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狐疝

狐疝

狐疝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命名:中医病名:狐疝西医病名:腹股沟斜疝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三、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1.气虚下陷证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心、木香。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一)诊断依据。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行择期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三)标准住院日为5-7天。

(四)术前准备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七)术后住院恢复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2.术后用药(八)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腹股沟嵌顿疝和绞窄疝因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能有疝内容物坏死,须急诊手术治疗。

2.合并有影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实施的疾病,或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退出本路径。

3.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断】一、临床表现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

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1.6个月内的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

其余的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

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

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

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

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

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

传统的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的青年人疝。

(2)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以及腹横筋膜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薄弱或有缺损者。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2013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2013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本病是因寒湿邪气侵袭厥阴肝经,以致寒凝湿滞,气因寒聚而发本病;或情志抑郁,或暴怒号哭,气机失于疏泄,气滞不通,筋脉利而成;或因强力举重,远行辛苦,以致气虚下陷,窜于少腹而成;或小儿先天不足,妇女生育过多,老年肝肾虚弱,筋脉松弛,失于固摄;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

其特点为阴囊一侧有肿物突出,卧则肿物消失,站立、行走或咳嗽等腹压增加时,则肿物出少腹而下坠阴囊,并时有胀痛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ICD10:K40.2/K40.9)(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透光试验呈阴性。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腹股沟疝诊疗常规

腹股沟疝诊疗常规

腹股沟疝诊疗常规腹股沟疝概述、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病因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3.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分类1.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 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 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2.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可分为:1) 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腔。

2) 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无器质性病理改变。

滑动性疝是难复性疝的一种,指腹腔内脏(如盲肠、乙状结肠、膀胱等)构成疝囊的一部分。

3)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还纳,但尚未发生血运障碍。

4) 绞窄性疝:嵌顿疝病程的延续,疝内容物出现了血运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3.特殊类型的疝由于进入疝囊的内容物相对特殊,对疾病的发展和疗有一定的影响,包括:1) Richter 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虽有嵌顿或发生绞窄,但床表现可无完全性肠梗阻。

2) Littre 疝:嵌顿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为 Meckel 憩室)。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断】一、临床表现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

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1.6个月内的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

其余的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

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

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

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

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

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

传统的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的青年人疝。

(2)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以及腹横筋膜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薄弱或有缺损者。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腹壁疾病,主要特征是腹部脂肪和肠管脱垂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阴唇。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男性,但也可能在女性中出现。

腹股沟疝可能引起不适和疼痛,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制定了以下指南,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诊断腹股沟疝的方法1. 病史询问: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疝的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触发因素等。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在患者的腹股沟区域进行仔细的触诊,以寻找肿块和腹股沟区域的膨胀。

3.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帮助确定疝的类型和确定脱垂的组织。

二、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或轻度不适的腹股沟疝,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这包括限制重物的搬运、避免用力和腹压的活动,并穿戴特制的疝托带。

2. 手术治疗:对于大型、引起疼痛或不适的腹股沟疝,手术是常规的治疗方法。

手术可通过传统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a) 传统开放手术:传统开放手术需要进行较大的麻醉和切口,手术风险较高,但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b)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利用小切口和摄像头进行操作,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c) 等级依据:对于患者的手术选择,应根据腹股沟疝的大小、症状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和决策。

三、术后管理和复发预防1. 术后的护理:术后需要进行规范的护理,包括休息、伤口的清洁和换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负荷搬运等。

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术后管理计划。

2. 复发预防:术后复发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为了预防复发,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包括控制体重、避免用力和腹压、加强腹肌和腹腔闭合等。

四、并发症的处理1. 肠梗阻:肠梗阻是腹股沟疝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胃肠道梗阻的症状。

对于患有肠梗阻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解除肠梗阻。

2. 疝嵌顿:疝嵌顿是腹股沟疝的另一种严重并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和腹股沟肿胀。

狐疝中医诊疗方案

狐疝中医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中医诊疗方案狐疝一般根据腹股沟部或阴囊部肿块的可复性,咳嗽时有膨胀性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等特点,做出诱断并不困难,但须注意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疝由内环突出,沿腹股沟管斜行向下内,出外环,进入阴囊,呈梨形;直疝由腹股沟三角区突出,位于精索后,不进入阴囊,呈半球形。

在疝回纳后,用手指在腹壁处紧压内环,让病人赵立咳嗽,如果是直疝,仍然有肿块出现;如果是斜疝,即无肿块出现。

此外,斜疝易发生嵌顿,出现急性疼痛;直疝极少发生嵌顿。

一、病名中医病名:狐疝 ICD编码 BWV012西医病名:腹股沟疝 ICD编码 K40.9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真武汤加味治疗腹股沟斜疝(狐疝)

真武汤加味治疗腹股沟斜疝(狐疝)

真武汤加味治疗腹股沟斜疝(狐疝)
真武汤加味治疗腹股沟斜疝(狐疝)
宋某,男,48岁。

于2009年10月诊治。

疝气20余年,阴囊如有物状,时上时下,卧则人腹,立则下坠,曾多次服中药治疗无效,又因平时不太影响起居劳作,遂放任不治。

近日来,病情增剧,因其年龄较大,不愿手术,前来要求以中药治疗。

症见:小腹拘急不仁,且有痛感,阴囊仍有物状,肿大下坠,腹痛难当,卧则稍好,立则病剧,剧则巅眩而呕吐痰涎清水。

舌脉:苔白多津,舌质淡,脉沉微。

辨证:阳虚水泛,肝失疏泄。

治以:温阳散寒行气。

处方:【真武汤加味】。

炮附片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白芍15克,升麻12克,橘核12克,肉桂15克,生姜15克。

水煎3次,分6次服,每日服3次。

上方连服5剂,诸症消失。

以补中益气丸调理善后,服后恢复劳作。

至今未发。

【临床路径】腹股沟斜疝(单侧单纯性)诊疗常规

【临床路径】腹股沟斜疝(单侧单纯性)诊疗常规

腹股沟斜疝(单侧单纯性)诊疗常规【概述】腹股沟疝在小儿中均为斜疝,几乎没有直疝。

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所致腹腔内脏器进入而发生疝,一般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手术年龄多在2岁以内。

【诊断标准】1、单侧腹股沟区、阴囊可复性肿块,活动后增大,平卧、安静后可消失。

2、肿物呈囊性感,无疼痛不适,手法复位可还纳腹腔。

3、透光实验阴性。

【纳入标准】1、年龄<14岁。

2、查体于单侧腹股沟区、阴囊触及囊性肿块,手法复位可还纳腹腔。

3、无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合并症、急、慢性感染。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治疗常规】1、手术(1)手术指征:查体腹股沟有可复性肿块,内环口较大,无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合并症、急、慢性感染。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术后换药拆线:术后三天换药,七天拆线。

2、药物(1)术中:麻醉药物。

(2)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常规,输血快速筛查,胸透,心电图。

【出院标准】1、刀口Ⅰ/甲等愈合。

2、体温正常。

3、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1、平均住院日:9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100%,病死率:0,复发率<3%3、切口感染率<0.1%编码:015b 疾病名称:腹股沟斜疝(单侧)适用对象:成人腹股沟斜疝(单侧)拟行:腹股沟斜疝(单侧)修补术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预期住院天数:10天/实际住院天数:天预期术前住院天数: 2 天/实际术前住院天数:天。

2012狐疝诊疗方案

2012狐疝诊疗方案

狐疝诊疗方案、总结、评估
2012年
一、概要
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内环突出,向下、向前斜行进入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外环而进入阴囊。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一般不进入阴囊。

临床上斜疝最为多见,约占腹外疝的90%以上,多发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

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病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因有发生肠管嵌顿、绞窄危险,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腹股沟疝,中医学称为“狐疝”。

多由于先天不足,筋脉不利而发病;或由久居寒湿之地,寒冬涉水等,感受寒湿之邪,凝滞经脉所致;或由年老体弱,中气不足,筋脉松弛,失于固摄,加之咳嗽、腹泻、便秘、癃闭努责、强力举重等诱因,致使升提失职,气虚下陷,摄纳不及而成狐疝。

二、优化措施
1、治疗狐疝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我院在治疗中手术技术成熟,但术前、术后中医药治疗不足,今后需加强中成药的使用,加快患者康复。

2、补片修补法:是近年较多采用的修补方法,无需剥离切
除疝囊或进入腹腔,仅应用组织相容性良好的生物材料在腹壁缺损处进行无张力修补,术后恢复较快,适用于老年人或复发性疝患者。

3、针对手术治疗者,中医辨证属:术后伤络,腑气不通,可配合使用中成药,术后配合耳穴压籽,隔物灸或大黄贴神阙以健运脾胃,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微波理疗,促进切口愈合。

2012年12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 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 ,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1.气虚下陷证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腹股沟斜诊疗指南

腹股沟斜诊疗指南

腹股沟斜疝诊疗指南临床表现: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体征: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诊断要点:1.小儿斜疝:1岁以下小儿咳嗽或啼哭时出现有腹腔内容物疝出腹壁,可还纳。

2.可复性疝: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可还纳。

3.难复性疝:与可复性疝相比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4.嵌顿性疝:肿块突出后不能回纳而发生嵌顿,突出的疝块有剧烈疼痛,张力高,并有压痛。

疝内容物为肠管,则有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5.绞窄性疝:疝内容物进而发生血运障碍,肠管缺血坏死,疝块有红、肿、热、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并有腹膜炎体症。

有时全身感染、高热、畏寒等症状极为明显,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鉴别诊断:1.睾丸鞘膜积液肿块透光试验阳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此外,肿块有一清楚界限,其上极不与外环处相接。

睾丸如被鞘膜积液包裹则不易扪及。

肿块不能回纳,亦无可复性病史。

如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时,虽肿块亦有可复性特征,但可用透光试验作鉴别。

2.子宫圆韧带囊肿肿块位于腹股沟管,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囊性感,边界清楚,张力高,其上端不伸入腹腔,一般不易与疝混淆。

3.精索囊肿或睾丸下降不全肿块位于腹股沟管或精索睾丸行径,边界清晰。

前者有囊性感,张力高,阴囊内可扪到同侧睾丸,后者质坚韧,为实质感,阴囊内同侧睾丸缺如治疗常规:(一)非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者)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

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

长时站立或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椭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由直疝三角突出;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腹腔镜下修补);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96-144小时。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已在门诊完成各项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经手术医生评估适合经行且经患者同意的病例,可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已完成。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血生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三系、丙肝、梅毒、艾滋病);(3)腹部、泌尿系及腹股沟B超、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必要时行BNP、肺功能、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立位阴囊B超及胸、腹部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可选用二代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1小时。

狐疝中医护理方案

狐疝中医护理方案

狐疝中医护理方案
狐疝中医护理方案
一、狐疝概述
狐疝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突出物,常伴随着疼痛和不适感。

狐疝的发病原因可以有多种,包括肌肉劳损、腹内压增加等。

二、狐疝症状和体征
1.疼痛:狐疝患者在活动或咳嗽时常感到疼痛,有时还会出现放射痛的症状。

2.腹股沟突出物:患者可以触摸到腹股沟区域突出的物体,通常是软性的。

3.咳嗽或用力时突出物明显增大。

三、中医护理方案
1.中医诊断: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诊断,如寒湿侵犯腹股沟、气滞血瘀等。

2.中医治疗方法: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治疗手段是狐疝的常用方法。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原则而定。

a.针灸疗法:对于寒湿侵犯腹股沟的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针灸方法,如用灸法热敷或选择温经化湿的穴位进行针刺。

b.推拿疗法:通过推拿的手法刺激相应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c.中药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可选用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四、护理措施
1.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减少腹股沟区域的压力,有助于病情的
恢复。

2.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纤维
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并发症。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引起寒湿侵袭,可使用热敷等方法保暖
腹股沟区域。

附件:无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狐疝

狐疝

狐疝1.适用对象。

腹腔内脏器经腹壁肌肉薄弱处向体表突出形成本病,在男性可由腹股沟向阴囊突出一圆形或梨状肿秀;在女性,肿物可出现于大阴唇部,平卧时肿物回缩消失,一般仅有坠胀感,较大的疝可有时显牵引痛。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右侧多于左侧,常由腹壁薄弱(年老久病,肥胖所致的腹壁肌肉萎缩等)或腹内压增高(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妊娠、腹水等)所致。

相当于西医的腹股沟疝。

2.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2.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2.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3.治疗方案的选择。

3.1中医辨证治疗及分型:3.1.1.寒疝型:本型因素体阳虚,因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或久居潮湿之地,致病邪入侵,客于肝肾之经脉。

以致寒湿凝滞,聚于阴分而成。

证见腹腰疼痛,牵引睾丸。

屈而不伸。

阴囊寒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睾丸冷痛,苔白。

取任脉、足厥阴经穴,用泻法。

穴位:大敦、关元、三阴交。

3.1.2.热疝型:型因热下注于肝经任脉,搏结而成疝。

临床表现为口苦耳聋、恶热喜冷、胁痛胀满、足痿出汗、阴肿阴痛、便秘尿黄、苔黄腻、脉弦数。

取足厥阴、任脉、足太阴经穴,用泻法。

穴位:行间、中极、阴陵泉。

3.1.3.痜疝型:本型因湿郁日久不化,痰凝血滞,瘀结于内,致阴囊睾丸肿硬、不痛不痒,如升如斗,牵引脐腹绞痛。

取足厥阴、任脉、足太阳经穴,用泻法。

穴位:阳陵泉、关元。

3.1.4.气疝型:本型因忿怒、号哭,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逆乱,流窜于下而成。

表现为阴囊肿胀而痛、痛连肾区、下及阴囊;忿怒号哭则阴囊肿大,哭怒停止,则阴囊缩少等。

取足厥阴、任脉经穴。

用泻法。

狐疝临床路径医师

狐疝临床路径医师

狐疝中医临床路径(2012医师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狐疝为主症的患者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022年版狐疝中医临床路径

2022年版狐疝中医临床路径

狐疝(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2022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成人)腹股沟疝的患者。

一、狐疝(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狐疝病(TCD编码:BWV01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单侧、双侧)(ICD-10:K40.200x001、K40.900X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十一版(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十一版,2021年)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食欲缺乏和便秘等症状。

2)病人站立时肿块突出,平卧时肿块缩小或消失.3)腹股沟区彩超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外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2018年)1)易复性疝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或负重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肿块可回纳腹腔。

2)肿块质软,呈带蒂“梨形”,可达阴囊或大阴唇。

3)体检时用手指伸进腹股沟管外环,可发现外环口增大,咳嗽时有冲击感。

病者再站立,并咳嗽,疝不再出现。

4)难复性斜疝者,平卧时疝亦不消失。

5)嵌顿性疝表现为肿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并伴有明显疼痛,推之不能还纳腹腔。

如嵌顿的内容物为肠管,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征象。

6)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

绞窄时间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

7)B超提示腹股沟区含肠管性包块。

2.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十一版(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十一版,2021年)疝气(腹股沟疝)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肝郁气滞证:多为小腹或阴囊肿胀疼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常因愤怒、号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苔薄,脉弦.寒气凝结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牵引睾丸疼痛,喜暖畏寒,苔白腻,脉弦紧。

腹股沟斜疝诊疗常规

腹股沟斜疝诊疗常规

腹股沟斜疝诊疗常规【概述】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疝多发于腹部,腹部疝又以腹外疝多见。

腹外疝中常见的是腹股沟疝,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是腹外疝中最常见的种类,多见于男性,右侧多发。

【诊断要点】1症状:好发于男性及有腹内压增高者。

2.及体征:腹股沟包块,坠入或不坠入阴囊,站立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可回纳入腹腔。

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可阻止腹内容脱出并有冲击感。

3.辅助检查:诊断困难时可查腹股沟区超声或CT,明确疝内容及是否从腹壁缺损区膨出。

【诊断依据】1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

2查体:平卧后可还纳,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可阻止腹内容再次脱出并有冲击感。

3诊断困难时可查腹股沟区超声或CT,有助于了解内容物是否从腹壁缺损区膨出。

【鉴别诊断】1睾丸鞘膜积液:肿块完全局限于阴囊内,透光实验阳性,不能扪及睾丸。

2交通性鞘膜积液:起床、站立后肿块出现并逐渐增大,睡觉、平卧后肿块逐渐减小。

3隐睾: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肿块挤压时有特有的胀痛感。

4急性肠梗阻:不要忽略因嵌顿疝引起的肠梗阻。

【手术适应症】腹股沟斜疝诊断明确应及早手术治疗。

【手术禁忌症】全身状态不佳,不耐受手术者;1岁以内婴儿。

【治疗原则】应手术治疗行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或无张力疝修补术。

但全身状态不佳,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人可使用医用疝带;1岁以内婴儿可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内环。

【转归判断标准】1痊愈:腹股沟包块消失,增加腹压也不出现。

2好转:腹股沟包块减小或消失,但增加腹压后仍可出现。

3加重:腹股沟包块嵌顿、绞窄。

4死亡。

【危重症】绞窄性肠梗阻:判断标准:既往斜疝病史,突然用力后肿块突出,不能还纳,伴有明显疼痛,疝被盖组织炎症。

抢救措施:急诊手术探查。

有肠坏死者行肠切除肠吻合,一般不做疝修补术。

抢救成功标准:坏死组织切除,腹痛、发热等症状缓解,感染控制,生命体征平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
1.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
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
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
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橘核丸
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
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
桂心、木香
(三)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1.检查:ECG;胸透;血常规,血型;尿液分析;血凝常规;乙肝系列;肝肾功电解质。

2.手术:
(1)手术指征:能耐受手术的腹外疝患者
(2)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
(3)手术方式:a.1-12岁:疝囊高位结扎术。

b.>12岁:疝修补术。

传统手术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口材料)(4)术后:卧床4-5天,3天换药,7天拆线3.药物:(1)术前:阿托品,鲁米那钠( 2)术后:抗生素(3-5天),止血药(3天)。

三、护理常规
1、按普通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术前护理
(1).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2).戒烟;注意保暖,多卧床休息;多饮水、多吃蔬菜等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嵌顿疝及绞窄疝:此类患者多需紧急手术,应予禁食、术前准备;
3、术后护理
(1).观察要点:生命体征: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切口:切口沙袋压迫,观察切口外层敷料;
(2).活动:一般术后3—5天可考虑离床活动。

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

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患者可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3).防止腹内压升高:注意保暖,防止咳嗽;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4).预防阴囊水肿:术后将阴囊托起,并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4、健康教育
(1).患者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
(2).注意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3).若疝复发,及早诊治。

四、疗效评定
治愈:局部肿物消失。

好转:局部肿块缩小。

未愈:局部肿物无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