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人教版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部分阅读
《桂林山水》
主要内容:
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写作特点
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美
本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写,语言简洁明了。同时,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一幅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心驰神往。
二、文章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前呼后应、整齐划一的结构美
这篇课文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地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主要内容:
本文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并通过对所见景物的精彩描写,反映出祖国河山一片锦绣,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分段及段意:
课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路上见闻。
第三段(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乘船出洞。
写作特点:
文章紧扣单元训练重点,按游览的顺序写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正跟着作者游金华双龙洞,听他边走边介绍,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双龙洞的位置和特点,两条线索——游览的顺序及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中彩那天》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父亲中奖以后却又把车还给了库伯的事,赞扬了人世间这种纯真的美,提倡人活着就得诚实、守信用。
分段及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的生活很拮据,但是母亲常安慰我们。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他梦寐以求有自己的汽车。
第三部分(第3~9自然段):父亲面临道德抉择的问题并用实际行动选择了道德。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
写作特点:
1.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清楚、具体。
2.文章语句含义深刻,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尊严》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一位年轻难民在饥饿面前拒绝杰克逊大叔食物的事,赞美了他朴实、善良和不失尊严的高贵品质。
分段及段意:
《尊严》课文结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善良的沃尔逊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热情款待一群难民。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一个年轻人在饥饿面前不失尊严,深得杰克逊大叔的钦佩,并把女儿许配给他。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20年后,这个年轻人成了富翁,揭示了文章的主人公有尊严、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写作特点:
1.文章内容感人,条理清楚:
开头写一群见了食物就狼吞虎咽的难民,接着具体写年轻人在饥饿面前不失尊严令人钦佩的事,最后写年轻人终于成了杰克逊话下的富翁。
2.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体现了人物的特点、文章的中心。
如:“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这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蹲下来”“轻轻地”突出了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
如:“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说明他饿极了。再如“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体现了年轻人不失尊严的高贵品质。
《自然之道》
主要内容: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护动物就要了解它们,了解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分段及段意: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伴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我们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一只被嘲鸫咬啄的幼龟抱向大海。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从巢中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我们感到悔恨和震惊。
写作特点:
课文《自然之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很鲜明:
一、线索明朗,渗透情意。一主一副两条线索,主线写人,即旅行者们的所观、所做、
所
感;副线写龟,即小海龟们离巢入海的自然情况。两条线索连环交织,密不可分。一明一暗,使读者的心也随之一起一伏。加上作者的描绘,字里行间渗满深深情意,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随之贯穿文章始末,不,应该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甚至是无法释怀。
二、抓住关键,紧扣心弦。抓住情感关键,触动读者的心弦。
三、笔锋陡转,结局意外。文章在第5自然段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出乎意料之外,沉下心来,细细一想却也似乎在情理之中,事情的发展让“我”和同伴以及身外的读者都始料不及,瞠目结舌继而神情凝重、暗暗叹息。“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后面的所有描写都围绕着“愚不可及”这四个沉重、残酷、忏悔的字而展开的。四个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表的痛苦!
四、四字词语,深刻鲜明。比如文中用了一连串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群龟入海的景象:“成群结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伴而出”,浩浩荡荡的场面本应是多么的壮观热闹,可后来却是多么的惨不忍睹。一群刚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满怀着对大海的无限希望与遐想,满怀着生命本能对“活着”的渴望,在本以为安全的平坦的沙滩上倾巢而出,爬向大海的时候,却让我们“好心办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生命的渴望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
五、“矛盾”向导,“文眼”关键
如果说“我”和同伴是“无知之愚”,好心办坏事;可作为生物学家的向导就是“有知之愚”,在规律面前犹豫,明知故犯,做了帮凶。“无知之愚”和“有知之愚”走在一起,违背了自然之道,造成了血淋淋的、不堪回首的惨痛后果。达尔文曾经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一种自然之道。而作为生物学家的向导当初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蝙蝠和雷达》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段落结构: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