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 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
孙立人将军活埋上千名屠城南京的日军俘虏
孙立人(1900-1990):清华精英,弗吉尼亚军校毕业,抗日名将,半生软禁,五大主力之新一军军长,长春警备司令,台湾陆军总司令。
1914年,孙立人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当时系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读完4年中学课程后,转入高等科专攻土木工程学。
当时清华的毕业生都可以用庚子赔款官费留美,所以清华学校在全国各省招收的学额也是按当初各省缴付庚子赔款的多少来分配的,孙将军回忆1914年安徽省的学额为5个,而报考的人上千。
孙立人将军喜爱运动,当年在清华读书时,曾任校篮球、足球、排球、手球、棒球队长,尤其擅长篮球,曾于1921年入选中华篮球代表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并夺得篮球冠军。
1923年,孙立人前往美国,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除了学费,每月还有80美元的生活费,过日子是很宽裕的,但他平时很节俭,每月省下30美元资助他的一位自费留美的朋友,他在清华毕业时,相当于已经攻读完了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所以普渡大学只再读两年就于1925年毕业,获工程学士学位,并获得工程师开业执照。
孙的学业成绩是相当优良的。
新1军军长。
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
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
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
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
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孙立人排名略显靠前。
1944年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三十八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
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
大败日军第18师团,活捉上千人,当被俘的日军被带到师长孙立人将军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
缅甸人不满中国不祭奠远征军烈士:只有钱 道德成问题
缅甸人不满中国不祭奠远征军烈士:只有钱道德成问题中国驻印军渡江进入缅北作战核心提示: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缅甸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固有印象,他们并不喜欢在这个国家经商的中国人—这些人只是有钱,道德品质却很成问题。
重庆华岩寺远征军安灵仪式现场。
本文摘自:时代周报网站,原载于《时代周报》第217期,作者:胡非非,原题:魂兮归来仁安羌老兵回家70年前10万中国远征军将士高唱《满江红》走出国门,抗击日寇,2013年1月19日,重庆罗汉寺,10位远征军老兵以同样悲壮的方式,迎接中国远征军仁安羌之战202位阵亡将士英灵回归。
5天前,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落成,部分国共抗战将领后代到场敬献花圈。
这是除当地华侨外,第一次由中国人去缅甸修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学者认为,这种情感认同对于加强海峡两岸交流、拉近两岸关系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70多年前那场抵抗外侮的战争,就是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最终赢得了胜利。
中国远征军,这是一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这是一场迟到许久的纪念。
那些所有曾经为保卫今日这个繁荣强盛之国家付出过,无论是牺牲的还是健在的、有名的还是无名的、将军还是士兵,都是英雄,都值得我辈崇敬和永远铭记。
“我是(原)新一军军务处的,蒋银洲!”“我是(原)66军军部参谋处的,杨光熹!”……当两位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光已飞逝70余载。
曾经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唯有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依旧是沸腾的。
就像70年前10万中国远征军将士高唱《满江红》走出国门,抗击日寇,2013年1月19日,重庆罗汉寺,10位远征军老兵以同样悲壮的方式,迎接中国远征军仁安羌之战202位阵亡将士英灵回归。
5天前,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落成,部分国共抗战将领后代到场敬献花圈。
这是除当地华侨外,第一次由中国人去缅甸修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学者认为,这种情感认同对于加强海峡两岸交流、拉近两岸关系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70多年前那场抵抗外侮的战争,就是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最终赢得了胜利。
不该埋没的功勋--记在缅甸首战奏捷的华侨抗日志愿队
王楚英在学术会上介绍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英雄事迹时。
受到欢迎。
2002年是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作战60周年,一个甲子的岁月之后,当年远征军的战史早已被史学界和文艺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多次记述或描绘过了,但是,在那个战场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缅甸的抗战中打响了第一枪,并屡创佳绩,高奏凯歌,却不为人所知,历史从来没有记载过他们的英名和功绩。
他们就是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
作为亲历者,我觉得有责任将他们的英勇事迹昭示后人。
1941年,我从军校毕业,来到云南文山,任当时国民党军五十四军机要参谋兼特务连长。
8月13日,随黄维军长接待前来视察的军委会驻滇参谋团。
10余日后,参谋团将我调去当机要参谋,并协助参谋处副处长侯腾少将起草《保卫滇缅路作战计划》、《中英联军缅南会战计划》及《组织“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协助中英联军作战实施办法》,我的任务还有收集整理东南亚、特别是缅甸的兵要地理和华侨的情况,及参与筹建“侨务人员训练班”,并担任该班联络员兼游击战术一课的考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于12月15日随侯腾入缅,受英军总司令胡敦的派遣,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并担任英十七师联络参谋。
热血华侨凌云志临阵磨枪枪亦光1941年,蒋介石鉴于日军侵占越南,更加积不该埋——记在缅甸首战极地筹备“南进”。
他深知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将是日本侵略者定要侵占的目标,便设立军委会驻滇参谋团,筹划中英军事合作共同保卫滇缅路的问题。
1941年12月16日,我随侯腾和英国驻华武官,到仰光会见英军总司令胡敦中将,向他提交《中英联军缅南会战计划》和组建中英联军统帅部与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缅甸交通管制、缅甸防空防谍等项实施方案。
胡敦立即将其上报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定夺,那时候驻缅英军归驻印英军司令部节制。
韦维尔随即电告胡敦:(1)马来方面战事紧急,缅甸会战暂缓计划。
(2)请中国先派一个团至打洛。
(3)英军缅甸总部即是英中联军统帅部。
(4)即请中国派人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参照“温格特突击队”的模式编组装备,由英军后勤部保证供应,担任敌情侦察,缅奸缉捕,治安维护工作。
简析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
简析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重庆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战时中国对外国际通道不被日本彻底切断,同时应美英等国的要求,支援美国太平洋战场,于1942年1月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1年12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动员起至1942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未能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而结束。
对远征失利之因,国内外曾有不少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探讨。
本文拟就从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战略地位的认识分歧、军事指挥系统的混乱以及未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三个方面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以其优势兵力迅速席卷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
1941年12月中旬,日本为了切断国外援蒋路线,逼迫蒋介石政府投降,便开始大举入侵缅甸。
为了协助英国保卫缅甸,确保援华路线的畅通,蒋介石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全称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原定第二路使用于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未组建),筹组于1941 年7 月,1942 年3 月12日正式确定番号,任命卫立煌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兼任第五军军长,卫因涉嫌亲共未到职,暂由杜代理。
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任总指挥。
远征军长官机构部直至1942 年4 月2日派罗卓英入缅任司令长官时才正式建立,同年八月在印度撤销。
中国远征军由三个军组成,即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下辖第200 师,新22 师,第96师)、第六军(军长甘丽初,下辖第49 师,第39师,暂编55 师、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下辖新38师,新28 师,新29师)三军九个师,总数约达十万余人。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结果以中英联军的失败和缅甸的陷落而告结束,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本文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缅甸人为什么不欢迎中国远征军
英国的高压统治,使缅甸人欲借助外部力量谋求独立缅甸遭受到英、印的双重剥削,迫切渴望寻求外国援助谋取独立19世纪英国占领缅甸后,把缅甸作为印度的一个省,从此缅甸百姓便受到英、印的双重剥削。
英国人方面,殖民当局将缅甸出产的大米六成运向国外,还禁止缅甸人手工编织他们日常使用的“隆基”(一种缠在腰上的布),布类都要使用英国的产品,暗中织造的妇女要被逮捕,据说有些人的手指也被剁掉了。
在缅甸这个信仰佛教的地方,英国官员甚至公开亵渎缅甸佛塔和佛像,或棒打,或脚踢,甚至尿淋。
印度人方面,“缅甸的工商业都掌握在印度人手中,商店街上尽是印度人开的店,没发现有缅甸人的商店;农村也被印度人控制着。
土地坡印度人用高利贷给夺走了,村长、地主也尽是印度人,缅甸人、克伦族人、掸族人等缅甸土著民族都处在印度人的统治下。
缅甸人在这些…外来者‟的统治下当工人和佃户。
”在这种情况下,诚如日军记者小俣行男所说:“那些高呼…把印度人从城市、农村赶出去!挣脱英国统治!建立一个缅甸人的缅甸!‟的缅甸人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面对英印的殖民统治,缅甸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过各种努力。
首先,他们选择暴力反抗。
1930年缅甸革命组织“咖咙会”发起暴动,可惜失败了,1939年,参加过暴动的数万居民惨遭屠杀。
英国人因害怕缅甸人造反,要求军队中绝对不吸收缅甸人,更是严格限制缅甸人进行任何武装训练,缅甸人根本没有建立自己武装的可能。
暴力既然不行,他们就想用妥协的方式与英国商谈。
二战爆发后,英国在欧洲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因而在亚洲的统治力量相对被削弱,1940年5月10日,缅甸最大的党派德钦党召开了一次由各地代表参加的重要例会,他们表示愿意与英国合作反法西斯,条件是只要英国作出在战后给予缅甸独立的保证,但是英国当局拒绝任何让步。
此路仍是不通,无奈的缅甸人想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1940年6月,“自由联盟”在仰光召开群众大会,要求英国给予缅甸独立,并号召缅甸人民不参战,开展公民不服从运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一役_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_李跃新
2006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 eb,2006 第28卷第1期Jo urnal of Y anan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V ol.28N o.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一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李跃新,孙 颖(中央财经大学 宣传部,北京100081)摘 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和盟国的请求,组织远征军先后两次深入缅甸,在滇缅地区与英、美盟军协同作战,抗击日军。
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打通了国际援华线,光复了缅甸,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胜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盟军;中国驻印军;滇缅战场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6)01—0085—06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不仅最早开展了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而且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组织了远征军,两次入缅,与美英等盟国军队并肩作战,历时3年,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日军,光复了缅甸,取得了辉煌胜利。
中国远征军开辟的滇缅战场,不仅构成了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构成了亚太战场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一翼;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不仅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反攻作战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滇缅战场的开辟日军侵华速战速决的图谋破产后,即将战略方针改为对中国的持久围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构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以迫使蒋介石政府屈服。
为此,日军从1938年起,先后攻占了广州、汕头、海南岛,切断了中国的对外海上通道。
1941年6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切断了中国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越铁路。
同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象征性的援华运输也告中断,这样中国除滇缅公路之外的所有对外通道都被截断。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损失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损失凤凰资讯> 军事> 军事专题> 尊严的代价——中国远征军付出的牺牲> 中国远征军图集> 正文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损失2009年03月05日15:12中国远征军应英国、美国的邀请进入缅甸援英作战,从1月24日第6军刘观隆支队进入景栋,到8月间撤出缅甸,历时近半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人员损失。
一般文献都估计中国远征军总数为10万,其中有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以及远征军长官部直辖部队。
第五军作为远征军的主力,战斗最为艰苦,同时牺牲也最大。
按照王楚英回忆,第五军参战部队拥有官兵54468人,步枪10978支,但其中包含了长官部直辖的炮10团1营和炮18团1营等。
按照杜聿明回忆,第五军共动员部队42000人,其中第200师、第96师、新22师各约9000人,另外直属队共15000人。
由于远征军兵力调动效率不佳,第五军直属队相当多兵力并没有调运到一线。
例如缅甸战役全线溃败后,坦克部队仍在运送途中,结果在日军第56师团骤然攻至惠通桥时,相当多的坦克被遗弃或破坏在公路上。
因此杜聿明回忆录中的数字,应为调至缅甸战场的部队总数,而和王楚英数字的差距,主要在于这些仍在国内的部队。
按照杜聿明回忆,第五军战斗死伤7300人,撤退死伤14700人,幸存者约20000人。
但该数字中,经过野人山的第五军直属队、新22师、第96军撤退损失分别为3700、4000、3800人,幸存分别为10000、3000、3000人,与真实的悲惨情况有明显出入。
据当事者以及美英人士回忆,第五军直属队和新22师抵达印度的全部人数仅3000人,甚至更少,而杜聿明回忆录中仅新22师就有3000人幸存。
此外,第200师、第96师撤退过程中也都有相当数量的直属部队随行(第200师随行两个补充团,第96师随行炮兵、工兵一部),而统计这两个师幸存者也都很可能都包含了这些编外人员。
中国远征军崩溃谜团揭秘 三个师抵不过日军一个师团
中国远征军崩溃谜团揭秘三个师抵不过日军一个师团根据参战将领的各种回忆录,大陆和台湾选编出版的历史文件,以及史家研究的观点来看,一般认为远征军失败的战场原因是:因兵力不能及时集结,中路的主力会战迟迟不能展开,同时忽视了东线侧翼防守,被日军从侧翼席卷后方,导致整个战局崩溃。
具体情况是,当东路日军攻克和邦后,一部西进占领东枝,主力继续北上,孤军奋进,以期前出我远征军主力后方。
此刻英军送来错误情报,说西线皎勃东(乔克巴当)西南发现3000名日军,防线有被撕裂的危险,在史迪威、罗卓英的严令下,原定用于补救东线危机的新编第38师和第96师以及200师主力之一部紧急西调,这一调动正好与战场情形相反。
皎勃东扑空后,疲于奔命的中国军队再掉头东进,已经来回折腾了500公里,且已耽搁了三天时间。
第200师再全力东进,来争东枝,通过夜战一举拿下该城,正准备向和邦攻击前进,以便切断日军穿插纵队退路并准备一路尾击之,解除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断之危局。
这时史迪威和罗卓英连续四次下令:攻下东枝后,除留下第200师继续进攻和邦、莱林一线外,第5军直属部队和正在向东集结准备跟进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转向,进行根本不可能的“曼德勒会战”,按照杜聿明的看法,这一错误调动正好与战场形势的实际要求南辕北辙,从而铸成大错。
中国远征军的失算如果史迪威、罗卓英在这紧急关头不出现两次调兵失误,中国远征军正常应对的结果是在激战中各部队交替掩护着向后方作有秩序的退却,而不是全面崩溃,也就是说失败的程度不会像后来那么惨烈。
史迪威方案的错误之一是中国最高统帅部过于轻敌,蒋介石对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一般估计是三个师抵一个日军精锐师团。
这一估计未必准确,在国内战场上,程潜第一战区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2万人,但最后该师团轻松地破围而去。
实际作战中,东线的第6军两个师根本挡不住日军第56师团进攻,根据昆仑关战役经验和同古作战经历,只有像最精锐的机械化第200师那样的部队,才能三个师对付一个日本师团,一般装备的部队,六七个师也不一定抵得上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更何况甘丽初第6军分散兵力、逐次投入使用都属于兵家之大忌。
中国远征军再入缅甸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会师木姐_雪耻之战
就在卫立煌将军统帅的中国远征军迅速集结、跨江反攻并一举收复滇西失地之际,首次入缅抗战失利并退驻印度整训的中国驻印度远征军(驻印军),也正为涤荡侵缅日军而进行着积极的准备。
由于驻印军兵员在退经野人山时遭遇大幅度折损,1942年底,驻守印度阿萨密省列多地区的新编第22师、38师在其师长廖耀湘、孙立人两位将军的统领下,由国内空运了大量补充兵额,配备了全新的美制武器,并在美国教官的鼎力协助下,开展了扎实的练兵工作,整训后的中国驻印军成为当时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完善的部队,于1943年初春被合编为新第1军,由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出任总指挥,郑洞国将军担任军长兼副总指挥。
新第1军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积极准备收复缅北,与滇西远征军协力开通中国陆路国际运输线———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是在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因所有海上通道都被日军封锁,史迪威将军于1941年提议修筑的一条沟通中国同印度洋海上联系的陆上国际通道,其路线由印度萨迪亚至印缅边境列多,沿缅甸胡康、孟拱一线,经缅北重镇密支那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接,贯通中国昆明与印度加尔各答。
这条陆上国际交通线本来早自1942年春就进入踏勘阶段,且自1942年雨季过后,美英两国工兵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从萨迪亚至列多地段的筑路工程,无奈因缅北、滇西相继沦陷,致使列多以东的筑路工程停工。
驻印军的任务就是在日军据守的缅北地区一边抗日、一边筑路,将筑路工程推进到缅甸境内,确保中印公路在滇西缅北抗战胜利时顺利通车,彻底解决中国战区战略物资匮乏的问题,推动中国提前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从1943年3月初起,中美两国工兵部队即在中国驻印军的掩护下,在人迹罕至、蚂蝗遍地的柏察海、卡拉卡、大加卡一线开山辟道,到同年9月,筑路工作已推进到靠近日军第18师团114联队盘踞区胡康河谷的新平洋,要继续向前筑路,必须先歼灭胡康河谷中的守敌。
10月10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向全军下达了向胡康河谷守敌进击的命令。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
远人无声哀思犹存——关于“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教师:赵晖授课时间:周一下午第6,7,8节组员:盛景葛兆栋马凯悦石轩周凌霄赵陈徐华志签名:目录编者序 (2)第一部分撤退背景 (3)一战场背景 (3)二国内背景(关键词:蒋介石判断) (3)三国际背景(关键词:同盟军史迪威) (5)第二部分孙,杜两部撤退过程的 (6)纪实,思考与分析 (6)一,蒋介石的决定(问题1,4) (6)二杜聿明部与孙立人部(问题2,3) (8)1 杜聿明部 (8)对问题3的思考: (9)2 孙立人部 (9)对问题4的思考: (9)第三部分让我们一起穿越 (10)附录:参考文献 (11)编者序“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戴安澜1我相信,绝大部分炎黄子孙会记得,今天,距离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了六十八年零四个月;今天,距离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过去了六十四年零二个月。
甚至大家会记得,今天,距离“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已经过去了八十二年;今天,距离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已经过去了七十六年,距离我党著名的“百团大战“的开展,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十三年······那么,我们是否曾记得,在遥远的缅甸,曾有一只雄狮,在茫茫丛林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寇殊死搏斗,保护着祖国的边境,捍卫着我们在世界上的尊严和地位?也许,你们都忘记了他们。
不过不要紧,百度一下“中国远征军“,相信你们也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一篇论文,主要是围绕着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印缅作战中失利,撤退野人山时,远征军兵分多路的原因及其分析,期望能挖掘出隐藏在史实背后的秘密。
其中,我们叙述的重点,是孙立人部与杜聿明部的撤退过程。
我们了解到,孙立人部(国民党第五军新38师)与杜聿明部(国民党第五军军部及下属师)在蒋介石发布“撤退回国“的指示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撤退方向,并得到了不同的后果。
历史真相: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
来看,都属于相同的汉藏缅语系,语⾔学和⼈类学研究已经证明,汉⼈和他们有共同的⼈类学起源。
他们⼤约从公元前 9世纪开始,就先后从中国青藏⾼原和云贵⾼原陆续迁⼊缅甸,最初过着原始社会⽣活,⼤约到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前2世纪)的末期原始社会崩溃,开始过渡到阶级社会。
传统上,缅甸分为上下缅甸,上缅甸以曼德勒为核⼼,⼀般指缅甸距沿海较远的北部⼴⼤内陆,包括马格威、曼德勒、实皆等省和钦、克耶、掸、克钦等邦。
下缅甸与上缅甸相对⽽⾔,以仰光为中⼼,指缅甸南部靠近孟加拉湾,安达曼海沿海的各省、邦,包括仰光、勃固、伊洛⽡底和德林达依(丹那沙林)等省和克伦、克耶、若开和孟等邦。
缅甸是⼀个佛教之国。
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和佛教⾃印度传⼊下缅甸,对缅甸的历史产⽣了重⼤影响。
直到⼆战期间,虽然在英国⼈的影响下有少部分缅甸⼈信仰基督教,但佛教仍然是缅甸的国教(今天仍然有百分之九⼗的缅甸⼈信仰佛教),⽀配了整个国家的精神⽣活。
有⼈把缅甸叫做佛教之国,这也并不为过。
和中国不同,缅⼈崇信佛教,其虔诚度让你难以想象。
在缅甸,成为僧侣是极其荣誉的,也具有极⾼的地位。
缅甸男⼦⼀⽣⾄少要削发为僧⼀次,这被认为是修⾏积德,时间短则数⽇,长则数年,⾃然也有由此成为僧侣终⽣修⾏的。
⽼萨的同事常驻⽼挝,有次去缅甸旅⾏看到⼀个少年盛⼤离家的场⾯,误以为是结婚。
路⼈告诉他,不是结婚,是这个孩⼦去出家做僧侣。
在缅甸,这是同结婚,死亡同样重要的⼈⽣三⼤事。
时⾄今⽇,缅甸僧侣也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左右,相当惊⼈。
⾃古以来,缅甸任何阶层,包括国王在内不得怠慢僧侣,必须优待他们。
僧侣享受种种特权,拥有⾃⼰的⼟地,拥有特殊的教育权,在司法上⼏乎是豁免的(当然僧侣必须⾃律),任何地⽅官员甚⾄国王也不敢⾁罚僧侣,他们的地位可以和贵族相提并论。
缅甸统治阶级就把国王的世系说成同佛祖释迦牟尼的世系⼀脉相承,以提⾼其在⼈民中的神权地位。
后来⽇本⼈就培养了⼀批缅甸僧侣协同作战,由于他们地位特殊,国军拿他们没有办法,多只能放掉。
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日纪律如何
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日纪律如何?近年来,中国远征军赴印缅抗日这段历史,资料披露得越来越多。
但有一个问题却似乎很少被谈及,即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纪律问题。
入缅初期,因补给充裕,远征军军纪不错远征军出国之初对纪律三令五申,加上后勤保障还过得去,所以军纪不错在国民政府方面,组建远征军赴缅作战之初,出于国家形象和争取英美援助等因素的考虑,还是非常注重军纪与安抚当地民众这两件事的。
比如,入缅前对远征军士兵再三强调军纪:不准抢老百姓东西,不准调戏、奸淫妇女,违反者轻则打屁股、关禁闭,重则枪毙;要尊重当地民风、民俗,要保护佛教,尊重佛规,士兵进寺庙时脱帽脱鞋,在路上遇到僧侣,“或回避,或鹊立路旁”,对和尚的请求均注意采纳等等。
在士兵方面,出发之前,远征军政治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加上老百姓们杀猪宰羊犒劳他们,使他们感到出国远征乃无上荣光,自感“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加上此时军需物资供应尚比较及时,士兵无需为生计发愁,因此遵守军纪较为自觉。
在缅甸方面,远征军“所到之处华侨到处写彩色标语表示尉间和欢迎,如…出国远征,宣扬国威‟,…入缅远征,无尚光荣‟等等,有的华侨团体还委托专人招待过境部队免费喝咖啡,抽香烟,吃面包茶点等等”,热情如此,使得士兵倍感自豪和光彩,自然不愿做有损远征军名声的事情了。
正是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远征军入缅之初军纪不错,没有骚扰百姓的事情发生。
即便士兵有些七荤八素的想法,慑于军纪,也都压制下来了,比如孙立人麾下士兵李正刚回忆说:“仁安羌战后就轮流让部队到无敌区稍作休整,在休整中,昨日还只想着去死,去拼搏求生,才从死亡线上挣脱出来的弟兄们,而今一个个只想老婆,只想女人。
营房里七嘴八舌大开五荤,寻求刺激。
谈日军的…慰安妇‟,盟军的军妓,还有的摆荤龙门阵逗乐子。
战地笑谈有荤的,也有素的,荤的居多,是大家喜闻乐道的内容,大家想归想,说归说罢了,在驻地妇女面前从没违犯军风军纪的。
因部队在出国门之际,上级就宣布了好多条纪律,其中就有…调戏、奸淫妇女者,轻则打屁股、关禁闭;重则枪毙‟等禁令。
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国内抗日的作用
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国内抗日的作用作者:石亚琼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4期摘要:中国远征军是一只由国民党政府组建的,协助英美军队在缅甸对日作战的部队。
从1942年初到1945年初,三年的时光里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投入总兵力40万余人,伤亡约14万人,并最终抵挡了侵缅日军的铁蹄,在帮助英美军队取得了对日胜利的同时,重新打通滇缅公路,疏通了国内与外界联系的“抗战大动脉”。
中国远征军的入缅对日战是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第一次在国外的抗战经历,不但提升了国威,更对国内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第二次入缅作战;国内战场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07-021941年末,日本皇家海军突袭位于珍珠港地区的美国海军基地,以此日本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随即日本开始侵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攻占缅甸是其比较重要的环节,对日本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进行了5年之久,正在进行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需要大量的国际物资援助。
日本占领缅甸就能切断滇缅公路,阻碍盟国对中国的帮助,从而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日本。
其次,缅甸被攻占后,日军可以向西直指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间接对英国构成威胁。
最后,将缅甸作为日本西南方面防卫的第一线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北翼根据地,以利今后对美长期作战”[1]。
次年年初,日军对缅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市开始发起进攻,并于2月11日强渡萨尔温江。
当时日英军事力量比较悬殊,英国在缅甸驻守的兵力装备差且战斗力十分薄弱,只有英缅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英澳军第63旅、英军第7装甲旅,一共4万人,并且飞机也仅有四、五十架。
相比之下,日军进攻缅甸的第15师的两个师就有约6万人,并且配备飞机“200架”[2]。
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中、美、英等26个国家结成同盟国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以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
浅谈中国远征军史
浅谈中国远征军史——一寸山河一寸血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国长达八年的抗战史上,有一群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去到异国他乡参加战斗;他们为了我华夏的每寸土地而喋血他域;他们为了早日胜利而客死异乡无法归依。
因为他们的顽强拼搏才使中国更早的脱离危机,不得不说他们的战斗史迹是中国八年抗日史上极为浓重的一笔。
这群人就是曾立下赫赫战功的中国远征军。
二战爆发后的英国可谓腹背受敌,英伦三岛在战火中岌岌可危,而其在远东的殖民地也“难逃厄运”。
(虽然我认为这些地方在英国的统治下也好不到哪儿去)于是,英国为了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这些土地不受日本的侵害,在1940年英国向中国请求支援。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日的阶段,而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过薄弱,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支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中国想要生存,就必须依赖大量的外来物资和外援,这时有一条运输通道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就是缅滇公路。
可以说这条公路就是当时中国的输血管,如果中国想活命,这条路就不能断。
于是,1941年中英成立军事同盟。
1942年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的中国远征军出征滇缅印。
远征军进入缅甸战场时已经失去了作战先机(这与英国的盲目自大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而此时的英国一再撤退,使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急转而下的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不怕虎狼般的对手,就怕添麻烦的队友)如果我们单纯的认为中国也会弃之不顾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军队向来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架势。
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还要与日本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从1942年3月到当年8月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使日军遭到承重的打击。
这其中的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棠吉收复战让英美也啧啧称奇。
这都是拿中国军人的生命拼杀出来的,他们的英雄壮举我辈不应忘记。
缅甸战争中有几位将领我想着重提一下,一位是孙立人,另一位是戴安澜。
他们两位都是在战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戴安澜甚至献出了生命。
第一次滇缅之战
第一次滇缅之战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深入缅甸与日军作战失利后,一部分撤到印度境内.后又陆续空运补充一部分中国军队到印度,接受美国的装备和训练.同时从缅甸撤到滇西的远征军,经过整顿,补充和训练,于1943年4月在云南楚雄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陈诚任司令长官<10月起由卫立煌接任>.6月,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两军准备从印度和我国云南西部同时向侵占缅甸和我滇西的日军进行反攻,并打通中印公路.1943年10月,揭开了缅北滇西反攻的战幕.其时,日军的缅甸方面军有11个师团,近30万人马.中国驻印军从印度的列多发南地区出发,身侵缅日军攻击.我官兵经一年多作战,先后赢得了胡康河谷战斗,孟拱河谷战斗以及密支那等战役的巨大胜利,在中国远征军的配合下,攻克八莫,南坎等地,亲乘胜向滇西畹町推进.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天险,从滇西开始反攻.将士们坚持血战8个月,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城市.1945年1月下旬,终于和中国驻印军在畹町胜利会师.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以数万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反攻作战的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援华物资的封锁,同时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在珍珠港事变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变成了英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一部分以后,中国在表面上升格为两大强国的盟邦,在事实上受尽欺侮与出卖,远不如没有那珍珠港事变,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与血对日本讨回公道。
两次滇缅之战,都是中国吃亏,美国占便宜,美国当老板。
我们也有错,错在事前太热心,于事情开始以后又太肯将就别人。
一、我军陆续进入缅甸第一次滇缅之战,是我们不等人家来请而自告奋勇,要出兵帮人家守那一大块殖民地,甘冒当地“土人”的仇恨。
诚然,我们也有防日本兵由缅入滇之意。
然而,未尝不可以,自守云南边疆,大不了退守怒江东岸,用不着深入蛮荒,白白的送掉了三个精锐的军,也就是十三个师(每军有三个师,另有超过一个师的军部直属部队;第五军另有一个“新兵训练处”,其人数相当于两个团)。
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
论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对中国抗日战争及新中国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先后投入近40万军队,作为中美英盟军的主力,开辟缅甸、滇西战场,以伤亡近13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近6万人,夺取了对日作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主要从战役战术的角度,对这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唯一的出境作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纪念抗日将士的英勇业绩,同时总结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的一些经验,以供未来反侵略战争作战借鉴。
一、远征军作战所达成的主要目的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其性质是反法西斯主义的正义战争。
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作战达成的主要目的及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保卫了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如果日军沿滇缅公路北犯云南腹地得逞,将严重威胁四川、西康、贵州等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远征军在滇缅战场英勇作战,挡住了日军北犯势头。
不仅对于稳定国民党正面战场起到了拱卫和屏障作用,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作战,减轻了日寇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大扫荡的压力。
2、开辟了中国与海外联系的国际交通线。
远征军滇缅战场反攻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铺设了由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增强了“驼峰”空运能力,恢复了滇缅交通。
3、有力地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由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三部分组成。
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作战,不仅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而且恢复了中印英美的海上交通,策应了美军在太平洋的作战,同时可以把缅甸作为太平洋上的反攻基地。
4、解救了英军在缅甸、印度战场上的危机。
远征军入缅第一阶段作战,及时援助了多次陷入困境的英军,掩护了英军安全退到印度,使英军避免了全军覆没;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与日军对峙,有力地阻止了日军进攻英联邦的远东中心——印度;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第二阶段反攻作战,及时策应了英军主力在英帕尔与日军主力决战,有力地配合了英军收复缅甸。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失败原因探析
第29卷第3期2020年9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Vol.29No.3Sep.2020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失败原因探析袁文权1刘杰2王娟彳CI.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0;2.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四川泸州646123;3.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实行“南进”战略,大举进攻东南亚。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同时也是滇缅公路的起始地。
出于共同的利益,应英国政府之邀,国民政府派出了十万中国远征军组成第一路入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后先后参加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平满纳会战、仁安羌之战和收复棠吉之战,虽给予日军重大杀伤,却因美英“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中英两国不同的战略目标、英国阻止中国军队及时入缅布防、指挥权不统一、远征军高级将领的失职、中英盟军未能协同作战和缅甸人民的仇视,致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失败原因日本南进的目的是夺取美英两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同时切断中国获得援助的国际交通线一一滇缅公路,进而从缅甸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迫使重庆政府投降。
中英两国出于共同的需要,在战时结成了同盟。
根据1941年12月23日中英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三个军共十万人,深入缅甸与英军一起共同抵抗日军的入侵。
1942年3月至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在缅甸与日军作战三个月。
由于日军占领了腊戍,致使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道路被切断,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至1942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分别撤退到印度和滇西。
此次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惨败,不仅未能保卫缅甸,还使滇西的国土陷入敌手。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为何失败,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一、美英"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日本大举侵华,损害了美国在华的利益,加剧了美日矛盾。
略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及其失败的原因——纪念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70周年
略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及其失败的原因——纪念中
国远征军出国作战70周年
蔡艳宁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2(030)004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不仅在本土牵制和消耗了绝大多数日军,而且还在英美盟国的邀请下,组织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与英美盟国共同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成功解救英军,同古保卫战中重创日军等战绩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由于同盟国在缅甸战场的合作过程中存在全球战略目标、中英战略矛盾、中英联军配合不力、分歧和矛盾及中国远征军将领失职等原因,致使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而告终。
【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蔡艳宁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52
【相关文献】
1.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战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 [J], 王文成
2.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评析 [J], 屠文淑
3.历史的光环——纪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J], 禹志云;李小刚
4.“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祭(黔籍将士篇)——松山:八千贵州男儿血——老兵谭祖幼的抗战回忆 [J], 周渝;
5.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失败原因探析 [J], 袁文权;刘杰;王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
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先后落入日本人的手中。
中国本就十分可怜的国防工业面临覆顶之险,海上援助通道也被堵死了。
苏联给予了中国很大援助,提供了400架飞机给中国空军,另外5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6个空军战斗机中队也在中国战斗。
一条长达2700公里的从苏联边境到兰州的公路开通,从1938年到1940年,足够装备15个师的苏联军火通过这条公路进入中国。
然而,希特勒闪电战进攻苏联后,斯大林无暇东顾了。
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从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停止了。
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当时,中国仅存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由于日军的破坏,运输量逐日减少,危若累卵,计划修建的滇缅公路立马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蒋介石严令:滇缅公路必须如期完工。
时局空前紧张,云南省主席龙云命令公路沿线的地方当局必须在1937年年底前开工,3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
这种路只需把路基平整出来,在上面铺上碎石,用压路机压平即可。
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了工地,他们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这是因为,青壮年基本都已开赴中原参加抗战。
由于缺乏施工机械,这些劳工只能胼手砥足,在崇山峻岭之间,用血肉之躯开辟出一条长达上千里的公路。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苦累,是疟疾。
原滇缅公路工程师娄性回忆了那段触目惊心的日子:怒江、芒市这些低洼的地区都有恶性疟疾,人被牛蚊叮咬之后,发抖、发烧,不到三天就会死掉。
一批人倒下,一批人换上,代价惨重。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
由于武汉会战局势吃紧,急需战略物资,没有举行任何通车仪式,公路就投入使用。
《云南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称滇缅公路的完工,就像给中国建了一条强有力的输血管。
而在大后方,几乎所有的报纸都争相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然而,这场奇迹的诞生,是用3000条生命换来的。
在今天看来,盘旋于山谷之间的滇缅公路也许有些寂寞。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司机绝不会放着高速公路不走,来选择这条颠簸危险的道路。
然而70年前,这条公路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
自通车起的三年里,滇缅公路一共抢运了50万吨军需品,15000多辆汽车,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类物资,是一条支撑抗战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日军进攻缅甸,中英各怀心思1941年,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
12月,日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
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12月下旬,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
会后,有记者问蒋介石,万一缅甸不守,中国政府有能力应付四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吗?蒋介石回答说:鉴于亚洲局势日趋严重,我国作出决定,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
第二天,蒋介石的谈话被刊登在《中央日报》的头版头条,国内媒体欢欣鼓舞,世界舆论反响不一。
《泰晤士报》的评论员五味杂陈地写道:“中国人决心重返缅甸的行为是否表明,昔日白种人在亚洲的统治权威已经破碎了?”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上,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它的战略意义仅仅在于为印度构成一道外围屏障。
然而对中国人来说,缅甸却势在必夺,随着泰国、香港在1941年相继沦陷,它已成为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它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抗战大后方的安危。
英国人虽已无暇东顾,却不愿中国盟友插手缅甸事务。
当蒋介石在黄山别墅盛宴款待英国来客时,英方代表韦维尔却当场宣读了一份强硬的备忘录,要求中国军队的入缅人数“不能超过一个团”。
蒋委员长焦灼的心情,英方丝毫不能体会。
1942年1月,日军攻入长沙。
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炮火。
战至最激烈的节骨眼,炮弹告罄。
第九战区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待运。
同月,从汉阳迁至重庆的兵工厂因缺少钢材被迫停工。
国民政府仅有的十余架运输机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飞。
中英分歧引起了白宫的不安。
罗斯福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极为不满。
中国人参战不仅对亚洲战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焦头烂额的欧洲盟国也至关重要。
只有让中国人牵制住日本,英美才可能集中力量对付德国。
1942年1月14日,阿卡迪亚会议在华盛顿结束。
会议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战略方针。
同时,将缅甸、泰国和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最高总司令。
中国远征军入缅2月的一天,美国迈阿密空军基地,一个身高不到六英尺的瘦削将军登上了一架银白色的水上飞机。
几天前,他还是一名美国的集团军总司令,而现在却要到中国担任战区参谋长的职务。
他,就是约瑟夫·史迪威。
史迪威1883年出生于佛罗里达州,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一战期间参加美国赴欧洲远征军,后任西点军校教官,是一个颇有传统美国牛仔风格的将军。
史迪威对自己佩服的人直率真诚,对看不上眼的将领却尖酸刻薄,由此得到了一个“酸性子乔”的绰号。
他学过中文,1935年到1939年期间曾在北平当过美国驻华武官,能说一口不太流利的中国话。
与此同时,滇缅公路上尘土飞扬,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
这是由蒋介石嫡系,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6军(军长甘丽初)和66军(军长张轸)组成的中国远征军。
3月初,蒋介石首次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腊戌视察。
腊戌是缅甸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
当时所有中国的外援物资都是从仰光经铁路到达腊戌火车站后,用汽车转运到中国。
3月3日,蒋介石同他的美国参谋长在这里相遇了。
早在史迪威任驻华武官时,就对蒋没有好感,而跟冯玉祥、李宗仁亲近。
蒋介石也非常讨厌这个尖酸刻薄的美国人。
蒋拉拢史迪威,看重的是他手中掌握的美援,而史迪威却对国民党将领的贪腐无能切齿痛恨,在美援等一系列问题上与蒋格格不入。
他是中印缅战区参谋长,蒋是总司令,是上级,而史迪威却是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代表,这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于刚刚入缅的中国军队来说,他们面临的战场形势十分不利,3月8日,仰光陷落,缅甸国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
而英缅军只有两个师的兵力。
蒋介石觉得仗当然要打,而且应当打得轰轰烈烈,但是损失必须有个限度,他不想为英国人做无谓的牺牲。
在腊戌,蒋介石三次单独召见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指示作战机宜。
200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摩托化炮兵师。
全师装备有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大口径火炮,步炮比三比一。
戴安澜则是被蒋介石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的陆军少将,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早年参加北伐。
因剿共得力,多次受到擢升。
芦沟桥事变后,先后参加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和武汉大会战,屡有建树。
蒋介石问戴安澜,200师能否在同古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同古是下缅甸平原上的小城,也是缅甸中部公路、铁路和水路的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戴立正,誓言铿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即使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同古。
然而,当200师孤军深入1000多公里来到同古时,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从缅甸南部长驱直入,兵力是200师两倍的日军第55师团(日军一个师团相当于中国一个“军”)。
当时,仰光已经失守,同古的存亡直接关系到能否制止日军继续北上。
英军被日军打得吓破了胆,在仓惶北逃时,竟然发现一支中国的军队迎着他们的方向冲向后面的日军,他们认为这些中国人简直就是送死。
戴安澜在到达同古那一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今赴同古,与英军第一师长斯科特会晤,询以敌情,则不明了,询以敌战法,则亦不知,苦恼之至,今后非由我军负起全责不可!同古保卫战,打出国威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铁路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西北还有克永冈机场,是日军“必须迅速占领”之地。
驻守同古的英缅第1师士气极为低落,既不了解敌情,又未作迎战准备,只准备安全后撤,保存实力。
3月9日,蒋介石离开腊戌回国,指挥大权交给了杜聿明。
3月12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罗卓英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
罗未到任,由杜代理。
3月18日,日军向同古推进,英军同时撤往普罗美。
3月20日,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在同古城外发生激战,双方均有较大伤亡。
同一日,日本空军200架飞机轰炸缅甸南部盟军最大的马圭机场,英缅空军的飞机除少数幸免逃到印度外,其余大部分在地面被摧毁。
此后,盟军的飞机在缅甸上空消失了整整两年。
日军第55师团是一支从中国战场撤下来的二流师团,曾在长沙会战中遭受重创,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新上任的师团长竹内宽中将是个雄心勃勃的年轻将领。
仰光作战后,为了扩大战果,他置后方空虚于不顾,率领师团穷追猛打,企图一举攻下曼德勒。
20日的战斗出乎竹内宽的意料,他的部队遭到了缅战以来最为猛烈的抵抗。
一连三天,第143、144联队伤亡惨重,攻击已呈疲软势头,竹内宽不得不调整战术。
日军的空军开始每天从仰光机场起飞。
百余架次的飞机对同古进行狂轰滥炸,投掷燃烧弹甚至毒气弹。
但是同古防线没有被突破,城内守军始终没有动摇或败退的迹象。
22日夜,日军敢死队在阵地上捕捉到一名军官,经审讯得知同古守军是第200师,并且,在曼德勒一线还有中国的两个军严阵以待,总兵力达10万人。
竹内宽后背发凉。
但很快,从空中和地面传回的侦察情报让他大大松了一口气:曼德勒的中国军主力并无南下迹象。
竹内宽重新坚定了信念,决心吃掉200师,荡平同古城。
此时,昂山将军领导的缅甸独立义勇军也赶来帮助日本人,加入了对中国远征军的进攻。
昂山将军就是今天缅甸的民主斗士昂山素姬的父亲。
24日下午,日军在缅奸的带领下经小路迂回到城北,与正在破坏铁路的工兵团猝然遭遇。
日军一个冲锋就打垮了工兵团,而后进袭机场。
机场守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退回城里。
日军占领机场,切断了200师的退路,把同古团团包围起来。
永克冈机场失守事件被当作中国人不会打仗的证据一直报告到盟军总司令部,杜聿明为此受到蒋介石的训斥。
工兵团团长李树正被军法处判处枪决。
24日夜,日军敢死队百余人摸入最杯阵地,排长马立成身中六弹,死战不退,被敌人劈杀,尸体数日不倒。
26日,屋墩阵地两度失守。
597团三营与日军反复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28日清晨,日军及缅奸百余人化装成当地土著,在牛车中暗藏枪械炸弹,企图经锡塘河桥头混入城内。
经第598团查出,全部歼灭。
敌人恼羞成怒,向城内发射毒气弹百发。
所幸适逢旱季,毒气多被季风吹散,无人伤亡。
29日,英国人终于抛弃了中国盟友,在尚未通知友军的情况下仓惶撤退,把同古侧翼暴露给了敌人。
就在此时,日军的增援部队第56师团已经星夜兼程赶到同古,形势急转直下。
日军第56师团号称“丛林之虎”,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东京陆军大学毕业,以擅长丛林战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