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完美版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 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1 、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
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
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 、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
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 、品局部,抓住关键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上文已谈及,此不赘述。
4、看注释,破解难点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
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
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5 、抓整体,全面参照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谈)。
二抓尾联末句。
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
尾句(联 )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
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有效读懂诗歌之八-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
1
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2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⑴
3
【其一】
4
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01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侭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02
STEP3
STEP2
STEP1
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仇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承上启下(1分)。“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1分)“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为下阕的抒情(1分)
5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6
诗中借杨贵妃吃荔枝的小事讽喻帝王荒淫误国,总结历史教训。可谓以小见大。
7
01
首句的结构作用:
03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05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课件
(三)古诗词主旨表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对比
1.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 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曲笔入题,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 切合“回”起式。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首句属于景物描写,交代了环境、时、地; 2.曲笔入题,为全诗奠定定了清冷的基调,渲染了气氛。 3. 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尾联 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破题) 承(景) 转(人) 合(情)
(1)、抓住“起”句。
1.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作用: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 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 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 喻从政的心愿。
景
情
后四句表露想入 仕,希望张丞相
引荐之意。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物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志
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精选7篇)
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精选7篇)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1】【设问方式】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分析思路】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景,或者是情。
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
叙事诗中的线索,往往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中,线索往往把意境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着眼于对诗歌线索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变化层次和一篇之纲的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诗歌关键位置上的抒情议论句。
【答题示例】【例题1】(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例题2】(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帐幔,拂去琴上尘埃。
以“微风”为线索,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孤寂落寞和对故人的思念。
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2】【设问方式】(1)诗中某字词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高考精品】古代诗歌鉴赏结构技巧
2.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 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 从高处飞泻而下。 •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 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先写少妇“不知愁”,在明媚的春日里, 精心打扮,登上翠楼,当看到大路旁翠绿 的杨柳,才想起了离别的丈夫,后面才说 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 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 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 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 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 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 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 鲜明对比。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 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 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 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 以小见大 •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 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 “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 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 过 华 清宫 杜牧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 “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 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 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4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4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1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二、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3、乐哀相衬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全面版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 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 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 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 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 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 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 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词句注释 ⑴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 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村行》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 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 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词句注释 ⑴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⑵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⑶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⑷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⑸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1] [2] [3] 白话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3—结构技巧
通过典型和象 征,借助于人们
指不沾泥,鳞鳞
居大厦。”(梅尧
的生活体验,达
臣《陶者》)
到以小见大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 的鲜明对比,以小见 大,深刻揭露了封建 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 理,表达了诗人对劳 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结构技巧
概念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析
诗歌意象组合是 作者根据表达需 “鸡声茅店月,
意象 组合
赏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 照应,转承圆熟,结 构严谨。“未休兵” 则“断人行”,望月 则“忆舍弟”,“无 家”则“寄书长不 达”,人“分散”则 “死生”不明,一句 一转,一气呵成
(三)结构技巧 概念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析
“应怜屐齿印苍
欲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 苔,小扣柴扉久
先抑 直陈,先从反面 不开。春色满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艺术手法(三)
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 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篇章结构
(三)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 铺垫
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 首尾呼应 抑VS扬 以小见大 意象组合
……
(三)结构技巧 概念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
开门
诗歌开头就进入
回,乡音无改鬓 毛衰。儿童相见
正题,揭示主题 不相识,笑问客
问: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
析。
(三)结构技巧 2.(2016·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中庭地白树栖 鸦,冷露无声湿 桂花。今夜月明 人尽望,不知秋 思落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
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又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诗歌常见的结构方式很多。
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的实例,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1)?照应的作用。
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2)?照应的种类。
①?首尾照应。
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 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 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 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 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 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 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 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 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 长城。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重章叠句
前句(联)后 句(联)的关 系
铺垫
过渡
照应
1.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或相似的结 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 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 道天凉好个秋。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前两联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 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 全诗“体物写志”,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 之景中流露了心声。此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词句注释 ⑴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 ⑵“八月”二句:湖水上涨,与岸齐平;天水相连,混为一体。虚、太清:均 指天空。 ⑶云梦泽: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变 干变淤,成为平地,并称为云梦泽,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宋代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盖城据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 如万鼓,昼夜不息。” ⑷“欲济”二句:是以比喻的方式说,想做官却苦无门路,无人引荐,但不做 官又有辱圣明的时代。 ⑸羡鱼情:《淮南子· 说林训》中记载:“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句 仍是表示作者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1] [2] 白话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水天迷蒙。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 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 羞愧难容。只能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2]
诗歌鉴赏 之 结构技巧
结构技巧
1.先景后情
2.重章叠句 3.开篇点题
以景结情
铺垫 照应 过渡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4.抑扬
对比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先景后情
按照景与 情的先后 顺序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 后破势而出。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 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欲济无 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 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 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 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 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 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 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村行》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 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 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词句注释 ⑴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⑵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⑶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⑷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⑸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1] [2] [3] 白话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 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 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 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 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 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 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 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词句注释 ⑴滞(zhì ):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 指高风送秋的季节。[2-3] 白话译文 长江滚滚我悲叹久留异地,远隔万里内心盼望把家归。 况且正赶上秋风晚间吹起,山山岭岭都只见黄叶纷飞。[3]
2.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 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言 尽而意犹未尽。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 不尽”三字,末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 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 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 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