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地名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河县

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一、“商河县”语源简析

“商河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Shāngh éXià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北部偏西。地处北纬37°06'~37°32',东经116°58'~117°26'。东邻惠民县、阳信县,西接临邑县,南连济阳县,北靠乐陵县。面积1162平方公里。人口59.8万。县人民政府驻地许商街道办事处,在省会济南北方向90公里处。为济南市辖县。

商河,始为河流名称,见于《水经》,迄今2000多年。据载,商河源于杨墟县东(今禹城、齐河两县大部),迳平昌县(今临邑县德平镇)故城南、乐陵县(今城东南大顾家村)故城南、初乡县(今商河县沙河乡)故城南,又东迳富平县(今惠民县东部的桑落墅)故城北,分二水注于海。因为是一条河流,故在南北朝后期(公元540年前后),“商”字加了水旁成为“河”。但到了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因多年沙淤,逐渐干涸,改道南行,先后被讹传为马颊河、笃马河,最后终因多沙而被称之为沙河。二

十世纪末省市县投巨资对沙河进行疏浚,是全市最大的调水蓄水工程,干涸多年的古商河又绿水常流,杨柳垂岸,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既是林果水产养殖基地,也是人们垂钓游玩的娱乐休闲场所,堪称济南北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河流域置河县,是时河县同名并存。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河,县北一十五里。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溢为害,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但在河沙塞改名之后,河县犹在,故“”字又去掉水旁,复为商河旧名,沿用至今。《太平寰宇记》、《齐乘》及明、清、民国《商河县志》均有记载。

商河因许商开凿而得名,商河县因置于商河之阳而得名。许商这位古代良吏,关系着商河县的由来与发展,早在明清及民国时期,人们就以“名宦”载入史册,祀于名宦祠。进入二十一世纪,富裕了的商河人民更加缅怀这位古代先贤,于2005年春,由商河县民间文化研究会倡议,全县各界与旅居外地的仁人志士踊跃捐款70多万元,为许商塑铜象一尊,矗立在新建广场,寄托着59万商河人的思念,映示出商河的悠久历史和沧桑多变,从而鼓舞人们正视困难,励精图治,更启迪和激励全县领导干部为民兴利除害、廉洁勤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商河县政区沿革简况

《元和郡县图志》载:“河县本汉县,属平原郡,东汉省。隋开皇十六年置河县,属沧州,贞观元年属德州,十七年改属

棣州”。时为一个不足千户的六等县。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河县改为商河县。明初属济南府,宣德元年(1426年)改属武定州。清初,商河县复属济南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武定府。道光十六年(1836)前,将商河县东北部的归化镇划为惠民县。民国二年(1913年)商河县属岱北道,寻改为济南道。14年(1925年)改属武定道。十六年(1928年)商河县直属山东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第五行政区。1938年日伪盘距商河县城,1939年7月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县东北部的韩庙成立,由鲁北行政委员会领属,1940年改属冀南行署第八督察专员公署。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于1942年9月在商河、惠民两县结合部成立商惠县,属冀鲁边区三专署。1945年商河县全境解放,恢复商河县建置,属渤海区二专署。同时,县境变化较大,商河县西南部的孙庵等117个村庄划归临邑县,东南部的三岔口等10个村庄划归惠民县;划入的有临邑县东部的贤圣寺、胡集等30个村庄,惠民县西南部的常庄、翟家、岔道等7个村庄。1949年改属泺北专署。1950年属德州专署。1956年改属惠民专署,同时原德平县撤销,其所属怀仁区及奎台区的南部76个村庄划入商河县。1958年商河、乐陵两县合并,初称商河县,1960年改称乐陵县。1961年9月商、乐分治,商河县复属德州专署。1964年将韩庙公社的樊屯等12个村划归乐陵县,胡集公社的大、小邓家划归临邑县,郑路公社的卢家、史家等6村及潘桥公社的孙家、王家划归济阳县;同时,济阳县的白桥等

5村,乐陵县的崔洼等2村,临邑县的张太华、斜庄一并划入商河县。1990年元月,商河县改属济南市。

商河县归属变化频繁,但县名依旧,县城稳定。商河县城的始建距今也近1400年。据史书记载:621年(唐武德四年)筑县城内城,周围三里,辟以四门,垒以砖瓦,上建门楼,东曰明晖,西曰镇远,南曰承恩,北曰拱辰。1511年(明正德六年),筑外城,周围九里。其后,由于遭兵燹等多种原因,累毁累修,大都因旧基修缮,至建国前,县城仅存县衙、学宫、城隍庙等几个砖木、土木混杂的小建筑群,县城占地1.13平方公里,6200人。建国后,县城建设日新月异,街道八面扩展,高楼毗连林立,已经搭造起商贸、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新框架,城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在80000以上。

三、商河县地名语词特征

由于商河县历史悠久,村落众多,决定了它丰富的地名文化。据对商河县以及12个乡镇、1082个自然村的考证分析,具有七个显著特征。一是古老特征。商河县因商河而得名,商河又因许商开凿而得名,1400多年来,商河之名历代传承,沿用至今。1018个自然村中千年以上的338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2.2%;500--1000年的58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7.7 %;200--500年的85个,占自然村总数的8.3%;除解放后从老村中分离出的几个新村外,都是200年以上的老村。二是时代特征。商河县因历史悠久,土著村落众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梁王冢村。元末明初

由于战乱兵燹,瘟疫疾病,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交替发生,商河县人口急聚减少,村中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河北等地移民迁入商河,先后落于678个村。清顺治年间河北武邑、枣强移民迁居商河县,专设一乡管理,故有“七十二官庄”之称,如大官庄、小官庄、李官庄等。三是地理特征。商河县古今水流众多,有五条古河故道和七十二洼,形成了它典型的地貌景观,不仅商河县因境内商河而得名,还有87个自然村也以所处地形河、洼、沟、桥、岭为通名,占自然村总数的8.7%。如宽河、栾洼、河沟、张河湾等村。四是家族特征。商河县共有188姓,以姓为村名的45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46.6%。,如张老庄、刘辛庄、宋家等。其中以族中先人姓名为村名的54个,如张四湖、李大忠、王尔茂等,占自然村总数的5.3%。同姓村则以方位、大小区别,如东燕、西燕、前邵、后邵、大高家、小高家等。一村一姓一家族、几村一姓一家族或一村几姓几家族的特点尤为显著。五是行业特征。据县志载,明代由南京迁都北京后,商河县成为南北通衢,商贾聚集,手工业作坊悄然兴起,故村名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以店、铺、坊、园、集为通名的自然村有62个,如钱铺、牛铺、油坊、豆腐店等村,占自然村总数的6.1%。六是宗教特征。商河民间信奉佛教、道教,寺庙众多。以寺、庙、庵为通名的自然村有46个,如龙桑寺、玉皇庙、李家庵等,占自然村总数的4.5%。七是防御特征。旧时为防御兵匪扫扰,部分村庄筑围扎寨,练兵演武。不少村庄以城、镇、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