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反思
语文计划总结之《那树》课后反思
语文计划总结之《那树》课后反思
这篇散文写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教学本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用赏析文章的重点语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的形式,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总的来说,整节课效果不错.
但是,课后我再仔细斟酌,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就是品味与欣赏这个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比如“绿着生,绿着死”“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等,这些平淡语言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可以感受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的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这些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个环节我只是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句子,导致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没有仔细品味.。
《那树》的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那树》的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恰当的仿写和续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三、教学内容1. 课文《那树》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的讨论和交流。
4. 写作练习:仿写或续写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课文《那树》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答案。
3.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仿写或续写,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和创意性,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公正的关注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设计和反思(那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以“生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第十课(那树)。
这篇课文是X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曾得到许多专家的好评,而且这篇散文丰富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观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开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可以看出现代文明的开展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亦应受到关注。
文章采纳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表达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一、教材分析:本文不仅是一篇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同时也是一篇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其中的思想价值、感情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发挥。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开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
文章以第三人称客观的表达,按大树的生命顺序表达了这棵千年古树的凄惨遭遇。
作者分别描写了大树早期,近期,现时三个阶段的故事,中间穿插传闻,感人心魄,启人深思。
文章写作思路清楚、明澈。
描写和表达为主,少有议论。
文章言语生动、老练、简洁,描写性和形象性很强,言语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感情色彩强烈,表情达意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罪恶行径的批判与憎恶。
本文在言语、写作思路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绩。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渐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那树》反思体验
《那树》反思体验
1、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你认为,人类文明是否应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请简单地谈谈。
2、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众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幺话要说?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
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
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
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
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
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成绩,有时候忽略了重要的教育目标——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这时候,我们需要思考那树的教育寓意,以此来引导我们的教学方法。
那树的寓意那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乔木,树干高大直立,树冠十分繁茂。
那树的成长过程,寓意着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成长。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那树的教育寓意:坚韧的品质那树挺立在大地上,经历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其品质就展现了坚强、不屈的精神。
同样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必须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激励学生们坚韧的毅力。
海量的知识那树的枝叶繁茂,代表着它所汲取的营养和水分。
这暗示着学生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
必要的宽容那树给生物提供了栖身之所,为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样的,学校应该是一个以宽容为主导的地方,在学生当中注入思想自由、宽容的文化。
如何应用那树的教育寓意任何寓意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当我们面对学生的教学时,可以借鉴那树的教育寓意,来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根据那树的寓意展开教学思考:坚韧的品质班级再好的学生,都会遇到失败与挫折,当学生遇到“坑爹的事”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做事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需要班主任同样表现出坚定、持之以恒的特质,以职业的态度给予学生支持,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与受到信任的好感。
海量的知识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学习的时代,教师的知识传递能力远远不如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库。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将知识融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实用性。
必要的宽容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单亲或独生子女家庭之中,往往显得比较孤独。
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需要根据个人的生活情境和《那树》的寓意,以身作则地为学生们树立一个有爱心、宽容、人际活跃的交往环境。
总结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在许多方面面临挑战。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秉持那树的教育寓意,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坚韧、追求知识和引导他们更加开明宽容的价值观。
《那树》反思体验
《那树》反思体验
1、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你认为,人类文明是否应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请简单地谈谈。
2、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众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
九年级语文下《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那树的描写,体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呼唤人们关注环境问题。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生动形象、意蕴丰厚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播放VCD碟,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引导学生进入课题;通过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纠正字音和解释词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那树的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以及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通过品味文章中生动形象、意蕴丰厚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思维活跃,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品味语言环节中,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深入,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另外,在课堂小结环节中,我过于强调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以及珍爱自然的必要性,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为了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注重评价与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评价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那树》这篇课文让我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树》教案与教学反思
《那树》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散文成就,掌握生字词。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
(重点)3.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它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等。
2.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佝偻..(gōu lóu) 倒坍.(tān) 荫.庇(yìn) 踝.骨(huái) 虬.须(qiú)周道如砥.(dǐ) 引颈受戮.(lù)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倒塌。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虬须: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示例:①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②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③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教师总结:各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三、合作探究(一)理清行文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
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论,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那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那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知识FI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FI标2、培养学牛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F1标3、培养学牛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牛命及人与周围牛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老树的命运。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屮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引导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牛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分析:《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牛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牛,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牛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另外,还应引导学牛联系牛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站读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谈话: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出示课题:那树。
文屮的树是一棵怎样的老树,最后它的命运如何?(它是一棵这么古老的,坚固的,茂盛的,给人带来荫蔽的树,)引导:作者是如何表现那树的特点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对社会文明发展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本环节就是要教学生从文题入手分析课文。
让他们对本节课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二、站读赏析体味情感(一)学课文的第九到十二段。
过渡:就是那株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后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学牛读书后举手回答。
融悲愤于平淡,化深沉于言外——《那树》教学实录及反思
优质课例I融悲愤于平淡,化深沉于言外...........——《那机》教学实录及反思.............■何玉取《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代表作之一。
它描写了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人类,最终却被人类“杀戮”的故事,表达出了作者对大树的惋惜,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深层思考和判断。
这篇文章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长于叙述和描写,少有议论,形象生动,读来意味深长。
自然而然,笔者就选择了情境教学的方式切入文本。
一、赏读诗歌,激趣导入(教师配乐朗诵原创诗歌《假如我是一棵树》,学生热烈鼓掌)师:假如我是一棵树,生活在城市里、马路边、十字路口,那么,我又会遭遇什么呢?今天,让我们跟着著名的台湾散文家王鼎钧,一起走近那树,认识那树,读懂那树。
【设计意图】短短一分半钟的演绎,既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朗读示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顺利切入了文本。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师:课文,我们刚才都读过了吧,现在一起来读-下标题。
(学生齐读标题)师:读得还不错,但是语气还没到位。
哪个同学概括下,本文围绕“那树”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写了一棵树常年为人类造福,最后却被人类砍倒的故事。
师:说得好,言简意赅。
如果在“砍”字前加一个修饰词的话,可以用什么?生(异口同声):无情地。
该课获2017年江西省“赣教杯"初中语文优秀课例展示洁动一等奖。
师:如此,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标题呢?生:气愤、惋惜。
(学生再读标题,气氛有些悲壮)【设计意图】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这个环节,老师带着学生紧扣标题,三问三答,言简意赅,帮助大家迅速把握住了文意,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授课也是如此。
精心设计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于导入的方法,因人因文而异.关键就是要“紧扣标题”做文章。
三、速读课文,读懂大树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很简单,就是三个部分:认识一棵树、审视一群人、学习一种写作手法。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1、学生表现:随着心智的发展成熟,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充分显露出了对文学阅读审美的渴求与能力的提升。
学习过程中,以教师预设的环节为提示,采用朗读法,对比分析法及形象再现法,紧紧依托文本,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阅读体会,依次感受树的命运,品析人的行为,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深刻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但是,九年级的学生也自然呈现出“沉默是金”的状态,这是我课前既担心又预想到的。
于是,我竭尽全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或者鼓励,或者诱导,或者进行现身说法(我也是一位初四老师,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们:不毁灭,就爆发。
你们的年龄是敢说敢做的年龄,是敢打敢拼的年龄。
)好在整堂课没有冷场的时候,总有几个人举手回答问题。
但是,学生的整体表现完全没有我预想的效果好。
比如:我设计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那树是一颗怎样的树?请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品析。
这个问题不难,文中多处语句都能体现树的品格与价值,但是学生只找到几处,我再三引导后,他们的回答才使树的形象呈现出来。
由于我的注意力都在调动学生身上,所以课件操作的不好,看出长时间不做公开课的紧张情绪。
2、教学收获:本节课,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片断,是对“感知-入境-品情-明理”阅读方法的继续实践。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掘课文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个人感受,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联系自然,社会中的有关生命的现象进行广泛的深入思考,重视联想想像,思考与领悟;重视与同学的合作,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对和谐自然的认识,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实践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教学上升到大语文教育的层面上来。
通过平行班的授课,在传授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获取了更多的有效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及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充分体会到了教学需要“不断实验,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及课题研究中,将继续深入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树读后感(通用10篇)
那树〔通用10篇〕那树〔通用10篇〕那树篇11、这是一个苍老的灵魂。
他坚持着、努力着挺立着,试图不去倒下。
他做到了,在强大的台风面前他屹立不动,甚至“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同时,他也没做到,在电锯面前他“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是因为人类的力量强大地胜过自然了吗?可是,人类的活动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孝可笑!这是一个爱心漫溢的灵魂。
他坚持着、努力着想继续给予在烈日下疾走的人们他的凉茶一般的浓荫。
他做到了,在夏天人们“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他尽力伸展他的臂膀,用厚重的绿荫拥抱树下的人们;可是,他今后再也做不到了,因为蚂蚁们已经“来参加树的葬礼”了。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
他坚持着、努力着想让别人理解他,理解他的一颗孤独的心。
他做到了,在他的躯干中有一群深爱着他和他深爱着的蚂蚁王国,孤独和孤独就因此撞出了火花;可是同时,他也失败了,对于无辜的他,人们的态度是什么呢——奇怪、憎恶再加上幸灾乐祸?对于恶劣的环境,他含笑迎接;对于与他格格不入的人类文明与现代的象征,他沉默地承受;对于那致命的电锯,他咬着牙一声不吭地忍受。
自始至终,他从来都没说什么。
但是,在寂静的夜晚,你是否听到了那声幽幽的长叹,你又是否嗅到了空气中浓重的辛酸?树,最大的悲哀就是树自己。
2、“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不知那棵老树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或沉痛或怅然或叹息?那些纠缠在一块儿的根互相“依偎”着,不正是见证者那老树对“故土”生生世世的依恋么?他做错了什么,他向任何人索取过什么?他唯一做错的,便是日夜挺拔的站立着,付出自己的青春,他坚守着自己的那一片土地,想要竭力保存从前的回忆……但是,世人的目光有色,他们的心中只有眼前利益,被恶俗蒙蔽了双眼。
他们总是想尽一切方法跟上所谓的“时尚脚步”,却往往忽略了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
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撤除了上海的百年文化遗址,抛弃了那些价值非凡的“艺术品”,而取而代之的那么是高楼大厦,交通枢纽……,利益熏心,或许是因为要附和这个时代快速开展,他们要求完美……完美……,但他们可知道去沉思那样做终究对不对?对与错,是否已经吞没在人们的口水中?即使那些天生就美丽的艺术已被泥石砖瓦所填平,那些远逝的快乐已不复存在,然而,当那些建筑师们站在高楼的顶端,放眼望去的是繁荣还是疮痍?他们心中或喜悦或沉痛或怅然或叹息?就像那棵树一样,那些被深深埋藏了的“智慧”永远不会被光阴的脚步所踏平,绝不会被“霓虹灯”的喧嚣所惊扰,他们永远存世,只是人们望尘莫及。
九年级语文下《那树》读后感
《那树》读后感读完《那树》之后,我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惋惜和深思。
那树,一个默默奉献、承受苦难的生命,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牺牲品。
它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应该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我们如何平衡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的保护?那树曾经是那样地繁茂,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着庇护和食物。
它遮荫、净化空气,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随着都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人类的无知和短视,使得大树最终难逃被伐倒的命运。
这让我感到十分痛心,也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似乎一直在牺牲着大自然。
我们砍伐森林、污染水源、破坏生态平衡。
如今,地球上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等等,这些都与人类的行为息息相关。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行为会对自然产生影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同时,《那树》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价值。
那树虽然不是人类,但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应该随意破坏和剥夺它们的生存权利。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和珍惜它们。
最后,《那树》这篇文章也让我深刻反思了文学的价值。
文学不仅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还可以唤醒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思考问题。
《那树》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故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总之,《那树》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通过讲述大树的故事,引发了我对自然环境、人类文明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我相信这篇文章将会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那树》教学反思14篇
•••••••••••••••••《那树》教学反思《那树》教学反思14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那树》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那树》教学反思1普兰店市第三十四中学徐大宽本节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用三个关键词语贯穿全文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三个词语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暗示了“那树”早期、近期和现实的命运,“佝偻”是早期“那树”留给人们的容貌;“引颈受戮”是近期“那树”悲惨命运的写照;“周道如砥”是现时“那树”的灰飞烟灭;选择这三个关键词由理解它们的语境义入手,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完善那树的形象,课堂结构清晰,流畅。
不足的是对“周道如砥”这个词的理解稍显浮浅,这也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
文章的主题似乎仅仅停留在要保护环境这一层面上了,对都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矛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作家王鼎均说:“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一点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理解“周道如砥”这个词时可以在第三个问题前这样增设这样两个问题:人类追求“周道如砥”有没有错?为了达到“周道如砥”的目的杀死了“那树”值不值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个词基本上都是由理解语境义入手进而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显得程式化,可以尝试着二三两个词让学生自己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自问自答自评,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贵多思,学贵多问。
《那树》教学反思2①重视朗读的语气和语调,切中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也很到位。
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就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也就更不可能个性化、多角度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那树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那树》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
王鼎钧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
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
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
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
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
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整个过程中,我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进行交流,借助集体的智慧,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并实现成果共赏。
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观点的“审查----扬弃----再建”,即文化的构建过程。
让学生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下面是关于《那树》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那树》教学反思当文本被选入教材,它的教学价值就开始被一层一层抽剥。
但不可否认,文本的内在初衷是难以改变的,尤其是对于有一定时代视野和历史厚度的文本,它那震人心魄的力量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
学生阅历尚浅,稚性正盛,面对文本往往犹如面对冰冷的字碑,达其理而难通其情,因此出现了隔阂和强自说愁。
在《那树》的教学中,我便饱尝了这样一次情理未相生的遗憾。
“立于理”的解读《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深刻的散文。
通篇拟人化手法的背后,是一种沉重悲剧感的流露。
这悲剧感正是作者通过“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的老树的命运,象征性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现代的发展正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
鉴于课时安排,我舍弃细枝末节,直接抓取了“那树”的形象和悲剧命运作为牵引,直达文章主题的多角度理解。
这棵树的命运早已由上帝预设,“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这一命运轨迹便生发成了串联课堂的线索,由此延伸开了这节课的重难点环节。
既然上帝对于“那树”的命运早有预言,那上帝的预言实现了吗?——以此一问,顺而引导学生思考:那树在活着的时候,是一棵怎样的树?在这场老树的悲剧中,谁是刽子手?那树死了,可上帝还期许他死复绿呀,这实现了吗?作者相借引颈受戮的老树表达什么主题?各个教学环节铺展下来,学生于其中有极大的思考和表达空间,尤其是在文“理”的探究环节,或是批判城市和工业文明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是呼唤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认同,亦或是思考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坚守的辩证关系,开放的思维引导和自由的表达氛围让课堂收获了很多令人惊喜而又精彩绝伦的回答。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文本蔚然成风。
但我深知,多元解读并非“随意解读”,多元解读还应有边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那树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
课题:那树【课后反思】《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
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以那树的身份进入文本的学习,为的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树形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首先创境导入,认定目标。
课前讲述新闻和旧闻的故事,用感人的故事内涵,创设浓浓的氛围,以名人对老树的爱护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其次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我会读,基础握在手”形式检查预习情况。
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
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
“我会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我之初印象”,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老树形象。
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呢?请浏览全文,以跳读的方式从字里行间感知老树形象。
在这个环节主要以品读课文的形式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
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
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
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第三小组合作,探求规律。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主旨。
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我之再体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9—11自然段,找出文中对屠杀那树的描述性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通过找文中最让自己有感触的文字并有感情的读出来,说说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和小组表演“黑斗士和那树的告别仪式”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以树的身份对人类诉说心声。
2024年那树读后感范本
2024年那树读后感范本《那树》是2024 年的一部亮点之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纠葛,让人对生命的闪光点有了新的思考。
以下是本人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那树》通过描述一棵陈年老树的命运和成长经历,深刻揭示了人类的自负和傲慢,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无知和无畏。
这座描绘着岁月的岁月的老树,见证了人世间的无数变迁,却默默地承受着时间的洗礼。
它像是一座巨大的塔楼,将大自然演化的历程嵌印在她的年轮中,凝聚着岁月的厚重和智慧。
作者通过对树的描写,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空间和时间,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树象征着自然力量的魅力和力量,它的成长过程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然而,人类对自然的傲慢和无知使得大自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人类自身也付出了代价。
这种对自然的无视和破坏是我们人类应该深刻反省的。
通过对老树的描写,作者将时间和命运与生命的脆弱联系在了一起。
老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抵御了无数次的风雨和剧烈的环境变化,但最终还是在旧日它习以为常的家园被毁灭,被人类的过错摧毁。
这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思考,我们的行为对自然的破坏有多大?我们对自然的无知和傲慢又给了我们多少灾难?我们究竟是在与自然共存还是消灭自然?同时,本书也让我联想到了人类的命运和个体的成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老树上的一片叶子,每一片叶子都有着独特的命运和成长轨迹。
在这个繁忙的都市中,我们有时会被生活的喧嚣淹没,对生命的美好和意义产生质疑。
但是当我们与大自然相连,与树木沟通时,我们才能找回内心的喜悦和平静,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那树》在描绘自然和人的关系的同时,也通过老树的成长、盛衰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时间的思考。
岁月如梭,时间匆匆流逝,我们常常在忙碌中忽视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这本书通过描述老树的一生,让我们反思生命的真正含义,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而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教学反思
龙华新区民治中学肖慧敏
3月16日,在余映潮工作室第二次培训活动在中,我执教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的《那树》。
课后,余映潮老师给予了一针见血的批评意见,认为这是就课文问课文、碎问碎答的一堂课,而这也是在语文教学界已存在多年的普遍弊病。
余老师的话让人警醒,反思。
先说说我这节课的设计及教学过程。
经反复研读,我发现《那树》通过写一棵常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屠杀”的故事,揭示了现代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与攻伐,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深层思考,是一篇主题非常深刻的散文。
而文本本身极具张力,文字颇值得玩味,多处有呼应、对照,那树给我们的启示,就暗含在字里行间。
值得教的东西有很多,而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经反复思量,我决定在进行简单的字词积累后,从题目《那树》入手,引发学生思考三个主问题:那是一棵怎样的树?那树的命运如何?作者写那树要表达什么?以此带动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和赏析。
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然体会整体把握、关注细节、品词析句、揣摩玩味的文本细读之法。
而在具体执教过程中,课堂组织存在明显问题,学生回答跟不上,而我又过于急躁,不停地追问、启发,一节课下来,我自己也有一种碎问过多、强拽着学生走的感觉。
在评课环节,余老师主要给了这样的批评意见:
一、应确保字词教学的量。
本文的美词美句太多,很有让学生学习和积累的价值。
二、应有训练意识。
本节课碎问碎答、不管年龄特点,设计的问题没有难度,全是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回答的内容,没有达到训练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应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品析能力。
如第10段,为什么要写蚂蚁?为什么要写扫地的大妈们?这是文章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进行作用分析。
接着,余老师给出了以下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在进行充分的字词积累后,设置三个教学活动板块:赞叹地说、生动地写、深沉地品。
第一个板块,赞叹地说:“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品析,把树的形象和命运描述出来;第二个板块,生动地写:写树之哀歌,即学用课文语言,
写一段话,而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第三个板块,深沉地品:聚焦第10段,品析词句中的情,分析写蚂蚁国和清道妇的作用,这是文章的神来之笔。
仔细琢磨余老师的批评意见,再对比我和余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发现我的课堂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我着眼于“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只关注文本基本内涵的分析教学,不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与学用能力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的集体技能训练。
这是一种陈旧的教学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课文分析的教学,就是读懂课文的教学,就是解读提问式的教学,却鲜少去反思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即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浅薄,同时课堂上又没有给学生静学静思静写的集体训练时间,师生的互动很难顺畅深入,很容易将原本灵动多姿的教学过程变为单一的琐碎答问活动,造成处处提问、不断追问、碎问碎答、碎问碎读的现象,师生的对话缺乏思维流量和知识含量,一堂课下来学生所得其实极其有限。
余老师则不同。
这种不同首先源自于他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及对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深刻思考。
2011年版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余老师认为:“这些阐释语文课程特点的文字,准确而简洁地表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种定位将影响语文教学格局的重大变化:从讲解、品析为主转向语言学用为主。
尽管目前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种变化,但这种变化迟早会到来。
”因此,余老师说:“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将力量与智慧向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教学倾斜。
”
为此,余老师身体力行,经常尝试、创造全新的语言学用课型。
而余老师给出的《那树》的创新设计就很能体现他的语言学用课型的特点:
首先,充分利用丰富的课文资源,给学生进行“美词美句”的集合积累训练。
这是课文集美、基础知识方面的语言学用训练;
接着,设置三大教学板块,其中第一个板块,赞叹地说:“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品析,把树的形象和命运描述出来,这是进行文意概括、主体形象感知评价的语言学用训练;
第二个板块,生动地写:写树之哀歌,即学用课文语言,写一段话,而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这是进行静思静写、自由写话的语言学用训练;
第三个板块,深沉地品:聚焦第10段,品析词句中的情,分析写蚂蚁国和清道妇的作用,这是进行语言品味、文学手法赏析的语言学用训练。
整个教学过程是用板块式教学连缀而成的,体现了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合宜的教学的内容的高超的教材处理水平。
同时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教学流程清晰并相对独立,注重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从而充分地进行活动,注重集体静思静写,读写说结合,让全体学生切切实实地在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训练。
看完这个创新设计后,我不禁感叹:如果教师都有这种高超的处理教材利用教材的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长期接受这种语言学用的训练,课堂何愁不高效,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何愁不大幅提高呢?!
《那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我们窥得了余老师语言学用课型训练的一角。
除此之外,余老师常常有变化地设计这样一些“语言学用”习练活动:故事复述、朗读体味、诗文读背、短语学用、成语接龙、句式写作、段式学用、补写续写、语言品味、课文集美、古诗改写、想象创编、读后随感、作品评论等。
现再举几例:
课文集句。
如《珍珠鸟》的教学,用“集句”的方法描写小小珍珠鸟: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银灰色的眼睑,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段式学用。
如《观舞记》的教学,请同学们学用下面段式写“欢迎词”: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
内容替换。
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教学,请同学们再写一个点题段: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自以为胜过别人其实远不如别人的人。
要想真正获得人们的尊敬,就不要贪慕虚荣,妄自尊大。
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身价,想着自己受到多大的尊重,希望人家特别尊重自己,是一种虚荣心。
短短的篇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盲目的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读后随感。
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学生写微型读后感:
生活严酷的考验,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生活给予我们的磨难与痛苦,也许是我们特有的财富。
在失意的时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让我们拾起勇气,对生活微笑,然后奋勇前行。
……
这次的培训收获很大,感谢余老师!他让我认识到了改变旧有的教学习惯的紧迫性,让我感受到关注语言学用是破除“碎问碎答”沉疴的良方,我们很有必要深化对“语言学用”教学的研究。
要克服碎问,使教学从感性走向理性,实现"经验教学"走向"有效教学",路还很长,但至少我们已有所认识,并将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