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飞与他的摄影武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飞与他的“摄影武器论”

“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 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这就是沙飞名字的由来。沙飞从此成为一名为自由而战,以摄影为武器的战士。在战火硝烟中,他以生命聚焦沙场,使瞬间得到永恒,最终成为“中国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摄影艺术创作实践和摄影理论探索的先驱者和指引者,中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和摄影画报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用一生诠释了自己的名字和理想,用数千幅浸染着鲜血与汗水的壮丽画卷,记录了中华民族一段悲壮的历史。

对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左翼青年

沙飞原名司徒传,1912年生于广州,广东开平人。14岁从无线电学校毕业毅然从军,成为北伐军电台报务员,度过了五年的军旅生涯。1932年,成为汕头电台的特级报务员,每月享有150大洋的优惠月薪,并在这里结识了与之志趣相投的王辉,两人于1933年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沙飞没有沉溺于安逸的生活,面对国家、民族的内忧外患,面对民不聊生的现状,他决意奋力抗争。1935年,沙飞加入摄影团体黑白影社,摄影自此成为了他毕生的事业。1936年,沙飞在一本外国画报上看到了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的几幅历史照片,他激动地对妻子说,“摄影是可以记录历史的!我要当摄影记者。” 1936年6月,沙飞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南澳岛拍下了一组照片,揭露日本浪人在南澳岛上的诡秘行踪,并附上照片说明:“这个平静的小岛正受到严重的威胁。”“唯有给予敌人当头一棒,以警醒其侵略亚洲大陆的迷梦!”这组照片被后来的研究人员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国防体裁照片”。两年之后,日军攻占南澳岛也印证了他对日本侵略行径的高度敏感。同年8月,沙飞辞掉舒适稳定的工作,不顾父母妻子的反对,坚持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去学习。

鲁迅精神影响下的文学青年

在上海,沙飞幸运地结实了他人生的精神导师鲁迅先生。1936年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在上海举行,展览期间沙飞每天拿着相机跑会场,在木刻展的最后一天,沙飞偶然发现鲁迅正与青年木刻家亲切交谈,沙飞举起相机将这一历史时刻水远记录下来。后经人介绍,鲁迅关心地问沙飞:“你最近拍了些好照片吗?”并说:“基础打好才能产生好作品啊!”当时鲁迅已是肝癌晚期,这组照片也成为他最后的留影。《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的作品无疑也成为了现存鲁迅留影中最为传神、最为经典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一生为培养青年呕心沥血的生动写照。后来沙飞在谈到这组照片时曾说,“假如我不是如此认真地拍摄,一定终生遗憾,也有负于历史。”

11天后鲁迅与世长辞。沙飞满怀悲愤,再一次举起相机拍下了鲁迅的遗容和上海民众万人空巷沉痛悼念的悲壮场面,记录了民众对鲁迅先生的衷心敬仰和永恒的纪念。后来他以沙飞的笔名发表了这组照片,沙飞这个名字伴随着鲁迅先生的离世而诞生。正如后来沙飞所说:“这位巨人的伟大精神和音容笑貌,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正是鲁迅精神鼓舞着他一路前行。1936年12月,沙飞在广州举办了第一次个人摄影展。第二年6月在桂林举办了第二次个人摄影展。对这两次摄影展,在当时的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高度重视,称赞他“一扫过去把摄影当做附庸风雅的手段,为名媛雅仕、达官贵人优裕奢华生活做点缀的风气,”使广大观众为之耳目一新。

当摄影成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的勇士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8月,沙飞在《广西日报》上发表《摄影与救亡》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到“‘唤醒民众’是救亡运动的急务”,并清醒地认识到:“直到现在,文盲依然占全国人口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单用方块字去宣传国难是绝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摄影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摄影在救亡运动上既是这么重要,摄影作者就应该自觉起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重大的任务。……以达到唤醒同胞共赴国难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摄影界当前所应负的使命。”此后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摄影武器论”始终是他一生秉持的理念。

1937年9月,他毅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抱定摄影比文字更能“唤醒民众”的信念,成为第一个采访115师的记者。10月,沙飞在山西五台参加了八路军,当时的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特批沙飞为晋察冀军区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在全民抗战中,沙飞的创作激情达到的高峰,他将镜头聚焦于抗战的各个层面,真实、生动、质朴的再现了历史的点点滴滴,古长城、青纱帐、白求恩、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陈庄歼灭战、大龙华歼灭战、狼牙山五壮士、外宾访问边区、八路军向塞外挺进等实战场景,八路军的日常生活、政治动员以及妇女儿童的努力,无一不成为他镜头所捕捉的对象。

《将军与幼女》组照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1940年8月,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从炮火中救出两名失去父母的日本幼女。聂荣臻司令员决定把她们送还日方。在战士将小女孩放进箩筐准备挑走的时候,沙飞闻讯赶到,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感人的时刻。在战火硝烟中,聂荣臻司令员拉着日本小女孩的手,如同父子,描绘出一幅战争与和平、人道与人性的画面,讲述着一个传奇的、动人的故事。沙飞对战友说:“这些照片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19世纪80年代中日双方促成了已是三个孩子妈妈的美穗子与80高龄的聂荣臻元帅在北京的会面。这组照片也成为了世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场照片。

《白求恩》组照也是沙飞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两人在工作中成为挚友。1938年,白求恩来到晋察冀边区,沙飞赶来拍摄。沙飞用英文与白求恩大夫交谈,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摄影,闲暇时相互切磋摄影技艺。与白求恩在一起的日子,沙飞感受到的不只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风范,更有一个智者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沙飞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位国际友人许多难得一见的传世瞬间:白求恩在日光浴,白求恩在游泳,拿樱桃逗小女孩玩,以及最著名的白求恩大夫在五台山岩口模范病室动手术……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真实的、充满人性的国际主义战士。目前我国现有的白求恩大夫在抗战中的照片,全部出自沙飞之手。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殉职前,在遗嘱中提到:“照相机给沙飞”。与鲁迅先生精神导师的角色不同,白求恩在思想上给了沙飞更多的启发。

1939年初,沙飞提议创办摄影画报,以便更加充分发挥摄影的战斗作用,这一建议得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的支持。1942年7月1日党的生日到来之际,五色套版精印的《晋察冀画报》诞生了,杂志以边区战斗和建设的成就为内容,图文并茂,刊发了150帧照片、小说和漫画,其中83幅为沙飞的作品,且附有英文,杂志成功发行了1000册。杂志被通过各种渠道送往中央、边区党政军民单位、国统区、日军司令部甚至送到了国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日军残忍的扫荡之下,《画报》印刷所四次搬迁,沙飞常说“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截至1948年,6年时间里《晋察冀画报》共出版了13期。

为更好的培养摄影战士,在沙飞的主持下,军区还成立了摄影训练队,自1940年到1946年共举办8期,为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死犹生

1950年3月4日,沙飞的生命戛然而止,但沙飞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在中国摄影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作为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他的名字也成了中国新闻摄影的代名词。人们没有忘记他在中国摄影史和抗战史上的不朽贡献。正如有关研究人员所评论的:“当人们重新审视中国摄影发展历史的时候,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后人:沙飞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沙飞是中国革命军队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沙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者,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沙飞和他的战友们拍摄和保存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完整的照片档案,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建立和发展了中国革命摄影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