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手术治疗
意识清醒轻度嗜睡,瞳孔无变化,血肿量幕上<30ml,幕下<10ml,层 厚<10mm,中线结构移位<10mm,且病情稳定者可予以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指针
1、意识程度加深 2、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大于2.7KPA,并呈进行性升高 3、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4、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 5、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大于20ml,幕下大于10ml可考虑手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脑水肿高峰输液速度成人60滴/分,老人、儿童、心功能不全者,小于40滴/分
3.静脉营养可使用三升袋。未使用三升袋,静脉点滴脂肪乳和氨基酸时,先滴脂肪 乳,后用氨基酸
4.危重患者,开放两条静脉道路,以备急救时使
(四)做好引流管护理
鉴别与诊断
与硬膜下血肿呈梭形高密度鉴别
预后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死亡率与手术前病人意识直接相关,在急性硬膜 外血肿的病人中死亡率为>40%,而在那些术前清醒不伴有神经功 能损害的病人,死亡率几乎为0,患者合并有脑挫伤,硬膜下血肿, 死亡率是上述合并损伤的4倍。高龄、临床状态差、血肿体积较大, 严重的中线移位和术后颅内压继续较高者,提示预后不良。所以能 否早期诊断和清除血肿是决定病人预后的关键。
硬膜外血肿
张明明
一、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图片2
硬膜外血肿的定义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 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 亚急性,慢性较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 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 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6、CT检查血肿较大,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7、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者
术前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复查CT,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术后护理
一)一般护理
1.神志不清的患者,提供完全补偿的护理。照顾其冷暖、卫生、活 动、饮食等满足生命基本需要
2.神志清楚的患者,提供部分补偿的护理,协助患者做好保暖、清 洁卫生、床上活动及喂饭等
3.三天内绝对卧床休息,以后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床上翻身、床上 活动、床上坐起、下床三步法及偏瘫肢体的功能锻炼
4.口腔护理:根据生活自理能力,协助口腔护理
术后护理
5.体位护理:(1)常规健侧卧位。禁止患侧卧位,避免头部伤口受 压。病情稳定,床头太高15~30度 (2)有脑脊液漏的患者平卧或患侧卧,严禁床头抬高、头下枕冰 和枕头、下床活动,绝对卧床2~4周
1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 硬膜占,颅内血肿25%-30%,主要以急性 发生为主。 2、 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常伴有骨折。 3、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 导致血肿。 4、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发生机制
多因头部受过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 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 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清醒期典型中间的临床表现 2、颅内压增高 剧烈头痛 烦躁不安 喷射性呕吐 3、神经系统症状 (1)瘫痪 (2)血肿侧瞳孔逐渐增大 (3)对光反射消失或减弱,对侧肢体完全或不完全瘫痪
(4)去大脑强直
5、血压高、心率和呼吸慢
出血来源
1、脑膜血管
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其以脑膜中动静脉最常见 2、静脉窦 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骨折会使其受损 3、颅骨板碍静脉
出血量有限,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 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2)消化系统:应激性溃疡(咖啡色胃液、黑便); 胃肠功能障碍(胃部排空延迟、胆汁返流、胃瘫、腹泻、 便秘) (3)循环系统:高血压、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
(4)泌尿系统:急性肾衰(少尿、多尿、无尿);尿 路感染(尿管内见絮状物、肉眼血尿);外伤性尿崩
术后护理
三)用药护理
1. 甘露醇滴速大于120滴/分,甘油果糖60—80滴/分。甘露醇使用时间间隔4小时以上。 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剂不能连续使用,须间隔交替使用。速尿常于静脉 输白蛋白后30分钟静脉注射
(3)伴有盆骨骨折者,平卧位,禁止侧卧、床头抬高,以避免盆 骨负重而影响盆骨骨折愈合
(4)肥胖患者、有胸腔闭式引流者,半卧位
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 1.监测并记录T、PR、Bp、PU、CO、SpO2、GSC评分,异 常情况与医生联系 2.各系统观察评 估各种风险 (1)呼吸系统:呼吸道梗阻(舌根后坠、呼吸道分泌 物);呼吸功能衰竭;下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