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20201119075520)
《中国古代小说》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小说》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90(自学60,讲授3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说明】1.教学目的小说是古代文学各类文体中最主要的一种。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十分悠久漫长的,自古至今.人们对古代小说的研究不断地深化和体系化,无论是切入的角度,还是运用的方法都相当全面而又丰富,诸如对小说的起源、小说的各种体裁的兴起、流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小说创作题材的变化与拓展、小说叙事方式的演变、小说语言风格等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本课程主要探讨古代小说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试图理清其中的若干主要线索,以期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形态的重视,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人的叙事智慧.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教学要求古代小说内容较多,相比之下,授课时数显得十分有限,课堂讲授只可能提纲挈领地疏通主要脉络,不允许充分展开,进行详细分析说明。
因此,学生除了必须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之外,还应该在课后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突出而又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有关的参考资料,更要尽可能大量地阅读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起码对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有所涉猎。
学生只有在保证必要的阅读量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古代小说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3.教学方法本课程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形式灵活的讨论,并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教学目的:掌握神话传说的特点及其与古代小说在叙事形态上的对应关系内容要点:一、神话传说与古代小说在叙事形态上的对应关系1.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5点,见下)2.神话传说与古代小说在形态上的对应关系(1)神话与传说相互依存开启小说常异、虚实结合的艺术传统(2)神话与传说的历史化开启了“小说为正史之余”的观念(3)神话与传说为神魔志异小说提供“原型”(4)神话与传说的嫁接重组开启了后世小说的“羼杂”现象(5)神话与传说同一母题的历代累积现象开启了后世小说的同题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课外阅读、思考与课堂提问、讨论相结合授课时数:2课时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与志人小说教学目的:掌握笔记体小说的演化历程内容要点:一、笔记体小说的演化历程1.笔记小说与笔记体小说2.笔记体小说的演化历程(1)从“子史片断”到笔记小说(2)从不出“虚错”到“补苴罅漏”(3)笔记小说的精彩之处与总体缺陷(4)超越笔记:情节因果链的构成与完善(5)摆脱单向度叙事模式:多回环、多线索的故事结构3.笔记体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课外阅读、思考与课堂提问、讨论相结合授课时数:2课时第三、四章唐人传奇教学目的:对传奇小说的题材、虚构、体制等的文体特征作总体把握,以有利于正确分类内容要点:一、传奇释名二、传奇小说的类型划分:(一)以风格为依据1.四分法:(石昌渝)唐代传奇小说、传奇小说的俗化(宋元传奇)、通俗化的传奇小说(明代中篇传奇)、笔记体的传奇小说(指《聊斋志异》)2.二分法:薛洪勣:史传体传奇(如唐人传奇和《聊斋志异》)、话本体传奇(如宋人传奇和元明的中篇传奇)陈文新:辞章化传奇(如唐人传奇和《聊斋志异》)、话本体传奇(如宋人传奇和元明的中篇传奇)(二)以篇幅或时代为依据好处:方便而无争议唐传奇、宋传奇、元明传奇、清传奇缺陷:不足以显示作品的审美特征三、唐人传奇的文体特征中篇、短篇1.传奇之“奇”与正史之“正”2.“嗜奇”、“好异”的现象3.传记的辞章化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课外阅读、思考与课堂提问、讨论相结合授课时数:4课时第五章话本体小说教学目的:掌握话本小说的来源和发展及其内容构成、表达方式和雅化趋势内容要点:一、话本小说的来源和发展二、入话和正话三、套语的运用四、叙述方式五、话本小说的雅化方式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课外阅读、思考与课堂提问、讨论相结合授课时数:2课时第六章三国演义教学目的:学习三国演义,使学生掌握《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能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析。
《中国文学专题(小说、戏曲)》考试大纲(精)
《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课考试大纲Ⅰ考试目的《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阶段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属于考试课目。
本课程的考试兼顾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的创作发展和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现象与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基本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戏曲、小说史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评价戏曲、小说作家作品及论证解决作家作品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Ⅱ考试内容一、制定考试内容的依据本课程的考试内容及范围,依据本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参考国家教委高教司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和本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要求,同时结合戏曲、小说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确定。
有关章节的设置,则是为了配合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情况和可操作性。
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发展演变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现象、相关概念及理论、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等。
二、考试内容的具体范围戏曲部分绪论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识记戏曲的定义。
了解关于戏曲起源的异议。
领会并掌握中国戏曲的孕育与产生。
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第一节元杂剧的形成了解元杂剧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元杂剧的形式领会元杂剧的形式,包括结构体制、演员角色、组成因素及演出情况等。
记忆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第三节元杂剧的兴衰了解元杂剧的创作发展情况,即前期兴盛、后期衰落。
记忆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等知识点。
第二章元杂剧分类概说第一节元代爱情戏掌握元代爱情戏的五大类型,识记“元代四大爱情戏”及各类爱情戏的代表作品,并记忆作家作品与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元代历史剧理解历史剧的概念。
记忆元代历史剧的代表作品《赵氏孤儿》与《单刀会》,掌握其剧情大义与剧中人物。
第三节元代公案戏掌握公案戏的概念,理解公案戏就是当时的现实剧。
了解元代公案戏的代表作品《窦娥冤》《陈州粜米》等,掌握剧情大义,识记剧中人物。
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戏曲鉴赏英文名称:Chorus and Conduction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总学时:32 学分:2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0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6适用专业:全校专业适用层次:本科先修课程: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音乐学二、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戏曲是一种集合音乐、文学、美术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结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讲解、赏析、教唱,不仅让学生从宏观戏曲发展史、传统戏曲剧种名段赏析实践中去初步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了解戏曲的表演、唱腔、伴奏等基本内涵;把握当前影响较大的戏曲剧种风格;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所学对象,集中到浙江本土戏曲文化,通过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两段家乡特色戏曲唱段,深刻了解和把握本地域的戏曲文化,力求使学生能够成为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者、传播者、传承者。
另外,本课程的设置也是“戏曲进课堂”课程群体系之一。
(二)教学基本要求戏曲欣赏与实践课程以普及传统戏曲艺术为宗旨,以具体剧目的欣赏与演唱为中心,强调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课堂讲授与课外体验阅读相结合、听赏代表曲目与学唱规定曲目相结合、校内课堂学习有关内容与社会实践(体验、调查、观摩)相结合。
做到以下六个字:“听”—听讲授、听录音等。
“唱”—模拟演唱、熟唱或背唱代表曲目(段)。
“做”模拟、装扮不同剧目、不同行当、不同角色的表演。
“观”—观看相关剧目作品、专业演出等。
“思”—思考、分析、感悟优秀的文化遗产等。
“传”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传播、传承者。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A 戏曲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联B 戏曲的流派文化C 怎样鉴赏戏曲侧重当代性、实践性。
组织学生开展影视创作现状的调查、当代影视热点问题的讨论,进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使用教学资源。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学辅导(第4章至第6章)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学辅导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重点解析本章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一、话本、拟话本的概念二、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三、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一、话本、拟话本的概念1、话本的概念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
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说书的底本,属于通俗文学、市民文学。
当然,有些作品中的话本却另有所指。
《水浒传》第五十一回,讲到白秀英说唱诸宫调时说:“招牌上明写着这场话本,唤作《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里说的“话本”又指“诸宫调”。
宋代说书流派很多,即話本有不同的门类:(1)小说,多写下层民众生活内容,其话本一般称为“小说”,是宋元成就最高的话本,如《小说张子房慕道记》。
至今尚能见到的宋元小说话本主要保存在《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四种小说》、《京本通俗小说》以及“三言”的《古今小说》中。
(2)讲史,即是演讲历史故事,其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秦并六国平话》、《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
(3)说经,是宣扬佛经故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拟话本的概念明清时代很多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
明清两代产生了不少著名的拟话本集,冯梦龙编撰的《古今小说》(再版时改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楫的《西湖二集》、李渔的《无声戏》(一名《连城璧》)、《十二楼》等。
二、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描写爱情婚姻这是话本、拟话本中最为重要的一类题材,这些作品表现出和以前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不同的特点:(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
《碾玉观音》中,作者含蓄地用两句话点明了璩秀秀的择偶标准,“崔宁是个单身,却也痴心。
秀秀见恁地个后生,却也指望。
国开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
国开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
国开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包括以下内容:
1. 阅读与理解:阅读指定的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包括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并理解其中的
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要素。
2. 文学背景与批评:了解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历史背景、创
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
包括古代小说和戏曲的
发展历程、流派特点、创作风格等。
3. 人物形象分析:对指定的小说和戏曲中的主要人物进行
深入分析,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塑造手法、角色转
变等。
4. 情节解读与主题分析:对指定的小说和戏曲中的重要情
节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爱情观、人生观等主题。
5. 戏曲表演与评析:学习指定的戏曲剧目,并进行表演实
践和评析。
包括学习戏曲的基本唱腔、舞蹈动作等,并对
戏曲表演中的角色扮演、音乐表达、舞蹈编排等方面进行
分析和评价。
6. 文学批评写作:根据指定的题目,撰写与古代小说和戏
曲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
要求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
内涵、影响等方面,并运用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论证。
以上是国开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的主要内容,具体的考试要求可能会根据教师的安排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备考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指导,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练习,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暨《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稿)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该课程是古代文学史的分类细化课程,学生必须在修完《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之后,方可修习。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以从上古到五四运动为止的古、近代小说、戏曲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起源,及其各个不同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从而概括出其间的演进规律。
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以下原则:立足于代表作。
比较系统地介绍古代小说、戏曲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对其作者、版本、内容、艺术性及其影响作简洁精当的介绍,并论述其在小说、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
着眼于发展史。
重点探讨小说、戏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各自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本课程课内学时90,共5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相关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论等。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一)本课程是中国文学史的深化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古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对专科阶段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一些毕业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专科学生,要指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复习;对专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补修专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小说、戏曲的发展演变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关于这些内容的观点都是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的阅读因而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督促学生阅读作品,以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
(三)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教材中的观点,而不是机械接受教材内容。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著作,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古代小说戏曲》戏曲部分教学重点
《古代小说戏曲》戏曲部分教学重点下编古代戏曲第一章戏曲的起源戏曲艺术的本质因素:(1)戏剧冲突,即故事情节;(2)表演因素,即舞台性,包括演员与观众两个方面;(3)代言体,用第一人称,由演员担任生活中的某一角色。
戏曲的两个派系:(1)通俗的民间派系,其特点是浅易通俗,以动作表演为主,轻曲而重戏。
(2)高雅的文人派系,特点是典雅华丽,以歌唱、舞蹈为主,重曲而轻戏。
第二章古代戏曲的特征戏与曲:戏与曲是戏曲的两大元素。
戏,指故事情节,包括人物关系、宾白、科范等;曲,指演员演唱的曲词以及配套的舞蹈。
元曲的分类:元曲按体制划分,主要分两类:散曲和杂剧。
(1)散曲,是金元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和带过曲。
(2)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综合而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元杂剧的流派:(1)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剧作内容反映现实,语言朴素本色,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代表;(2)以马致远、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
多写婚姻爱情,语言华丽,文采斐然,以王实甫《西厢记》为代表。
元杂剧的体制:一、剧本要素:宾白和科范,称为剧本的三要素。
1、曲词。
(1)宫调,即乐曲的音调,如《正宫·端正好》。
(2)唱词。
每一曲就是一首小令,要求一韵到底,平、上、去三声互叶,没有入声,句句押韵,用大量的俗字、衬字。
2、宾白,剧中人物的念白。
3、科范,简称为“科”,是剧本中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二、元杂剧的结构。
1、分“折”。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一般只唱一个套数,限用同一宫调的曲子。
杂剧通常一本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题目、正名。
每本末尾有两句或四句概括中心内容的诗句,前面的一句或两句为题目,后面的一句或两句为正名。
3、楔子,是一场戏,篇幅短小,或在开头,或在中间,起开场或过场作用。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属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选修课(其它专业也可选修)。
戏曲专题研究集中阐释戏曲文体的发展演变与作家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特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特征、产生与流变及各发展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结合听讲与看原著,撰写论文,初步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1.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戏曲史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努力掌握其发展规律、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阐释能力。
3.为解决少而内容多的矛盾,部分容易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4.对重点章节,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课后学习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论精读等。
四、课程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元杂剧重点作家作品、明代戏曲重点作家作品、清代戏曲重点作家作品。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老师讲授为主,与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2学时)1.教学内容(1)先秦时的戏曲胚胎期;(2)汉唐时的戏曲雏形期;(3)宋金时的戏曲成熟期。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宋金时的戏曲成熟;(2)难点:先秦时的戏曲胚胎。
第二章元杂剧的概述(3学时)1.教学内容(1)元杂剧的繁荣;(2)元杂剧的形式;(3)元杂剧的分期和分类。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元杂剧的形式;(2)难点:元杂剧的繁荣。
第三章杂剧班头关汉卿(3学时)1.教学内容(1)关汉卿的生平与著作;(2)悲剧典范《窦娥冤》;(3)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325015132.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戏曲专题3.英文名称: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e4.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之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以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作品及作家为研究对象。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介绍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演进,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主要成就,对其发展演变轨迹有明晰的了解;引导学生阅读和评价中国古典戏曲代表作品,使其初步具备从事古典戏曲鉴赏与研究的能力。
2.与相关课程衔接:已完成中国文学史中涉及戏曲部分的学习。
3.学时:总学时32,周学时24.开课学期:第6学期5.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开展学术实践6.考核方式:考查,总评成绩=课程论文X40%+期末考查X607.教材: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8.教学参考资料:①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②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④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⑤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⑥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⑦陈白尘,董建.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⑧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第一节中国戏曲的起源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戏剧的始源——原始歌舞,掌握原始歌舞的面貌、本质及戏剧质素。
教学重点:原始歌舞,掌握原始歌舞的面貌、本质及戏剧质素教学难点:原始歌舞表演情况及本质授课时数:2教学内容:一、原始时代歌舞1.原始歌舞的表演情况及文献记载和考古支持2.原始歌舞的本质3.原始歌舞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形态二、上古歌舞的戏剧质素1.诗歌舞的综合2.混合整一的美学取向3.原始歌舞与戏剧的不同第二节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了解早期戏剧出现的历史背景,表演情况及类型;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戏剧发展情况,教学重点:傩的表演程式;早期戏剧演员的职业特征。
《戏曲表演》课程教学大纲
《戏曲表演》课程教学大纲戏曲表演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表演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能,包括角色扮演、音乐和曲艺等方面。
研究目标
1. 掌握基本的戏曲唱腔和表演技巧;
2. 熟悉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作要领;
3. 了解传统戏曲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音乐形式等。
教学内容
第一章:戏曲概论
1. 戏曲的概念、起源和发展;
2. 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戏曲风格和特点。
第二章:角色扮演
1. 研究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
2. 掌握基本的身段和表演技巧;
3. 分析不同角色的表演要领和技能要求。
第三章:音乐和唱腔
1. 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2. 研究不同角色的唱腔和配乐;
3. 理解不同音乐曲调的表现意义和效果。
第四章:曲艺和皮影戏
1. 了解曲艺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2. 研究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
3. 分析曲艺和皮影戏的历史和特点。
评估方式
1. 表演作业:学生需根据教师安排饰演特定角色或表演特定场景,针对表演技巧、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术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某一演员或某一流派的学术报告,包括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
1. 《中国戏曲艺术史》;
2. 《京剧基础教程》;
3. 《中国曲艺》。
备注
学生需自备戏曲服装和道具,在课堂上穿戴并使用。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学参考资料一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案参考资料一古代戏剧戏曲研究书目选例1.理论专著、文集: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涂秀虹著,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著,马美信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艺坛(第三卷),蒋锡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梨园快语(戏曲评论文集),周桓著,文物出版社,2004年;旧戏新谈,黄裳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中国古代戏曲专题,张燕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学研究论集,黄天骥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唱片研究与存目,陈钧主编,天津杨柳青画社,2002年;京剧一—京城戏曲文化的整合,宋波、吴毓华著,中国书店,2002年;清代内廷演剧史话,丁汝琴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京剧新序,刘曾复编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年;京都古戏楼,周华斌著,海洋出版社,1993年,1998年二印;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1902-1937 ),黄育馥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许姬传艺坛漫录,许姬传著,中华书局,1994年一版,1997年二印;吴小如戏曲文录,吴小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996年二印;古今小说集萃,北京出版社,1994年一版二印;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潘光旦著,商务印书馆,1941年,1987年翻印;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许姬传著,中华书局,1985年;京剧史研究——戏曲论汇(二),北京市戏曲研究所主编,学林出版社,1985年;京剧名家的演唱艺术,陈富年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王庾生口述,吴同宾李相心记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京剧剧目初探,陶君起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1963年修订;李笠翁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2.艺术家传记、回忆录和评论著作:十全大净金少山,徐世光、卢子明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杨小楼传,吴同宾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余叔岩传,翁思再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寂寞儒伶言菊朋,张伟品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关东奇伶唐韵笙,宁殿弼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奚啸伯,马健鹰、奚延耆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珠光菊影,宋丹菊、刘松岩、肖漪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谭鑫培传,周传家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998年二印;谭鑫培艺术评论集,戴淑娟编,江流订,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998年二印;余叔岩孟小冬暨余派艺术,张业才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杨宝森纪念集,谢国祥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年;俞振飞传,唐葆祥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翰林之后寄梨园,赵荣琛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谭富英艺术浅论,吴大徵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刘东升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启航杭嘉湖一一记杨小卿艺术生涯六十周年,何荣穆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余叔岩研究,翁思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周信芳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1991 年二印;侯喜瑞艺术评论集,张继双、张玲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991年二印;袁世海的艺术道路,蒋健兰、刘乃崇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1994年二印;唐韵笙评传,宁殿弼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翁偶虹编剧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1988年二印;梅兰芳游美记,齐如山著,任光亮整理,岳麓书社,1985年;郝寿臣传,北京市戏曲学校编,翁偶虹、佟志贤等执笔,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艺海无涯,袁世海口述,袁菁整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谈艺录,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裘盛戎艺术评论集,方荣翔、张胤德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刘松岩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文U奎官舞台艺术,刘奎官口述,赵凤池记录,黎方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御霜实录一一回忆程砚秋先生,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程砚秋文集,中国戏曲研究院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981年三印;萧长华戏曲谈丛,萧长华口述,钮骠记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谈悟空戏表演艺术,郑法祥口述,刘梦德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1979年二印;我演昆丑,华传浩口述,陆兼之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1979年二印;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京剧花旦表演艺术,于连泉口述,柳以真整理,北京出版社,1962 年;谈麒派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周信芳舞台艺术,周信芳口述,卫明、吕仲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学戏和演戏,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侯喜瑞口述,张胤德整理,北京出版社,1961年;荀慧生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年;言菊朋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梅兰芳戏剧散论,梅兰芳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捉放曹》的人物创造一一郝寿臣表演艺术之一,郝寿臣口述,吴晓铃记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3.京剧史料、轶闻:谈余叔岩,孙养农著,2003年翻印;富连成三十年史,唐伯弢著,白化文修订,同心出版社,2000年翻印;北京文史资料精华丛书一一梨园往事,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梨园轶闻,刘嵩崑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菊坛旧闻录,丁秉燧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京剧艺术在天津,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戏剧丛刊,天津王守惇藏本影印,天津古籍书店,1993年;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张次溪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991年二印;梨园外史(章回小说史料),潘镜艾、陈墨香著,张褚、王云鹏点校,宝文堂书店,1989年;京剧见闻录,槛外人(吴性栽)著,宝文堂书店,1987年;六十年京剧见闻,江上行(王绍基)著,学林出版社,1986年,1987年二印;京剧谈往录(及续编、三编、四编),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 4.京剧剧本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961年二版,1983年四印;郝寿臣演出剧本选集,北京市戏曲学校编,北京出版社,196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暨《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稿)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该课程是古代文学史的分类细化课程,学生必须在修完《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之后,方可修习。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以从上古到五四运动为止的古、近代小说、戏曲为研究对象, 主要探讨英起源,及其各个不同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从而概括出英间的演进规律。
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以下原则:立足于代表作。
比较系统地介绍古代小说、戏曲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对苴作若、版本、内容、艺术性及其影响作简洁精当的介绍,并论述英在小说、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
着眼于发展史。
重点探讨小说、戏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各自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本课程课内学时90,共5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相关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论等。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一)本课程是中国文学史的深化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古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对专科阶段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一些毕业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专科学生,要指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复习;对专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补修专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小说、戏曲的发展演变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关于这些内容的观点都是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的阅读因而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督促学生阅读作品,以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
(三)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教材中的观点,而不是机械接受教材内容。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著作,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本课程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鼓励学生写作学术文章或搬演作品。
(五)本课程运用了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尤其是要重视文字教材。
同时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及时提岀问题、参与讨论、寻求学习辅导资料,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学习要求及层次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掌握、重点掌握。
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掌握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小说史、戏曲史上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综合的分析。
与学习要求相对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分为三个层次:(一)对于要求学生做了解的内容,教学中只需做简要的介绍,部分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自学:(二)对于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学中需对教材作较为系统的讲授,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三)对于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学中除了详细讲授教材内容外,还可作适当的补充,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和分析。
(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各章节的学习要求见第三部分)第二部分教学媒体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学时分配(附:以上课时安排仅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调整。
)二、多种教学媒体的总体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媒体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并在文字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主要有录像课程、网络课程、IP课网上辅导等。
选择媒体形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从电大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电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岀发,辅助学生自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也为那些有志参加本科学习的同学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帮助。
(-)文字教材本课程以《古代小说戏曲》(暂左名,中央电大岀版社)和《古代小说戏曲作品导读》(暂立划,中央电大出版社)为基本文字教材。
前者主要探讨古代小说戏曲的起源,及其各个不同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从而概括出其间的演进规律;后者选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经典作品,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使学生加深对前者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自身的文学素养。
文字教材是编制其它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录像教材本课程的录像教材暂左20讲,每讲50分钟,由主讲教师比较全面系统地讲授教材,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和经典作品。
(三)网上辅导1.在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辅导栏目左期发布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代表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
2.利用BBS讨论板组织学生和地方电大的老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网上讨论;并进行网上答疑,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3.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附:教学媒体信息表三、教学环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自学、而授辅导、电视录像课、形成性考核、社会实践、终结性考试几个方面。
(一)自学自学是电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形式,自学对于学生自律性有一泄要求,学生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自学时间。
自学的主要方式包括阅读文字教材、网上学习、完成作业与练习等,自学的主要依据是文字教材、网上文本和视频资源,自学可以采取个人和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
(二)而授辅导本课要求并个教学点的辅导教师进行不少于15学时的面授辅导,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文字教材为依据,采用讲解、分析、作业讲评等方式,提示学习思路与方法、讲解重难点问题、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指导社会实践等,对学生的需求给予具体的帮助,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收看电视录像课电视教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的重要教学环节。
本课程电视录像课以精讲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为主,并分析案例、归纳重点、提示学习方法等,要求学生注意认真收看。
(四)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巩固和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本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四次书而的形成性考核任务,学生除完成规左的形成性考核作业外,对教材和网上提供的大量练习题,学生可在当地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部分题目进行练习。
(五)实践性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性特点突出,每一章均涉及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作家作品艺术风格、文学史演进规律等的实践教学,通过实际锻炼,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巩固所学知识,体会知识的重要性。
古代文学知识的积累,往往可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实际应用能力,是他们立足于社会的重要的资源。
(六)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验收。
本课程的考试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考核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终结性考试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第一节古代小说、戏曲的相同命运第二节古代小说、戏曲的比较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小说、戏曲的相同命运;古代小说、戏曲的概念比较、起源比较、作者比较、体制比较、题材比较、创作手法比较、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比较、语言特征比较、审美特征比较、文化内涵比较、版本比较、传播方法比较、鉴赏比较;小说、戏曲的不同命运掌握:古代小说、戏曲的题材比较、创作手法比较、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比较、语言特征比较、审美特征比较、文化内涵比较上编古代小说第一章小说的起源第一节小说的概念第二节小说的起源教学要求:了解:小说的起源:小说与神话、寓言、史传文学的关系掌握:小说的概念第二章汉魏六朝小说第一节汉代小说第二节魏晋六朝小说教学要求:了解:汉代小说:魏晋六朝志人小说中的历史琐记、笑话解颐:魏晋六朝小说中的民间讲故事。
掌握:人物轶事小说《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志怪小说:魏晋六朝小说的特点第三章唐宋文言小说第一节唐代传奇的发展历程第二节唐代传奇的内容第三节唐代传奇的特点第四节唐代轶事琐闻第五节膺代“转变”与“说话”第六节宋代传奇志怪和历史琐闻教学要求:了解:唐传奇繁荣的原因;虜代传奇的发展历程;腐代轶事琐闻:厲代“转变”与“说话”;宋代传奇志怪和历史琐闻掌握:寓传奇的概念:唐代传奇的思想内容重点掌握:唐代传奇的特点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第一节说话艺术和话本第二节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第三节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教学要求:了解:话本、拟话本保存情况掌握:话本和拟话本的槪念;宋元话本的三个门类:重点掌握: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第五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第二节《三国演义》的内容第三节《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第四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性第五节明代英他历史演义小说教学要求: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明代其他历史演义小说掌握:《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转变:《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重点掌握:《三国演义》的内容、《三国演义》的艺术性第六章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第二节百回本《水浒传》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性第四节关于《水浒传》主题和宋江的评价及其争论第五节明代貝他英雄传奇小说教学要求:了解:《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关于《水浒传》和宋江的评价的争论;明代其他英雄传奇小说:重点掌握:百回本《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的艺术性:百回本宋江形象及对英评价第七章明代神魔小说第一节《西游记》的作者、成书和版本第二节《西游记》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性第四节关于《四游记》作者与主题的争议第五节明代其他神魔小说教学要求:了解:《四游记》的作者、成书和版本;关于《西游记》作者与主题的争议:明代其他神魔小说掌握:《西游记》的内容重点掌握:孙悟空形象、《西游记》的艺术性第八章明代世情小说第一节《金瓶梅》的时代、作者和版本第二节《金瓶梅》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第三节《金瓶梅》的艺术性第四节明代英他世情小说教学要求:了解:《金瓶梅》的时代、作者和版本;《金瓶梅》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明代英他世情小说掌握:《金瓶梅》的艺术性第九章清代文言小说第一节《聊斋志异》的作者和版本第二节《聊斋志异》的内容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性第四节淸代其他文言小说教学要求:了解:《聊斋志异》的作者和版本;淸代貝他文言小说掌握:《聊斋志异》的内容重点掌握:《聊斋志异》的艺术性第十章清代讽刺小说第一节《儒林外史》的作者和版本第二节《儒林外史》的内容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性第四节淸代英他讽刺小说教学要求: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和版本;淸代其他讽刺小说掌握:《儒林外史》的内容一一歌颂真儒,表现理想:重点掌握:《儒林外史》的内容一一批判假儒,罐露黑暗;《儒林外史》的艺术性第十一章清代世情小说第一节《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第二节《红楼梦》的思想内容第三节《红楼梦》艺术性第四节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第五节《红楼梦》的研究史第六节淸代英他世情小说教学要求:了解:《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的研究史:淸代英他世情小说,淸代侠义公案小说和炫才小说掌握:《红楼梦》的版本:重点掌握:《红楼梦》的思想内容;《红楼梦》艺术性;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下编古代戏曲第一章戏曲的起源第一节起源与来源第二节两大流派教学要求:了解:起源与来源;两大流派第二章古代戏曲的特征第一节戏与曲第二节俗与雅第三节元曲槪说第四节元杂剧体制教学要求:了解:戏与曲:俗与雅:元曲概说掌握:元杂剧体制第三章宋元南戏第一节南戏概说第二节“荆、刘、拜、杀”第三节《琵琶记》教学要求:了解:南戏的渊源;关于《琵琶记》的学术争论掌握:“荆、文U、拜、杀”四大传奇;《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四章关汉卿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思想第二节《実娥冤》教学要求: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汉卿的爱情戏和历史戏重点掌握:《窦娥冤》的人物形象;《窦娥冤》的艺术成就第五章王实甫《西厢记》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和故事演变第二节《西厢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第三节《西厢记》的艺术性教学要求:了解:《西厢记》的作者:《四厢记》故事题材的演变重点掌握:《西厢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西厢记》的艺术性第六章其他元杂剧作家第一节白朴第二节马致远《汉宫秋》第三节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四节其他作家作品教学要求:了解:白朴的水平和创作;《梧桐雨》的思想内容:《汉宫秋》的思想内容、元帝昭君的形象:马致远的水平和创作;郑光祖的生平:其他作家作品掌握:《墙头马上》的李千金形象;《梧桐雨》的艺术成就:《汉宫秋》的艺术成就;《倩女离魂》的倩女形象及其艺术成就第七章汤显祖第一节汤显祖生平第二节《牡丹亭》第三节汤沈之争教学要求:了解:传奇繁盛的原因:汤显祖生平:汤沈之争:明代其他传奇作品掌握:传奇的槪念;“临川四梦";重点掌握:《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杜丽娘形象:《牡丹亭》的艺术成就第八章明代杂剧第一节明前期杂剧第二节明后期杂剧第三节徐渭和《四声猿》教学要求:了解:明前期杂剧;明后期杂剧:徐渭的生平;《歌代啸》:徐渭的影响掌握:《四声猿》的思想内容第九章《长生殿》第一节洪升生平第二节内容、人物第三节艺术性第四节建国以后关于《长生殿》主题的争议教学要求:了解:洪升生平和创作:建国以后关于《长生殿》主题的争议掌握:《长生殿》的人物形象:重点掌握:《长生殿》的思想内容;《长生殿》的艺术成就第十章《桃花扇》第一节孔尚任生平第二节《桃花扇》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第三节《桃花扇》的艺术性第四节关于《桃花扇》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教学要求:了解:孔尚任生平;侯方域、柳敬亭形象:关于《桃花扇》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重点掌握:《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李香君形象:《桃花扇》的艺术成就第十一章李笠翁曲话第一节戏曲创作论第二节戏曲导演论第五行李渔的戏曲观及英地位影响教学要求:了解:李渔生平和创作:李渔的戏曲导演论掌握:李渔的戏曲创作论:李渔的戏曲观第十二章清代其他戏曲第一节李玉与苏州派作家第二节清初三大曲家及其他第三节《雷峰塔》第四节地方戏的勃兴第五节花雅之争教学要求:了解:淸初三家及其他:李玉的“一人永占”:苏州派的其他作家:吴伟业,尤侗,其他淸代曲家;地方戏的勃兴掌握:《淸忠谱》;李渔的《十种曲》:《雷11金塔》传奇:花雅之争附:参考书目《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三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二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三国演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水浒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西游记》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4沈新林《同源而异派一一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比较研究》凤凰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