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贺麟的中西文化观

合集下载

贺麟译观微探

贺麟译观微探

贺麟译观微探提要:回眸千余年的中国译史长河,从哲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人实不多见。

所幸,我们的先贤毕竟未在这一领域一筹莫展。

就在上个世纪中叶,有位哲人曾就此展开了先驱式的开拓。

这位有远见卓识的哲人便是贺麟先生。

本文即从贺麟先生刊登于《今日评论》1940年第4卷第9期的《论翻译》一文入手,浅析贺麟先生的翻译观,并试图对其翻译的哲学基础、翻译的意义与价值、翻译的方法加以解读,以期予后人以启迪。

关键词:贺麟;翻译的哲学基础;翻译的意义与价值;翻译的方法一、翻译的哲学基础贺麟先生的翻译思想从哲学思想入手,他希望掌握西方精神世界的精髓,与中国的哲学和文化融合起来,从而追求真理。

中西贯通是贺先生治学的一个基本方法。

他在翻译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常常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文化结合起来,因此文字典雅、流畅,堪称现今西方哲学著作翻译的楷模。

他翻译黑格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经典著作,一向主张“研究什么,翻译什么”,“搞懂搞透”才能翻译,并发表《康德名词的解释和学说的概要》,《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等哲学著作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史的研究论著。

论及翻泽的哲学基础,贺氏的见解表达于其《论翻译》一文中:“意与言或道与文是体与用、一与多的关系。

言所以宣意,文所以载道。

意与言,道与文间是一种体用合一,而不可分的关系。

故意之真妄,道之深浅,皆可与表达此意与道的语言文字中验之。

……今翻译之职务,即在于由明道知意而用相应之语言文字以传达此意表示此道,故翻译是可能的。

因道是可传,意是可宣的。

再则,意与言道与文即是一与多的关系,则可能推知同一真理,同一意思,可用许多不同的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以表达之。

……意思惟一,而表达此同一意思之语言文字可以多种。

言之多,不妨害意之一。

”(1940年)从哲学意义上讲,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文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nication),其中包含理解,解读,领会,移译等诸多环节。

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

贺麟“知行合一新论”的方法论反思及其当代价值

贺麟“知行合一新论”的方法论反思及其当代价值

贺麟“知行合一新论”的方法论反思及其当代价值杨杰(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摘要:贺麟“知行合一新论”以“有我”的态度接引西洋哲学科学方法改造传统知行观。

具体来讲,贺麟吸收西洋生理心理学界定知行概念,应用黑格尔正反合理念讨论知行合一,汲取斯宾诺莎身心平行论探讨知行平行并进论,从应然与实然、逻辑、事实与价值等方面的区分论述知行关系,得出其“自然的知行合一”的结论。

随着当今心理学、生理学等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西方哲学、传统知行观研究的进展,贺麟“儒本洋末”的方法论需要与时俱进、加以反思。

更进一步,贺麟的方法论为当前及未来知行观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启示,当今学界需要接着宋明理学与贺麟讲知行合一,用中国哲学自身的思维与语言解决知行关系这一哲学问题,从而得出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知行理论。

关键词:贺麟;“知行合一”;方法论;儒本洋末中图分类号:B26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8)01-0101-06DOI :10.16388/42-1843/c.2018.01.013知行问题是宋明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对其都有申说;逮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贺麟接续此一问题而阐述新意。

贺麟与宋明理学家所面对的时代背景与问题意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宋明时代儒家在理论上面对更为精致化的释道的挑战,儒家的应对方式是融会三教而申述己意。

理学家大都有出入佛老、归宗孔孟的学术经历,是在道佛背景下在儒家理论内部探讨这一问题的。

贺麟面对的是西洋哲学与西洋科学引入中国,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受到全方位挑战的时代状况。

无论是冯友兰倡导的新理学还是贺麟首提的新心学,对西方科学与哲学都采取不排斥态度,而是要接引拿来、为我所用。

作为一个儒者,贺麟站在两千余年的儒家思想史上审视知行问题,坚持儒本的立场,西洋的科学、哲学、艺术及宗教等等都只是用以深化或扩展中国学术本有问题的工具或方法。

正是在这样一个宏观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的视野下,贺麟才能在会通中西中不失自我而有所创发。

贺麟:在历史的洪流中

贺麟:在历史的洪流中

由天地。

贺麟在中央政治学校的几位学生,也追随他转学到联大哲学系。

1940年,经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同意,贺麟再次被借调到中央政治学校讲学半年,期满后再度回到昆明。

同年底,蒋介石让秘书发电报约见贺,1941年初,贺麟在黄山别墅由陈布雷陪同见到了蒋介石。

贺说起要介绍西方古典哲学、贯通中西思想、发扬三民主义精神的想法,蒋介石答应由政府资助,建立“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

关于这次见面,周辅成说:“当蒋介石问他(贺麟)需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只说要一点钱办一个编译委员会,学严几道(严复)介绍西方正宗哲学于中国。

”不久,“中国哲学会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在昆明成立,贺麟被推选为主任委员。

贺麟曾感言道:“自从民国三十年中国哲学会西洋名著编译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对于西洋哲学,才有严格认真,有系统的有计划的经过专家校阅够得上学术水准的译述和介绍。

”1942年暑假,蒋介石从印度访问归来,在一次会议上,蒋打算让北大校长蒋梦麟出面,请贺麟赴渝任教半年;并转告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让梅同意冯友兰在中央政治学校任教半年。

这次,贺麟接受了邀请。

后来,贺麟谈起这段经历,说他当时对蒋介石还抱有幻想,希望蒋用理想主义、唯心论把国民党改造得好一点。

贺麟的女儿贺美英回忆:“抗战后期,他对国民党的腐败和精神不振感到忧虑,曾上书蒋介石,希望用黑格尔哲学的理想主义精神改造国民党,当然这是他天真的想法。

”蒋介石三番两次寻访贺麟,看似举动突兀,实际上有其内在逻辑。

1930年10月23日,受宋美龄的影响,蒋介石于上海受洗,皈依基浓厚的兴趣。

1938年至1941年间,他对黑格尔辩证法以及中西哲学会通等议题颇为着迷。

据《蒋中正总统文物:学记初稿》载,蒋在1941年1月3日写下文字:“看黑格尔与朱子太极解之比较说。

曰重复研究,觉更有心得。

”蒋公阅读的这篇文章正是贺麟的作品,题为《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被收入《黑格尔学述》一书。

1939年,贺麟曾托陈果夫向蒋介石转交此书。

中西方文化映射下的龙的变异

中西方文化映射下的龙的变异

中西方文化映射下的龙的变异中西方文化映射下的龙的变异龙,是中西方文化中丰富多彩的神奇生物,一直以来被人们所神秘化和崇拜。

在中西方文化中,龙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形象,更是一种象征,体现着人们对力量、智慧和神秘力量的追求和崇拜。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的龙形象在外貌、特征和寓意上产生了显著的不同和变异。

首先,中西方文化中的龙在外貌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龙被描绘为蛇形的神奇生物,有着长长的身体和鳞片。

它的眼睛圆而大,口中露出尖锐的牙齿,身上生有金黄色的龙鳞。

中国人认为龙有祥瑞之气,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常常被描绘成有翅膀、四肢的怪兽,长有尖锐的爪子和锐利的牙齿。

西方人认为龙是邪恶和破坏力的象征,龙的形象通常伴随着火焰和烟雾。

这种明显的形象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文化对龙的特征和寓意的理解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上天赐予的吉祥之物,象征着皇权和君主的权威,被人们尊崇为神圣的存在。

中国人相信龙可以带来宏伟壮丽的景象,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常常被描绘为恶龙或巨龙,被认为是邪恶和破坏的象征。

西方人相信龙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带来混乱和灾难。

这种特征和寓意上的差异与中西方文化对权力和神秘力量的追求及对世界观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后,中西方文化对龙的崇拜方式和庆祝活动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龙舟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划龙舟以庆祝这个节日。

而在西方文化中,尽管龙的形象常常被用于相关符号和庆典中,但没有像中国般丰富的形式和庆祝活动。

这种差异可能与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对龙的崇拜方式和庆祝活动的重视程度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映射下的龙的变异可以从外貌、特征和寓意、崇拜方式和庆祝活动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来。

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背后不同的传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差异。

现代新儒家文化民族主义研究——以贺麟为例

现代新儒家文化民族主义研究——以贺麟为例
深 究之必 要 。通 过 研读 贺麟 的主 要论 著 , 清 其 厘 文 化 民族 主义 的主 要脉 络 , 判其 得失 , 当下 文 剖 对
化 民族 主义研究 有 重要 借鉴 意义 。 》 《 、 千字文》 《 、 弟子 规》 《 、 百家姓 》 四书五 经 。 中学 时 代起 , 到 贺麟 便 很看 重心性 之学 、 己之学 , 为为人 治学应 以义 为 认
21 0 0年 l 月 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Hbi r e e mM No Umv  ̄i fS i n e& T c n lg ( oi c ne ) e t o c e c y e h oo y Sc l i cs aSe

De 2 0 c. 01 V019 No 4 . .
心学 ” 以期传 统 文 化 的现 代 复 兴 。他 第 一 次 对 ,
现代新 儒学 的发展 史作 了 回顾 与 总结 , 对梁漱 溟 、 熊十力 、 友 兰思想 体 系之得 失作 了评 判 , 冯 并积 极
贺麟 家境殷 实 , 父亲 是前 清秀才 , 这对 贺麟 的 成长 无疑 是得 天独 厚 的条件 。他 自幼便受 到 良好
力于儒化西洋文化 、 尝试学术建 国 , 以实现传统文 化的现代转换 。在对民族和文化双重危机 的体认中 , 衍生 出 对民族 国家和文化前景 的强烈 的忧世情怀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 : 贺麟 ; 化 民 族 主 义 ; 族文 化 文 民 中图 分 类 号 :2 B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9 1 2 1 )40 0 -4 17 3 9 ( 00 0 - 70 0
n to d 出 e Chies u tr a na i n n e c lu e. Ke y wor s: He Li d n;c uminai n ls ; n to a u r uk to a im a n lc ku e i

现代新儒家中西文化观概述

现代新儒家中西文化观概述
要认识到哲学只有一个行吸收但要改造其态度对传统态度要加以继承但要无论中国哲学西洋哲学都是人性的最高表现都是人类加进新的内容就是既要奋发向前又要避免追逐外物理性发挥其光辉以理解宇宙人生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努要由不安而向前非由欲望而向前
维普资讯
探讨 与 争鸣
现 代 新 儒 家 中西 文 化 观 概 述
程 刚
( 川省社会 科 学 院 , 都 607 ) 四 成 10 1
【 要】 新儒 家是 中国现代 哲学重要的一派 , 中西 文化观有着重要 影响, 摘 现代 其 主要论 点可分为三类 : 第一 类
以梁 漱 溟 的“ 化 路 向说 ” 代 表 , 文 为 强调 的是 中 国 文化 的优 越 性 ; 二 类 以冯 友 兰 的 “ 乡 家 国 说 ” 第 城 为代 表 , 调 了 西 强
上 是 讨 论 了 文 化 的 民族 性 与 时代 性 的 问题 , 即 文 化 的 统 一
后 ”即是遇 到问题不但不求解 决 ,反 而要 根本 取消这 一问
题 ,取 消 提 出 问 题 的 念 头 : 三 种 样 法 是 人 类 在 不 同 发 展 时 期 所 应 采 取 的不 同 态 度 ,三 种 态 度 是 依 次 递 进 的 ,一 种 比
实 意义 : 我 们 这 里 主 要 讨 论 现 代 新 儒 家 对 中 西 文 化 的 看 法 ,主
梁 漱 溟 是 现 代 新 儒 家 的 开 创 者 ,其 中 西 文 化 观 有 很 大 影 响 。他 把 文 化 看 作 是 生活 的 样 法 ,把 对 生 活 的 态 度 称 为
意 欲 。人类 的生活 大抵不 出三种 样法 : “ 一 )向前 面要 (
家 文 化 观 的 另 一 方 面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 这 里 的 保 守 不 是 一

贺麟

贺麟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省金堂县人。

贺麟少时即读《朱子语类》和《传习录》。

1919年秋,贺麟进入清华学堂学习。

多年的求学生涯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没有学问的民族,是要被别的民族轻视的”。

为此,他决定远涉重洋,赴美求学。

1926年9月,贺麟插入俄亥俄州的奥柏林(Oberlin)大学哲学系三年级学习,希望学得西方古典哲学这个西方文化的正宗,并把它介绍到中国,借以帮助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1928年,贺麟以优异成绩提前半年从奥柏林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贺麟的学士论文是《斯宾诺莎哲学的宗教方面》。

3月,转入芝加哥大学专攻哲学。

在芝加哥大学,开始接受新黑格尔主义思想。

1928年9月贺麟转入哈佛大学,“目的在进一步学习古典哲学家的哲学”。

哈佛大学极重西方古典哲学,这很合一向注重义理的贺麟的兴趣。

贺麟在哈佛大学选听“康德哲学”、“斯宾诺莎哲学”等课,以及哲学家怀特海教授的“自然哲学”课。

1929年,贺麟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贺麟完成两篇论文,即《道德价值与美学价值》、《自然的目的论》。

1930年夏,为了真正掌握黑格尔哲学的精髓,贺麟离开美国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

在柏林大学,贺麟选修了迈尔的“哲学史”课、著名哲学家哈特曼教授的“历史哲学”课,研读了有关黑格尔生平及其学说的德文论著。

其中,哈特曼对贺麟的影响最大,他使贺麟认识到辩证法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8月,贺麟完成了其学说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

贺麟试图把儒家传统哲学同西方哲学融合起来,以推进儒家哲学的现代化,这是他开始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的标志。

贺麟说:“我是想从对勘比较朱熹的太极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异同,来阐发两家的学说。

这篇文章表现了我的一个研究方向或特点,就是要走中西哲学比较参证、融会贯通的道路。

”1931年 9月,贺麟受聘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讲“哲学问题”、“西方现代哲学”、“伦理学”等课程。

文化为体用之全,以中学化西学——贺麟的文化体用观

文化为体用之全,以中学化西学——贺麟的文化体用观

文化为体用之全,以中学化西学——贺麟的文化体用观刘俊哲【摘要】贺麟以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各种文化观予以批判性反思:从哲学意义的视角寻求文化体用关系的形上本原,分析论证文化体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体用合一"的文化观及实现体用合一的原则,并从实效性的角度制定出对待西方文化的指针。

%To aim at reviving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He Lin critically reflected on various cultural theories from the modern time in China;He looked for ontological foundation of cultural noumenon and functions from a view of philosophy,and argued for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of them,and proposed the cultural theory of the unity of both of them and the principle of realization,and drew up the guide on the Western culture from a point of actual effect.【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贺麟;文化;体用观【作者】刘俊哲【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61贺麟(1902~1992),四川金堂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西方哲学研究专家、西方哲学著作翻译家,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西文化观上有着自己独创性的思想。

所谓中西文化观是指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见解。

合理 合情 合时——贺麟道德现代转型之思想的考察

合理  合情  合时——贺麟道德现代转型之思想的考察
现代化 的意 义和 “ 道德 ” 向 , 挥 西方 近代 精 神 新 趋 发
因此 , 然 身在 新 儒 家 阵 营 , 他 力 图超 出“ 四 ” 虽 但 五
时期 的学 派 对 垒 和 外 在 的 中西 文 化 之 争 , 立 起 建
并 博采 中国诸 子之 学而 给予传 统儒 家道德 以新 的 阐 释 , 现代生 活 中的诸 多 道 德 问题 给 出符合 理 性 精 对 神的、 满足人 们情 志 的 、 现 时代 要 求 的解 答 , 使 体 这 他 在道 德建设 问题上 识度 恢弘 、 新论迭 出 , 多见 解 许
都极 富预见性 。 在 贺麟 的“ 新心学 ” 文化 哲学 中 , 义 的 “ 广 理性 ”
“ 新心学 ” 的文 化 哲 学 , 以此 为 指 针 , 贯 古 今 中 并 融 西, 进行 文化上 的综 合 创新 , 以谋 求 “ 家 思想 的新 儒 开展 ” 为 民族 独立 和社 会 现代 化 寻求 道 路 。贺 麟 , 说 :儒家 思想 的新 开展 , 于 学者 对 于 每 一 时代 问 “ 基 题, 无论 政 治 、 社会 、 文化 、 术 等各 方 面 的 问题 , 学 皆 能本典 型的 中国人 的态度 , 站在儒 家 的立场 , 以合 予 理、 合情 、 时 的新解 答 , 得其 中道 。 …( ’ 以 , 合 而 ” P所 “ 合” 则 是 贯 穿 于贺 麟 文 化 理 论 中 的 一项 重要 三 原 原则 , 是他 谋 求 儒 家 思 想 新 开 展 、 设 新 文 化 的方 建 向。合 理 即所谓 “ 诸 天 理 而 顺 ” 合 情 即 求其 “ 揆 , 反 诸吾 心而安 ” 合 时就 是 审 时度 势 、 , 因应 得宜 。如 果 只重抽 象 的 理 性 而 不 近 人 情 , 谓 合 理 就 会 陷 于 所 “ 以理杀 人 ” 所 谓 合 时 就 会 陷 于 以新 的主 义 杀 人 ; , 只求合 情而 不 求 合 理及 合 时 , 流 为 “ 人 之 仁 ” 即 妇 、 “ 感情用 事 ” 主观 的直 觉 , 或 而不 是 “ 真情 ” 只求 合 ; 时而 不 合 理 , 为 时 髦 , 是 以致 漫 无 主宰 , 波 逐 流 。 随 “ 凡事 皆能精研 详 究 , 以求 合 理 、 时 、 情 , 可 谓 合 合 便 为‘ 曲践 乎仁 义 ’ ‘ 容乎 中道 ’足 以代 表 儒 家 的 ,从 , 态 度 了。 [ ( ’ 。 m) ’]

贺麟王安石研究中的心学思想

贺麟王安石研究中的心学思想
言, 可算得 北 宋 最 大 政 治 家 。 贺麟 称 赞 王 安 石 说 :
见 他对 中 代培 养 文 治 的 传 统 下 , 在 杰 出之 士 皆 以 达 到 道德 、 学问、 文 章兼 备 为政 治 家 的理 想 的风 气 下 , 王
2 0 1 5年 5月
江 南大 学学报 ( 人 文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关 键 词 ]贺 麟 ; 新心 学; 王安 石 ; 心论 ; 性 论 [ 中 图分 类号 ] B 2 4 4 . 5 ; B 2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6 9 7 3 ( 2 0 1 5 ) 0 3 — 0 0 1 6 — 0 7
贺麟是 个 中西 哲 学兼 通 的学 者 , 自幼 就 打 下 了 良好 的 中国哲 学功 底 , 对宋 明理 学尤 其 有 深 刻理 解 和 出色发 挥 。他 用 素 所 积 累 的西 方 哲 学 来 解 释 发 挥 中 国哲 学 , 用 中国哲 学 来 印证 、 补 充 西 方哲 学 , 在 二 者 的对 比参 证 中收 启 发 、 拓展 之 功 。在 对 中 国哲 学 家 的论 述 中 , 集 中表达 他 以上特 点 的是 写 于 1 9 4 1 年 的《 王安 石 的 哲 学 思 想 》 ,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 以
Vo 1 . 1 4 No . 3
Ma v. 2 015
贺 麟 王 安 石 研 究 中 的 心 学 思 想
张 学 智
( 北 京大 学 哲 学 系 , 北京 1 0 0 8 7 1 )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1、中体西用的来源“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186 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

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

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名词解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形而上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用”,即具体的措施(形容下的东西)。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北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入学试题招生专业:中哲(国内)一、简论《易传》与《老子》思想之异同(30分)二、试论支遁与郭象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解释(30分)三、简述先秦时期儒、道、法三家对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评论与总结(40分)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国哲学(国内)(共五题,任选四题每题25分)一、荀子对先秦诸子的评论二、张载的心性论三、程颢的生之谓性说四、王畿的良知异见说五、康有为与谭嗣同仁思想之异同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哲一、分析并比较《老子》与《庄子》对道、有、无的论述(25分)二、解释分析《坛经》中的三科法门(25分)三、论述并比较《大乘起信论》和《成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阿黎耶识)概念(25分)四、论述分析《传习录》中的四句教说(25分)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非中哲专业(共四题,每题25分)一、孟子人性论及其论证二、张载的气一元论三、罗钦顺的心性论四、方以智哲学中的辨证思想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哲(国内)一、简论《易传》与《老子》思想之异同(30分)二、试论支遁与郭象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解释(30分)三、简述先秦时期儒、道、法三家对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评论与总结(40分)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国哲学(国内)(共五题,任选四题每题25分)一、荀子对先秦诸子的评论二、张载的心性论三、程颢的生之谓性说四、王畿的良知异见说五、康有为与谭嗣同"仁"思想之异同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哲一、分析并比较《老子》与《庄子》对道、有、无的论述(25分)二、解释分析《坛经》中的"三科法门"(25分)三、论述并比较《大乘起信论》和《成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阿黎耶识)概念(25分)四、论述分析《传习录》中的"四句"教说(25分)考试科目:现代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哲(胡军)研究方向:现代中国哲学(共五题,每题20分)一、评述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论二、谈谈你对梁漱溟前期文化理论的看法三、金岳霖共相理论的意义及评价四、贺麟知行观的内容及意义五、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文化与人生

文化与人生
文化与人生
作者
• 贺麟
贺麟,四川省金堂县人,中国著名的哲 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 育家、翻译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 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 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 贺麟学贯中西,在中国哲学方面也有极 高造诣,是“新心学”的创建者,被尊 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乐观与悲观》
• 乐观与悲观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乐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 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 影响不同的生活。 ——摘自《乐观与悲观》
• 因此,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 要大体保持乐观的态度,不一定是每时每 刻都乐观,因为真正的乐观应该是基于纯 真的快乐的情绪的看法。而保持乐观的心 态对于人生是大有裨益的,不光能使我们 健康得到保证,而且能使我们的思想得到 解放,使我们个人每天活在真善美中
• 谢谢!

贺麟的理性观研究

贺麟的理性观研究

作 者简介 :赵艳婷(91 , , 18 一)女 山西晋 中人 , 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 事中国哲学研 究。
42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理的不同 , 物各 异 理 , 万 理是 具 体事 物 的具 体规 律 , 物物皆有不同 , 人们才 能认 识外物 。在 现实生 活 中 , 我们 要遵循 道 的规 律 , 要 做 到进 退 应 对 , 静 循 就 动 理, 顺万物 的本性而充 分发展其 本性 , 不违 背其本 性 规律 , 使万 物各 得 自为 、 足其 性、 各 浑然 天 成。春 来 草 自青 , 随秋 草萎 , 山一 水 、二 秋 一 _ 草一 木 皆得 以 自 生 自成 。万物各 有其 性 , 因其 自然本性 而用 之 , 要 尊 重其差异性 和特殊 性 的客 观存在 。毛泽 东在 《 盾 矛
们无法想象 没有逻 辑条理 的句 子。这样 的句子 既起 不到传递信息 的作用 , 也无 法让 人理解 句 子 的涵 义 。 文法 即语 法 , 理性 在语 言 中 的一 种 表现 形 式 。语 是 法存在 的地 方 , 必有 理性 存 在 。任 何 一种 语 言 都 有
其语法 , 而任 何一 种语 言 都 有其 理 性 的存 在 。在 故 行动 中 , 我们通常说有 目的的行 动 , 个 “ 这 目的” 即是 理性 的一 种表 现 形 式。有 目的 , 即有 理性 指 导 。但 无 目的是 否就脱离理性 了呢? 回答是 否定 的。一 个 人 的行 为虽 然有 很 多时候 是 无 目的的 , 这并 非 意 但 味在此行为 中没有理性 的指 导。 目的是理性 的一 种 表 现形 式 , 而非理性 的唯一 表 现形式 。没有 目的, 并
能够脱离理性而 自主行 动 。科学 证 明 ,小腿 自发抬 “

贺麟论人的使命读后感

贺麟论人的使命读后感

贺麟论人的使命读后感
摘要:
1.引言:简要介绍贺麟及其思想贡献
2.主体:论述贺麟论人的使命的核心观点及其意义
3.结论:总结读后感,强调人的使命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正文:
【引言】
贺麟,我国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哲学界。

他的著作《论人的使命》提出了关于人的使命的深刻见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主体】
贺麟认为,人的使命是追求真理,实现自我,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首先,追求真理是人的精神本性使然。

人作为一种理性存在,天生具有探索真理的欲望。

其次,实现自我是人的使命的重要部分。

人应该通过自我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最后,人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人的使命的最高境界。

人应该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于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结论】
阅读贺麟的《论人的使命》,我深感人的使命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

更加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使命,坚定地追求真理,努力实现自我,为社会作出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的价值,也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五凤溪作文700字

五凤溪作文700字

五凤溪古镇,位于成都市金堂县城南,距成都48公里,四A级景区。

古镇处于龙泉山脉中段的沱江之畔,是成都市10大古镇中唯一的有山有水的山地古镇。

五凤溪古镇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五凤溪古镇名字的由来有据可考。

自古以来,五凤溪就是山青水秀,境内五座山之尖峰拔列,郁郁葱葱,翘首企天,酷似冲霄之凤,得名五凤。

古镇的五条古街布局有致,自古亦以金凤、青凤、玉凤、白凤、小凤为名,五凤古镇由此得名。

古镇地理位置更似凤凰展翅,黄水河穿镇而过,交汇于沱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故名"五凤溪"。

我们继续在古镇街道慢行,路旁大多是清代民居的木结构房屋,比较华美的也大多是古代会馆和庙宇道观,让人记住的有关圣宫、南华宫、王爷庙、文昌宫、观音殿等等。

据介绍,自清朝时期以来,古镇有来自两广、两湖及陕西、江西等地大量移民,他们与原住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这些移民兴建了关圣宫、南华宫等诸多会馆,也带来了基督、六祖、关帝、火神、财神、镇水王爷等诸多信仰。

独特的移民文化、宗教文化、码头文化在五凤溪鸾凤和鸣,交融贯通。

走出古镇大门,有路标指向贺麟纪念馆,我们驱车前往,几分钟的路程。

贺麟纪念馆始建于乾隆年间的老宅,位于五凤镇杨柳湾村,大门高高挂着“心园”牌匾,彰显着这里曾经是“新心学”创立者贺麟先生的故居。

“新心学”,被认为是中国心学与西方的新黑格尔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贺麟也因此被称作是“在中西之间点燃思想火焰”的人。

走进贺麟故居之后就会发现,贺麟成为那个架起中西哲学沟通桥梁的人,几乎是一种必然。

贺麟,字自昭,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和翻译家之一,1902年出生于五凤镇的贺家老宅,在这里贺麟度过了童年、少年。

贺家一直以“诗书传家”为训,家族里耳濡目染的儒学教育,使得贺麟后来到成都石室中学求学时,也是主学宋明理学,更是全校能把古文写通的两个人之一。

从后来贺麟的学术方向和思想特征来看,童年时在自家私塾所接受的教育确实对他影响深远。

艾思奇、贺麟翻译思想

艾思奇、贺麟翻译思想

大众哲学
• 本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 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 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 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 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 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 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 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 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 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 的价值。

• 译文:极有可能的是,地主、资本家,或者他们的 走狗会进入杜马。他们会相互维护。
• “当然喽,乌鸦不会啄乌鸦的眼睛。” • “ворон ворону глаз не выклюнет”这个成语 可以按照汉语的习惯译成“官官相护”。但是, 保留了原作形象意义的译文仍能够为读者所接受 和理解。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传输,就应当努力传 译一切可以传译的文化色彩
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义直接翻译 出来。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以及社 会经历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俄汉语中 某些形式表达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 含意义上相同或近似,所以可以采用直译 的方法。直译法可以扩大读者的文化视野, 把读者带入异域的文化氛围之中。因此, 翻译时,能直译的尽可能直译,这是“尽 量保留”的传译原则的要求。

Жалко Виктора. Ему-то кажется, наверно, что он уже бога за бороду пойм-ал. А этого, как я вас понял, ещѐ близко не было. («Впервые замужем»).

译文一:维克多很可怜。也许他觉得, 他已经揪住了上帝的胡须。而这一点,我 根据您说的来看,实在还差得远。(引自 《出嫁》,范信龙译)

贺麟年谱新编

贺麟年谱新编

摘要:贺麟,四川省金堂县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

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

贺麟学贯中西,在中国哲学方面也有极高造诣,是“新心学”的创建者,被尊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本文择要谱叙贺麟的生平事迹及其著述。

关键词:贺麟;哲学家;翻译家;年谱;事略;著述1902—1908年 0—7岁贺麟,字自昭,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九日(1902年9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位于成都市东北部)五凤乡(今五凤镇)杨柳沟村一个士绅家庭。

父亲贺松云,晚清秀才,卒业于金堂正精书院,曾主持乡里和县里的教育事务——当过金堂中学校长、县教育科长。

居家期间,贺松云常教贺麟读《朱子语类》和《传习录》。

1909年 8岁贺麟入私塾读书,不久随姑太到镇上读小学。

虽然所学仍不外乎《四书》、《五经》,且重在记诵而轻乎理解,但幼年贺麟却凭其聪慧,亦稍能领悟儒家思想之奥义而深受其熏陶,尤其是对宋明理学,虽只是一知半解,浅知粗义,但却特别感兴趣,这为他后来研习国学打下了基础。

贺麟后来说他“从小深受儒家熏陶”,“特别感兴趣的是宋明理学”[1]。

1914—1916年 13—15岁贺麟13岁小学毕业,但因身材矮小、身体瘦弱,父母不放心他独自到外地读书,遂命贺麟仍在小学进修。

书籍为贺麟打开了一扇“我要读世界上最好的书,以古人为友,领会最好的思想”。

超越时空的窗口,他暗暗立下志愿,1917—1918年 16—17岁1917年,贺麟考入省立成(都)属联中——石室中学,主学宋明理学。

贺麟的普通科目成绩平平,但国文课却锋芒大露,是“全校能把文章写通的两个人之一”(国文老师语)[2]。

1919年 18岁秋,贺麟以优秀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属中等科二年级,开始接受长达七年的正规高等教育。

清华期间,贺麟在思想上受到梁启超(1873—1929)、梁漱溟(1893—1988)、吴宓(1894—1978)等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O
维普资讯
体 用 合 一 发 展 .使体 用 平 行 并 进 0很 显 然 .“ 体 充 实 体 ” 就 是 要 把 西 方 哲 学 厨 中凰 儒 家 思 ” 以
想结 合 , 以用 补助 用 ”就是 引入 西方现代 科学技 术推动 中国的 物 质文 明 这 确 实体 现萱 贺先 “
生 的独 到 见解 。第 四 , 以理 性 为体 、 以 古 今 中 外 的 文 化 为 用 的 原 则 。 他 主张 自 由 自 的 精 以 主 神 或 理 性 为 体 ,去 吸 收 融 化 、超 出扬 弃 那 外 来 的 文 化 和 以 往 l 文 化 。“ 仅 要 承 受 中 国 文 化 的 的 不
遗 产 .且须承 受西洋 文化 的遗产 , 之 内在 化 ,变成 自己活 动的产业 ” ”以理性 为博 、以古 使 。 今 中 外 文 化 为 用 反 映 了 贺 麟 文 化观 的开 放 性 和 包窖 性 。第 五 ,儒 化 、华 化西 洋 文 化 的 原 则 他
文 化 格 局 与 走 向 的真 实 反 映 与 写 照 。
贺先 生不赞 成 “ 中学 为体 ,西 学 为 用 ” 的 提 法 .对 此 他 提 出 了 一 系列 自己 的 见解 ,并 具 体 表述 为 :第一 ,体 用 不 可 分 的原 则 。在 他 看 来 ,“ 用 必 包 含 体 ,凡 体 必 包含 用 ,无 用 即 无 凡 体 ,无 体 即 无 用 。 没 有 无 用 之 体 ,也 没 有无 体 之 用 ,所 渭 朱 儒 有 体 无 用 、近 代 西 洋 文 明 有 用 无 体 的 说 法 ,皆是 不 知 体 用 台 一 关 系 的 不 通 之 论 。0这 就 是 说 , ” 无论 那 一 种 文 化 都 是 体 用 台 一 的 统 一 体 ,西 学 有西 学 的 体 与 用 ,中学 有 中学 的 体 与 用 .不 能 人 为 的 把 体 与 用分 割 开 来 。“ 中 体 西 用 的说 法 显 然 违 反 了 体 用 不 可 分 和 I 台 一 的 原 则 , 理 论 上 不 能 自圆 其 说 。 二 ,体 奉用 在 第 用 统 一 、 不 可 颠 的 原 则 . 他 认 为 , 体 是 本 质 , 用 是 表 现 .体 是 规 范 . 用 是 材 料 , 不 能 以 用 为 体 , 不能 以体 为用。 西 学之体 搬到 中国来决 不会 变成 用. 也 “ 中学 之 用 亦 决 不 能 作 西 学 之 俸 ~ . 其 原 因 就 在 于 体 用 不 可 倒 置 ,中学 与 西 学 “ 有 其 体 用 ,不 可 生 吞活 剥 ,割 裂 零 售 ,第 三 , 备

是 “ 学 为 本 ,西 学 为 末 ” 中 ,即 以 儒 家 伦 常 名 教 为 棱 心 的 中 学 是 本 ,作 为 富 强 之 术 的西 学 为
末 {二 是 “ 学 为道 ,西 学 为器 ,坪 “ 为本 .器 为 末 ,器 可 变 ,道 不 可 变 ,庶 知 所 变 者 富 中 道 强 之 权 术 ,非 孔 盂 之常 经 也 。洋 务 派 原 本 是 试 图 在 “ ”“ 器 用 的 屡 面 上 接 纳 西 学 ,但 是 随 着 时 间 的推 移 . “ ” “ ”之 问 的 紧 张 只益 凸 现 ,儒 学 与 西 学 的 文 化 冲 突 进 一 步 加 剧 。 “ 体 用 五 四” 以 后 ,尽 管 现 代 新 懦 学 的 文 化 主 张 基 本 上 还 是 沿 袭 “ 中学 为 体 ,西 学 为 用 ” 的 模 式 ,但 是 “ ” 的 范 围 已经 大 大 缩 小 , 不仅 不 包 括 政 治 制 度 和 经 济 体 制 ,甚 至 也 不 包 括 传 统 儒 家 的 体
全 部 思 想 体 系 ,而 主 要 是 指 儒 家 的 基 本 价 值 观 念 ;“ ”的 范 围 则 大 大 扩 充 了 ,除 了科 学 技 术 用
之 外 ,还 包 括 政 治 、经 济 思 想 和 文 化 观 念 “ 体 ”与 “ 用 范 畴 的 消 长确 实 是 中 国近 现 代 中 西
“ 学 为 体 ,西 学 为 用 ” 不 仅 是 l 中 , 9世 纪 上 半 叶 张 之 洞 等 人 对 中学 与 西 学 关 系 的 一 种 理 解 与 表 述 , 且 是 一 种 文 化 选 择 和 文 化 模 式 。“ 而 中学 为 体 . 学 为 用 ”大 致 包 括 两 个方 面 的 意 思 : 西
t 青海 社会 科 学 2 0 0 2年 第 1期
2 0世纪 中 国的 社 会 变 迁 十 分 剧 烈 ,而 变 迁 的 实 质是 文 化 转 型 ・贺 麟 先生 的 中西 文 化 观 在 中 国现 代 思想 史 上 占 有重 要 一 席 , 本 文 拟 对 学 为 体 ,西 学 为 用 ” 中
文 明之 体 , 亦 不 能 以近 代 科 学 及 物 质 文 明 为 用 。 当 中 国 有 独 立 自得 的 新科 学 时 ,亦 会 有 独 立 自得 的 新 哲 学 以为 其 体 。 中 国 的 新 物 质 文 明 须 中 国 人 自 身去 建 设 创 造 . 而做 这 新 物 质 文 明 之 体 的新 精 神 文 明 ,亦 须 中 国 人 自身 去 平 行 地 建 设 创 造 .这 叫做 以 体 充 实 体 ,以 用 补 助 用 ,使
0而中国本狭的理解得出俱分发展的结论即认为t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物质方面是越来越狭隘而趋于广博j罘厚由枯燥迂拘违反人性而趋于活泼有趣发展人性由因袭传统束纪纲以维系人心风俗社会规范的事实了0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西方近代工商业文明的一儒家思想没有新的前途新的开展
维普资讯
体 充实 体 、以用补 助用 的原则 他认 为 ,即便是 在精 神文明 为体 、物质文 明为用或道学 为 体 、西 学 为 用 的前 提 下 , 中 体 西 用 也 是 讲 不 通 的 。 因 为 中学 并 非 纯 道 学 、纯 精 神文 明 ,西 学 亦 非纯 器 学 、纯 物 质 文 化 。“ 国 的 旧道 德 、旧 思 想 、旧哲 学 ,决 不 能 为 西 洋近 代 科 学 及 物 质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