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异同点
•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
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 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 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背景
• 数学课程:通过十年新课程的实践,发现数学
综合与实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 心和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数学本质 的认识,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开阔教师 的视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育价值 • 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
分发展创造了空间;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 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 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其他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明确 的总目标,三到 六年级有具体的目标,还有具体的内容领 域;而校本课程则是没有具体的目标和内 容领域的规定。
相同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 体系的一部分 2、都可以用活动课的形式开展 3、在课堂上,学生占主体地位,老师是引导 者和引路人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数学)的 异同点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异 同点
不同点: 1、定义 2、性质或特征 3、基本理念 4、其他
定义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
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 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 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 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 展而由学校自主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 程。
• 数学课程中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有
助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 面理解;有助于教师的发展;有助于课程 的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校本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1.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性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不同于学科综合性的课程联系: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他各种课程为基础。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各类学科取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性准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区别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课程是各地自主开发省级认定的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
二是从设计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办学理念。
三是从设计过程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地方课程是根据各地方特色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
第二部分综合实践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计划---3
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兴隆乡直小学一、前期准备:1、组织管理:为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校本课程”的管理,成立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确定内容:内容(心理类、品德类、科技类、人文类、自然类、休闲类等),形式(项目研究、种养、信息处理、各种制作、各种调查、科学实验、小报制作、模拟游戏、创意设计等)供教师参考运用,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其他内容、形式。
3、人员准备:原则上教师全员参与,以各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教研组根据本组教师特点、特长选择一项内容,实行“团体指导、协同教学”,同时备课组教师可聘请社区有关人员与部分家长为活动的兼职人员,达到资源共享。
4、思想准备:聘请专家、学者培训教师,组织教师学习校本开发理论、学校课程开发总方案、及有关课改精神,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
5、业务准备: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加深对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了解,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
结合案例分析,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6、课程支持:(1)开发理念:家长和社区都是课程可以开发的有效资源。
(2)政策支持:对组织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教师课程指导打入教学工作总量,每次增加四课时(三十分钟),按我校《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进行管理,对综合实践活动卓有成效的教师在职评和竞聘等评比活动过程中加记5--3分,以调动教师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二具体运作:1、开发课题每学期每教研组完成一项课题的研究。
教研组选定内容范围,招录对该项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成立相应活动小组,师生共同研究寻找课题来源渠道,可从这些方面思考:(1)研读新课标,从新课程教材提炼综合。
(2)寻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3)从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切入(如自然知识、地方文化、社会现象等)。
活动内容与方式可以《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为参考。
2、申报课题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选题,向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完成申报,并做好实施计划,方案设计。
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模式研究
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模式研究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往往被忽视。
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围绕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并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五位一体”模式的内涵与特点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模式是指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促进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提升。
其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学科知识:根据学科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校本课程内容,保证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
(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
(三)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社会发展的领军人才。
(五)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位一体”模式的特点在于融合了学科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面向未来社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模式的效果评估实践证明,“五位一体”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通过对“五位一体”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从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况、创新意识的培养情况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全册
一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全册目标本教学全册的目标是帮助一年级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本教学全册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模块:1. 动手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活动内容包括手工制作、植物种植、小实验等。
2. 观察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活动内容包括观察动植物、观察天气、观察物体特征等。
3. 合作实践活动:通过合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活动内容包括小组合作游戏、合作制作等。
4. 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内容包括设计发明、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策略为了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将采用以下简单策略:1. 任务驱动:通过设置具体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多样化活动:结合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兴趣。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 实践与反思:在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活动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制作的作品,包括手工制作作品、种植作品等。
3. 口头表达评估:通过学生口头表达的方式,评估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小组合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总结通过一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全册的教学,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将采用任务驱动、多样化活动、小组合作和实践与反思的教学策略,通过活动表现评估、作品评估、口头表达评估和小组合作评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同时,校本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小学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文艺欣赏等为主要载体,借助实践环节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由学校编制的具有本校特色和实用价值的课程,是一种深入挖掘本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1.人文关怀与美育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校本课程中,美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而美育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欣赏和鉴赏的能力。
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置一些文化、艺术、美术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和美育魅力,并通过这些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整体审美能力。
2.科技创新与实践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我们在综合实践中尽可能地加入科技创新的内容,如机器人编程、电子课件制作、网络通讯、3D打印等活动。
而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科技实验、科技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
3.生态环保与校本课程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态环保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穿插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如种植绿化、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作者:黄卫跃来源:《师道·教研》2017年第12期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学校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统筹规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整合力量,健全体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一样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整合师生教育资源,成立健全组织,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
如:学校可成立课题小组,以校长为组长,明确教务处、年级组长、班主任、指导教师等相关参与者的职责,用制度保证相关参与者各司其职,协调各方力量,使之形成合力。
同时,对学校就有图书室、综合室、电教设备也要作统一布置,妥善安排个功能室的使用,保证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条件。
领导重视,创造条件。
领导重视是创设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指挥者,倡导者。
因此,学校领导要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国家文件,充分理解并遵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目标定位。
二、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校本课程开发1. 关注学生兴趣,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建构一个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较受学生欢迎。
如有的班级选择了《广州早茶》《情系中国结》《中国传统节日》《有趣的课间游戏》《走进水果世界》《今天我当家》《零花钱如何花》等活动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但对相关知识并不了解,由此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会促使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进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
通过汇报,使我们感到学生收获很多,不仅了解了一些知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如学会了纸艺制作,体验“当家”的喜与乐,懂得水果蔬菜的正确搭配,能做一两样简单的菜肴等;还受到情感的熏陶,尊重他人的劳动,不挑食等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帮助小学教师合理组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达到以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等。
课程内容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1. 科学实验活动:通过开展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生活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交往能力和健康意识。
3. 社区实践活动:通过社区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社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
4. 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课程实施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步骤如下: 1.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和目标。
2. 选取适当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要求,选取适当的实践活动,确保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 组织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学生展示与评价: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继续发展和改进。
教学资源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提供以下教学资源: 1.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包括各类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满足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需求。
2. 生活实践场所:提供适合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活动的场所,包括厨房、卫生间等。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综合实践课程简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研究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研究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研究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研究,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研究方式。
三)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长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举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举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举动领域延长,密切学生与自然。
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常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
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肯定的举措,并学会若何辨别信息,灵动运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书本常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题目。
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研究。
关于“尽信书”的感悟,就是在拓展了的研究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综合实践举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和学校课程整合实施方案(适用于三至五年级)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当今国际上课程管理变革的趋势,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并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起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然而在实践上,由于课程实施的环境条件的不理想,“三级课程”设置的同时却出现了“课程门类多,教材开发繁杂,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降低,进展甚微。
于是,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实施,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三级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三级课程”整合实施的背景1、国家、省对“三级课程”实施的基本意见(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纲要》规定地方和学校可以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割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而是可以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技术上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效地加以整合。
(3)根据国家规定和山东实际,我省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共占九年课时总量的16.8%,按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6周计算,约为1600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试论“新三课”(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阳市教研室张光富2001年,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
这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的课程改革具有显著的特点。
其中,将课程划为三级管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就是这次改革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国家:制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审议省级上报的课程推广方案;评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质量。
地方: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选用教科书。
三级课程包涵的课程,以中小学(1-9年级)为例,列表如下:国家课程:1-6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9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各地自主开发,省厅审批。
规定性与自主开发性相结合)校本课程:(各校自主开发,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从上述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9年级学校开设课程门类中显然增添了三个新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这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出来的新生事物,新型课程。
宜昌教研中心的领导、专家直接将这三门新课程确定为“三新”课程。
可以说,没有“三新”课程的研究与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是不完整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也是无法全面实现的。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三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还显得相对薄弱,许多认识还比较模糊,实际操作还有不少困惑。
人们往往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等课程的属性上难于将三者准确区分和定位。
更重要的是这三者在内容的筛选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往往很容易雷同和交叉,还有在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方式上也有诸多的相似性。
也难怪有些学校做一种工作,贴不同的标签,以应对各项不同的检查。
这在学校工作中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了。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这种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新阶段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吗?为了帮助学校、老师们进一步认清这三门新课程,加强这三门新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市教研中心安排了这次活动,是非常及时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低年级用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 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体 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 探究能力和自主学活动设计
走进社会
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 ,了解社会历史文化,培养社会 责任感。
谈话法
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了解其在活动过程中的 感受、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
作品分析法
收集并分析学生在实践活 动中创作的作品,如手工 制作、绘画、写作等,评 估其创造力和技能水平。
结果性评价方法
成果展示法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如展览、表演、报告等,让其他人了解 其实践活动的成果。
测试法
针对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设计相应的测试题目,检验学生对 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积极性。
网络学习平台
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 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在线交流机会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
互动教学软件
运用互动教学软件,设计生动有 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 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趣味性。
04
评价方式与标准
过程性评价策略
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 中的表现,记录其行为、 态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 表现。
整合学科教学资源
结合小学低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挖掘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知 识点,实现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利用学校设施设备
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设施设备,为综合实践 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校外资源拓展与共享
1
拓展社会资源
积极与社区、企业、博物馆等社会机构 合作,开发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 社会的丰富多彩。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校本课程则是教师针对学校特色和教育目标制定的一套课程体系。
如何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起来,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一大热点话题。
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策略。
了解学校的特色和需求。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整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学校的特色和需求。
要与学校管理层及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师资力量、学生特点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要了解学校的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和校本课程设置情况。
只有了解了学校的特色和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制定整合策略。
建立整合策略的工作小组。
整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细推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小组。
这个小组可以由学校管理层、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组成,既要有决策权力也要有实践经验,既要有学科教学专业背景也要有教育理论以及教学科研背景。
这样的小组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虑整合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制定出更加科学、可行的整合策略。
然后,制定整合策略的具体方案。
在了解了学校的特色和需求之后,工作小组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研究,提出具体的整合策略方案。
这个方案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要保证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地整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整合策略方案可以包括整合的具体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培训等方面。
接着,推进整合策略的实施。
有了整合策略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推进实施。
这需要全校师生的齐心合力,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整合工作中去。
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在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整合策略方案。
只有真正地将整合策略方案付诸实施,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探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探析本文旨在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种课程形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校本课程则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理念开发的一种课程形式,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补充,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校本课程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一些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可能会忽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此外,一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能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我们应该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校应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应该尊重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标准,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综合理论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方案范文综合理论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方案范文一、指导思想继续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围绕市、县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以师生开展、课程开展、学校开展为宗旨,结实树立效劳意识、研究意识,全面落实《综合理论活动指导纲要》精神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施行意见,提升课程开发程度,丰富课程内涵品质;着眼学生的开展与需求,优化课程构造,标准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理论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二、任务、目的和措施〔一〕加强课程建立,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化和化目的:深化推进义务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的有效施行,加快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地方课程的常态化施行,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措施:1.开展优秀课程展示活动,进一步进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争取再出,实在落实以学生开展为本的理念,促进课程多元化和化,同时也为下一步上级优秀校本课程评比准备好梯队。
2.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调研和资整合工作,表达课程资利用的.整合性,在面临共同问题时,通过课程开发主体的“联动性”实现课程资的整合和利用。
3.继续开发课程、特色课程,使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立严密结合,在时间、工程上与学校活动多方面整合,在课程开发、施行上力求标准与创新。
4.继续做好德育文章,使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施行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增强课程施行的有效性,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二〕开展课程内涵,丰富综合理论活动施行的内容与形式目的:走课程内涵开展之路,在原有劳技为特色的根底上积极开展综合理论主题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措施:1.以“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强综合理论活动课程的建立,在继承以劳技特色为载体的根底上积极开展综合理论主题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进展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
2.以县艺术节为活动载体,统筹规划校级总体方案,形成活动主题,落实活动工程,标准课程操作。
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模式研究
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模式研究引言1.1 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模式是指将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强调学校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互动和交融。
1.2 “五位一体”的内涵“五位一体”模式是指学校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社会评价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学校课程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延伸,教师引导是教育的支点,学生参与是教育的主体,社会评价是教育的检验。
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1.3 模式的特点与优势融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模式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更有趣味性和针对性。
它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易于应用于实践,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能够学会知识,又能够培养能力和品德。
它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拉近学校和社会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实践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2.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师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五位一体”模式则要求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和服务的角色。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
2.2 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学校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需要借助大量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要求学校进行整合和优化,以满足教学需求。
这对学校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五位一体”模式要求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参与能动性和自主意识。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这方面的素养,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允漷 教授、博导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部课程研究华东师大中心副主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cuiyunhuovip.163
© 2019 by Cuiyunhuo
当前的误区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校而开发的,因此 它与校本课程不是一样的吗?
实施 教师和学生合作创生,以学生的 过程 探究学习活动为主
在充分研究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还 要考虑学校的传统、师资条件、课 程资源等
评价 学生的过程性表现 重点
是否满足学生需求,是否体现学校 特色
三、如何走出两者的误区
(一)政策本身问题 (二)认识观念问题 (三)实施能力问题
(一)政策本身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 程在国家课程方案中的定位
义义务务教教育育课课程程设设置置方方案案
一二 三四五 六 七 八 九
课 品德与生活
程 语文 语文
语文
品德与社会 科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地理、
历史
科学/生物、物理、 化学Fra bibliotek语文 语文 语文
门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课程成就学生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学校课程规划》
一、学校的愿景与使命 二、九年一贯的课程方案 三、学科内容改进方案 四、有效教学纲要 五、发展性课程评价纲要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七、校本课程开发框架 八、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的运营 九、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
不同点:如下表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
类属 课程形态;对应于学科课程、分 课程权力;对应于国家课程、地方
范畴 科课程
课程
目标 综合运用知识的素质、创新精神、 满足个性发展的多样需求,打造具
定位 实践能力等
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课程 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 内容 活动等);与学科课程互补
没有指定的领域,既可以是学科课 程,也可以是综合课程;与国家课 程互补
教育部亟需出台《三至九年级综合实践活 动指导纲要》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 指导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 件。
各省教育厅必须按照上述政策制订具体落 实政策,不能误用错误概念,如“综合实 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校本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等。
(二)认识观念问题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高考不考就是不重要的课程,因此可以使
必修学分
共116学分,占总学分 的61.4%
10 10 10 8 6 6
6 6 6 4 4
选修I学分
共55学分,占总学 分的29.1%
每个科目都在 必修的基础上 设置了若干个 提高的选修模 块,供学生根 据自己的学习 兴趣和未来发 展需要选择。
选修II学分共
18学分,占总学 分的9.5%
学校根据当地 社会、经济、 科技、文化发 展的需要和学 生的兴趣,开 设若干选修模 块,供学生选 择。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合计占总课 程的10%~12%,在普通高中阶段表现为18个 学分的“选修学分Ⅱ”,占总学分的9.5%。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 的异同
相同点:
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都属“校本的课程开发”; 学校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更多关注学生的兴
趣和需求,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的特征。
(三)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 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 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设的多样 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课程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 和统一的模式,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领域权 力下放的趋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 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 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的目标在于弥补传统学科课程泾渭分明、知识零碎的 不足,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 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技术能力,因此具有整体性、 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征。
用各种借口 “我的地盘我作主”,可以随意吗?胡来
吗?是不是真的“做了总比不做” 好? 如何承担课程管理的责任?如何保障学生
课程学习权?
(三)实施能力问题
提供持续的专业学习与支持 提供参与课程开发与审议的机会 提供培训、交流、分享的机会 关键技能
编制学校课程规划 编写《课程纲要》 建立校本课程审议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指定领域成了四门同 时开设的科目,必须在课程表上落实这四 门课
与学科整合,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校 本课程
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
报告内容
政策析义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
两者的异同 如何走出误区
一、政策析义
(一)两者在国家课程方案中的定位 (二)何为综合实践活动? (三)何为校本课程?
类
体育
体育与健康
艺术/音乐、美术
艺术/音乐、美术
艺术/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6-8%) 地方/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10-12%)
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方 案
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 实践活动
科目
语文 外语 数学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从小 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在当前的课程结构中占有相当地位,在义务教育阶段 占了6%~8%的比重,同时是高中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 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 业学分的16%。
6
11 15
2+6
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
必修课程
学分数 (144)
百分比
116 80.5%
选修课程Ⅰ 选修课程Ⅱ
22
6
15.3%
4.2%
确保所有高中 满足学生在共
课程功能
学生所达到的 共同要求。
同基础上发展 的差异性。
进一步满足学生个人 生活的差异性,同时 满足学校发展的差异 性。
(二)何为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