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24节气简短介绍
24节气简短介绍农历中,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共计24个节气。
这些节气以恒定的时间点划分了一年的季节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农民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简要介绍这24个节气。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也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的气息开始浓郁起来,人们开始迎接春天的到来。
雨水:雨水是指天气逐渐变暖,降雨增多的时期。
此时气温回升,雨水滋润着大地,为即将到来的春耕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开始震响,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此时阳气渐长,天气逐渐暖和,生机勃发。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期,也是昼夜平分的时刻。
此时白昼开始变长,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春天的气息更加浓郁。
清明:清明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此时昼夜温差大,天气晴朗,适合进行户外活动。
谷雨:谷雨是播种的好时机,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此时天气温暖,雨水充足,农民们开始大量播种。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的第二个节气。
立夏的到来意味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天气逐渐炎热起来。
小满:小满是农作物成熟的标志,也是农民们忙于收割的时期。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作物进入成熟期。
芒种:芒种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此时气温较高,大部分作物已经长势喜人。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
此时太阳直射地面,天气炎热,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小暑:小暑是气温开始升高的时期,也是人们感受到夏天炎热的时候。
此时气温高,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此时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也是一年的第三个节气。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夏天的结束,秋天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处暑:处暑是气温开始下降的时期,也是夏天结束的标志。
此时气温回降,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天气渐凉的标志。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四季)
春季(春天)
1、立春:东风解冻鱼上冰
2、雨水:冰雪融化桃花开
3、惊蛰:草木萌动鸿雁来
4、春分:芽茶播种燕飞舞
5、清明:细雨放飞柳飘絮
6、谷雨:雨生百谷春盎然
夏季(夏天)
7、立夏:桑枣灌溉遍地谷
8、小满:蚕丝畜养麦起身
9、芒种:收割播种鹭助兴
10、夏至:棉花现蕾照眼明
11、小暑:知了风轻汗如雨
12、大暑:骤雨孕育赏红莲
秋季(秋天)
13、立秋:寒风飘叶寒蝉鸣
14、处暑:葵花添衣遍地黄
15、白露:秋雨降露白如银
16、秋分:桂花收获香满园
17、寒露:鸿雁南飞蟹正肥
18、霜降:芙蓉花落叶满天
冬季(冬天)
19、立冬:收葱修剪地始冻
20、小雪:残菊飘雪犁耙开
21、大雪:寒梅地冻温室暖
22、冬至:瑞雪防冻兆丰年
23、小寒:寒冬积肥腊月天
24、大寒:岁末辞旧过大年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节气名称及概述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节气名称及概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节气划分方式,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和地球季节变化的规律而定。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下面将会列举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简要概述。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开始的好时机。
意味着寒冬渐渐过去,阳光明媚,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意味着降水量开始增多,雨水渐渐增多,表示春季的到来。
这个阶段一般是降雨最多的时候。
惊蛰:意为“蛰伏的动物惊醒”,代表春天渐近的预兆。
此时寒冷的天气逐渐消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
春分:春分表示昼夜相等,标志着春季正式来临。
它代表着冬季的结束,昼夜渐长,气温逐渐回升。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气温回升的时候,大地万物开始萌发。
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扫墓缅怀亲人。
谷雨:意味着农作物播种的好时机,是春季收获的领头节气。
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也是春季田间劳动的黄金时间。
立夏:表示夏天的开始,此时阳光变得更加强烈,气温也开始回升,是草木茂盛之时。
小满:是春季种植作物的好季节,也是夏季的前奏。
此时田野里的作物开始渐渐长大,人们正式进入夏季农时。
芒种:指谷类作物籽粒成熟的时期,此时气候渐热,万物茂盛,稻谷、麦类等开始陆续成熟。
夏至:夏至是一年的中心点,也是阳光最直射的时刻。
此时,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气温开始逐渐升高,炎热的夏天正式开始。
小暑一般是最热的季节之一。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节气里气温达到最高峰。
此时,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立秋:是代表秋季来临的节气。
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
处暑:处暑是像往常一样炎热的日子,但可以感觉到一丝凉意的时候。
这意味着炎夏即将过去,秋季的气息逐渐强烈。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开始,意味着天气逐渐凉爽,晨起时,地面上会有露水。
秋分:秋分和春分一样,是一年中昼夜相等的一个节气。
节气的含义与来历
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 觉到早春的气息。 • 历史演变:我国历史上的立春文化丰富多彩,包括祭祀、春游、鞭春牛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 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也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
来历
要点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 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 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要点二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 寓意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 “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 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06
雨水:降雨增多,滋润大地
雨水节气的定义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标志着降雨开始增多,大地逐渐回春 。
雨水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 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雨水节气的气候特点
01
02
03
气温逐渐回升
雨水节气后,气温开始逐 渐回升,春天的气息愈发 浓厚。
降雨增多
随着气温的升高,暖湿气 流开始活跃,降雨逐渐增 多。
季节转折点
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标志着一个新的轮回已开启。在传统 农耕社会中,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 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春的来历
• 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立春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 太阳黄经度数确定:立春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干支纪元,以寅
二十四节气各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农业应用、注意事项和民间说法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农业方面,立春是开始准备春耕的时间。
农民们会开始清理田地、准备种子和农具。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春季流行病的发生。
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春卷等。
2.雨水:表示降水量逐渐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农民们会根据雨水情况来安排灌溉和施肥。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雨水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认为雨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惊蛰:意味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在农业方面,惊蛰是开始春耕的好时机,也是防治害虫的关键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预防害虫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
民间有吃梨的习俗,认为惊蛰吃梨可以润肺止咳。
4.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
在农业方面,春分是种植春季作物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播种、施肥和灌溉。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天气变化,防范倒春寒的影响。
民间有春分立蛋的习俗,认为春分这天可以把鸡蛋立起来。
5.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有扫墓祭祖的传统。
在农业方面,清明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期。
农民们会继续进行田间管理和作物的移栽。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民间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6.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在农业方面,谷雨是谷类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强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民间有喝谷雨茶的习俗,认为谷雨茶有清火明目的功效。
7.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在农业方面,立夏是管理田间、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暑降温,及时给农作物浇水。
民间有吃立夏蛋的习俗,认为立夏吃蛋可以强身健体。
8.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在农业方面,小满是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令狐采学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中国24节气表和含义
中国24节气表和含义
1.立春。
含义:春季开始。
2.雨水。
含义:天气变暖,开始下雨。
3.惊蛰。
含义:开始打雷,气温回升。
4.春分。
含义:昼夜平分。
5.清明。
含义:天气晴朗,万物生长。
6.谷雨。
含义:开始降雨,对农作物有益。
7.立夏。
含义:夏季开始。
8.小满。
含义: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
含义:芒种忙种,是农耕文明中对这个时令的注解。
10.夏至。
含义: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11.小暑。
含义:开始变热。
12.大暑。
含义: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
含义:秋季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
含义: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
含义: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
含义:昼夜平分。
17.寒露。
含义: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8.霜降。
含义: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
19.立冬。
含义:冬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寒冷。
20.小雪。
含义:开始下雪。
21.大雪。
含义: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
含义: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
含义: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24.大寒。
含义: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十二节气
四、二十四节气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读一读:
节日的由来
2、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天气、时令
说一说: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中国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12个月里。
②七十二候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
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
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农历二十四节气释义立春正月节: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为春季开始,是为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农民开始播种。
雨水正月中: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太阳过黄经三百三十度为雨水。
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
农民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方解冻,冻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
惊蛰二月节: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为惊蛰。
天气回暖,蛰伏中的昆虫相继苏醒。
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莺鸣叫、鸟高飞。
春雷是这节常见的自然现象。
春分二月中: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
春分是春天的中间。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个季节的中间。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
清明三月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农历清明当日为清明节。
太阳过黄经十五度时为清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温暖、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节气划分方式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八个节气;2.象征温度变化的有:;3.反映降水量的有: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之意,小暑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的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立春: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雨水:这时春风吹遍,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 惊蛰/▲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 春分/▲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
这二十四个节气包含
了对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二十个主要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介绍二十个主要节气的含义及其来历。
立春
含义: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意味着寒冬将至,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来历:古人观测太阳位置,认为在立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故定为
立春。
雨水
含义: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气温回暖,雨水增加,充分滋润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来历: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增多,有助于田间作物的生长。
惊蛰
含义: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频繁响起,宣告冬眠的生灵将苏醒,万物生长。
来历: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出现的时候,蛰,即冬眠,表示冬眠的动物要苏醒。
(以下为其他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共计20个)
…
请根据需求继续添加相关节气的内容,总字数达到1500字以上。
二十四节气
•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 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
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 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 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
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 气。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继
• 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 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 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 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 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 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又称 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 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 冬小大寒。
一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 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 年逢八、廿三。
•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 蛰,春分,清明,谷雨。
•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 种,夏至,小暑,大暑。
•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 露,秋分,寒露,霜降。
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 太阳到达黄经春分0°。春分的意
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 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
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 中,平分了春季。
•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 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 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 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 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 寒温各半的时期,所谓“春分者,阴阳相半 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老百姓说“春分春 分,昼夜平分”就是这个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春(2月3日—5日):“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来临预示春天万物复苏天气转暖,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春天正式从这一天拉开了帷幕立春位居计四节气之首,人们自古就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过后五日,蛰居的虫类慢慢地从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中之冰开始融化,但尚未融化完全,鱼儿在水面游动。
俗话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意味着春耕忙碌的季节就要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还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民间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这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雨水(2月18日—20日):随着气温的回升,冰雪开始融化,空气湿度加大雨水逐渐增多。
雨水的到来,正符合农民春耕播种的需求,所以古人以此为名。
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侯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说的是水獭感知水暖上游,捕食后往往吃两口就扔在岸上,古人认为这是以鱼祭水;雁为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去江南,它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飞;雨媚风娇,草长莺飞。
惊蛰(3月5日―7日):“蛰”即藏的意思,动物冬眠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表示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昆虫之意。
古语云“惊蛰过,暖和和”,惊蛰这一节令前后,天气回暖。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千媚百态。
仓庚为黄鹂,黄鹂最早感阳春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
古称布谷鸟为鸠,春天时因为“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这是古人对周围的景物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误解。
在惊蛰节气前后,动物开始繁殖,鹰和鸠的繁育途径大不相同,附近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春分(3月21日—22日):“分”就是半的意思,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这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的农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玄鸟”即为“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燕子”,燕春分而来,秋分而去,“燕来还识旧巢泥“;雷为阳气之声,春分后出地发生,秋分后入地无声;电闪雷鸣,不再春雨潇潇,已是”花落知多少“了。
清明(4月4日—6日):《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气温已经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清明祭祖的习俗据传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扩展到普通百姓:进而沿袭成为中华民族扫墓祭祖的节日。
谷雨(4月19日—21日):|以有“雨生百谷”之说,谷雨前后雨水增多,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寒潮天气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立夏(5月5日—6日):“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这表示夏季的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民们要开始繁忙的农事活动了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民间还有夏至日称体重的习俗,因为夏季炎热,人们容易消瘦,所以祝福人们不要瘦,;
小满(5月20日―22日):“满”就是饱满之意,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麦类等夏熟作物已经结果,但未成熟。
芒种(6月5日—7日)“芒”是指某些禾木科植物种子壳尖端的细毛,“种”是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有芒的的麦类作物已经成熟,是农民散播播种、夏种繁忙的季节
夏至(6月20日—22日):“至”也有极点的意思。
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开始收藏的节气。
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将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古代夏至是个传统节日,宋代、清代时,夏至日全国放假。
小暑(7月6日—8日):“暑”是炎热的意思“/隔”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到最热时分期间,农作物都进入了成长阶段需要加强管理
大暑(7月22日—24日):这个时候是·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最高。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这个时候常伴随着频繁的旱涝、风灾。
这个时候,喜热农作物生长最快。
农谚说“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这都是根据大暑对后期天气的预测
立秋(8月7日—9日):“立秋”指的是植物开始结果,收获的季节到了。
农谚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就指立秋日。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虽然天气转凉,但是有时也会很热所以有“秋老虎”一说。
处暑(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秋高气爽的秋天即将到来。
俗语云“争秋夺暑”就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秋季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故处暑是夏秋的过渡季节。
白露(9月7日―9日):早晨地面的水汽开始在草木上凝结成露水,故称之为白露白露前后,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气温迅速下降,并伴随着绵绵秋雨,天气开始转凉。
谚语“白露白迷迷”说的就是这种景象。
秋分(9月22日—24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太阳继续向南移移至赤道附近时秋分就到来了。
和春分一样,这一天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以后气温逐渐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说法
寒露(10月8日—9日):寒露前后,空气中的水汽不仅凝结成露水,而且还伴随着阵阵寒意。
农谚曰“寒露一到百草枯”表明此时气温已经降低到农作物生长的极限。
预示着冬季要来临了气候的寒冷将逐渐加强。
霜降(10月23日―24日):气温进一步下降,空气中开始出现霜冻现象。
此时处于秋冬过渡期,气温骤降,天气转寒,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
因此要做好农作物防寒保温工作。
立冬(11月7日一日):立冬之后,冬天正式开始:江南此时栽冬麦,移油菜。
汉魏时期,天子要在这―天率领群臣祭祀并安抚人民民间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小雪(11月22日―23日):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加强,气温急剧下降,会下雪,是初雪阶段但胜财,次奶多:
大雪(12月6日一:日):降雪的天数和降雪量相比小雪时节增多,地面出现积雪情况冬至(12月21日—23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也形成了各种冬至的习俗,有的地方冬至的时候要吃馄饨、赤豆粥、黍米糕等食品也有的地方吃水饺或者汤圆
小寒(1月5日—7日0:小寒节气处于隆冬“三尤前后,标志着全国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俗语“热在三伏,冷在三尤咧、寒大寒,滴水成冰”其寒冷程度可以想象,因此要做好保暖工作
大寒(1月20日—21日):这一天天气冷到极点,已经到了天寒地冻的时期,此时寒潮频繁南下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下面几个节气尤为重要。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合称“四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古代还有“二分”“二至”的说法,“二至”是夏至冬至的合称。
二分”是春分和秋分的合称二分”“二至”是四季的代表。
这几个节气对气候和农作物的种植收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