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资料补充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资料补充

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0 年法西斯德国闪击西欧,在两个月时间里相继侵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击败了英法联军,并迫使法国投降德军在西欧的频频得手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第二次近卫内阁上台后便制定了以日本为中心,建设以日满华联合为骨干的大东亚新秩序的基本国策所谓大东亚新秩序就是将1938 年近卫提出的建立包括日满华在内的东亚新秩序扩大到包括整个远东太平洋在内的广大地区日本遂于1941 年12 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极其关键的一环,就是吞并居于南亚中部地区的缅甸对日本而言,如果夺取了缅甸,一来可以切断滇缅公路,断绝盟国对中国的援助,迫使蒋介石投降二是可以向西占领印度,与德军会师中东第三可控制印度洋,从海上对印度和中东构成威胁1942 年春,日本向驻守仰光的英印军发起了进攻英印军告急! 根据阿卡迪亚会议精神和联合国宣言,中国派第一路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史称缅甸保卫战或缅甸防御战。

二、中国远征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粉碎了日军的侵略阴谋日军侵略缅甸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切断滇缅公路,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以此作为解决中国事变的转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与海外的联系主要有四条通道: 一是以香港为门户,经华南通往内地,1941 年年底,日军占领香港,此路断绝二是经甘肃新疆前往苏联,但路途太遥远,运量也不大三是滇越铁路,1941 年7 月越南被占领后此路也行不通第四条便是滇缅公路对中国而言,南起缅北重镇腊戍北至我国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是当时我国西南与外界相连的重要陆路交通线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我国的抗日战争已进行了四年零五个月之久,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迫切需要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的援助,一旦日军占领缅甸,截断这条援华通道,这必定会对中国的抗战构成很大影响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防御战中,通过东吁保卫战仁安羌大捷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保卫了我国的西南边陲。

龙行滇缅_中国远征军作战简史

龙行滇缅_中国远征军作战简史
,
,
! 国

!年
,
明 史迪 威被征调回
从 印度利多开始 经

,


,
他想
# 个月后
,
以 同样 的方 式创 造历史 他想要 整
脱离盟 国单独抗 日 为诉求 拿 回了 指挥权 而罗 斯福换走了史迪 威
, 。
,
缅北 密支那至 中国云南 的中印公路
通车 被命名 为 史 迪威公路
, ” 。
个 中缅印战区 的军 队指挥权

睡 滇缅 行

,
,

! ∀ 年# 月
,
中国远 征军作战简史
国 民政 府决 定派

随着战 况的恶 化 终于 中国
人 只 剩下 了滇缅 公路 这 唯一 一 条
,
,
庆 军政部 的 回答 是 炮 弹 尚在仰 光 % 甸首都 海港 & 待运 缅

,

出一 支精 锐军 队 远 赴缅 甸作 战
,

此 时的 中国 大半国土 已经沦

,
4
,
军 即整编 在 印度

在临 行 的 晚 上 他 给 华 盛 顿
马 歇尔总 参谋长 发去 一 份急电 报
己 告 自 的去 向和 方位

,
地训 练 中国军 和反攻缅甸的设 想


5 军 即 在 云南 的 新
这个 设 想后 来 经 过进 一 步补充 完
的 远 征军 & 呈 报 白宫
,
善 正式 定 为
人意

,
∀ ! 年# 月
,
日 在 离仰光 不
∋ 师歼

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作者:寇琳琳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1期摘要:中缅两国自古以来有着密切联系,在反帝反侵略的斗争中相互支持与帮助,从而结下深厚情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为实现其称霸目标,向太平洋和东南亚扩张,缅甸成为盟国和日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面对共同的威胁,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和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抗击日本侵略军。

三年多时间中,中国先后投入兵力总计约40万人,伤亡约14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之后撤回国内。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抗战大后方;国际地位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1-0117-07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Process and Impact of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s Fight in BurmaKou Linlin(School of History,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Abstract: China and Burma have had close contact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in modern times the two countries have similar historical encounters, in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invasion struggle to support and help each other, thus forming a deep friendship.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expanded into the Pacific and Southeast Asia in order to realize its hegemonic goals, and Burma became a strategic location hotly contested by the Allies and Japan. Facing the common threat,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British army t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fascism in Yunnan-Burma and to defend China’s southwestern rear, China set up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 (CEF), which went into Burma twice t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forces. In more than three years, China had put in a total of about 400,000 troops and suffered about 140,000 casualties, which dealt a heavy blow to the Japanese army, accomplished the task of opening the Yunnan-Burma Highway, and then withdrew to the country.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 is a model of direct militar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ts allies, and i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Chinese army has fought abroad since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y wrote an extremely tragic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ith their blood and lives.Keywords: 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s (CEF); fight in Burma; the rear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international status抗日戰争时期,为保护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及国际交通线,同时支援盟军作战,国民政府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抗战烽火之 ---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

抗战烽火之 ---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

抗战烽火之---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抗战烽火之---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省西南部、缅甸、泰国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对日军第15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1.战事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苏、美、英及东南亚、大洋洲各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在美、英两国建议下,设立中国战区(最初包括中国、泰国、越南和缅甸北部)统帅部,3月,日军进攻缅甸(时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守军告急。

中国以陆军第5、第6、第66军为主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在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下,进入缅甸与盟军并肩作战。

8日,日军第15军在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下登陆仰光,分路北进。

一路以第33师团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东岸进攻卑缪:一路以第55师团由勃固向仰曼铁路北犯东吁、彬文那,企图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2.日军进犯;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8日,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在彪关以南与第5军警戒部队接触。

第5军骑兵团给日军以奇袭后转移至鄂克春地区。

接着日军又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鄂克春失陷。

日军继续向东吁进攻,与第5军第200师发生激战,双方均有重大伤亡。

日军一部向右翼迂回,第200师向北转移。

此时,第5军新编第22师由黎达誓方向反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双方在斯瓦河畔对峙。

4月11日,日军第55师团和增援第18师团各一部向黎达誓进攻,经激烈战斗,新编第22师逐次转移至彬文那。

日军进犯彬文那地区,被第5军第96师击退。

后因右翼英军后撤,阵地突出,第5军各部放弃彬文那向密铁拉、敏建方向转移。

16日,日军第33师团在突破英军阵地后,将英缅军第1师及战车营一部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

第66军新编第38师一部驰援,与日军鏖战两昼夜,击毙日军1000余人。

3.战役结束;日军攻陷东吁后,以第56师团分向毛奇、雅多进攻。

第6军先后在毛奇、垒固、和榜、雷列姆地区阻击日军,并在萨尔温江以东的缅泰边境地区,对日军进行作战后回国。

抗战时期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

抗战时期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

抗战时期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是一段闪耀的篇章。

这支由中国军队组成的远征军在艰苦的环境下,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勇敢的斗志,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远征军的派遣与作战环境1937年7月,中国爆发抗日战争,随着日军的不断侵略,中国军队迫切需要开辟第二战场来分散日军兵力。

1942年,盟军在缅甸战场对日军发动了顺利的战役,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进军缅甸作战的机会。

1942年底至1943年初,中国远征军正式派遣到缅甸作战。

缅甸地处丛林和高山之间,地势险峻,气候炎热多雨,疾病流行。

这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远征军的将士们毫不退缩,立下了誓要与日军奋战到底的决心。

二、远征军的战斗情况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战斗可以追溯到1942年至1945年。

首先,远征军与日军展开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战斗,以试探和压制敌人。

在这些战斗中,中国远征军以顽强的作战风格,不断给日军制造麻烦和困扰。

随着战争的深入,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参与了著名的缅甸北线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合作,成功地占领了日军的据点,对日军的后勤线造成了严重打击。

1944年底,远征军再次参与了缅甸中线战役。

这次战役是远征军在缅甸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也是最艰苦的一次。

尽管面对缺乏补给和疾病的困扰,远征军的将士们仍然坚持顽强作战,最终成功夺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地点。

三、中国远征军的贡献与意义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表现展示了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和顽强意志,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的抗战决心。

他们在与日军作战的过程中,不仅击退了日军的进攻,还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持。

远征军的战斗也为中国军队在战后的交涉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人民以他们的血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价值,为日本投降和战后和平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此外,中国远征军的作战经验和战斗技巧对于中国军队今后的军事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5、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著名指挥官
罗卓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 宋希濂——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杜聿明——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
史迪威——美国总统特使、驻华美军司令官、对华租借 物资监理官、中国战区参谋长; 孙立人——66军下辖新编38师师长,后任驻印军新1军军长; 戴安澜——第5军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1904— 1942年),字衍功, 自号海鸥,安徽无为 (今属芜湖市)人, 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 军,黄埔第3期毕业。
荷馨爱妻如见: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 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 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 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五律 · 挽戴安澜将军 ——毛泽东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同古保卫战 (1942年3月18日至30日)
1942年3月18日,在200师师长戴安澜领导下, 发动了同古战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200师不惜代价 死守同古来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带 集结。而主力第五军迟迟未集结,造成200师牺牲惨 重,但由于中方不愿进攻,只想保存实力,而英军 却又将右冀空开,造成日军包围200师,孤军无援。 最后,200师主动撤出同古。
第二,保障了滇缅公路的畅通,为中国战场争取了国 际物质援助。
评价
中国军队在入缅作战中,先后投入30余万 兵力,历时3年多,共歼灭日军6万余人,胜 利打通了中印公路,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 场的危局,并为盟军最后收复缅甸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也为东南亚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 了重大贡献,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 局以重大影响 。
中国:为了保持中缅公路的畅通,进而保卫中国的 西南大后方。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远征缅甸(1942??1945年):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

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

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于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中国远征军再入缅甸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会师木姐_雪耻之战

中国远征军再入缅甸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会师木姐_雪耻之战

就在卫立煌将军统帅的中国远征军迅速集结、跨江反攻并一举收复滇西失地之际,首次入缅抗战失利并退驻印度整训的中国驻印度远征军(驻印军),也正为涤荡侵缅日军而进行着积极的准备。

由于驻印军兵员在退经野人山时遭遇大幅度折损,1942年底,驻守印度阿萨密省列多地区的新编第22师、38师在其师长廖耀湘、孙立人两位将军的统领下,由国内空运了大量补充兵额,配备了全新的美制武器,并在美国教官的鼎力协助下,开展了扎实的练兵工作,整训后的中国驻印军成为当时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完善的部队,于1943年初春被合编为新第1军,由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出任总指挥,郑洞国将军担任军长兼副总指挥。

新第1军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积极准备收复缅北,与滇西远征军协力开通中国陆路国际运输线———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是在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因所有海上通道都被日军封锁,史迪威将军于1941年提议修筑的一条沟通中国同印度洋海上联系的陆上国际通道,其路线由印度萨迪亚至印缅边境列多,沿缅甸胡康、孟拱一线,经缅北重镇密支那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接,贯通中国昆明与印度加尔各答。

这条陆上国际交通线本来早自1942年春就进入踏勘阶段,且自1942年雨季过后,美英两国工兵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从萨迪亚至列多地段的筑路工程,无奈因缅北、滇西相继沦陷,致使列多以东的筑路工程停工。

驻印军的任务就是在日军据守的缅北地区一边抗日、一边筑路,将筑路工程推进到缅甸境内,确保中印公路在滇西缅北抗战胜利时顺利通车,彻底解决中国战区战略物资匮乏的问题,推动中国提前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从1943年3月初起,中美两国工兵部队即在中国驻印军的掩护下,在人迹罕至、蚂蝗遍地的柏察海、卡拉卡、大加卡一线开山辟道,到同年9月,筑路工作已推进到靠近日军第18师团114联队盘踞区胡康河谷的新平洋,要继续向前筑路,必须先歼灭胡康河谷中的守敌。

10月10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向全军下达了向胡康河谷守敌进击的命令。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3)1941.12.23中英正式签订《中英共同防 御滇缅公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正式成 立,然英军仍再拖延过于高估自己,此消 极影响暂先不述。中国远征共有两次分别 是1942—1943 以及194军队配置

1国军精锐部队聚集 它有第5军,第六军,以及第六十六军组 成,第五军为蒋介石嫡系王牌军队,被蒋 介石称之为‘国宝”其中戴安澜师为中国 唯一一支摩托化军队。而且中国政府仅有 的15支机械化师,9支就聚集于此。共10军 队 虽然和日本仍相差甚远(如仅三辆坦克) 但国内而言已经很强了,有的军队都不知 坦克为何物
雪耻前仇——第二次入缅作战


史迪威,1942残败的阴影挥之不去,他发誓要”打回缅甸去!“,但仅凭驻印度的2个师,难以抵 挡。于是1943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众多大学生踊跃参 加,不再空谈爱国理想,仅西南联大就800多人参军其中有梅贻琦的儿子,张奚若侄子。罗斯福为 补偿一次入缅作战损失,加大对华援助,开通驼峰航向,这条航线突破人类飞行极限平均海拔 4000-5000米。成立兰母伽 军事基地,当时的军队已经达到发达国家A及标准,标准超日本军队, 每人一把加范兰布枪,每团长一把汤姆森机枪,日军也不过三八大盖和歪把子,美军空军全力支援 所有战争物资经费由美国承担。史迪威艰信一贯吃苦耐劳的中国军队若有新式装备和新思想定师世 界一流的部队。中方派 卫立煌,郑洞国..郑洞国任新一军军长直接由史迪威统领,孙立人不降反升 任第 38新一军副军长兼任第38师师长,廖耀湘的22师(包括走出野人故军队) ,另外一部由卫立 煌认总司令滇西发起反攻。 此次作战可以说是一血前耻虽也付出较大牺牲但给日军几乎毁灭性打击。其中有被日本称之为”玉 碎“的密支那战役,腾冲战役,松山战役,龙陵战役。其中密支那战役整整打了5个多月。日方是” 丛林作战之王“之称的日军王牌师团18师团,可谓战无不胜,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而我方先头 部队也为战无不胜的孙立人新三十八师。以及廖耀湘的新22师。史迪威突发奇想 美空军空降密支 那机场,主要是考率日军轻视中国军队,后成功实施,但后美方战略失误,使其成为 “密支那绞肉 机”,然最后仍靠中国军队孙立人级廖耀湘部 再次令美国人刮目相看,他们将迂回穿插战术运用到 了极致,堪称“丛林作战教科书式的战役” ,并利用敢死队突袭仗。 最后日本第十八师团几乎全 军覆灭死亡20000余人,被史迪威称之为 “最一流部队的持久抵抗” 。后连克缅甸其余地区形成 了丛林作战标准作战方法拂晓空军轰炸,大炮炮击步兵配合汤和进攻,而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一连队 长直接疯掉了并修复中印公路连接滇缅。总计歼灭70000余人其中廖耀湘的22师后改变为新六军, 空降湖南芷江 担任日军正式投降仪式 的守卫工作。孙立人的新38师改为新1军过称谓国军五大主力 军队之一,天下第一军的美誉孙立人

杜聿明回忆录: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

杜聿明回忆录: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

杜聿明回忆录: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一中国远征军组织的由来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

当一九四○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六月四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

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

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

一九四一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

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意见,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应成立,以便中国军队及早开入缅甸布防。

可是英方迟迟不决,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间,中国军队才先后动员入缅;三月十二日,即仰光失守后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后情况变化未发表),指挥三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

这就是本文所称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随着当时情况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和三种不同任务、不同作战地区的组织。

前一阶段,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军队动员入缅开始。

属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范围。

第一次入缅远征失败后退入印度的部分军队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军队退至本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加的部队到一九四三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此为后一阶段。

但因一般都称“远征军”,以致历史资料中,经常混淆不清。

特别是这三种任务不同的部队在三个战区作战,先后又统归史迪威指挥,更易造成错觉。

现在我把中国远征军前后两个阶段、三种情况的实际组织分述如次: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自珍珠港事变、日寇侵缅、中国出兵远征的时期。

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

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

The end,thank you!
TEAM
武龙 陈可 郭嘉琛 11051001班 11051001班
军队概况
月至8月 ■(1942年3月至 月) : 年 月至 卫立煌(未到任)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任英(继任) 罗卓任英(继任) 总参谋长 史迪威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军 军长)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师 师长) 新编38师 师长) 新编 师(师长) 孙立人 年至1945年3月) : ■(1943年至 年至 年 月 卫立煌(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 年冬 继任) 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飞虎队: ■飞虎队: (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 年 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 航空队) 航空队) 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
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
――铁血回忆
国难当头,中国抗战物资被日本侵略者封锁, 国难当头,中国抗战物资被日本侵略者封锁, 唯一的盟军物资补给渠道滇缅公路被日军切 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 断,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中国方面 集结精锐力量―中国远征军约 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 集结精锐力量 中国远征军约 万人向缅 甸进发。 甸进发。
反攻之战!!
1943年,经过刻苦训练并接受 年 了先进装备的中国驻印军和 中国滇西远征军, 中国滇西远征军,于10月发 月发 动了缅北、滇西反攻战。远 动了缅北、滇西反攻战。 征军似两把尖刀,左右夹击, 征军似两把尖刀,左右夹击, 血战17个月, 血战 个月,解放缅北大小 个月 城镇50余座, 城镇 余座,收复云南西部 余座 失地83000平方公里,击毙数 平方公里, 失地 平方公里 万日军,缅北、 万日军,缅北、滇西从此不 见敌踪。 见敌踪。
目录
远征军组建背景 远征军军队概况 主要战役及战场 入缅作战历史功绩

中国远征军的缅甸之战

中国远征军的缅甸之战

中国在新加坡达成协议,由中国派 ( 至 ) 个军赴缅, 共同防御缅甸, 英方并 对中国承诺多种支持远征军入缅的条 件。 中国为了确保缅公 !"#! 年 ! 月 , 路畅通,保卫滇缅公路的出口仰光 (若 仰 光 失 守 , 则 可 改 为 战 略 防 御 缅 北, 再打通滇西与印度的国际通道) , 因而组建起一支赴缅的远征军, 任命 卫立煌为远征军司令长官 (卫 一 直 未 到职) ,又任命第 ) 军军长杜聿明为 副司令长官 (在 卫 未 到 职 期 间 代 行 卫 的职权) 。 中国远征军的编制是:长 官 司 令 部下设一个参谋团 (团长林蔚) 和三个 军, 总计 !’(’’’ 人。 中国远征军如何进入缅甸 中国远征军出缅征战, 是抗战后 的第一次出国远征,从而开辟了中 国抗日战争的第二战场, 为中国的抗 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 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们在客观条件极 其困难和处境极其不利的情况下, 英 勇顽强奋战, 不怕流血牺牲, 取得了 辉煌的战绩, 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和 钦佩。 中国远征军早就集 !"#! 年 !$ 月, 结在滇缅公路楚雄、 下关、 保山、 龙陵、 畹町一线, 和滇南滇缅边境的车里、 佛
海、 南峤 (即 现 今 的 西 双 版 纳 ) 一带准 备入缅。但老奸巨 猾 和 居 心 叵 测 的 大 英帝国, 既想要远征军入缅帮他们抗 拒日军, 又疑虑中国对缅甸有领土野 心, 怕远征军先行入缅后 “请 神 容 易 送神难” , 总强调 “时 机 未 到 ” 而多次 阻挠我军在日军侵缅之前先行入缅 布防的要求, 甚至在日军已入侵缅甸 时, 英方仍六次阻挠我军入缅, 后来 又视战局演变, 根据英方需要而捏捏 放放地让我军零零碎碎地分成多批 入缅, 从未敞开大门让我军能及时痛 痛快快入缅。直到缅甸岌岌可危时, 英方才 “临 时 抱 佛 脚 ” 般地请我军全 部入缅。由于受英方的刁难我军入缅 太晚、 太窝囊, 以致坐失战机, 往往一 批部队刚刚入缅, 还未站稳脚跟, 连情 况都还弄不清,还来不及着手布防, 日军就攻了上来,立即被迫投入战 斗,处于极其被动挨打的绝对劣势, 这样的调兵遣将,岂能取胜?我远征 军入缅的时间是: 第一批: 即日 !"#! 年 !$ 月 !% 日, 务,远征军才派出第 5 军 "6 师的 $77 团 (团长刘观隆) 从滇南的佛海入缅。 应英缅军 第二批: !"#$ 年 ! 月初, 司令赫顿 (又译为胡敦) 中将邀请我第 战斗时间仅有两个半月 (!"#$ 年 $ 月 ,主要的战斗 下旬至同年 8 月中旬) 有: 同古之战 我第 8 军于 !"#$ 年 $ 月中旬才获准开始入缅,其先头部队 第 $%% 师 $ 月 $% 日 由 畹 町 进 入 缅 甸 , 由于英方主持的交通运输太糟糕, 因 而在 $ 月底才全部进入抵腊戌,另 一 部从滇南佛海步行进入到景栋一带。6 月初英缅军丢失缅甸的摩尔棉 (毛淡 棉) 后, 败退的一万余人被日军追击到 同古以南地区后, 就被日军包围起来。 情况危急,即电请我第 8 军的先 头 部 队火速赴去救他们的命, 我 $%% 师师长 戴安澜将军奉命从腊戌迅速星夜兼程 南下,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而轻装上路, 甚至把重武器和坦克、装甲车都暂时 卸在腊戌,于 !"#$ 年 6 月 7 日赶到同 古,但英军万余人在我军到来之前就 被歼 $8%% 余人, 并没有和我军 “并肩战 斗” 过, 而是匆忙将防务 交 给 我 $%% 师 后,于 6 月 !7 日就全部撤逃到同古西 的卑谬 (或译为普罗美, 缅甸独立后改

历史真相: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

历史真相: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

来看,都属于相同的汉藏缅语系,语⾔学和⼈类学研究已经证明,汉⼈和他们有共同的⼈类学起源。

他们⼤约从公元前 9世纪开始,就先后从中国青藏⾼原和云贵⾼原陆续迁⼊缅甸,最初过着原始社会⽣活,⼤约到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前2世纪)的末期原始社会崩溃,开始过渡到阶级社会。

传统上,缅甸分为上下缅甸,上缅甸以曼德勒为核⼼,⼀般指缅甸距沿海较远的北部⼴⼤内陆,包括马格威、曼德勒、实皆等省和钦、克耶、掸、克钦等邦。

下缅甸与上缅甸相对⽽⾔,以仰光为中⼼,指缅甸南部靠近孟加拉湾,安达曼海沿海的各省、邦,包括仰光、勃固、伊洛⽡底和德林达依(丹那沙林)等省和克伦、克耶、若开和孟等邦。

缅甸是⼀个佛教之国。

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和佛教⾃印度传⼊下缅甸,对缅甸的历史产⽣了重⼤影响。

直到⼆战期间,虽然在英国⼈的影响下有少部分缅甸⼈信仰基督教,但佛教仍然是缅甸的国教(今天仍然有百分之九⼗的缅甸⼈信仰佛教),⽀配了整个国家的精神⽣活。

有⼈把缅甸叫做佛教之国,这也并不为过。

和中国不同,缅⼈崇信佛教,其虔诚度让你难以想象。

在缅甸,成为僧侣是极其荣誉的,也具有极⾼的地位。

缅甸男⼦⼀⽣⾄少要削发为僧⼀次,这被认为是修⾏积德,时间短则数⽇,长则数年,⾃然也有由此成为僧侣终⽣修⾏的。

⽼萨的同事常驻⽼挝,有次去缅甸旅⾏看到⼀个少年盛⼤离家的场⾯,误以为是结婚。

路⼈告诉他,不是结婚,是这个孩⼦去出家做僧侣。

在缅甸,这是同结婚,死亡同样重要的⼈⽣三⼤事。

时⾄今⽇,缅甸僧侣也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左右,相当惊⼈。

⾃古以来,缅甸任何阶层,包括国王在内不得怠慢僧侣,必须优待他们。

僧侣享受种种特权,拥有⾃⼰的⼟地,拥有特殊的教育权,在司法上⼏乎是豁免的(当然僧侣必须⾃律),任何地⽅官员甚⾄国王也不敢⾁罚僧侣,他们的地位可以和贵族相提并论。

缅甸统治阶级就把国王的世系说成同佛祖释迦牟尼的世系⼀脉相承,以提⾼其在⼈民中的神权地位。

后来⽇本⼈就培养了⼀批缅甸僧侣协同作战,由于他们地位特殊,国军拿他们没有办法,多只能放掉。

中国远征军--史料

中国远征军--史料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

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

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

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

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

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

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开赴缅甸战场。

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仅以一师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

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

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

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1941年12月,日军轰炸美国珍珠港后,美英两国和中国在共同抗日的基础上结成联盟。

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打通关系中国生死存亡的国际交通线――中印公路,抗击日本对云南和友邻缅甸的入侵,中英两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赴缅甸与美英盟军协同作战,开始了大规模的主动出击。

史学界通常把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缅甸防御战期间入缅援英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发动缅北反攻战役的中国驻印军,进行滇西反攻战役的中国军队,这三支部队统称为中国远征军。

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中国远征军吸收了大批知识青年入伍,其中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有1.2万余人,占参战部队军官总数的70%以上,这个比例在抗战期间历次参战部队中是最高的。

排查远征军每位团级以上军官的履历,至少可列出125位出身于黄埔军校,还有大批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分配到营、连、排一线部队任指挥官。

其中,军级将领出自黄埔军校的比例最高,占67%,黄埔1期生最多,有13人,占43%。

师、团级军官多毕业于第6期,师级占31%,团级占39%。

大部分毕业于步兵科,年龄多在35至45岁。

远征军中的军级以上黄埔军人有30多位,他们是:统一负责西南各战区部队作战、指挥及训练的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黄埔军校原战术总教官),第一路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杜聿明(黄埔1期),第一路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第66军军长张轸(黄埔4期战术总教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黄埔1期教官);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黄埔1期)。

参与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还有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生:宋希濂(第11集团军总司令)、黄杰(继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第20集团军总司令)、梁华盛(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何绍周(第8军军长)、钟彬(第71军军长)、陈明仁(继任第71军军长)、史宏烈(第6军军长)、甘丽初(继任第6军军长)、胡素(新编第1军副军长)。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记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记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中国远征军入缅开赴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士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记编者按眼下,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各地电视台播出正酣,引来褒贬无数。

不论这部电视剧的叙事方式或是拍摄手法引发多少争议,都把一段被人们遗忘却真实存在的历史——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史,再次拉回到人们的视线,所以有观众说:终于有人来讲述这段故事了……日本的侵华战争进入1941年6月,由于德国对苏联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解除了苏联对于日本的后顾之忧。

于是,日本借美国政府实行“重欧轻亚、先欧后亚”政策之机,为配合轴心国的世界战略,迅速向太平洋和东南亚侵略扩张,以图进一步孤立封锁中国,迫使中国投降。

日本于12月8日偷袭珍珠港,同时对东南亚发动进攻。

紧接着,美、英等国对日宣战。

至1942年春夏,日军已占领泰、马(马来亚)、新、菲、印尼、缅等国及太平洋的诸多岛屿和香港,日本的太平洋战争的态势已全面形成。

日本对缅甸的侵略是1941年12月发起、1942年1月展开的,企图借重对缅甸的占领,侵夺美国取道缅甸的大批援华战略物资,直接切断中国国民政府唯一的海外交通补给线——滇缅公路,全面封锁中国,同时扬言将与纳粹会师中东。

严重的战争态势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的关注。

中国远征军的诞生中国远征军是根据1941年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1940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6月,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试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其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印、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

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

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

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12月23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了中英军事同盟。

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

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

论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对中国抗日战争及新中国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先后投入近40万军队,作为中美英盟军的主力,开辟缅甸、滇西战场,以伤亡近13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近6万人,夺取了对日作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主要从战役战术的角度,对这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唯一的出境作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纪念抗日将士的英勇业绩,同时总结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的一些经验,以供未来反侵略战争作战借鉴。

一、远征军作战所达成的主要目的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其性质是反法西斯主义的正义战争。

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作战达成的主要目的及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保卫了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如果日军沿滇缅公路北犯云南腹地得逞,将严重威胁四川、西康、贵州等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远征军在滇缅战场英勇作战,挡住了日军北犯势头。

不仅对于稳定国民党正面战场起到了拱卫和屏障作用,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作战,减轻了日寇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大扫荡的压力。

2、开辟了中国与海外联系的国际交通线。

远征军滇缅战场反攻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铺设了由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增强了“驼峰”空运能力,恢复了滇缅交通。

3、有力地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由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三部分组成。

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作战,不仅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而且恢复了中印英美的海上交通,策应了美军在太平洋的作战,同时可以把缅甸作为太平洋上的反攻基地。

4、解救了英军在缅甸、印度战场上的危机。

远征军入缅第一阶段作战,及时援助了多次陷入困境的英军,掩护了英军安全退到印度,使英军避免了全军覆没;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与日军对峙,有力地阻止了日军进攻英联邦的远东中心——印度;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第二阶段反攻作战,及时策应了英军主力在英帕尔与日军主力决战,有力地配合了英军收复缅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历史12-2 12012204 丛培培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重庆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战时中国对外国际通道不被日本彻底切断,同时应美英等国的要求,支援美国太平洋战场,于1942年1月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本文对自2000年以来对于这段历史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让人民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
研究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首要就是分析它的历史背景。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在不起眼的东南亚小国缅甸战场上发生的这一战役对远东战局直至对整个反法西斯战
争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的认识到中华民族对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分析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适应东方反法西斯主义的战略要求而发起的,同时它对巩固和发展国内的抗日战争必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首在求取国际路线”,维护滇缅公路的畅通,保持重庆政府同海外的联系,这对重庆国民党政府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中国远征军人物研究与评价上热烈探讨。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远征军的任何一次战斗、进攻,防御或者撤离、休整,补充与训练、战略部署等行动都是由同为反法西斯盟国的中英美等国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数以万计的普通士兵共
同完成的。

因此,关于在远征军历史上一系列的重量级人物如蒋介石、史迪威、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等人的文章被持续发表,并且呈现出日益热烈的势头。

同时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表象上是蒋史二人的矛盾,其实这是双方对于各自国家利益与战争所带来的治利益的相互讨价还价,比如有: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失败”,《军事历史》2010年第5期;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李桂树“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兰台世界》2000年第1期。

三、从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作用以及影响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学术讨论的自由空间不断扩大,学术家对远征军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激烈的探讨。

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对国内战场的作用来说,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为了保卫当时大后方对外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通道“滇缅公路”不被日军彻底切断和打通中印公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第二,对避免国民党战场的崩溃,稳定国内的抗战局面,鼓舞人民抗战斗志起了重要作用。

远征军在滇缅战场的作战,挡住了日军从中国大后方背后进犯的势头,对国内抗战局面起了拱卫与屏障的作用,同时在作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军,恢复大后方陆路对外交通。

第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以实际行动有力配合了英美盟军在亚太地区的战斗,迟滞了日军在亚太地区的行动,稳定了反法西
斯联盟在东方的战线,也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

第四、中国远征军通过艰苦绝的斗争,重创了日军力量,改变了中国军队在盟军中的形象,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例如: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极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刘文生、唐春芳“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王永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四、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的国际情况
众多学术专家就围绕远征军的中美英三国的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

例如:季荣臣“中美英三国战略利益与中国军队远征缅甸”,《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5期;方伟“试论中美英三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顾惠莹“史迪威事件与战时中英美三角关系”,《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正是中美英三国对缅甸的战略地位的看法不同,导致了需要通力合作的缅甸战局之后的情形。

众多学者就是强调三国战略利益的不协调性,引发之间一系列的外交较量,从而对中国远征军的行动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王小民“中美英战略分歧对缅甸战役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陈国清“史、蒋矛盾冲突与美中战时利益分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等文章讨论指出了二战时期中美、中英之间对于各自战略构想和政治利益的不同追求,影响到中国远征军在异国作战的进程和
三年鏖战的局面,获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五、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
20世纪以来,学者对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例如:胡湘“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抗战失败的原因”,《湘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施建光“再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原因”,《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王学明、祝军“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探析”,《云南电大学报》2001年第4期;都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学者认为远征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中英双方在战略上存在矛盾,导致一再丧失战机。

第二,英军战斗力弱。

第三,中美英三方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统一的和有权威的指挥中心。

第四,军事后勤运输补给不能适应剧烈的战斗需要。

第五,“整个战争的大背景已经在客观上注定它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第六,敌我双方在军事实力上有较大的差距。

第七,中国军队缺乏对缅甸地理、气候的了解,没有经过严格的丛林作战训练。

综括上述,自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并呈不断深入的态势。

但是它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其他领域的研究状况相比较,还是比较薄弱的地方。

所以我认为,在对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将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深入下去,使之获得它应有的重要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失
败”,《军事历史》2010年,第5期;
(2)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
究》2001年,第2期;
(3)李桂树“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兰台世界》2000年,
第1期;
(4)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极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暨
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
第6期;
(5)刘文生、唐春芳“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
(6)王永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
(7)季荣臣“中美英三国战略利益与中国军队远征缅甸”,《党史研
究与教学》2005年,第5期;
(8)方伟“试论中美英三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9)顾惠莹“史迪威事件与战时中英美三角关系”,《苏州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10)王小民“中美英战略分歧对缅甸战役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
(11)陈国清“史、蒋矛盾冲突与美中战时利益分歧”《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胡湘“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抗战失败的原因”,《湘潭
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3)施建光“再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原因”,《成都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王学明、祝军“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探析”,《云南电
大学报》2001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