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信用卡存款送保险办理后存单竟变成保单
银行存款必须注意9点 防止“存单变保单”
银行存款必须注意9点防止“存单变保单”有朋友在微信上问小新:如何才能防止存款变成保单呢?对于用户提到的这件事以及后续的发展和处理,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小新在这不做解释。
就目前来看,网络上曝光很多关于银行存款变保单的消息,我们该怎么去防范和维护自己的权益呢?当我们拿着钱去银行存款时,要这么做?1.两耳不闻旁边语,坚持自己的初衷对于去银行存款的人群来说,很多被忽悠买了保险或银行理财,原因就是在于旁边工作人员的介绍说明和高收益利诱,所以面对此种情况,要坚持自己的初衷,一定要存款,就要存款,其他一概不听!2.存款时,当工作人员给予介绍说明什么产品时,要注意一些“特别”词汇当工作人员介绍某款产品时,以防被忽悠,一定要从一些词汇上判断,比如: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健康保障、零存零取、投资、定投、万能、分红等词汇,当听到这些词汇时,一定要警惕,并询问清楚到底是银行储蓄存款还是保险。
3.不要被高收益表述所诱惑不要被银行工作人员的“高收益”表述所迷惑,当有人给你推荐“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确认是银行存款还是保险。
如果是保险,有15天的犹豫期,把握好这几天,退保基本没损失,但是如果超过15天,在缴费期退保的话,损失很大,只会退回现金价值。
4.对于宣传材料要辨识清楚,以防被骗正规合理的保险理财产品上面都会标识出保险公司的名字或logo,而且保险产品取名也基本离不开:金、心、稳、赢、一号/二号/三号....../N号某产品、利等,比较俗套,了如指掌,有些也会含保险公司名称,所以在看宣传材料时,一定要看清楚是保险理财还是银行理财。
同时保险公司的宣传材料一般都比较精美,如果出现粗糙的宣传单页,也要注意,以防被不正规的理财产品忽悠到。
5.认真阅读保险合同,尤其是落款认真阅读合同和办理事项的单子,尤其是落款处是某某银行还是某某保险公司,是辨别是银行业务还是保险业务的直接依据。
6.签字签名要谨慎,看清抬头很重要面对办理条款密密层层的小字,小新跟大家一样,很烦。
去银行存钱 却被办理成了保险
去银行存钱却被办理成了保险近日,有好几位市民反映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但在入驻银行的保险业务员一番“建议”之下,竟然莫明其妙地买成了银行代理的保险,事后才发现,自己不知怎么就从储户变成了投保人。
今年65岁的侯师傅就遭遇了这样烦心的事情。
市民:本想去存款结果买成了保险案例一:2009年,家住上马营的侯师傅像往常一样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准备将自己辛苦积攒的4000元存进银行时,银行大厅内一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走过来,了解到侯师傅要办理存款业务时,悄悄地将他拉到一边,说现在有一种高利息存款方式,只需存款三年本息一次性取出,一年也可以清利息,却只字未提说是办理保险业务。
65岁的侯师傅被说得很心动,当时就办理了这项业务,因为上了年纪眼睛看不清楚,当时也没有仔细查看票据。
直到今年11月,侯师傅接到电话,说他需要继续缴纳4000元,侯师傅以为是银行让他去领取利息,一打听,才发现自己办理的并不是银行的存款业务而是保险,此刻他才意识到向他推荐购买的人根本不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而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虽然穿着与银行员工一样,可是没戴工牌。
为此,侯师傅多次找保险公司,要求退回所办理的保险业务,但是保险公司一直没有给出正面的答复。
案例二:市民高师傅也遭遇了类似的经历,2009年10月,他本来要到银行将自己的工资转存,正当他将卡递给工作人员时,被大厅一位穿制服的女工作人员阻止,在这位女工作人员的劝说下,高师傅购买了一种据说年利率9%还可以分红的保险产品。
今年高师傅急用钱时才发现不仅本金取不出来,而且不存在9%的高利率,最终他只能拿到90%的本金,这让今年70岁的高师傅很是郁闷。
最初都是想办储蓄,因听了银行工作人员和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建议”后,最初想办储蓄的钱,都买成了保险。
“我们到银行就是存款的,谁想到银行大厅内的这些人是银保员呢,况且他们只字不提是保险,这才是真正的骗人呢!”侯师傅认为,太信任银行才让他草率地买了保险,这让银行在他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存款变保单”屡禁不止建议引入分支机构退出机制(精)
“存款变保单”屡禁不止建议引入分支机构退出机制原本去银行(行情专区)存钱,却在自称“理财顾问”的工作人员推介下,购买了保险(行情专区)公司的“理财产品”……尽管监管层屡出重拳治理,但类似“存款变保单”问题仍是保险领域投诉的“重灾区”。
对此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提高保险公司的违规成本,适时引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存款变保单”屡禁不止北京的安女士近日向网的投诉平台投诉称,她在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被所谓银行工作人员“忽悠”,误把泰康保险一款产品当成银行理财产品购买,中了“调包计”。
2010年1月,安女士去工商银行(行情股吧买卖点)存10万块钱,但一位银行工作人员推荐她购买一款理财产品,并承诺存三年收益不低于银行的存款利息。
因为当时基金、股票市场行情不好,安女士就购买了被推荐的那款“理财产品”———泰康稳健理财B款终身寿险(万能型).但购买后安女士才发现,该产品实为一款保险产品,退保需要支付大笔手续费。
而购买两年后收到的一张对账单,让安女士发现了更多问题。
“两年‘利息’才5000多元,直到等到2013年产品到期,也只拿到9100元利息,收益不及银行存款利息。
”王女士说,“希望自己的遭遇能给其他投资者以借鉴,不要被所谓高收益承诺所蒙蔽。
”与此类似,存款送保险也是银保渠道销售中屡试不爽的幌子。
江苏的董先生称,2012年1月前往中国建设银行(行情股吧买卖点)办理存款业务时,一个工作人员向其推荐一款“理财产品”,亦称年收益比银行利率高,每年2万买满5年,附赠一份人身保险,并称处于做促销活动期间“过几天该产品就没有了。
”董先生表示,工作人员帮其填了一份保险单后,直接让董先生签字,期间并未告知中途停缴有何损失。
直到2012年底收到催缴通知单后,董先生才发现自己买的是“泰康金满仓B款年金保险(分红型)”。
销售误导仍为投诉热点中国保险业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对国民经济渗透程度快速加深,但之前被高速增长的行业数字所掩盖的制度性问题也逐渐显现,诚信问题饱受社会诟病。
谨防存单变保单 入保容易退保难
龙源期刊网 谨防存单变保单入保容易退保难作者:刘璐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3期近日,潍城区消费者协会接到消费者刘女士的投诉,她在某银行存款过程中,柜台上的业务员向其推销一种理财产品,这种理财产品利息高并且还有分红,比一般的存款要划算的多。
刘女士在银行业务员的反复推销下签字存了一万元,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刘女士无意中看到了一则关于“银行存单变保单”的新闻,她找出自己的存单一看,才发现是“某保险公司的保险单”。
刘女士立即联系银行业务员要求退保,但业务员以超过十天的犹豫期为由拒绝了她的要求。
无奈之下,刘女士将此事投诉到潍城消协真情刘璐工作室,要求退保。
经我会多次调解,保险公司终于为刘女士退还了一万元。
近年来,“存款变成保单,入保容易退保难”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银行在普通柜台而非专柜出售保险,业务员含糊其辞,故意把保险说成储蓄、理财产品或是“有保险功能的理财产品”,夸大收益,让消费者购买。
等消费者发现则为时已晚,如果退保将自行承担所有的损失,无奈只能继续持有。
在此潍城区消费者协会真情刘璐工作室提醒广大消费者:一、遇到银行人员介绍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存款”时,一定要问清楚是储蓄还是保险,防止被误买保险。
二、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应仔细阅读合同相关条款,不要盲目听信业务员的口头宣传,要充分了解所选保险产品的特点、风险,尤其要考虑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
三、根据有关规定,购买保险产品的客户自合同生效日起,有10天犹豫期,即10天内可办理退保手续,10天之后客户则要承担相关退保费用。
如果发现被销售人员误导、对保险产品不满意等,一定要在10天内尽快去保险公司退保。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要保存相关证据,一旦发现因业务员的夸大宣传使自己误买或者是错将存款变成保险的,可凭相关证据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与银行和保险公司协商退款;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向银监会、保监会申诉;根据合同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存款变保单,偷梁换柱属消费欺诈
存款变保单,偷梁换柱属消费欺诈李英锋- - - - - - - - - - 人民法院报2015.4.23第二版- - - - - - - - - - - - - - -存款变保单属于消费误导,甚至消费欺诈,可依法撤销;同时,银行或保险机构必须赔偿“储户”的损失,乃至要承担加倍赔偿责任和行政处罚责任。
5万元存5年定期存款,第4年却变成一张保险单,且保金显示仅为3万元。
4月16日,家住湖北省天门市的王婆婆就自己的遭遇向媒体求助。
存款变保单,这事不新鲜。
近年来,媒体对此类纠纷进行了大量报道,很多人在网上控诉,相关部门也收到了不少举报、投诉。
尽管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于2014年1月联合制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明令要求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但存款变保单的现象虽然明显减少了,却并未绝迹。
然而,让“储户”们感到困惑和无助的是,不论是涉事银行、保险机构,还是相关监管部门,都没有就存款变保单的定性以及善后补偿或赔偿等问题给出明确的说法,“储户”维权艰难,往往只能无奈地接受存款变保单的现实,无奈地承担损失。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不公平的。
于去年3月15日开始施行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八条专门规定了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的义务,这也就意味着,购买保险、存款等行为也被纳入了消费行为的范畴,也受消法的调整和保护。
而已被媒体曝光的存款变保单行为几乎都属于一个套路——“储户”(多为老年人)到银行存款,有穿银行制服的工作人员向“储户”热情推荐一种新型的、收益更高、保本无风险、可随时支取且赠送保险的存款产品,或者直接引导“储户”办理存款手续,最终,在银行或保险人员的诱导下,“储户”都是认为自己办理的是存款,稀里糊涂地在保单上签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回一张保单。
依据消法来评判,存款变保单属于消费误导,甚至消费欺诈。
即便“储户“在保单上签了字,但其投保行为是因受到欺骗误导违背了内心的真实意思,这种行为可以依照民法通则、合同法撤销。
警惕“存单变保单”侵害消费者权益
警惕“存单变保单”侵害消费者权益近年来,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愈发普遍化、常态化。
对银行而言,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能获得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对推动其经营转型大有裨益;对保险公司而言,借助银行网点销售保险产品,可节省营销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对消费者而言,由于银行带动保险公司降低了销售成本,消费者可享受较高的收益。
案例概况据媒体报道,2010年11月19日,白女士带着家里积攒下的12万元现金,来到附近的山西省大同市某银行,告诉工作人员说存两年定期。
银行办事员赵某让她填了一沓资料,然后让她签字,说是已经办妥。
白女士叙述,她不认识多少字,以前没办理过定期存款,也不知道定期存款单据是什么样,当时还问过赵某两年到期后,连本带利(息)是否都能取,赵某说能。
于是,白女士就在上面签了字。
2013年,存款到期,白女士去银行取款时,营业员告诉她说她买的是一份保险,要取就是退保,只能领到11.7万元,不但没有利息,还得损失近3000元本金。
之后,银行负责人让白女士到保险公司解决此事,经进一步交涉,保险公司答应除退还白女士12万元本金外,最多再给1000元左右的活期存款利息。
案例分析银监会早在2010年就曾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代理保险业务“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保护客户利益。
产品销售活动应当向客户充分揭示保险产品特点、属性和风险,不得对客户进行误导”。
保险条款多是专业术语,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很难理解条款内容。
银行若在很短的推销时间内,没有充分提示产品的风险、权益、义务,只是诱导和夸大收益,那么银行就存在过失,消费者就有权诉诸法律。
银行办事员赵某掌握白女士识字不多、没有办理过定期存款、不能区分保险单和存款单的情况后,利用白女士对银行的信任,不顾管理制度与合规操作流程的约束,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产品混淆销售,没有向白女士说明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并作出不实承诺,致使白女士在保单上签字。
刍议银行存款中存单变保单的法律定性
刍议银行存款中“存单变保单”的法律定性尹柱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务的发展,我国出现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现象。
而且这一现象已经渗透到许多中小城市的大多数银行营业网点,由于部分银行受到利益的驱使,纷纷开办和代理保险业务,这就形成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开展这项银保业务。
但在银行办理保险业务的过程中,一些隐瞒保险风险,虚假宣传、模糊关键字眼,甚至误导消费者的伎俩层出不穷。
这不仅影响到部分储户的切身利益,也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市场环境,与此同时,也加重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为此,及时妥善的处理好银行代办保险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8月22日,魏某在县城一家银行办理存款业务。
此时,一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迎上前来,向魏某介绍了一项所谓的“新业务”。
这位工作人员极力向魏某介绍该种业务的收益可观,而且办理此项业务后还可以参加分红。
魏某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下,办理了此项业务。
后来2011年4月份,魏某因急需用钱就到该银行支取现金,但却遭到银行方面的拒绝。
银行工作人员称:“由于当时魏某办理的是一种分红性质的人寿保险,如现在提前支取现金将导致魏某违约,这样将扣除2781元得违约金。
”魏某对于银行的说法感到不解,自己在当时办理的应该是存储业务,怎么会变成了寿险,魏某对此十分纳闷。
银行方面当时也没有向他表述如果提前支取现金需扣除违约金的 1事项,银行单方面的只向其强调了此项业务的收益,并没有向他说明风险,魏某感觉自己有种上当受骗的感受。
随即魏某向消协投诉,要求退还38000元存款,并支付8个月的银行同期利息。
后经消协工作人员与银行方面的沟通与调解,银行方面退还了魏某38000元存款,并按着银行同期6个月定期存款利息支付了8个月的利息共501元,双方和解。
针对银行与保险公司进行的银保业务,早在2003年,中国保监会就下发了《加强银行代理人身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保险代理人不得将保险产品作为储蓄产品介绍,不得套用"本金"、"存入"等概念,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
存单变保单何时休?
存单变保单何时休?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2年第10期文/本刊记者陈希琳去银行存款,结果存单变成了保单,常常是一万存进去,几千出来。
存款变保险的伎俩让人防不胜防,银行柜台人员和保险人员也经常大打迷雾阵。
《经济》记者在搜狐理财频道“保险投诉绿色通道”上看到,在网友对于存单变保单的投诉中,涉及到了泰康人寿、太平洋财险、幸福人寿、中国人寿、恒安标准人寿等保险公司的产品,而在被诉骗保的银行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大行都榜上有名。
存单变保单的行为为何屡禁不止?消费者在去银行存款时应该在哪些方面多加注意呢?定存变保险偷换概念尽管消费者多少对“存单变保单”的情况有所耳闻,但这种令人事后懊恼的情形还是时有发生。
银行确实有一套障眼法可以把存单变成保单,储户、特别是老年人在柜台存款时往往特别信任“穿制服”的工作人员,面对他们很“贴心”理财计划时,难免会轻信。
记者从搜狐理财频道消费者的相关投诉了解到,兜售保险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偷换概念。
工作人员打着介绍理财业务的幌子,推荐具有“年终分红”性质的保险产品,并且对产品的保险形式只字不提。
据一位属名“x女士”的投诉者介绍,当她在湖南长沙中国建设银行(中南支行)办理定期存款时,一银行工作人员对她介绍说:“只需在该建行办一个卡,每年存10000元,存5年整,等到满5年就可以连本带息取出来,但是该工作人员并未提及任何‘保险’内容。
”一直以为是银行理财项目的她并未注意到这是一份保险合同,直到几个月后急需用钱才发现存单竟然是一份新华保险的保险合同,保期长达20年之后,她介绍说,“所谓的5年连本带息取出根本是无稽之谈,恐怕5年后取出连本金都保不住。
”和这位女士一样事后才发现被骗的人并不在少数。
即使最后能退保,往往也要被扣去数目不小的手续费。
甚至有消费者舍不得被扣的手续费,无奈只能投入后续保费。
消费者渴望保值升值的心理也成为“存单变保单”的一大主因,被银行或保险公司加以利用。
银行存钱当心存单变保单
龙源期刊网
银行存钱:当心存单变保单
作者:李颖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2011年第09期
你在银行办理储蓄业务的时候,是否遇到工作人员向你推荐一种收益更高的“存钱”方式?明明是去存钱,结果拿回来的却是保单,存钱变成了买保险。
由于保险合同上有你的签名,电话录音中你表示同意,你想举证银行或保险公司存在欺诈或自己存在重大误解的难度很大,通常很难胜诉。
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保险时,并不告诉你这是保险,也不谈可能遇到的风险,通常会看人下菜碟儿,其惯用的伎俩主要有三个。
手段一:由于现在银行仍是负利率,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存定期存款不如买一款理财产品,不仅收益更高,每年还有分红,并一再表示这种理财产品可以像储蓄一样随时支取。
手段二:如果你明确表示要存款,工作人员告诉你有一个存款最佳项目,利率高,并帮你填好资料,可最后交到你手上的不是存单是保单。
手段三:工作人员告诉你存钱送保险,把“买”保险说成“存”;产品本身就有的“保障功能”说成“白送”。
银行的工作人员都有基本的销售套路,所以老百姓很容易被误导,需要你与他们“斗智斗勇”。
多提问:问问销售人员这款产品是不是保险,如果是保险,你要考虑自己是否有保险方面的需求。
要冷静:不要听销售人员说收益有多高你就不淡定了。
他们口中的收益有的是总收益,有的是预期收益,是不固定的,不会写在合同里,这种基本就是浮云,你就以最低预期收益进行考虑。
能后悔:银保产品属于保险,所以有10天犹豫期,只要你投保后,对这份保险有犹豫或者不满意,在10天之内是可以退保的,购买保险一定要考虑清楚,毕竟不是买白菜。
我的存单为啥变成保单了
我的存单为啥变成保单了作者:王志刚来源:《新天地》2015年第03期明明是去银行存款,却变成了保险合同;买保险时的承诺很好,售后服务质量却让人无言……走进银行,往往会遇到保险陷阱,这是不少老年朋友的亲身感受。
今年春节刚过,网上各大媒体针对理财领域频频发生的“存单变保单”现象,纷纷发出“提醒”,为投资者特别是老年朋友提供应对策略;但此番“提醒”能否见效,一些银行、保险公司还会不会见招拆招呢?银行存款咋变保险合同明明是去银行存款,却变成了保险合同;明明买的是理财产品,最后也变成了保险合同;买保险时的承诺很好,售后服务质量却让人无言……走进银行,往往会遇到保险陷阱,这是不少老年朋友的亲身感受。
“存款变保单”这个金融怪胎,屡屡被曝光,却依然我行我素。
去年8月,家住石家庄市的顾大爷到附近的一家银行存1万元钱。
顾大爷想办理3年的定期存款,可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员向他介绍:现在有一项理财业务,利息高、无风险,如果整存5年,每年利息可达到500元钱,5年利息可达到2500元钱。
“高利率”吸引了顾大爷,他就按工作人员给介绍的业务办理了存款。
去年年末,顾大爷的亲属向他借钱,顾大爷找出自己的存折与合同一看傻眼了,不仅每天要扣除保险费,而且合同单上根本没写无风险保本字样。
顾大爷找到银行问为什么定期存款变成了保险?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理财保险并无风险,10天之内可退保,超过10天退保要收取违约金,现在退要交700元违约金。
据顾大爷说,他始终都以为自己办的是定期存款,从来没想过要办理保险业务。
1万元钱存了3个月不但没得到利息,还要被扣700元钱,可把老先生愁死了。
那么,一些银行为啥要推销代办保险呢?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看好银行的业务特点,银行客户中有相当多的保险潜在客户,保险公司会给销售保险的银行一定的提点。
而少数银行的工作人员误导储户购买保险,主要是收入直接跟业绩挂钩。
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保险时,本来应该讲解清楚保险的种类和协议的详细情况,提供的材料包括合同条款。
如何避开存单变保单的套路
如何避开存单变保单的套路作者:廖晓平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8年第02期事实上,我们并不是排斥银行卖保险,只是不能接受以理财的名义,挂羊头卖狗肉式的保险营销,销售套路越少,大众和保险之间的误解才能逐渐冰释。
坑是谁挖的,还要谁来填。
存单变保单,一直以来是保险被人讨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来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想买一份理财产品,但听信工作人员的宣传,一不小心就买了一份保险,存户变保户,对银行和保险的好感瞬间荡然无存。
虽然多年来,监管部门和媒体不停监督,但类似现象还是层出不穷。
今天,笔者就拿银保这个常年“黑户”开刀,讲讲关于银保套路的二三事。
多少人踩过银保的“坑”银保是指由银行、邮政、基金组织及其他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相同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银邮渠道虽然对专注理财型寿险产品的中小型公司贡献颇大,但同时引起的民怨也不少。
2014—2016年,银邮渠道一直是保险销售投诉的重灾区,据保监会2016年保险消费投诉统计,银邮渠道共计2289件,在人身险投诉中占21.13%。
而投诉事项多年来都与销售误导有关,以银行理财、存款、基金等金融产品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成为银邮渠道最被诟病的一大原因。
在网上搜索“银保产品”,相关联的结果不是关于提防存单变保单,就是监管部门又出新政策规范银保产品。
除此之外就是消费者受误导购入银保产品投诉无门。
银保产品的常见套路一般来讲,银保产品多以具有“储蓄功能”的年金险为主,年金险的特点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得到固定的一笔现金返还。
此外,保险公司还巧妙地将这些银保产品设计成具有“理财收益”的万能险、分红险甚至是投连险。
本身这种产品,从设计目的出发,是为了满足保户保值增值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了保险公司做大规模保费,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
但为什么银保的渠道特别容易遭人唾弃,这与眼花缭乱的营销套路和避重就轻的销售误导不无关系。
笔者查阅相关银保产品的宣传资料及投诉案例后,总结了几种常见的银保“套路”供大家参考。
一张存单变保单的故事
一张存单变保单的故事作者:吕云强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0年第12期随着钱邮保险代理市场的不断发展,银保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了百姓生活,在不断满足人们更多的理财、保障需求的同时,销售误导也逐渐成为反映强烈的问题呼啸的列车驶过了险要的雁门关,向着因拥有云冈石窟这一人类石雕艺术精华而闻名中外的塞外重镇疾驰而去。
然而,此时坐在列车上的两名保险监管工作者,不是去那里欣赏壮美景观的,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事情的原委还要从2009年说起。
受误导买了“新型存款”富大伯与陈大妈是相濡以沫多年的老两口,在塞外常年多见的风沙中,他们正互相搀扶着向一家银行走去,不为别的,正是准备去那里办理定期存款的续存业务。
老两口在排号机上取了号码后,坐在椅子上等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位身穿银行工作制服的年轻女子端者两杯水走到老两口面前。
“大伯大妈您们好,我是这里的客户经理,今天人多,您们得多等一等,先喝点水吧。
”客户经理一边说着,一边将水递到了老两口手中。
“谢谢!谢谢!”老两口感激地接过了水。
“您们是来办什么业务的?”客户经理关切地问。
“我们去年存了10万元定期存款,今天到期了,我们打算今天把利息取走,本金再续存一年。
”富大伯回答说。
“哦,是这样呀。
但是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银行存款利息也不高,存定期存款不合适了,我们现在有一种新型存款,利息绝对比定期存款高,您看看合适不合适?”客户经理说着,便将一张宣传资料递到了老两口手中。
老两口接过宣传资料就阅读起来,上面果然印着诸如高额收益、累积红利等十分诱人的字眼。
正当老两口津津有味地阅读时,叫号机已经叫到他们的号码了。
来到柜台前,富大伯举着手中的宣传资料问柜员:“现在是不是有一种新型存款,利息比定期存款高呀?”柜员看着富大伯手中的宣传资料,非常肯定地回答:“是的,我们现在有一种新型存款,不但利息比定期存款高,而且还附带赠送保险。
”富大伯听后喜出望外,忙对身边的陈大妈说:“客户经理和柜员都说这种存款好,咱们就存这种存款吧。
银行存款变保险案例
银行存款变保险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银行存款变成保险的案例。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银行破产、金融危机等。
这种情况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不安,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存款会不安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真实的案例,了解一下银行存款变成保险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某国家的一家银行因为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宣布破产。
在这家银行破产之前,很多人都在该银行存有大量的存款。
当银行宣布破产后,这些存款就面临了丢失的风险。
然而,由于该国家有一定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最终都得到了相应的赔偿,他们的存款变成了保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其次,还有一些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风险,导致资金链出现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存款人的权益,比如提供临时的资金支持、对银行进行重组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存款人的存款丢失,保障他们的利益。
除了银行自身的问题,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对银行存款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银行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这就会对存款人造成一定的损失。
然而,大多数国家都有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存款人的权益,确保他们的存款不会因为银行的问题而丢失。
总的来说,银行存款变成保险的案例并不罕见,但大多数情况下存款人的权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和监管部门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存款人的权益,确保他们的存款不会因为银行的问题而丢失。
因此,存款人在选择银行时,可以多关注一些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选择一些稳健的银行进行存款,以降低存款变成保险的风险。
综上所述,银行存款变成保险的案例虽然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存款人的权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能够有效地保护存款人的权益,确保他们的存款不会因为银行的问题而丢失。
因此,存款人在选择银行时,可以多关注一些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选择一些稳健的银行进行存款,以降低存款变成保险的风险。
银行存款浑浑噩噩存单变保单
银行存款浑浑噩噩存单变保单3年前,卫女士到一家银行存10万,定期三年。
营业员告诉她,存钱可以送一份保险。
这样存款年利息比普通存款高,可达5%,3年后利息有万元。
听着好处多多,卫女士觉得很划算,把10万元都存了进去。
岂料,眼看3年期已到,到银行取钱,才知买的是5年期的保险产品。
3年前,卫女士到省城新建路一家银行想存10万元,定期3年。
营业员告诉她,存钱可以送一份保险,但要签一些合同。
这样存款年利息比普通存款高,可达5%,3年后利息有万元。
并且存款还有赠品,存1万元送一大桶色拉油。
卫女士觉得很划算,把10万元都存了进去。
前些天,眼瞅着3年期限已到,卫女士到银行取钱,却被告知,当初她存的钱,已经被划转到保险公司名下。
保险是5年的,如果取钱就是中断保险,原定的万元“利息”要扣除6000多元,否则就再存两年。
卫女士蒙了,当初银行送保险时并没说钱要存5年,现在她急等钱用,怎么办?“我们根本不懂保险,在银行存钱怎么和保险扯上了关系?”卫女士说,她周围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在这家银行像她一样存了钱,难道大家一直都在“存保险”?直到卫女士向我们投诉时,她都没闹明白,实际上她是拿10万元,在银行窗口买了某保险公司一种5年期的保险产品,这是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销售的银保产品。
6日上午10时,在省城亲贤街一家银行,看到记者来办理业务,一位身穿制服,胸前佩戴“理财经理”的人员迎了上来。
得知记者要存款,他卖力地讲解了几款类似的理财产品,然后拿出一张保险产品宣传册,详细介绍了银行代售的“分红型保险产品”。
记者假意要购买一款年收益为%的产品,追问收益率能否保证?工作人员并不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一张记录数据的表格,称按照以前每年的分红,都能达到。
记者再三追问他的身份,并问收益率能不能保证。
工作人员极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是保险公司业务员,至于收益率属于预期收益,不能保证。
谈话间,工作人员始终没有就这笔钱是否可以随时取出做以说明。
当记者问及,他才告知合同存续期间不可取出。
2013年起存单变保单,保险公司要受罚
2013年起存单变保单,保险公司要受罚2012年12月01日记者刘爽来源:十堰晚报明明是去银行存款,事后才发现被人误导买成了人身保险,这类“存单”变“保单”的事时有发生,因没有相关处罚依据,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不过,这类事情明年有望得到根治。
昨日,记者从市保险行业协会了解到,中国保监会日前发布的《人身保险公司销售误导责任追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明年1月1日起,对于保险销售误导问题,将启用追责机制,销售误导行为严重的保险公司,相关责任人或将面临被开除的最高处分。
保险销售误导,4种情形要被追责今年2月,市民陈女士去五堰某银行存款时,在工作人员的误导下,李女士3000多元的“存单”变成了“保单”,根据保单规定,其保险2081年到期,陈女士要想拿回全部的本金等到十几年后,而且陈女士每年还要持续交保费才能享受收益。
陈女士今年45岁,以活不到那么大年纪为由要求退保,却被告知只能退现金价值977.97元。
陈女士遂找到保险协会及求助媒体记者,经过多方协调,保险公司为陈女士办理了退款手续,但误导陈女士的相关工作人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
存单变保单此类现象并不少见。
今年以来,市消委接到关于银行保险消费投诉十余起,虽然此类投诉比往年减少,但依然有年龄偏大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的市民“中招”。
“明年1月1日起,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根治。
”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周登峰介绍,保监会日前印发的《人身保险公司销售误导责任追究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人身保险公司、代理机构以及业务人员在进行人身保险业务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欺骗、隐瞒或诱导等方式进行保险产品宣传的都属于销售误导。
因销售误导问题受到监管部门行政处罚;被监管部门下发监管函或者监管谈话等监管措施;因销售误导问题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系统性风险等4种情形都要追究相关责任人。
员工出现销售误导,保险公司也要担责记者总结以往的销售误导案例,发现最典型的就是保险销售人员夸大保险功能或以储蓄的方式变相进行营销。
“存单变保单”频现,银行卖的保险,收益可信吗?
“存单变保单”频现,银行卖的保险,收益可信吗?本文大概3890字阅读需要8分钟一直以来,银行产品深受国人信赖,被认为是安全的、不会亏损的金融产品。
尤其是家里的老人们,更是对钱存银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
银行理财,绝对安全吗?其实,你的钱购买银行产品,唯一能确定本金100%安全的只有银行存款,因为银行存款是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的,如果银行倒闭,也需要将本金赔付给你。
需要注意的是,一家银行最多能赔给你的是50万元。
如果你在这家银行存款超过50万,那也最多只能赔50万。
除了存款之外,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则不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理论上是存在亏损可能的。
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三种:自销、代销和托管理财产品。
银行自销理财产品按风险等级可以划分为R1-R5级,即R1(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激进型),风险不一。
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评估结果来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
投资对象决定了投资风险代销理财产品银行不参与实际的投资运营,只是提供了一个销售的平台,比如保险,就是典型的银行代销产品。
此外,基金、信托、黄金等都可以通过银行进行代销。
这些理财产品你可以在银行买,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购买。
代销理财产品并不代表风险就高,其投资风险高低需要查看产品说明书,看投资标的具体如何分布。
产品说明书中会说明投资标的,以及具体的投资比例范围。
理财产品说明书的信息极为重要虽然银行不用为代销产品的盈亏负责,但是银行在筛选的过程中还是会把把关的,明显不靠谱的发行方不可能在银行代销。
银行托管产品和银行的关联性就更低了,银行只负责对托管资产提供安全保管、资金清算、资产估值、会计核算、投资监督、信息披露等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
简单地说,银行仅依据托管合同对托管产品完成资金收付、划拨等约定事项,并不对发行方公司的可靠性、产品的投资风险进行审核。
在自销、代销和托管这三种银行可以购买的理财产品类型中,一直以来最为安全的是银行自销产品。
存单变保单的操作方法
存单变保单的操作方法
将存单变为保单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1.与银行签订投保协议:首先需要到银行的理财柜台办理投保协议,确定保险产品、投保金额、保险期限等相关事项。
2.出具存单变保单申请书:根据银行要求,填写存单变保单申请书。
3.办理存单质押:完成存单变保单申请后,需要将存单进行质押,质押金额即为保单保费。
4.领取保单:银行核实质押物后,会向投保人出具保单。
5.到期赎回保单:保险期限到期后,投保人可以到银行理财柜台赎回保单,并收取保单所对应的本金和利息。
需要注意的是,存单变保单是一种金融理财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认真审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并了解产品的详情和风险提示。
存单变保单 没利息反倒扣钱
存单变保单没利息反倒扣钱今后到银行存钱,如果有人问你存多久,之后又建议你做成理财,可要小心了——你可能一不小心就“存单变成了保单”。
记者深入采访得知,保险公司驻点银行的业务员最常说的是——“1年后就能随时支取”、“2年后就能随时支取”、“3年后就能随时支取”。
这让市民误以为业务员说的理财产品,与银行定期存款是一样的。
实际上,如果真如业务员所说的1年后能随时支取,极有可能本金也拿不回来,更别说是像定期存款那样的利息。
就是这种混淆概念,让很多市民中了招。
22万元想存银行被忽悠买10年期保险福州的老郑前几天到银行取钱才发现,两年前的22万元拆迁补偿款办的是一份10年期保险,保险需2020年才能到期。
老郑说,他和姐姐两年前到仓山区洋洽一家银行存钱,银行储蓄所主任说直接存钱还不如买一份保险,中间不仅享受银行的存款利息,还可以享受分红收益,比单纯的银行存款收益高多了。
由于老郑打算两年后使用这笔钱,储蓄所主任还说两年后就能拿到本金和利息,收益比存款高。
如今两年过去了,老郑到银行看看自己究竟赚了多少钱,谁想最后到手的余款只有216000多元,连本金都没保住。
老郑顿时有了上当受骗的感觉。
对此老郑无法接受,当时储蓄所主任明明说两年之后就能拿到本金和利息,如今不仅没有利息,还要被扣除3000多元手续费。
中途急用钱要亏不少钱记者随后得知,老郑办理的是一份期限长达10年的保险,现在取出来相当于提前退保,因此要损失不少钱。
按照该保险的条款,投保后两年多,确实可以“保本”,但选择中途退保,收益少得可怜。
经过多次协商,保险公司和银行妥协了,老郑的22万元他们如数退还,另外还按照两年前的定期存款利率%,支付老郑两年利息万元。
老郑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家住福州鼓山附近的陈女士就有类似经历,她到银行办理2年期存款,结果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劝说之下买了保险,春节过后陈女士临时急需钱,到银行却被告知陈女士办理的保险需要2年后退保才不会损失保险费,现在办理中途退保要损失20%的保险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招行信用卡存款送保险办理后存单竟变成保单
网友“梦里飞花”在青岛微博里称,招商银行打电话告知自己已是贵宾用户,推销存款送保险业务,要连存十年期。
存款就能送保险,还有这样的好事?业内人士吴先生表示,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存款实为保费。
博友报料:贵宾用户存款送保险
“招商银行打电话说两年信用卡用户,是贵宾用户,推销月存245元,送保险业务,要连存十年期,这是不是骗人的?”网友“梦里飞花”在青岛微博里说道。
网友告诉记者,自己接到电话,没多沟通,只是听了业务员的介绍感觉不错,存个钱还能得到一份保险。
后来上网一搜,发现都说这个是骗人的,自己也开始质疑,信用卡不是不能储蓄用吗,存进去钱取出来就当取现要收手续费的,对方怎么可以让自己每月存到信用卡里呢?
记者调查:存款不能随意取
是馅饼还是陷阱?记者带着疑问咨询了招商银行信用卡保险理财中心的工作人员,蔡小姐表示,这是银行针对贵宾用户推出的一项信用卡保险理财业务,由工作人员对贵宾用户进行电话邀请。
至于信用卡怎么可以用作储蓄,以及每月存款可不可以用于刷卡或取现等问题,蔡小姐表示,这是一种长期投资,每个月都会扣除相应存款,不能用于刷卡或取现等操作。
若要取钱就是在退保,若在犹豫期内退保可退换所有费用,在犹豫期外按合同约定根据现金价值返还部分金额,但损失较大。
这和存款买保险有什么区别吗?对于这样的疑问,工作人员迟疑一会答道,连存10年后,存款就可以返还,所以,保险可以说是赠送的。
业内人士:存款实为保费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推销保险,每月所存就是在交保费,哪有免费的午餐。
”某国有银行青岛分行信用卡中心资深理财经理武先生称,银行希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与优质客户建立更长期客户关系,而保险公司也努力拓展营销渠道,因此出现了信用卡买保险的合作模式。
但这一销售保险过程因存有纰漏而埋下诸多隐患。
由于推销人员大力宣扬保险的好处,持卡人很容易动心接受,但不熟悉具体条款内容而造成将来理赔难,或出现问题后银行和保险公司“踢皮球”,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专家建议信用卡用户接到营销保险电话,首先要明确是“送”还是“买”,不要轻易许诺,最好是到银行实地咨询,了解清楚再做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