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合集下载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5)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6)人民日报社论:凝聚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 (7)人民日报社论:共同谱写科学发展壮丽篇章 (9)人民日报社论:万众一心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0)人民日报社论: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 (11)人民日报社论: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 (12)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13)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14)人民日报社论:建设更加富饶祥和的新西藏 (17)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 (18)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19)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0)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21)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元旦献词《人民日报》(2011年1月1日01 版)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 (10篇文章)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 (10篇文章)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更新时间:2011-4-19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由卫留成同志亲自“主编”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汇编的人民论坛10篇文章分别是:《说境界》、《说共事》、《下苦功》、《干出特色来》、《说“胆”论“识”》、《幸福感来自“内心和谐”》、《少烟酒味,多些书卷气》、《工作抓上去,干部沉下去》、《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能耐”说起》。

小册子编好后,卫留成同志亲自为这本小册子写了编者按,全文如下:编者按:这几篇短文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送给各位领导,供大家参阅。

文章均不长,但都切中时弊,说理透切、清晰,读起来很有味道,很有教育意义。

不但对干部(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思想修养方面有教育意义,在工作上也有指导作用,很值得一读。

“人民论坛”专栏我几乎每篇都看,颇受启发。

我们很多干部工作都很忙,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学习,不能忽视思想修养。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领导,首先要先做好人,要有好的思想修养,好的人品,好的工作思路和好的工作方法。

希望这些短文对我们有所裨益。

卫留成二〇〇七年八月二十八日·说境界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县委书记谷文昌“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着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或高或低,因人而异。

对共产党人来说衡量境界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利他性,是为公众着想之心。

公心是境界的支柱,公心多少决定境界高低。

私心太重必然心胸狭窄、锱铢必较;即便地位很高,而境界很低;虽然权力很大,但胸怀很小。

对他人的成功,眼红心妒;对自己的挫折,怨天尤人。

在利益面前,手伸得像讨饭棍;在荣誉面前,眼瞪得像鼓环。

像谷文昌那样的党员,心中装着一个“公”字,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甘当公仆、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他们在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中,领略着人生的风光。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民日报》社论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稳中求进开新局人民网北京12月14日电人民日报12月15日将刊发社论:稳中求进开新局,全文如下: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科学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总揽全局,求真务实,这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面对各种矛盾与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取得发展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可喜成绩,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增速回落、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有利条件很多,困难挑战不少。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

2011人民日报社论更新到1月30日

2011人民日报社论更新到1月30日

2010年人民日报之社论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元旦献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元旦献词2011年01月01日04: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为我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

回首上一个十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下一个十年我们如何作为,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中的地位。

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我们才能在把握机遇中成就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人民日报1—10月社论+其他评论

人民日报1—10月社论+其他评论

人民日报社论集(1—10月)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社论)——元旦献辞2009年01月01日03:31我们以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辞别了极不平凡的2008年,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发展的坚定信心迎来新的一年。

刚刚过去的2008年,我们胜利抗击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顺利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成就来之不易。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齐心协力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结果。

这一切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前进的道路,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

新的一年,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蕴含着重大机遇,机遇总体上大于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明显增加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困难,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今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着重大机遇的一年。

我们面前有困难,更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办法;我们征途上有风险,更有应对风险的经验和力量。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生态环境保护都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了较好的体制环境;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外汇储备率较高,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这为我们实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瞭望社论时评(2011—1)

瞭望社论时评(2011—1)

瞭望社论时评(2011—1)•1住房保障支出成地方预算公开重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可口可乐配方并不是一个秘密!. (1)•3高校应嗅出“用工荒”里的商机 (3)•4被报复的"公务员"与被调查的"部长"都不是浮云 (4)•5“最牛公务员”牛在你讲法律他讲“人本” (5)•6“最牛公务员”终成“正确的错误” (5)•7提前退休个税征管新规促进公平 (6)•8“一晚陪吃八顿饭”的县官莫撒娇 (7)•9年不上岗吃空饷咋了?为最牛公务员申冤! (8)•10最牛公务员空晌一吃九年没半点风声? (8)•11“两房”命悬一线债主休要惊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公安部关注微博打拐每条线索都会核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住房保障支出成地方预算公开重点•2011-2-16 9:39:17 北京商报丁开艳•商报讯(记者丁开艳)昨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住房保障支出等项目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预算公开。

事实上,预算公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明确基层财政预算公开范围,《意见》公布了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重点范围,并制定《中央财政补助下级财政专项资金公开目录》,其中明确,住房保障支出以及“三农”方面的财政专项支出需进行重点公开。

在进行预算公开时,财政部负责公开由财政部门直接安排到人(户)的财政专项支出资金,其他部门负责公开由其安排的财政专项支出资金。

据了解,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包括上级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

县、乡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是基层财政预算公开重要组成部分。

备战2012国考之申论范文赏析《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11月3日)

备战2012国考之申论范文赏析《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11月3日)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观 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这就表 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是非、善恶、美丑、真 入“一切向钱看”的怪圈,应始终把社会效
念实现了历史性嬗变。今天,在深化文化 明 ,各 种 社 会 意 识 形 式 之 间 、上 层 建 筑 与 伪 、好 坏 的 判 断 标 准 ,并 通 过 社 会 教 育 使 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文化产品经济效益
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
但问题在于,学术研究是 一 种“ 致 广 大 而 尽 精 微 ”的
多杨
工 作 :宏 观 的 、总 体 的 、“ 大

切 口 ”的 研 究 固 然 重 要 ,微 观 的 、局 部 的 、“ 小 切 口 ”的
些博
研究也不可或缺;学术大 厦的建立,不仅需要栋梁 等大部件,也离不开砖瓦
政治、文化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文化活动 种 深 深 熔 铸 在 民 族 生 命 力 、创 造 力 、凝 聚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化不 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既不否定一切,也不
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 力中的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 是人们随心所欲创造的,而是在现实的、 盲目继承,而是有所汲取、有所借鉴、有所
我国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
行研究。与此同时,相关学
已跃居世界前列,但高质
术评价机制也偏向于认可
量的论文并不多,平均引
“ 宏 大 叙 事 ”, 这 也 在 一 定
用率排名在世界第 名 之后。学术研究中出现这 种有量无质、精品缺乏的

程度上助长了空疏的学术 研究心态和风气。
“ 小 切 口 ”绝 不 意 味 着
性 ,既 是 一 定 社 会 经 济 、政 治 等 条 件 的 产
人 类 历 史 从 一 定 意 义 上 说 就 是 逐 步 产生,同各种不同的利益和观念相联系, 具体分析的方法,同列宁主张的要继承人

人民日报2011年上半年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2011年上半年人民论坛

也要学会‚踱方步‛京剧舞台上有一种角色,亮相时常常斯斯文文、不紧不慢,这种大而稳的行走便是‚踱方步‛。

在社会舞台上,同样需要‚踱方步‛。

陈云同志曾经说过,党内得有一批人是踱方步的。

这话耐人寻味、意蕴深长。

‚踱方步‛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它不是强调人的一种走路姿态,而是指人的一种思考和沉静状态,意谓,静心学习、用心思考,淡泊名利、善于谋略。

他们往往站位高、想得深、看得远,大都思想深邃、思路纵横、视野开阔,虽不是什么先知先觉,却每每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对领导干部来说,‚踱方步‛有时也是需要的。

当下,改革发展生机蓬勃,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形势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层出不穷。

时代大变革、格局大变动、利益大调整、事业大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有思想厚度和深度,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人。

特别是,当今社会节奏加快、转型加速,衍生出很多光怪陆离、扑朔迷离的东西,在碎片化、娱乐化倾向加剧的环境里,眼花缭乱的东西很多,昙花一现的也不少,同样需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来,慎思明辨、鉴别虚实。

然而,当前干部队伍里,不少人都是在走‚碎步‛、‚快步‛,甚至‚猫步‛、‚乱步‛。

比如,干部普遍很忙,‚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工作多,应酬也多,8小时内外都很忙。

平心而论,这些干部不少也是身不由己,既有辛苦更有无奈。

但从事业发展来说,在更多时候、更多情况下,会‚动脑‛的干部比会‚动手‛的干部更为缺乏,‚思想型‛干部比‚操作型‛干部更为稀缺。

俗话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领导干部要经常谋谋势,需要既扑下身子务实,又跳出琐碎事务。

‚踱方步‛,重要的是踱动脑之步、动笔之步和动心之步。

学会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判和解决重大的战略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辨明方向、理清思路、选择路径;学会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风气里,在各种诱惑面前,‚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外云卷云舒‛,更加平静、沉稳和执着。

201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201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不懈惠民生展望“十二五”,一幅幅民生蓝图令人期待。

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

民生无小事。

“十一五”期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但不可否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性依然突出,社会事业存在不少历史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须坚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真抓实干,常抓不懈,解决百姓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细处、深处。

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等方面的新关切新期盼,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民生诉求,积极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眼光放远,统筹兼顾,完善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安排。

民生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头绪多、难度大;民生问题往往具有阶段性特征,处于发展变化中,原有的问题解决了,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基本的需求解决了,又会出现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

只有加快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解决好民生问题提供坚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跟时代同步、与发展相随的渐进过程。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财力也有限,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既要全力抓民生、惠民生,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自身条件和承受能力,将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善民生中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协调、可持续。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2001-2013年)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2001-2013年)

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2001年)新世纪到来了!全世界人民张开双臂,迎接人类历史的又一个新纪元。

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展望前程,我们心潮澎湃。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波澜壮阔,风雷激荡。

这是殖民主义体系全面崩溃、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风起云涌的百年,是社会主义诞生、发展并经历曲折斗争的百年,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百年。

上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空前;下半个世纪,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全世界人民在艰难中跋涉,在求索中奋进,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新生,在社会变革和科技革命中发展,创造了以往时代无可比拟的新的文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大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悲壮而又辉煌的篇章。

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践踏,到2000年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100年间,封建王朝坍塌,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土地革命兴起,抗日战争胜利,三座大山倾覆,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成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纪之交,放眼祖国万里河山,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我们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豪情满怀、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在百年峥嵘岁月中祖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我们不会忘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他们代表着中国历史前进的三个时代,他们的伟大思想、崇高品德和不朽业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亿万人民继续奋发前进。

我们也不会忘记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斗、为国捐躯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

他们的奋斗牺牲与20世纪中国人民气壮山河的斗争、光耀千秋的伟业同在。

20世纪,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2011最新人民日报理论版总结

2011最新人民日报理论版总结

文化产业(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一)坚持内容导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

就文化而言,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内容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深圳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坚持以文化产业承载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以价值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以高尚品位支撑文化创意,以丰富供给满足文化需求,以内容质量开拓文化市场,以价值优势赢得产业发展优势。

由深圳组织创作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等优秀歌曲,就是以内容的价值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唱遍大江南北。

同时,作为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地区,深圳注重通过市场机制把握文化供需动向、发现优质文化元素、引导高尚文化生活,依靠市场运作使文化内容延伸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制作、传播、营销、消费各个环节,大力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创意,打造文化品牌。

(二)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相结合,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两大动力。

深圳作为国内较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文化+科技”的发展道路,涌现出一批以腾讯、华强文化科技、A8音乐为代表的“文化+科技”企业,催生了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有效延伸了文化产业链。

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模式和以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文化+金融”模式,也都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亮点。

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科技创新给力加油。

深圳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着力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文化事业单位、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文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壮大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两次被中宣部等国家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2010年《人民日报》社论1—12月合订本

2010年《人民日报》社论1—12月合订本
2010年《人民日报》社论1—12月合订本.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Page 1-----------------------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
1 40
QZZN公务员考试论坛精品呈献 第 页 共 页
大家庭,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开山筑路;人们还记得,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人们更记得,一年半以前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强
大的自信和活力。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而成的上海世博会,将再次助推中国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新年的阳光洒满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艰巨繁重
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等待着我们去完成。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就光荣。让我们
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
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上海世博会:再度开启“中国时间”
——写在2010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
危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
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刻不容缓。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今年的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把发展
方式转变的动力从市场的自发转变为改革的自觉,中国的经济增长才有质量,中
国的未来发展才有后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2011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不变的是以人为本,变化的是因地制宜。各地发展要根据实际各显神通,考核同样不能搞一刀切。以种桃为特色的乡镇,偏要用种苹果的标准来考核它;农业大县,偏要用工业指标来要求它,干部当然干不好,吃不消,甚至想出种种“雷人”的招数来应付上级。考核评价不能简单取决于长官意志,不是拍脑袋决策,也不是上下级利益博弈的产物,而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一些地方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就很有探索价值。在考核评估中,群众满意度评价的权重越高,干部的政绩观就越端正,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就越能落到实处,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就会越高。
发现历史的价值是一种创新。首先在于吃透“本义”,历史是客观存在,有其特定内涵和本质意义,“重新思考”并非“重估一切价值”,而是在继承中取舍和提炼。其次在于吃透“他义”,因历史局限性,前人思考中往往是正确与谬误并存,故而对前人认识,也要放出眼光“拿来”。其三是拿出“我义”,在“本义”和“他义”基础上,对历史文化作出准确解读。也只有这“三义”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在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中揭示本质,在不断发现历史新价值中启示当今。
有什么样的指挥,就有什么样的演奏;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估,就有什么样的干部行为。商河县“成绩单”的变化告诉我们,考核是根“指挥棒”,上级的考核评价,指引着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也是干部政绩观的构建模型。
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什么样的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看干部的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有之,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有之,但也有一些人一味追求GDP,人的需求、权利、幸福被遮蔽或淹没在冷冰冰的数字后面,人民有难毫不心动,资源浪费毫不心疼,虚报夸大毫不心虚。
下基层送温暖的各级干部如果都能真正深入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看粮袋揭锅盖摸被褥如果都能仔细了解群众致贫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求从根本上脱贫解困的途径一次性温暖不保温之类的抱怨就会少起来群众就会从这种真心实意的温暖中rcse申论评分标准研究中心感悟出干部的民生情怀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人民日报发文谈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人民日报发文谈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人民日报发文谈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2011年10月15日 03:13来源:人民日报作者:任仲平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人民日报10月15日署名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仲平11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字。

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

简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任仲平”常常在一些重要时刻,对一些重要话题发表评论,文章很多,但关于“他”的信息却很少。

任仲平是谁?他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任仲平,其实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字。

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

15年前,一个偶然的创意让“任仲平”开始了一段特殊之旅。

15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55篇评论,他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两个阶段任仲平项目组组长、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将这15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3年到2003年5月。

初成风格阶段。

每年一到两篇。

选题上,偏重理论时政的大主题,宏观的理论性题目比较多。

这个阶段10年之内,一共写了20篇,平均一年两篇。

第二个阶段:2003年至今,共有35篇。

“任仲平”创作进入了有规模、有机制、有影响阶段。

其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5月22日,胡锦涛同志对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出批示: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文字清新。

体现了《人民日报》在政论方面的优势。

望再接再厉,让“任仲平”这一优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

著述颇丰这几年里,任仲平同志著述颇丰,共写了35篇,今年一年推出10篇,是单位年“产量”最多的一年。

这几年里,任仲平的不少文章有了社会影响,任仲平同志渐为人知。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份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份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大雾天里的“宏观”与“微观”2011年11月02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感受虽然是微观的,但大家的感受组合起来,可能就反映了宏观的真实;感受虽然是主观的,但它代表情绪和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感受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北京连日来的大雾,不仅遮住了蓝天,也增加了焦虑:空气污染程度究竟是轻还是重?“雾天不等于污染天”,北京空气质量“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

北京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回应,在网上引来广泛讨论。

而来自不同机构的几项相距甚远的统计数据,更将这种讨论推到了激烈的程度。

同样的大雾天,有人看到了污染,有人看到了进步;有人看重宏观统计,有人则强调微观感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关公战秦琼”的局面?针对空气污染程度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公共部门应该怎样与公众沟通,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气象领域,北京眼下的雾天被称为“灰霾”,空气悬浮物是其元凶之一。

北京目前监测的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悬浮粒子。

按照这个标准,十几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的确有进步。

但研究显示,大气悬浮物中对健康危害最大的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换成这把尺子一量,差距就出来了——对环境质量有更高期待的公众希望尽力向更严格的国际标准看齐,而环保部门却还在强调与历史相比的进步,百姓自然不愿买账。

面对公众健康的新期待,面对环境治理的新要求,我们在回应质疑时,一方面固然要看到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受制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不分中外,既然奥运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让百姓看到了更上层楼的希望,就不能总拿老旧标准说事儿,尤其是在技术条件完全许可、新的环境空气测定重量法刚刚公布的背景下。

“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不能‘两张皮’,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切身感受与监测数据统一起来”,不能“人民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监测数据喜气洋洋、自说自话”。

环保部长周生贤不久前的这两句话,对环保部门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2009年12月28日21:25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12月28日电12月29日人民日报将发表社论,题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全文如下:辞旧迎新之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胜利闭幕。

这次会议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了明年“三农”工作,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奋发前行的一年。

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多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以及各种挑战接踵而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

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民生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农”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应对冲击赢得了战略主动,提供了基础支撑,做出了重大贡献。

好成绩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除,新的矛盾问题又不断显现,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脆弱、比较效益下降、科技创新滞后、农民转移就业困难、资源要素流失等瓶颈制约,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较快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13年1-10月人民日报社论

2013年1-10月人民日报社论

社论(倒序排列)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社论) (1)共圆中国梦同写新篇章(社论) (2)共享全运开创新风(社论) (2)永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社论) (3)把梦想写在更高远的天空(社论) (4)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社论) (4)用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社论) (5)用劳动筑梦以实干圆梦(社论) (6)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社论) (6)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社论) (7)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社论) (8)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才有活力(社论) (9)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社论) (9)让我们一起成就梦想(社论) (10)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社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人民日报》(2013年10月01日01 版)金色的阳光洒在中国大地。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共和国迎来64岁华诞。

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分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感怀对于伟大祖国的责任与使命。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共和国编年史上写下新的一页。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接力棒,开启复兴之路的新征程。

今天的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发展活力,重要领域改革有了新进展,政风民风呈现新气象,从“神十”飞天到“蛟龙”探海,从就业机会的增加到社会保障的完善,国家发展的每一分进步,个人幸福的每一点积累,都激发出实现梦想的信心与力量。

“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此时此刻,共和国缔造者们的宏伟理想,激荡在人们心头;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辉映着今天的现实。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昔日“只能造桌椅板凳”的生产基础,变成了谋求转型升级的“世界工厂”,曾经啼饥号寒的亿万中国人,告别了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迎来了全面小康的光明前景,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空间探索的重大跨越——热烈祝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2011年11月18日00:00天宫、神舟顺利对接,神舟八号安全返回,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向参加此次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表明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实现重大跨越。

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重大胜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几代航天人建立的不朽功勋,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技术要求高、新技术采用多、验证难度大,对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

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成功突破目标飞行器研制、对接机构研制、火箭零窗口发射和高精度入轨、远距离导引控制、近距离自主导引交会、组合体飞行控制、航天器分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胜利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交会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撤离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创新实践中的巨大威力。

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各参研参建参试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着力确保各大系统、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自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目标,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民日报2011年8、9月社论

人民日报2011年8、9月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2011年09月19日04: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可能导致一个国家在悲惨沉沦中亡国灭种,也可能激发这个民族在危难之际觉醒和奋起。

80年前的九一八事变,就是这样一个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的大事件,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骤。

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

这一事件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纵观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悲壮历史,这一次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更意味着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实现了全民自觉的重大转折。

促成实现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的,正是诞生于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团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这个在成立第二年就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新生力量,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提出“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张,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反对不抵抗政策。

其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层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最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载入了史册!审视80年前这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回望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浴血奋斗的14年,上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矢志不移的艰辛探索,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能够担当历史使命的坚强领导,必须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必须以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为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4)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6)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7)人民日报社论:凝聚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 (9)人民日报社论:共同谱写科学发展壮丽篇章 (10)人民日报社论:万众一心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2)人民日报社论: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 (13)人民日报社论: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 (14)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16)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17)人民日报社论:建设更加富饶祥和的新西藏 (21)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 (22)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23)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4)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26)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元旦献词《人民日报》(2011年1月1日01 版)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为我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

回首上一个十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下一个十年我们如何作为,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中的地位。

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我们才能在把握机遇中成就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从国际看,未来的十年我们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准确把握这些特点,不断培育发展新优势,增强参与引导能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我们就能够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中发展壮大自己,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争取更大国家利益。

从国内看,未来的十年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掘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努力在更长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

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适应世界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

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发展活力;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在坚定不移推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

在2011年这个伟大的开局之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以新的业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1年01月26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年伊始,世界再次瞩目中国。

这次见证的不仅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跨越。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取得的重大成果,其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共同纲领》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奠定基石,到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坚定不移的方针加以确定;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到十六大以来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凝聚着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闪耀着几代立法工作者的智慧,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期望。

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走完的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验弥足珍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靠的是我们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靠的是我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此统一思想认识、确定立法思路;靠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既注意借鉴国外的有益之处,又不简单照搬照抄;靠的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靠的是我们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地位,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促进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要不断推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立法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立法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创新立法工作思路,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要把修改完善法律和制定配套法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迈出新步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完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体系的形成,对法律的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法治的种子根植于广大人民心中,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来之不易,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进取,在完善法律体系上实现新进展,在法律实施上取得新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责任编辑:刘军涛)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01月30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第八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这个一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新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系统谋划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必将对我国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