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安楠
戴安澜(1904.11.251942.5.26)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人,名衍功。
黄埔军校第三期,陆军第五军200师少将师长,远征缅甸殉国,追赠晋升中将。
戴安澜在六岁时进清晚期著名作家周绍封塾馆就读,取学名"炳阳"。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周绍封老师说:"此子秉赋优异,后必有成”。
1922年,考入由陶行知、姚文采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的南京安徽公学学习。
在五·四"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年轻的戴安澜有志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
他提出:"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壮有所归,老有所养。
”期盼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1924年3月,他从在广东粤军第四师任团长的叔祖父戴端甫的来信中,获悉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消息,在端公的召唤下,他与本乡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广州,先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二等兵。
同年年底,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队,更名"安澜”,自号"海鸥”,以表达自己要力挽狂澜,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生;要象不怕大海风暴中的海鸥一样去勇敢搏击。
1925年7月1日升为学生队,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
1926年1月,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后擢升为连长。
在1928年5月北伐中,戴安澜亲历日寇制造的"济南惨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惨无人道侵略行径极为愤慨,决心要与日寇拼杀到底,直至将他们赶出中国。
1933年1月任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
1933年3月8日奉张学良命令率团随十七军北上,血战古北口。
由于他勇敢善战,在战场上光荣负伤,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此战后,他深感当时部队中战士英勇,但不善保护自己去消灭敌人,因而撰写了军事训练专著"痛苦的回忆'。
"七七事变"后,抗日统一战线建立,他极为振奋,所在部队奉命奔赴华北抗日战场,不久被提升为七十三旅旅长,为了表示抗日的决心,决定化名"戈挥日",留在华北打游击,抗击日寇。
1938年3月15日,他奉命率部参加鲁南台儿庄会战,担负着阻击北面之敌的任务,他火攻陶墩,计取朱庄,激战郭里集,与兄弟部队合围,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
战后,获得华胄荣誉勋章,擢升为八十九师副师长。
是年夏天,又投入保卫武汉的外围战,与兄弟部队一起,痛击从九江进犯的日军第九师团,日军损失惨重,敌人曾先后补充兵员达九次之多。
因而获记大功一次。
1939年1月,在湖南湘潭升任第五军第200师师长。
他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撰写了《自讼》一书,他说,这是"一方面为检讨过去的缺失,一方面是确定今后生活的正当途径。
",以认识形势并鞭策激励自己。
戴安澜军旅一生,勤奋学习,从不间断。
林森称誉他为儒将风徽。
他经常将学习的心得及做人的要求写下来给其所属部队的各长官。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
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他为自己提出四条准则:毁誉不闻,宠辱不惊,安危不动,得失不患。
他还认真总结军事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又写成了《磨励集》及《<磨励集>续集》,详述班、排、连的攻防和射击教育,作为训练部队的教本。
当年11月挺进桂南参加昆仑关大战,三失三克昆仑关,击毙了日前线指挥官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坚守了阵地。
在昆仑关战斗中他身负重伤,由于战功卓著得到四等宝鼎勋章。
1942年3月1日,应盟军要求,中国政府组建远征军,远征缅甸,戴安澜将军率200师先期入缅,直抵缅甸中部重镇东瓜(又名同古),协同英军作战。
由于英军临时决定撤出,为阻击日军北上的重任就落在中国军队的身上。
在孤军深入作战的情况下,戴安澜给妻子王荷馨写下遗书,决心为国捐躯,他在遗书中写道:"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从3月18日至3月29日,戴安澜将军指挥200师坚守东瓜,同四倍于己的日军作战,苦战十二天,歼敌五千多人,争取了时间,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名震世界。
蒋介石电赞: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
了日本军队的武士道精神。
1942年4月23日到4月25日率2OO师攻克棠吉,给日军以重创。
后因盟军战略配合失误,全线退撤。
1942年5月18日,2OO师在撤退途中第五次与日军遭遇,戴安澜将军亲临第一线指挥,不幸受重伤。
终因伤势过重,没有药品,又遭受雨淋日晒,于5月26日下午5时4O分,在缅甸茅邦村壮烈以身殉国,年仅38岁。
1942年6月7日,戴安澜遗骸经云南腾冲回国,一位7O岁老华侨被戴师长的精神感动,献出自己的楠木棺材,将戴师长的遗骸置于棺内。
1942年7月15日昆明举行万人公祭;7月27日贵阳市举行悼念仪式;回返广西全州途中,沿途各城邑,都摆设供桌,素烛鲜花,倾城祭奠。
1942年10月6日,国民政府追赠晋升戴安澜为陆军中将,12月31日批准他的英名入祀首都忠烈祠,同时入祀省、县忠烈祠。
8月18日贵阳中央日报出版《戴安澜将军出国作战日记》。
在桂林编辑出版《戴安澜遗集》一书。
当年10月29日,由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颁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国同盟军将领之杰出勋章懋绩勋章(又称军团功勋勋章)给戴安澜将军,他是第一个受此殊荣的中国军人。
1943年4月1日,在广西全州隆重举行全国追悼大会,一万多人参加,全国各地派代表前往致奠。
国共两党领导人都撰写挽联、挽诗、挽词。
毛泽东的挽诗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的挽词: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朱德和彭德怀的挽联:
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邓颖超的挽词:
气壮山河
蒋介石的挽联: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林森的挽联:
天地正气
李宗仁的挽联:
觥觥戴君,乃武乃文,身经百战,屡建殊勋;
竭忠域外,归骨国门,英爽虽隔,浩气常存。
李济深的挽联:
孤军歼敌捷报频来伟绩绍家声完节更逾谢元度
万里招魂灵旗倏下遐荒归战骨临风痛哭马文渊
张治中的挽联:
国外播雄威,万里尸归魂壮烈;
军中草露布,千秋言在气清刚。
追悼大会由蒋介石特派军事委员会西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致祭,李济深在悼文中说:戴故师长为国殉难,其身虽死,精神则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同日在广西全州创立"私立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纪念戴安澜将军。
暂设土木、化工、机械、汽车修护四科,徐庭瑶为董事长、戴子庄为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戴安澜灵柩及"私立安澜高级工业学校"余留校产运抵芜湖。
1947年11月,私立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由徐庭瑶主持在芜复校。
1948年5月3日,由杜聿明主持举行灵柩安葬典礼,墓地位于芜湖市小赭山,送葬队伍达3里之长,街头巷尾万人夹道。
1956年9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l0月3日,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署名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1978年,邓小平同志对戴将军的墓地批示"抓紧予以修复"。
1985年6月15日,国家民政部统一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芜湖市民政局为烈士墓立了碑。
1985年,芜湖市人民政府拨款整修烈士墓地,墓的正面碑上携刻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王昆仑所题的"戴安澜烈士墓"六个大字,右侧碑上刻写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彭德怀、邓颖超题赠的挽诗、挽联和挽词:左侧碑上刻着市人民政府关于烈士的生平简介。
芜湖市人民政府于11月1O日举行了隆重的竣工仪式。
2OO2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对戴安澜将军墓地进行扩建和维修。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烈士的墓地,已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广大群众纪念、瞻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