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2023年《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给予树》教学反思1上完课,自我感觉挺顺利的。
这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地方还做得不够好。
课后,老师们也肯定了这课的优点,指出了不足之处。
一、突出了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
在__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
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
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
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
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
如陈瑾是这样写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
我多么感激你呀!我会好好照顾它,像它的妈妈一样。
金吉娅,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女孩!”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亦师亦友,师生共同构筑生活化课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老师不再是背着手在课堂上踱步,远远地观望,而是做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其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朋友一样,可亲可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如__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指导朗读的部分。
给予树课后反思(四篇)
给予树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
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
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
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
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
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
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
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
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课后反思(二)《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0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给予树教学反思10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作者小编沧海红颜帮大家整理的10篇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我有幸在镇级公开课上教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
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
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中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
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
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老师在教这门课时如何设计教学的呢?今天,一起来分享下老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
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
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
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
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
《给予树》教学反思(10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10篇)【第1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
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
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
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
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
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
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1、理解“给予”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
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
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
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
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
”“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建议: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13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一、导入新课,感受心情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树》,把题目齐读一遍。
(生读)师: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分头去采购。
两个小时过去了,圣诞礼物买好了,在回家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各是怎样?请打开书,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出最能表现大家心情的词语。
(生动笔)师:谁找到了?1、兴高采烈:师:“兴高采烈”什么意思呢?能换个词吗?生:是非常高兴。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高兴?生:因为我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买了很多礼物,所以很高兴。
师:那快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
)2、沉默不语:师:什么是“沉默不语”?生:是心里很难受不说话。
师:是呀,那你为什么不说话呢?生:因为我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心里害怕妈妈挨骂。
生:因为我觉得很惭愧,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
……3、生气:师:可妈妈为什么生气呢?生:因为金吉娅乱花钱。
生: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没为家人买像样的礼物。
……师:是呀,透过塑料口袋,妈妈发现了金吉娅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她有些生气:(生接读)师:可后来母亲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妈妈变得很高兴。
师: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体会到的?生: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动笔划出)师:是呀,又是什么原因让母亲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变化呢?二、以读促思,感悟给予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四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用“~~”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生默读并动笔找。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陈老师发现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句话:出示句子: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
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
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师:请孩子们反复地读,细细地读,不放过一个字,你觉得哪个词很难理解或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你抓住它,做个重点符号。
(生动笔。
)1、援助中心:师:孩子们“援”是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
给予树的课后反思(四篇)
给予树的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
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
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
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
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
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
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
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
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的课后反思(二)《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给予树教学反思集合15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给予树教学反思集合1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予树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给予树教学反思1本篇课文,我用了一节课和同学们学习,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却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在于我把两课时的内容融在了一节课里,就像姬燕老师所说的课堂容量大,是一节很完整的语文课。
但正因为如此,哪一点都想接触,可又难把每一点都体会透彻。
在这堂课中既有《铃儿响叮当》的情境导入,又有字词的识记、课文朗读检查,还有课文的整体感知,更有人物的解读,在最后还有情感的升华。
但是对于三年级三班的学生来说,这几点要想在一堂课上全部掌握却很难。
本节课我的生字实际环节就用了将近10多分钟,检查课文朗读又用去将近10分钟,加上课前的情境导入、课文链接,那品读课文时间就只有10分钟左右了。
因此在品读课文时我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学生自主品读的时间少了,我说的多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少了。
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设计我修改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那个脉络,分享初步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学习全文,练习朗读,在朗读感悟中体会金吉亚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
另外要有金吉娅的爱延伸到文中的母爱、手足之爱。
还可以展开想象,联想陌生的小女孩的生活境遇、愿望卡上的内容、收到礼物后的来信等,进行说和写的训练。
给予树教学反思2爱是什么,《掌声》告诉我们爱就是一种鼓励和信任,爱就是尊重,《一次成功的实验》告诉我们爱就是有困难时让别人先离开,把安全留给他人,而《给予树》则告诉我们爱就是一种同情与体贴,爱是善良,爱是一颗仁爱的心。
初次接触《给予树》一文时,内心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感动于金吉娅,感动于她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给予树》一文向我们讲述着又一个关于爱的感人故事。
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一个八岁小女孩,她善良,体贴,同情,富有爱心。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6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6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篇一《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
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
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
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4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4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北京老人》是一篇略读课文,虽是略读,却是非常有嚼头的。
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回忆了北京老人帮助自己的两件事,字里行间透着温暖与感动。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在细微之处做文章。
以下是我在执教后的几点感悟。
虽然整堂课下来,每个环节都很清晰:从排除字词的障碍到整体感知概括文章的两件事,再到深入文本品析文章中感受深的词句,进而感悟人物性格与作者情感,最后学写法,层层递进。
然而整堂课中教师是在不断地引领学生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略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得的阅读能力和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当中。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做到敢于足够的放手,敢于要求学生,敢于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二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上这节见面课的。
一来我刚调到新的学校,对环境还不太熟悉;二来我几年没带语文了,任教学科改来来去,似乎对语文教学的套路又陌生起来;三来我家乡方言重,勉强说普通话又很不自然,而我总想让课堂显得自然亲切,不故意雕饰,不为了公开课而公开课。
于是,我在接到学校上见面课的通知后,对文本和文本所延伸出来的知识作了大量的准备。
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选择回避、敷衍,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
由于这篇课文是篇略读课文,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可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因此采用学生自学与研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适当提示。
课前,我利用朝读布置学生自己查找作者的简介,自己熟读课文,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并且要求他们自己搜集有关爱情的故事、古诗、名言警句。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于爱情这种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
给予树教学反思(通用3篇).doc
给予树教学反思(通用3篇)给予树教学反思(通用3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的给予树教学反思(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予树》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历的根底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
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
”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
”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
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
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
”“因为她喜欢。
”“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
”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迫之心。
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展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在此根底上,学生在答复“‘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
”“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
”……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
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廉价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困难矛盾的心情。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6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6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课堂展示,听课的老师比上课的学生多一半,给予我的却是收获良多!对于《给予树》的教学,也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抓住主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切入口,层层推进,引导孩子进入文本,逐步体会主人翁——女孩金吉娅善良、仁爱的思想境界,从而培养孩子们关心他人,仁慈待人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
围绕“给予”展开教学,从而体会“爱”是本躺课的教学主要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放在了凭借文本体验课文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导入课前,我用说一个日子猜节日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创设与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学情境。
二、紧扣课题,展开教学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三、层层递进,品位“给予”品味“给予”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
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一)初品“给予”。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初品“给予”:一是凭直观感觉,揣摩“给予”;二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给予”;三是联系课文,理解“给予”。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
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
”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
”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
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二)细品“给予”。
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
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
给予树教学反思(最新10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最新10篇)《给予树》教学反思1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
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
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1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曾记得在立洋外国语学校贾志敏老师也是用这一课作了示范。
但是因为学生朗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贾老师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
今天我面临的学生和贾老师面对的学生如出一辙,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教学效果不错。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
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
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
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
”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
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
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释。
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10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10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2个;理解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教学重难点:通过妈妈的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圣诞节图)问:这是什么节日?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师:你还了解什么关于圣诞节?生:在每年的12月24日师:老师发现一提起过节你们就特别开心。
今天我们就上一课关于圣诞节的。
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快乐。
2、板书课题:31给予树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生字新词。
)2、扫除字词障碍。
(1)、指名读,全班读,开火车读。
(2)、(出示:援)重点指导援的写法以及援助中心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都写到了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2、全班交流,教师并板书:金吉娅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1、划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
课件出示:只有八岁的小女儿沉默不语。
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从沉默不语可以看出金吉娅这时心情怎么样?2、金吉娅这么难过,而哥哥姐姐们表现得怎么样?能找出句子读一读吗?3、(读相应句子: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
)。
问:兴高采烈什么意思?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1、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她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洋?(出示相应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1)什么都说明什么?(2)想想她没有什么?(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拓展训练: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前夕什么都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予树》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给予树》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一、抓住文本主旨,自主阅读,深入文本。
二、适当补白,个性阅读,培养语感。
这一教学环节的成功,更进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观点。
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依据。
但我们在
教学中并不是以教材为唯一,而应当积极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在
与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环境中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三、透过文本,读向生活,读写结合。
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爱”这条情感线,在感悟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感
受金姬娅的“爱”。
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握主线,个性解读
《给予树》是一个妈妈以第一人称写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变化。
在教学中,我围绕着妈妈的心情变化的主线,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
生品读、感悟文本语言,透过语言文字走进金吉娅的内心,感受金
吉娅的善良,其间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情感的共振,深入体会文本。
二、感悟“给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
我努力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走进文本。
课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
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
共鸣,创设情境,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
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在此基
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
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
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
本节课,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妈妈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小女
孩会对金吉娅说什么,我会对金吉娅说什么。
安排这样一个小练笔,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
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
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
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
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这直接反映了金吉
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金吉娅的“给予”不
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
是母子之爱的表现。
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
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
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
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
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