS工艺,2μm光刻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第九章 DMA技术及DMA控制器
• 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概述 • 可编程DMA控制器8237A • DMA技术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 • 习题与思考
帮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 录 退 出
第十章 总线技术
• 总线技术概述 • 系统总线 • 局部总线 • 习题与思考
帮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 录 退 出
第十一章 人机接口技术
91/16 商5 余11即B 5/16 商0 余 5
0.75×16 积 12.0 整数部分为C 0.0
1.3.1 进位计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
5、 二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 二 进 制 数
0000
一位十六进制数唯一对
0001 0010
应 4 位二进制数
0011
0100
0101
例如:
0110
0111
110.01B = 0110.0100B
王向慧 等编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微型计算机概论 Intel80x86微处理器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接口 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系统概述 并行接口技术 定时/计数技术及其接口 串行通信及串行接口技术 中断技术及中断控制器 DMA技术及DMA控制器 总线技术 人机接口技术
1.2.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 微处理器 2 内存储器 3 输入/输出接口 4 系统总线 5 外部设备
1.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2.2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1、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 服务型程序 语言处理程序
2、应用软件 : 定制应用软件 通用应用软件
1.2.3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 及微型计算机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移地址(16位) 段寄存器(16位) 0000 NhomakorabeaΣ
地址加法器
物理地址(20位)
图1-3
BIU从存储器中读出指令送入6字节的指令队列。一旦指 令队列中空出2个字节,BIU将自动进行读指令的操作 以填满指令队列。只要收到EU送来的操作数地址, BIU将立即形成这个操作数的物理地址,完成读/写操 作。遇到转移类指令,BIU将指令队列中剩余的指令 作废,重新从存储器新的地址单元中取指令并送入指 令队列。一般情况下应保证指令队列中填满指令,使 得EU可以不断地得到等待执行的指令。 总线控制电路将8086/8088 CPU的内部总线与CPU引脚所 连接的外部总线相连,是8086/8088 CPU与外部交换信 息的必经之路,包括16条数据线、20条地址线和若干 条控制信号线。CPU正是通过这些总线与外部取得联 系从而形成各种规模的8086/8088 微型计算机。
A L U
E U 控制器
队列 总线 1
(8 位)
指令队列 2 3 4 5
6
标志寄存器 指令执行部件(EU) 总线接口部件(BIU)
图1-2
1. 指令执行部件EU EU的功能是执行指令。一般情况下, 指令按照它存放的先后 次序顺序执行,EU从指令队列中源源不断地取得指令代码, 满负荷地连续执行指令而省去“取指令”的时间。指令执 行过程中如果需要访问存储器取操作数,那么EU将访问地 址送给BIU,等待操作数到达, 然后继续操作。遇到转移类 指令,BIU会将指令队列中的后继指令作废,从新的地址 重新取指令。这时,EU要等待BIU将取到的指令装入指令 队列后,才能继续执行。这两种情况下,EU和BIU的并行 操作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只要转移指令出现的比例不是 很高,两者的重迭操作仍然会取得良好效果。 EU中的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可完成16位或8位的二进制运 算,运算结果通过内部总线送到通用寄存器,或者送往 BIU的内部寄存器中,等待写入存储器。16位暂存器用来 暂存参加运算的操作数。ALU运算后的结果特征(有无进 位,溢出等)置入标志寄存器FLAGS中保存。
总 目 录
第10章 第11章 微型计算机总线 Windows 输入/输出程序设计
第1章 微处理器及其信号
1.1 微型计算机
1.2 8086/8088微处理器结构
1.3 8086/8088 CPU子系统
1.4 8086/8088 CPU的工作时序
习题1
1.1 微型计算机 1.1.1 微型机的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化
访问存储器的实际地址称为物理地址,用20位二进 制表示。地址加法器用来完成逻辑地址向物理地 址的变换。这实际上是进行一次地址加法,将两 个16位二进制表示的逻辑地址错位相加(图1-3), 得到20位的物理地址,从而可寻址220=1MB的存 储空间。也就是: 物理地址=段基址×16 + 偏移地址 上例中,逻辑地址2345H:1100H对应的物理地址是 24550H。反之,物理地址24550H,它对应的逻辑 地址可以是2455H:0000H,也可以是2400H: 0550H等。这说明一个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是惟一 的,而它对应的逻辑地址是不惟一的。
从CPU的内部结构来看,8088 CPU与8086 CPU很相 似,区别仅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8088与外部交换数据的数据总线宽度是8位, 总线控制电路与专用寄存器组之间的数据总线宽 度也是8位,而EU内部总线仍是16位,所以把8088 称为准16位微处理器。 (2)8088 BIU中指令队列长度只有4字节,只要队 列中出现一个空闲字节,BIU就会自动地访问存储 器,取指令来填满指令队列。 1.2.2 8086/8088 CPU的寄存器 8086/8088 CPU的内部寄存器如图1-4所示。
代码段 数据段 段寄存器 堆栈段 附加段
图1-4
1. 通用寄存器组 8086/8088 CPU指令执行部件EU中有8个16位通用寄 存器,它们可分成两组。一组由AX、BX、CX和 DX构成,称作通用数据寄存器,可用来存放16位 的数据或地址。也可把它们当作8个8位寄存器来 使用,也就是把每个通用寄存器的高半部份和低 半部份分开:低半部份被命名为AL、BL、CL和 DL;高半部份被命名为AH、BH、CH和DH。8位 寄存器只能存放数据而不能存放地址。 AX 称为累加器,是算术运算时使用的主要寄存器, 所有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指令只能使用AL或AX作 为数据寄存器。
SI 称为源变址寄存器,主要用于存放地址,在字符串操 作中存放源操作数的偏移地址。变址寄存器内存放的 地址在数据传送完成后,具有自动修改的功能。例如, 传送1字节数据后把地址加1,为下次传送做好准备, 变址寄存器因此得名。 DI 称为目的变址寄存器,主要用于存放地址,在字符串 操作中存放目的操作数的偏移地址。 2. 段寄存器 8086/8088 CPU总线接口部件BIU中设置有4个16位段寄 存器,它们是代码段寄存器CS,数据段寄存器DS,附 加段寄存器ES和堆栈段寄存器SS。 代码段存放程序指令,程序代码超过64K时,需要分成 几个段存放。CS中存放的是现在正在执行的程序段的 段基址。
地址总线(20 位) 通 用 寄 存 器 AX BX CX DX AH BH CH DH B P S P S I D I ALU 数据总线(16 位) AL BL CL DL
地址加法器 ∑
数据总线
(16 位)
C S D S S S E S I P 内部通信寄存器 总线 控制 逻辑 8086 总线
暂 存 器
微型计算机在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上与计算机大致 相同,但是,由于微型计算机采用了大规模和超 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功能部件,使微型计算机 在系统结构上有着简单、规范和易于扩展的特点。 微型计算机由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 路组成,连接这些功能部件的是三组总线,即数 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如图1-1所示。
普通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特色教材精选
杨文显
主编
现代微型计算机 与接口教程
总 目 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微处理器及其信号 存储器 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 微型计算机的中断系统 可编程接口芯片 DMA传输 数/模与模/数转换 现代微型计算机 PC系列微机外部设备接口
可以根据需要读写任意位置上的内容,而不像磁盘 一样必须成块地顺序读写。 随机存储器中的信息可以读出,也可以写入。 断电后储存的信息自动消失,因此也称为易失性存 储器。 RAM用于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程序和数据。 只读存储器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只能读出,不能写 入和修改,断电后原信息不会丢失,是非易失性 存储器,主要用来存放固定的程序和数据表格。
数据总线用于传送数据信息,实现微处理器、存储 器和I/O接口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总线是双向总 线,数据可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地址总线用于发 送内存地址和I/O接口的地址。控制总线则传送各 种控制信号和状态信号,使微型计算机各部件协 调工作。 微型计算机采用标准总线结构,使整个系统各功能 部件之间相互关系变为面向总线的单一关系,凡 符合总线标准的功能部件可以互换,符合总线标 准的设备可以互连,提高了微机系统的通用性和 可扩展性。
数据段用于存放当前使用的数据。需要第二个数据段时 可以使用附加段。 堆栈段是内存中的一块存储区,用来存放专用数据。例 如,调用子程序时的入口参数,返回地址等,这些数 据都按照“先进后出”的规则进行存取。SS存放堆栈 段的段基址,SP存放当前堆栈栈顶的偏移地址。数据 进出堆栈要使用专门的堆栈操作指令,SP的值在执行 堆栈操作指令时根据规则自动地进行修改。 编程时,程序和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存放在不同的 逻辑段中,它们的“段基址”存放在“段寄存器”中, 段内的偏移地址存放在指针寄存器或变址寄存器中。 3. 标志寄存器FLAGS 8086/8088 CPU中设置了一个16位标志寄存器FLAGS, 用来存放运算结果的特征和控制标志,其格式如下:
1.2 8086/8088微处理器结构
1.2.1 8088/8086微处理器内部结构
8086 CPU内部结构如图1-2所示。 从图1-2中可看出,8086 CPU由两个部份即指令执行部 件EU和总线接口部件BIU组成,图中用虚线隔开。 指令执行部件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标志寄存 器FLAGS、通用寄存器组和EU控制器等4个部件组 成,其主要功能是执行指令。总线接口部件BIU由 地址加法器、专用寄存器组、指令队列和总线控制 逻辑等4个部件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形成访问存储 器的物理地址;访问存储器取得指令并暂存到指令 队列中等待执行;访问存储器或I/O端口以读取操作 数参与EU运算,或存放运算结果等。
EU控制器负责从BIU的指令队列中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译码, 根据指令要求向EU内部各部件发出控制命令以实现各条指 令的功能。 2. 总线接口部件BIU BIU负责与CPU外部的内存储器或I/O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在8086/8088系统中,按照使用的需要,存储器被划分成若干 块(称为“逻辑段”),每“块”存放一种类型的数据或 者程序。EU送来的存储器地址称为逻辑地址,由16位“段 基址”和16位“偏移地址”(段内地址)组成。段基址表 示一个段的起始地址的高16位。偏移地址表示段内的一个 单元距离段开始位置的距离,因此,偏移地址也称为段内 地址。例如,2345H:1100H表示段基址为2345H(这个段 的起始地址是23450H),段内偏移地址为1100H的存储单 元地址。
BX 称为基址寄存器,它可以用作数据寄存器,在访问 存储器时,可以存放被读写的存储单元的地址,是具 有双重功能的寄存器。 CX 称为计数寄存器,它可以用作数据寄存器,在字符 串操作、循环操作和移位操作时用作计数器。 DX 称为数据寄存器,它可以用作数据寄存器,在乘、 除法中作为辅助累加器,在输入输出操作中存放接口 的地址。 另一组4个16位寄存器,主要用来存放操作数的偏移地址 (即操作数的段内地址)。 SP 称为堆栈指针寄存器,在堆栈操作中存放栈顶的偏移 地址。 BP 称为基址指针寄存器,常用作堆栈区的基地址寄存 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