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派的语言表现研究
国外美术史,简论达达派
简论达达派摘要:二十世纪,作为艺术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与手工劳动社会相对应的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古典艺术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普遍的是令人费解为特征的现代艺术。
而正是达达派改变了当时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观念。
所以我决定从达达派的来源和达达派的领袖杜尚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及其他达达派的代表人物阿尔普、特里斯坦·查拉、马克斯·恩斯特、奥托·狄克斯和他们的作品来简单的论述达达派。
关键词:达达派杜尚战争的狂热和战争本身使社会不安,使人们对前途感到绝望,一些信奉巴枯宁信条;“破坏就是创造”的无政府主义者,产生厌战情绪,走向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达达主义产生了。
达达派的产生1916年2月8日,一伙“反对在战争中被杀害”的拒服兵役者在苏黎世将一把裁纸刀不经意地插入一本拉鲁斯法文词典,于是有了以“达达”这个毫无意义的词汇命名的杂拌的国际团体以及在此之后沸沸扬扬的达达运动。
在这里涵盖一切虚无事物的旗帜下,达达致力于道德标准、文明体系、思辩结构、美学准则、教条逻辑、语言规范,甚至宗教信仰等这些在他们看来统统属于模糊的巅峰的颠覆运动。
传说在1916年,达达派领袖人物的特里斯坦·查拉、汉斯·阿尔普等人把裁纸刀随意插入一本法德词典中,翻开后刀子所指的词就是“达达”,它的意思是旋转木马,这个名字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成为了这个艺术团体的名字。
这是人类艺术史上,惟一一个由艺术家自己,而非评论家命名的艺术流派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
因此,这场运动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而非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运动”。
达达的意思就是无所谓。
达达什么都不相信,恋爱,工作。
达达不求什么,达达就是达达。
达达派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
他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
浅析让·阿尔普雕塑作品中的虚无主义
达达主义的兴起,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它最早发源于1915年的瑞士,包括让•阿尔普在内的几位流亡在苏黎世的文学青年,组织了一个名为“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是一场波及视觉艺术、文学诗歌领域、戏剧和美术设计领域的文艺运动。
达达主义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
其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对于20世纪的现代艺术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是一种令我同情的虚无主义,它是逃离一种心理状态的方式——回避人们的直接环境影响,或是过去的传统影响,从陈词滥调中挣脱出来,获取自由”。
达达主义是具有虚无主义性质的,虚无主义的性质就是认为世界、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否定一切、推翻一切。
简而言之,虚无主义之所以会诞生,是因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因为战争摧毁了原有的社会,恐惧与人性的泯灭,最终带来了价值观的崩塌。
虚无主义是一直存在的,而笔者想要通过让•阿尔普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来探讨艺术中的虚无主义,并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同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来加深论证。
虽然说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美术的常规,但是却充满了创造性,为后来的艺术创造出了无数种可能。
而且他的艺术并不是真正的反对艺术,而是作为一种探索,打破传统、重新定义艺术。
一、达达主义时期的雕塑作品(一)让·阿尔普雕塑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让•阿尔普即是达达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由于对战争的不满,来到了瑞士,并与雨果•巴尔、特里斯坦•查拉等人组织了一个国际性的艺术派别,名为“达达派”。
他曾经说道:“达达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和底线。
达达赞成没有意义,这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达达就像大自然一样。
达达要大自然,不要‘艺术’。
”A Brief Analysis of Nihilism in Jean Arp's SculpturesAbstract: During World War I, the war brought great destruction to people's lives and homes at that time, and Dadaism was born. It subverted the previous traditional art forms.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Dadaism can feel nothing, is nothing, is nothingness. They advocate negating everything, overthrowing everything, and destroying everything. Therefore, Dadaism i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nihilism. Jean Arp was a German-French Dadaist sculptor, painter, and poet. He abandoned traditional oil painting and used media such as wood carving, weaving, and collage to create abstract and interesting work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sculptor Jean Arp's sculptures and some other Dadaist works of art as examples to briefl y analyze the nihilism in the sculptures.Keywords: Sculpture; Jean Arp; Nihilism; Dadaism; Surrealism收稿日期:2022-06-02浅析让·阿尔普雕塑作品中的虚无主义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战争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家园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达达主义由此诞生,它颠覆了以往的传统艺术形式。
达达派属于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
达达派属于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
介绍达达派达达派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艺术流派,在当今的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达达派是以日本艺术家东芝葛为代表的一群艺术家自发形成的艺术流派,他们共同拥有一种独特的视角,以自由、灵活、抽象和视觉张力为主要表现手法。
达达派的创作思维和表达方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大不相同,他们不盲从于现有的绘画表达方式,而是以全新的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把抽象思维变成更加精致的实体形态,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
达达派的作品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出主角的情感,希望可以让观众有更深刻的感受。
他们的作品多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古怪的艺术感受,把观众带入一个虚构的艺术空间,从而让观众有更多的想象力和思考。
达达派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地艺术家的青睐,他们的艺术精神也被很多艺术家所推崇,认为达达派的作品表达出了一种新的、不可思议的艺术精神,它可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令观众受到震撼。
达达派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流派,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极高创意价值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让艺术家们摆脱传统的表现形式,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空间,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
达达
派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也让艺术家们更加自由的进行创作。
达达主义
2010级美术史论系 刘荃
名字的由来
• 达达主义画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的苏 黎世成立,而后遍及到纽约,巴塞罗那、柏林、 科隆、汉诺威、巴黎等西方一些国家的艺术重镇。 由于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感。一群不同国籍的艺术 家聚集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立国家瑞典。其 中包括诗人、作家、画家和雕塑家等。他们共同 在迈尔莱酒店中创建了一个“伏尔泰小酒馆。长 久的战争让他们感到前途迷茫,悲观、失望、愤 懑、不满等各种因素使他们逐渐滋长了虚无主义 思想,最后发展到无政府主义的状态。
主要艺术家
• 汉斯· 阿尔普(Hans Arp,1887—1966)也叫让· 阿尔普 (Jean Arp) • 约翰内斯· 巴德尔(Johannes Baader,1875-1955) • 马塞尔·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 • 马克斯· 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 • 曼· 雷(Man Ray,1890—1976)全名埃马纽埃尔· 鲁德尼特 斯基(Emmanuel Rudnitsky) • 奥托· 弗罗因德里希(Otto Freundlich,1878—1943) • 拉乌尔· 豪斯曼(Raoul Hausman,1866—1971)
吞噬的飞机花园
《羞耻虫》
《 美女与坚立的妇人》
波 兰 骑 士
荒野的拿破仑
人不知其所以然
• 曼· 雷美国著名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是一个擅长绘画,电影,雕刻和摄影的艺 术大师。但是,他却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摄 影作品价值远远超越其他所擅长的艺术型 式的艺术家。
《 光 线 图 形 》
《 礼 物 》
• 汉斯· 阿尔普(Hans Arp,1887—1966)阿尔普很 早就开始用多种材料进行先锋艺术的的尝试,在 油画布上进行拼贴形式的实验,《拼贴二重奏》 1916年,是较早的达达作品之一,。稍后阿尔普 将木板、油彩和碎纸片拼贴在一起,制作成具有 浮雕感的的达达作品,《“达”的盒子》(1920年) 就是这类作品。他还与恩斯特共同完成了《法塔 嘎嘎》系列(1920)1927年以后他直接使用浮雕、 着色和拼贴的手段,完成他对人类生命和宇宙的 深层思考,《星座》(1927)《凝结》(1927)。
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摄影●达达派摄影简介“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
“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词汇。
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
在这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
例如,《丽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像与线条的组合。
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
还有人利用剪辑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较明确、完整的艺术理论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
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视。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
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
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达达派摄影著名摄影家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
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
著名摄影流派、大师及作品欣赏
达达主义摄影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 阶级的文艺流派。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罗马尼亚语中意 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 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 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 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因此, 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 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 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蔑视传统、挑战边界。 颠覆,摧毁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对一 切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当今天的人们用“小清新”、“萌系”、“时尚大片”、 “人文纪实”等流行词汇来形容摄影的面貌时,或许不太了 解在不到200年的历史中,摄影走出了多条流派之路,如同一 个个自然形成的小村庄,最后汇建成了今天大都市。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 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 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什么是纯粹摄影? 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 发挥摄影本身的特质和性能,把他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 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 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 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
• 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 用纯净 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 所特具的美感效果,也叫直接拍 摄。
他重视画意 的营造,力 求印象绘画 效果,以表 现蒙胧之美。
• 印象主义的局限是对摄影的真实表现认识不足,在影像创 作中以绘画的审美要求对影像表层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并 想以这种机械的仿画般的改动来使得摄影更为艺术化。 • 印象主义摄影的特点是蒙胧、唯美、模糊、典雅。整体作 品构图自然,画面影纹粗糙,不求立体与质感,不求细节 的展现。
厦门达达的艺术特征研究
“厦门达达”的艺术特征研究The I nvestg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n the XiamenDada Art邵添花ShaoTianhua摘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前进,都离不开“先行者”的开拓。
艺术领域的前进也是如此。
“厦门达达”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它无论在艺术观念还是具体的艺术形式上都担当着重要的启蒙角色。
“厦门达达”的形成与八十年代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同时,由于表达方式、艺术观念、组织模式等都与其他群体不同,而成为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
但当今的评论界对“厦「1达达”的有些评论有失偏颇,如认为“厦门达达”是在哗众取宠,是对西方艺术的浅显模仿等,因此本文希望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个群体。
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厦门达达”的名称由来以及其主要活动,主要介绍了“厦门达达”的活动历程。
第二部分分析了“厦门达达”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西方文化对它的影响,以及成员对创作自由的追求。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在研究“厦门达达”的艺术特征。
第四部分是对其意义和影响进行阐述,更重要的是对其艺术进行客观地反思。
本文力图通过对“厦门达达”个案的分析,反映出其在’85新潮美术运动乃至中国现代艺术进程中的贡献并反思其艺术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如作品较粗糙,部分成员改弦易辙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厦门达达”这个群体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厦门达达;艺术特征;八五新潮美术运动目录独创性声明...................................................……工摘要...............................................................且Abstract. (III)引言 (1)1“厦门达达”艺术历程概述 (2)1. 1“厦门达达”名称的由来 (2)1. 2“厦门达达”的主要艺术活动 (2)2“厦门达达”的形成背景 (5)2. 1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5)2. 2对创作自由的追求 (6)2. 3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 (7)3“厦门达达”的艺术特征 (9)3. 1以艺术反对艺术 (10)3.1.1抛弃传统艺术 (11)3. 1. 2建立一种新艺术.. (14)3. 2注重过程的体验 (15)3. 3追求偶发性效果 (19)3. 4融合东西方文化 (20)4“厦门达达”的意义与反思 (22)4. 1“厦门达达”的意义 (22)4. 2“厦门达达”的反思 (23)结语 (26)注释.........................................................……IU参考文献 (V)附录一 (VII)附录二.......................................................……X}引言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产生的“厦门达达”艺术群体,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
美术艺术语言的审美认识
美术艺术语言的审美认识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
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艺术语言以表现内容为目的,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艺术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
一、艺术语言的形成来源于精神生活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活动就在人类社会实践之中萌芽。
随着人类童年时期美术作品《野牛》的发现,艺术语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就成为许多艺术家探讨的问题。
在一万多年前的人类祖先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是属于一种带有主观因素的艺术活动。
他们在狭长的洞窟墙壁上描绘的野牛,无论出于祈求狩猎丰收、进行巫术活动或者娱乐,可能都是体现原始人类企图用这种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征服自然的愿望。
那些简单而准确的轮廓,生动有力的线条以及控制得很好的光影。
富有装饰性的红黄黑等颜色,都可以看作是原始人类运用艺术语言的一种迹象。
它体现出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
以及有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
人类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窟中勾勒的动物线条,以及最早的雕塑作品,这些线条和独特的造型与视觉的直观无关,而与某种精神世界相联系。
比如,为了对母性的崇拜、祈求人类的繁衍,他们可以尽情夸张女性的特征;为了取得狩猎的成功,他们在洞窟的墙壁上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或难以对付的动物,以便在巫术礼仪中对其实施致命的打击或诅咒,导致这种艺术创作具有了神秘的精神性质。
在中国的原始岩画、四五千年的彩陶上的人物也是如此。
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稷神崇拜图》,原始人在岩壁上画了十个植物人面型,其目的是祈望它们在稷神的保护下代代相传,年年丰收。
所以说,无论是强调理性的西方,还是更注重感性的东方,人类早期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发现都是来源于原始时代生活环境和原始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以及精神活动。
二、艺术语言的创造来源于审美理想艺术语言在经过原始的创造动机和崇拜自然物的巨大激情,创造了自己的稚拙艺术形式之后,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之中。
德里达的语言哲学思想与文化批判
德里达的语言哲学思想与文化批判德里达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德里达的语言哲学思想深刻地洞察了语言的本质和文化批判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德里达的语言哲学思想和他对文化批判的看法。
一、语言哲学思想德里达的语言哲学思想强调了文字和语言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形成我们思维模式和文化认同的基础。
德里达认为,语言的作用是让人类相互理解,但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更加突显出来。
另外德里达也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变革。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和文化的内涵都是不断变化的,而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对于这些变革,德里达认为只有通过开放、容纳、接受不同声音和观点的方式才能真正地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在德里达的思想中,语言是一种重建的记号系统,表述出了复杂的条件和规则。
他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语言和记号,如他所说的“差延/封闭的结构” 和“符号被鉴别与解释的流动性”,这些理论表明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语言符号,而这些符号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并且存在着各种含义和解释。
二、文化批判德里达批判了现代文化和知识的权威性和固化性。
德里达认为,发展到当代的文化和知识已经被制约,无法更进一步,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结束” (la fin de la culture)。
他主张“解构”的思想,这个思想强调了对语言和文化中潜在的固化和不平等的审查。
通过解构,人们才能找到并且批判文化和语言中的固化和不平等的价值观念。
德里达的文化批判思想也关注了权力和异化的问题。
他认为,权力和异化会妨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们可以借助权力和异化来支配和压迫工人。
而在文化和语言的领域中,权力和异化则表现为一些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话语和意义,对不同思想和文化的声音加以威胁和打压。
德里达强调了在文化和语言的领域中开放、容纳、接受不同声音和观点的理念,并且批判了那些把文化和语言用作压迫手段的行为。
当代艺术创作解构式语言论文
当代艺术创作的解构式语言【内容摘要】达达主义的深远影响使得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后,艺术家对待社会的态度成为他们作品的主要部分,艺术态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手段。
其中有一部分艺术家利用解构式的语言、“破坏”的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艺术的态度和对人类社会的担忧,以艺术家的独特方式唤醒人们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破坏切割“减法”讲述死亡担忧反思、一、溯源:达达主义的深远影响1917年,法国的达达派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却被拒绝,成为西方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以马塞尔·杜尚为首的达达主义艺术家提出了摧毁以博物馆和美术学院为代表的美术机构的口号,他们的“反艺术”思想对之后的艺术影响深远。
达达派艺术家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他们以史无前例的强烈姿态高举“反艺术”的旗帜。
他们“打倒艺术”“摧毁艺术”,其实在另一层面上挽救了真正的艺术。
正因为达达主义激进的破旧立新,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
正如美国艺术家戈登·马塔—克拉克(gordonmatta—clark)曾在接受《艺术杂志》1976年对他的采访中说道:“……我应该提到我对达达的感受,因为它的影响已成为巨大的能量来源。
它对僵化的主流语言和事物看法的挑战,现在已经是艺术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达达热衷于对规则赋予想象力的破坏,这是一种本质的解放力量。
我无法臆断达达在风格上与我的作品有何联系,但是在精神上它是根本。
”二、艺术创作解构式语言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现代艺术主要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
这时的现代主义的大师追求的不再是拷贝自然,而是表现内心自然;他们画树,又画的不是树,是画他们看到树的主观感受,用抽象的语言来构筑和展现一个“向里看”的世界。
超越源始哲学:德里达的语音中心论批判
超越源始哲学:德里达的语音中心论批判 1自从海德格尔在战后法国以《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BriefeueberdenHumanismus)的作者而闻名之后,德里达就声称自己是海德格尔的嫡传弟子,并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挥了这位大师的学说。
德里达这样认为是有其道理的。
1968年5月,学生运动如火如荼;然而,就在此时,德里达提出了上述观点,这对于当代历史环境的(Kairos)并非无足轻重。
和海德格尔一样,德里达考察的是“西方的整体性”,并使之与其“他者”对照起来,而他者的莅临借助的是“激变”——在经济和政治上表现为欧洲与第三世界之间新的格局,在形而上学上表现为人类中心论思想的终结。
人,作为面向死亡的存在,总是生活与其自然归宿的关系当中。
当然,这里所说的是其人道主义自我理解的终结:在虚无主义荒野上,盲目游荡的不是人,而是人的本质。
而且,这一终结在海德格尔所开创的存在思想中被揭示了出来。
海德格尔为一个在历史本体论意义上或许永远都不会终结的时代走向终结作好了准备。
我们所熟悉的形而上学自我克服的旋律,也为德里达的研究奠定了基调;分解(Destruktion)变成了解构(Dekonstruktion):“在此范围内,由于我们要通过迂回的、始终危险的行动,不断冒重蹈它所解构的东西的覆辙的危险,我们应该对这些评论的概念进行仔细而全面的阐述……严格确定它们与它们所解构的机体的附属关系,同时表明那难以名状的一线光芒所透过的缝隙”。
就此而言,德里达的观点并不新颖。
但德里达摆脱了海德格尔的晚期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隐喻学。
他反对那种通过倒退而低估一切的“关于临近、直接在场的隐喻……把存在的临近与亲近、庇护、掩护、滋养、防范、表达及倾听的价值揉合在一起”。
如果说,海德格尔以舒尔茨—瑙姆堡(Schultze-Naumburg)的风格,用其前工业时代农民生活世界那种感伤而富有田园色彩的图景来装扮他的存在历史宿命论的话,那么,德里达则首先是生活在游击斗争的混乱世界中——连存在的寓所他也想予以拆除,并“在《道德的谱系》所说的残暴节日的自由天地里载歌载舞”。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南艺广电艺考研笔记
第一章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5.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
突出表现:“数字绘画艺术”或“电脑美术”。
应用表现形式:借助数字技术或数字媒体来创作的其他视觉艺术或设计作品。
6.本质和内涵:是基于数字媒体的一门艺术,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
核心: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表现形式:电子媒体或数字媒体表达内容:多是数字媒体形式的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媒体传播形式:借助于新媒体形式或数字载体研究重点:如何应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即图形图像软件),根据人的需求和艺术设计规律来创作和表现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作品或服务业产品,并基于数字媒体时空来延伸和发展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7.计算机图形学、视觉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三者的结合部分划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8.数字媒体艺术的科技依赖性(分形,描述生物有机体的特征或模拟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创作者和观赏者对硬件的依赖)//媒体依赖性(对传统媒介=五大媒介+移动媒介的依赖)//娱乐性、大众性和社会服务功能9.网络艺术特点:短暂性、瞬时传播性(广泛性和快捷性)、虚拟性和可下载性、无限复制性(降低了网络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过目即忘)10.从业人员所需技巧:①熟练掌握软件技术+设计创意、设计语言的学习和设计思维的训练②压缩、解压缩技术,媒体转换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知识,虚拟现实③应用传播学和媒体技术学11.数字媒体成为主流原因:生活环境数字化,价值观的变化,影响传统艺术形态的存在。
12.艺术形式: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觉-想象艺术13.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征一,主要以计算机作为创作工具或展示手段(数字化)谭力勤《数字与原始:北美原著民兽皮上的动画艺术》经过计算机设计完成后表现形式不一定是电子媒介,由计算机的手段来实现二,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和结果不确定性(交互性)1,用户决定作品的发展第一个运用人工只能概念的商业软件是1993年问世的Simlife2,作品结局的不确定性三,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集成性)“多媒体”和“超媒体”的艺术。
[精编]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
野兽派(Fauvism)是20世纪最早出现的新艺术象征主义的画派。
特点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给人不合常理的感觉。
1905年一群以亨利·马蒂斯为首的年轻画家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自己的形象简单,色彩鲜艳大胆的作品,震惊了画坛,人们惊呼“这简直是野兽!”从此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野兽派。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居斯塔夫·莫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野兽派的先驱,他鼓励他的学生们不要遵循程式化的画法,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作画,马蒂斯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野兽派的领袖马蒂斯和安德烈·德朗都是莫罗的学生,他们吸收非洲、玻利尼西亚和中、南美洲的原始艺术表现手段,以横扫千军的笔力和大胆的构图模式,将朱红、翠绿、天蓝和嫩黄等惊人的不和谐颜色糅合起来,使色彩达到一种新的烈度。
野兽派将梵高和高更的画法更推向极端,用生硬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颜色变成画面的主题,不再讲究透视和明暗关系。
野兽派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画家组织派别,只是一批有同样试验的年轻画家,但野兽派的寿命不长,其他画家有许多放弃了这种画法,但亨利·马蒂斯一直坚持,他活了85岁,将野兽派的画法延续了下来。
他偏爱用二维平涂的方法作画,但由于微妙地运用色彩高光,不管怎样平涂,还是表现出三维的效果来。
他的画受到塞尚很大的影响,对于他来说,主题物体是次要的,线条、色彩和形状都游离到主题之外,这种过度简化的形式使他将他的感受可以表达为一个宁静而超然的形式世界。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
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
达达派是个啥?电影、时尚大片都在用它!
达达派是个啥?电影、时尚大片都在用它!摄影发展史上的各流派都是由某种共同的艺术观念和共同的审美趣味的摄影家形成的同一种风格摄影,达达派也不例外。
达达派的艺术家们,同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与时代的快速革新,他们在悲剧与发展双重矛盾中感到不适与彷徨,他们的精神世界缺少了一个避难所。
因此他们对传统的审美和旧有的形式有着反叛和重塑的强烈欲望,渴望通过荒诞新奇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同时也成就了达达派的前世今生。
1、达达派的前世达达主义的思潮最先萌芽于文学领域中,诗人们用无序零散的艺术语言、荒诞的艺术形象作诗,以表达他们厌恶战争却又无力改变现实的苦闷与压抑,他们是最早的达达主义者们。
后来,这种思潮和表达方式同样得到了美术领域的艺术家的共鸣与回应。
1917年,达达主义的领袖人物马塞尔·杜尚把自己随机买来的男用小便池取名为《泉》,并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
达达主义就是摒弃所有传统的审美,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没有标准。
只要你觉得可以,小便池都可以放在艺术展馆供人欣赏。
汉斯·阿尔普也是达达派的代表绘画家之一,他抛弃了传统的油画,采用拼贴等方式创作抽象的作品。
他把几张纸撕成大同小异的方形并随意散落在一张底板纸上,再将他们粘贴成由此形成的布局。
这种偶发性的形状对于阿尔普来说,正是他想要赋予作品的神秘感和重塑感。
汉斯·阿尔普《按照偶发规则排列的拼贴》1918年,受到绘画中达达主义的思潮影响,摄影领域中也开始出现达达流派。
出现了一系列代表先锋派艺术家,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曼·雷等人。
短短数年内,达达派的影响遍布德国、美国、法国,席卷了世界。
Erwin Blumenfeld《清澈的眼睛》2、达达派的今生达达派的兴起源自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热潮,当特定的社会背景发生改变之后,由于其作品风格怪诞荒谬、内容晦涩敏感、画面结构诡异,不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和价值取向,再加之没有理论上的积极贡献,因此1924年以后,达达派终究走向终结,它的许多成员接下来流向了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诞生的温床。
什么是达达派
什么是达达派达达派即达达主义。
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
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来自罗马尼亚艺术家查拉和詹可频繁使用的口头语“da,da”,在罗马尼亚语中意为“是的,是的”。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
他们随便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
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
因此,这场运动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而非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运动”。
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
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
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主义者的活动包括公开集会、示威、出版艺术及文学期刊等等。
在达达主义者的出版物中,充斥着对艺术、政治、文化的热情洋溢的评述和见解。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
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
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36.Halfway to the Hell
• 超现实主义一词最先是在阿波利奈德 阿波利奈德一 阿波利奈德 个剧本序(1917)中提出的:“人当初 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象 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 出超现实主义。”
•
1919年,安德烈 布勒东 保尔 艾吕雅 路易 阿拉贡 安德烈·布勒东 保尔·艾吕雅 路易·阿拉贡 安德烈 布勒东和保尔 艾吕雅、路易 阿拉贡等创办了《文学》杂志,进行了超现实 主义的实验。1924年,在巴黎创立“超现实主义研究室”,并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创办 《超现实主义宣言》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宣布了这一流派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观点。他们以柏格森 直觉主义 柏格森 直觉主义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为哲学基础,否定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创作规律,鼓吹超越现实,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 超越理智,用“自然写作”的方法(即不受理性、道德准则制约的写作法)来表现思想的真实活 动。他们相信梦幻的下意识比事实更能表现出精神深处的真实,因此提出要挖掘久受压抑的下意 识世界,使之居于主宰的地位。超现实主义作品大多杂乱无章,荒谬混乱,有的甚至用晦涩难懂 的符号来代替文字,反映了当时欧洲青年一代苦闷彷徨和找不到出路的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除 布勒东外,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还有法国的艾吕雅和阿拉贡、英国的托玛斯 托玛斯等人。 托玛斯 至1930年为止的整整十年,是超现实主义的兴盛时期。随后,超现实主义的阵营产生了分裂, 阿拉贡和艾吕雅先后退出。 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提出了一套文学主张。它的理论依据来自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和关于 梦的阐释。超现实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要在人的复杂性后面发现它的统一;现实的表面不足于反 映实现本身;超于现实之上存在着“某种组合形式”,这种形式能达到事物的本质。这种形式之 一是潜意识,另一种就是梦。潜意识 潜意识,反映了人的灵魂和世界的内在秘密;表达了潜意识,才能 潜意识 达到人对自己的完全意识,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动因。梦,把人秘而不宣的东西完全剥露出来, 既显示了过去和现在,也预知着未来。 超现实主义者极端强调人的内在意识的重要性反映了他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厌倦情绪。他们 自我标榜是“精神的反叛者”,并要以他们的作品去实现这场“血腥的革命”。否定西方文明, 中止人们的现存关系。所以,他们的言论既有不满现实的一面,又深深打上了虚无主义 无政府 虚无主义和无政府 虚无主义 主义的烙印。 主义 超现实主义在艺术上还提出要注意幽默的手法,认为有了幽默表明作家不向社会偏见屈服, 这种手法是“绝望的面具”。因此,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具有对一切事物采取笑谑态度的特点,被 称为“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还提出追求“神奇”、“奇特”的艺术效果,他们的创作寓于各 黑色幽默 种不同的令人预料不到的形象比喻,故他们的作品都有意象丰富新颖的特色。但在很多场合下, 由于比喻过于庞杂,想象过于离奇,又往往导致怪诞、晦涩和不可理解。最后,超现实主义主张 自动地“记录思想,摒弃理智的一切控制,排除一切美学和道德的考虑”,为此,采用了一种 “自动写作法”,既把梦幻和一刹那间的潜意识记录下来,而不考虑文学之间的联系和美学效果。 但超现实主义的这种尝试并没有取得“解放诗歌”的预期效果,反而使他们的大多数作品不可卒 读。
当代艺术关键词100(系列)达达主义
当代艺术关键词100(系列)达达主义当代艺术关键词系列每日一更,直至100个关键词更新完毕,旨在让大众更好解读当代艺术。
同时不定期插入艺术新资讯、艺术评论、艺术家访谈。
006·达达主义(dada/dadaisme法)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况最激烈的时期,许多厌恶战争的艺术家集结至永久中立国的中心城市——瑞士苏黎世。
这也成为达达的发源地。
达达最大的特色在于反美学、反道德的态度,艺术家将对现实的愤怒,诉诸于否定和破坏的精神。
哒哒哒哒哒哒哒!达达这一词的由来并不是后世的学者所取,而是由当时的成员们自己为这个组织命名。
“dada”在法文中是儿童玩耍用的“摇摇木马”的意思,在罗马尼日亚中意为“是的,是的”,斯拉夫语系中有附和的意思。
而达达杂志的主编正好是罗马尼日亚诗人特里斯唐·查拉(Tristan Tzara)。
Lajos Tihanyi于1927年对查拉的形象,图源网络。
也有说法是达达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
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像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器官能感触到的印象。
流传较广的说法则是在1916年,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
他们随便翻开一本法德词典,达达是他们用匕首插入书籍的文字中,任意选择的一个单字。
因此,这场被命名为“达达主义”的文艺运动,以昭显其随意性,而非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运动”。
我累了,毁灭吧。
达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
因此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追求理性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性而做。
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
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于现代雕塑中材料语言的运用
关于现代雕塑中材料语言的运用不同材料的雕塑,无论是金,木头,玻璃还是料,不同的雕塑总能发不同材料的特质,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就是情感的感染,真正艺术家就是表现情感,实际艺术作品材料的应用正是艺家情感表达的载体,是抒发己情感的一种表现式,现代雕塑家注重材本身的美感价值,助材料的美感,传递自己的内心体。
材料是雕塑创作基本物质前提,实物的精神和体服从材料,这也是雕塑创作的个基本原则。
对材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响到创作的构思以及作品体的构成。
材料本身已经包含种种社会意义和审美原。
每种材料都有它特有的与其他材不同的特性,用不同材质造出来的雕塑形象已不单纯普通的形象,而是具有生命意义等层精神映像的雕塑材料作为一种雕塑语,只有了解了它的质,才能运用适当工具,顺应材料的特,按照相应的操作方式和程序行加工,才能使作品达思想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料的美感价值在现代雕塑中的现工业命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出现的材料,新的加工手段和新工艺技术,在很程度上改变了延续已久的艺程序和艺术要求,别是金属雕塑。
传统属雕塑十分重视材质自身的值意义,金、银、铜铁等金属,其是作为贵重物的、银一直是人类社会地、身份和财富的象征金属雕塑艺术品的大占有者,主要是流权贵,他们的审情趣直接影响主导金属艺术的发,由此形成追求奢华审美取向和穷工极巧的精湛技艺,构成了传金属雕塑细腻精美、华繁缛的风格。
现代属艺术,更注重是材质自身的美感价值,并赋予其丰富精神与内涵,有力的扩展了金属材质的现力和感染力。
按材料本身的质感特来设计,构思塑,称为现代艺术创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同的材质有不的美感。
不同的加工手段和技艺,又是使不同美感充得以展示的前提。
制作的过程成艺术家与材质对话的过程,人的才情、能力和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施展,最终使其成为件极具金属材质独特魅力,又洋溢着性风风格的有机成分,从而使其价值和义被大大的升华。
从审美的意义价值取向不同,拉开了现代与传统的距离布朗库西的雕塑如:“空中的鸟”“沉睡的缪司”,造型单纯简洁,用高度概括的艺术语言,直接提炼出不形象的本质特征。
“大话”话语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话”话语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大话”话语现象研究》一、选题背景“大话”可以理解为指说话者对某个事物进行夸张、夸大、虚构等形式的表达。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大话”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话语现象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领域或特定的群体。
例如,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夸大自己的经历或实力来为自己吸引关注,一些广告在夸大产品的功能和效果来吸引消费者,甚至一些新闻报道也存在夸大事实的现象,这些都属于“大话”话语现象。
此次选题的目的在于研究“大话”话语现象的根源、特点、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这种话语现象,并拓宽研究领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更多关于话语现象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通过对“大话”话语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知话语的社会意义和话语行为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话语现象的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对于加强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大话”话语现象也涉及到广告、媒体等相关领域,对于这些行业的从业者,研究“大话”话语现象能够加深其对话语的认知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话语现象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完成其工作任务。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大话”话语现象的根源:研究“大话”话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传播方式以及相关文化背景,探讨其根源所在;(2)“大话”话语现象的特点:深入研究“大话”话语现象的表现形式、影响以及社会和文化特征,探究这些特点对话语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3)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防止和减少“大话”话语现象的出现,从而提高话语的质量和文化水平。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其他具体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确定研究的话题、构建研究框架以及挖掘“大话”话语现象的特点和影响;问卷调查法是为了了解普通群众对于“大话”话语现象的认知程度和态度,从而分析其对于话语质量和文化水平的影响。
[主观能动性,所指,艺术]艺术表达中“能指”引发“所指”被接受的主观能动性探析
艺术表达中“能指”引发“所指”被接受的主观能动性探析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任何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是指声音、形状等外在表现形态和原始呈现的表象,所指指符号内在所能反映的概念和引申意义。
能指和所指在各类艺术作品呈现的过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件美的艺术作品必定是创作者依照客观规律能动地进行创造来诠释对这个世界美的感受,观者在欣赏并且接受其能指表现方式的同时,会依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对其所指进行想象、联想或是创新性的解读,在或具象或抽象的思维活动中激发精神的思索。
创作者们都不遗余力地在创作的能指手段和所想要表达的所指意义上下足功夫,而观者则通过对能指的多样性的解读来引发对所指深层含义的差异性理解,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创造性,再创造出新颖的艺术作品,来达到对原所指有限性的超越。
一、艺术创作中能指的多样性艺术是一门用个体的情感与想象去诠释大众审美底蕴的学科,艺术的最珍贵处也在于呈现方式上的自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兴材料与技术的出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多类型的艺术形式再加上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阅历修养以及观者对审美追求的多样化,都促使能指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一对多的形式。
譬如著名的台湾编舞家林怀民的经典舞蹈作品《行草》,就是在看似是大相径庭的平面艺术和空间艺术中寻找到共通的契合点,并将中国的传统书法与现代舞蹈的美学共性融合于一体,通过舞蹈身体语言的节奏韵律来表达书法作品中的线条和笔势,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关注到书法与舞蹈在运动和体势节奏方面的共通性,更重要的是将书法与舞蹈中所暗含着的意境美搬上了舞台,舞者在舞动内心世界,书者也在书写心中胸臆,也正是这种意境上的相通情趣让能指呈现出高雅新颖的表现方式。
如果说书法和舞蹈的结合是不同艺术门类之多样性的融合与交流,那杂技和舞蹈作为有着相同艺术载体的艺术门类,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也互相影响与整合,例如大型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就是将西方的经典舞剧艺术与中国的传统杂技结合在一起,女演员在男演员的肩、手掌、头顶做一些高难度的芭蕾舞动作,将杂技的观赏性和舞蹈的情绪性有机交叉融合在一起,这种多样的表达不仅强化了杂技这个艺术门类的舞台效果,而且也让观者有了更震撼与新奇的视觉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达派的语言表现研究
作者/陈莹
摘要:达达派从苏黎世出现以来,便带有强烈的解除一切束缚的语言,使自己的时代产生非常丰富的、各种级别的创新事物。
文章通过列举达达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进行分析,论述了达达派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方式,研究它是用何种方法抛弃现有的美学观念,力求摆脱一切局限,“融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去”的境界。
关键词:达达派,语言,表现手法,生活
第1节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伙“反对在战争中被杀害”的拒绝服兵役者在苏黎世将一把裁纸刀不经意地插入了一本拉鲁斯法文词典,于是有了以“达达”这个毫无意义、偶然发现的词语命名的国际团体。
达达运动先是在中立国瑞士苏黎世避难的一些艺术家那里酝酿和成形,不久即蔓延到纽约、柏林、巴黎等许多个西方艺术重镇。
达达参与者的共同态度是否定一切传统文化观念和政治立场,也就是说,它否定一切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义”。
达达这个独树一帜的反体制的群体,用他们独特的赞颂方式,从破坏的意义上对现代艺术思潮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最终促成了超现实主义的诞生。
1921年,巴黎的大学生将象征达达的纸人扔进了塞纳河“淹死”,至此达达主义这场昙花一现的运动宣告结束。
但是达达所激发的“语言方式”仍被不断地表现于当代众多的艺术活动当中。
第2节对达达的语言思考
“达达并非是超越其他诸运动之上的另一个运动,反之,它乃是一个反运动,它不但反对所有学院主义,而且也反对所有扬言要将艺术从它的界限中解救出来的一切前卫主义。
达达是一种愤怒的爆发,它在侮辱与滑稽的形式中表现自己。
”
达达派活动家、罗马尼亚诗人特里斯唐·查拉把达达解释为“厌烦这个被战争折磨的世界,厌烦令人生腻的教条,厌烦因袭的感情,厌烦卖弄学问,也厌烦那无所事事、而只是反映这个极有限的世界的艺术”。
1
这两段话,概括了达达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②它厌烦战争,厌烦学究气,厌烦已经为人们所认可的艺术形态,甚至厌烦想冲破传统艺术的枷锁如野兽派、抽象派和未来派这类艺术形态;③假如说达达也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它的表现出来的是侮辱、嘲弄、戏谑和滑稽。
因此,我们研究达达的语言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所用之材料、所遵1《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萨拉内·亚历山德里安
从之法则和所表现之形式。
第3节达达的表现方式
达达与它之前的所有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美学基础上的文化艺术运动均不相同,它主要表现为聚集在它的周围的不少个人的一种共有的精神状态。
这些精神状态的迸发接踵而来的就是不同于往的艺术表现语言,他们不拘于形式的表达总结如下。
一.各种材料的杂拌
为了贴近生活,达达主义者在艺术品中引进了“新材料”:头发、砂砾、木头的横断面、新闻报纸等,这些材料在达达以前连被提及的资格都没有。
达达主义这们乐此不彼的有意识的使用没有规则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整合在不同的作品构思中,从而达到让艺术与生活平等交流的最终目标。
人类的生活处在乱七八糟的、此起彼伏的杂声和色彩之中,达达只不过让艺术面向真实生活中最为矛盾复杂的方面。
例如劳乌尔·豪斯曼的“雕塑作品”《我们时代的精神》它们就是将不同的工业制品结合而成的。
画家普拉姆坡里尼,要求用“真实的”元素,如剪报、帆布头、纸板、排版用的数字和字母等取代通常的绘画元素,而且认为绘画从它的实在性来说“自在之物”。
以及幽默达达主义大师埃里克·萨蒂用古怪离奇的文字来做乐曲的注释和标题,“像害牙疼的夜莺一样地演奏”、《为狗而作》,到后来运用不同的两种风格对同一支音乐上改编。
雕塑、绘画、音乐——人们还是将们置于传统的艺术分类框架里,而达达则试图通过杂凑上千种互不协调的物质材料甚至废物,来打破或超越这个框架。
二.偶然性的规则
当达达的参与者拒绝服从逻辑、平衡和美学的诸原则时,他们就不得不让那些违背理性的东西起作用,也就是说不得不让偶然性和非理性来当家。
达达派在进行艺术实践中最为常用的拼贴法,正是体现了偶然性法则的典型范例。
诗的拼贴法就是将现成的文本,再与另一个某些地方做过就该或变动的文本相交配。
马克思·恩斯特和保尔·艾吕雅将都德的散文《海豚之死》进行了“整编”,更名为“剪子及其父亲”。
剪子及其父亲
“小不点病了,小不点快要死了。
它向我们展现过悦目的景色,它把晦暗关闭在稠密的丛树林中,它弄干暴风雨后的街道。
它有,它有一副好心肠,在它的背上总是背着最美好的天气,并且喜欢与钟楼搂搂抱抱(就算是做爱吧)……”2
这种拼贴法给人带来原创之外的出人意料的无限创作想法。
与此同时,在库特·施威特斯的拼贴画里,一个童年的车轮、一根绳子、一团棉花以及一块金属网被赋予了新的寓意,2保尔·艾吕雅、马克思·恩斯特:《不死者的不幸》(1922),repris dans Mas Ernst.Ecritures,1970,11.
在替代了原始绘画中的点、线、面等元素的同时,还表现出某种温和的象征。
这些材料的选择、分配和变形都会使画面呈现出的效果发生变化,达达的参与者们乐于进行这些突破常规的“游戏”绘画,去寻求自然本身的形态和原始直觉的力量。
三.抽象化的创造
这种抽象化的做法的第一步是将注意力放在诗的层面上,包括对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因素的不用的操作方式。
比如说将不同的自然语言(英语、德语、法语等)混淆起来。
其次,才从诗性的语音的组法中找到它的等价物——绘画来进行研究。
阿尔普在别人为写生自然而烦忧的时候决定要产生自然,他的抽象画对他来说是一种绝对具体的艺术:这些作品均由线、面、形状、色彩等构成,它们在人类哪里要达到无线和永恒的终极目的。
3 可以说达达不愿与实在的事物有关联,却愿与象征性的符号打交道,而且将这些当做不管什么样的具体材料来处理,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出另一种现实。
第4节结语
达达在致力于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的同时,也在文化中点燃了燎原的烈火,尤其是艺术的领域。
我们不应该根据那些肤浅的或过时的美学标准来鉴赏这种艺术,以便让它把观众、读众、听众都从创作导向艺术中唯一的策源地那里去。
它虽然与上世纪的一些先锋派文化运动同生共长,但与此不同的是它杂糅的造型手法,以及随之而来的偶然性在达达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不谋而合的投入抽象化的艺术实践。
总之,这一系列的达达参与者所使用的表现手段,它们任然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传播到了我们这里,传播到了现代社会中来,并更加踵事增华。
参考资料
[1]王佳贤.浅谈达达主义对平面艺术的影响.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2]郑文武.达达主义的悖谬.重庆出版社,2000.
[3]让阿尔普.落叶的时日.产业与科技论坛,P183.
[4]刘瑾.埃里克·萨蒂和达达主义.中国音乐学期刊.2001.
[5]朱茜.浅析达达主义对中国装置艺术的影响.黄海教育研究,2011.
[6]赵娜.新现实主义_达达主义艺术.广角镜,2011.
[7]邝敦花.达达主义.人文论坛,2009.
[8]金清.达达主义_现代主义美术中的否定力量.新视觉,2009.
[9] 萨拉内·亚历山德里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1970
3让阿尔普:《落叶的时日》P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