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10安徽高考作文解析(附满分作文)

2010安徽高考作文解析(附满分作文)

2010安徽高考作文解析(附满分作文)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附:[作者简介]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

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

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

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

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

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吴兴杂诗》作品赏析]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

“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

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

“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

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

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

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

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

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

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

绝密★启用前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

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

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

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

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

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

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

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

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

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

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

2010高考真题诗歌鉴赏附答案

2010高考真题诗歌鉴赏附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0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0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12011-2-27 15
3.从“庄稼”的角度思考,或曰从自身成 . 庄稼”的角度思考, 长的角度切入,面对“水资源”的客观条件, 长的角度切入,面对“水资源”的客观条件, 荷花” “菱”、“稻”、“荷花”们该如何选择才能发 挥出自身优势呢?如果你是“ 请到深水区, 挥出自身优势呢?如果你是“菱”,请到深水区, 如果你是“荷花” 那也大可不必羡慕“ 如果你是“荷花”,那也大可不必羡慕“菱”的 水深,你在浅水区照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 水深,你在浅水区照样“出污泥而不染, 而不沃” 而不沃”。不同的环境就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去 规划自己的人生, 规划自己的人生,人在很多时候应该主动地去调 整自己,如果你的面前是一片深水区域, 整自己,如果你的面前是一片深水区域,如果你 坚持做一颗“水稻” 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了, 坚持做一颗“水稻”,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了, 何不改变一下向“ 的方向发展, 何不改变一下向“菱”的方向发展,这同样可以 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把才能运用到合适的地方,选择合适的位置, 把才能运用到合适的地方,选择合适的位置,大 材大用,小才小用,资源合理配置,扬长避短, 材大用,小才小用,资源合理配置,扬长避短, 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20112011-2-27
4
诗文默写形式依旧“ 选 。 诗文默写形式依旧“8选5”。
20112011-2-27
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依旧考小说,但探究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依旧考小说, 有突破。 有突破。 考许辉的小说,从形象分析、 考许辉的小说,从形象分析、环境分析到对 小说要素的考量,再到对小说内在意蕴的认识。 小说要素的考量,再到对小说内在意蕴的认识。 考题是对考生的由表面现象到本质, 考题是对考生的由表面现象到本质,由直观 语言到深层寓意方面的思辨能力的考查。 语言到深层寓意方面的思辨能力的考查。 小题探究题: 有人认为, 第14小题探究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 小题探究题 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 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 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 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本身阅 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 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 的见解。 的见解。”这是要求考生对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 精神和民族心理予以思考,与以往谈启示不同。 精神和民族心理予以思考,与以往谈启示不同。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解析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

A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

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

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

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

D项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

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试题解析】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

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试题解析】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

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

”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

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分析

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分析

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分析作文辅导1112 1930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分析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吴兴①杂诗[清]阮元②交流四水③抱城斜,散作千溪④遍万家。

深处种菱⑤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题解析①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②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

江苏仪征人。

乾隆五十四(1789)进士。

曾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迁体仁格大学士。

卒谥文达。

平生以治经学考据著名,有《十三经注疏》传世,编梓甚多。

文崇骈俪,诗出入中晚唐和两宋。

③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水:湖州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河流,交:交错纵横。

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池曲折流淌着。

④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

⑤菱:菱角,一年生水生植物。

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来说明如下道理: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能形而上学,搞一刀切,搞绝对化。

评分标准1.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

2.基础等级包括内容和表达两部分,其中内容20分,表达20分,且内容以“题意”和“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和“文体”为重点。

3.发展等级评分,用一点评分法。

即发展等级中16个评分点,只要其中的一点特别突出,这个等级即可给满分或高分;有一点较突出,可打二类,句子通顺,找不到突出的地方,打三类。

只要能找到有发展等级的,就给这一块的分。

发展等级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4.无标题的扣2分;字数不足800字的,每不足50字的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不重复计算;标点最多扣2分。

的、地、得不分的,不扣分。

5.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

确认为抄袭作文和雷同卷,作为问题卷提交中心组。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题,第Ⅱ卷5至14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教室.瑕疵.徜.徉不落窠.曰歌声粗犷.A. shǐzīcháng cháo kuàngB. shìeǐcháng kěguǎngC. shìeǐtáng cháo kuàngD. shǐzītang kēguǎ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融洽筹划名信片大象的鼻子——能曲能伸B.按语沉湎泊来品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C.宣泄鄙薄炒鱿鱼耗子啃书本——蚊文嚼字D.装帧针贬挖墙角冰粘煮黄连——同甘共苦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约英雄全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称号。

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

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A.约束淡去风范B.制约淡忘风范C.约束淡忘风尚D.制约淡去风尚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面不满。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答案【篇一:2010年安徽高考试题语文解析版】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

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

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篇二: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语文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

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提示:托物言志、象征。

怀才不遇的悲伤。

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唐诗)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答案:暮春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答案: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_百度文库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_百度文库

全部 DOC > 高考语文
下载收藏分享加入文辑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隐藏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如何获取积分?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为我推荐的提问
知识掌门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人物素材
375人评 22页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
410人评 12页
常识
256人评 5Biblioteka 传记类的文言阅读方法 [讲...
219人评 3页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投诉吧反馈。 &copy;2010 使用前必读协议大小: 96.1KB
所需积分: 20
当前文档信息
4.5已有4人评价
浏览:237次下载:0次
贡献时间:2010-11-04
贡献者: 浮蚁若苹 蜻蜓点水 一级文档关键词
TXT 更多相关推荐文档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专题经典解...
4人评 12页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题
3人评 17页
高考专题总结诗歌鉴赏
2人评 20页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专题
1人评 53页
诗歌鉴赏
1人评 72页
更多同分类热门文档
励志人生感言
365人评 4页

2010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2010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2010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1、( 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 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______________ 。

( 1 分) (2)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 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 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A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独倾。

B.锦城虽云乐,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 分)(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 分)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 分)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 “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 分)(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

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

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远离,其具体内涵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

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

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形成过程之所以造成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诸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限于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

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

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

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

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解释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

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最新精校完整版)湖南永州市一中刘小忠【编者按】经过几天的鏖战,高考试题基本收集完成,特别是我每年都要做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解析‛,尤其花费时间。

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多样,涉及的诗人作家很多,且不仅限于唐诗宋词。

在选择诗作和诗人诗方面,大致是选著名诗人不常见的诗作,或不太著名的诗人的一流诗作。

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有效避免猜题、押题,真正实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吧。

因此,在编辑时,我注意赏析外,还设臵了【延伸阅读】,意在开阔视野,举一反三,但愿对大家有利。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诗词曲,皆为不常见之作,因此,鉴赏很难从日常的资料中的查找到。

本人从网络搜寻了部分资料,有些诗作难以找到相关资料,由本人撰写鉴赏文字,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指正。

谢谢!特别说明:本资料未经准许,请勿转载!顺序:全国1、全国2、新课标、安徽、北京、重庆、福建、广东、(海南宁夏)、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上海、陕西、四川、天津、浙江。

(陕西、海南、宁夏均为课标卷,故不再重复)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2010年安徽省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0年安徽省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0年安徽省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第Ⅰ卷一、(9分)1.【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应该进行定向分析,确定相关信息在文章中出现的具体位置,然后将文中的信息和题干表述进行认真比照,在比照中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入手,确定错误属于哪种类型。

干扰项的设置比较固定,包括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体颠倒、无中生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表述绝对化、夸大其词、限定不周密等,考生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解题指津】四个选项的内容集中在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考生可以先缩小筛选范围,提高筛选的针对性,然后与原文进行仔细比照后判断。

B项是对原本成为传统的阐释,C项是对传统远离原本的阐释,D项是对传统的自主性的阐释,以上三项都不属于对原题的理解,属于偷换概念。

只有A项是对原题本身内涵的理解。

【参考答案】A2.【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辨别、筛选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C。

要求考生根据题意理解相关语句的内容,辨析、筛选信息时要把握相应答题区间的内容要点,要求考生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而且单纯地筛选信息不能满足考查的要求,在筛选的基础上,应该关注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题干表述与原文在细节上的差异。

【解题指津】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降低了难度。

四个选项集中在第四、五自然段,其中第四段集中阐述的是新的解释造成传统远离原本。

A项、B项和C项分别从新的参照系、读者和后来人三个方面对原本做出新的解释造成传统远离原题,而D项是说传统具有更新和抗拒的两面性,如果说更新可以看作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而抗拒则明显不属于此类。

【参考答案】D3.【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本题设为选对题型,增加错误信息的数量,提高了难度,这样的设置与前两题构成了合理的梯度。

筛选范围跨度较大,涉及整篇文章,要求根据题意提取并分析相关信息,完整把握与题干相关的内容要点。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最不可思议的一题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最不可思议的一题

2诗 歌 鉴 赏 是 教 学 中 的难 点 , 生 最 l 试 题 大 而 无 . . 考 } f I 亮 泛 没有 明确 指 向 。 这 道 试题 既 考 了名 词 术 语 “ 达 技 巧 ” 义 而 表 。 要考生着眼“ 首诗” 这 帑体 。 存 让 考 生无 所 适 从 , 知 从 哪 罩 文 不 思 考 回答 , 终 是 想 到 什 么 写 什 么 :其 结 果 可 想 而 知 , 案 会 最 答 五 花 八 门 , 观 卜给 砰 卷 工 作带 来极 大 的难 度 客 3 翻看 高 考 答 案 , 次 让 人 大 跌 眼镜 . 答 案 只 举 出 _“ . 再 r 借 代 、 典 ” 而 且 仅 着 眼 于 涛 [ 的 两 个 词 语 “ 尘 、 缨 ” 这 是 用 , { 1 娴 请 , 对 整首 涛使 用 的表 达 技 巧 的考 查 ? 其 丈 , 究答 案 . 觉 其 “ 探 感 参考 ” 味 确 实 太浓 了 意 其 一 ,借 代 ” 从 修 辞 角 度 回 答 的 , 据 是 “ 尘 ” 词 : “ 是 依 炯 一 那 么, 据“ 尘犯” 依 烟 叫答 “ 人 ” 拟 呢?依据 “ 角 动 ” 答 “ 鼓 夸张 ” 呢 ?依 据 颔 联 “ 尘 犯 雩岭 , 角 动 汀城 ” 答 “ 偶 ” 依 据最 娴 鼓 J 对 , 后 两联 回答 “ 问 ” 不 是 更 有 理 由 呢 ? 反 足 其 二 , 用 典 ” 从 抒 情 角度 『 答 的 . 掘 是 “ 缨 ” 词 : “ 是 口 J 依 请 一 那 么 , 据 颔 联 “ 尘犯 雪 岭 , 角 动 江 城 ” 依 烟 鼓 回答 “ 景 抒 情 ” 借 呢 ? 据 颈 联 、 联 “ 地 日流 f , 廷 谁 请 缨 ? 时敢 爱 死 ? 依 尾 天 f 朝 【 L 济 寂 寞壮 心 惊 !’ ’ 回答 “ 抒 胸 臆 ” 小 是 蜓 理 由 呢? 着 叫答 “ 直 是 或 间 接 抒 情 与 直 接抒 情 ” 结 合 呢 ? 相 总 观 近 年 来 各 省 语 文 试 卷 ,诗 歌 鉴 赏 多 从小 而具 体 的 角 度 m题 , 不考 名 词 术语 。这 才 符 合 学 情 , 对语 史教 学 才 有 指 导 ‘ 意 义 , 才 能 真 正 体 现 新 课 标 对语 文 能 力 的 考杏 思 想 、 也

2010年安徽高考试卷解析非常详细

2010年安徽高考试卷解析非常详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2.答选择题(第Ⅰ卷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如需改动,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用橡皮擦干净后,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

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

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一道令人叫好的高考试题——评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一道令人叫好的高考试题——评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一道令人叫好的高考试题——评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诗歌
鉴赏题
金方山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选取广大考生非常熟知的杜甫的作品来设题,同时出题的角度也是常规的--从感情和手法两方面进行鉴赏,扣紧大纲,难度平稳.从这两个角度而言,这是一道令人叫好的高考试题.
【总页数】1页(P128)
【作者】金方山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道具有新课程指向的高考试题——2005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第35题评析 [J], 戴申卫;
2.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思考及备考指导 [J], 聂建齐;
3.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近五年江西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浅析 [J], 聂亚军;邵燕
4.点击2014年古诗鉴赏四问诗歌快速解答——从最近四年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说起 [J], 杨全兵
5.另辟蹊径令人回味——从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中一道历史选择题说起 [J], 祝旭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 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第8题是考查理解诗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结合上 下文,尤其是诗句“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很容易读出 作者慨叹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屈原的怀 念和崇敬之情。 第9题是考查的是表现手法。题目说的是“最突 出的表现手法”,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最准确的,但诗中 “用典 ”也还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法。
【试题】(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頔[dí ]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 水和湘 8、(4分)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 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 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 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 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4分) 手法:对比。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 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 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