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地理七下教案
地理七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理七下课程的内容,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实践和实验能力,促进他们的科学探究和探索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认识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地理七下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地理坐标- 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图的使用方法2. 第二单元:中国的大陆-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区域发展-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3. 第三单元:世界的大洲- 大洲的分布和特点-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域的介绍- 世界的经济、文化和宗教4. 第四单元:地理标志和地域文化- 地理标志的意义和作用- 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发展-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5. 第五单元: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理概念和知识来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2. 实践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热情。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理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四、教学步骤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答、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知识讲解与讨论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并讨论各个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
3. 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图制作等,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初中七年下册地理教案
初中七年下册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资源分布。
2. 掌握中东地区的主要宗教、民族及文化特点。
3. 了解中东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及现状。
4. 培养学生对中东地区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资源分布。
2. 中东地区的主要宗教、民族及文化特点。
3. 中东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及现状。
教学难点:1. 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
2. 中东地区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七年下册。
2. 课件或黑板。
3. 中东地区地图。
4. 相关历史事件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
2. 提问:谁能告诉我中东地区在亚洲的哪个位置?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翻到教材第110页,阅读“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部分。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及资源分布。
2. 讲解中东地区的主要宗教、民族及文化特点。
3. 讲解中东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及现状。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中东地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中东地区的矛盾复杂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教材第110页,绘制中东地区地图,并标注主要国家和资源分布。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东地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东地区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4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4篇,希望大家喜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1“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七年级地理下册《位置和范围》教案、教学设计
3.多媒体展示: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公转的动画,展示地球上的不同地理景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神奇。
(二)讲授新知
1.经纬度概念
-讲解经纬度的定义,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作用。
-展示地球仪,指出经线、纬线的分布,解释如何通过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
6.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报告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询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如“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如何分布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空间结构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学生对经纬度、地理区域等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地图、地球仪的使用尚不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操作和指导。
2.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搜索并阅读一篇关于地球环境保护的文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谈谈自己对地球环境保护的看法和措施。
5.观看一部与地理探险相关的纪录片,如《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等,记录片中的地理知识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作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求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2.提交作业时,请附上课堂笔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位置和范围相关的地理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了解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2.掌握地球的形状和构造;3.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4.理解地球的区划和地理格局。
二、教学内容1.地理学科概述–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学的分类和主要分支–地理学的发展历程2.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球的参考系和地理坐标–地球的形状和测量方法–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3.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长变化的原因4.地球的区划和地理格局–大洲的划分及其特点–大洋的划分及其特点–地球上的主要陆地和海洋三、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构造;2.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引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地理格局。
2.教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如何测量地球的形状?3.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地球的形状和构造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地理学科概述(15分钟)1.教师介绍地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
2.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和发展历程。
3.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第三步:地球的形状和构造(20分钟)1.教师介绍地球的参考系和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
2.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以及测量方法,包括几何测量和物理测量。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讲解地球内部的岩石圈、地壳和板块构造。
第四步:地球的运动(20分钟)1.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
2.教师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讲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长变化。
3.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季节的气温、降水和植被等现象。
第五步:地球的区划和地理格局(25分钟)1.教师介绍大洲的划分及其特点,包括人口分布、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等。
2.教师讲解大洋的划分及其特点,包括海洋大洋的分布和特征。
仁爱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仁爱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单元一:气候与天气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和区别;
2. 掌握几种常见天气现象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3. 学会运用地图与图表进行天气分析和预测。
教学内容
1. 气候和天气的定义与区别;
2.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与分布;
3. 天气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 制作天气图和天气预报。
教学策略
1. 探究式研究: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气候与天气的关系和特征;
2. 图表分析:通过分析天气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群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编制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活动
1. 分组观察天气现象:学生分小组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并互相交流;
2. 制作天气图:学生根据不同的天气现象,绘制出简单的天气图;
3. 天气预报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天气预报并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选。
教学评估
1. 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准确性;
2. 天气图的绘制和标注准确性;
3. 天气预报的合理性和流畅性。
---。
初中七年级下地理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面积、人口、国家数量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差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亚洲的文化多样性,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和民族观。
教学内容:1. 亚洲的基本概况2. 亚洲的地理特征3. 亚洲的文化多样性教学重点:亚洲的基本概况、地理特征和文化多样性教学难点:亚洲地理特征的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亚洲的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亚洲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亚洲的文化多样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
2. 提问:你们对亚洲有哪些了解?亚洲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亚洲的基本概况,包括面积、人口、国家数量等。
2. 学生通过观察亚洲地图,了解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亚洲的基本概况,如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人口最多的大洲等。
2. 教师讲解亚洲的地理特征,如东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地理差异。
3. 教师讲解亚洲的文化多样性,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亚洲不同地区的图片,如富士山、泰姬陵等,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的地理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亚洲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
五、小组讨论(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亚洲的文化多样性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亚洲的基本概况、地理特征和文化多样性。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亚洲地图,标注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初中地理下册单元教案
初中地理下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亚洲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认识。
4.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基本概况2.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3. 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4. 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气候等。
3. 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宗教、语言、文化、经济发展等。
4. 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及其地理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绘制、观察、分析地图,使学生掌握亚洲的地形、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分析其地理特点、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
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亚洲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讲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介绍亚洲的山脉、河流、湖泊、气候等,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3. 讲解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分析亚洲的宗教、语言、文化、经济发展等,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人文景观。
4. 分析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介绍亚洲各国地理位置、地理特点、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让学生对亚洲有更全面的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亚洲的地形、河流、湖泊、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宗教、语言、文化、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特征。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地理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
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优秀教案6篇
优秀教案6篇优秀教案篇1一、说教材《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课文题目是“推敲”,这其实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点”,教学中我适时鼓励学生自我推敲,学习文本,并设计有关的推敲训练,超越文本,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体验推敲的快乐,学生从理解到实践,不但“懂了”,而且“会了”。
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方法得到了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得以提升,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推敲的涵义,学会推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点会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说教法合作探究启发引导三、说学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和学生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让学生明白“推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更是贾岛做事专注,刻苦钻研的精神体现,从而产生敬佩与学习的感情。
(一)、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
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
“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
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
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
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
七年级下地理教案
七年级下地理教案学科背景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各种自然现象、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球各种地理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本教案旨在为七年级学生提供一些基础的地理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各个层次及其特点- 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分布- 了解地球的气候类型及其影响- 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和活动课时一:地球的层次- 教学内容:-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表面的特征- 研究活动:- 使用模型和示意图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表面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地球表面的特征,并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课时二:陆地和水域分布- 教学内容:- 陆地和水域的定义和特征- 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研究活动:- 学生查找和使用地图资源,了解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学生小组分析并讨论不同地区的陆地和水域分布情况课时三:地球的气候- 教学内容:- 气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研究活动:- 使用气象数据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 学生小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课时四:地球的自然资源- 教学内容:-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地球上常见的自然资源- 研究活动:- 学生调查并记录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自然资源- 学生小组讨论不同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评估- 每个课时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学生小组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包括对地球不同层次的剖析、地球表面和气候图表的制作、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以上教案为七年级下地理教学内容的一个简要安排。
根据具体的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
2024年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6篇
2024年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6篇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
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总体设计思路: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__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__语言朴实,记叙真实感人,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教学难点:背诵第3自然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4各生字,理解生词。
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写有生词的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2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
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1)出示:惊恐残忍照料至仁至义无辜和善抚养有始有终小勺拽着聂荣臻(2)指名读——齐读(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残忍:凶恶、狠毒无辜:辜,罪。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7篇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7篇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基本情况:本学期由本人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是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本学期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
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教学措施: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绘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育局没有配置练习册,只能要求学生去借)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02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自然地理环境课时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掌握七大洲及其特征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七大洲及其特征教学活动:- 图片展示法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使用地图呈现七大洲及其特征- 小组讨论七大洲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课时二:地球的构造和地球运动教学目标:- 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特征- 了解地球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内容:1. 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特征2. 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3. 地球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活动:- 实物模型演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观察地震、火山爆发和地壳运动的图片和视频- 讨论地球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单元:人文地理环境课时一:人文地理环境的认识教学目标:- 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掌握人口和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人口和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教学活动:- 图片展示法介绍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分析人口和城市的数据图表- 讨论人口和城市的变化趋势和影响课时二:农业与人类生活教学目标:- 了解农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掌握农业种植和畜牧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1. 农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农业种植和畜牧的基本知识教学活动:- 观察农田和农作物的图片和视频- 实地考察农场和畜牧场- 组织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实践活动...(继续撰写教案,直至完成800字以上的文档)。
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五篇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 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化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 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安排图和 降水年际改变图。
第10页 共21页
难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困难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困难多样
的缘由。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
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
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假如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 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假如过多,就可能形成 水灾。
第5页 共21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依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缘由。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驾驭探讨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 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 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第1页 共21页
物进行分析、探究的爱好;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学
习习惯。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1节位置和范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分区。
2.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其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歌谣的方式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重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
2.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够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歌曲《亚洲雄风》,并提问:同学们,在听了这首歌之后,大家心中有没有一种骄傲或自豪的感情?找一名同学与大家分享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我们既是中国人,同时也是亚洲人,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
知识点一雄踞东方的大洲【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自主完成)读图6.1和图6.2,思考:1.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答案: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北、西南分别与欧洲、非洲相邻,东北、东南分别与北美洲、大洋洲隔海相望;北部纬度约达北纬81°,南部纬度达南纬11°,经度位置约在东经26。
至西经170°之间,范围广大。
2.从纬度位置可以看出亚洲共跨了哪几个温度带?其中哪个温度带所占的面积最大?答案:亚洲跨了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其中北温带的面积最大。
(教师点拨)【合作探究】(探究活动)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讨论交流)1.结合教材图6.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教案
第一章认识大州教案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时区【学情分析】:很多同学在上学中地理成绩不够好,对学习地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化解这种心理情绪,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有阻碍作用。
本期教材编写从简,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方面介绍世界地理,不再注重系统的知识介绍,而是从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对一些常用知识和重要的地理科学方法的介绍和运用,重在对新课标教材的解读,增加了教学难度,也释放了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1)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了解时区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区换算。
【教学过程】:【板书】:开学第一课目标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方法:与学生课聊如:1)请几位学生叙述假期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依据回答,做一些引导和肯定,如果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可引导叙述有哪些人文风情,地理事物等)2)介绍各班的成绩状况,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向周围的同学学习。
3)谈论学习地理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总结,板书如下)【板书】:一、地理学习方法① 预习并认真听课② 及时完成作业③ 增加知识,进行课外阅读目标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趣味提问如:1)小明接爸爸回家小明的爸爸在日本从大阪回北京,通知小明9点钟去机场迎接,8点30分时,小明正准备出门,却发现爸爸正站立在门口,小明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怎么回事呢?2) NBA直播的时间差NBA球赛一般在大城市的晚上开始,每次看到姚明上场的时候都是当地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我们中国正好是上午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3)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有一对双胞胎兄妹,妹妹出生在5月4日,哥哥出生在5月5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出“地方时”的概念)目标三:了解地方时的概念方法:提问引导法过程:1)阅读课本第三页的“阅读活动题”2)提问:为什么会有地方时的产生?(人们习惯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作为一天中的12时,依据太阳高度确定各个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3)提问:由上面的知识,地球有360°经度,地方时是不是就有360个呢?(引导学生思考时区的划分:每15°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只有一个地方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准;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 1 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8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8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把握各类根底地理学问,提升学生的观看力量、进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学问的熟悉,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第一章熟悉大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把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学问。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难点是比拟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其次章了解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把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学问。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把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
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把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
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
本章的重点是把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把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洁分析人—地内在关系;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四、教学措施1、仔细钻研教材,理清学问构造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的训练,稳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力量。
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加学生的感性熟悉,强化理性熟悉。
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学问,增加学问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忙学生形成比拟系统的学问构造,为今后的连续学习作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1234板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设计者:广州市第四十中学政史地科组何冬5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6第 7 页共 93 页第 8 页共 93 页板书设计:第六章第一节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第 9 页共 93 页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
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
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
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第 10 页共 93 页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③表演④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第 11 页共 93 页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 12 页共 93 页第 13 页共 93 页反思第 14 页共 93 页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第 15 页共 93 页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第 16 页共 93 页第 17 页共 93 页第 18 页共 93 页第 19 页共 93 页第 20 页共 93 页第 22 页共 93 页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教学目标: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重点和难点: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教学准备和方法:1、课件《樱花》2、课件<日本>3、活动设计采取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加以引导教学过程:第 24 页共 93 页第 25 页共 93 页板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日本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1、日本概况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3、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2、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三、日本工业区的分布1、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2、原因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教学目标: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4、东南亚的风景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第二节东南亚一、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二、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对比)共同特征:湿热三、农业水稻气候人口集中,耕地少热带经济作物四、地形特点(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五、河流上游:多为峡谷,水流湍急―――丰富水能资源下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有利农业生产六、城市分布――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原因:七、华人、华侨集中华侨:中国国籍华人:外国国籍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重点和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教学准备: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第三节印度一、概况位于南亚、南临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二、印度人口问题世界人口大国(超10亿)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地形、气候和农业第 36 页共 93 页1、热带季风气候夏:降水多(西南风)---- 水灾冬:降水少(东北风)---- 旱灾2、地形 ---- 平坦东北喜玛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 3、农业水稻沿海地区,东北小麦德干高原西北,恒河上游棉花西南黄麻东北四、工业发展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高科技工业第 37 页共 93 页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四节俄罗斯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