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学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学案5篇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学案5篇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学案1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关于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到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初中探究课教案化学
初中探究课教案化学适用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2. 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材和试剂;3. 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和试剂;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记录表;3. 实验报告模板;4. 安全注意事项提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实验在化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你们对化学实验有什么了解和体会呢?二、实验操作(40分钟)1. 教师示范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2. 学生自主操作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的规律和结论。
三、实验报告(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2. 学生交流实验心得和体会。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2. 学生分享对化学实验的感想和建议。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要内容和实验技巧;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2. 阅读相关化学实验知识,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这堂化学探究课通过实验操作和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升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探索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探究式教案初中化学
探究式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的组成以及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情况。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分类原则。
3.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原则。
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中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分布关系。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分类原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显示一个装有各种原子模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分别有什么作用?不同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2. 引导学生讨论并梳理出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即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情况。
二、探究活动1. 实验一:使用示波器和电子束仪观察电子在原子中的行为,让学生体会电子的轨道运动和能级跃迁。
2. 实验二:通过射线衍射实验,让学生了解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
三、讲解元素周期表1.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并向学生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分类原则。
2.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将元素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并讨论各组元素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实践应用1. 组织学生进行班内元素周期表观察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规律。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某一元素的性质,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总结与评价1. 请学生总结探究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 提问学生元素周期表中存在的规律和特点,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2. 提出一个化学探究课题,并撰写提纲。
附:教学材料1. 原子模型图片2. 示波器和电子束仪3. 射线衍射实验器材4. 多媒体资源:元素周期表图片5. 实验报告格式范本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化学探究课程,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的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帮助学生了解酸碱中的中和反应,并掌握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实验材料:
- 硫酸(5%)
- 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
- 酚酞指示剂
- 玻璃棒
- 试管
实验步骤:
1. 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等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在硫酸试管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
3. 使用玻璃棒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溶液中,直至试管中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
4. 记录溶液混合时出现的变化,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或者温度变化。
5. 分析反应产物及观察结果,总结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实验前准备:
- 学生需要提前了解酸碱中的基本知识,了解酸碱中性化反应的原理。
-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并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需要小心操作化学药品,避免溅射到皮肤或眼睛中。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用具,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台的稳定性,避免试管倾斜或倒下。
实验评价: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实验结果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性物质检测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酸、碱和中性物质的检测方法,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
1. 盐酸(酸性物质)
2. 碳酸钠(碱性物质)
3. 红、蓝、黄石蕊试纸
4. 蒸馏水
5. 试管
6. 手套、护目镜
实验步骤:
1. 依次在三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盐酸、蒸馏水和碳酸钠溶液。
2. 分别将红、蓝、黄石蕊试纸插入三个试管中。
3. 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 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试管中物质的酸碱性质。
实验内容分析:
1. 盐酸为酸性物质,对红石蕊试纸为红色。
2. 蒸馏水为中性物质,对蓝石蕊试纸无明显变化。
3. 碳酸钠为碱性物质,对黄石蕊试纸为黄色。
实验拓展:
1. 可以用其他酸碱中性物质进行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 让学生自行创新实验方法,检测日常生活中其他物质的酸碱性质。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时务必戴手套和护目镜,注意化学品的风险。
2. 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保持安静,专心实验,不得滥用实验器材。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酸碱中性物质的性质,并且培养了实验观察和判断的能力,对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验探究化学初中教案
实验探究化学初中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氧化反应,了解金属与非金属在氧气作用下的不同表现,并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实验材料:
1. 长烧杯或试管
2. 长烧杯或试管架
3. 铁、铜、铝、锌等金属样品
4. 硫粉
5. 碳粉
实验步骤:
1. 取一根铁钉、一根铜棒、一小块铝箔和一小块锌箔,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将试管固定在试管架上。
3.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硫粉。
4. 将试管中的金属样品与硫粉充分混合均匀。
5. 用酒精灯或其它火源加热试管底部。
实验原理:金属与非金属在氧气的作用下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相应的化合物。
在此实验中,金属与硫粉混合加热,则会发生金属硫化反应;非金属与硫粉混合加热,则会发生非金属硫化反应。
通过观察金属和非金属的氧化反应,可以了解它们在氧气作用下的化学性质。
实验结果:
1. 铁与硫粉混合加热,产生黑色的铁硫化物。
2. 铜与硫粉混合加热,产生黑色的铜硫化物。
3. 铝与硫粉混合加热,产生铝的氧化物和硫化氢气体的气泡。
4. 锌与硫粉混合加热,产生白色的锌硫化物。
实验总结:通过此实验,我们观察到金属和非金属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不同的氧化反应,产生相应的化合物。
不同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氧化反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我们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性质。
拓展实验:可以将铁、铜、铝、锌等金属样品与碳粉混合加热,观察其氧化反应的结果,并比较不同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反应之间的异同。
初中化学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题教案
探究题目:如何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1. 目标设定:
-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 掌握利用实验方法来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2. 探究步骤:
步骤一:测定元素的导电性
1) 准备一个导电实验装置,将待测试的元素依次接入电路中。
2) 测试不同元素的导电性,观察是否能导通电流。
步骤二:观察元素的物理性质
1) 观察不同元素的外观和质地,记录下它们的颜色、光泽和硬度等特点。
2) 比较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外观上的差异。
步骤三:利用酸的反应性来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1) 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依次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它们的反应情况。
2) 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颜色是否发生变化等现象。
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 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判断每个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 总结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区别,并归纳出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方法。
4. 总结及思考:
- 通过本次探究,学生能够加深对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了解,掌握区分它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 学生可以思考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5. 探究结果展示:
-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实验结果、观察数据和总结报告等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成果。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篇1)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理解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为什么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与“-”以及为什么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用分数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的训练,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化。
二、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四、学情分析:热化学方程式是学习热化学的重要工具,教材从化学方程式只能表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时原子重新组合的情况,而不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个局限入手,说明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必要性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重点介绍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化学方程式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键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五、教学方法: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是教学具有针对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中物质的消失与生成
实验目的:通过此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中物质的消失与生成规律,增强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反应,当强酸与强碱按化学计量比混合时,会产生中和反应。
在此过程中,酸和碱相互中和,生成水和盐。
实验材料:
1. 盐酸溶液
2. 氢氧化钠溶液
3. 酚酞指示剂
4. 试管
5. 坩埚
实验步骤:
1.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在每只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盐酸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4. 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观察到颜色维持不变为止。
5. 用坩埚进行热分解干燥,观察物质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前后物质的性质和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
1.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
2. 酚酞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粉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淡紫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现无色。
3. 在中和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相等,同时生成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讨论:
1. 酸碱中和反应中,物质的消失与生成的规律是怎样的?
2. 哪些指标可以用来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了?
3. 修改实验条件,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实验总结:
通过此实验,我们深入探究了酸碱中和反应中物质的消失与生成规律,加深了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九上化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九上化学实验课教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氢气的性质,深入了解氢气的性质和特点。
二、实验器材和药品:
1. 氢气发生器
2. 点燃氢气的工具
3. 试管
4. 磁铁
5. 碱性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将氢气发生器连接好,添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氢气生成。
2. 用试管接收氢气,用磁铁放在氢气试管附近,观察是否有反应。
3. 将点燃的木柴放在氢气试管附近,观察是否有反应。
4. 将试管内的氢气放入碱性溶液中,观察是否有反应。
四、实验结果:
1. 用磁铁靠近氢气试管时,磁铁不受吸引。
2. 将点燃的木柴放入氢气试管中,氢气扑灭火焰。
3. 将氢气放入碱性溶液中,观察到氢气与碱性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五、实验结论:
1. 氢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
2. 氢气不支持燃烧,但可与氧气发生爆炸性反应。
3. 氢气可与碱性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物。
六、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氢气泄漏引起危险。
2. 点燃氢气时,保持距离,避免火源接触氢气发生爆炸。
七、实验教学反思: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氢气的性质和特点,增加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实验专题(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 学案
实验专题(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1.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CO2和NaOH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和其他同学一起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来验证。
(1)请你帮小明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甲、乙中的现象分别是__软塑料瓶变瘪__、__瓶吞鸡蛋__。
(2)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密闭的空间里消耗二氧化碳,使气体压强减小__。
(3)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造成气压减小__。
他思考后又补充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是__取一个与甲装置同样大小和质地的软塑料瓶,充满二氧化碳后,注入与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相同的水,振荡,比较瓶子变瘪的程度__。
2.同学们利用如下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CO2能与NaOH反应。
(1)打开K1、K3,关闭K2,当D中出现__紫色石蕊溶液变红__的现象时,可确定C中收集满CO2。
(2)C中收集满CO2后,关闭K1,打开K2,将注射器中5 mL浓NaOH溶液推入C中,观察到D中液体流入C 中,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①小明发现此装置有明显不足,认为应该在__A、B__(填装置字母序号)之间增加洗气瓶E,其作用是__除去HCl气体__。
②改进装置后,小红认为要想证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还应利用上述装置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方案是__向注射器中注入一定量水,将5__mL水推入装置C中,重复实验,观察到D中液体倒吸的量小于推入NaOH时的量,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__。
3.如图1是利用数字化仪器测定CO2含量的探究实验。
图1(1)按照图A所示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轻推或轻拉注射器活塞,松开活塞后,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来的位置__。
(2)用装置A制取CO2气体,并分别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两锥形瓶气体备用,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应选用的装置为__B__(填“B”或“C”)。
初中九下化学实验现象教案
初中九下化学实验现象教案
实验内容:观察不同金属与盐酸的反应,比较它们的活性顺序。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现象,探究金属的活性大小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器材:锌钉、铁钉、铜钉、盐酸、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玻璃棒、砂纸
实验步骤:
1. 将三根金属钉分别用砂纸打磨干净,确保表面光滑。
2. 准备三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盐酸,使其中金属钉完全浸泡其中。
3. 观察并记录每个金属钉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溶液变色等情况。
4. 观察并比较每种金属与盐酸的反应活性,记录下活性顺序。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酸液溅到皮肤和眼睛。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试管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结果应及时记录并整理,便于后续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
铜钉与盐酸无反应产生;铁钉与盐酸反应较慢,产生气泡且溶液变色为橙色;锌钉与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色为无色。
综合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金属的活性顺序为:铜<铁<锌。
金属的活性大小决定了其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剧烈程度,活性越大的金属与酸的反应越剧烈。
这一实验结果也符合金属的活性顺序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学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药品,包括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硫酸、氢氧化钠等。
同时进行实验台的清洁工作,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2. 实验操作:将试管架装好,用试管夹夹住一个试管,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同时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和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 实验总结: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总结,总结出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板书:
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
2. 实验操作
3. 数据记录
4. 结果分析
5. 实验总结
思考问题: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原理是什么?
实验要点: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
实验环境:实验台清洁整洁
教学反思:本次实验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注意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避免意外发生。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清理实验器材并检查实验环境的整洁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整洁。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预习学案(含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预习学案【知识清单】一、常见仪器1.反应容器(1)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烧杯用作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2)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等;(3)间接加热的仪器(须垫石棉网):烧杯、锥形瓶等。
(4)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等。
(5)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锥形瓶等。
2.加热仪器(1)酒精灯:用于加热,加热温度一般为400℃∼500℃。
(2)酒精喷灯:火焰温度高于酒精灯,可达1000 ℃左右,用于加热需较高温度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3.存放物质的仪器(1)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2)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以做洗气瓶;(3)集气瓶:用作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用于有关气体的化学反应的容器;(4)滴瓶:用于存放液体药品。
4.需要磨砂处理的仪器:细口瓶、广口瓶、集气瓶、滴瓶、分液漏斗。
二、化学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取用原则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约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取用药品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③剩余药品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使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直立”。
②取用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时应用镊子夹取,步骤:“一横、二放、三慢竖”。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滴管吸取法:使用胶头滴管时,滴管竖直悬空,不能伸入其中,更不能相碰。
吸液后胶头滴管不可倒置或平放,防止药液腐蚀橡胶帽。
若用滴管取完液体后,可用少量清水冲洗,以备再用。
滴瓶上的滴管,不可交叉使用,也不可用清水冲洗。
②倾倒法: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倒入试管。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一些溶解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现象及特点。
2. 概念讲解:介绍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 因素探究: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因素,并进行实验探究。
6. 结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三、作业安排:
1. 自主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溶解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的应用领域及重要性。
四、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检测测验:利用选择题或解答题形式检测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及特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实验项目,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初中化学实践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实践探究题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2. 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识别方法;
3. 观察金属和非金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区别。
二、实验材料:
1. 金属样品:铁钉、铜片、铝箔;
2. 非金属样品:木炭、硫粉、碳酸钙;
3.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钳子、铁镊等;
三、实验步骤:
1. 将金属样品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
2. 将非金属样品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
3. 观察金属和非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的物理性质变化;
4. 将金属和非金属与酸反应,观察化学性质变化;
5. 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
1. 金属在加热过程中通常会发光、发热,并发生形状变化;
2. 非金属在加热过程中通常不会发光、发热,并有可能变成气体或产生焦炭;
3. 金属与酸反应会发生气体产生、放热的化学反应;
4. 非金属与酸反应会放热、产生气体,并有可能溶解或变色的化学反应。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区别,同时也学习了识别金属与非金属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性质特征来判断材料的成分,并更好地理解化学科学原理。
初中化学探究课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课教案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及其实验现象。
3. 学会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实验操作。
难点: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酸碱指示剂、试管、PH试纸等。
2. 实验原料: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3. PPT课件,实验操作步骤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牛奶变酸等。
2. 概念讲解:讲解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说明它是一种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结果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机理。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帮助学生反思并评价本次探究。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提出一些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问题,并在下节课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教学,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初中化学实验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优秀教案
实验名称:硫酸钠与氢氧化铜的反应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硫酸钠与氢氧化铜的反应过程;
2. 发现硫酸钠与氢氧化铜发生反应后的变化。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
1. 硫酸钠溶液(Na2SO4)
2. 氢氧化铜溶液(Cu(OH)2)
3. 试管
4. 观察管
5. 火柴
三、实验步骤:
1. 取一根试管,加入适量硫酸钠溶液;
2. 在同一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铜溶液;
3. 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溶液;
4. 用观察管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5. 点燃一根火柴,将其放入试管口。
四、实验现象与解释:
1. 实验过程中,会发现试管中的溶液开始变色,从透明变为深蓝色;
2. 火柴点燃后,放入试管口,会听到“爆炸”声音,同时试管口有火焰喷出。
五、实验结论:
1. 硫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其特性为深蓝色;
2. 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导致试管口有火焰喷出。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应注意安全,避免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2. 切勿将火柴放入溶液中;
3. 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清洗干净。
七、实验延伸:
1. 可以探究硫酸钠与其他金属离子的反应;
2. 可以进一步研究生成深蓝色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这份初中化学实验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反应过程并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
理和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学案课题:实验探究1.碳酸钙是一种白色固体,可溶于稀盐酸并产生无色气体。
某同学想知道稀盐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Cl-)能使碳酸钙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
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右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完成这次探宄话动。
(1) 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过实验①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碳酸钙并产生无色气体,还需要进行实验③和④:在③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④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的探究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猜想二:铁>铜>锰;猜想三:。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第一组验证猜想一。
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2)第二组验证猜想二。
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中,观察现象。
(3)第三组验证猜想三。
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
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验证甲、乙、丙、丁4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盐溶液中;④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
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
3.请你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1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①组药品,该组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选择第③组药品的原因是。
(2)选择装置。
通过对制取氧气装置的分析,他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你认为他选择的依据是。
(3)制取气体。
将药品装入所选装置制取气体,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是。
(4)气体检验。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因此他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他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4、类比法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
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⑴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⑵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实验二:小明用右图装段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A装置中黑色固体粉末是(填化学式),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⑶讨论交流: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
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处理的方法是。
5、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
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填表结论:金属活动性Al >Fe >Cu(2)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Fe>H>Cu的结论。
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六、.某工厂产生的铜屑中含有少最铁屑.现要回收利用其中的铜,需除去其中的铁屑,张山同学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方案:(1)以上两个实验方案中,从回收利用率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
(2)两个方案中都有过滤操作,该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3)写出两个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方案甲方案乙(4)你能否再设计一个不同原理的方案?写出你的方案6.(5分)如右图所示,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
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她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I)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的(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请填写下表:7.(8分)小红同学想探究实验室中碳酸钙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横线上的①.~.⑦.七个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作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CaCl2。
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1)请你写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别取少量该废液和CaCl2溶液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试验,结果两支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你认为小红的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她的猜想,理由是。
(4)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填字母:A、石蕊试液B、氢氧化钠溶液C、稀盐酸)来代替酚酞试液,理由是。
(5)若实验证明了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反应完成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CaCl2一种溶质的溶液。
8、实验室现有四种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分别为无水硫酸铜、硝酸钡、氯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中。
为区分它们进行了下列试验步骤一:将四种固体分别编号为A、B 、C、D步骤二:取少量上述白色固体样品分别放入四支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固体全部溶解,且C溶液呈蓝色,则C是(化学式下同)步骤三:取少量A、B、D的溶液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向三种溶液中各加入适量C溶液,装有B 溶液的试管中产生蓝色沉淀,则B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有A溶液和D溶液的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
步骤四:为进一步区分A和D,另用两只试管分别取少量A溶液和D溶液,加入适量的溶液;若装有A溶液的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则A是9.(6分)端午阳节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
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你的新猜想:。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NaOH溶液部分变质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 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⑵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强化训练1、在装有CaCl2 AgNO3 HCl Na2CO3四种无色溶液细口瓶上,分别贴有A、B、C、D编号,它们两两混合产生现象为:A+B→有气体产生A+C →有沉淀生成C+D→有沉淀生成B+C→无现象产生试回答(1)A、B、C、D各是哪种物质?(2)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怎样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1)氧化铜中混有少量木炭粉(2)木炭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铜(3)熟石灰中混有少量生石灰(4)生石灰中混有少量石灰石3、怎样将粗盐中的MgCl2 CaCl2Na2 SO4等杂质去除,得到干燥纯净的食盐氯化钠?(1)加水溶解:目的是将食盐(2)加过量BaCl2溶液:除去(3)加过量Na2CO3溶液:除去(4)加过量NaOH 溶液(进一步除去(5)过滤( 除去生成的全部(6)用盐酸进行中和滴定,使溶液的P H 值为7(7)将溶液加热蒸发,得食盐晶体。
4、如何用氧化铜、水、盐酸、氢氧化钾固体、铁屑制取Cu(OH)2 和Cu?写出主要步骤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用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层制得水煤气,其主要成分是CO H 2和少量CO 2 H 2O ,如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 和H2A B C D E(1)水煤气通过上述装置的顺序应是 ,(2)气体经过C 、D 、E 装置时都应从(长管或短管)通入 ,(3)说明各装置的作用正确的连接顺序是:6、由三种混合气体A 、B 、C ,都可能含有H 2 CO CO 2中的一种或几种。
现将它们分别通过足量的下图所示各物质,根据下表纪录的(1)(2)(3)(4)各处的实验现象,确定A 、B 、C 所含气体的化学式填在表中结论栏内。
完成下表(1) (2) (3) (4)问题1: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的目的是7、有一包干燥的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CaCl2 KNO3 FeCl3 Na2CO3种的某一种,现实验如下:(1)加水溶解混合物,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滤液无色。
FeCl3黄色,去除可能性。
白色沉淀可能是CaCO3(2)向白色沉淀中加稀盐酸,沉淀消失,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无色气体。
白色沉淀确定是CaCO3(3)在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由此推断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和。
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为8. 氨气是无色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在通常状况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在实验室里,常用由氯化铵和碱石灰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来制取氨气。
氨气是工业上生产硝酸的重要原料,在一定条件下(高温、雷电)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根据上面文字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室制取氨气时,采用的发生装置与实验室制取___________(填O2或H2)的发生装置相同.请写出该发生装置所用的仪器名称(至少三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要收集氨气,只能采用__________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⑶工业生产硝酸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化学小组的同学为验证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的燃烧产物,并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注:反应前全套装置中残留的空气及反应后A瓶内残留的燃烧产物均忽略不计,且各装置均能吸收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