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东洋”模式与中日对接——读彭修银《日本近现代绘画史》
浅谈中西绘画同日本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龙源期刊网 浅谈中西绘画同日本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作者:房子钰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12期一、日本画今天常用的“日本画”一词是从明治时期(中国晚清时期)开始为了与西方绘画相区别而使用的,之前的日本各个历史时期并没有这个词。
日本画和西洋画最大的区别是用于作画的材料不同,从明治时期开始就有这样的见解:由日本人画的画都是日本画。
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无论素材如何,使用日本民族传统材料和绘画技法的民族繪画都为日本画。
日本画风造型严谨,运用空气透视角度,糅进其特有的细腻、柔和、优美、装饰、神秘及诗意的艺术感觉。
日本画风的形成,源自极富抒情和表意功能的中国画风的传入,其后不仅在日本生根发芽,而且得到充分的发展。
日本画延续了千百年来日本绘画的样式,其素材和技法一直传承到了今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绘画的风格样式符合日本人的精神性和日本的风土人情。
这也是日本在传承中国画风格之中把握住了革新的机会,让两种文明的碰撞绽放光彩。
在发挥中国画优势的同时,他们也糅合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这是日本一种珍贵的绘画风格。
二、中国绘画对日本画的影响及日本画的历史沿革从很久以前,日本的艺术家们就在绘画材料方面拓展优势、克服限制,创作出从壁画到挂画等各种形式的作品,丰富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日本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日本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二是长期受中国和西方绘画的影响。
日本绘画的历史始于古墓内部描绘的壁画。
从公元5世纪左右开始,日本有了内部装饰的古墓,其中画有抽象的图案、人物、动物、武器等。
据说,这些都具有驱除恶灵等巫术含义。
真正的绘画被带到日本是在飞鸟时代。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绘画随之而来,法隆寺玉虫佛龛的版画就是代表性例子,来自中国的绘画技艺,传播了先进的绘画理念。
进入奈良时代,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色彩鲜明的绘画开始被制作出来。
到了平安时代,具有日本独特技法的大和绘诞生,形成了日本绘画的第一阶段大发展。
中国与日本激变中的近代东亚美术
中国与日本激变中的近代东亚美术美术风格流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只有将它复原到社会历史的运动中,才能把握它作为社会存在的根据和去从。
也许再没有比近代中国与日本美术史潮的激变能够更典型地揭示这个社会学的道理了;同时,美术史又是艺术自身的历史,它有自己的传统,不管外部社会因素怎样促使它改变风格形态,我们总能看到一种只属于它自己的、反映内在审美心理需求和民族情感的东西。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同是属于东亚国家而又处在时代激变中的近代中日美术,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比较研究课题。
本文的目的,即在以中国和日本为主要对象,对处在激变中的近代东亚美术,从世界史的角度作一概略扫描。
是长于思辨的德国学者先指出了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必然更加走向世界性的历史趋势。
如歌德〔G.W.Goethe,1749—1832〕是在1827年与埃克曼的谈话中说到:“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有意思的是,这位大文学家恰是在读一部中国传奇〔《风月好逑传》〕时讲出这番话的,这就超出于一般欧洲学者只习惯于在欧洲国家间的文学艺术作比较,而将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的比较提上了日程。
接着是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再一次提出这个广义的“世界文学”概念,从社会学角度指出了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而必然出现的这一世界性现象。
这些哲人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已然出现的近代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睿智的概括,它告诉人们,一旦具备了那样的历史条件,即以地理大发现为前提的航海和贸易上的突破,包括文学艺术交流在内的各国人民的精神沟通跟着便必然会发生。
然而不幸的是,当亚洲和近代意义的欧洲发生接触时,原本是由郑和将军“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作标志的亚洲的时代,却在一夜之间被以一个葡萄牙航海家的名字命名的“瓦斯科·达·伽马〔VacoDaGama〕的时代”取代了。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这意味着亚洲东方古国的沉沦和以文艺复兴为嚆矢的西方文明代领风骚。
试论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之异同
09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出现对两国各自的文学发展进程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得益于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状态的引领。
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形式发端于明治维新后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的思想开放。
探究特定社会变革初期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异同,以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变、文学作品及相关理论。
这对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日本近现代文学风格转变过程中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异同试论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之异同彭家佳一、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发端写实主义,顾名思义,无非是以真实的所见所闻进行艺术创作[1]。
写实主义的观念由法国画家库尔贝提出,这一艺术发展起源可追溯至法国大革命前夕。
该时期,革命浪潮促使艺术家将艺术创作从古典模拟引用和浪漫虚构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向现实生活。
而后,写实主义的概念被引入文学领域,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流派。
写实主义文学主张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并强调作家要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反对“主观的、任意的和幻想的”艺术,主张客观的描写。
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理论最早由陈独秀提出,其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论述:“现实世界之内有事功,现实世界之外无希望。
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行斩焉。
”[2]在《学说与装饰》中指出:“详论一种学说有没有输入我们社会的价值,应该看我们社会有没有用它来救济弊害的需要。
”[3]这无一不体现着五四运动前后,写实主义流派在文学领域所体现出的功能:以民主和科学为基础,旨在颠覆旧文化,创立新文化,唤醒民心,进而应对空前巨大的民族危机。
日本在历经锁国政策,遭受西方列强的鞭打之后,开启了明治维新之自觉道路。
在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文学观念的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文学相关理论的著作——《小说神髓》。
浅谈西洋画与中国画现代化的联系
浅谈西洋画与中国画现代化的联系西洋画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洋画与中国画也在逐渐接触和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西洋画与中国画现代化的联系。
现代化的社会为西洋画与中国画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使得西洋画家和中国画家有了更多的机会相互学习和合作。
一些西洋画家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画的技法和思维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风格。
同样,中国画家也可以通过学习西洋画的创作理念和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这种交流和合作使得西洋画与中国画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艺术市场的需求对西洋画与中国画的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西洋画与中国画的现代化,可以使得艺术作品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趋向,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一些将西洋画与中国画元素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在市场上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和追捧。
这种现代化的艺术形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元素,使得艺术作品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西洋画与中国画现代化的联系还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内容上。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西洋画与中国画的现代化可以使得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一些西洋画家通过表现现代城市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来反映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文问题。
中国画家也可以通过表现当代社会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自己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现代化的艺术创作内容,使得西洋画与中国画在现代社会中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更深刻的社会影响。
西洋画与中国画现代化的联系还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方法上。
现代化的社会要求艺术家具有创新精神和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
西洋画与中国画的现代化使得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观点。
和洋折衷东西结合的近代日本艺术
和洋折衷黄思蕙华东政法大学 200042——东西结合的近代日本艺术摘要:日本本身是一种“受容文化”,以一种“非二元论”精神接受了亚洲的多样性与民族性文化。
自此形成了一种善于 吸收外民族精华,将之融汇于本民族内核,不断改造与创新的 日本民族精神。
而在绘画艺术方面,日本善于吸取外来民族优 秀的技巧与样式,融入多种元素来融炼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从中,有意识地吸收其中的样式作为“器”,融汇日本民族独特 的气质和审美为“神”,整体表现手法上带着日本民族装饰美 与写意式的特色。
在这个基础上,当 19 世纪明治维新后,西方油画随先进 技术一道进入日本国门,给素来以中华艺术文化为尊的日本 艺术界带来新的启发。
通过吸收补进并加以自我创造,这个时 期的日本艺术呈现一种“和洋折衷”的艺术特色。
本文以近代 日本油画艺术为主题,通过同时期西方艺术的横向比较与日 本艺术史上传统艺术的纵向比较,研究其中日本近代油画家 们如何将本土的东方艺术内涵与西方油画技法相结合,在这 个基础上创新、加工,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结合物,实现日 本油画的民族化。
关键词:和洋折衷 日本近代油画义油画客观写实的技巧基础上,流露日本式的情感,并将其具 化于崇尚装饰的形态;具备东方“写意”情怀;减弱写实要素,基于直觉,省略客观的细节,集中简洁,带日本式表现主义趣 味。
以日本近代油画史(明治、大正时代)上几位最具代表性的 画家的作品、风格为代表,由色彩构图技法到精神内涵,笔者 将近代日本“和洋折衷”油画特色分为以下四个维度——装饰 性效果、日本式的平面构图、东方线条韵律感在油画中的运用 以及对客观“写意”的省略、变形与夸张。
(二)“和洋折衷“油画特色之一:装饰性效果 1.浓郁,饱和,明亮的平面式色彩 在日本大和绘及传统版画中,色彩的轮廓深浅,浓淡处 理以表示立体是不被要求的。
一般不强调阴影效果,而是采用 一种二维平面的平涂技法。
画面以色彩平面覆盖,清晰而充满 气韵、富有律动感的线条将浓郁明亮、厚重的色彩分割成平展 的色块。
【浅议中国画与日本画之比较说】日本画和中国画
【浅议中国画与日本画之比较说】日本画和中国画摘要:中国画和日本画的简介,中国画和日本画的现状和发展关键词:中国绘画,日本绘画特点,发展中国绘画简述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独特体系。
它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在东周墓葬中出土过最早的画作“祈?的女人和夔龙”(亦称龙?仕女图),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国画历史悠久,宋朝以前绘图在?帛上,材料昂贵,因此国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等,直至宋元朝后,纸材改良,推广与士大夫文人画兴起等,让国画题材技法多元,在画作上题诗,为书画同源之始。
明朝之后,绘画推广到大众,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风俗画因此产生。
清末,西风东渐,绘画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画元素,朝多方面发展。
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原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
现代国画的发展也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体解剖的准确等,也有画家将国画的意境用于油画创作上。
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等之分。
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各有特色。
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
山水、花鸟等至隋唐,始独立形成画料。
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
元代水墨画盛行。
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
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浅谈西洋画与中国画现代化的联系
浅谈西洋画与中国画现代化的联系一、中国画现代化的背景及意义1、中国画现代化的背景在清朝灭亡之后,中国结束了封建统治。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开始,中国历史终于迈向了近代。
20世纪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当时很多青年艺术家去海外游学,将西方现代艺术和西方艺术思潮带入中国,于是中国美术走向兼收并蓄、开放、自由和多元化的发展。
种种艺术流派的出现,让中国人从传统美学思想中走出来,中国美术也终于走进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2、中国画现代化的意义我们进入了全球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因此中国画的发展,也面临全球文化共同发展的问题。
西方化绝不是中国画发展的目的,我们在这个全球文化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中,需要探索自己的发展理念,那就是要以强化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为前提。
在当下的文化中,中国文化是绝对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中国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我们需要在扎实了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本功的前提下,取西洋画技法之精华,从而丰富中国画。
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沟通延续少不了对传统的更新与创建,同样的,中国画现代化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所趋。
二、白雪石的山水画和蒋兆和的人物画1、白雪石的山水画白雪石原名白增锐,北京市人,1915年生,1950年前从事传统中国画的临摹与创作研究,1950年后开始注重写生,1955年为研究传统美术适应时代艺术之变革,开始研习西洋画的素描水彩等。
1973年至1980年间,白雪石先生先后三次奔赴广西桂林,沿着漓江两岸旅行写生,在此期间,白雪石先生创作了以漓江为题材的系列作品,构图严谨笔法轻快,画面纯净又空灵。
第一,师古人。
白雪石自幼习画,先前临摹古人的画作,早年师从花鸟画家赵梦朱,后又拜山水画家梁树年为师,掌握了深厚的绘画功底,遵循传统山水画的理念,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师造化。
白雪石先生58岁时,赴广西桂林,沿漓江两岸徒步旅行写生。
漓江两岸风光迤逦气氛宁静。
这景色让他激动,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直抒胸臆的最好题材。
20世纪中日绘画革新比较与批判(节选)
词 大有 取代 中国 画 之 势 。 如水 天 中先生 指 出 , 这两 个不 同
第一 章 、中 日绘 画近 代命 运之 回溯
的称 呼并 不仅 仅是 文 字上 的省 略 , 国 画 不 是 中国 画 的简 化。 以 国 画 命 名 中国本 土绘 画 , 文化 背景 则是 中 国资产 阶 其
1 . 国画 的命 名及 其 内涵 中
中国 画” 与 日本 画 ” 都是 进入 近现 代 以来 才逐 步形 成 的 .
可 个概 念 以国家 来命 名 画种 . 在世 界 上都 是前 所未 见 的 因 这
12 年 底 .国 民大学 院 院长蔡 元培 在 草拟 的创 办 国立 艺术 7 9
独 秀 在致 吕激 关 于 “ 术革 命 的一封 书 信 中 . 美 第一 次提 出改 良
中国 画的 主张 。 与此 同时 . 国粹 画 … 中 画 这 些名 称也 被 人们
七 后指 出 . 管 中 日两国 绘 画在 革新 之路 上 . 民族 心理 上都 较 尽 其
有 强烈 的文 化 自我 认 同感 . 是 , 但 二者所 经 历 的实践 之路 却相
勾 之路 。作为 现代 概念 的 中国 画”与 日本 画 ,在 1 世 纪 下 9
} 至 2 世 纪 的现 代化 进程 中 . 面 临 的文化 背景 现代 绘 画 叶 0 所
勺 战 、自我认 同的迫 切性 都 具有 明显 的相 似性 . 是在 创作 挑 但
量 上却 不尽 相 同 。 文通 过 对两 国绘 画在 2 世 纪 的变革 之路 路 本 0
工细 求酷 肖” 谁谓 中国 画不 求 工细 耶 .“ 。这 里 的 中国 画 指 的是 一切 与西 洋绘 画不同 的 中国绘 画 。 辛亥 革 命后 中 国画 这 个 词 开始 渐渐 为越 来越 多 的人所 接 受 . 但在 绘 画性 质的 定位 上 , 并没 有形 成统 一 的标 准 。民国初 年 , 兴 知识界 常 按照 毛笔 画 、 新 铅 笔 画 、 笔 画 水 彩 画 . 画 、 画 ……这 样 的分 类方 法 . 钢 油 炭 也 就 是 以 毛 笔 画 ” 来指 代现 代意 义 上的 中 国画 。11 年 2 . 97 月 陈
东西方美术对日本版画风格的影响
87品 评东西方美术对日本版画风格的影响马 蕾浮世绘是日本版画最为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它反映着日本千姿百态的芸芸众生,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姑苏版”和西方光影艺术的元素,具有独特的视觉特征和多变的风格特征,同时影响了近现代西方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艺术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术史告诉人们,东方带给了西方木版印刷术,催生出欧洲铜版画,而中国明清版画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浮世绘,浮世绘又影响了近现代西方艺术,构成了融合共生的文化生态。
从全球范围看,版画的兴盛代表着市民阶级崛起和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日本、欧洲版画的兴盛期都出现在18世纪前后,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世界历史上市民阶级崛起的共同律动,这种具有强大传播性质的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入交流并互相影响。
17世纪初,由长崎输入日本的明代绘本和插图是激发日本木版插图发展的主要原因。
日本画师将线条圆润、刀法精湛的中国版画和日本传统的装饰趣味结合起来,创造了有着典型东方风格的浮世绘。
平展的色彩、细腻流畅的线条、简洁明朗的形象,与崇尚理性写实的西方美术形成了鲜明对照,由此催生的世界范围的现代艺术运动,从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东方印迹。
日本文化开放、多元化的发展之路使日本美术史成为一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
日本早期版画以中国唐代文化为源头,以佛教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木刻印本在奈良时期达到鼎盛。
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
江户时期,吸收西方养分的中国明清版画再次传入日本国内,为本土版画带来了新契机,影响世界的“浮世绘”应运而生。
在发展过程中,浮世绘受苏州桃花坞传统木板年画“姑苏版”的影响而产生。
江户早期,以西洋透视、光影、排线技法上版印刷的“姑苏版”作为外销品,从长崎港口传入日本。
这些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刻版88品 评细密,被日本画家视为珍品。
1854年,美国东印度洋舰队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
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之日本因素 ——以姜丹书、潘天寿为例
·36·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基金项目“近代日本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及影响”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BF085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之日本因素——以姜丹书、潘天寿为例于 越 王 莲(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扬州…225100)摘 要: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时代。
随着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史学之牵引、新式美术教育兴起等各因素的推动,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日本和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在美术史分期、美术史观、写作方法及编撰体例等方面都发生了划时代的重大改变,从而使具有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得以确立。
本文从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论著角度入手,以姜丹书的《美术史》和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为例,探析近代中国美术史理论研究成果的日本因素。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研究;日本因素;姜丹书;潘天寿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9-0036-0420世纪上半叶,中国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热潮,大批学者奔赴日本和欧美各国学习并向国内引介西方的艺术思想和文化。
1868年,日本采取了“明治维新”新政策,除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艺术文化上吸收和兼容西方艺术思想及研究方法也有了重大的进展,并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赴日本学习较欧美更加方便容易,因此日本成了中国间接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桥梁,中国的美术史学研究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
姜丹书、潘天寿、郑午昌、史岩、俞剑华等诸多美术史研究先行者直接或间接受到了日本和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和理论观念的影响,撰写了《美术史》《中国绘画史》等美术史论著,开启了美术史研究的新纪元,为我国现代形态的美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史学转型经历了一个吸收、融合和开拓创新的坎坷过程。
本文从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论著角度入手,对姜丹书的《美术史》和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进行考察、梳理,探析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理论研究成果对其的影响。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结语
尽管日本文学自古深受中国大陆文化影响,但时至近现代,日本 文学却对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松尾芭蕉 及其俳句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而俳句对中国“五四”期间小诗的盛 行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影响了周作人、郭沫若等 “五四”时 期的文学巨匠。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最 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性的。
丰子恺译《源氏物语》(节选)
话说从前某一朝天皇时代,后宫妃嫔甚多,其中有一更衣,出身并不十 分高贵,却蒙皇上特别宠爱。有几个出身高贵的妃子,一进宫就自命不 凡,以为恩宠一定在我:如今看见这更衣走了红运、便诽谤她,妒忌她。 和她同等地位的、或者出身比她低微的更衣,自知无法竞争,更是怨恨 满腹。这更衣朝朝夜夜侍候皇上,别的妃子看了妒火中烧。大约是众怨 积集所致吧,这更衣生起病来,心情郁结,常回娘家休养。皇上越发舍 不得她,越发怜爱她,竟不顾众口非难,一味徇情,此等专宠,必将成 为后世话柄。连朝中高官贵族,也都不以为然,大家侧目而视,相与议 论道:“这等专宠,真正教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 乱。”这消息渐渐传遍全国,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 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更衣处此境遇,痛苦不堪, 全赖主上深恩加被,战战兢兢地在宫中度日。这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 之位,早已去世。母夫人也是名门贵族出身,看见人家女儿双亲俱全, 尊荣富厚,就巴望自己女儿不落人后,每逢参与庆吊等仪式,总是尽心 竭力,百般调度,在人前装体面。只可惜缺乏有力的保护者,万一发生 意外,势必孤立无援,心中不免凄凉。
背景导入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 中日甲午战争到 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 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 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 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
试论明清中国绘画的对日传播交流及艺术影响
收稿日期:2020-12-02作者简介:叶 磊(1982-),男,浙江衢州人,盐城工学院日本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日交流史、日本文化与艺术。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对日传播研究”(19SWB-33)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试论明清中国绘画的对日传播交流及艺术影响①叶 磊(盐城工学院 日本历史文化研究院,江苏 盐城 224051)[摘 要] 明代中国水墨汉画的东传奠定了该画种在日本画坛的主流地位,并实现了水墨画样式的民族化改造。
清代以来,随着各类画谱、明清插图小说的东传以及民间画师的赴日交流,日本文人画、写生画和浮世绘版画应运而。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日本绘画是在中国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并与明清绘画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国绘画;对日传播;渊源关系;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 ] 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2-0054-06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日本各地的考古发掘证明,两国间的文化接触始于秦汉。
自汉魏以来,中国的绘画、书法、金石工艺等陆续输入日本,对日本大和时代的文化艺术影响巨深。
经过有唐一代的互动交流和吸收改造,日本国风文化和民族自觉意识日益成熟,自宋代起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便进入到一个多姿多彩的双向流通阶段。
明清以降,日本或因时局动荡或因闭关锁国,两国间的交流规模已不及前代,但传播与交流的成果依然丰硕显著,且仍以日本向中国方面传承为特征。
就绘画艺术的传播交流而言,明代中国绘画在日本的影响始于中世纪室町时代,这一时期输入日本的绘画主要是宋元画家画作以及承嗣南宋梁楷、马远等画风的明代画院画家和其他职业画家的水墨汉画。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黄檗僧人的东渡、各类画谱的东传以及明清新文化艺术的传入,文人画、写生画、浮世绘版画又相继成为了近世中日绘画交流的主要成果。
新日本画运动中朦胧体绘画风格的形成初探
2024/03 No.265一、形成朦胧体的历史背景——新日本画运动1868年,日本实施的明治维新通过接纳西方的技术和思想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标志着该国向外开放及迅速西方化的开始。
这一时期,西方的文化、艺术、科技和政治制度的引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西洋画的引进尤其受到重视,这不仅引起了日本绘画界对传统绘画风格的深刻反思,也促进了日本画的革新和发展。
大和绘、狩野派、浮世绘等日本传统的绘画于1887年(日本明治二十年)左右开始被称为日本画。
[1]序1-2而在明治维新的背景下,传统的日本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洋画的引入不仅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技法,还引发了对日本传统绘画价值和地位的重新评估。
在这种文化冲击下,一些日本艺术家开始寻求传统绘画的新方向,这导致了新日本画运动的兴起。
新日本画运动试图在保持日本传统艺术精神的同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技术和理念,以实现日本画的现代化。
芬诺洛萨和冈仓天心在这一运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新日本画运动始于1882年芬诺洛萨提倡日本画时,后在冈仓天心指导下,先后以鉴画会、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美术院为基地广泛活跃,大致随明治时期的终结而悄然结束。
以189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准备期,代表画家有狩野芳崖和桥本雅邦;后期为繁荣期,代表画家为横山大观和菱田春草。
”[2]234在芬诺洛萨的带领下,新日本画运动起初宣扬日本画胜于西方绘画,这正是该运动兴起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日本画运动在冈仓天心的指导下进入了繁荣期,开始积极借鉴芬诺洛萨曾经严厉批评的西方绘画的优点。
横山大观和菱田春草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起初不受待见被批评为“朦胧体”①,但通过技术于表现上实现了东西方艺术的有机融合,深受国内外赞誉。
这一时期,新日本画不仅成为日本国内外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信的象征。
最后,随着明治时代的结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日本画运动也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因素”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因素”
彭修银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1)002
【摘要】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
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
美学著作,给正在迷惘和摸索中的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二
是中国传统文论、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型的现实需要;三为中日文化的共同性,使中
日近现代文艺学、美学有着会通的线路。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彭修银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I313.064
【相关文献】
1.王国维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中日本的中介因素 [J], 彭修银;李娟
2.朱立元与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纵深化 [J], 贾玮
3.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文艺思想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 [J], 彭修银;李颖
4.城镇形成过程中的宗教因素--日本千叶县成田山新胜寺门前町 [J], 余思奇
5.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确立中的日本因素 [J], 彭修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立足源流考辨,意图中日对接——读彭修银先生近作《日本近现代绘画史》
立足源流考辨,意图中日对接——读彭修银先生近作《日本近现代绘画史》王杰泓【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4页(P12-15)【作者】王杰泓【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正文语种】中文日本艺术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彭修银先生的近作《日本近现代绘画史》立足源始,通过对江户时代尤其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美术范式转换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考察,客观地还原了一个“后发赶超型”国家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超越与持续性的发展。
在中日对接的意义上,日本近现代绘画史的经验和教训或可为中国本土艺术的发展提供某种近缘性的启迪。
作为一个富于“新”、“变”特质的开放性概念,“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是丰富甚至显得芜杂且又变动不居的。
但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譬如日本近现代绘画史,“现代化”绝对是生动具体而非抽象、空洞的。
不仅如此,在亚洲乃至整个东方视阈内,日本的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范本:一方面,作为“后发赶超型”的代表,日本不但在亚洲率先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近代化,而且也是当前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经验”值得世人学习;另一方面,大和民族血液中的“狼性”以及日本社会特殊的运行机理注定了该现代化的“东洋模式”决非完美,其偏失与教训恐怕也是需要引起反思和警醒的。
一就像对日本这个“搬不走的近邻”始终怀有仇、赞交加的复杂情感一样,在看待日本美术以至整个东瀛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矛盾与自大的心态:明治维新以降,日本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及其成就有目共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若言日本文化包括近现代绘画,则又令人生疑,它岂不是中国画之学徒,难道有超越师傅的可能不成?读过彭修银先生的近作《日本近现代绘画史》[1],我们便不难发现上述“常识”与事实的距离是多么遥远。
诚然,中华传统文明对日本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日本绘画也一度学习、效法于中国。
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深究日本为何在艺术文化上有如此突出的成就时,所得却又显得少之又少且似是而非。
近现代中国画与日本画的特征之比较
近现代中国画与日本画的特征之比较
于澎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18)006
【摘要】原本同宗的中国画和日本画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发展变迁至近现代,形成了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方法,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本文对近现代中国画和日本画的平面性、自然性和装饰性、写意、写生和写实特征特点、笔墨和线的运用、表现风格、抽象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通过比较进一步总结出二者在风格特征及表现方法上存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共性及个性.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于澎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精神分裂症与酒中毒性精神障碍临床特征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分析 [J], 梁文珍;吴世荣;王源;舒放
2.比较视域下法国与日本大学校特征分析 [J], 王文利;许启伟
3.比较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戊戌维新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为例 [J], 袁尔纯
4.西藏昌都与日喀则地区儿童运动前后超声心动图特征变化比较研究 [J], 尼玛玉
珍;欧珠罗布;崔超英;边巴;巴桑卓玛;马永红;普布;达普;单增;毕卫忠
5.加拿大与日本共居社区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基于体制构建、空间组织、运营管理之特征 [J], 窦瑞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确立中的日本因素
The Japanese Factor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esthetic
Disciplines
作者: 彭修银
作者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9-155页
主题词: 文艺学;现代形态;日本因素
摘要:近代以来,日本作为引进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仅是给予中国美学、文艺学一个学科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范畴、概念、术语及文艺、审美观念和学科体系、方法论等学科构成的奠基性、根本性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种巨大影响成就了20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结构性特征,形成了中国文艺学、美学的内在发展理路,表征为中国文艺学、美学现代形态的发生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 ’时 ,在 中国,讲到 ‘ 中国i 画’时也是 画 ,这 种 绘 画 充 分 吸 取 西 方 写 实 画 风 优 这种状况。 ( 3 )—— 由此 ,我们 明 ” P2
白了何 谓 “ 国 画 ” 巾 :这 是 本 土 绘 画 在 面
点 ,使其具 有时代感 ,又能满 足 日本传 统 装饰 趣味的审美要求” P 1 )为此,他 。( 19
口王杰泓
现代化 的“ 东洋 ” 模式 与中 日对接 读 彭修银 《 日本 近现代绘 画史》
— —
口 8本 当初 之 所 以没 有 选 择 “ 洋 概念 , 然 还 受 睨 亚 论 的 影 响 。 图让 东 的 当 企 8本 画独 占种 族 艺 术 的鳌 头 ; 国 人 从 不 愿 接 受 东 洋 的 原 因 . 是 它 是 一 个 充 中 一
‘ 国绘 画 ’ ‘ 国 绘 画 ’ 时 ,是 与 基 本 法 、 美
( 1 1 当时的美术 教育 家冈仓天 心选 择 P 1)
了第四种。他说 ,不论东 西方美 术 , “ 有
的同一 的西洋美术 中的其他 国家的绘画相 理之处便取之 ,美好之处便研究 ,根据过 比较而 言的。可是在 日本 ,在讲到 ‘ 日本 去的沿革随着 当前 的形势 发展 ” “ 术 , 美
洋画” 东洋画”等根基性概念作 了细致 、“
否认也 难 以抹 杀 ;但 若 言 日本 近 现代 绘 的考证 ,个 中贯 以考其 原 始、释其 内涵 、 画 ,它岂不是 中国画之学徒 ,难有超越师 辨其演变之原则,决不作无 “ 根” 之妄议
傅的可 能不 成?读过 彭修 银 《日本近 现 和无依据的推测 。具体操作 时,注重 以历 代绘 画史 》 ,我 们 便 不 难 发现 上 述 “ 常 史文化语 义学 之法切入 对诸概 念 的厘 定 ,
满殖 民腥臭的字服, 二是 也不愿让 日本这个学徒与自己平起平坐 。
日本 近 现 代 绘 画 史
彭修 银 著 , 世界 知 识 出版 社 ,2 1 00
作为一个富于 “ 新” 变”特质的开 的碰撞 ,那更 自荷兰登 陆 1本 的 l 、“ 3 6世 纪
放性概念,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或许是丰 末便开始 了。 ( 9 P )——彼时 ,葡萄牙人
官方交流 的历史 ;至于民间画和 “ 画” 洋 出,无论在美国还 是英 国,没人提出 “ 美
1 i 国 书 论2 8 2 中 图 评 。 0
f
国画 ” 或 “ 国 画 ” 英 ,为 什 么 日本 会 有 种不同的观点 ,即纯粹西方论 、纯粹 日本
“ 日本 画 ” 呢?对此 , 日本 美 术史论 家佐 论 、东 西 方 并 重 论 和 自 然 发 展 论 。 藤信道是这样解 释 的: “ 欧洲 ,在讲到 在
画 ’时 ,没有意识到 同一东洋圈 的 ‘ 国 是我们共有的天地 ,难道还要拘于东西方 韩
画 ’ 中 国画 ’ 、‘ ,而完 全是 把 ‘ 洋 画 ’ 西 作为对置来设 定的。在韩 国 ,讲到 ‘ 国 韩 差异吗? ( l3 冈仓 的理 想是 “ 造 ” P l) 创
一
种 材 料 、技 法 和 主 题 完 全 日本 风 格 的 绘
性 与 世 界性 基 础 之 上 的 独 立 艺 术 运 动 不 但
给当时的 E本画注入 了时代感与 自由精神 , l 同时也为 日本绘 画的现代化指 明了前 进的 方向。尽管此后的 日本新 美术运 动几经波
的存在 ,即直接模仿西洋阐 的作 品 ,以及
各式各样嫁 接西 洋画而 新 成的绘 画形式 。
在看待 日本美术以至整个东瀛文化的 情 。中 日之差距 ,肇 自日本明治 时期 。 问题 上 ,中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矛盾与 自 彭著的首要 特点在考据 。如,书之 开
大的心态 :明治维新以降 ,日本经济 、政 篇 即对 “ 美术 ” 绘 画 ” 日 画” 西 、“ 、“ 本 、“
治 的 现代 化 及 其 成 就 有 目共 睹 ,这 点 不 可
本同步性地展开。例如,明治六年 ( 83 17 年) ,日本便受 到维 也 纳 “ 国博 览会 ” 万
画” )与 “ 西洋 画” 并置 呢?作者 为此 补 述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 19 95年的一次 “ 何
的邀请 ,由此揭开了其本土美术界与国际 为 日本 画” 的讨 论 会 上 ,西方 学 者 就提
步转 型 的 历 程 。彭 著 认 为 : “ 日本 的近 现
因此 ,彭著摒弃 了简便 的编年 史写 法 ,而 折 ( 如二战前后一度 出现过 “ 日本画灭亡
是立足 于该混合 区的扩大 以至主导化 ,一 论” ,但大和 民族 的绘 画在 “ ) 东西汇 合” 笔一线地勾勒 出 日本绘 画由传统 向现代逐 路上的步伐 已经越来越从容 、自在 了。
对整个西方文化 ( 他者 )时产生的一种 自 我身份认同,而非单纯的国别意识 。
当 然 ,将 “ 本 画 ” 与 “ 洋 画 ” 日 西 并 置并 不掩 盖 日本 画 内 部 巨 大 “ 合 区 ” 混
还在 自己创办 的美 术院里开展 了 “ 日本 新
画运动” 。这 种 建立 在继 承 与创 新 、民族
识” 与事 实的距离是 多么遥 远。事 实上 , 同时突出日人对 艺术门类划分 以及绘 画 自
与明治维新对西方科技 、政治制度的引鉴 身哲学认知的 自觉。其 中有一段公案值得
相一 致 ,一 股 强 大 的艺 术 变 革 潮 流也 在 日 探 究 :为什 么 是 “ 日本 画 ” ( 非 “ 洋 而 东
富芜 杂 且 又变 动 不 居 的 。但 是 ,对 于 一 个 正登 陆 中 国 大 明 江 山 ,后 来 出 了 个 利 玛
特定 的对象 ,譬 如 E本近现代绘 画史 ,现 窦 ,宣传西洋油画。不过 ,中西绘 画的真 t 代化绝对是生动具体而非抽象 、空洞的。 正沟通 尚是 30年 后维 新 变法 时 期 的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