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与中国远征军的调查报告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导语:在老茅邦村,终于找到了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地。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与之同行,两人此行赴缅是为寻访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地,在抗日
在老茅邦村,终于找到了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地。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与之同行,两人此行赴缅是为寻访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地,在抗日战争中,戴安澜将军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他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最终以身殉国。
戴澄东为将军戴安澜第三子,现居南京,高级工程师。
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先后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当日下午2时,戴、吴二人乘坐的东航2029次航班准时起飞,目的地为缅甸古都曼德勒。
在该地,有两位中国远征军的后代来迎接他们,其中一位名叫王建贵,其父王玉成当年便是戴安澜将军麾下的重机枪连连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
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作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戴安澜年少得志。
1939年1月,便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
12月,在桂南的昆仑关战役,戴安澜率部与敌苦战一月,毙敌6000,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一战成名。
当时报章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父亲牺牲的地方是一个叫‘茅邦’的地方,但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戴澄东介绍,当真正踏上缅甸的土地之后,对
生活常识分享。
抗日名将戴安澜 远征军中战功显赫的铁血将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日名将戴安澜远征军中战功显赫的铁血将军!导语:戴安澜简介: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
19戴安澜简介: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
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
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戴安澜的传奇故事:“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这是评价戴安澜将军的诗词,主席一生诗词甚多,但以律诗吊挽将军的,只有两首。
能有幸享此殊荣的,一位是共和国的元帅罗荣桓,另一位却是一名国民党的将军。
1943年3月,毛主席在延安曾写一首《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这位被毛主席称为"海鸥"将军的人,名叫戴安澜,号"海鸥",戴安澜原名戴衍动,1924年他参加国民革命军,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心中十分难过,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他正式改名为"安澜"。
1939年,戴安澜升任国民党军第200师少将师长,这一年他仅有25岁。
第200师对外号称是中国军队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师。
从"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的诗句中不难看出,戴安澜作为统帅的这个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风云--黄埔之英,抗日名将海鸥将军戴安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风云--黄埔之英,抗日名将海鸥将军戴安澜导语:1942年5月26日下午,在距离中国云南仅100公里的缅北茅邦村,弥留之际的戴安澜叫来担架旁的随从替他整理了衣容,并扶他坐起,向北祖国的1942年5月26日下午,在距离中国云南仅100公里的缅北茅邦村,弥留之际的戴安澜叫来担架旁的随从替他整理了衣容,并扶他坐起,向北——祖国的方向凝望片刻后,38岁的戴安澜永远闭上了双眼。
1942年3月3日,正在缅甸腊戍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与军长杜隶明等,在一天之内被从昆明赶来的蒋介石数次紧急召见。
戴安澜得到命令:200师作为先头部队火速开往同古。
“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他们的部队在当时也属于精锐部队,蒋介石很想派这支精良部队打通滇缅线,把这条运输线保下来,也在盟军面前树立中国军人的形象。
”戴安澜的幼子戴澄东回忆。
戴安澜是安徽无为人,据戴澄东介绍,戴安澜7岁入私塾就读,14岁拜桐城派学者周绍峰为师,古汉语基础很好,深得周先生青睐。
后来他还在陶行知创办的安徽公学学过半年,也颇受新思想与新文化影响。
20岁的戴安澜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参加北伐。
戴安澜是靠着战场上的一个又一个功绩赢得的军人尊严。
“从长城会战、华北会战,一直到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父亲都参与了,他的职位也从团长、旅长到师长,可以说,都是他一个个打下来的。
”戴安澜又绝不仅只是一介军人。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戴覆东是戴安澜的长子,少年戴覆东曾与父亲住在军营里,戴覆东回忆,他在房间这头做功课,父亲在那头看书;小戴覆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睁眼醒来,却见父亲还在灯下看书,第二天又照例去部队视察。
黄埔军校毕业后,戴安澜又自学代数,当了团长后,让部队里的大学生活常识分享。
虚构与真实:中国远征军的心灵史
之 后 ,邱 对 在 凤 凰 卫 视 制 作 的 远 征
军 纪 录 片 里 看 到 了一 段 老 兵 口述— — 孙
看望与 怀念 每至清 明 胡 自坤 f 原远征军 预备 2师中尉连长 )都要佝偻 着腰到 国殇墓 园 看一看 自 己的战友。
立 人 在 战斗 胜 利 后 才 弄 清 日军 不 是 一 个
情 时 ,也 难 免 带 有 个 人 色 彩 。 邱 对 说 , 部 队派 出去 。 ”
“ 滚”一遍 ,再 “ 跳”出来
炼就 “ 实” 第~步 , 真 的 自然 是 大 量 、
广 泛 地 查 阅资 料 。
这 时 ,他 只 能 筛 选 ,得 出 比 较 合 乎 逻 辑
怎 么 拿 ? 没 有 记 载 。 “ 恰 恰 是 我 这
年 的老 兵 , 打开 一 扇 窗 。
部 分 ,最 初 是 被 蛊 惑 的 , 以为 是 去 开
其实 ,这 也是 把人 物抛 却 面具 化 ,
发缅 甸 的佛 教 , 却 无 奈 成 了为 日军 服 务 逐 渐 丰 盈 的 过 程 。 的 间谍 。于 是 , 对 假 想 其 中有 个 僧 人 , 邱
提供 了 日军 的实 际兵力,才使得 孙立人 他 认 为有 些 史 料 ,是 需 要 推 敲 的 。 毕 竟
邱 对 说 , 他 在 阅 读 章 东 磐 的 “ 国 中
大 概 正是 这 些 “ 实 ” 真 ,让 中 国 很 多 ,但 良莠 不 齐 , 以讹 传 讹 的 东 西 不 战前必须有坚实 的情报支持 。这是保护 远 征 军 )有 了 打上 “ 诗 ”标 签 的底 气 。 ) 史 然 而 ,这 些 “ 实 ” 又是 如 何 炼 成 的 ? 真 少 。 比如 年 代 久远 ,老 兵 难 免 会 发 生 记 士 兵 ,保 护 部 队 的方 式 。 在 邱 对 看 来 , ” 忆 偏 差 ; 远 征 军 后 代 在 谈 到 父 辈 的 事 孙立 人 一 定 事 先 拿 到 了情 报 , 才可 能 把 而
中国远征军研究概述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缅甸战场”等为关键词的文章只不过六百余篇,其中夹杂了大量的文学纪实性质的文章和新闻报道。
有关中国远征军经历始末的专著也并不多,比如有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云南省保山地区新闻中心、云南省保山地区博物馆编《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还有国外专著如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缅甸作战》(上、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等。
迄今为止,许多文章的发表是以向大众宣传为目的,而以专业的历史性的眼光来关注并解读这段往事并形成学术成果的尚且不足,综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史的总体概况,有以下特点值得注意:第一,在中国远征军人物研究与评价上热烈探讨,形成一大亮点。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远征军的任何一次战斗、进攻,防御或者撤离、休整,补充与训练、战略部署等行动都是由同为反法西斯盟国的中英美等国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数以万计的普通士兵共同完成的,甚至于前者的行为还必须视其敌人——日本人的行为而动,己方与敌方共同交织于这片丛林战场。
对于这场惨烈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战争的研究和讨论不仅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够引起普通民众的极大兴趣并使大众从中感受先烈精神,接受爱国主义历史教育。
因此,关于在远征军历史上一系列的重量级人物如蒋介石、史迪威、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郑洞国等人的文章被持续发表,并且呈现出日益热烈的势头。
第二,从目前已有成果来看,学者们对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出现了宏观研究和总体把握,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齐头并进的趋势。
作为一支当时从中国国内正面战场中抽调出来的精锐部队,肩负起了要确保战时政府未沦陷区的陆路外援通道不能被切断的重任,同时被广大国人寄予了杀敌荡寇扬威中外的厚望。
围绕着这支军队的不仅仅有同日军浴血拼杀的激烈战斗,也有中美英三方对于各自国家利益的角力,因此,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学者们对远征军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对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参战盟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纷争,战役战斗的特点,官兵的经历,普通民众对于这场战争的贡献等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抗日人物分析——戴安澜)
抗日战争历史英雄人物——戴安澜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15 (10)班:牛晨宇指导老师:赖继年摘要:戴安澜——国军抗日十大名将,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少将师长,著名抗日将领。
在对日作战中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昆仑关战役,并于1942年作为远征军在东瓜保卫战中,力克强敌,随后收复棠吉,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通过介绍戴安澜将军的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后世评价,旨在向世人展现出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英雄们为国奋战的血气豪情,并且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纪念他们的英灵,去传承抗日英雄们的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关键词:戴安澜:抗日战争:生平事迹:后世评价一、戴安澜的生平事迹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人,1904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但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家庭造就出了一位后来震惊中外,在抗日战争中与日本法西斯血战到底,英勇牺牲在缅甸战场、彰显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不畏死亡的气节的民族英雄,国军名将——戴安澜。
在1926年成为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拥有黄埔系骨干之一的称号。
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因昆仑关这一重大战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同时也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一)青年时期:戴安澜从小头脑聪慧,家里人都十分的喜爱他,经常带着戴安澜一起出行,为的就是让他不断接受大人们的悉心教导。
在那个局势动荡的年代,戴安澜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他们对戴安澜的学习十分重视,时常教导他。
也正是因此,戴安澜自小就热爱读书,勤奋学习。
在这种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使他在同龄孩子中思考问题的方式大有不同,并在看戏之中,用心去领悟其中的底蕴,并敢于直面评论戏中的人物与事情。
也正是因此,戴安澜的聪异逐步显现出来。
使他在六岁时就入了私塾,其学名“炳阳”正是此时的老师所取。
由于戴安澜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家里人决定宁可生活再艰苦,也要让戴安澜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他踏入了晚清的著名学者之一周绍峰名士的学堂。
中国远征军 滇缅抗战纪实
作者: 沈学斌
作者机构: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民革中央委员、经济与社会服务部副部长
出版物刊名: 团结
页码: 23-38页
主题词: 中国远征军第200师 缅甸 戴安澜 抗日战争 云南
摘要: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在缅甸奉命向北转移途中突遭日军伏击,在密林中奋战两昼夜后率师突围途中,师长戴安澜将军身负重伤,于5月26日殉国,时年38岁.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举行全国性的悼念大会,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李济深代表国民政府主祭,全国各地一百多位代表前往致祭,参加悼念的有一万多人.。
历史趣谈:远征军名将戴安澜简介:牺牲在缅甸的爱国将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远征军名将戴安澜简介:牺牲在缅甸的爱国将领导语:戴安澜(1904~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
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
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
黄埔系戴安澜(1904~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
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
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
黄埔系骨干将领。
戴将军曾参加北伐战争、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昆仑关战役,1942年,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
在缅作战中,大战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
1942年5月18日,戴将军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受到国共两党的追认(革命烈士),是不朽的民族英雄。
戴安澜 - 生平戴安澜(1904~1942),1922年,考入由陶行知、姚文采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的南京安徽公学学习。
在五·四“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年轻的戴安澜有志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
他提出:“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壮有所归,老有所养。
”期盼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1924年3月,他从在广东粤军第四师任团长的叔祖父戴端甫的来信中,获悉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消息,在端公的召唤下,他与本乡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广州,先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二等兵。
同年年底,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队,更名“安澜”,自号“海鸥”,以表达自己要力挽狂澜,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生;要象不怕大海风暴中的海鸥一样去勇敢搏击。
1925年7月1日升为学生队,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
生活常识分享。
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
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攻陶墩、计取朱庄,为台儿庄会战打下了胜利的基础。
台儿庄一役,敌以重兵争此弹丸之地,血战经旬,敌死伤盈万,终于败退。
1938年5月,戴又以战功升任第89师师长。
8月,武汉会战,戴又南下阻敌于瑞昌—阳新间。
1939年1月,戴安澜调任第5军200师师长。
同年12月,参加了昆仑关战役。
当时戴安澜接受了军长杜聿明的命令,为确保四一二高地,决心与阵地共存亡。
经过一夜战斗,戴远征缅甸,首战同古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日军先后入侵菲律宾、泰国、马来亚、关岛、香港、威克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所罗门群岛,一直到中途岛以西的广大地区。
美、英军节节败退、中国西南大后方日益孤立,陆上和海上取得国际补给的渠道逐渐被隔断。
当月9日,国民党政府在重庆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安澜师长亲临步兵第一线指挥下,200师600团沿公路向棠吉攻击前进,599团从侧面高地包围棠吉。
至下午4时,599团一营已经占领棠吉到雷列姆的公路,二、三营已经占领四周的高地,完全控制了棠吉城。
600团攻进城内与敌巷战。
在200师装甲车的火力掩护下,至黄昏时分全城为远征军占领。
598团对城内残敌进行了扫荡,到深夜,棠吉城东南隘路凭险据守之敌亦被肃清。
由于占领棠吉时日军56师团已经雷列姆北进,于是200师又不得不于次日自动放弃棠吉。
敌人看破了远征军的弱点,以日行军百千米的速度大胆向腊戍穿插前进。
29日腊戍失守。
戴安澜率领200师忍辱负重,举步维艰,越过望不到头的亚热带密林,向八莫、密支那撤退。
忍痛北撤,茅邦殉国缅甸战局在腊戍失陷后发生剧变。
首先是驻缅英军统帅魏菲尔于1942年5月2日下令撤退,日寇猖狂进逼。
200师放弃棠吉后北进到雷列姆。
此时接到命令,东进至萨尔沮江以东,归第6军甘丽初指挥。
当晚戴安澜召集会议,研究东进景东或北进南伦的问题。
就当时的敌我态势来说,日寇主要兵力正集中在滇缅国境线一带,北进则必须穿过敌人的重重包围。
中国远征军的具体损失
中国远征军的具体损失文:小报1942年2月27日在各路大军接到入缅甸作战的命令之后,中国远征军正式进入缅甸,开始了对日作战。
由于个方面的失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
4月30日,远征军长官部从瑞保撤至甘勃卢,集结于曼德勒地区的远征军各部均于当夜前转移至伊洛瓦底江西岸。
从东线包抄的日军第56师团先头部队5月5日到达怒江西岸惠通桥附近。
日军第56师团搜索联队4月30日从腊戍出发,沿途击退新29师在新维、贵街的坚强抵抗,5月3日攻占畹町,是夜复占八莫,8日再占密支那。
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境的另一条主要通道被完全切断。
之后远征军被迫从缅甸全线撤离。
在大军撤离的过程中,远征军的各个部队的具体伤亡已经不是一个秘密,小报在这里根据各个方面得出的具体数字,把这些数字呈现在你眼前。
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当时在缅甸的远征军主力尚有第5军军直15000人、下属新编第22师6000余人、第200师7000人、第96师5000余人,以及第66军的新编第38师7000余人。
但杜聿明出于对史迪威的恶感,不愿退入印度,仍希望率部返回国内。
远征军司令部于7日开始从曼西撤退。
5月12日,第5军各部抵达曼西,13日破坏了重型装备,开始进入山区徒步转进。
此后,各师即失去掌握,各自行动。
第五军的部队则不得不徒步在原始森林的“野人山”山区向胡康河谷的太洛等地前进。
进入野人山包括了第五军部分军直部队、新22师、第96师部队约2万人,其中第96师(5000-6000人)作为后卫,进入野人山后独立行进。
第200师与部分军直部队包括补训处的补充1、2团等部则沿滇缅公路方向,从日军封锁线中间夺路回国。
杜聿明部官兵在饥饿中以树皮野草裹腹,并完全迷失方向,绝粮8日,赖空投地图方于5月31日到达清加林长姆特,得到美军空投的支援。
此时,杜聿明不得不奉命改道进入印度,在空投粮药的支援下,经新平洋于八月初撤到印度列多。
此时,杜聿明率领的军部和新22师仅生还官兵三千余人。
抗战时期的戴安澜
抗战时期的戴安澜摘要:他十年军旅,从士兵到将军,浴血疆场为抗日,他远征缅甸,铁血昆仑,勇杀日寇意志坚满腔忠义扬国威于异域,抗日风火铸就将军英明,他爱兵如子,指挥有方,是黄埔的精英,他总是视死如归,为国忘事。
最终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洒满腔热血于异域,马革裹尸而回。
关键词:戴安澜;抗日名将;民族英雄;中国远征军1942年的一天,毛泽东听到一个消息后,在延安的一间简陋窑洞里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外儒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市场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在这首诗里面提到的将军就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师200师少将师长戴安澜。
毛泽东高度概括了抗日民将戴安澜升任国民党第二00师师长后,率部勇杀日寇的民族英雄业绩,深情地歌颂了戴安澜无违于报国壮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一:心切报国投笔从戎戴安澜,字衍功,炳阳号海鸥。
安徽我,无为县风和村人,1904年11月21日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
戴安澜从小在私塾读书,后来跟随陶行知先生学习。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耻辱。
当时的国家和民族面临灭种的危难,年轻的戴安澜看到中国的现状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一现状。
于是1924年戴安澜将军依然报考了黄埔军校。
1926年1月戴安澜从第三期学员毕业。
他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屡获勋章。
从一名尉级军官迅速升至少将军级师长。
1941年夏,戴安澜将军奉命率部驻扎贵州安顺补训待命,第二00师纪律严明,与居民相处融洽,戴安澜将军组织官兵为当地整治河沟,铺筑道路,开凿水井,还特地为苗族群众开办学校,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戴安澜将军爱护人民,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挂在心上。
老百姓对他所率领的部队也欣然色喜,热烈欢迎。
新中国成立之后,戴安澜将军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革命烈士;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克将军称他为“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戴将军并不像其他国民党将领一样只是忠于党国终于领袖的将领。
抗日人物分析 戴安澜
民族之魂—戴安澜摘要: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并立下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
于1942年3月为了保护唯一尚存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率领200师开赴缅甸,最终在异国他乡为国捐躯。
关键词:戴安澜,抗战,儒将一﹑戴安澜的军事生涯孙中山通过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失败教训,深深感到依靠军阀的武装是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同时,列宁领导革命军队取得十月革命也使他得到很大启发。
他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于是在1924年,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
他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年,戴安澜在一位长辈的推荐下,决定报考黄埔军校,但因为身体条件不好,他没能通过黄埔军校的体能测试。
推荐戴安澜报考军校的长辈本想找校方通融一下,却被他拒绝了。
当时,戴安澜已经决心杀敌报国,要为国家,为民族而战,在叔祖父戴端甫(时任广东粤军团长之职)的勋勉下,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当二等兵,时年二十岁。
1925年,经过了严格军事训练的戴安澜再次报考黄埔军校,被顺利录取为第三期步兵科学员,于1926年毕业。
1933年春,日寇在华北挑起长城战事,戴安澜时任十七军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
一四五团的任务是踞守古北口将军楼迄右至龙儿峪以东五百米高地。
日寇主力进攻长城,一四五团浴血搏斗,苦战三昼夜,伤亡惨重,阵地工事几乎全毁,但戴安澜仍奋勇指挥,率部力战,使得友军已失将军楼右翼阵地得以恢复,并在战斗中同赵连长一起救下关麟征师长。
当敌人集中一个旅团并配有骑兵、炮兵各一团,再联合空军向芦头庄会博公路一带的一四五团阵地猛攻时,戴团长在友军配合下沉着指挥,率部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不仅阻击了敌人的进攻,而且迫使敌人不得不向石匣口方向撤退。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作者:张家福李立来源:《爱你·健康读本》2016年第04期我叫张家福,生于1904年春节。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我去了当时四川省重庆市的军官总队当了一名少尉文书,因为我字写得好。
1942年,我被调到远征军200师的参谋处当了一名上尉书记员。
由于张文龙少校开车逃跑了,所以,我在滇西的楚雄被提升为少校作战秘书,专门辅佐戴安澜将军。
1942年春夏,日军进攻并占领缅甸北部,盟军在缅甸战役中遭受挫折,为了协助盟军,解救受围英军,我们200师在戴安澜将军的指挥下英勇作战,但不幸在缅北中伏。
我们浴血奋战,但还是陷入了日军的重重包围。
由于英军的撤退和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上,200师陷入了日军三个师团(军)的包围之中。
当时的困境我们200师的全体官兵都清楚,但都横下了一条以死报国的决心。
同日军的作战很激烈,200师也是中国的精锐部队,数十天的大小激战打下来,双方死伤人数相当。
同古那一仗,我们只有200人,而日军的数量比我们多了十几倍。
敌人把我们团团包围,仗打了七天七夜,200人打得只剩下我们18人。
最后一晚,战场上月黑风高、硝烟弥漫、冷枪不断、火光冲天。
那晚,我们和师长一起突围,戴安澜师长走在最前面,周维汉参谋长走在第二,我走在第三,战士们跟在后面。
突然,近在咫尺的敌人发现了我们,师长腹部连中三枪。
参谋长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会讲日语,他和日本人喊话,让对方以为我们也是日军,这才得以突围。
我们十几人轮流背着戴师长翻越缅甸的野人山,往中国的云南方向走,由于没有吃的,也没有药物,戴安澜师长两天以后就牺牲了。
我们砍下胳臂粗细的树枝做成担架,轮流抬着戴师长往祖国的方向走。
戴师长以往的辉煌战绩和战至最后一弹一卒的精神举世闻名。
他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牺牲在前,他是我们的军魂,是我们的英雄,我们一定要和他一起回到祖国!和戴师长一起踏上祖国的土地那一刻,我们都放声大哭,我们回来了!那时,戴安澜将军的遗体已经开始腐烂,一路上,我们都把军装脱下来裹在将军的身上。
中国远征军
在组织几次反击未能奏效的情况下,戴安澜师长决定调整部署,收缩外
围。当夜,戴安澜率领师指挥所人员进入同古城内,他马上召集团长、直属
营、连长会议,研究分析敌情和作战步骤,认为日军占领机场,切断公路,
破坏我军后方联络线,是企图从三面包围同古城,歼灭第二○○师于同古城
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至此,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开始。
二、同古之战 重创日军
日军从毛淡棉逼近仰光以后,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先遣第二○○师和骑兵
团及工兵团为先头部队,迅速进军缅甸占领同古阵地,策应英缅军在缅甸开
个小时的激战,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纷纷向南及公路两侧逃窜。此次前哨
战,打死日军几十人,还缴获了手枪、步枪、机枪及摩托车等物品。
3 月 20 日,杜聿明军长和军部指挥所的随行人员来到同古城视察地形。
并和戴安澜师长一起检查同古阵地工事。同古城工事的构造完全是坑道封闭
式的堡垒,工事完全用木材掩盖,阵地里绘制了轻重武器位置和火力编组、
国的沿海狭长地带,而进抵毛淡棉,毛淡棉位于我国云南怒江的下游——萨
尔温江入海口的东岸,是缅甸东南部的重要城市,它距仰光约有 170 多公里,
是仰光的东面屏障,毛淡棉陷落,使仰光受到极大的震动,日军的空军首先
夜袭了仰光北面的明加拉东飞机场后,又开始不分白天黑夜地对仰光进行轰
炸,仰光形势吃紧,英军这才急忙请求中国军队入缅支援。
我国境内,再经龙陵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澜沧江,到达云南昆明。仰光
的商业和运输业比较发达,市场繁荣。我国从仰光进口的军用物资,全依仗
这条公路。
1942 年初,日军在塔瓦和毛淡棉以东地区穿越泰缅边境,侵入了缅甸,
将戴安澜将军遗骨拾回国的老兵
,
,
Hale Waihona Puke 师在缅 甸与。后来
,
二 o o
,
师官 兵 途 经 缅 甸 野 人 山 回 国
。
采访 张 老 路 坐 车进
红
汉
,
就扯 到二 o o 师
扯 到缅 甸 的野 人 山
,
我 在 严 寒 中 的北 京 起 飞
入缅甸
。
在 中缅 边 境 下 了 飞 机
。
一
,
缅 军 军 官迎 接
。
,
热情 洋溢
连 续 十几 天 的 汽 车颠 簸使我
理 长 者 的风 范 和 微 笑 让 我 至 今 印 象 深 刻
。
周总
,
缅 中有 很 长 的 边 界 线
,
缅 中友 谊 世 代 相 传
。
我 中国朋 友 很 多
,
,
有军界 的
、
政界 的
,
经济
界的
。
有在 中 国首 都北 京 的
也有在云 南省
,
贵州 省 和 四 川 省 他右 手 握 着酒 杯
,
的
。
可 想进 我们野 人 山 转转 的
。
一
周 看
,
就
眼
我始终 忘 不 了他 的 眼 睛
,
那 双 眼 睛笔 墨 难 以 形 容
19 5 0
一
,
,
就可 以记 住
日我 被 逮 捕
一
生
。
我忽 然 想起 他说 的话 :
。
“
年云 南 和平解放
,
,
19 5 1 年9
月4
那时
,
戴安澜与中国远征军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 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 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 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戴安澜被评为“100位 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蒋中正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 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3年3月,毛泽东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 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朱、彭联名诗作:上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下联: 英魂羁 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1942年,奉 命率第200师 作为中国远征 军的先头部队 赴缅甸参战。 取得东瓜保卫 战(歼敌五千 余)、同古会 战(歼敌四千 多余)、收复 棠吉等战役。 1942年5月 18日在郎科 地区指挥突围 战斗中负重伤, 26日下午5时 40分在缅甸 北部茅邦村殉 国。战功显赫, 抗战胜利后追 认为革命烈士。
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 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
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
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副师长郑庭笈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
晚上?”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 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铁血将军戴安澜
张晓敏77号铁血将军戴安澜对于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路线,我们向来习惯以片面二字评论之。
但这不代表国民党将士不爱国,相反国民党军队中有很多英勇爱国将士,他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牺牲。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下铁血将军戴安澜的故事。
戴安澜(1904-1942),字衍功,号海鸥,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
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
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
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
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
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 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各报记者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
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戴安澜,对国家和民族有着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出征缅甸时,面对欢送的民众,他笑着说:“为民族战死沙场,男儿之份也。
”当他孤军深入缅甸,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时,他在留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写道:“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在行军途中,戴安澜激情满怀地赋诗一首:“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戴安澜所部进入缅甸后,所展开的第一场大战就是东瓜保卫战。
东瓜是南缅甸平原上的一座小城,距离缅甸首都仰光大约有260公里,它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国远征军缅甸失利真相
中国远征军缅甸失利真相1942年2月25日,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始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
至1942年8月4日,中国远证军全部撤出缅甸。
除第三十八师和第二十二师进入印度外,其他部队分由杜聿明按蒋介石命令突破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返国。
杜聿明部途经森林蔽天的野人山区,战士落伍、失踪、疾病死亡以及被敌追阻杀伤者比战场上死伤的多数倍。
“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
据统计,10万余众的远征军至此仅存4万。
事后,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何应钦也不无感叹:此次入缅参战,“自始至终战况均呈被动之态势,虽官兵奋勇用命,实难挽救全局,实为憾事”。
缅北初战,终以失败告终。
那么,在这个悲壮惨烈的缅甸战场上,远征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中国远征军缅甸失利真相作者:倪乐雄制空权是决定因素1942年3月至8月,中國远征军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向缅甸境内出动,与日军血战数月,终因实力悬殊,铩羽而归,10万大军生还者约4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远征军全线崩溃前,在战场上始终没有发现早已参战的日军第56师团,正是这个师团先在中路挫败远征军决战的计划,然后出其不意地从东线突破远征军薄弱之防线,席卷了整个后方,导致远征军全面溃败。
在实际交战过程中,远征军原以为当面之敌仅一个日军第55师团,既没有发现驻泰国的日军第18师团提前增援上来,又没有发现从海上登陆增援的第56师团,稀里糊涂地把三个日军精锐师团当一个师团来打,以四个半师的兵力摆了个围歼对手的阵势(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相当与远征军一般部队七八个师,相当于中國军队最精锐的戴安澜第200师两三个师)。
所以远征军作战一开始便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
但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失败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制空权问题,日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失去制空权的远征军,肯定无法弥补情报不灵的缺陷。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常规作战样式是战术空军与坦克装甲部队的协同,根据德国非洲军团司令、坦克名将埃尔温·隆美尔的权威观点:“假使敌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权,那么我方尽管拥有极现代化的武器,还是无法和他作战的,就好像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败是不问而知了。
最新-戴安澜 精品
戴安澜篇一:参观戴安澜墓的实践感悟参观戴安澜烈士墓实践感悟十月,在这个新中国诞生的月份,作为党课的实践活动之一,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观戴安澜烈士墓,去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的丰功伟绩。
戴安澜将军,号海鸥,无为县人一九二四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一九三九年一月,升任第二师师长,十二月奉命参加昆仑关(大明山区)战役。
一月苦战,毙敌六千,缴获甚多,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
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戴安澜奉命率二OO师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后五月十六日,在缅甸,突遭敌重兵伏击。
在密林中鏖战了两昼夜后,全师突出重围但不幸戴将军为流弹所中,胸腹部受伤。
然而,将军在担架上仍继续指挥战斗。
由于当时缅甸已进入雨季,连日战斗,衣履如浸,泥血斑斑,且进入山区,人烟稀少,医药不全,伤势严重恶化,不幸于五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时四十分与世长辞。
时年三十八岁。
戴安澜将军为国家民族利益不惜牺牲,气吞河山,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令后人景仰。
将军身陷缅甸,自知回国希望渺茫时,给夫人王荷馨写过一封家书,其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将军在缅甸为国捐躯后,二OO师官兵在极其险恶情况下,把将军遗骨背回家,据原远征军二OO师老兵回忆,“和戴师长一起踏上祖国的土地那一刻,我们都放声大哭,我们回来了!我们还要和外国的侵略者血战到底!那时,戴安澜将军的遗体已经开始高度腐烂了,一路上,我们都把军装脱下来裹在将军的身上。
那些军装什么军衔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
”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
当戴安澜遗骸经云南腾冲回国,一位七十岁老华侨被戴师长的精神感动,献出自己的楠木棺材,将戴师长的遗骸置于棺内。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七月下午二时,戴安澜将军灵柩抵达昆明时,云南省各军政长官龙云、宋希濂和城防部队、各界代表万余人至十公里之外将灵柩接到昆明城东体育场停放,当覆盖着戴安澜将军血衣的灵车经过市区时,数十万民众夹道垂泪。
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的战斗——同古会战
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的战斗——同古会战本文导读:戴安澜,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入缅先头部队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
在戴安澜师长的指挥下,200师拼死抵抗、将日军挡在城外。
恼羞成怒的日军调兵增援,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部孤军无援、陷入到苦战当中。
戴安澜部苦战12天,伤亡两千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面对增援后四倍于己的敌人,200师困守孤城,形势万分危急。
站在阵地前,戴安澜看着硝烟弥漫的战场,很是心痛。
连日鏖战,却无增援。
他脸上的肌肉在不停的抖动着,面对与他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士们,戴安澜大声的喊道:“我们的国家虽然穷,落后,但不等于我们没有骨气!就算没有洋人的帮助,咱们国家不也抗战了那么多年吗?咱们这次出来打仗,不怕失败,不怕牺牲,就怕打不出咱中国军人的军威!”与此同时,气愤的杜聿明对英国盟军再也不抱任何希望了,他立即起草电文,直接向蒋介石请求批准第200师突围。
但是,几份电报接连发出,却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任何回应。
面对如此紧急的战局,多拖延一分钟都可能酿成大祸。
于是,杜聿明当即下令,第200师放弃同古,直接突围。
然而就在当天下午,日军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突入同古城内,配合从机场方向突击的日军部队,从南北两面将第200师分割开来。
同时,另一部分日军则占领了同古城东面阵地,切断了第200师东面突围的最后希望。
直到当天晚上,中国远征军新22师赶到同古,他们从南阳车站北面杀开一条血路,第200师才最终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戴安澜带领200师死守同古12天,打响了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战,不仅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与气节,也给了骄狂的日军当头一棒。
随着战势变化,日军企图对同古城进行包抄,在杜聿明的支持下,戴安澜带着200师安然撤出了同古城。
同古之役初步矫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
《戴安澜传》载:“……敌酋东条英机在日本议会上承认,同古之役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仗。
”《印度快报》:“韦维乐爵士:‘我原以为中国人不能做什么……现在看来他们确实能够做点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调查背景十四年抗日战争,安徽涌现无数抗日英雄,值此清明之际,为了缅怀先烈,纪念家乡抗日英雄,特开展此调查。
二.调查目的了解家乡抗日英雄,缅怀先烈,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民族气节。
三.调查时间及方法时间:2017年3月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四.调查内容(一).简介戴安澜戴安澜(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
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
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
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
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
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
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又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
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
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1942年3月,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
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
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
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
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
1945年4月撤销。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
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二).戴安澜与中国远征军1.背景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
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
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
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
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
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
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
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
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
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
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
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戴安澜与远征军(1)出征入缅1941年12月,日寇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横冲直闯,连陷香港、关岛、威克岛、菲律滨,侵占号称东方直布罗陀的新加坡军港。
继之将其魔掌深入东南亚各国,进犯缅甸,西进印度洋上,直叩安曼群岛之门。
驻缅甸英军,一路惨败,士无斗志。
日寇步步北犯,致使我国西南边疆遭受严重威胁。
1942年初,戴将军奉调率部西移云南,时有中国军队出国远征缅甸日寇的消息,戴将军闻之,常与人说;"如能出国远征异域,始偿男儿志愿!"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
戴安澜也接到出国远征入缅之令,他兴奋异常,高唱《满江红》歌曲,抒发爱国之志,召集全师战士,宣讲诸葛武侯远征史迹,勉励部属务期扬威国外,立功异域,为抵御外侮,保卫祖国而英勇献身。
(2)浴血东瓜守1942年2月,参加东瓜保卫战。
蒋介石单独招见了戴安澜,询问第200师能否在东瓜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戴安澜甘立军令:“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
”戴安澜在战前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
1942年2月19日拂晓,当最后一批英缅败兵涌过东瓜附近的皮尤河大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先遣营刚好赶到大桥北岸,与日军前锋部队相遇,军配属给200师的骑兵团装甲车也向日军发起冲击。
3小时之后,先遣营向师长戴安澜发来首战告捷的捷报:击退日军一个大队,歼灭一小队。
1942年3月19日,同古保卫战开始。
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
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
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
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
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
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
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
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
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
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1942年3月29日,戴安澜率200师趁势突围,战到次日凌晨,中国守军大部分渡过锡塘河,跳出日军包围圈。
至此,东瓜保卫战终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宣告结束。
此役戴安澜率200师孤军奋战,毙伤日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东瓜保卫战,日军只获得一座空城。
撤退前,戴安澜命令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对日军实施佯攻,撤退后仍留少数部队牵制日军。
最后牵制日军的小部队也安全渡河,全师而归。
东瓜保卫战为戴安澜在盟军中赢得声誉。
美国军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
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国内的舆论也对戴安澜赞誉有加。
蒋介石把此次战役称做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3)驱倭棠吉归进入1942年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
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走向失败。
1942年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
时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蒋委员长,乘飞机抵达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部署作战。
其间,戴安澜一直不离委员长左右,受到蒋介石的好感。
60多年过后,时任缅甸华侨志愿队队长的王楚英老人回忆,在眉苗,蒋除与含戴安澜在内的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重要将领商定作战方案外,“(蒋)还特意召见戴安澜,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勉慰有加,甚为倚重”。
1942年4月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
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
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
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
日军第56军团除策应正面之敌外,继续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国守军面前。
戴安澜在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攻克棠吉,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
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毛泽东在挽戴安澜的诗中,也盛赞了这一战斗:“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4)为国战死,事极光荣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
1942年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
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
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
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
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
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
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
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
副师长郑庭笈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
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端着刺刀冲了上去。
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