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近年 来 , 和 政 府 十 分 重 视 三 农 问 题 , 解 决 三农 问 题 党 把
作 为 构建 和 谐社 会 的重 要 任务 予 以重 视 。建 设 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 , 党 中央 适 应 经 济社 会 发 展 新 阶 段 的 要 求 提 出的 解 决 三 是 农 问题 的重 大 战 略性 任 务 。 碍 农 村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原 因是 阻 多 方 面 的 , 农 村 人 口 的结 构 性 问 题 , 疑 是 影 响 农 村 居 民 但 无 收 入增 长 , 致农 村 贫 困 的重 要 因素 之 一 。 正 确 认 识 当 前 农 导 村 人 口结 构 中存 在 的各 种 问 题 及 其 对 农 村 乃 至 整 个 国 家 的 社会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 在 深 入 分 析 问题 产 生 的 原 因 的 基 础 并 上 提 出 政 策 建 议 , 能 对 症 下 药 , 是 真 正 解 决 三 农 问题 和 才 才 实 现新 农 村建 设 各 项 目标 的有 效 途 径 。 因此 , 前 适 时 控 制 当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数 量 的 “ ” 提 高 农 村 居 民素 质 , 是 当 度 , 乃 前新 农 村 建 设 的重 中之重 。
构恶 化

文 献 回 顾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随 着 城 乡经 济 体 制 改 革 , 村 实 行 家 伴 农
庭 承 包 经 营 为 基 础 、 分 结 合 的 双 层 经 营体 制 以 后 , 比较 统 受
人 口结 构 问题 一 直 是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的 主 要 对 象 , 目前 , 学 界对 农 村 人 口结 构 问 题 进 行 了 较 多 的研 究 , 是 , 人 口 但 将 结 构 与 三 农 问 题 乃 至 新 农 村 建 设 问 题 联 系 起 来 的 研 究 相 对

新农村建设的利弊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与实现农民就业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利弊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与实现农民就业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利弊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与实现农民就业增收新农村建设的利弊: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与实现农民就业增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然而,新农村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利弊之处。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利与弊,并分析其如何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以及实现农民就业增收。

一、新农村建设的利益1.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电力、水利等,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这不仅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2. 提升农业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引进,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

这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农业生产获得更高的收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促进就业机会: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民可以通过创办农业合作社、开办农家乐等方式增加收入,减少农民的流失。

二、新农村建设的弊端1. 资金压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部分地区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建设需求。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相对较慢,农民受益较少。

2. 转型困难:新农村建设需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些农民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经验,难以转变到新的产业领域。

3. 就业难题: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些就业机会,但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由于市场需求有限,一些农民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此外,一些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少,农村劳动力仍面临着就业难题。

三、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1. 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提供稳定的工资收入是吸引农民留在农村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引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关键。

人口结构转变对乡村振兴有何影响

人口结构转变对乡村振兴有何影响

人口结构转变对乡村振兴有何影响乡村振兴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而在这一进程中,人口结构的转变正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的发展走向。

人口结构的转变首先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年轻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和儿童,这使得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下降。

原本依靠人力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冲击,农业生产效率降低。

同时,老年人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相对较慢,对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适应能力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从人口的性别结构来看,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村留守妇女比例增加。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家庭的分工模式,留守妇女不仅要承担家务劳动,还要参与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女性在体力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可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

但另一方面,留守妇女的增多也为农村发展一些适合女性的特色产业提供了机会,比如手工编织、乡村旅游中的服务工作等。

人口的教育结构变化也对乡村振兴产生了深远影响。

过去,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限制了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和应用。

如今,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农村新一代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他们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创新思维,一部分人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

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不愿回到农村,导致农村人才流失,这对于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是一个挑战。

人口的城乡结构转变是当前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但也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

许多村庄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和荒芜的农田,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人口减少而难以有效维持和发展。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城乡人口流动也为乡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后返乡创业,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农村人口流动与集聚分析

乡村振兴农村人口流动与集聚分析

乡村振兴农村人口流动与集聚分析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中农村人口流动与集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农村人口流动与集聚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一、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等。

1. 经济因素: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

农村的收入水平有限,而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更加吸引人。

2. 教育因素: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如高质量的学校和培训机构。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一些农民选择将家庭迁往城市。

3. 生活环境因素: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生活环境较为艰苦。

相比之下,城市的生活条件更加便利和舒适,这也是一些农民选择离开农村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人口集聚的原因与农村人口流动相对应,农村人口集聚也是一个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经济因素:一些富有经商经验的农村人士,在农村新建工业园区、开办企业等,并吸引了一批农民工前来就业。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一批农民返乡创业。

2. 生活环境因素:近年来,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提升。

加之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一部分城市居民选择返乡或搬到农村定居,享受乡村生活的宜居环境。

三、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有着双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负面问题需要解决。

1. 积极影响:农村人口流动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提升了乡村的劳动力素质与技术水平。

同时,外出务工者通过向家乡寄回资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 负面影响:人口流动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一些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家庭分离和社会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此外,农村人口流动也加剧了城乡差距,使得农村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人口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人口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人口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农村人口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场振兴的浪潮中,如何处理好农村人口问题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人口问题。

一、人口结构失衡农村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口结构失衡。

长期的人口流动导致了很多农村地区年轻人口数量不足的情况,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相应的,很多农村地区孩子数量也偏少,导致了“空巢老人”现象的加剧。

这种人口结构失衡让农村社会面临了诸多挑战,也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二、教育水平低下另一个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农村教育水平低下。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家庭不能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给孩子。

在城乡教育差距的背景下,农村学生往往面临着求学困难的问题,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是乡村振兴中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才匮乏。

而缺乏人才的农村地区难以进行产业升级和振兴,这也成为了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之一。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也是导致农村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职工基数小、经济发展水平低,很多农村居民面临着社会保障缺失的情况。

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居民往往面临生活困难,也难以实现全面小康。

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是乡村振兴中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五、土地流转难题土地流转问题一直是困扰乡村振兴的一个难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的限制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制约,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导致了很多土地闲置和农民收入不高的问题。

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六、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是农村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使得我国的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农村的存在。

农村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农业和乡村经济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农村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医疗卫生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也对乡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问题一:人口老龄化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已经达到了17.9%,老年人口数量已经很多。

老年人口增加,而年轻人口减少,这给农村带来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老年人没有能力进行劳动,另一方面,年轻人没有能力在农村从事生产活动。

这样,农村的劳动力供应就会减少,导致农村经济活力不足。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帮助创业者和农村人士创办企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农村。

问题二:医疗卫生水平低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比较低,缺乏高水平的医院、医生和医疗设备。

由于交通不便,农民在进行医疗保健方面遭遇了很多困难。

这给乡村的老人和儿童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可行的对策是加强健康援助计划,这可以通过医疗保险和农村卫生计划来实现。

还可以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医生的培训,提高医疗水平,建立完整的医疗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问题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薄弱,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的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设备和服务落后,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大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强政策支持和补贴,提高民生的生活品质。

总之,我国农村存在着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

农村人口流失与乡村振兴的农村建设

农村人口流失与乡村振兴的农村建设

农村人口流失与乡村振兴的农村建设近年来,中国乡村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流失问题。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种人口流失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农村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

下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村人口流失与乡村振兴的农村建设。

1. 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人口流失使农村面临着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挑战。

而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较少,年轻人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其次,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为了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许多家庭选择移居城市。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生活及居住环境也成为了人口流失的重要因素。

2.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资与支持,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解决人口流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同时吸引城市人口返乡创业,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在城市化发展的大潮中,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成为限制农村发展的瓶颈。

因此,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至关重要。

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网络、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都为农村吸引外来人口和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条件。

同时,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也是吸引人口留在农村的重要因素。

4. 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现代农业被视为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在农业现代化中,通过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加强农业科技研发等措施,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注重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乡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留住更多的人口。

农村工作报告中的农村人口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工作报告中的农村人口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工作报告中的农村人口问题与解决方案1. 人口增长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的增加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农村人口的增长不仅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也使农村资源面临严重浪费的风险。

2. 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抚养比的上升。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这使得农村儿童和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这不仅制约了他们的个人发展,也使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

4. 就业问题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失去了传统农业的工作岗位。

此外,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相对低下,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5.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也限制了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大。

6.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主要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障等方面。

这给农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

7. 解决方案一:优化农村人口结构通过引导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发展农村产业和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结构优化,减轻农村过剩人口的压力。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8. 解决方案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

同时,鼓励农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9. 解决方案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障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防病意识。

新农村建设背景及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背景及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背景及现状分析一、社会经济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逐渐流失,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巨大的压力。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重点工作之一。

二、农村人口流失问题农村人口流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背景之一。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生活条件不佳,许多农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进而导致农村产业的衰退和农田的荒废。

三、传统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传统农村建设存在许多弊端,如住房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变农村的面貌和发展模式,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促进农民的福祉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它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农田和农业生产体系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六、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服务等。

这些领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

七、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新农村建设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许多地区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八、新农村建设仍存在的问题尽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农村产业发展的速度较慢,农民的收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

九、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展望新农村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农村地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新农村建设将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十、总结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

农村现代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现代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现代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现代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分析农村现代化的背景,并探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现代化的背景农村现代化是指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阶段,是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建设的综合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农村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村富裕和农民幸福生活的必然要求。

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实现农村富裕和农民幸福生活至关重要。

其次,农村现代化是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随着农业技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的生产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农村经济的结构升级和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农村现代化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资源相对贫乏,投入不足,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2.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当前,农村产业结构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大量农民还依赖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而现代农业、农村新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3. 农村人口流失和农民素质不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加剧了农村人口流失的情况。

农村的人口减少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农民的素质相对不高,缺乏现代农业和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制约了农村现代化的推进。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为农村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与对策

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与对策

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些影响所需要采取的对策。

一、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1. 经济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国家的养老金支出也逐渐增加。

这一趋势将对国家的财政压力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劳动力供给不足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劳动力人口减少时,可能会导致生产力的下降,从而限制经济的增长。

2. 社会保障影响人口结构的转变也对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需求也将大幅增加。

这对社会保障机构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需要适应老年人口的增长需求,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和医疗保健。

3. 社会稳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年龄结构失衡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加剧,例如年轻人就业困难等问题。

此外,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金缺口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冲击。

二、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对策1. 促进经济发展为了应对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国家应该采取措施鼓励人口增长与培育年轻一代,比如提供优厚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就业政策和有利于家庭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国家还应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调整社会保障制度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国家应加大对养老金和医疗保健的投入。

建立一个稳定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同时加大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力度,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效率。

3. 加强教育与培训为了适应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需求变化,国家应加大对教育与培训的投资。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人口结构转变创造更好的适应环境。

4. 推动健康老龄化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应鼓励并推动健康老龄化的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口的医疗服务水平。

乡镇新农村建设:挑战与机遇

乡镇新农村建设:挑战与机遇

乡镇新农村建设:挑战与机遇乡镇新农村建设: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成为了当下一个热门话题。

乡镇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经济状况,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发展。

在2023年,乡镇新农村建设将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本文将探讨乡镇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挑战1. 人口流失问题: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很明显,这导致乡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人口流失问题。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不仅减少了乡村的人力资源,也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解决策略: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村人口返乡创业。

同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吸引人才回到农村发展。

2. 基础设施薄弱:乡镇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人们的生活。

解决策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供优质的道路交通网络,改善农村供电和通信设施,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3.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等问题。

传统农业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需要。

解决策略: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机遇1. 政策支持:政府高度重视乡镇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为乡镇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机遇。

解决策略: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向农村居民宣传政策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的发展农村的热情和积极性。

2. 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有机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

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人们需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应对这一挑战。

小节1: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首先,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带来了劳动力的缺失问题。

大量的年轻人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荒。

农村的老年人和儿童往往成为无法劳动的群体,这使得农田的开垦和农产品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结构带来了改变。

随着年轻人的离开,农村留下了老年人和弱势群体,不少农田荒芜,农产品供给不足。

同时,人口流动还带来了农村消费水平的下降,农村市场规模趋小。

乡村经济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发展乡村振兴面临着重要的挑战。

小节2:应对人口流动的农村振兴策略为了应对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带来的挑战,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和策略。

首先,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鼓励年轻人回到家乡创办企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活条件。

这不仅包括修建好的道路网络、供水系统和电力设施,还包括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

这些都能够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他们回到农村发展。

小节3: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为了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需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

同时,可以鼓励城市高校和乡村学校进行合作,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减少城乡教育差距。

小节4:拓宽农村就业渠道为了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可以引导农民参与农村旅游、乡村电商等新兴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小节5: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振兴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好的环境。

农业人口统计分析农村人口结构和迁移趋势

农业人口统计分析农村人口结构和迁移趋势

农业人口统计分析农村人口结构和迁移趋势农村人口一直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制定农业政策和农村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农业人口的统计分析,探讨农村人口结构和迁移趋势的特点和问题。

一、农村人口结构分析1. 性别结构农村人口性别比例的分析是了解农村家庭生活状态和人口特征的重要指标。

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人口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农村男性在务农、农村劳动力需求和传统习俗等因素有关。

2. 年龄结构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对于农村发展战略和老龄化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

据统计数据,农村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这对于农村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

3. 教育程度结构农村人口的教育程度结构对于农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

相关数据表明,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但与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需要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二、农村人口迁移趋势分析1. 农村向城市的迁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就业机会的缺乏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因素所致。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对于农村发展和城市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注重农民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2. 农村间的人口流动农村人口迁移还存在着农村间的流动现象。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一些农村人口会选择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迁移,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给源地农村带来了一定的人口减少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

3. 农村内部的人口流动农村人口迁移不仅涉及到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农村内部的人口流动。

一些农民会选择在农村内部进行迁移,寻找更好的土地资源和生产条件。

这对于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农业人口统计分析是了解农村人口结构和迁移趋势的重要方法,对于农村发展和农业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口结构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口结构分析
二 、 国农村 人 口结构 的失 衡 对社 会 主义 新 农 我 村 建设 的 影响 ( ) 老人 赡养 和子 女教 育 的影 响 一 对
我 国农 村 人 口中老人 多 、 童 多 、 女 多 的“ 儿 妇 三 多” 征 , 特 使农 村不 稳定 的家庭 增 多 。如果 家庭 年轻 夫 妇都 外 } 务 工 ,其 低 龄子 女 只能 交 由其 父 母 照 { J 顾, 自己很 少 有机 会 来 教育 子 女 。祖 父母 或 外祖 父 母 在 家 庭 中担 当双重 角 色 , 教育 孙 子女 和 外孙 子 在 女上 担 当“ 父母 ” 的角色 。隔代教 育使 家庭 成员 的角 色有 时错位 和 重叠 。这 种情 况有 时会 疏于 对 留守儿 童 的管 教 。近 年来 , 农村 人 口初 高 中的入 学 率越 来 越低 , 辍学 率 却越 来越 高 就是 一 个证 明 。 19 9 5年农 村 小 学 校 1 所 , 生人 数 7 37万 人 ; 了 2 0 6万 学 6. 到 05 年 农村 小学 校 61 . 万所 , 学生 人数 3 75万人 。1 9 0. 95 年农 村 中 学 校 38 1 , 生 人 数 4 . 人 ; 了 2 所 学 07万 到 20 0 5年农 村 中学校 25 2所 , 8 学生 人 数 3 . 65万人 。 还 有 些农 村 家庭 尚有 需要 照 顾 的年 迈 老人 , 男 性 在 劳 动 力外 出务工 的情 况下 , 留守 妇 女不 但要 从 事 农 业 生 产 还要 照顾 老人 、 育 子女 。再 加 上农 村 不 健 教 全 的养 老保 障体 制 ,留守 妇 女 的负 担 也不 断 加重 。 这 些 因素 一 方 面使 农村 的家 庭变 得 不稳 定 ; 另一 方
中 国农村 家 庭 结构 正 由原 来 的 “ 金 字塔 ” 正 结 构转向“ 倒金 字 塔 ” 构 。随 着计 划 生育 政 策 实施 , 结 目前 正 是独生 子 女这一 代 成年组 成 家庭 的时候 。所 以 ,4 1式 的家庭 结 构成 为新 的家 庭 主要 形 式 。另 “2 ” 外 , 村 人 口早婚 率 较 高 , 以 , 农 所 中国 目前 正处 于适 合 组 建 家 庭 的高 峰 时 期 ,这 与适 合 婚 孕 的人 群有 关 。这些 人组 成 家庭后 , 由于独 生子 女独 立 的个性 , 他们 婚后 往往 不 与父母 生 活在一 起 。家庭 规 模小且 夫 妻 双 方 均 处 于 事 业 开 创 时 期 或 是 发 展 的 关键 时 期 。这样 , 子女 多交付 给其父母 托 管 。 其

人口结构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对策

人口结构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对策

人口结构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对策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的进程。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影响因素、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红利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吸引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农村人口减少。

这种人口结构变化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人口流动,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

其次,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收入水平较低,这使得年轻人更倾向于离开乡村。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也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三、人口结构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人口结构变化对乡村振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给乡村带来了养老问题的挑战。

由于子女在城市工作,乡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愈发突出。

其次,年轻人口的减少导致了劳动力不足,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村地区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也使得乡村振兴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提升农村吸引力的对策为了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增加年轻人留在乡村的意愿。

其次,加大对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

此外,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就业,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并且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五、加强养老服务的建设针对老年人口的增加,需要加强养老服务的建设。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乡村人口的减少,我国农村地区面临许多问题,如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模式陈旧、基础设施滞后等。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本文将就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1. 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同时,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劳动力不仅流失,而且年龄结构不平衡,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困境。

2. 农业生产模式陈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都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缺乏了解,无法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不高。

3. 基础设施滞后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民出行不便、生活用水和用电不可靠,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1. 产业多元化与农业科技创新为解决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和老龄化问题,新农村建设应该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提高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

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生态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倡导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

同时,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的质量。

推动农村能源的清洁利用,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拓宽农村道路,提高农民的出行便利性。

加强供水和供电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地区的用水和用电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本科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本科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目录内容摘要 (2)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4)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一)投入严重不足 (4)(二)人才流失严重 (5)(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5)(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6)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6)(一)体制上的原因 (7)(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7)(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7)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8)(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8)(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9)(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9)参考文献 (10)内容摘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

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

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村振兴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乡村振兴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乡村振兴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作为新时期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乡村振兴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农村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振兴将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提供农业生产的相关服务,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等现代农业形态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为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资金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说,意味着更便利的交通,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能带动更多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

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

四、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的理念之一是绿色发展。

当下,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提高农田和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能力。

同时,可以积极推进农村生态修复,实施土地退化治理和水源保护,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文化传承弘扬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也是对农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弘扬。

通过挖掘和保护农村的传统文化遗产,建设乡村文化示范点和人文景观,可以提升农村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这不仅有助于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也能让农民更加自豪和有归属感。

六、农民素质提高乡村振兴的实施将不仅仅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也注重农民的素质提升。

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文化教育等活动,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

这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人口少子化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与调整

人口少子化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与调整

人口少子化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与调整人口少子化是指人口结构由多子女到少子女的转变,即出生率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现象。

在农村地区,人口少子化可能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潜在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农村经济、农业与劳动力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少子化将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人口的减少将给农村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老年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医疗、养老等服务,给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压力。

其次,农村人口稀缺将导致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对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也可能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人口少子化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农村经济的挑战人口少子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将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下降,造成农产品供应紧张,从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农村人口减少将导致农村市场需求下降,造成一系列消费和投资机会的减少,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增长。

此外,农村地区的创业和发展机会也可能受到限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

三、农业生产与劳动力调整为了应对人口少子化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需要进行农业生产与劳动力的调整。

首先,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劳动力生产力,减少对人工劳动的依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可以引进农业机械化设备,减轻劳动力负担,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

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人口少子化造成了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增加,因此需要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工作。

首先,可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供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

其次,可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此外,还可以推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帮助低收入农户解决生活困难。

五、教育与就业机会的提升人口少子化对教育和就业机会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作者:王瑜杨翠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03期摘要: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问题凸显,在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上,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多;在素质结构上,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农村人口结构的恶化与失衡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安定和谐,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引导和控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入农村,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强化农民农业技能培训等,从而优化农村人口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新农村建设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36-03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予以重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人口的结构性问题,无疑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确认识当前农村人口结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对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才能对症下药,才是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有效途径。

因此,当前适时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的“度”,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乃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文献回顾人口结构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目前,学界对农村人口结构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将人口结构与三农问题乃至新农村建设问题联系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农村人口结构问题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年龄、性别、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留守妇女多、留守老人多、留守儿童多(杨华斌,2006),而农村人口素质结构主要呈现为素质普遍不高而人才流失等问题(王庆华,冯玉平,2006)。

人口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调整人口结构失衡已经迫在眉睫(张继红,2006)。

针对农村人口结构中的文化、教育等专题,不少学者已经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高书国,杨晓明,2004)。

总体来看,近年来研究农村人口结构的文献越来越多,对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过多强调了农村劳动力数量过剩,强调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而对农村人口内部结构问题考虑不足;二是农村人口结构研究没有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为此,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研究农村人口结构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的现状与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及产业转型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严重恶化和失衡。

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的建设都将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一)我国农村留守人口增多,留守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结构恶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后,受比较利益的驱使,许多农村人口纷纷外出打工。

尤其是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进而形成所谓的“民工潮”。

该现象直接冲击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形成了农村留守人口现象。

1、我国农村留守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特征(1)从年龄结构看,农村留守人口中老年人、儿童多。

据有关调查表明,2004年,全国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6.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8.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2.4岁。

这说明农村外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留下了大量的老年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或养老。

而由于许多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或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推测,中国“留守儿童”已经达到229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占86.5%,87%分布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

(2)从性别结构看,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多。

据相关调查显示,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男性劳动力占外出人数的65.4%,由于家庭分工、男女劳动力体能性别差异等因素,大多数拥有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选择了半流动的外出务工模式,即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农村务农的方式。

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在1999个调查对象中,男性占72.2%,18~35岁的占75.1%,其中18~35岁的男性占52.1%。

从年龄性别构成看,23岁以下(婚前)的农民工男、女人数相当,比例在1.1:1,而24岁以上(婚后)的女性外出务工明显少于男性,男女比例在4.8:1。

此调查不仅表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体,同时也显示在当前总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总人口男女比例51.53:48.47)的大背景下,农村年轻的女孩涌向城市而使留在农村的男青年无法找对象的性别结构严重失调现象更凸出。

2、我国农村留守人口结构恶化的形成原因(1)各地将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仅仅关注农村劳动力剩余量的问题。

学者们也积极研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途径,而在市场本身的影响与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大批农民纷纷离土务工。

从农村居民的收入来看,这无疑是增加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然而辩证地看,农业劳动力转移超过一定的“度”,农村人口在数量上并没有绝对的减少,却在结构上进一步恶化。

(2)农民培训目标单一片面。

最近两年来,各地相继开办农民工培训学校,但培养的大多数是为去城市打工的只具有基本技能的技工。

而农民工又以男性为主。

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男劳动力人口外流是造成目前农村留守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结构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3)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规模的影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在2004年的促进就业论坛上指出:2001~2010年的十年中,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估计可能达到1.6亿~1.8亿,平均每年转移量在1493万~1662万。

2010年以后,受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及农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将有所放慢,平均每年转移量大约在1200万~1300万之间,十年转移的总规模在1.3亿~1.4亿。

而在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农村人口具有偏好差异,青壮年人口积极转移,而老年人口更愿意留在农村。

(二)我国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人口素质也称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较高的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一般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

人口素质问题是人口与发展之间诸多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

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结构很不理想。

1、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结构现状及问题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46%,小学占29.20%,初中占50.38%,高中占10.05%,中专占2.13%,大专以上仅占0.77%。

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八年,离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有点距离。

而据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在农村从事种、养、加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文化程度平均不到九年。

现在农村很多村庄找不到18岁~35岁年龄段的劳动力,田地都是留守年老劳动力去耕作,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无法推广。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果转化普及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水平。

2、造成农村劳动力当前素质结构失衡的原因造成农村劳动力当前素质结构失衡的原因有历史原因、传统观念影响、经济约束等,但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1)人口、经济、教育的不良循环。

农村居民生育观念没有彻底改变,“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仍在农村流行,加上计划生育、节育工作的不到位,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快,而农民收入低,大量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改善,从而影响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

对教育投入少,从而导致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经济落后一教育投入不足一师资力量匮乏、教育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不高一新增劳动力素质不高、对教育不重视、增收致富能力弱一制约经济发展一对教育投入不足,等等。

(2)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在农村家庭教育受经济约束的情况下,政府作用的外力不足,便无法打破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当前素质结构在长期内不合理。

与城市教育相比,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十分有限,导致农村家庭与农村社会教育投入十分有限的不良基础上,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素质差距的扩大。

(3)农村建设人才匮乏。

对农村地区而言,第一,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匮乏、教育设施落后,人才培养相对不足;第二,由于农村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吸引人才到农村地区从事农村建设十分困难;第三,长期以来,农村用高成本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后,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据调查显示: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回农村的也不到1%。

人才流出多、流入少,使得农村长期处于人才“赤字”状态,建设性人才匮乏。

三、农村人口结构恶化和失衡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人口问题,而农村人口问题是一个涉及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从上文分析看,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具体而言即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地区)留守人口中老人多、妇女多、儿童多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恶化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素质结构失衡问题并存,将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

1、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生产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失衡会引起农村人口整体素质降低。

农业劳动力(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素质本来就不高,传统的生产方式仍占较大比重。

而素质较好的青壮年大量脱离农业涌向城市,造成农田耕作效率下降,甚至造成田地荒芜,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尽管中央高度重视农业。

出台了强有力的保护扶持政策,但要真正落实这些政策措施还必须狠抓科技武装和人才支撑这个关键。

从长远看,没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队伍,农业的增长方式将难以转变,农业长期陷于原地徘徊的困境,农业的基础地位也难以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