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3
59
特性: a、等级性:其去极化幅度大小与阈下刺激 大小呈正比——非“全或无”现象。 b、衰减性:其去极化幅度(局部电位)随 传布距离增加而减小,最后消失,因此 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导叫电紧张性扩 布。
2013-8-3
60
c、总和效应; ⑴ 空间:在同一细胞的不同部位阈 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可叠加在一起。 (2)时间:在同一C上先后的刺激引 起的局部电位也可叠加在一起。 d、无不应期 总和或叠加后的局部电位若≥阈电 位,则产生AP。
41
去极化:RP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
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初的极化 状态恢复的过程。
2013-8-3
42
RP的产生需满足三个条件:
① 安静时C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C内K+、P-多, C外Na+、Ca++、Cl-),即存在浓度差。


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某些脂溶性信号分子,可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内,与胞质受体结合,再穿过细胞核的核膜进入细胞核 内,与核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而完成信号转
导。如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013-8-3
38
第三节 细胞生物电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2013-8-3
39
扩散速率大,无饱和性。
2013-8-3 7
顺浓度差的转运
2013-8-3
8
扩散通量(简称通量):
是指物质每秒通过每平方厘米假想平面的 摩尔或毫摩尔数。mol/s.cm2或mmol/s.cm2。 影响通量的主要因素有;浓度差(是物质 扩散的动力)和通透性(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 的难易程度)。
2013-8-3
锋电位
去极化(-90 — 0— +30)
复极化(+30 — 0 — -90)
后电位: 锋电位后一种时间较长,波 动较
小 的电位变化
2013-8-3
48
1)去极相:膜受刺激后原来的膜内负值消失变
为正值(反极化),构成AP的上升支。
膜电位由0 ~ +35mv称超射值。
2013-8-3
49
2)复极相:去极相的膜电位倒转短暂,很快出 现RP的恢复,构成AP的下降支。 其持续时间较长,有电位的波动称后电位: 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
9
(2)易化扩散:
有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 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分为通道 转运和载体转运。
2013-8-3
10
A、经通道转运的易化扩散
通道转运是在镶嵌于膜上的通道蛋白的帮助下完成的。通道
蛋白像贯通细胞膜并带有闸门装置的管道。开放时,物质顺浓度
差或电位差经过通道转运;关闭时,即使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17
载体转运的特点:
a、结构特异性; b、饱和现象; c、竞争性抑制;
2013-8-3
18
(3)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在生物
泵的帮助下需要细胞代谢供能的转运方式。
A、原发性主动转运; 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
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如:
钠钾泵。
20wenku.baidu.com3-8-3
19
2013-8-3
2013-8-3
32
两个α亚单位是同2个Ach结合的部位。故
在这里起受体作用的只是通道蛋白质分子结构 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蛋白质分子。
2013-8-3
33
2013-8-3
34
Α 亚 单 位
Ach
2013-8-3
35
2013-8-3
36
三、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 )酪氨酸激酶受体:
3、识别:膜外侧的糖链。
4、信息传递: 受体—— 化学信息。
通道—— 生物电信息。
2013-8-3
6
二. 物质的跨膜转运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
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跨细胞膜转运的过
程。(如:O2,CO2等气体分子)。 特点 :物质顺浓度差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
提供能量,没有膜蛋白的参与。单纯的物理过程,
2013-8-3
64
2、有髓NF的AP传播 —— 跳跃式传导: 传导时,出现动作电位的郎飞结与 它相邻的郎飞结之间产生局部电流,使 相邻的郎飞结产生动作电位,这样动作 电位就从一个郎飞结传给相邻的郎飞结。 有髓NF传导速度>>无髓NF。
3
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组成:由脂质、蛋白质、少量糖组成。
结构:“液态镶嵌模型”-流体镶嵌模型学说
即:C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及其 表面镶嵌着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膜蛋白),有 些脂质分子和膜蛋白上结合着具有不同功能的糖链。
2013-8-3
4
2013-8-3
5
细胞膜的功能:
1、保护:屏障作用。 2、物质转运:载体、通道、离子泵。
2013-8-3 52
3、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去极化):细胞受刺激时 Na+通道开放,Na+快 速内流(内正外负)。 • 膜内外Na+浓度比 约 112( 动力 ) • 受刺激时Na+通道 浓度差(动力)
Na+内流
电位差(阻力)
=
开放 ( 通透性 )
Na +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2013-8-3 53
2)复极化: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 Na+通道 关闭,K+通道开放,在细胞内外△【K+】 的 作用下K+外流,形成复极化。 3)后电位:钠泵 排钠摄钾 形成微小的电
位波动 。
2013-8-3
54
NF受刺激→膜去极化→部分电压门控Na+通道开 放(激活)→Na+顺电-化学梯度入C→膜进一步去 极化(阈电位)→大量Na+通道开放→形成AP上升 支(去极相)→达到Na+平衡电位,膜电位内正外 负(动力:电位差,浓度差;阻力:电位差) →Na+通道失活→膜对K+通道开放→膜内K+顺电- 化学梯度向外扩散→膜内电位变负→AP下降支(复 极期)→K+平衡电位→Na+通道恢复(复活)。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泸州市人民医院
2013-8-3
急诊科
1
细胞功能
赖月平
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节目录
2013-8-3
2
第一节 细胞的物质 转运功能-1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
及物质转运功能
一.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二. 物质的跨膜转运
2013-8-3
2013-8-3
静息电位
44
2013-8-3
45
Rp的特点:安静时,细胞膜上K+通道开放,K+
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相对恒定的直流电。
2013-8-3
46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AP)
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
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 化。
2013-8-3 47
2.Ap分期(以神经细胞为例)(F)
20
钠泵活动重要的生理意义:
a、造成的细胞内高钾环境是细胞代谢必须的。 b 、维持细胞内外Na+ 、K+的浓度差。
c、形成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的不均衡分布是细胞生
物电产生的前提。
2013-8-3
21
d、维持细胞内PH稳定。 Na+ —H +交换。
e 、维持细胞内Ca 2+稳定。 Ca 2+ —H +交换。
H-R Gs ⊕ PLC(磷脂酶C ) 生成IP3、
DG 胞浆Ca++ ↑
Ca-钙调蛋白激酶。
2013-8-3
31
二、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如运动终板处的“N-型ACh受体”
其由4种不同的亚单位组成的5聚体(2α、β 、γ 、δ)蛋白质,5个亚单位又各以其第2个疏 水性跨膜α-螺旋构成水相孔道的“内壁”,
f 、维持细胞内电位的负值。生电性钠泵。 g 、 是继发性转运的动力。
2013-8-3
22
B、继发性主动转运:是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
运过程。分为同向转运(与Na+转运的方向相同)
和逆向转运(与Na+转运的方向相反)。
2013-8-3
23
2013-8-3
24
同向转运
2013-8-3
25
(4)出胞和入胞
2013-8-3
位的必要条件。
57
2013-8-3
58
5、局部电位及其特性
阈下刺激虽不能引起AP,但它也会引起少 量的Na+ 内流,从而产生较小的去极化,只不 过这种去极化的幅度不足以使膜电位达到阈电 位水平,而且只局限于受刺激的部位。这种产 生于膜的局部、较小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 应。产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少量Na+内流产生低于阈电 位的去极化局部反应.
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 不能出膜,形成与K+隔膜相吸的极化状态。
2013-8-3
43
2、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 膜内外K浓度比约 301 (动力) • 安静时K通道开放 ( 通透性) 浓度差(动力)
K+ 外流

电位差(阻力) K+ 平衡电位
=
• 膜内带负电的蛋白
质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不 能出膜,形成与K+隔膜相吸 的极化状态。
一、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三-9
1、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 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2013-8-3
40
描述膜两侧电荷分布状态的术语: 极化: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所保持的膜外带正电、 膜内带负电的状态。 超极化:RP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的过程。
2013-8-3
2013-8-3 55
动作电位各期膜电导的变化
2013-8-3
56
4、Ap的产生条件和阈电位
不需任何刺激
可兴奋组织(Rp) ——— 阈电位———— Ap
阈刺激、阈上刺激
阈强度:就是作用于细胞能使膜的静息电位去 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静 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是产生动作电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4、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013-8-3
29
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 1、 G蛋白耦联受体: 2、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
1、入胞:指细胞外大分子或团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吞噬:固体物。单核、巨噬、中性粒C. 吞饮:液体。液相和受体介导入胞。
2、出胞:指大分子物质被排出细胞的过程。如:消化腺细
胞分泌消化酶、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等
2013-8-3
26
2013-8-3
27
2013-8-3
28
第二节 跨 膜信号
或电位差,物质也不能通过。(如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等, 可分别让Na+、K+、Ca2+等离子通过。
2013-8-3
11
2013-8-3
12
2013-8-3
13
2013-8-3
14
根据通道“闸门”打开的因素不同,分为: Ⅰ、电压门控通道;
该类通道的 开放取决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Ⅱ、化学门控通道;
该类通道的开放取决于某种化学物质是否作用于膜受体。
Ⅲ、机械门控通道;
该类通道的开放由机械刺激引起。
2013-8-3 15
B、经载体转运的易化扩散
细胞膜的载体蛋白在高浓度一侧与被转运 物质结合,这一结合引起载体蛋白的构象发生 变化,把物质转运到低浓度的另一侧,然后与 物质分离。
2013-8-3
16
2013-8-3
3、G-蛋白效应器:
4、第二信使:cAMP 、IP3、DG、cGMP、Ca2+等。
2013-8-3
30
(二) G蛋白耦联受体转导的主要途经 1. 受体- G蛋白-AC途经
H-R Gs ⊕AC(腺苷酸环化酶) cAMP
PKA(蛋白激酶A)或离子通道。
2.
受体- G蛋白-PLC途经
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
(图)
2013-8-3
50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2013-8-3
51
AP的特点:
① 只要刺激达到阈值即可产生AP,即使再增加 刺激强度,AP的幅度不再增加。即“全或无” 现象; ② 不衰减性传导;AP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 产生,它就会立即向整个C膜传播,而且它的 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③ 脉冲式;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 不能重合在一起,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 而形成脉冲样图形。
体内大部分生长因子和一些肽类激素(胰岛素、NGF 等)通过细胞膜中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跨膜信号转导。 化学信号→膜外段(受体)→跨膜段→⊕膜内段的 蛋白激酶→自身及其他蛋白质内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细 胞功能改变。(此途径无G蛋白和第二信使的参与)
(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略):
2013-8-3 37
四、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013-8-3 61
2013-8-3
62
6、动作电位的传导和局部电流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称为 传导。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称 为神经冲动。 1、无髓NF的AP传播—局部电流学说
2013-8-3
63
无髓NF某处产生AP时,该处膜电位倒 转,与邻近未兴奋段之间存在一电位差 →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刺激邻近静息 膜去极化到阈电位→Na+大量内流→该处 产生AP。这一过程连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