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
马克思哲学入门

马克思哲学入门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重视实践和辩证法的哲学。
以下是入门马克思哲学的几个步骤:
1、理解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西方哲学相反,后者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是由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2、理解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同时也在实践中改变世界。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和人类行为。
3、理解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矛盾运动所构成的。
辩证法是一种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所推动的。
4、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哲学认为历史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社会形态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演进的,而社会主义则是人类社会的下一个阶段。
5、理解阶级斗争的观点:马克思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革命的阶级,它必将通过斗争获得解放。
入门马克思哲学需要耐心和深入的学习。
除了以上几个步骤外,还需要阅读马克思的原著和其他相关文献,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也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哲学的精髓,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马克思本体论概述•物质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马克思本体论的意义与影响•结论与展望01马克思本体论概述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存在本身的问题,即研究实体、事物的存在及其本质、特性和关系等基本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所有哲学的核心。
马克思本体论的背景与起源马克思本体论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认为其脱离了现实存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强调物质世界是基础,精神世界依赖于物质世界。
01马克思本体论的思想架构包括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02物质本体论认为物质世界是基础,精神世界依赖于物质世界。
03实践本体论强调实践是存在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和价值的源泉。
0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马克思本体论的思想架构与特点02物质本体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所有客观事物的总称。
物质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存在,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物质的概念与定义物质的定义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宇宙中,如行星、恒星、黑洞、电磁场等。
要点一要点二物质的运动规律物质的运动规律是由自然法则所支配的,如牛顿运动定律、相对论等。
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能够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对物质产生反作用,如人的行为和思想可以改变社会的面貌。
03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存在概念社会存在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各种社会要素和关系的总和,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等方面。
社会存在的特点社会存在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和实践性。
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并且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社会存在的概念与特点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必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哲学界围绕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开展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
至90年代后期,上述争论渐趋平息,随之而起的是生存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说法。
如果说,80年代关于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争论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对话,那么90年代以后关于生存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则已经逾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
一些论者由于片面夸张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的‚革命性‛意义,十分热心于用当代西方哲学的流行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关键就在于融入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
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哲学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实现了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范式向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范式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从尼采开始,经过克尔凯廓尔至海德格尔而宣告完成的。
如果这里谈到的仅仅是指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条发展路线,那丝毫不会让人惊奇;令人惊奇的是,据说这条发展路线也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与意义。
据说,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一起共同推动了从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向主客融合的生存论哲学的转变。
因此,对存在哲学或生存本体论的领悟就成为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意蕴的必由之路。
按照这个思路,就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及一系列基本观点与方法的根本改观。
譬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命名的那样是一种‚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而是超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之上,因而也扬弃了主体与客体之对立关系的存在主义或生存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根本就不应该有认识论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的二元分割。
为了使这种说法获得文本上的支持,他们不得不把马克思的著作和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区别开来,认为只有马克思才是现代哲学(生存本体论)的创始者,而恩格斯等人由于受到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实证主义的熏染,始终未能走出西方近代哲学传统,即知性形而上学的阴影;然而即使是这样,也不能获得马克思全部文本的支持,于是他们或者求助于解释学,认为若拘泥于文本是不可能‚读出‛马克思的‚原始语境‛的,只有按照解释学的理解与体悟才能领略到马克思哲学的旨趣,或者干脆把马克思的后期著作臵之不理,只是从他1845年以前的早期著作中寻求支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信仰,热爱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扎实,有较高理论素养与优良的科研能力的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功底,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胜任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哲学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公共课教师。
3.培养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与其他的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人员。
二、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本方向主要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为基础,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历史观的逻辑结构;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研究。
2.社会历史的认识论研究本方向重点突出社会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社会历史认识的生成基础,内在机制,演进规律的研究;探索社会历史认识论与一般认识论的区别与不同特点,揭示社会历史认识的特殊规律。
3.马克思主义心灵哲学本方向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为指导,结合西方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意识的本质、心灵的本质、心理过程与物理过程的关系,以及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重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博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 3年,最长学习时间为6 年,总学分为16- 18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2年。
博士研究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附后。
五、实践环节1.专题调研 2学分2.教学实践 2学分六、科学研究1、博士研究生在读学位期间,应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应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与写作能力,应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 2 篇以上的本专业的学术论文。
七、学位论文1.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开拓性、前瞻性,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本体论研究

48海外文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取消了“本体论”命题,其坚持的究竟是一种“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亦或是“生存本体论”、“劳动本体论”等?这是我国学界长期争论而久久悬置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国内哲学界围绕本体问题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不断受到挑战。
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维度上,对本体论发展的沿革、实践的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超越性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内核。
纵观西方哲学史,所谓本体,往往被理解为关于存在的学说,对存在范畴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不同阶段。
一是把本体视为现象世界背后不变的本质观点。
本体,即世界的本源与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称之为“始基”,在传统哲学看来,世界存在着一个统一点,万物产生于此又复归于此,这种“本体”往往具有本体意义上的“惟一”且“不变”的特点,由于受当时人们认知水平的影响,本体往往只局限于感性直观之中,“本体论”问题也长期受制与时空的限制,无法合理的解释“事物如何由‘一’衍生成‘多’,而又回归于‘一’?”、“多个本原之间何以生成?”等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将其称之为“自然主义”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实现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伟大飞跃,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
在这里面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1]。
”巴门尼德用追问宇宙自然之逻辑在先的本质(存在)驱逐了追问宇宙自然之时间在先的“本原”打开了哲学家把本体论纳入认知领域的开口。
本体论问题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逻辑改造,形成使得本体论作为一门学问。
此后,无论是中世纪神学亦或是近代17、18世纪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旧哲学家们,或是刻意夸大精神的能动作用,从精神至上的大前提出发窥视世界,或是强调事物的客观物质性存在,将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的本能活动,通过推出新的本体取代旧的本体,始终囿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框架之内,康德的先验哲学试图调和思想与存在的矛盾,发现了人的认识既不是客观事物的单纯反映,也不是一种天赋观念,而是一种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观形式,“但是他为了反对功利主义伦理观而建立一种排除任何经验的,纯形式的道德形而上学”[2],不是在结构形而上学,相反是在重塑形而上学的至高地位。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请问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是如何阐述的?(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
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本体论,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物质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怎么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

2011.10.28日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一。
物质本体论最早提出是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杜林认为,思维的本质是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一旦,我们要思考存在物或者存在本身,其实就是把它思考为一个统一的对象。
所以,存在的统一性是世界的真实状态。
恩格斯本人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本身是统一性的前提。
只有一个世界先存在哪里了,才谈得上有统一性。
后来列宁就在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当中发挥了恩格斯的这个观点,就把马克思的认识论发挥为:物——感觉——思想。
物质>感觉>思想这种模式主要强调第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原初意义,所谓“主体性”主要是在思想最后综合感觉而言。
而在物质——感觉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或者条件是什么似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所以这样,物就成了我们经验、感觉的唯一来源,但是我们的意识、思维究竟是如何从这个物质里面派生出来的其实并没有讲清楚。
这里确证了两个原则:从起源意义上物质在先。
在人的知识的产生这个方面来讲,也是物质在先。
但这个原则却成了马哲学界很长时间内的占据统治地位的学说。
尤其是八十年代。
二。
实践唯物主义这种范式主要是针对上述这种范式产生的。
最早提出这种实践唯物论的是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共同点是都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历史中的核心地位。
基本立足点是物质>实践<主体(人)认识的基础既不是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主体,而是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中介性活动把我们和物质勾连起来。
实践是一种居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现实活动。
实践有很宽泛的意义,有时候可以说是劳动或其他的活动,当然主要是指“社会活动”。
实践的含义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区别于制作【poiētikē】)实践科学与制作科学的内容和区分2,马克思的实践(感性活动)(包括了制作和劳动),并且强调作为社会历史活动思考题:人类的知识是思想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和抽象思辨?还是来自于对我们实践活动的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在上述哪一个环节中最关键?很多时候,我们的知识是通过反思实践获得的,例如现代的实证科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比如袁隆平,不是理论家科学,而是典型的实践家】。
马哲本体论

马哲本体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本体论的观点。
本体论是哲学上研究存在本质和实在性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独立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强调物质是原始的、决定的和多样性的,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还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它认为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而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但也受到意识的反作用。
这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此外,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还强调了人类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创造的重要性。
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改变和利用物质世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实践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
这些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一、社会学方法论1.学科论:人的认识对象包括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思维世界,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或者客观实在;学科的本质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实在做出正确反映。
2.知识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而且马克思把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成为真理,又把真理性的认识划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这也构成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3.本体论:人的本质或者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社会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交往,而且非常强调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作用,把社会作为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4.研究方法:要完成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然后认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不断接近绝对真理。
5.价值问题:基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用来指导实践的认识,马克思非常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介入,这也是他社会批判视角的基本立场。
“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
”二、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社会冲突的视角1.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倾向,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其他各种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又决定了各种意识形态。
2.社会秩序论:(1)社会的组成部分:阶级分化(2)阶级的本质:生产资料占有制度(3)社会秩序的条件:生产方式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社会秩序的表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打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其他社会形态,从而促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此时阶级意识还没有形成,还没有形成阶级对立的观念。
3.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变迁的形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马克思依此划分了社会进化的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变化。
哲学三大论本体论认识论

哲学三大论本体论认识论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在的事物。
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样的?存在是怎样的?通过对存在的本质进行探究,本体论试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和本质属性。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它关注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本体的特征。
而认识论则是研究人类认识的一门学科,探讨的是认识的起源、本质以及认识的过程和方法。
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如何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认识的限度和误区。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研究认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本体论和认识论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认识论则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本体的存在和本质。
在本体论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本质属性。
事物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实体存在和概念存在。
实体存在是指事物的物质形态存在,即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概念存在是指事物的意义和概念上的存在,即事物在思维和概念中的存在。
这种存在方式既有实在性又有意义性,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论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类如何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人类的认识方式可以分为经验认识和理性认识。
经验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知识,是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观察;理性认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获得的知识,是对抽象概念和逻辑规律的思考和理解。
这两种认识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认识论则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本体的存在和本质。
本体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究事物的真实面貌和本质属性,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认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认识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哲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体论研究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本质属性,认识论研究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认识方法。
本体论——精选推荐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欧阳康张明仓“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问题,这种研讨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不过,对于马克思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人们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
有人甚至认为,从本体论方面解读马克思哲学,既看错了对象,也找错了问题。
那么,从本体论方面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变革意义是否恰当?如果没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何以奠基与立足?如果有,马克思本体论与历史上的本体论有何异同?其特色和合理性何在?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
本文认为,本体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则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伟大变革的最重要基础。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和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以及探索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初步看法,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本体论探究的深层根据对于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做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从词源学等各方面对于“本体”、“本体论”等基本概念和译名的辨析,[1]对于正确理解本体论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我们看来,对于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的探讨还可以换个角度并有所深化,这就是将其与人性和哲学本性探讨结合起来,寻找其深层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体论问题之不可回避和不可抛弃,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和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体论探究之所以具有近乎永恒的意义,在于它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本体论追寻的意义在于它根源于又体现着人的超越本性和哲学思维的致极性、超越性方面。
马克思的“本体论”姿态一种批判性拒绝

马克思的“本体论”姿态一种批判性拒绝摘要: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一直存有争议。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时期,马克思从批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出发并向批判大工业生产与工业资本的转变,其理论立场一直对本体论进行批判,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内置了本体论的批判话语,即对国民经济学的“异化劳动本体论”批判,并作为一种拒绝性姿态一直延伸至《资本论》中。
马克思并未构建任何意义上的本体论,他在否定意义上拒绝了那些构建本体论的企图。
关键词:本体论;异化劳动;批判性拒绝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5-0116-06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本体论的争议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很主流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即马克思的本体论内容随着研究视角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与完善①。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故试图另辟蹊径来思考马克思的本体论研究,并试图化解仅仅用“实践”“物质”“社会”“情欲”等框定本体论的语言暴力。
假如把马克思本体论的宣示或批判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之中,问题可能就明朗起来;再假如把《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批判逻辑”与《资本论》的“资本批判逻辑”进行有益地勾连,问题同样留有转机。
这牵涉到在国民经济学家那里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它是什么样的本体论,马克思对这种本体论的态度是什么。
关于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助于我们重新把握马克思之本体论的思考。
一、关于本体论来历的交代首先需要阐明的是国民经济学有没有本体论。
从经济学思想史看,重商主义从直观性的商业交往中获得并创造财富,到重农主义把财富的本质规定为农业劳动的转变来看,经济学本身也在试图寻求一种能保证财富增值的内在动因,即有本体论需求的冲动,但由于时代条件的制约,还无法有清晰指向。
到了斯密时代,他开始将复杂多样的具体劳动部门直接抽象为能涵盖各个劳动部分的劳动,此时这种劳动本身成了可以离人之外的抽象,劳动成为本体在经济学中初步确立。
再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

· 168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9【摘 要】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来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人的本质 实践性再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张 静首先,我们对“本体论”的含义作一简要介绍。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综合了古希腊哲学关于万物本原的思想,把希腊哲学的认识成果凝练在实体范畴之中。
提出了“第一哲学”,它以“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为对象,寻求最初的根源或最高的原因,由此便认为本体论是研究变中之不变的实体性东西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提出,首先应该确定,什么是最真实的存在,为此,他提出了实体范畴。
他的所谓实体就是独立而不依赖于其他事物的存在。
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实体的原理与原因,实体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质料和形式。
质料就是事物所由成的基质、材料,形式是事物所以成的原型、本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早期自然哲学家们提出的各种本原、原初物,不过只是提出了某种具体的质料,而柏拉图所强调的理念,突出了事物形成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即形式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把原子论与理念论综合在一起,使双方的本原各成为实体的一个方面的原因,认为,实体有三类质料、形式、这两者所合成的个别事物。
但亚里士多德把原因看作更真实的存在,取代个别事物而自成为实体。
这样,实体范畴除独立存在的含义外,又有了本质、原因的含义,本质与原因作为实体为万物的本原,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论含义的基本解释。
从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出,本体论本身即包含着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论对立。
经验论的基本特征是相信感觉的确实性,忽视理性思维的能动作用,否认任何超感觉的实在性,具有实证倾向。
与这种基本特征相适应,经验论否认一般本质的实在性,因为一般是无法感觉与实证的。
这样,经验论必然把实体理解为个别、具体的实在。
霍布斯认为实体就是物体,世界是个别物体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马克思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基础,它强调对事物的历史、发展和内在矛盾的全面、深入分析,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辩证地把握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
马克思主义的
研究方法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2.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也借鉴了实证主义的研
究方法,即通过观察、实验证实和比较等方法获取事实数据,并借助逻辑
推理、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历史的渊源性和社会的阶级性,将社会演化看作阶级斗争的历史,通
过对社会历史的全面研究,揭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4.严密的逻辑推理: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也使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
尤其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方法,从中抽象出全局概念,运用逻辑方法加
以论证和应用。
5.创新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创新的思维方法,提
炼和发展出了许多新颖的方法,如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阶级分析法、
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等,这些方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认识
真理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简介

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简介
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认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而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所以研究社会,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
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包括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是分析社会
的基本矛盾和矛盾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社会的发展就是矛盾不断地解决和产
生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运用辩证法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认为,万
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而辩证法则是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矛盾的对立统一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第三阶段是对历史的具体分析,通过对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来深
入了解矛盾和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系列的阶段性的发
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第四阶段是研究实践和斗争。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在斗争中才能深入了解社会。
通过对实践和斗争的研究,可以更
好地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
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社会的基本矛盾、矛盾的运动规律、历史
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实践和斗争等方面的研究,来深刻了解社会的本质
和发展规律。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和经济,而且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以来,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根基性问题一直是思考和研习马克思哲学的学者无法回避和拒斥的问题。
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后,作为哲学基础的本体论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
要彻底究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要直面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
正确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这样也就要求我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候,要从四点做起: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直面文本。
一、直面历史:“本体论”一词的语言考古学所谓直面历史即直面哲学的历史,是指在研究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时候要分析清楚本体论一词在哲学史上所指为何物,也就是对“什么是本体论”的回答。
我们都知道,本体论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哲学的ontology 一词译介过来的,其实ontology 一词从词根上看并不蕴有本体的意思,但当我们把这一词语翻译成本体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关于本体的学问。
诚然,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对本体论的研讨范围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大家都承认本体论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
所以,从本体论的内涵着手是弄清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有没有本体论以及是什么样的本体论的前提条件。
从语词的发展来看,不管是英文中的ontology、法文中的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徐 钊(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交锋与争鸣的重要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
解决这三个问题就要做到四个直面: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和直面文本。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哲学是有本体论的,不能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或“关系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关系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4-0022-05ontologie,还是德文中的ontologie,都是由拉丁文中ontologia 一词发展而来的,而ontologia 又源自希腊文中表达“是”或“存在”的logos 和onta。
我们发现,在希腊文中,on 和onta 在语义上等同于英文里的being 和beings、拉丁文的ens、德文的sein。
在当前的中国学术界中,on 主要被翻译成“存在”、“有”和“是”。
但是汉语的这些译名都只译出了on (being)的部分意思。
王太庆认为:“他们的to be (Being)之类的词里头同时包含着我们的‘是’、‘有’、‘在’三个意思,他们认为这三个意思是一个意思,这三合一的意义就体现在being 这个范畴里。
”[1]这样,我们可以在理解“是论”概念的同时,一并看出“是论”与具体的“是”的区别。
从柏拉图的逻辑来看,“是”论是共同的“是”,具体的“是”是分有的“是”。
所以,“是”有比“存在”更广泛的意义。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是论’是专门研究‘有’(‘是’)本身,以及‘有’(‘是’) 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2]122当然这不表明其他学科不研究“有”(“是”),它是说其他学科研究的只是“有”(“是”)的某一部分。
也就是说“是”(“有”)指称的“什么”或“这个”是他们的研究问题。
沃尔夫对本体论的内涵作出了较为明确的回答,他说:“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
”[3]179此外,有些学者从本体论与收稿日期:2010-03-05作者简介:徐钊(1966— ),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10年7月第4期Jul.2010No.4形而上学的关系上来理解本体论,如埃斯(R.Ames)和霍尔(D.Hall)认为:形而上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的本体论,它把事物最基本的特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任务是发现是者之是(Being of Beings);第二部分是普遍的科学。
在这一部分里“是”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有它自己的指称,人们难以把握它,只是因为它太抽象了。
可见,人们对于本体论的界定,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共识。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共识:第一,它最普遍、最抽象;第二,包括一切是者,实际存在的、不存在的、观念性存在的都是最广泛的;第三,最高——它包括存在,比存在更广更高,因此没有比它更多更高的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从语词的发展来看,表达本体意思的ousia一词最初是从eimi(是)的阴性分词ousia发展而来的,并在中世纪被substance(本体、实体)这个词所代替。
其实,本体(ousia)和中性分词on一样,应该被译为being,亚里士多德把它改写为ousia,并给这一词语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不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的东西,是“是”(存在)的中心,并且是“是”在所演绎的范畴体系中,成为其他范畴的主体。
亚里士多德把包括本体在内的“是”称为本质意义上的“是”,这种“是”表述的是“是”的和必然“是”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是”分为10类,即“本质,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活动,遭受”。
[2]152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样分的原因是“任何臆见东西的偶性、种、特性,定义总要落在这些范畴之一里面;一切由这些范畴形成的命题,都是要么表示事物的本质,要么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或其他各类型的谓词之一”[2]153。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看法,我们可以推出,尽管在存在的方式、程度上有差别,但是个别事物及其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等方式都是存在。
存在的方式、程度上的差别大致有两类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独立的“是”,如第一本体,第二种情况是依赖的“是”。
这样,我们就在词源上厘清了本体论的含义,这也对我们研究和分析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打下了基础。
二、直面逻辑: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割舍的根基所谓直面逻辑,是指本体论在逻辑上对于马克思哲学而言是必要的还是多余的,也就是对“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问题的回答。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他们的理由是: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经典著作里没有提过“本体”、“实体”和“本体论”这样类似的术语,从未在终极原因、终极本质或真理的意义上探讨过世界的本原、始基等形而上学的问题,也未对世界做过现象世界与本体(本质)世界的划分,更没有一套像亚里士多德探讨“是的是”那样严密的形而上学逻辑演绎体系。
不可否认,上述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值得怀疑之处。
首先,因为马克思没有提过“本体”、“实体”及“本体论”这样的术语,就断然下结论说马克思哲学没有本体论,这种逻辑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不能只看有没有“本体”、“本体论”这样的字眼,关键要看马克思是否探讨、回答了本体论问题。
马克思确实在本体论上进行了解构与否定,其主要是针对黑格尔、施米特、杜林等人的本体论及其所依赖的方法论基础和程序。
马克思指出,他们都是“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永恒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4]74。
正是看到这一点,马克思抛弃了传统本体论纯粹或抽象的“存在”,也否认“数”、共相、思想中的非存在的对象有独立存在性,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抽象比这些对象更高的范畴,而是从“现实”、“感性”出发,进而回溯抽象为理论的逻辑。
也就是说马克思在方法上对此进行了颠覆与翻转。
其次,从元哲学上来说,任何哲学不可能没有本体论,如果要有差别也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哲学家从本身的理论体系出发侧重论述与自身研究主题紧密的思想,其思想本身已经留下了本体论的烙印。
且不说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即使是现在的许多哲学家也是这么做的。
人们普遍认为16到18世纪哲学才进入认识论时期,可是这仅仅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明晰而言的,不等于早期没有认识论思想。
(2)哲学家以预设某一本体论为前提,然后在这一框架内进行自己的理论探索。
无论哲学家对本体论问题怎样加以拒斥,其思想命运要么后来进入思想的禁区,无法自圆其说;要么改弦易张,从前门赶走,又从后门放进来。
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亚里士多德批判其老师柏拉图忽视感觉经验世界,似乎要重建一个以感觉经验为主的理论体系,但后来却又把无影无形的“形式”引了进来。
海德格尔一次次重申自己探讨的“存在”与“存在者”有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与“存在者”,但在说到“存在”时又在“存在”上打叉。
海德格尔似乎要逃脱本体论,但最终还是以他的“存在”出现才能收场。
可见本体论有其他哲学分支无法代替的作用。
第三,有的人认为本体论问题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它既不可以被证明又不可以被证伪,并认为研究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经院哲学行为。
但事实并非如此,本体论的研究是一个科学问题,是哲学研究所不应该放过的科学问题。
本体论所研究的是世界的一般本质问题,而对于世界的一般本质的把握无疑是我们人类思维可以企及的。
人类思维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此思维方式是我们把握世界一般本质的一把钥匙。
世界的一般本质总是蕴含在个别的事物之中,把握了个别事物的本质也就可以把握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
对于一个具体物体来说,它肯定是有自己的本质的,但是正是在这个物体的本质中恰恰体现了世界的一般本质。
比如在唯物主义者眼里,一个桌子,一个椅子,一座房子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根据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断定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是物质的。
所以,本体论(世界的一般本质)问题并不是一个伪问题,可以也必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三、直面分歧:“实践本体论”、“关系本体论”及其批判所谓直面分歧,是指要面对各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异质性理解,指出不同观点的是非对错。
直面分歧和文章下一部分要探讨的直面文本都是要回答“马克思哲学本体是什么样的本体论”的问题。
传统阐释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但是由于在这种解释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物质和自然存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语境,在反思哲学的思潮中一直被学界诟病。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重新解读马克思文本的进程中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是实现了“问题域的转换”,从研究自然和物质转向研究社会和实践,随之,在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时,“实践本体论”、“关系本体论”的主张逐步兴起。
(一)“实践本体论”的理论悖结坚持实践本体论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区别以往哲学的根本特质在于马克思实现了问题域的转换,对与人无关的世界的研究是游离于马克思哲学之外的,马克思全部理论旨趣和致思路径都是“属人的世界”——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