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北京版)】海洋和陆地的变迁(2) 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
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
(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过《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通过修炼,长生不老,自称自己亲眼看见过东海变成了桑田,桑田又变成了东海,也就是说陆地的地方变成了海洋,海洋的地方又变成了陆地,同学们,可信吗?难道我们脚下的地球会发生海陆变迁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明确学习目标,找同学读出来,强调重难点。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新知设疑: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由于地壳运动,由海洋变成了陆地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设疑:我国东海水域发现了人类生活的足迹,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由于海平面升降,由陆地变成了海洋提问:你知道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学生回答:荷兰围海造田,日本的填海造陆等设疑: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回答:人类活动小结并板书:海陆变迁的原因:①地壳运动②海平面升降③人类活动补充内容: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陆变迁,比如黄河三角洲的”生长“是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沉积形成的。
承转: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南极的冰雪有所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部分低地地区,是海陆变迁吗?但是近年来在南极洲发现了煤层,是海陆变迁吗?(否定)煤炭的形成需要生物资源,尤其森林,森林应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生长旺盛,而南极寒冷没有森林,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学习目标二:大陆漂移板书:大陆漂移阅读课本P50,完成下列问题1、观察世界地图,你发现大西洋两岸,洲西海岸和洲东岸轮廓十分相似2、根据这个现象,德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大陆漂移假说3.这个假说的内容是什么?结合图片分析: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轮廓吻合设疑: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如此吻合?根据这个现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大陆漂移假说,给同学们介绍魏格纳,为了收集证据,献身于格陵兰岛上的暴风雪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科学的情操。
提问: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是什么?演示大陆漂移示意图学生回答: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块陆地,大陆周围是一片_ _,后来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今天的大洲大洋。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是主导;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地深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情态及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防震抗灾知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能力;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教具准备]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一、话说沧海桑田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2、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3、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二、大陆漂移假说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好似语文中的看图说话)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4、教师归纳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2)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例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学生通过地图和实地观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利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观察地图,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实例资料。
2. 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准备好教学PPT,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实例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海陆的变迁。
2. 讲授新课:1. 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 分析地图,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 结合实例,讲解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4.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5.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证据和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概念: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相互转化。
2. 海陆变迁的主要证据:地层、化石、地形地貌等。
3.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主要证据和原因。
2. 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观察、实例分析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2. 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 分析海陆变迁的主要证据,如地层、化石、地形地貌等,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这些证据。
4. 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原因。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7.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概念、主要证据和原因。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探究其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有关海陆变迁的科普文章、视频、图片等。
2. 图书资源:地球科学、地理学等相关书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4. 实践材料:地球模型、地形模具、彩泥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中图版(北京)八年级地理上册:1.2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教案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3)通过读图掌握海陆分布及变迁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陆地、海洋之间相对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现在用来比喻什么?(学生回答)明确:沧海桑田说的是陆地会变成海洋,海洋也会变成陆地。
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现在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学习实验演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动物园要新增一些小海龟。
由于海龟是两栖动物,饲养员为它们准备的新家是一个水池,里面既有“海洋”,又有“陆地”。
动物专家看了以后,建议将水面缩小一些。
三个饲养员马上行动,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建方案。
提问:1.他们的办法是否可以让水面缩小?2.三个方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使“海”和“陆”发生变迁的?(学生讨论回答)明确:1.三种方案都可以让水面缩小,发生“海”、“陆”变迁。
2.老李方案:模拟地壳变动导致海陆变迁;小张方案:模拟海平面的升降导致海陆变迁;大周方案:模拟人类活动导致海陆变迁。
过渡: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有些地方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有些地方会由陆地变成海洋。
那么,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展示图片:“落基山脉上的三叶虫化石”。
《海陆变迁 》教案
一、教案概述《海陆变迁》是一门探讨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变化的科学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对地球科学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2)掌握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探究海陆变迁的成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2)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2.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2)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变化;(2)提问:“你们知道海陆变迁是什么吗?”2. 讲解:(1)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2)讲解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讲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3. 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陆变迁的实例;(2)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海陆变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知识点;2. 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实例,下节课分享;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知识掌握、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考察对方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海洋博物馆、地质公园等,增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3. 邀请专家讲座,介绍海陆变迁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2.了解海洋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并掌握海洋区域的名称和特点。
3.了解陆地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并掌握陆地区域的名称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2.海洋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
3.陆地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
三、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2.了解海洋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
3.了解陆地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讨论法。
3.分组活动。
五、教学步骤1.引入(15分钟)1.老师用世界地图或仪器仪表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引出海陆分布的问题。
2.老师介绍地球板块运动的特点,诱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2.讲授(30分钟)1.老师讲解海洋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重点介绍海洋区域的名称和特点。
2.老师讲解陆地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重点介绍陆地区域的名称和特点。
3.讨论(30分钟)1.学生自由讨论海陆分布的影响因素和海陆变迁的规律,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做出评价和点拨。
4.分组活动(45分钟)1.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自己所选定的海洋或陆地区域,分析它们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2.组长代表对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和展示。
5.拓展(15分钟)1.老师准备虚拟实境或网站,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探索各个海洋和陆地区域,并给出自己的评论和建议。
2.学生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做出个人思考和感想。
六、教学评价1.考核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参与分组活动的效果和成果。
3.评价学生在拓展环节中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1.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并结合实际进行延伸。
2.教师要注意掌握分组讨论的时机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3.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拉近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现象,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工具,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概念:介绍海陆变迁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现象。
2. 海陆变迁的原因: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3. 海陆变迁的实例:以我国为例,介绍海南岛、台湾岛的形成过程,以及黄河改道等历史事件。
4. 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海岸线变迁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5. 人类与海陆变迁:强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围海造陆、填海工程等,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实例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分析,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实例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实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以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为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学历案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现状。
2、理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3、认识海洋和陆地变迁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海洋和陆地变迁的主要证据和实例。
2、难点(1)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导致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2)分析海洋和陆地变迁对气候、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影响。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一直都是这样的吗?”(二)知识讲解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现状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
海洋主要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陆地被分为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和大洋洲。
2、海洋和陆地变迁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高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区曾经是海洋。
(2)地层结构不同地区的地层结构相似,表明它们曾经可能是相连的。
3、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1)板块运动地球的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会导致海洋和陆地的形成、消失或改变。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火山活动和地震火山喷发会形成新的陆地,地震可能会导致陆地的升降。
4、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的变化会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从而改变气候。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导致生物栖息地的改变,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影响人类的居住、交通、经济活动等。
(三)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能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可能存在的海洋和陆地变迁的迹象吗?(2)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潜在的挑战和机遇?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练习1、选择题(1)下列现象不能证明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变迁的是()A 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B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C 地中海面积在不断缩小D 全球气候变暖(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A 四大板块B 五大板块C 六大板块D 七大板块2、简答题(1)简述板块运动是如何导致海洋和陆地变迁的。
地理《海陆的变迁》的教案设计
地理《海陆的变迁》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过程;2.掌握地球的演化史;3.认识海洋的形成和演化原因;4.了解陆地的变迁过程,并了解陆地地理特点。
二、教学重点:1.海洋的形成和演化;2.陆地的变迁过程;3.海陆的地理特点。
三、教学内容:1.海洋的形成和演化:1.1地球形成和原始海洋的形成;1.2过去海洋的演变;1.3现代海洋的特点和分布。
2.陆地的变迁过程:2.1大陆漂移的理论;2.2陆地的变迁和地貌的演化;2.3现代陆地的特点和分布。
3.海陆的地理特点:3.1海洋的特点和作用;3.2陆地的特点和作用;3.3海陆相互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模拟地球形成、海洋形成和陆地变迁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学生合作探究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地球演化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地球演化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对海陆的变迁过程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
3.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探究和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记录下来。
4.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
5.概念梳理和知识总结:通过师生共同整理和梳理,总结海陆的地理特点和变迁过程。
6.拓展延伸:通过实地考察或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7.回顾与检测: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进行小测验或讨论,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互动表现;2.采用小测验、问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评价;3.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4.收集学生的作品和报告,评价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七、板书设计:1.海洋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形成和原始海洋-过去海洋的演变-现代海洋的特点和分布2.陆地的变迁过程-大陆漂移的理论-陆地的变迁和地貌演化-现代陆地的特点和分布3.海陆的地理特点-海洋的特点和作用-陆地的特点和作用-海陆相互作用和影响八、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等;2.图书资料:有关地球演化史和海陆变迁的书籍和材料;3.海洋和陆地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中图版(北京)八年级地理上册1.2《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说课稿
中图版(北京)八年级地理上册1.2《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大陆板块的运动和海陆变迁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板块的运动,海陆变迁的过程。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板块的运动,海陆变迁的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引出海陆变迁的概念。
3.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板块的运动,海陆变迁的过程,通过地图和图片进行辅助说明。
4.实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5.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2.海陆变迁的原因3.大陆板块的运动4.海陆变迁的过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堂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程度。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教学设计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
2、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图、板块拼图模型、实验器材(蜡烛、软木板、塑料泡沫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海洋和陆地景观的图片,如美丽的海滩、雄伟的山脉、广阔的平原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是一直不变的吗?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没有发生过变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1、海陆变迁的实例(1)展示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2)展示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遗迹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在不断变化的。
2、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展示地壳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讲解地壳的上升和下沉会导致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例如,地壳上升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地壳下沉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
(2)海平面的升降展示海平面升降的图片和资料,讲解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会影响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例如,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陆地,海平面下降会使陆地面积扩大。
(3)人类活动展示人类填海造陆、围海养殖等活动的图片和资料,讲解人类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海洋和陆地的面貌。
3、大陆漂移假说(1)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发现它们的边缘似乎可以拼接在一起。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授课人陈洁珊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师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情分析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科增加,知识量加大,许多学生对教材不太适应,他们对地理学习其实就是简单以背为主,以为只要背通了,就可以做题了。
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在地理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着重于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能力和对于地图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应用为主,学习对己有用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七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小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难点: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五、教学方法教法:情境设置法、多媒体演示法、图文结合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图片分析法等。
八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八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1:八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八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想象、推理的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篇2:海陆变迁地理教案海陆变迁地理教案【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dd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意思是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dd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能说一下为什么在东海海底会发现古代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意思是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编号
地理学科(北京版八年级上)4
学科
地理
年级
初二
学期
第一
课题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2)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年 6 月
教学人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读图观察、视听学习、猜测想象、模拟分析等教学方法,了解海陆变迁的成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分钟
总结提升
师:总结单元知识,提升认识思想。
生:聆听。
生:认真读图,积极思考。
师:带着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演示小实验并出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师:承转并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出问题:1、说出世界上两条火山地震带的名称。2、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板块的分布有何关系?
生:认真读图,积极思考。
师:出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提出问题:我们西南部和东海沿海地区地震多发,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火山地震多发的原因吗?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及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认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知识回顾
师:回顾本章前几节课内容并引出本节课主题。
生:积极回顾思考,聆听讲述。
20分钟
新课学习
出示图片“全球海洋底地貌图”
师:提出问题:大洋中脊是怎么形成的?大陆漂移与大洋中脊的形成有关系吗?
播放视频“海底扩张学说”
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出示“海底扩张示意图”
师:结合视频讲解“海底扩张学说”
师:承转并出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
提出问题:1、地球表面有那几大板块构成?哪些板块是以大陆的名称命名?哪些板块是以大洋的名称命名?2、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别位于哪个板块?3.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一些小箭头代表什么?你能描述板块的运动方向吗?
生:读图思考,说明规律。提取信息,分析原因。
师:承转并做演示实验。
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说出以下山脉和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生:思考,解释说明。
师:播放动画,解释裂谷和海洋的形成。
师:小结“板块构造学说”
师:提出猜想:1.若干年后,地中海消失还是扩大?2.若干年后,红海是消失还是扩大?3.随着时间的推移,珠峰的海拔是否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